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中的疗效及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1
作者 杜绍欢 陈万安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7期1-5,共5页
目的:探究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中的疗效及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0月—2023年1月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进... 目的:探究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中的疗效及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0月—2023年1月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进行开放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进行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优良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语言分级评分法(VRS)]和脊柱稳定性(伤椎前、后缘高度比、矢状面指数及后凸Cobb角)。结果: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切口长度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VRS评分及脊柱稳定性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12周,观察组的V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周的VRS评分及术后12、24周的脊柱稳定性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可减轻手术创伤,有效促进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术后恢复,疗效确切,对脊柱稳定性的效果与开放手术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 胸腰椎骨折 脊柱稳定性
下载PDF
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技术对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脊柱稳定性及疼痛介质的影响
2
作者 杨帆 赵隆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4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TESSYS)技术对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脊柱稳定性及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新余矿业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TESSYS)技术对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脊柱稳定性及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新余矿业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予以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经皮脊柱内镜下TESSYS技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脊柱稳定性、疼痛介质[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P物质(SP)]及腰椎功能。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脊柱稳定性、疼痛介质(NE、DA、5-HT、SP)水平及腰椎功能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腰椎曲度降低明显,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两组前凸指数、骶骨倾斜角升高明显,观察组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疼痛介质水平均降低,观察组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比对照组低,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分数(JOA评分)均升高,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脊柱内镜下TESSYS技术应用于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的治疗中,具有切口更小、更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脊柱稳定性及腰椎功能,短期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经皮脊柱内镜 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技术 脊柱稳定性 疼痛介质
下载PDF
运动干预脊柱稳定性的研究:理论与证据 被引量:1
3
作者 蔡国梁 蔡国锋 +13 位作者 庄哲 李嘉 阚洪旭 李雪艳 康建鑫 郑金慧 张海燕 关富余 张颖 王春晓 任杰 郭祀慧 何雪 赵晨琼 《四川体育科学》 2023年第3期29-33,F0002,共6页
研究目的:从近年运动干预脊柱稳定性的研究文献中总结现阶段有助于改善脊柱稳定性热门运动的作用,以及运动干预脊柱稳定性的理论与证据,为新冠疫情期间的隔离人员提供运动指导。研究方法:通过检索近年来关于运动干预脊柱稳定性的相关文... 研究目的:从近年运动干预脊柱稳定性的研究文献中总结现阶段有助于改善脊柱稳定性热门运动的作用,以及运动干预脊柱稳定性的理论与证据,为新冠疫情期间的隔离人员提供运动指导。研究方法:通过检索近年来关于运动干预脊柱稳定性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研究结果:运动干预脊柱稳定性的方法颇多,包括太极拳、易筋经、退步走、健步走、核心稳定性训练与普拉提等,绝大多数运动者通过科学的运动可以增强脊柱稳定性,其中易筋经通过改善海马区神经细胞的血液循环对运动者的睡眠质量、焦虑及抑郁状态也有所改善。研究结论:科学运动具有无创、无后遗症、简便、老少咸宜等优点,可以有效提高脊柱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干预 脊柱稳定性 理论 证据
下载PDF
不同负荷干预青少年脊柱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4
作者 蔡国梁 黄靓 +14 位作者 蔡国锋 庄哲 李嘉 阚洪旭 李雪艳 康建鑫 郑金慧 张海燕 关富余 赵晨琼 王春晓 任杰 马兴武 钟燕清 张颖 《四川体育科学》 2023年第4期18-22,32,共6页
目的:本文主要对青少年的脊柱稳定性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探索不同负荷对青少年脊柱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机制。推测脊柱的最佳负荷大小和最佳负荷位置。方法:观察不同负荷下,青少年脊柱周围肌电信号的变化规律、青少年足底压力的变化特点... 目的:本文主要对青少年的脊柱稳定性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探索不同负荷对青少年脊柱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机制。推测脊柱的最佳负荷大小和最佳负荷位置。方法:观察不同负荷下,青少年脊柱周围肌电信号的变化规律、青少年足底压力的变化特点。结果:在不同负荷下,腹直肌、最长肌与髂肋肌的肌电数据变化趋势大致一样,且都是时域指标增大,频域指标减小;在10%体重(BW,body weight)负荷下,各肌电指标变化幅度较小,且在L3位置时最小;而足底压力中心位移变化随着负荷的增加无明显变化。结论:(1)在各种负荷作用下,腹直肌、髂肋肌和最长肌的肌电波信号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说明在静止负荷时,腹直肌、髂肋肌和最长肌更多地被动员起来,以保持脊椎的稳定;(2)当载荷增加时,在不同的载荷下,足底压力中心的位移基本没有明显的改变,说明我们在静止状态下保持着人体姿态和脊椎的稳定,靠着上身的肌群来保持;(3)当背包负荷为10%BW,背包位置为L3时,脊柱是最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 脊柱稳定性 表面肌电 足底压力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不同负荷干预人体全脊柱模型脊柱稳定性的有限元实验研究
