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颈胸段前路微创手术自动拉钩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1
1
作者 黄义星 池永龙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98-100,共3页
设计与制作一种适用于脊柱颈胸段前路微创手术操作的自动拉钩系统,并在新鲜尸体标本上进行模拟手术。通过模拟手术证实了该自动拉钩系统能为脊柱颈胸段前路微创手术提供工作通道,并能有效结合椎间盘镜系统,在良好的照明和显微放大效果... 设计与制作一种适用于脊柱颈胸段前路微创手术操作的自动拉钩系统,并在新鲜尸体标本上进行模拟手术。通过模拟手术证实了该自动拉钩系统能为脊柱颈胸段前路微创手术提供工作通道,并能有效结合椎间盘镜系统,在良好的照明和显微放大效果下进行镜下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颈胸段 前方入路 自动拉钩 微创
下载PDF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脊柱颈胸段原发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2
作者 张树文 沙西卡·那孜尔汗 +2 位作者 孙治国 陆琳松 王浩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年第5期338-344,共7页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脊柱颈胸段原发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颈胸段原发性脊柱肿瘤患者2例。病例1为男性,47岁,C_(6、7)椎体孤立...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脊柱颈胸段原发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颈胸段原发性脊柱肿瘤患者2例。病例1为男性,47岁,C_(6、7)椎体孤立性纤维瘤,术前有颈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痛症状,伴左侧肢体无力。病例2为女性,17岁,T_(1)椎体动脉瘤样骨囊肿,有颈肩痛症状,合并左上肢远端肌力下降。2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T扫描并使用Mimics软件建立三维可视化脊柱颈胸段模型,采用激光快速成型打印技术制作与实物1∶1大小的3D打印脊柱颈胸段模型,规划设计并定制3D打印人工椎体,分别用于术前评估肿瘤分期、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以及术中指导置钉和脊柱序列重建。病例1采用前后联合入路,行前路C_(6、7)椎体切除、3D打印人工椎体置入+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病例2采用单纯后入路,行胸椎肿瘤切除+3D打印人工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情况,评估手术前后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上肢肌力,随访期间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及脊柱稳定性。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颈胸段椎体肿瘤切除+脊柱重建手术。病例1手术时间6.5 h,术中出血量1200 mL;病例2手术时间4.5 h,术中出血量1000 mL。2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自觉肌力逐渐恢复正常。病例1术后第7天发现伤口处脑脊液漏,经穿刺抽液、加压包扎治愈;术后出现声音嘶哑,随访至3个月时好转。病例2未见术后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见患者椎体及肢体功能良好,肿瘤无复发,脊柱稳定性良好。病例1术前左侧颈部和左上肢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分和5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分和0分;术前左侧上、下肢各肌肌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末次随访时除左侧指伸肌肌力为Ⅳ级以外的其余各肌肌力均为Ⅴ级。病例2术前左侧颈部和左上肢疼痛VAS评分6分和3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分和0分;术前左上肢指伸肌和指屈肌肌力Ⅳ级,末次随访时均恢复至Ⅴ级。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是一种直观、动态、全面的影像学评估方法,结合3D打印技术,可在术前明确肿瘤分期、制定手术方案,术中指导手术置钉及脊柱序列重建,对于颈胸段椎体原发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肿瘤 脊柱颈胸段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三维可视化 三维打印 人工椎体
原文传递
脊柱旁经关节突入路切除颈胸交界段椎间孔内外侧哑铃状神经鞘瘤1例
3
作者 袁振超 莫立根 +5 位作者 贺聚良 刘斌 吴振杰 林翔 关键 莫昊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431-433,共3页
椎管内外哑铃状神经鞘瘤较多见,但白颈胸交界段椎间孔发出同时位于后纵隔的神经鞘瘤则少见,由于其在胸腔内肿瘤所占的比例极小,因此常常造成误诊。神经源性肿瘤通常以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等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居多。肿瘤的主体部分主要... 椎管内外哑铃状神经鞘瘤较多见,但白颈胸交界段椎间孔发出同时位于后纵隔的神经鞘瘤则少见,由于其在胸腔内肿瘤所占的比例极小,因此常常造成误诊。神经源性肿瘤通常以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等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居多。肿瘤的主体部分主要位于椎间孔外侧胸腔内,部分肿瘤延伸入椎间孔及椎管内^([1])。对于此类患者正确的手术入路及方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但目前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尚存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哑铃状神经鞘瘤 脊柱颈胸段 脊柱旁经关节突入路
