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后凸柔韧性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治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贝贝 于海洋 +10 位作者 崔西龙 刘彬 张伟 梁成民 付青松 翟云雷 王伟 张旭 徐文强 张坤坤 盛明 《颈腰痛杂志》 2020年第3期267-271,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柔韧性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4月-2018年9月于本院治疗的24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男4例,女20例,年龄4778(66.50±7.25)岁;骨密度T值为-3.8-2.3(-3.0...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柔韧性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4月-2018年9月于本院治疗的24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男4例,女20例,年龄4778(66.50±7.25)岁;骨密度T值为-3.8-2.3(-3.0±0.8)。患者术前行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定位像检查,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行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检查。测量局部后凸Cobb角(local kyphosis Cobb angle,LKCA)和胸腰段后凸Cobb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定义脊柱后凸柔韧度:(站立位LKCA-俯卧位LKCA)/站立位LKCA×100%;根据柔韧度和俯卧位脊柱全长CT定位像制定手术方案。统计学分析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LKCA、TLK、拟截骨级别、实际截骨级别、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结果 24例患者均获随访12-33(24.79±6.70)个月,腰背部疼痛较术前均明显缓解,内固定无断裂,无神经脊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影像学参数:LKCA术前站立位=(48.94±12.76)°,LKCA术前俯卧位=(34.00±13.52)°,TLK术前站立位=(48.44±12.11)°,TLK术前俯卧位=(33.40±12.64)°,站立位与俯卧位影像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后凸柔韧度3.74%74.43%,平均(31.94±18.01)%。LKCA术后2周站立位=(10.36±4.24)°,TLK术后2周站立位=(10.37±4.01)°,LKCA末次随访站立位=(10.97±4.30)°,TLK末次随访站立位=(11.24±4.03)°。术前影像学参数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与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术前拟截骨级别Ⅳ级以上19例,Ⅲ级4例,Ⅱ级1例;实际截骨级别Ⅳ级以上8例,Ⅲ级8例,Ⅱ级4例,Ⅰ级1例,未截骨3例。结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具有一定的柔韧性,根据俯卧位CT定位像及脊柱后凸柔韧性制定的手术方案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可降低截骨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柔韧性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后凸畸形
下载PDF
脊柱后凸柔韧性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治疗中的意义
2
作者 张凯 李亚楠 张金盼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12期0115-0116,共2页
探讨和讨论脊柱后应用于脊柱骨质疏松症合并后凸畸形治疗的效果。方法: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院筛查收入的脊柱骨折创伤后畸形2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52至76岁,平均63.45±5.36岁。3名患者在T1,8名在T2,7名在L1,... 探讨和讨论脊柱后应用于脊柱骨质疏松症合并后凸畸形治疗的效果。方法: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院筛查收入的脊柱骨折创伤后畸形2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52至76岁,平均63.45±5.36岁。3名患者在T1,8名在T2,7名在L1,另外2名在L2。这四个部位均属于身体活动较为灵活的脊柱椎体。损伤椎体骨密度下降,T值位于-3.4~-2.5之间,平均-3.15。患者在手术进行之前应先对骨折部位进行俯卧位CT影像学检查,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2个周、手术后3个月及最后一次随访时进行站立位X线片影像学检查。脊柱后凸柔韧度公式:(站立骨折-凸角Cobb角-卧位骨折角度后凸Cobb角)×100%。术前、术后、术后、3个月及最新检查骨折片段如凸性Cobb、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统计分析(ODI),患者胸腰痛的影像学模拟(VAS)结果:20例患者出院后完成治疗,仍在进行后续研究,持续时间为9至26个月。术后三个时间点随访获得的VAS、ODI和COBB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手术后获得的COBB方法差异统计数据不详(P>0.05)。OD及VAS指数较手术后两星期的结果显着改善(P<0.05);后者的OD和VAS指数较术后3个月的结果有所改善(P<0.05)。脊柱骨质疏松症骨折并发凸畸形是最常见的疼痛症状,手术治疗后,疼痛可能比手术前更容易在手术中,没有神经脊髓损伤、邻近脊柱段骨折等并发症。马骨为IV级及以上16例,III级3例,II级1例,应用后脊柱给其更大的灵活性后,实际切口水平为结论: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并发性凸OGO畸形在开发手术程序时有一定的灵活性,既基于卧倒和站立部位的计算机断层扫描,也基于脊柱后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同时考虑到脊柱的韧性,使治疗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可以降低骨切开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柔韧性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 Cobb角
原文传递
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在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中的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坤坤 于海洋 +6 位作者 梁成民 翟云雷 崔西龙 王伟 张伟 张旭 徐文强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3期313-317,共5页
