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退变性疾病及手术患者与肌少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学良 甄志龙 赵建民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8期0014-0018,共5页
2010年,欧洲老年人肌少症工作组( 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EWGSOP)公布了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的定义: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衰弱状态,其特征是骨骼肌质量和力量的进行性和广泛性丧失[1]。2016年,它被列为... 2010年,欧洲老年人肌少症工作组( 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EWGSOP)公布了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的定义: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衰弱状态,其特征是骨骼肌质量和力量的进行性和广泛性丧失[1]。2016年,它被列为一种独立疾病;到目前为止关于肌少症与脊柱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少,它在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约为10%[2]。随着亚洲、欧洲肌少症工作组等组织共识的不断更新以及世界各地对肌少症的发病率、诊断、治疗的不断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病情进展及手术预后与肌少症有关,是脊柱手术术前优化患者的潜在目标,也是术后结果的预测指标,脊柱退变性疾病合并肌少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手术预后有着的很大的研究潜力,部分文献已经在肌肉减少症和脊柱退变性疾病(如椎管狭窄、退变性脊柱畸形等)之间建立了联系。本文旨在通过回顾现有文献总结脊柱退变性疾病及手术患者与肌少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脊柱退变性疾病 椎管狭窄 退变性脊柱畸形 术后相关性
原文传递
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的效果研究
2
作者 张超 杨子飞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9期0102-0105,共4页
在治疗脊椎退变性疾病时采用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后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在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脊椎退变性疾病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均为46例。在治疗时,椎弓根螺栓治疗方... 在治疗脊椎退变性疾病时采用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后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在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脊椎退变性疾病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均为46例。在治疗时,椎弓根螺栓治疗方式主要应用到对照组患者治疗中,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栓钉治疗方式主要应用到治疗组患者治疗中。结果 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两组患者手术使用时间、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住院时间等进行对比,治疗组患者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未进行手术时对两组患者脊椎功能及疼痛程度进行对比,整体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后的半年对比JOA评分、VAS评分、ODI评分,治疗组患者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具有差异性(P<0.05);对比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整体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至半年的椎间隙高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椎间隙丢失度小于对照组(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进行脊椎退变性疾病治疗时采用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栓钉治疗方式,所得到的治疗效果较好,将患者病症进行改善的同时可以优化脊椎功能,有利于提升椎间融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可广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 脊柱退变性疾病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的效果研究
3
作者 王刚 《智慧健康》 2023年第26期134-137,共4页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本院接收的184例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92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椎弓根螺钉...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本院接收的184例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92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椎弓根螺钉治疗,治疗组应用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各项指标均差于治疗组患者,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数据差异较大(P<0.05);术前两组患者脊柱功能及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半年治疗组患者JOA评分、VAS评分、OD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术前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三个月及半年的椎间隙高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椎间隙丢失高度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采用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病症,改善患者脊柱功能,有利于提升椎间融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可广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 脊柱退变性疾病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对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刘伟 杜增峰 马江卫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7年第7期665-667,共3页
目的探讨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对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采用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治疗,对照组(39例)采用传统椎弓根螺钉治疗,观察记录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术后JOA... 目的探讨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对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采用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治疗,对照组(39例)采用传统椎弓根螺钉治疗,观察记录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术后JOA和ODI评分、手术各阶段的椎间隙高度及丢失高度,评价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对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JOA和ODI评分没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JOA评分升高,而ODI评分降低,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椎间隙高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和6个月,两组椎间隙高度均增加,但在术后6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椎间隙高度更高,丢失高度更小(P<0.05)。结论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术后患者脊柱功能改善明显,慢性疼痛症状减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 椎弓根螺钉 脊柱退变性疾病
下载PDF
脊柱退变性疾病手术的翻修问题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印坎 谢宁 《脊柱外科杂志》 2004年第2期65-65,共1页
关键词 脊柱退变性疾病 翻修手术 手术治疗 二次手术
下载PDF