下载PDF
脊柱颈胸交界段的MRI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4
作者 滕红林 王美豪 +3 位作者 贾连顺 肖建如 谭军 黎金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16-219,共4页
目的:探讨有利于术前选择脊柱颈胸交界段手术入路的颈胸段MRI测量方法。方法:随机抽取95例颈椎MRI片,测量胸骨上切迹向后水平延长至相应椎体前缘的距离(AO)和对应的椎体或椎间隙,同时测量胸骨上切迹向后上方至C7/T1椎间隙前缘中点的距离... 目的:探讨有利于术前选择脊柱颈胸交界段手术入路的颈胸段MRI测量方法。方法:随机抽取95例颈椎MRI片,测量胸骨上切迹向后水平延长至相应椎体前缘的距离(AO)和对应的椎体或椎间隙,同时测量胸骨上切迹向后上方至C7/T1椎间隙前缘中点的距离(BO),测量AB间的距离及两线之夹角(称为颈胸手术角)。结果:AO距离平均为50.40mm,BO距离平均50.97mm,AB距离平均为41.41mm,夹角平均为47.64°。胸骨上切迹相对应的椎体最常见的为T3椎体的上1/3,其次为T2/3椎间隙。结论:颈胸段手术入路的选择可结合患者脊柱颈胸段的MRI表现,判断颈胸结合部与胸骨上切迹以及胸骨角水平面的关系,估计常规的下颈椎低位前方入路或经仅劈胸骨柄的手术入路能否到达颈胸结合部的病灶,从而便于选择损伤最小、手术时间最短、手术并发症较少、利于患者康复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交界 MRI测量 磁共振成像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颈胸段脊柱肿瘤的前路手术治疗 被引量:19
5
作者 肖建如 贾连顺 +3 位作者 袁文 陈德玉 倪斌 赵定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8期743-745,共3页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肿瘤前路不同手术入路、肿瘤切除和重建术式。方法 :总结我院自 1998年 1月~2 0 0 0年 12月收治 31例颈胸段脊柱肿瘤的临床表现、各种手术途径、术式及其预后。结果 :术后随访 3~ 36个月 ,30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肿瘤前路不同手术入路、肿瘤切除和重建术式。方法 :总结我院自 1998年 1月~2 0 0 0年 12月收治 31例颈胸段脊柱肿瘤的临床表现、各种手术途径、术式及其预后。结果 :术后随访 3~ 36个月 ,30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所改善。 2例转移性腺癌患者分别于术后 13个月和 16个月因全身多处转移 ,全身衰竭死亡。 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 8、13个月局部复发。结论 :应根据肿瘤的部位、范围选择相应的手术途径、肿瘤切除术式和前路重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肿瘤 治疗 外科手术
下载PDF
颈胸段脊柱椎体周围重要脉管结构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烽 王素春 +3 位作者 段广超 陈兵乾 居建文 金国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6-238,242,共4页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选择合理的前方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成人尸体上,观察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脉管的解剖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①胸导管在T5水平由椎体右侧越中线向左移行,在T4椎体左前方上行到T2水平,再行向左上方,80%在C7~C...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选择合理的前方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成人尸体上,观察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脉管的解剖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①胸导管在T5水平由椎体右侧越中线向左移行,在T4椎体左前方上行到T2水平,再行向左上方,80%在C7~C7/T1水平呈弓状注入左静脉角或锁骨下静脉内侧段。②70%的主动脉弓顶点对应T3椎体水平。胸主动脉中轴线到椎体前正中线(PVM)距离在T4水平大于在主动脉弓顶点和T5水平。③63%的上腔静脉(SVC)起点对应T3椎体水平。SVC起点到PVM及SVC中轴线分别在T4、T5水平到PVM的距离逐渐增大。左右头臂静脉与PVM的夹角分别为:59.35°±5.40°和33.62°±5.59°。左侧大于右侧(P<0.05)。奇静脉在SVC的注入点87%位于T3/4~T4水平。结论:应根据不同的病变节段选择合理的颈胸段脊柱前方手术入路,上位椎体应选经左侧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或偏左侧部分劈开胸骨柄入路,下位椎体应选择右侧经胸腔入路或偏右侧劈胸骨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脉管 应用解剖学 手术入路
下载PDF
MRI测量颈胸角在选择颈胸段脊柱手术入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滕红林 贾连顺 +4 位作者 肖建如 谭军 刘铁龙 魏海峰 王美豪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6期325-328,共4页
目的 :探讨在颈胸段脊柱术前应结合患者的颈胸段MRI的个体特征和疾病情况 ,选择手术创伤最小的手术入路。方法 :共 76例患者 ,其中 2 6例为颈胸段脊柱损伤 ,35例为颈胸段脊柱肿瘤 ,脊髓型颈椎病 12例 ,以及 3例颈胸段椎板减压术后后凸... 目的 :探讨在颈胸段脊柱术前应结合患者的颈胸段MRI的个体特征和疾病情况 ,选择手术创伤最小的手术入路。方法 :共 76例患者 ,其中 2 6例为颈胸段脊柱损伤 ,35例为颈胸段脊柱肿瘤 ,脊髓型颈椎病 12例 ,以及 3例颈胸段椎板减压术后后凸畸形。男 4 7例 ,女 2 9例。平均年龄 4 5 5岁 ,年龄范围 19~ 6 5岁。同时抽取 95套颈胸段MRI片。作胸骨上切迹向后水平延长线和胸骨上切迹向后上方至C7T1椎间盘前缘中点的连线 ,测量两线之夹角 ,称为颈胸角 (cervicothoracicangle ,CTA)。结果 :CTA平均为 4 7 6 4°(范围 2 5°~ 73°)。大于此平均角度且病灶在胸骨切迹水平线以上时可考虑低位下颈椎入路 ,5 0例 ;CTA较小 ,且病灶范围广 ,或尚累及T3 、T4,可以考虑经胸骨柄入路 ,13例 ;病灶范围广泛 ,经全胸骨入路 3例 ;Ⅰ期或Ⅱ期前后联合入路 5例 ;经右侧肩胛下后外侧胸腔入路 5例。