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转移性肿瘤伴脊髓压迫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黄玉鹏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3期440-442,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性肿瘤伴脊髓压迫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74例脊柱转移性肿瘤伴脊髓压迫患者,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采用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脊髓功能情况,并据此设...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性肿瘤伴脊髓压迫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74例脊柱转移性肿瘤伴脊髓压迫患者,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采用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脊髓功能情况,并据此设为改善组以及维持或恶化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累节段数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脊柱转移性肿瘤伴脊髓压迫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结果74例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改善40例,维持30例,恶化4例;改善组与维持或恶化组患者的年龄、功能障碍进展时间、手术时机、受累节段数、术前卡氏评分、合并其他部位转移、术前Frankel分级等资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手术时机>48 h、功能障碍进展时间<7 d、受累节段数≥3个、术前Frankel分级B级,均是脊柱转移性肿瘤伴脊髓压迫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结论脊柱转移性肿瘤伴脊髓压迫术后,仍有部分患者脊髓功能得不到良好的改善,术后脊髓功能改善与年龄、手术时机、受累节段数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性肿瘤 脊髓压迫 脊髓功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长节段脊髓室管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脊髓功能影响因素
2
作者 马木提江·木尔提扎 范雁东 +4 位作者 罗坤 汪永新 孙宏杰 依力亚尔·阿里木江 王凯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1期42-47,共6页
目的 初步探讨长节段脊髓室管膜瘤(范围≥3个椎体水平)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6年3月—2021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5例长节段脊髓室管膜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 目的 初步探讨长节段脊髓室管膜瘤(范围≥3个椎体水平)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6年3月—2021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5例长节段脊髓室管膜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改良McCormick分级(MMCS)变化,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25例患者均行后正中全椎板入路肿瘤切除术,全切(Ⅰ级)15例(60%),次全切(Ⅱ级)9例(36%),大部分切除(Ⅲ级)1例(4%)。手术前MMCS 1+2级8例(32%),末次随访MMCS 1+2级15例(68.2%),脊髓功能较术前改善者11例(50%),无变化者6例(27.3%),恶化者5例(22.7%)。与脊髓功能正常或轻度障碍(MMCS 1+2级)的患者进行比较,肿瘤头端位于胸10水平以上为术前脊髓功能不良(MMCS>2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7.497,B=2.015)。对改善/稳定组和加重组进行单因素分析提示脊髓空洞(P=0.019)和脊髓水肿(P=0.030)与术后脊髓功能恶化相关,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术前伴有脊髓水肿(OR=13.914,B=2.633)为术后3个月脊髓功能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伴有脊髓空洞(OR=0.060,B=-2.813)为保护因素。而年龄、性别、手术时长、肿瘤切除程度、病理分级、术中是否脊柱内固定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长节段脊髓室管膜瘤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手术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脊髓功能较术前改善,手术效果满意,但术前伴有脊髓水肿或不伴脊髓空洞的患者术后3个月时脊髓功能状态相对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瘤 脊髓功能 显微手术 核磁共振 神经电生理监测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牛国栋 崔子健 +2 位作者 李会明 曹泽岗 夏刚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24期4211-4213,共3页
目的:探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ODL)后脊髓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使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总结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80例行EODL治疗的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1年后颈部脊髓功能[日本骨科协... 目的:探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ODL)后脊髓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使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总结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80例行EODL治疗的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1年后颈部脊髓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恢复情况将其分为恢复良好组(JOA评分增加≥50%)和恢复不良组(JOA评分增加<50%)。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损伤情况、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使用多因素分析CSM患者EODL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恢复不良组的C_(5)后方至K线距离短于恢复良好组,颈椎内最大压迫比例、髓内MRI T_(2)WI高信号比例高于恢复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C_(5)后方至K线距离、颈椎内最大压迫比例、髓内MRI T_(2)WI高信号比例均是CSM患者EODL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CSM患者行EODL术后脊髓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C_(5)后方至K线距离、颈椎内最大压迫比例以及髓内MRI T_(2)WI高信号比例等,应在患者术前行更加细致的影像学检查以更好评估患者EODL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脊髓功能 恢复不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不同入路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效果及对MRI影像学参数、脊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官从锦 