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李辉 任明亮 +5 位作者 刘鹄 刘冬斌 余嘉洪 陈国雄 刘汉辉 周雷 《当代医学》 2014年第6期37-38,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的脊柱内固定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对116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1例,... 目的对比分析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的脊柱内固定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对116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1例,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和对照组(65例,传统椎弓根螺钉)。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试验组优良率为882%(45/51),对照组为615%(40/65),前者较后者明显升高(P=001)。术后1年随访时融合率试验组为84.3%(43/51),对照组为538%(35/65),前者较后者明显升高(P:0005)。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试验组1.1(06~19)ram、对照组4o(19~4,9)mm,但前者丢失程度较后者明显降低(p〈0.04)。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手术使用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较使用传统的椎弓根螺钉能获得更高的临床疗效优良率,同时可以明显促进椎间植骨融合及降低术后椎间隙高度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退变性疾病 骨质疏松症 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 椎间融合
下载PDF
淋巴细胞总量及比例变化在脊柱退变性疾病术后伤口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沙卫平 陈国兆 王黎明 《骨科》 CAS 2021年第6期513-517,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总量及其比例变化在脊柱退变性疾病术后伤口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脊柱外科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脊柱退变性疾病手术后发生伤口感染的病人20例(其中颈椎手术6例,腰椎手术14例;浅表...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总量及其比例变化在脊柱退变性疾病术后伤口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脊柱外科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脊柱退变性疾病手术后发生伤口感染的病人20例(其中颈椎手术6例,腰椎手术14例;浅表软组织感染9例,深部感染11例),设为感染组。同时选取同期术后未感染的病人20例纳入对照组。对比分析病人术前及术后3、7、14 d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参数变化。结果感染组术后3、7、14 d的CRP、ESR、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均较术前显著提高,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步下降;同一观察时间点,感染组的数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性粒细胞总数和ESR在术后3 d和7 d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术后3、7、14 d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比例较术前明显下降,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步上升;且感染组术后3、7 d的淋巴细胞总数和术后3、7、14 d的淋巴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及术后3、7、14 d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比例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病人术后3 d淋巴细胞总数及其比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80、1.000,约登指数分别为0.900、1.000,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545×10^(9)/L、0.265;术后7天的AUC分别为0.898、1.000,约登指数分别为0.750、1.000,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670×109/L、0.280。结论同CRP、白细胞总数变化一样,术后早期分析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及比例变化同样有助于脊柱手术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为早期针对性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 脊柱退变性疾病 手术治疗 感染
下载PDF
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兆杰 《北京中医药》 2018年第9期869-871,共3页
中医学认为肾精亏虚、督脉失养为脊柱退变性疾病发病的内在基础,外感风寒湿邪为外在诱因,日久痰浊瘀血痹阻督脉致使筋脉失养、骨枯髓减而致病。可分为以下5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痰瘀互阻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及督脉痹... 中医学认为肾精亏虚、督脉失养为脊柱退变性疾病发病的内在基础,外感风寒湿邪为外在诱因,日久痰浊瘀血痹阻督脉致使筋脉失养、骨枯髓减而致病。可分为以下5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痰瘀互阻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及督脉痹阻型。总体以补肾通督为基本治则,多选用补肾壮骨通督的药物如鹿胶、补骨脂、桑寄生、生地黄、熟地黄、骨碎补、菟丝子、枸杞子、羌活、独活等,并随证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退变性疾病 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原文传递
融合与非融合技术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的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侯铁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0-11,共2页
长期以来,减压植骨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脊柱退变性疾患的经典手术或"金标准"。近年来,非融合技术的兴起,使传统手术受到冲击,但非融合手术在取得满意近期效果的同时,随着时日的延长也开始浮现出一些目前难以逾越的问题。... 长期以来,减压植骨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脊柱退变性疾患的经典手术或"金标准"。近年来,非融合技术的兴起,使传统手术受到冲击,但非融合手术在取得满意近期效果的同时,随着时日的延长也开始浮现出一些目前难以逾越的问题。治疗脊柱退变性疾患究竟是采用融合还是非融合技术,成为当前学术争论的焦点。本期邀请了全国著名的脊柱外科专家就该课题(重点颈椎)进行讨论,以期通过讨论对脊柱融合与非融合技术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既不要盲目跟从,或不审慎地追求新技术,也应避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通过不断努力探索,得出我国专家自己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退变性疾病 手术治疗 融合技术 价值 减压融合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骨质增生 椎管狭窄
原文传递
脊柱退变性疾病术后感染相关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豪芬 陈其福 +1 位作者 郑豪侠 邓宇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退变性疾病术后感染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脊柱退变性疾病变行内固定物植入术的患者121例,依据患者有无术后感染,把所有患者分为感染组(n=102)和非感染组(n=19),非感染组依据其手术创伤分为B组(B1组:术中出... 目的探讨脊柱退变性疾病术后感染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脊柱退变性疾病变行内固定物植入术的患者121例,依据患者有无术后感染,把所有患者分为感染组(n=102)和非感染组(n=19),非感染组依据其手术创伤分为B组(B1组:术中出血量≤400 ml;B2组:术中出血量>400 ml)和T组(T1组:手术时间≤180 min;T2组:手术时间>180 min),在术前、术后1 d、术后2 d和术后5 d清晨采集患者外周血,检测患者CRP、ESR和WBC值。结果 2组术后1 d、术后2 d和术后5 d感染组患者CRP和ESR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术后5 d感染组WBC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1)。B2组患者术后1 d、术后2 d和术后5 d CRP、ESR和WBC水平明显高于B1组(P<0.05);T2组术后1 d、术后2 d和术后5 d CRP、ESR和WBC水平明显高于T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术后WBC、CRP和ESR值会不同程度地增高,WBC的诊断价值较低,而CRP和ESR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退变性疾病 术后感染 C-反应蛋白 血沉 白细胞
下载PDF
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开营 刘霞 吴修宾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13期24-26,共3页
