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肉减少和平衡不良对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并发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
1
作者 黎淑玲 陈敏珊 +1 位作者 莫晓颖 黄玉宁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5期816-819,共4页
目的探讨肌肉减少和平衡不良对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并发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4年2月在该院就诊的RA并发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按照1:2比例抽取同期在该院就诊的86例RA非脊柱骨质疏... 目的探讨肌肉减少和平衡不良对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并发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4年2月在该院就诊的RA并发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按照1:2比例抽取同期在该院就诊的86例RA非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估患者的肌肉减少症和平衡控制不良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肌肉减少症和平衡控制不良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肌肉减少症和平衡控制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病程、RA疾病活动度(DAS28)、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糖皮质激素应用等资料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剔除协变量影响后,肌肉减少症和平衡控制不良均是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RA女性患者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受肌肉减少症和平衡控制不良影响,临床工作中应关注RA患者的肌肉质量和平衡能力,以减少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类风湿关节炎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 肌肉减少症 平衡控制不良
下载PDF
MRI成像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转移瘤性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探讨
2
作者 于鹤彤 张铎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1期140-143,共4页
本文探讨了磁共振成像(MRI)在识别脊柱骨折——骨质疏松性与转移瘤性之间的鉴别能力。方法 研究样本来自2020年至2024年间50位患者的记录,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涉及30个椎节,其中包含11个Kummell病椎节,而对照组有25例,共41节椎节。结... 本文探讨了磁共振成像(MRI)在识别脊柱骨折——骨质疏松性与转移瘤性之间的鉴别能力。方法 研究样本来自2020年至2024年间50位患者的记录,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涉及30个椎节,其中包含11个Kummell病椎节,而对照组有25例,共41节椎节。结果 ,观察组的椎体形态多呈现扁平或倒锥状,而对照组则为典型的楔形和凹陷,两者差异显著(P<0.05)。在影像学特性上,观察组椎体在T1加权像(T1WI)下表现为低信号,在T2加权像(T2WI)和扩散加权像(DWI)上为高信号;对照组相反,DWI上信号较低,T1WI亦然(P<0.05)。椎体边缘,观察组显示膨胀,而对照组主要表现为角度变形(P<0.05)。观察组的平均扩散系数ADC值为(1.31±0.51)mm2/s,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3±0.51)mm2/s。Kummell病,一种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伴骨不愈合,近年来因其老龄化社会的增加而增多,MRI表现初期为双低信号气体影,后期可能变为液体填充或肉芽组织,T2加权像(T2WI)可见典型双线征。结论 ,MRI的特征,特别是ADC值,对于区分这两种不同原因导致的脊柱骨折具有显著的鉴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 Kummell病 转移瘤骨折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3
作者 林云中 何生 蔡露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8期151-153,共3页
目的:比较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76例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 目的:比较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76例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PVP治疗,观察组予以PKP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伤椎影像学参数指标(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水平、脊柱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Cobb角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BI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治疗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提高BI评分,改善伤椎影像学参数指标水平,以及降低ODI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优于PVP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 老年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疼痛程度 脊柱功能
下载PDF
唑来膦酸联合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付星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4年第19期2874-2875,2878,共3页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收治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球囊扩张椎体...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收治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唑来膦酸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疼痛评分、腰椎功能障碍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腰椎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 唑来膦酸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腰椎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微创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应用与有效性研究
5
作者 汪国荣 《智慧健康》 2022年第36期109-113,共5页
目的研究微创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应用与有效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86例进行调查,按照住院病床单双号分为两个独立小组。使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参考组,使... 目的研究微创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应用与有效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86例进行调查,按照住院病床单双号分为两个独立小组。使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参考组,使用微创手术治疗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实践组。对比两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治疗后的手术指标、疼痛情况、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治疗服务满意度。结果治疗后,实践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较参考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组患者的疼痛情况和生活质量均较参考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参考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较参考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组患者的治疗服务满意度较参考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使用微创手术治疗能够优化手术指标,减轻疼痛情况,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和治疗服务满意度,减少并发症风险,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手术 传统开放手术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 疼痛情况 生活质量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士民 刘建军 刘相英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5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观察组实施PKP。比较两...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观察组实施PKP。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VAS、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均大于治疗前,胸腰段上、下部Cobb角均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与PVP均可改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疼痛及脊柱功能障碍。但相较于PVP,PKP在降低术后骨水泥渗漏风险、恢复椎体高度和脊柱生理曲度、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球囊扩张
下载PDF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赵磊 王阶平 邓文龙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11期66-68,共3页
目的总结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疗效,为骨科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60例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均行PKP治疗。对比术前和术后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椎体前缘、中缘高度、Cobb’s角、活动... 目的总结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疗效,为骨科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60例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均行PKP治疗。对比术前和术后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椎体前缘、中缘高度、Cobb’s角、活动能力变化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60例患者术前VAS评分为(8.20±1.30)分,明显高于术后的(1.55±0.3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2612,P=0.0000<0.05)。患者术后椎体前缘、中缘高度、Cobb’s角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手术治疗,60例患者中1例患者术后有伤口不愈合表现,占1.67%;其余手术患者无手术明显损伤以及术后畸形愈合等情况。患者术前活动能力评分为(3.60±1.20)分,明显高于术后的(1.50±0.8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2788,P=0.0000<0.05)。结论 PKP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整体优势显著且并发症少,具有手术安全性、有效性价值和推广实施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 围术期情况