赵恒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9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手术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CSCIWFD)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符合纳排标准的96例CSCIWFD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化法分为两组,A组的48例采取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的48例采取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手术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CSCIWFD)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符合纳排标准的96例CSCIWFD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化法分为两组,A组的48例采取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的48例采取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融合、手术前后脊髓神经功能[脊髓损伤(ASIA)分级、颈椎(JOA)分数]、影像学主要参数[弥散系数(ADC)、向异性(FA)、最大脊髓压迫(MSCC)]、血清免疫球蛋白(Ig)含量及并发症。结果A组手术、术后下床活动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且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ASIA分级、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但两组上述指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A组坚强植骨融合时间短于B组,术后3个月时融合率91.67%高于B组70.83%(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ADC、FA、MSCC均较术前降低,且术后6个月A组低于B组(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血清IgG较术前降低,且术后6个月A组IgG水平低于B组(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血清IgA、IgM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4.17%与B组8.33%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前路、后路手术治疗CSCIWFD,均能使损伤节段获取良好的稳定性,恢复脊髓神经功能。但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如损伤部位、损伤类型、脊髓受压部位,个体化地选择入路方式是手术成功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骨折脱位型 影像学参数 脊髓损伤 脊髓功能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下TLIF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疼痛介质及脊髓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尹小锋 官奕云 +2 位作者 林斌珍 钟南 曹立颖 《中外医疗》 2023年第1期31-34,39,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下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龙岩市第二医院2019年6月—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7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 目的探讨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下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龙岩市第二医院2019年6月—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7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下TLIF术)和对照组(常规TLIF术),各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3 d的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257.31±19.75)U/m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83,P<0.05),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水平[(28.81±3.44)μmol/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11,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 d的P物质(SP)水平[(314.62±35.69)pg/m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33,P<0.05),前列腺素E_2(PGE_2)水平[(2.35±0.37)pg/m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78,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NCV)值[(42.13±2.82)m/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6,P<0.05)、胫总神经NVC[(43.05±2.04)m/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50,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的腓总神经潜伏期(DL)值[(4.92±0.51)m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20,P<0.05),胫总神经DL[(5.30±1.12)m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02,P<0.05)。结论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下TLIF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 TLIF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血清氧化应激指标 疼痛介质 脊髓功能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对术后脊髓功能影响
6
作者 曾佳学 柯添耀 何秋林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19期20-23,共4页
目的:研究对比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对术后脊髓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1月—2020年5月,将六盘水市人民医院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4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与行后路椎管扩大成... 目的:研究对比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对术后脊髓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1月—2020年5月,将六盘水市人民医院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4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与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4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研究,分别设置为观察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于手术后6个月评估两组总有效率,于手术前、手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颈椎前屈活动度、脊髓功能评分、颈椎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颈椎前屈活动度、脊髓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颈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相比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手术疗效,更好地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度和脊髓功能,减轻颈椎疼痛感,有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 脊髓功能
