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因素 被引量:7
1
作者 陈晓明 马华松 +2 位作者 王蒙 谭荣 杨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0期5539-5544,共6页
背景: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具体类型和特点,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大多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在临床上,仍有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症状复发。目的:探讨脊柱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因素及其干预处理措施。方法:回... 背景: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具体类型和特点,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大多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在临床上,仍有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症状复发。目的:探讨脊柱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因素及其干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第306医院骨科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内固定治疗后症状复发的52例患者,男28例,女24例,年龄25-52岁,平均年龄43.2岁。初次内固定治疗至症状复发时间为3-192个月,平均38个月。患者有腰部及双侧/单侧下肢疼痛及麻木症状。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前后正侧位片、过伸过屈侧位X射线片,以评价腰椎的稳定性,行腰椎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腰椎内固定治疗节段间盘情况以及合并椎管狭窄和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52例患者其中22例由于初次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导致同节段间盘组织突出复发;4例因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椎间盘炎引起症状;5例出现植入物内固定治疗部位瘢痕粘连压迫神经;10例出现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侧隐窝或神经根管狭窄出现症状;11例因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腰椎失稳导致症状复发。分析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后症状复发的具体原因,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脊柱植入物 内固定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发 相关因素 椎弓根螺钉固定 骨性融合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切除 游离 病理解剖学 力学 并发症
下载PDF
影响脊柱植入物体外稳定性测试的因素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向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2期1213-1215,共3页
关键词 脊柱植入物 体外稳定性 影响因素 测试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过程中脊柱植入物的种类及优势 被引量:4
3
作者 高健安 陈曦 +1 位作者 张隆盛 廖文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35-1940,共6页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在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微创治疗上取得突破性的意义,但也有不足之处,如骨水泥渗漏、椎体高度恢复有限、邻近椎体再骨折风险增高等。近年来,各种脊柱植入物不断问世,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应用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取...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在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微创治疗上取得突破性的意义,但也有不足之处,如骨水泥渗漏、椎体高度恢复有限、邻近椎体再骨折风险增高等。近年来,各种脊柱植入物不断问世,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应用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同时有利于减少传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导致的并发症。目的:叙述各种脊柱植入物的种类和特点,探讨它们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及Elsevier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脊柱植入物,椎体支架,椎体压缩性骨折”,英文检索词为“percutaneous kyphoplasty,Spinal implants,vertebral stents,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查阅2000年1月至2019年6月收录的相关文章,包括综述、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与文章主题相关度低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62篇文献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应用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脊柱植入物包括VBS支架、Jack椎体扩张器、SKY骨扩张器系统、Osseofix系统、SpineJack、KIVA系统和记忆合金椎体支架;②它们在经典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改良和发展,在取得相同临床疗效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诸如骨水泥渗漏、椎体高度再丢失、邻近椎体再骨折风险增高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 球囊 脊柱植入物 椎体支架 椎体压缩性骨折 并发症
下载PDF
不同植入物内固定修复胸腰段脊柱结核:后凸Cobb角及脊柱稳定性比较 被引量:16
4
作者 邢文华 霍洪军 +6 位作者 肖宇龙 杨学军 赵岩 付裕 祝勇 李峰 辛大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2034-2039,共6页