5
作者 蔡国梁 蔡国锋 +13 位作者 庄哲 李嘉 张颖 李雪艳 康建鑫 郑金慧 张海燕 关富余 赵晨琼 王春晓 任杰 吴珍琦 钟燕清 阚洪旭 《四川体育科学》 2023年第5期34-40,58,共8页
目的:通过建立全脊柱模型,观察在不同姿势和不同载荷作用于人体脊柱时脊柱稳定性的变化,向背包者建议较为合适背包姿势和负重。方法:针对人体脊柱骨骼和韧带系统开展了以人体脊柱CT扫描图像为基础的准确几何模型三维重建,并基于几何模... 目的:通过建立全脊柱模型,观察在不同姿势和不同载荷作用于人体脊柱时脊柱稳定性的变化,向背包者建议较为合适背包姿势和负重。方法:针对人体脊柱骨骼和韧带系统开展了以人体脊柱CT扫描图像为基础的准确几何模型三维重建,并基于几何模型划分了有限元网格,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对其开展了研究工作,观测了不同载荷作用于人体时全脊柱模型椎体间位移变化特点。结果:采用有限元分析法构建全脊柱模型并选取4种负荷(以体重的10%(10%BW)为单位增加)对全脊柱模型进行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T7,T12,L3三组的位移在负荷为10%BW较小,均小于3mm;负荷加到20%BW时,T7、T12组大于3mm,但尚未达到3.5mm,而L3组为2.7mm;负荷高达30%BW后,T12位移稍大于3.5mm,T7组位移已达3.695mm,超出稳定位移界限0.195mm,仅L3处位移最大值2.767mm,低于稳定位移值。载荷达到40%BW后,T7和T12位移远远大于稳定位移临界值,分别达到4.113和3.898mm,但L3组位移仅为3.047mm,依然在稳定位移值范围内。结论:全脊柱模型验证表明,该研究构建人体全脊柱模型构建成功,并通过人体全脊柱有限元分析得出结论:背包负荷在10%BW-20%BW下,L3、T12、T7这3个位置的脊柱均处于平稳状态;当背包负荷达到30%BW时,只有L3的位置脊柱处于稳定状态;40%BW的负荷下也依然仅L3符合正常位移标准,这表明当载荷大于30%BW时,将L3处定为载荷放置的位置最为合理,这样可最大程度控制脊柱位移范围,以降低人体脊柱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 脊柱模型 脊柱稳定性 有限元
下载PDF
“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对中青年巨大型LDH患者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凯丽 朱丽娜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6期1064-1066,共3页
目的:探究“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对中青年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0月103例中青年巨大型LDH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传统组和复位组。传统... 目的:探究“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对中青年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0月103例中青年巨大型LDH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传统组和复位组。传统组51例给予传统推拿手法、牵引等综合干预,复位组52例增加“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对比两组患者疼痛因子水平、脊柱稳定性、体感诱发电位。结果:治疗4周末两组SP、PGE_(2)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复位组低于传统组(P<0.05)。治疗4周末两组腰椎曲度、腰椎前凸角度、腰骨倾斜角、平均椎间隙高度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复位组高于传统组(P<0.05)。治疗4周末两组DSE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复位组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中青年巨大型LDH患者,可调节其疼痛因子水平,改善脊柱稳定性,调控体感诱发电位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骨并重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稳定性
下载PDF
改良TESSYS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活动度及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7
作者 武刚伟 师磊 杜恒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9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经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TESSYS)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腰部活动度及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疼痛科收治的110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 目的探讨改良经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TESSYS)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腰部活动度及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疼痛科收治的110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椎间盘镜技术治疗,研究组给予改良TESSYS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以及手术前、后的腰部活动度、脊柱稳定性及腰椎功能。结果研究组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的腰椎曲度、腰屈曲范围、腰背肌后伸活动度及腰背屈肌/伸肌比值(F/E)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的腰椎前凸角、腰骨倾斜角、矢状面平衡及颌眉角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的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Q)、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高于对照组,腰椎关节活动度(ROM)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椎间盘镜技术,改良TESSYS技术在LDH患者的治疗中更具优势,其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有利于改善腰部活动度,恢复脊柱稳定性,从而更好地改善腰椎功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经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镜技术 腰部活动度 脊柱稳定性 腰椎功能
下载PDF
PCVP、单侧PVP及双侧PVP治疗老年OVCF的疗效及对椎体、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8