下载PDF
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对患者Cobb角、脊髓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范丽娟 《中外医疗》 2023年第6期78-82,共5页
目的 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对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Cobb角和脊髓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采用的手术方... 目的 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对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Cobb角和脊髓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采用的手术方式进行分组,采用长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的患者列入对照组(50例),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的患者列入观察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脊髓功能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Cobb角比对照组明显更小,观察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在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情况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A级例数和B级例数比对照组明显更少,观察组的D级例数和E级例数比对照组明显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00%)比对照组(20.00%)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有利于改善Cobb角和椎体高度,加速脊髓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 COBB角 椎体高度 脊髓功能
下载PDF
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脊髓功能影响情况分析
8
作者 张栋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6期0081-0083,共3页
探究脊柱骨折有效的治疗措施,分析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的意义。方法 自2018年1月为本研究开始时间,以脊柱骨折患者为对象,截取到2022。纳入其中45例进行分析。按照患者实际入选顺序前22例设置为参考组,后23例设置为研究组。统计两组... 探究脊柱骨折有效的治疗措施,分析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的意义。方法 自2018年1月为本研究开始时间,以脊柱骨折患者为对象,截取到2022。纳入其中45例进行分析。按照患者实际入选顺序前22例设置为参考组,后23例设置为研究组。统计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安全性、功能恢复的SPSS分析差异。结果 研究组临床指标、脊髓神经功能、脊柱功能、安全性指标SPSS分析均体现优势,均优于参考组(P<0.05)。结论 脊柱骨折后需要尽早治疗,确定手术治疗时,合理运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能够获得理想效果。该手术方式效率突出,可避免风险,对术后功能促进、恢复、神经功能损伤减轻均有值得肯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 脊髓功能 手术效果
下载PDF
三种诱发电位术中监测脊髓功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沈慧勇 刘尚礼 曹德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观察常用麻醉药物及控制性降血压对猴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脊髓体感诱发电位(SSEP)和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评价诱发电位术中监测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选用10只健康猴直接模拟脊柱手术... 目的:观察常用麻醉药物及控制性降血压对猴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脊髓体感诱发电位(SSEP)和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评价诱发电位术中监测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选用10只健康猴直接模拟脊柱手术中的麻醉及控制性降压等操作,诱发电位监测。结果:CSEP受多种麻醉药物及控制性降压影响,特别是氯胺酮和异氟醚;SSEP受影响最小。结论:单独使用CSEP监测必须与麻醉密切配合,否则既不稳定又不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血压 CSEP SSEP MEP 监测 脊髓功能
原文传递
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脊髓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3
10
作者 荆鑫 陆文杰 +1 位作者 贾连顺 肖建如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2期1772-1772,1775,共2页
目的探索脊髓型颈椎病经手术治疗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研究12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脊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程度、手术方法及术后功能恢复。结果随访6~40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67.2%。结论早期诊断、术前脊髓功能状态、... 目的探索脊髓型颈椎病经手术治疗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研究12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脊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程度、手术方法及术后功能恢复。结果随访6~40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67.2%。结论早期诊断、术前脊髓功能状态、适时外科干预、恢复颈椎的稳定性、前拄高度和生理曲度和术中操作等是影响脊髓功能的重要因素,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可加快康复速度,提高康复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功能康复 影响因素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多次缺血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性损伤后脊髓功能和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余奇劲 周青山 +2 位作者 黄海波 柯齐斌 熊桂先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4期2078-2079,共2页