背景:胸腰段为脊柱结核好发部位,干酪样坏死组织及死骨压迫脊髓、神经根易引起神经症状,多数合并轻度、中度脊柱后凸畸形。近年来手术修复脊柱结核报道较多,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法。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结核不... 背景:胸腰段为脊柱结核好发部位,干酪样坏死组织及死骨压迫脊髓、神经根易引起神经症状,多数合并轻度、中度脊柱后凸畸形。近年来手术修复脊柱结核报道较多,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法。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结核不同内固定修复方法的选择原则。方法: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42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所有患者都有腰背部疼痛症状,病程1个月-7年;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者4例,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为12°-45°,平均27°。治疗前后按照标准方案进行化疗。根据结核病灶部位、椎体破坏程度选择内固定方式,均行切除第11和(或)12肋经胸膜外、腹膜后入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其中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25例,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前路病灶清除17例(一期手术7例、二期手术10例)。36例采用肋骨植骨,6例采用取髂骨植骨。治疗后随访17个月-9年,观察后凸畸形矫正、脊柱稳定性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30例患者获得随访,腰背部疼痛症状消失,X射线片检查示治疗后均获得良好的固定,全部病例植骨呈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5.4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核无复发。4例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均为E级。治疗后12个月脊柱后凸Cobb角为0°-26°,平均14°。提示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胸腰段脊柱结核采用胸膜外、腹膜后入路的方法进行病灶清除,根据患者一般情况、结核病灶破坏程度采用不同内固定方法,可取的较好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 脊柱植入物 脊柱结核 胸腰段 内固定 植骨融合 脊髓损伤 随访研究
下载PDF
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植入物前路与后路修复比较:Cobb角丢失、Frankel功能分级改善以及椎体高度丢失的Meta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艾克热木江·木合热木 孙宇庆 +1 位作者 武忠炎 田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4-641,共8页
背景:对于需要手术修复的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虽然目前有大量的研究比较脊柱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的效果,但还没有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明其优劣。这使胸腰段爆裂骨折前后路手术比较的Meta分析研究成为必要。目的:通过分析胸腰... 背景:对于需要手术修复的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虽然目前有大量的研究比较脊柱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的效果,但还没有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明其优劣。这使胸腰段爆裂骨折前后路手术比较的Meta分析研究成为必要。目的:通过分析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前路及后路手术的文献,对两种修复方式进行系统评价,以指导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修复方式的选择。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lseveir、万方、CNKI等数据库,以"thoracolumbar fracture","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pinal fracture","RCT","anterior","posterior","胸腰段骨折","前路","后路","脊柱"等关键词查找脊柱胸腰段骨折前后路手术比较的研究论文,并利用Revman 5.3荟萃分析软件对文献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丢失角度、Frankel分级改善程度以及椎体高度丢失率等数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与结论:最后筛选的文献有18篇,总病例925例,其中前路手术组459例,后路手术组466例。前路手术时间较后路手术时间平均多36.47 min,前路手术组出血量较后路手术组平均高出432.58 m L,前路手术组Cobb角丢失角度较后路手术组平均低3.41°,前路手术组Frankel分级改善程度较后路手术组平均高0.33级,前路手术组椎体高度丢失程度较后路手术组椎体高度丢失平均少1.76 mm,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丢失角度、Frankel功能分级改善程度以及椎体高度丢失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前路手术虽然有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技术难度大等缺点,但因其优良的近期与远期效果,在有条件的医院应该优先应用于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 脊柱植入物 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 前路 后路 META分析
下载PDF
小儿脊柱结核术后迁延不愈或复发:再次个体化植入物修复效果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晓东 买尔旦.买买提 +3 位作者 牙克甫.阿不力孜 艾力希尔 盛伟斌 邓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704-2710,共7页
背景:目前由于耐药结核杆菌的出现、结核患者的管理不当等原因,脊柱结核术后结核迁延不愈或者复发的患者逐渐增加,尤其是易感性较强的小儿患者。因此对于小儿脊柱结核术后迁延不愈或复发的高危因素研究,对于结核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目... 背景:目前由于耐药结核杆菌的出现、结核患者的管理不当等原因,脊柱结核术后结核迁延不愈或者复发的患者逐渐增加,尤其是易感性较强的小儿患者。因此对于小儿脊柱结核术后迁延不愈或复发的高危因素研究,对于结核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总结分析小儿脊柱结核术后结核迁延不愈或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评价其个体化再次修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13年6月行手术治疗145例脊柱结核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中术后脊柱结核迁延不愈或者复发患儿的临床资料与同期其他患儿进行对比,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自身营养情况、病灶清除是否彻底、修复前后正规化疗、是否置入内固定、伴发脊柱外结核、病灶范围、术前血沉>60 mm/h、术后出现并发症与脊柱结核术后迁延不愈或复发的相关性,分析可能导致脊柱结核术后迁延不愈或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再次修复治疗的患儿,定期复查血沉、C-反应蛋白以及影像学指标,评价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29例患儿术后出现了结核的迁延不愈或复发,其中12例患儿再次行修复治疗,小儿脊柱结核术后迁延不愈或复发的发生率为20%,再手术率为8.3%。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自身营养情况、修复前后正规化疗、病灶清除是否彻底、病灶范围与术后脊柱结核的迁延不愈或复发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年龄、性别、是否置入内固定、伴发脊柱外结核、修复前血沉>60 mm/h、修复后出现并发症与小儿脊柱结核术后迁延不愈或复发无相关性(P>0.05);个体化的再次修复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提示小儿脊柱结核术后迁延不愈或复发的原因复杂,加强自身营养、彻底清除病灶、严格正规化疗可以有效减少小儿脊柱结核术后迁延不愈或复发。根据初次修复方式结合患儿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再次修复方案是治疗脊柱结核术后迁延不愈或复发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复发 危险因素 植入 脊柱植入物 脊柱 小儿结核 迁延不愈或复发