目的研究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椎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术,观察组采取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术。观察比较两... 目的研究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椎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术,观察组采取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功能优良率为90.24%,高于对照组的7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最终随访的椎间隙高度(10.80±1.31)mm高于对照组的(7.80±1.30)mm,椎间隙高度变化(1.10±0.35)mm低于对照组的(4.00±0.3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 脊柱退变性疾病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脊柱退变性疾病椎间融合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涛 陈灵芝 +2 位作者 顾学红 王雪春 邱红美 《现代实用医学》 2022年第1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在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行椎间融合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脊柱退变性疾病并择期行椎间融合手术的患者70例,依照术中输血方式的不同分为回收式自体输血组(观察组)和异体输血组(对照组),各35例。比较两组手术指...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在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行椎间融合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脊柱退变性疾病并择期行椎间融合手术的患者70例,依照术中输血方式的不同分为回收式自体输血组(观察组)和异体输血组(对照组),各35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血常规、凝血功能、术后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术前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及血小板(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术后RBC、Hb、PLT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术前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术后APTT、PT、TT显著长于对照组,FI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自体输血有利于提高脊柱退变性疾病椎间融合手术患者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水平,对于患者凝血功能无不良影响,适用于大量输血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退变性疾病 椎间融合手术 自体输血 异体输血 凝血功能
下载PDF
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对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疗效
13
作者 焦杰 《大医生》 2019年第10期46-47,共2页
目的探讨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在脊柱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庆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6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的椎弓根螺钉... 目的探讨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在脊柱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庆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6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研究组患者行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6个月疼痛程度及脊柱功能情况,手术不同阶段的椎间隙高度及丢失高度。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各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两组椎间隙高度均增加,但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比对照组的椎间隙高度更高,丢失高度更小(P<0.05)。结论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疼痛轻微,可有效恢复脊柱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 脊柱退变性疾病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下载PDF
单节段镜下融合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期疗效
14
作者 刘仲宇 董健文 +3 位作者 陈子豪 杨阳 齐佳坤 戎利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34-842,共9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镜下融合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6月~2022年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腰椎单节段镜下融合手术,且住院期间完善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骨密度检... 目的:探讨单节段镜下融合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6月~2022年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腰椎单节段镜下融合手术,且住院期间完善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骨密度检测的病例24例,其中男7例、女17例;年龄44~80岁,平均66.0±9.9岁,术后随访时间21.6±12.6(3~47)个月。按是否合并骨质疏松症分为2组,其中8例合并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组),16例不合并骨质疏松症(对照组)。骨质疏松症病例及时予抗骨松治疗。镜下融合手术均采用工作内径7.1mm的同轴水介质大通道脊柱内镜。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围手术期指标,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使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疗效。术后3d复查腰椎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及腰椎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评价减压与内固定情况;末次随访时行腰椎DR者,评估螺钉松动及融合器沉降情况;术后随访超过6个月且复查腰椎CT者,判断融合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诊断、术前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术前VAS、JOA评分及ODI等均无统计学差异。骨质疏松组最低骨密度平均值T=-3.2±0.6,明显低于对照组T=-1.4±0.8(P=0.000)。骨质疏松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29.9±135.2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327.4±68.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术中影像辅助方式、出血量、单侧入路双侧减压(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例数、术后椎间隙高度、住院天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3d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显著增加(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并发症方面,骨质疏松组1例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T=-4.4)术中置入融合器时损伤终板,出现融合器沉降,但无症状,无需特殊处理;另有1例硬膜撕裂合并神经根损伤,经神经营养等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末次随访时18例复查腰椎DR,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者10例复查腰椎CT,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相比,融合器沉降率、螺钉松动率与融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1.000)。结论:单节段镜下融合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近期疗效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下融合 骨质疏松症 脊柱退变性疾病 脊柱微创手术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微创脊柱融合术在治疗多节段脊柱退变性疾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15
作者 周学军 田晓舜 +2 位作者 胡江滔 李选民 史萌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3期4022-4024,共3页