目的观察多次缺血预处理(IPC)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日本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IPC保护组(C组),各组均为8只。A组不阻断主动脉,B组左肾下阻断主动脉45min,C组左肾下阻断主动脉5min,开... 目的观察多次缺血预处理(IPC)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日本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IPC保护组(C组),各组均为8只。A组不阻断主动脉,B组左肾下阻断主动脉45min,C组左肾下阻断主动脉5min,开放5min,反复4次后再阻断主动脉45min。术后进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和针电极肌电图(EMG)的描记及脊髓组织形态学改变的观察。结果B组同A、C组相比,后肢EMG亦有显著性病理改变(P<0.01)。结论多次IPC对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快速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次缺血预处理 脊髓缺血性损伤 脊髓功能 形态学 缺血预处理
下载PDF
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下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疼痛介质及脊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0
12
作者 赵志明 王玉召 +1 位作者 钟浩 张岩峰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9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研究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下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LIF)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疼痛介质及脊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88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单纯TLIF治... 目的研究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下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LIF)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疼痛介质及脊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88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单纯TLIF治疗,观察组在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下行TLIF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术中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法评分、氧化应激指标、疼痛介质及脊髓功能进行统计或检测。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研究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4周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腰、腿VAS值和JOA值显著改善,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3天两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一氧化氮(NO)、P物质(SP)、P内啡肽(β-EP)、前列腺素E_2(PGE_2)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均得到显著改善,并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两组患者腓总神经、胫总神经传导速度(NCV)、潜伏期(DL)均明显恢复,并且研究组患者腓总神经、胫总神经NCV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腓总神经、胫总神经DL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TLIF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显著减少术中创伤,有效控制氧化应激指标、疼痛介质水平,并且对脊髓损伤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脊柱微创通道镜 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氧化应激指标 疼痛介质 脊髓功能
下载PDF
颈椎病脊髓功能的神经学评价 被引量:23
13
作者 魏梅洋 贾连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49-251,共3页
关键词 颈椎病 脊髓功能 神经学 分型 量化记分法
原文传递
急性脊髓损伤后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的药物治疗研究现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富灵杰 郑连杰 王鸿飞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期336-337,共2页
脊髓损伤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两类,临床治疗主要是针对继发性损伤的。一系列作用于不同发病环节的药物已经相继用于动物实验和临床,其中部分已被证明有减轻或阻止继发损伤、保留和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的作用。
关键词 急性脊髓损伤 脊髓功能 药物治疗 神经节
下载PDF
脊髓损伤晚期前路减压手术对脊髓功能恢复的近期效果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琳 黄红云 +4 位作者 修波 王锐 孙君昭 申海鸣 刘洪波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晚期前路减压手术治疗脊髓损伤的手术指征和时限。方法:晚期脊髓损伤伴脊髓压迫症患者56例,均行脊髓前路减压术,脊柱失稳者同时行内固定手术。术前和术后使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评估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影像学检... 目的:探讨晚期前路减压手术治疗脊髓损伤的手术指征和时限。方法:晚期脊髓损伤伴脊髓压迫症患者56例,均行脊髓前路减压术,脊柱失稳者同时行内固定手术。术前和术后使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评估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影像学检查证实所有患者完全去除脊髓腹侧压迫,恢复椎管直径。随访20d~6个月(平均30d),53例获得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改善,表现为肢体痉挛减轻、泌汗功能改善、根性疼痛减轻、感觉平面下移、肌力增加、肛周感觉部分恢复以及排尿功能改善。ASIA运动分由术前(32.8±19.5)分增加到(39.7±18.0)分;触觉分由(44.2±21.6)增到(54.8±15.3)分;痛觉分由(46.5±22.0)分增至(55.1±15.9)分。结论:①脊髓前路减压能准确、彻底地解除脊髓腹侧之压迫,改善晚期脊髓损伤包括全瘫患者同一平面神经根和脊髓长束的功能。脊髓、神经受压时间长短在临床上只具有相对意义,不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手术时限与长期效果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评价。②晚期前路减压的手术指征应放宽,凡影像学检查证实脊髓腹侧存在压迫和/或严重后突畸形者均应彻底减压。③减压时应注意保持和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必要时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前路减压手术 脊髓功能 马尾神经
下载PDF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型颈椎病中脊髓功能的评价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峰 张佐伦 +1 位作者 崔新刚 秦德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1408-1409,1424,共3页