下载PDF
双侧钉棒梯次紧凑闭合脊髓短缩联合植入物内固定矫正僵硬性脊柱角状后凸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华松 王晓平 +11 位作者 谭荣 陈志明 陆明 袁伟 徐启明 任冬云 麻巍 李龙 伍佳剑 张敬 郑蕊 辛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31期4992-4997,共6页
背景:胸腰椎角状后凸手术的治疗难点在于矫正率低,矢状面重建难,易发生神经并发症,术后失平衡、假关节发生率高及术后矫正度丢失。目的:探讨改良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端双侧钉棒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联合植入物内固定治疗严重脊柱... 背景:胸腰椎角状后凸手术的治疗难点在于矫正率低,矢状面重建难,易发生神经并发症,术后失平衡、假关节发生率高及术后矫正度丢失。目的:探讨改良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端双侧钉棒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联合植入物内固定治疗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第306医院骨科收治的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87例,男36例,女51例,采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双侧钉棒联合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植入物内固定方法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后凸角、脊柱矢状位失平衡、躯干侧方偏移率、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前的后凸角为31°-138°,平均90.1°;治疗后为15°-57°,平均27.9°,改善率为76%。躯干矢状位偏移的改善率为76%。术中失血量为800-3 000 mL,平均失血量为2 300 mL;手术时间为5-7 h,平均手术时间5.9 h;治疗前2例患者伴有双下肢神经症状,Frankel分型C级,治疗后恢复至E级。治疗后随访9-57个月,所有患者的截骨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无脊髓损伤并发症出现,无矫形角度丢失。提示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胸椎角状后凸畸形,术中可对血管最大限度的保留,避免血管损伤导致脊髓的缺血性改变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低体质量患者手术过程中减少出血、以及保障有效血容量是治疗后早期恢复的有效保障;双侧钉棒联合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脊柱矫形技术在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的矫正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保护脊髓细胞不受损伤,应注意对神经根的保护和松解,避免术后出现相应的神经根刺激症状;充分的植骨融合程度是保证后凸畸形矫正、避免脊柱侧方偏移,同时又是脊柱功能和术后矫形效果的有效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 脊柱植入物 僵硬性角状后凸 后路截骨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植入物内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及模型构建 被引量:4
8
作者 李世昊 邓强 +1 位作者 荀传辉 盛伟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9期1362-1367,共6页
背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是目前临床上影响青少年身体外观的常见病,但通过Logistic回归方程来分析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目前尚缺乏报道。目的:探讨LenkeⅡ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原因。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第... 背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是目前临床上影响青少年身体外观的常见病,但通过Logistic回归方程来分析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目前尚缺乏报道。目的:探讨LenkeⅡ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原因。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01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141例LenkeⅡ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多个变量的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导致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固定后发生冠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与结论:141例患者中有30例出现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占全部受试患者的21.28%。对于Lenke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弯畸形患者,固定前顶椎3-4级Nash-More椎体旋转、4-5级Risser征、主弯矫正率/柔韧性>1、下胸弯Cobb角>70°等易引起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椎体旋转、Risser征、主弯矫正率/柔韧性、下胸弯Cobb角等是LenkeⅡ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固定后发生冠状面失平衡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为Y=1/[1+exp(-1.182X1+1.228X2+1.671X3-0.71X4+0.4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 脊柱植入物 数字化骨科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失平衡 LENKE Ⅱ型 冠状面 危险因素 内固定 并发症 融合
下载PDF
脊柱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因素
9
作者 刁海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第17期103-104,共2页
目的:研究脊柱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因素。方法:本次观察对象为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电脑随机抽取80名患者,对80名患者都采用脊柱植入物固定方法治疗,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观察,复发者30... 目的:研究脊柱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因素。方法:本次观察对象为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电脑随机抽取80名患者,对80名患者都采用脊柱植入物固定方法治疗,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观察,复发者30例分为对照组,未复发者50例分为研究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脊柱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年龄、体重、病程上均轻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饮食习惯普遍好于对照组,同时研究组患者手术时腰椎盘突出切除更彻底。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因素主要有年龄高、体重重、病程长、手术不彻底和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植入物内固定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发因素