结论 :颈胸段脊柱手术应尽量选择低位下颈椎入路等创伤较小的入路 ,其次考虑经胸骨柄入路。长节段脊柱受累的患者才考虑经右侧肩胛下后外侧胸腔或经全胸骨等创伤较大的入路。术前可以结合患者的病灶累及范围和颈胸手术角等MRI影像学表现 ,从而利于选择最合适的手术入路 ,减少手术风险、手术创伤和并发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测量 脊柱手术 手术入路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颈胸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彪 郝定均 +3 位作者 郭华 李辉 王晓东 朱子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7-103,共7页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结核病灶部位与胸骨柄上缘切迹位置关系对手术治疗策略选择的影响及临床预后。方法:2003年1月~2013年1月45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17~62岁(35.4±16.7岁)。病变节段:C7~T1 8例...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结核病灶部位与胸骨柄上缘切迹位置关系对手术治疗策略选择的影响及临床预后。方法:2003年1月~2013年1月45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17~62岁(35.4±16.7岁)。病变节段:C7~T1 8例,T1 11例,T1~T2 7例,T2 6例,T2~T3 8例,T3 5例。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2例,B级5例,C级9例,D级22例,E级7例。术前颈胸段后凸成角、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和JOA评分分别为34.7°±6.8°、39.6±4.6及10.7±2.8。根据患者颈胸段MRI矢状位上胸骨柄上缘切线与结核病灶的关系采取不同手术方案,19例椎体结核病灶位于胸骨柄上缘水平切迹线之上的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6例病灶平齐于胸骨柄上缘水平切迹线或在之下的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前及术后均用四联敏感抗结核药物规律治疗。对患者后凸成角、NDI评分和JOA评分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来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178.0±48.3min;术中出血量为590.0±76.4ml。随访6.6±3.2年(3~13年),在随访期内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失败等情况出现。末次随访时患者颈胸段后凸成角、NDI评分及JOA评分分别为10.2°±2.4°、11.4±3.6及17.6±2.4,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1例单纯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手术切口窦道形成,再次行一期前路内固定取出、病灶扩大清除植骨融合和二期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随访5.5年结核治愈。其余44例患者在术后7.2±1.1个月获得融合。在伴有神经功能减退的38例患者中,29例(76%)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ASIA分级提高1~3级,9例分级无变化。结论: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在规律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颈胸段MRI矢状位上胸骨柄上缘切线与结核病灶的关系,对不同类型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可完成彻底的病灶清除、固定及融合,中长期随访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脊柱:手术方式
原文传递
颈胸段脊柱椎体前方重要结构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杨新文 王勇 杨开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供局解教学的成人尸体标本30具(男25、女5);模拟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路术式,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方法,重点观测手术途径中暴露C5~T3椎体时必须牵开并加以保护的几个...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供局解教学的成人尸体标本30具(男25、女5);模拟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路术式,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方法,重点观测手术途径中暴露C5~T3椎体时必须牵开并加以保护的几个重要结构。结果:左头臂静脉的长度为(6.9±1.0)cm,左静脉角与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为(4.3±0.9)cm。右喉返神经在颈部的行程可分为两部分,上部位于脏筋膜内,下部在脏筋膜外,其穿入脏筋膜的位置位于C7~T1椎间水平的有14.3%(4例),位于T1椎体上半部水平的85.7%(26例)。左侧喉返神经在颈部(包括T2椎体水平)均于脏筋膜内走行。胸膜顶最高点距锁骨内1/3上缘的垂直距离,左侧(0.8±0.2)cm、右侧(1.3±0.2)cm。胸导管弓最高点距环状软骨水平的垂直距离(1.8±0.4)cm。结论: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的前路术式可以充分暴露C5~T3,术者对局部解剖的熟悉程度是前路手术得以正常开展与减少医源性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前入路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原发性颈胸段脊柱肿瘤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 被引量:4
10