[目的]研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CSEP)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iticmyelopathy,CSM)中脊髓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采用Dantec公司Keypoint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46例患者行术前正中神经及胫后... [目的]研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CSEP)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iticmyelopathy,CSM)中脊髓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采用Dantec公司Keypoint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46例患者行术前正中神经及胫后神经的CSEP检查,记录P1潜伏期,P1-N1峰间波幅值,根据JOA评分将病人分为轻重A、B两组,分析两组CSEE值的变化及相关性,判定CSEP变化与神经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38例(82.6%)患者CSEP异常;A组21例,B组25例,两组病人在潜伏期和波幅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SM患者的CSEP大多数出现异常,但与JOA评分无较好的相关性,提示尚不能仅根据CSEP值来评价CSM患者脊髓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脊髓型颈椎病 JOA评分 脊髓功能 CSEP 诱发电位仪 显著性差异 评价作用 胫后神经 正中神经
下载PDF
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对胸腰椎骨折后脊髓功能的恢复作用(英文) 被引量:5
17
作者 邵增务 杜靖远 +4 位作者 杨述华 郑启新 王洪 刘勇 廖翔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7期2454-2455,F003,共3页
目的观察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ChinaGreat-WallSpinaSystem)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以探讨其对骨折后脊髓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采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18例,并用X线检查评估Cobb角、椎体成角、上... 目的观察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ChinaGreat-WallSpinaSystem)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以探讨其对骨折后脊髓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采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18例,并用X线检查评估Cobb角、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椎体前缘高度。结果术后及随访期间拍X片测定Cobb角(由术前平均7.8°到术后平均1.3°)、椎体成角(由术前平均-17.2°到术后平均-3.2°)、上下终板成角(由术前平均-15.6°到术后平均3.9°)、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均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测量以上结果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最后一次随访按Frankel分级评估,4例A级Frankel分级无改变,其余均改善1~2级。3例C级和4例D级恢复到E级,2例B级和3例C级恢复到D级,1例B级恢复到C级,1例A级恢复到级,4例A级Frankel分级无改变,但感觉平面有所下降。结论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CGWS)能有效减轻胸腰骨折后的脊椎移位,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 胸腰椎骨折 脊髓功能恢复 手术治疗 内固定
下载PDF
颈椎病脊髓功能的神经学评价 被引量:21
18
作者 魏梅洋 贾连顺 李家顺 《颈腰痛杂志》 2003年第3期180-182,共3页
颈椎病脊髓功能的客观评定可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做出客观的判断 ,有助于临床病因探讨 ,判断疗效 ,便于临床交流和研究 ,可对不同的治疗方法作出评估 ,选择优良的治疗方法。本文就颈椎病脊髓功能的神经学方面的评价进行一番回顾。
关键词 颈椎病 脊髓功能 神经学 临床分型 生活自理能力
下载PDF
脊髓髓内肿瘤术后早期脊髓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9
作者 徐培坤 李志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7期24-25,共2页
目的探索非外伤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研究23例脊髓髓内肿瘤患者的术前脊髓功能状态、肿瘤性质、手术方法及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发现良性肿瘤由于边界清楚,手术全切除率高,术后恢复较好。恶性肿瘤... 目的探索非外伤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研究23例脊髓髓内肿瘤患者的术前脊髓功能状态、肿瘤性质、手术方法及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发现良性肿瘤由于边界清楚,手术全切除率高,术后恢复较好。恶性肿瘤常浸润性生长,术中较难分辨其边界,易损伤功能脊髓组织而影响疗效。术前已完全瘫痪者,手术后神经难以改善。结论肿瘤的病理性质、切除程度、术中操作、术前脊髓功能状态等是影响脊髓功能修复的重要因素。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可能加快康复速度,提高康复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内肿瘤 脊髓功能 早期康复
下载PDF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非手术治疗脊髓功能状态评估(63例回归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邹宇炜 张秀琴 +2 位作者 杨新明 任红宇 苏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1772-1773,共2页
[目的]探讨症状较轻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的非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河北北方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自1995年1月以来非手术治疗10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其中63例症状较轻患者(JOA评分>12分)获2年以上的随访,作者以非手术治疗前、后脊... [目的]探讨症状较轻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的非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河北北方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自1995年1月以来非手术治疗10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其中63例症状较轻患者(JOA评分>12分)获2年以上的随访,作者以非手术治疗前、后脊髓功能状态的JOA评分为观察标准,将疗效与多种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前平均JOA评分为(12.22±1.52)分,随访平均JOA评分为(14.85±2.20)分,治疗前、后的JOA评分平均变化率为(58.09±11.9)%。经回归分析,治疗前JOA评分与疗效呈正相关,治疗前、后脊髓功能状态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结论]脊髓功能损害较轻的患者(JOA评分>12分)经2年以上非手术治疗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 非手术治疗 脊髓功能状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