下载PDF
保留内固定植入物治疗胸腰椎术后感染 被引量:19
10
作者 林旭 谭伦 +3 位作者 曾俊 吴超 丁勇 郭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7-542,共6页
背景:胸腰椎内固定后感染临床上并不罕见,一旦发生后果十分严重。在治疗感染时,是否取出内固定还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保留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术后感染的安全性。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共进行胸腰椎内固定手术... 背景:胸腰椎内固定后感染临床上并不罕见,一旦发生后果十分严重。在治疗感染时,是否取出内固定还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保留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术后感染的安全性。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共进行胸腰椎内固定手术358例,术后发生早期和晚期感染共13例,男5例,女8例;平均年龄54.5岁(31-65岁)。患者经过积极清创、引流和抗感染治疗,观察治疗后伤口愈合情况,并对比分析清创引流术前、术后6个月的血液分析结果、血沉、C-反应蛋白和目测类比评分结果。结果与结论:13例患者感染发生时间为内固定后1-13个月。经过及时诊断和彻底的病灶清除、冲洗引流、抗感染治疗,除对1例内固定后5个月感染的T12骨折患者取出内固定物外,其余12例患者在保留内固定的情况下治愈感染。随访时间8-40个月,无复发病例。清创引流术前与术后6个月血液分析结果、血沉、C-反应蛋白和腰痛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胸腰椎内固定后感染后应及时明确诊断,尽早手术治疗。经过彻底的病灶清除、冲洗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多数患者可以很快缓解症状,保留内固定的情况下,治愈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 脊柱植入物 感染 胸腰椎 内固定 清创引流 C-反应蛋白 血沉 目测类比评分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动物模型归类及其机制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22
11
作者 谭希 徐永跃 +2 位作者 邱冬妮 黄闰月 何羿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83-1789,共7页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是以侵犯中轴关节为主的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仍不明确。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稳定和成熟的动物模型显得更加重要。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和骶髂生物样本非常的稀缺,然而学者们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理解很大程度...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是以侵犯中轴关节为主的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仍不明确。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稳定和成熟的动物模型显得更加重要。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和骶髂生物样本非常的稀缺,然而学者们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强直性脊柱炎动物模型的研究成果,目前的几种强直性脊柱炎动物模型均无法很好的代表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病程。目的:通过总结以往各类强直性脊柱炎动物模型临床和病理特征,为进一步完善此类动物模型提供基础。方法:以("Ankylosing Spondylitis"AND"Animal Models")OR("HLA-B27"AND"Animal models")为英文检索词,以("强直性脊柱炎"AND"动物模型"OR("人类白细胞抗原B27"AND"动物模型")为中文检索词,通过检索Pub Med/CNKI数据库,排除临床新药研究、动物模型仅为研究手段及未涉及动物模型机制探讨的文章。对目前常见的强直性脊柱炎动物模型发病机制、病理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纳入综述的文章为37篇。把目前现有的几种强直性脊柱炎动物模型归为3大类,各类动物模型各有其优缺点,它们均能模拟强直性脊柱炎的某些发病特征,但是仍缺乏强直性脊柱炎最具代表性的动物模型,考虑到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并将各类动物模型的发病特与之结合,有望复制出更加稳定和完善的强直性脊柱炎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 脊柱植入物 强直性脊柱 模型 人类白细胞抗原B27 肠道菌群 作用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椎体减压植入物内固定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随访验证后路途径更安全 被引量:17
12
作者 贾金龙 杨庆国 +2 位作者 张银顺 李伟 刘广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3531-3537,共7页
背景:既往对于严重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病例多采用前路修复治疗。而传统后路修复的优势在于具有更强的复位固定效果,但因其难以充分减压,伤椎前中柱也得不到良好地重建,矫正丢失、内固定失败也时有发生。何种修复方法更加理想,目前仍... 背景:既往对于严重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病例多采用前路修复治疗。而传统后路修复的优势在于具有更强的复位固定效果,但因其难以充分减压,伤椎前中柱也得不到良好地重建,矫正丢失、内固定失败也时有发生。何种修复方法更加理想,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对比分析前路和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重建减压内固定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前路和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重建减压内固定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42例患者资料,按修复方式分为两组,前路组23例,后路组19例。至少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修复结果和影像学结果。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和断裂,均得到良好骨性融合。前路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多于后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后路组肺功能明显优于前路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评分及Frankel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前路组明显高于后路组(P<0.05)。提示前路和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均能有效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但后路修复方案并发症少,对肺功能影响小,是更为安全、与宿主生物相容性好的修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 内固定器 植入 脊柱植入物 胸腰椎 爆裂性骨折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 后路椎体次全切除 内固定