下载PDF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活动能力的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胡勇 王宏海 《系统医学》 2021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观察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0年8月间用“抓阄法”将该院70例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 目的观察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0年8月间用“抓阄法”将该院70例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PKP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椎体前缘高度、中缘高度、Cobb角、疼痛与活动能力评分。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中缘高度、Cobb角、疼痛与活动能力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椎体前缘高度(73.56±12.69)%、中缘高度(78.68±16.77)%比对照组的(67.62±11.03)%、(69.65±12.01)%高,Cobb角(12.96±2.36)°比对照组的(16.32±4.21)°低,疼痛(2.02±0.65)分、活动能力评分(14.23±2.01)分比对照组的(3.36±1.23)分、(24.11±2.32)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0、2.590、4.119、5.698、19.042,P=0.040、0.012、0.001、0.001、0.001)。结论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用PKP治疗可改善其椎体高度,提高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前缘高度 中缘高度 COBB角 疼痛
下载PDF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
9
作者 陶金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第8期50-53,共4页
目的:分析对于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以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对比手术的方式展开探究,所选择患者共计98例,在本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所接诊患者中随机抽选。结合计算机系统抽样的方式,取组中49例,以常规... 目的:分析对于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以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对比手术的方式展开探究,所选择患者共计98例,在本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所接诊患者中随机抽选。结合计算机系统抽样的方式,取组中49例,以常规手术展开治疗,作为对照组,余下49例则运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展开治疗,作为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脊柱功能、疼痛程度、伤椎前缘丢失高度、Cobb's角变化、并发症情况、生活质量以及手术情况。结果:结合对2组患者脊柱功能、疼痛程度、伤椎前缘丢失高度、Cobb's角变化、并发症情况、生活质量以及手术情况等对比,观察组均占据显著优势,P<0.05。结论:对于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以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展开治疗,能够有效保障临床对该部分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对于帮助患者恢复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 疗效
原文传递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运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评价
10
作者 王振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2期19-21,共3页
探究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于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应用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本院骨科收治200例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收集时间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依据外科手术序号分组,参照组100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100例... 探究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于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应用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本院骨科收治200例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收集时间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依据外科手术序号分组,参照组100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100例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结果:研究组术后中缘高度、椎体前缘、Cobb’s角恢复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活动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于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中可获得理想恢复效果,有利于活动功能恢复,手术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疗效 活动功能
下载PDF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11
作者 赵峰 张业勇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第15期55-56,共2页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肥城市人民医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86例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肥城市人民医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86例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保守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及活动能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可增强治疗效果,明显降低患者的疼痛感,缓解伤椎后凸畸形,同时,还可有效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改善其活动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 临床效果 活动能力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脊柱功能的影响
12
作者 张佩 张海敏 +1 位作者 张会勇 王丽斌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4期046-049,共4页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及脊柱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收治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150例为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50例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100例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及脊柱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收治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150例为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50例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100例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收集并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Oswestry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P>0.05。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显著降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改善脊柱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 疼痛程度 脊柱功能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成形术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治疗的效果探究
13
作者 郭李斌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2期029-032,共4页
临床中存在较多的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手术方式,其中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常用的方式,本文将分析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作用。方法 将2022年6月作为起始时间截点,将2024年10月作为终止时间截点,从上述时间截点阶段内择选出本文... 临床中存在较多的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手术方式,其中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常用的方式,本文将分析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作用。方法 将2022年6月作为起始时间截点,将2024年10月作为终止时间截点,从上述时间截点阶段内择选出本文需用的68例病例,将电脑随机法作为主要的分组方式,分为试验组(共34例)与对照组(共34例),将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常规保守治疗方式分别赋予给两组患者,观察治疗前后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伤椎后凸角、疼痛(VAS)评分、功能障碍评价表(Oswestry)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治疗优良率、术后下床时间、功能锻炼时间情况。结果 在对治疗后各指标实施严密的分析比对后得知,相比较于对照组,试验组各指标数值更佳,P<0.05。结论 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而言,对其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可使其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老年 骨质疏松脊柱骨折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叙事护理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14