作者 肖建如 陈华江 +5 位作者 朱秋峰 贾连顺 袁文 陈德玉 倪斌 陈雄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3期1270-1273,共4页
目的 :研究颈胸段脊柱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入路、肿瘤切除术式、前路植骨、钛网、Orion/Zephier或AO钢板内固定重建的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本院 1 998年 1月~ 2 0 0 1年 1 2月期间收治的 33例原发性颈胸段脊柱肿瘤的病理类型、... 目的 :研究颈胸段脊柱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入路、肿瘤切除术式、前路植骨、钛网、Orion/Zephier或AO钢板内固定重建的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本院 1 998年 1月~ 2 0 0 1年 1 2月期间收治的 33例原发性颈胸段脊柱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各种手术途径、术式及其预后。结果 :本组 33例中骨巨细胞瘤 1 4例 ,骨髓瘤 8例 ,嗜酸性肉芽肿 4例 ,软骨肉瘤 3例 ,恶性淋巴瘤 2例 ,恶性神经鞘瘤 1例 ,骨软骨肉瘤 1例。肿瘤切除方式 :囊内切除 1 1例 ,包膜切除 1 3例 ,广泛切除 9例。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 ,术后给予相应的放疗或化疗。术后随访 6~ 48个月。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 ,32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1例T1 ~T2 骨巨细胞瘤和 1例软骨肉瘤患者分别于囊内切除术后 8个月、1 3个月局部复发 ,1例软骨肉瘤患者于囊内切除术后 2 4个月因肺部转移 ,全身衰竭死亡。结论 :根据其临床特点和影像学检查可确定诊断。根据肿瘤的部位、性质、范围选择相应的手术途径及肿瘤切除方式 ,前路植骨、钛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脊柱肿瘤 临床特点 外科治疗 手术方式 内固定
下载PDF
颈胸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后路手术疗效探讨 被引量:5
11
作者 范伟力 柳峰 +4 位作者 刘明永 殷翔 涂洪波 刘鹏 赵建华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年第5期371-373,共3页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后路椎板减压、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治疗作用。方法 8例颈胸段脊柱损伤患者,损伤部位为第6颈椎至第1胸椎,损伤类型为椎体爆裂性骨折2例,椎体压缩性骨折5例,压缩性骨折伴脱位1例。分析上...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后路椎板减压、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治疗作用。方法 8例颈胸段脊柱损伤患者,损伤部位为第6颈椎至第1胸椎,损伤类型为椎体爆裂性骨折2例,椎体压缩性骨折5例,压缩性骨折伴脱位1例。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分别经后路颈胸段椎板减压椎弓根或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0个月,植骨均在3~4个月完全融合,所有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症状改善,伴有交感神经节刺激症状者有所缓解。结论颈胸段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后路椎弓根螺钉及侧块螺钉固定系统有助于植骨节段融合、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手术 脊柱 椎骨骨折 减压 内固定
下载PDF
颈胸段脊柱全脊椎切除术后不同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方新果 赵改平 +3 位作者 王晨曦 柏磊磊 陈二云 赵庆华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0-225,共6页
目的基于CT图像对人体颈胸段脊柱C5-T2节段进行三维模型重建,采用有限元方法探究椎弓根螺钉、钛网和钢板等不同内固定器械组合对颈胸段脊柱全脊椎切除(total spondylectomy,TS)术后稳定性的影响及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方法建立颈... 目的基于CT图像对人体颈胸段脊柱C5-T2节段进行三维模型重建,采用有限元方法探究椎弓根螺钉、钛网和钢板等不同内固定器械组合对颈胸段脊柱全脊椎切除(total spondylectomy,TS)术后稳定性的影响及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方法建立颈胸段脊柱C5-T2节段健康完整模型,并通过与体外实验关节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结果对比验证模型有效性。在健康完整模型基础上,建立颈椎C7节段行TS后的4种重建模型:TM+AP+DPS模型(钛网+前路钢板+后路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TM+AP+SPS模型(钛网+前路钢板+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TM+DPS模型(钛网+后路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AP+DPS模型(前路钢板+后路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分析各重建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扭转时的ROM及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TS术后重建会大幅度降低重建节段ROM,模型的重建节段ROM均下降超过93%,后路单节段螺钉固定时,钛网出现应力集中现象。结论4种模型重建节段固定效果相近,后路双节段螺钉固定的3种模型中内固定器械应力分布较为平均,模型整体稳定性优于后路单节段固定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全脊椎切除 内固定 应力分布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颈胸段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兴海 肖建如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3期919-922,共4页