作者 陈洪柱 林松 +1 位作者 陈钱 吴强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7期80-81,共2页
目的探讨弯角椎体成形术(PCVP)、单侧椎体成形术(PVP)及双侧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及对椎体、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我院收入老年OVCF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及C组各32... 目的探讨弯角椎体成形术(PCVP)、单侧椎体成形术(PVP)及双侧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及对椎体、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我院收入老年OVCF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及C组各32例,其中A组采用PCVP治疗,B组采用单侧PVP治疗,C组采用双侧PVP治疗,术后、比较三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双侧分布率)差异;术前及术后3d,比较三组患者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变化;术前及术后3个月,对比三组患者功能障碍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差异。结果C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均大于A组、B组(P<0.05);A组骨水泥注入量大于B组(P<0.05);A组骨水泥渗漏率小于B组、C组(P<0.05);A组骨水泥双侧分布率高于B组、C组(P<0.05);三组术后Cobb角均小于同组术前,椎体前缘高度均大于同组术前(P<0.05);其中A组术后Cobb角小于B组、C组(P<0.05);A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大于B组、C组(P<0.05);三组术后ODI评分均小于同组术前(P<0.05)。结论老年OVCF应用PCVP及单侧、双侧PVP均可取得良好疗效,其中PCVP术式操作时间更短而骨水泥分布更均匀、渗漏风险降低,椎体、脊柱稳定性更好,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角椎体成形术 单侧椎体成形术 双侧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脊柱稳定性
下载PDF
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活动度及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9
作者 姚佩恒 孙志伟 +3 位作者 曹飞 姜宁 苗晋军 闫戈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2405-2407,共3页
目的:探究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活动度及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 目的:探究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活动度及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研究组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分析对比两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腰部活动度、脊柱稳定性以及腰椎功能。结果:研究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研究组的腰椎曲度、腰屈曲范围、腰背肌后伸活动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研究组的腰椎前凸角、腰骨倾斜角、矢状面平衡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 m,研究组的JOA评分、ROM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促进患者腰部活动度改善,恢复脊柱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部活动度 脊柱稳定性
下载PDF
三种颈椎前路内固定装置对术后脊柱稳定性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23
10
作者 罗飞 许建中 +1 位作者 王序全 周强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0期2830-2831,共2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在颈椎前路减压术中维持脊柱的稳定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患者犤Orion30例,Zephir11例,一体化颈椎前路钢板-融合器系统(PCB)6例犦术后进行7~26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结果26例患者...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在颈椎前路减压术中维持脊柱的稳定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患者犤Orion30例,Zephir11例,一体化颈椎前路钢板-融合器系统(PCB)6例犦术后进行7~26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结果26例患者术前有椎间隙狭窄,18例有颈椎生理前突改变,手术后均获得满意的椎间隙高度重建,随访中未见明显椎间隙高度丢失,手术矫正的生理曲度保持良好。43例患者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余4例无明显神经功能恢复者均为创伤后完全截瘫患者。结论PCB适用于急性椎间盘突出或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Zephir与Orion钢板适用于颈椎多节段病变及致压物广泛的单节段病变,利于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 术后 脊柱稳定性 颈椎前路减压 颈椎前路带锁钢板 颈椎病 椎间盘突出
下载PDF
经肩胛下胸腔入路的上胸椎肿瘤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术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坚 胡瀛洲 +1 位作者 屠重棋 裴福兴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0期965-967,共3页
目的 :探索上胸椎肿瘤外科治疗的新途径。方法 :采用经肩胛下胸腔入路行上胸椎肿瘤切除 ,脊髓减压 ,钢筋骨水泥重建脊柱稳定性。结果 :本组 6例中无手术死亡及纵膈内重要血管 ,神经及胸导管损伤所致的并发症。术后随访 3~ 13个月 ,6例... 目的 :探索上胸椎肿瘤外科治疗的新途径。方法 :采用经肩胛下胸腔入路行上胸椎肿瘤切除 ,脊髓减压 ,钢筋骨水泥重建脊柱稳定性。结果 :本组 6例中无手术死亡及纵膈内重要血管 ,神经及胸导管损伤所致的并发症。术后随访 3~ 13个月 ,6例患者肌力损害及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经肩胛下胸腔入路切除上胸椎肿瘤 ,手术视野开阔 ,病变节段显露清楚 ,内固定操作简易 ,并发症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椎肿瘤 外科手术 治疗效果 脊柱稳定性 重建
下载PDF
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单节段原发胸椎肿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 被引量:21
12
作者 郑燕平 刘新宇 李慧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34-235,共2页