作者 黄俊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146-149,共4页
研究叙事护理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50名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一般组(常规护理)与研究组(叙事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疾病应对积极性、护理期间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叙事护理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50名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一般组(常规护理)与研究组(叙事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疾病应对积极性、护理期间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心理健康水平、疾病应对积极性、护理期间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较高。结论 叙事护理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护理 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患者 心理护理
下载PDF
单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15
作者 王进安 《中国伤残医学》 2025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探讨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4年5月安丘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行双侧穿... 目的:探讨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4年5月安丘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行双侧穿刺入路PVP治疗,研究组行单侧穿刺入路PVP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脊柱功能、疼痛程度、椎体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为(42.25±4.39)min,短于对照组的(54.36±5.27)min,骨水泥注入量、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4.32±0.49)mL、(6.52±1.14)mL、(13.14±1.29)次,少于对照组的(5.61±0.84)mL、(8.98±1.17)mL、(18.96±1.45)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研究组疼痛视觉模拟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椎体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易量表中各个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于双侧穿刺入路PVP,采用单侧穿刺入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有利于促进其椎体功能、脊柱功能恢复,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骨水泥注入量、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缓解术后疼痛程度,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脊柱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单侧穿刺 双侧穿刺 脊柱功能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如何治疗
16
作者 湛鹏 《漫科学(新健康)》 2025年第2期20-20,共1页
在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一大“隐形杀手”。而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作为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更是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不便。这种骨折不仅疼痛难忍,严重限制患者的活动能力,还可能引发一... 在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一大“隐形杀手”。而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作为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更是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不便。这种骨折不仅疼痛难忍,严重限制患者的活动能力,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隐形杀手 老年人健康 生命健康 并发症
下载PDF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与保守方法治疗效对比
17
作者 李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001-004,共4页
分析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提供经皮椎体成形术与保守方法治疗的意义。方法 所收录样本对象的时间范围、样本对象等分别为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电脑抽号法分组,其中30例作为常规组采用保守治... 分析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提供经皮椎体成形术与保守方法治疗的意义。方法 所收录样本对象的时间范围、样本对象等分别为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电脑抽号法分组,其中30例作为常规组采用保守治疗方法,30例作为研究组采用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相较于常规组,研究组患者展现出了更为显著的各项指标提升,具体体现在临床体征的积极变化、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伤椎状况的显著改善以及治疗效果的优化上,且这些差异均达到了统计学显著水平(p值均小于0.05)。结论 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而言,与保守治疗相比,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患者施以干预期间对其生活质量、临床指征、治疗效果等方面纠正效果更佳,且对患者的伤椎情况改善效果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保守方法治疗 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 疼痛感
下载PDF
脊柱微创疗法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椎体后凸Cobb角等临床指标改善意义研究
18
作者 张骞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2期084-087,共4页
研究微创手术在治疗骨质疏松引发的脊柱骨折中对患者椎体后凸Cobb角等临床参数的正面影响。方法 在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期间,选取100名住院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随机分配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研究旨在评... 研究微创手术在治疗骨质疏松引发的脊柱骨折中对患者椎体后凸Cobb角等临床参数的正面影响。方法 在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期间,选取100名住院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随机分配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研究旨在评估两种治疗手段的临床效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后椎体的前缘与后缘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的变化;同时跟踪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各项临床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微创脊柱手术能够显著优化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参数,并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脊柱骨折 脊柱微创疗法 椎体后凸 COBB 椎体高度 疼痛程度
原文传递
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对其椎体高度和Cobb角及脊柱功能的影响分析
19
作者 翟连锁 刘超 赵春亮 《中国伤残医学》 2025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2024年5月济南市济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资料,患者均在研究结束时间前完成随访。按手术方法的...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2024年5月济南市济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资料,患者均在研究结束时间前完成随访。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研究组采用PKP治疗。两组均持续观察至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椎体高度、Cobb角、脊柱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椎体高度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椎体后凸Cobb角均小于术前,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4.56%低于对照组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PVP,PKP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治疗效果更好,可更好地改善患者椎体高度、Cobb角及脊柱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脊柱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高度 脊柱功能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分析
20
作者 谭斌 《大医生》 2025年第3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BCL)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脑科医院收治的5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 目的探讨影响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BCL)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脑科医院收治的5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PVP治疗,术后1周内接受CT检查,根据是否发生BCL分为发生BCL组(18例)与未发生BCL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PVP后发生BC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发生BCL组患者重度椎体压缩程度整体高于未发生BCL组,椎体CT值低于未发生BCL组,骨水泥注射量高于未发生BCL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椎体压缩程度为重度、椎体CT值降低、骨水泥注射量多均是影响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PVP后发生BCL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PVP后发生BCL受椎体压缩程度、椎体CT值、骨水泥注射量影响,临床应密切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骨水泥渗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