关键词 脊柱肿瘤 手术治疗 切除范围 应用解剖学 手术入路 内固定
下载PDF
颈胸段脊柱损伤前路减压和内固定术的作用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肖建如 李文平 +6 位作者 邵擎东 戴力扬 陈德玉 袁文 包聚良 贾连顺 赵定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654-656,共3页
目的 :评价颈胸段前路减压、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技术在颈胸段脊柱创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 15例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的患者行颈胸段前路 C7,T1 ,C6,7或 C7-T1 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及 Ori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术。结果 :所有... 目的 :评价颈胸段前路减压、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技术在颈胸段脊柱创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 15例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的患者行颈胸段前路 C7,T1 ,C6,7或 C7-T1 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及 Ori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 3个月至 1年 ,植骨均在 3~ 4个月内完全融合 ,12例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未发生钢板螺钉松动 ,1例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结论 :颈胸段前路减压、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颈胸段脊柱脊髓创伤行之有效的手段 ,Orion钢板有助于植骨节段融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损伤 前路减压 内固定术
下载PDF
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对颈胸段脊柱肿瘤的治疗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伟 尚静波 +4 位作者 李仁波 孟庆涛 于洪德 聂晶鑫 杨光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第7期50-51,共2页
目的分析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对颈胸段脊柱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4例颈胸段脊柱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全脊椎切除术,同时对患者脊柱予以重建。结果 24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伤口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 目的分析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对颈胸段脊柱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4例颈胸段脊柱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全脊椎切除术,同时对患者脊柱予以重建。结果 24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伤口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切口延期愈合、胸腔积液、肺部感染者。术前VAS评分(7.68±1.23)分,术后(2.69±0.54)分;术后Frankel分级恢复至E级,手术前后相比,P<0.05。随访至今,无局部复发,内固定无松动,CT显示植骨融合。结论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可有效治疗颈胸段脊柱肿瘤,临床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全脊椎切除术,实施合理的脊柱重建,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脊椎切除 脊柱稳定性重建 脊柱肿瘤
下载PDF
颅盆环牵引-脊柱后路矫形术治疗颈胸段脊柱侧凸15例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胡正军 梁益建 +1 位作者 汪飞 赵登 《现代临床医学》 2016年第4期277-279,共3页
目的:评价颅盆环牵引-脊柱后路矫形术治疗颈胸段脊柱侧凸畸形的疗效。方法:15例颈胸段脊柱侧凸患者,入院后均行颅盆环牵引,经牵引脊柱侧凸部分改善后二期行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手术前后分别测量患者颈胸段... 目的:评价颅盆环牵引-脊柱后路矫形术治疗颈胸段脊柱侧凸畸形的疗效。方法:15例颈胸段脊柱侧凸患者,入院后均行颅盆环牵引,经牵引脊柱侧凸部分改善后二期行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手术前后分别测量患者颈胸段脊柱侧弯Cobb角、身高及顶椎偏移距离,对比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15例患者均行颅盆环牵引术,术后持续牵引,二期行脊柱后路矫形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患者脊柱侧凸Cobb角由手术前的平均(85.9±10.4)!矫正至平均(25.2±10.3)!,矫正率73.3%;身高由牵引前平均135.7±15.4 cm增高至平均146.7±10.4 cm,顶椎偏移距离由术前的平均10.7±3.4 cm显著降低至平均3.7±1.4 cm(P〈0.05);患者脊柱冠状面失平衡明显改善;身体外观、行走姿势及心肺功能均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6年(1.5~4.0年),无内固定物断裂失效,无明显矫正角度丢失。结论:通过颅盆环牵引-脊柱后路矫形术可以有效治疗颈胸段脊柱侧凸畸形,纠正患者冠状面失平衡,改善患者外观。其中颅盆环牵引术通过逐步调整牵引高度来减小脊柱侧凸畸形的程度,降低了二期行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手术难度及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颅盆环牵引 截骨矫形