下载PDF
微创经椎间孔植入物置入腰椎体间融合:螺钉位置不良及cage移位特点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陈晓涛 谢守宁 王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2057-2062,共6页
背景:传统开放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对椎旁软组织剥离范围较广,组织牵拉时间较长,创伤大,失血量多。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可以减少或避免上述缺点,但也存在曲折的学习曲线过程,因此正确了解其并发症并及时预防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背景:传统开放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对椎旁软组织剥离范围较广,组织牵拉时间较长,创伤大,失血量多。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可以减少或避免上述缺点,但也存在曲折的学习曲线过程,因此正确了解其并发症并及时预防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目的:总结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修复腰椎疾病的并发症,并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于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修复腰椎疾病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存在明显腰腿痛并经保守治疗6个月无效。其中腰椎管狭窄症42例,腰椎滑脱症31例,腰椎间盘突出伴侧隐窝狭窄症27例;L3/42例,L4/528例,L5/S150例,L3-L52例、L4-S118例。记录其相关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结果与结论:1例患者在处理椎间隙时,出现硬膜外出血量约为1 000 m L,给予输血,未出现并发症。共11枚螺钉置入后发现位置不良,占总螺钉数的2.5%(11/435),其中1例(1枚)螺钉的1/3直径在椎管内,并引起L5神经根性疼痛,再次手术后症状消失。2例置入后发现cage位置不良,占总cage的1.7%(2/120),2例患者均无临床症状,未处理。1例患者随访中发现cage移位,占总cage的0.8%(1/120),翻修2次痊愈,第1次采用重置cage,后出现再次移位;第2次采用后路腰椎间融合治愈。治疗后1个月内,2例患者肺动脉造影显示右肺动脉显影不良,诊断为肺栓塞,经碎栓及溶栓治疗,未出现死亡等不良后果。提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修复腰椎疾病为安全可靠并发症较低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 脊柱植入物 微创脊椎手术 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 CAGE 相关并发症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骨科治疗:植入物固定与骨性融合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斌 王文己 李王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2期3581-3586,共6页
背景:目前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治疗方式的选择、责任节段的定位诊断、减压范围的确定、固定方式、融合方式的选择,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及治疗后疗效的判定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论。目的:通过查阅大量文献阐述外科治疗方式的优缺点及减... 背景:目前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治疗方式的选择、责任节段的定位诊断、减压范围的确定、固定方式、融合方式的选择,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及治疗后疗效的判定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论。目的:通过查阅大量文献阐述外科治疗方式的优缺点及减压治疗范围,对减少脊柱结构的损伤、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价值。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至2014年1月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选择与腰椎管狭窄治疗进展、非手术治疗及各种外科治疗方式(椎板切除减压方式、植骨融合、植骨融合加内固定、非融合性内固定及微创减压等)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关文献。纳入42篇符合标准的文章分析描述。结果与结论:对患者年龄、狭窄的类型及程度、椎间盘及椎管的形态作出综合评价,严格把握外科治疗适应证。外科治疗要处理好减压与稳定的关系,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保留脊柱结构,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特征综合考虑选择外科治疗减压的范围和植骨融合和(或)内固定,避免盲目性减压和非症状区域的减压,只有慎重选择方可提高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效果,使外科治疗有的放矢,节约时间,减少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 脊柱植入物 退变性 腰椎管狭窄 植骨融合 椎管减压 外科治疗
下载PDF
三种方式置入植入物修复腰椎爆裂性骨折后的骨性融合及矫正度和功能恢复 被引量:10
15
作者 黄晓楠 张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2期3498-3503,共6页
背景:目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外科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脊柱前路、脊柱后路和脊柱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处理。然而何种处理方式最佳,它们的适应证如何,目前还存在争议。目的:评价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及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和前... 背景:目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外科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脊柱前路、脊柱后路和脊柱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处理。然而何种处理方式最佳,它们的适应证如何,目前还存在争议。目的:评价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及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和前2种方法联合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爆裂性骨折79例。