目的:探究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多节段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1—12月我院90例多节段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手术方式分为PLIF... 目的:探究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多节段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1—12月我院90例多节段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手术方式分为PLIF组(n=45)和MIS-TLIF组(n=45)。比较2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日本骨科学会(JOA)、影像学评估指标(椎间隙高度、Cobb角)、融合情况、并发症。结果:MIS-TLIF组手术时间短于PLIF组(P<0.05)。MIS-TLIF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VAS评分低于PLIF组(P<0.05);2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JOA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2组椎间隙高度、Cobb角低于术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和PLIF治疗多节段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疗效相似,均可改善腰椎功能,促进椎间融合,但MIS-TLIF在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早期疼痛及促进腰椎功能恢复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柱退变性疾病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 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16
作者 王德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2期62-64,共3页
综合分析探究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用于治疗脊柱退变性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取86例在2021年10月~2022年10月间我院接受的脊椎退变性病变的病人,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行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为对照组,含43例;行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治疗... 综合分析探究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用于治疗脊柱退变性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取86例在2021年10月~2022年10月间我院接受的脊椎退变性病变的病人,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行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为对照组,含43例;行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治疗的为观察组,含43例。对两组手术前、手术后、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变化,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SF-36)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前、后椎骨间隙高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时,两组于术前、术后相比,均更优(P<0.05),且观察组的丢失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和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术后出血量较对照组低且观察组的丢失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生活质量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在脊柱退变性病变中的疗效比较好,可以改善椎体间隙的高度和术后的各项指标,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骨水泥型 椎弓根螺钉 脊柱退变性疾病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正确评价脊柱退变性疾病的非融合治疗技术 被引量:11
17
作者 邱贵兴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1081-1083,共3页
自从Hibbs和Albee 1911年首次提出脊柱融合术以来,脊柱融合术已成为脊柱外科医生治疗脊柱疾病不可或缺的方法。从长期随访资料来看,此项技术安全、有效,已成为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脊柱不稳、脊柱畸形等脊柱疾病的金标准。
关键词 脊柱退变性疾病 治疗技术 脊柱融合术 脊柱疾病 外科医生 随访资料 脊柱不稳 脊柱畸形 金标准
原文传递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脊柱退变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程少丹 梁倩倩 施杞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71-74,共4页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防治疾病观念的高度概括,中医历来重视治“未病”。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组成,具有运动、支撑人体、吸收震荡、保护脊髓、保护胸腔、腹腔内脏器官等作用。由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并因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防治疾病观念的高度概括,中医历来重视治“未病”。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组成,具有运动、支撑人体、吸收震荡、保护脊髓、保护胸腔、腹腔内脏器官等作用。由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并因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形成了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退变性疾病。本文就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脊柱退变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作一简单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治未病 脊柱退变性疾病
原文传递
中老年人脊柱退变性疾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向荣 尚春风 +10 位作者 寇红伟 孙新志 程田 尚国伟 姬彦辉 郭俊杰 高划一 燕淼恒 皮国富 王义生 刘宏建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699-1702,共4页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了500例因患脊柱退变性疾病在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均经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确认无血栓形成,术后第3、6、9、12天再次复查双下肢超声.根据超声结果分为深静脉血栓...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了500例因患脊柱退变性疾病在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均经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确认无血栓形成,术后第3、6、9、12天再次复查双下肢超声.根据超声结果分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组与非DVT组,确诊形成DVT共65例,DVT形成率13%.对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BMI)、吸烟等分类变量进行x^2分析或者Fisher精确检验,对D-二聚体、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非正态分布的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探讨可能与DVT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00例患者进行分析,根据最终结果,65例患者被纳入DVT组,435例被纳入非DVT组,DVT的发生率为13%.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BMI以及患高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回示D-二聚体[比值比(OR)=7.059,95%可信区间(CI)=2.864~17.401]、肥胖(OR=1.836,95%CI=1.022~3.301)和手术时间(OR=1.513,95%CI=1.039~2.203)是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论肥胖、D-二聚体以及手术时间过长均是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退变性疾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骨错缝筋出槽”、椎间盘退变与脊柱退变性疾病关系探讨 被引量:16
20
作者 莫灼锚 张人文 唐树杰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970-2972,共3页
椎间盘退变作为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关键环节和病理因素,是近年研究的热点;"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骨伤科特色理论之一,是中医骨伤科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密切关联。文章分析三者的病因和病理基础,探讨三者... 椎间盘退变作为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关键环节和病理因素,是近年研究的热点;"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骨伤科特色理论之一,是中医骨伤科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密切关联。文章分析三者的病因和病理基础,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利于脊柱退变性疾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错缝筋出槽 椎间盘退 脊柱退变性疾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