下载PDF
16例颈胸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分析及后路手术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文明 《创伤外科杂志》 2016年第12期750-751,共2页
选择颈胸段脊柱骨折患者16例,采用后路颈胸段椎板减压椎弓根或侧块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术后脊髓神经功能、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改善情况良好。
关键词 脊柱 骨折 后路手术
下载PDF
脊柱颈胸段螺钉固定技术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庆丰 徐荣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80-984,共5页
颈胸段(cervicothoracic junction,CTJ)主要是指C6幔脊柱节段或包括其邻近的脊柱节段。创伤、肿瘤、结核等原因导致的椎体破坏以及广泛椎板切除造成的颈胸段脊柱不稳,加上该区域解剖及生物力学的特殊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挑战。近... 颈胸段(cervicothoracic junction,CTJ)主要是指C6幔脊柱节段或包括其邻近的脊柱节段。创伤、肿瘤、结核等原因导致的椎体破坏以及广泛椎板切除造成的颈胸段脊柱不稳,加上该区域解剖及生物力学的特殊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挑战。近年来,随着有关脊柱螺钉固定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颈胸段脊柱不稳的固定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本文对可跨颈胸段脊柱的螺钉固定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脊柱 固定技术 螺钉 脊柱不稳 椎板切除 椎体破坏 临床治疗
原文传递
颈胸段脊柱前方入路手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险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16期165-166,F0003,共3页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39具尸体,通过模拟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路术式暴露椎体的步骤,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法,由外到内、由浅人深重点观察C5-T3椎体前方在前路途径中必须牵开和需要保护的几...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39具尸体,通过模拟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路术式暴露椎体的步骤,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法,由外到内、由浅人深重点观察C5-T3椎体前方在前路途径中必须牵开和需要保护的几个重要结构,并测量相关重要参数。结果左头臂静脉长度为(67.8±11.2)mm,其与头臂干交点距胸骨上切迹的垂直距离为(52.6±21.3)mm,左静脉角与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为(43.3±8.8)mm;胸膜顶最高点距锁骨内1/3上缘的垂直距离:左侧(8.1±2.2)mm、右侧(13.1±2.9)mm,左右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导管弓最高点距环状软骨水平的垂直距离和距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分别为(19.2±4.3)mm和(34.1+2.1)mm;右喉返神经穿入脏筋膜位置位于C7-T1椎间水平6例,占15.38%。位于T1椎体上半部水平33例,占84.62%;其与颈总动脉内侧缘交叉点位于T1上半水平9例。位于T1下半水平30例,分别占23.08%和76.92%。结论颈胸段脊柱的前路术式采用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方式可使C5-T3充分暴露,只有熟悉了局部解剖才能佑前路手术得以诈常开展.从而降低疾源件并寿疗管毕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前路手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颈胸段脊柱骨折的手术治疗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毋强华 《中外医学研究》 2013年第26期40-41,共2页
目的:探究并分析颈胸段脊柱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6例颈胸段脊柱骨折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椎弓根螺钉技术、前路减压、植骨及钛笼内固定进行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患... 目的:探究并分析颈胸段脊柱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6例颈胸段脊柱骨折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椎弓根螺钉技术、前路减压、植骨及钛笼内固定进行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及ASIA分级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术前ASIA分级中A、B级比例明显高于术后6个月,术后6个月的ASIA分级中D、E级的比例较术前高,术后患者的ASIA分级明显改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分别为(6.5±2.1)分、(13.5±2.6)分,术后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胸段脊柱骨折的手术治疗疗效显著,植骨愈合情况好,神经功能损伤的分级情况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椎弓根螺钉技术 钛笼植骨内固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