自2000年1月以来,对6例胸椎肿瘤累及全脊椎并压迫脊髓造成瘫痪的患者,施行后路病椎全切除、环脊髓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TSRH系统内固定术,重建胸椎的稳定性,术后神经功能得到改善,近期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关键词 后路全脊椎切除 单节段原发胸椎肿瘤 脊柱稳定性 重建
原文传递
选择性椎间融合与椎弓根螺钉置入修复退变性腰椎侧凸:脊柱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7
13
作者 尹承慧 符臣学 +1 位作者 叶永平 徐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6期4174-4179,共6页
背景: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多为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疾患,造成修复耐受性较差。退变性腰椎侧凸多存在"责任椎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局部减压和选择性融合,这样可以达到神经减压、脊柱稳定效果,又相对微创。目的:探讨应用选择性... 背景: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多为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疾患,造成修复耐受性较差。退变性腰椎侧凸多存在"责任椎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局部减压和选择性融合,这样可以达到神经减压、脊柱稳定效果,又相对微创。目的:探讨应用选择性椎间融合、局限神经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内固定修复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修复适应证和禁忌证。采用选择性椎间融合、局限神经减压和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内固定的方案治疗,分析其修复效果和并发症。随访时采用Suk标准判断植骨融合情况;分别在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推荐的下腰痛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并计算疗效优良率;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矢状位和冠状位Cobb’s角。结果与结论:患者获得12-36个月随访。根据JOA腰背痛评分,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疗效优良率为89%。采用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情况,融合率为94%。最后一次复查腰椎X射线摄片示:治疗后冠状面Cobb’s角平均(4.3±2.3)°(0°-13.5°),侧凸矫正率为56%。治疗后矢状面Cobb’s角平均(45.1±12.5)°(10.4°-65.3°),前凸矫正率为36%。修复后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2例,神经损伤2例,内固定器械失败1例,肺炎1例,症状性深静脉血栓3例。提示选择性椎间融合、局限性神经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是修复退变性腰椎侧凸安全有效的方法,冠状面及矢状面上腰椎序列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重建,能够实现侧凸节段腰椎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退变性腰椎侧凸 选择性椎间融合 局限减压 椎弓根钉 脊柱稳定性 冠状面 矢状面 随访
下载PDF
椎弓根固定系统对脊柱稳定性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庆升 华凯 +2 位作者 廖承杰 吴峰 张世斌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4期1433-1434,共2页
目的 :探讨椎弓根固定系统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对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 80例及腰椎滑脱 1 2例分别采用Dick钉、AF钉、Steffee钢板、C D棒系统、TSRH系统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观察 ,并通过X线平片测量椎体高度及复位情况。结果 :脊柱... 目的 :探讨椎弓根固定系统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对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 80例及腰椎滑脱 1 2例分别采用Dick钉、AF钉、Steffee钢板、C D棒系统、TSRH系统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观察 ,并通过X线平片测量椎体高度及复位情况。结果 :脊柱骨折组椎体或椎间隙高度完全恢复 64例 ,占 80 % ,未完全恢复 1 6例 ,占 2 0 %。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 85 %。腰椎滑脱组复位率 95 % ,融合率为80 .5 % ,优良率 90 %。结论 :选择椎弓根固定系统治疗外伤性脊柱不稳定性骨折及腰椎滑脱疗效确切 ,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椎弓根固定系统 脊柱稳定性 疗效评价
下载PDF
脊柱结核一期内固定治疗重建脊柱稳定性及其矫治后凸畸型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吉兴 鲁凯伍 +3 位作者 金大地 陈建庭 江建明 张浩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8期1418-1419,共2页
目的:探讨根治脊柱结核和一期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方法与内固定的选择。方法:36例脊柱结核患者均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术,除腰骶椎选择后路内固定外,其余均在病灶区直接内固定。35例行椎间植骨融合。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全部患者均治愈... 目的:探讨根治脊柱结核和一期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方法与内固定的选择。方法:36例脊柱结核患者均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术,除腰骶椎选择后路内固定外,其余均在病灶区直接内固定。35例行椎间植骨融合。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全部患者均治愈,植骨全部融合,后凸畸形矫正率为55%。结论:彻底的病灶清除联合一期内固定是提高脊柱结核疗效和后凸矫治的很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一期 内固定 治疗 脊柱重建 脊柱稳定性 矫治 脊柱后凸畸型
下载PDF
经伤椎固定修复胸腰段椎体骨折对脊柱稳定性及修复后腰背痛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丁青华 高宏斌 +2 位作者 胡祥怀 张运峰 吕作刚 《西部医学》 2019年第8期1215-1218,共4页