根据患者情况,分别采用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57例;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治疗12例;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加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10例。采用ASIA标准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治疗前后伤椎Cobb角以及矫正度丢失、骨性融合率、内固定失效率及治疗过程的操作时间和出血量。结果与结论:79例随访>19个月。除5例完全性截瘫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其余63例不全瘫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恢复1级或1级以上。3种入路置入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患者伤椎Cobb角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患者腰椎矫正度丢失明显高于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或脊柱前后联合入路治疗(P<0.05)。脊柱后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患者操作时间、出血量较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或脊柱前后联合入路治疗明显减少(P<0.05)。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有5例患者发生内固定断裂。3种入路置入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在骨性融合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3种入路置入植入物内固定均能有效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易出现内固定断裂和治疗后矫正度丢失;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和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加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后矫正度丢失较少。因此应个体化选择治疗入路,以期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 脊柱植入物 前路 后路 前后联合 腰椎 爆裂性骨折 内固定器
下载PDF
脊柱外固定器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测试 被引量:6
16
作者 易国良 宋西正 +1 位作者 王文军 姚女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9期1586-1591,共6页
背景:胸腰椎骨折固定后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相邻运动节段出现过度活动,导致该节段应力集中,并且相邻节段的头侧较尾侧更容易发生退变,固定节段数量越多,相邻节段的应力越集中,退变概率越大。目的:通过对相邻双节段腰椎爆... 背景:胸腰椎骨折固定后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相邻运动节段出现过度活动,导致该节段应力集中,并且相邻节段的头侧较尾侧更容易发生退变,固定节段数量越多,相邻节段的应力越集中,退变概率越大。目的:通过对相邻双节段腰椎爆裂性骨折经皮椎弓根螺钉外固定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评价脊柱外固定器的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以及上位相邻椎体的运动范围退变情况。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年猪脊柱标本(T14-S1,猪胸椎共有14个椎体)。每具标本均按以下顺序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正常组、骨折组(L3,L4椎体制作成爆裂性骨折模型)、外固定组(L2,L5椎体行脊柱外固定器固定)、内固定组(取出脊柱外固定器后行L2,L5椎体传统开放后路内固定)。测试标本的固定节段(L2-L5)和上位相邻节段(L1)应用跨相邻2伤椎4钉外固定与内固定后的前屈、后伸、侧屈、轴向旋转角位移运动变化。结果与结论:骨折组各方位角位移运动范围均大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固定状态下固定节段(L2-L5)各方位角位移运动范围均显著小于正常状态和骨折状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两种固定状态下各方位的即刻稳定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两种固定状态上位椎体(L1)的各方位角位移运动范围均增加;外固定组与正常组上位椎体(L1)三维运动范围比较:前屈、后伸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侧屈、旋转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内固定组与正常组比较: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可见应用脊柱外固定器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爆裂性骨折,其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与传统开放后路内固定系统相当;两种固定方式均能引起上位正常相邻椎体侧屈、旋转的角位移增加,但脊柱外固定器较传统内固定在前屈、后伸时不会引起上位相邻椎体的运动范围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 脊柱植入物 爆裂性骨折 相邻椎体 相邻节段退变病 脊柱外固定器 经皮椎弓根螺钉 力学 微创手术 角位移 即刻稳定性 运动范围退变 省级基金
下载PDF
植入物与Halo-vest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被引量:4
17
作者 姚关锋 王新家 +2 位作者 罗滨 王伟东 曾机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5期6351-6356,共6页
背景:对于外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及脊髓损伤,选择何种治疗方式目前尚存争议。目的:评价植入物内固定与Halo-vest外固定联合应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后稳定性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 背景:对于外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及脊髓损伤,选择何种治疗方式目前尚存争议。目的:评价植入物内固定与Halo-vest外固定联合应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后稳定性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下颈椎骨折脱位的17例患者,男13例,女4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1.6岁,高处坠落伤6例,重物压砸伤3例,道路交通伤8例,伤后入院时间2h-5d,平均2.5d,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行Halo-vest外固定,然后逐步撑开,在复位情况下,行前路减压植骨、钛板螺钉内固定,通过Frankel分级与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12-24个月,平均15.4个月,常规X射线正侧位片显示骨折脱位均复位,恢复颈椎的正常序列及生理弧度,CT显示植骨融合,未发现内固定断裂及松动,按Frankel分级,显效(降低2级)5例,有效(降低1级)10例,无效2例。植入物与Halo-vest内外固定联合对下颈椎骨折脱位失稳固定的效果不仅安全可靠,并且能更好的恢复脊柱的矢状位对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与关节植入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颈椎骨折 骨折脱位 前后路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Halo-vest外固定 HALO-VEST支架 脊柱植入物 骨性融合 力学 并发症 其他基金