目的探讨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在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9年6月在本院行后路脊柱畸形矫正术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患者34例,其中男5例,女29例;年龄5... 目的探讨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在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9年6月在本院行后路脊柱畸形矫正术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患者34例,其中男5例,女29例;年龄55~75岁,平均64.8岁。病程8~30个月,平均18.5个月。根据是否截骨,分为非截骨组9例,截骨组25例。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年龄、性别、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固定节段、截骨级别等资料,并采用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片测量局部后凸Cobb角(local kyphosis cobb Angle,LKCA)、脊柱后凸柔韧性(kyphosis flexibility,KF),采用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测量局部后凸Cobb角、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局部后凸Cobb角,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测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脊柱后凸柔韧性与矫形率(correction rate,CR)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构成、术前站立位LKCA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前俯卧位LKCA、K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固定节段数高于非截骨组(P<0.05);两组术后2周站立位LKC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无明显矫形丢失;末次随访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术前明显著改善。非截骨组的KF、CR分别为(0.47±0.05)、(0.65±0.09),KF与CR明显相关(r=-0.685,P<0.05);截骨组KF、CR分别为(0.34±0.10)、(0.61±0.13),两者无相关性(r=0.330,P>0.05)。结论术前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可指导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矫形手术方案的选择,对于非截骨组可根据脊柱柔韧性预测术后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 脊柱后凸柔韧性 矫形率 局部后凸Cobb角
下载PDF
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贝贝 于海洋 +2 位作者 崔西龙 张伟 张旭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2期279-281,共3页
胸腰段后凸畸形是胸腰椎骨折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因非手术、不当手术治疗或内固定去除过早,导致继发后凸畸形[1],表现为顽固性腰背部疼痛,严重时会出现神经脊髓损伤、矢状面失平衡及截瘫等严重并发症,时常伴心肺功能及消化系统障... 胸腰段后凸畸形是胸腰椎骨折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因非手术、不当手术治疗或内固定去除过早,导致继发后凸畸形[1],表现为顽固性腰背部疼痛,严重时会出现神经脊髓损伤、矢状面失平衡及截瘫等严重并发症,时常伴心肺功能及消化系统障碍,常需手术干预。近年来,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日渐成熟,但选用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仍是骨科医生面临的挑战。但目前,学术界尚缺乏对脊柱后凸柔韧性的研究,临床医生常忽视柔韧性对影像学参数的影响。针对脊柱后凸柔韧性的研究,为胸腰段后凸畸形制定更合理的手术方案打开了新的探索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现针对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治疗方式、辅助技术的发展,以及脊柱后凸柔韧性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等方面作如下综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陈旧性骨折 胸腰椎后凸畸形 脊柱后凸柔韧性
下载PDF
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在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畸形愈合继发后凸畸形矫形术中的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崔西龙 李贝贝 +4 位作者 张伟 张旭 郑国辉 于海洋 王宏亮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4期451-454,共4页
目的探讨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在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畸形愈合继发后凸畸形矫形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2016年12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14例无神经症状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男1例,女13例;年龄47~73岁,平均(65.6±7.2)岁。... 目的探讨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在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畸形愈合继发后凸畸形矫形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2016年12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14例无神经症状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男1例,女13例;年龄47~73岁,平均(65.6±7.2)岁。统计分析患者术前站立位、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Cobb角(local kyphotic cobb angle,LKCA)、胸腰段后凸Cobb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VAS评分、ODI指数及截骨级别等数据。计算脊柱后凸柔韧性(spinal flexibility,SF)、矫正率。对术前站立位X线、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局部Cobb角、SF与截骨级别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验证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预测手术矫形效果能力。结果所有患者均行矫形手术并获随访,其中未截骨2例,I级截骨1例,II级截骨4例,Ⅲ级截骨3例,IV级截骨4例;随访时间23-42个月,平均(26.14±5.8)个月。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7.2±1.3)、(4.1±2.4)、(1.3±0.4)分,ODI指数为分别为(51.6±4.93)%、(30.2±2.76)%、(10.08±1.77)%,术后及末次随访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LKCA、TLK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矫正率49%~91%,平均(78.1±10.1)%,SF值为6.9%~60.61%。术前站立位LKCA及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LKCA与截骨级别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88,SF与截骨级别、畸形矫正率无关。回归分析显示: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LKCA、TLK与末次随访时LKCA、TLK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分别为:LKCA末次随访=0.22×LKCACT定位+2.3(r=0.64;P<0.05);TLK末次随访=0.2268×TLKCT定位+1.8696(r=0.735;P<0.05)。结论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测量的LKCA与截骨级别的选择显著相关,可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SF不能预测矫正率,但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可预测术后LKCA及胸腰段后凸Cobb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 脊柱后凸柔韧性 胸腰段骨折畸形愈合 后凸畸形 矫形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