目的探讨经伤椎固定修复胸腰段椎体骨折对脊柱稳定性及修复后腰背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2月我院骨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41),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固定,而对照组... 目的探讨经伤椎固定修复胸腰段椎体骨折对脊柱稳定性及修复后腰背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2月我院骨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41),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固定,而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在治疗前后及修复矫正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在末次随访中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优于观察组(P<0.05);组内比较中,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治疗前和末次随访的VAS评分、治疗后和末次随访的VAS评分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研究对象中12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发生率为16.00%。结论经伤椎固定在维持脊柱高度和曲度方面优势更明显,更有利于脊柱的稳定性,能有效控制修复后腰背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伤椎固定 胸腰椎骨折 脊柱稳定性 修复后腰背痛
下载PDF
重视脊柱稳定性的保护与重建,积极稳妥地开展脊柱神经外科手术 被引量:11
17
作者 何百祥 鲍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7-160,共4页
脊柱神经外科是一门神经外科与骨科的交叉学科。我国的脊柱神经外科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且地域发展极不平衡。本文客观评价了中国脊柱神经外科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简要介绍了脊柱稳定性的一些理论知识,以及临床上常用的一些... 脊柱神经外科是一门神经外科与骨科的交叉学科。我国的脊柱神经外科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且地域发展极不平衡。本文客观评价了中国脊柱神经外科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简要介绍了脊柱稳定性的一些理论知识,以及临床上常用的一些保护和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方法,呼吁神经外科医师应该重视脊柱生物力学及稳定性的学习和研究,积极稳妥地开展脊柱神经外科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稳定性 保护 重建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单、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汤培 陈晓君 +3 位作者 吴小宝 陈微 樊志强 周超 《安徽医药》 CAS 2020年第2期285-289,共5页
目的对比单、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症状及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二医院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目的对比单、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症状及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二医院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接受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对照组接受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结果;对比两组椎体融合时间及融合率;对比两组术后脊柱稳定性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术后的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10 d、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的椎体融合时间、融合率的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邻近节段退变率为46.67%,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术后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颌眉角的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可显著减轻病人的手术创伤和医疗负担,缩短病人术后疼痛缓解和脊柱功能的恢复时间,降低邻近节段的退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 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 脊柱稳定性
下载PDF
椎管肿瘤切除后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分节段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晓滨 李德康 +4 位作者 吴珂 杨安强 邓世强 张孙富 陈俊臣 《四川医学》 CAS 2010年第6期777-778,共2页
目的探讨椎管肿瘤切除后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分节段固定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2008年8月,32例椎管肿瘤中18例行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并以钛网分节段固定。影像学研究通过术后复查X线片、CT等进行。结果 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 目的探讨椎管肿瘤切除后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分节段固定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2008年8月,32例椎管肿瘤中18例行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并以钛网分节段固定。影像学研究通过术后复查X线片、CT等进行。结果 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4.6个月。16例患者均在术后1周内腰围保护下床活动,1例颈髓腹侧神经鞘瘤患者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1例圆锥畸胎瘤患者术后1个月可扶拐下地行走,其余患者出院时或痊愈或还有轻微局部疼痛或感觉障碍。所有患者术后复查影像学均未见脊柱失稳现象,植骨融合良好。结论此术式在切除椎管肿瘤时暴露充分,术后可重建椎管固定可靠,不限制脊柱活动度,减少术后脊柱不稳及加速退变等并发症,为摘除椎管内肿瘤较好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肿瘤 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 分节段固定 脊柱稳定性
下载PDF
胸腔镜下病灶清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胸椎结核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文军 姚女兆 +2 位作者 胡文凯 刘利乐 陆凌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743-743,748,共2页
由于胸腔镜技术较常规开胸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机体康复快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操作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脊柱疾病手术的应用逐渐增多.我科从2003年1月起应用该技术治疗胸椎结核12例,获得了一些经验与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 胸椎结核 重建治疗 脊柱稳定性 病灶清除 胸腔镜下 手术创伤 胸腔镜技术 常规开胸 术后疼痛 机体康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