下载PDF
颈椎前路或前后路联合植入物内固定治疗严重后纵韧带骨化症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春雨 金丽 彭宝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期535-540,共6页
背景: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采用单纯前路,还是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治疗方式存在争议。目的:对比分析前路及前后路联合治疗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差异。方法:选择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2... 背景: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采用单纯前路,还是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治疗方式存在争议。目的:对比分析前路及前后路联合治疗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差异。方法:选择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21例。男9例,年龄在56-72岁;女12例,年龄在58-70岁。病变位于C2-5间11例,C3-7之间10例。其中11例采用单纯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10例采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切除、前路钛网钢板螺钉内固定、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治疗。治疗结果采用JOA评分标准,计算优良率及改善率。结果与结论:10例采取前后路联合治疗方法患者优良率为90%,改善率为82%。11例单纯采取颈椎前路治疗方法的患者中优良率为73%,改善率为73%。两组优良率比较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从而说明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采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切除、前路钛网钢板螺钉内固定、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 脊柱植入物 颈椎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颈椎前后路联合 前路减压 后路减压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后脊柱的生物力学变化 被引量:13
19
作者 邓海涛 王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3期2055-2058,共4页
背景:对于胸腰段椎体爆裂性或粉碎性骨折,临床多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螺钉置入内固定。后路手术包括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后脊柱的生物与力学变化。方法:胸... 背景:对于胸腰段椎体爆裂性或粉碎性骨折,临床多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螺钉置入内固定。后路手术包括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后脊柱的生物与力学变化。方法: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46例,给予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内固定前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脊髓损伤恢复情况及骨折复位情况。结果与结论: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采用Frankel功能分类法评估脊髓损伤的分级,各时期A级所占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B-E级与内固定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内固定后当时与随访1年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采用前缘高度百分比、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等指标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各时期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的前缘高度、Cobb角与内固定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内固定后当时与随访1年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针对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实施椎弓根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有利于骨折复位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 脊柱植入物 胸腰段 骨折脱位 椎弓根螺钉 置入内固定 骨折 脱位 COBB角
下载PDF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单椎体内植入器的初步研制及其生物力学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际才 刘平均 +3 位作者 贺用礼 赵卫东 梁栋柱 毛炳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SCD 2014年第9期1350-1355,共6页
背景:对于压缩程度大于1/3的严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微创内固定,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且植骨可靠,在达到伤椎复位、植骨与稳定目的的同时,尽可能地保留了脊柱运动单位和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减轻临近节段退变。目的:... 背景:对于压缩程度大于1/3的严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微创内固定,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且植骨可靠,在达到伤椎复位、植骨与稳定目的的同时,尽可能地保留了脊柱运动单位和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减轻临近节段退变。目的:研制一种内镜下经椎体侧方入路复位单椎体内植入器,评价其应用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根据成人胸腰椎椎体的解剖学测量数据研制各型号的单椎体内植入器。选取6具成人新鲜胸腰椎尸体标本,制作L1压缩性骨折模型,分为对照组、骨折损伤组、单椎体内植入器组、AF复位内固定组及前路钢板内固定组,分别进行三维运动范围实验。结果与结论:生物力学测试表明,单椎体内植入器组在胸腰椎前屈及左右侧屈方向上与AF内固定组及前路钢板组运动范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后伸及左右旋转方向上运动范围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可见单椎体内植入器设计新颖,在前屈及左右侧屈方向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但在后伸及旋转方向缺乏稳定性,需加以改进或辅以外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 脊柱植入物 胸腰椎 骨折 复位 内固定 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