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09篇文章
< 1 2 1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椎板成形术后继发颈椎曲度丢失的风险因素
1
作者 孟宪志 韩新勇 +1 位作者 李文龙 刘殿鹏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2期286-290,295,共6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cervical open-door expansive laminoplasty,LAMP)手术后的颈椎曲度丢失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骨科于2018年1月~2020年1月开展LAMP手术(开门侧均采用微型钛板固定...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cervical open-door expansive laminoplasty,LAMP)手术后的颈椎曲度丢失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骨科于2018年1月~2020年1月开展LAMP手术(开门侧均采用微型钛板固定)的8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评价患者术前、术后2年时的VAS评分、mJOA评分和改善率,并观察患者术前、术后2年时的C1-2Cobb角、C_(2-7)Cobb角、C_(2-7)屈曲和伸展ROM、C_(2-7)矢状位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变化情况。对上述影像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上述指标与VAS评分和mJOA评分改善程度的相关性,均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LAMP术后C_(2-7)Cobb角、C_(2-7)ROM减少和C_(2-7)SVA增加的风险因素。结果(1)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LAMP术后2年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mJOA评分显著升高(P<0.05),mJOA改善率达到(50.5±10.5)%;术后2年的C_(2-7)Cobb角和C_(2-7)ROM均显著减少,而C_(2-7)SVA显著增加(P<0.05)。(2)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C_(2-7)Cobb角与T_(1)斜率和C_(2-7)屈曲ROM呈正相关性(r=0.223,r=0.386);术后C_(2-7)SVA值与C1-2Cobb角和T_(1)斜率呈正相关性(r=0.295,r=0.491),与术后C_(2-7)屈曲ROM呈负相关性(r=-0.325)。术后VAS改善程度、mJOA改善率与C_(2-7)Cobb角、C_(2-7)屈曲ROM和C_(2-7)SVA的变化值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前T_(1)斜率越大,则术后C_(2-7)Cobb角减少越明显(β=0.331;P=0.007);术前C_(2-7)伸展ROM越大,则术后C_(2-7)Cobb角的减少越轻微(β=-0.312;P=0.022)。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LAMP手术后,可出现颈椎曲度丢失、活动度减少和颈椎重心位置前移等变化,但尚未对术后早期疗效造成明显影响。术前颈椎伸展能力越大,术后颈椎曲度丢失越少;术前T_(1)斜率越大,则术后颈椎曲度丢失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颈椎曲度 后凸畸形 风险因素
下载PDF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血清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卜献忠 卜保献 +5 位作者 许伟 李智斐 杨汉立 王微微 周劲衍 钟远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04-1711,共8页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气虚血瘀证是脊髓型颈椎病各种中医证型中的主要证型。然而,用于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向脊髓型颈椎病转化的早期诊断蛋白组学标志物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的血清蛋白组...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气虚血瘀证是脊髓型颈椎病各种中医证型中的主要证型。然而,用于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向脊髓型颈椎病转化的早期诊断蛋白组学标志物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的血清蛋白组学差异质,寻找并鉴定两者之间的潜在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分别采集气虚血瘀证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验组)血清9例、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对照组)血清9例,选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TMT)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进行蛋白组学分析,以此寻找并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与结论:①TMT技术共筛选出有意义差异蛋白1027种,最终鉴定出显著性差异蛋白89种(P<0.05),其中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α-肌动蛋白4、α-肌动蛋白1、细胞分裂控制蛋白42同系物、整合素连接蛋白激酶、Β-肌动蛋白等45种蛋白表达上调;纤维连接蛋白、纤维蛋白原γ链、纤维蛋白原α链、纤维蛋白原β链等44种蛋白表达下调;②基于GO富集分析,这些差异蛋白参与了信号受体结合、激酶结合、蛋白激酶活性、整合素结合、肌动蛋白丝结合等分子功能;③KEGG通路分析,筛选20条主要共同差异信号/代谢通路,分别为粘着斑、紧密连接、Rap1信号通路、血小板活化、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等信号通路;④PPI分析表明,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之间的共同差异蛋白中ILK,FGA,FGB,FGG,FN1,CDC42,ACTN1,ACTN4,ACTB等位于蛋白质互作网络的节点,且与骨生成与破坏系统、神经系统、凝血系统、细胞炎症等系统关系密切;⑤结论:采用TMT联合LC-MS/MS技术成功筛选出了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之间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质,明确了ILK、FN1、CDC42、ACTN4是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向脊髓型颈椎病转化的特异性标志物,为进一步阐明其转化机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脊髓型颈椎病 蛋白组学 TMT技术 差异蛋白 血清特异性标志物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
3
作者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 莫文 +9 位作者 袁文 许金海 徐辰 崔学军 叶洁 陈华江 魏戌 移平 李振华 张必萌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03-110,共8页
《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和专家共识制定,为临床医师提供CSM临床诊疗的学术性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包含诊断要点、病情分度评估、中医辨证、手术指征与时机、中西医结合... 《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和专家共识制定,为临床医师提供CSM临床诊疗的学术性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包含诊断要点、病情分度评估、中医辨证、手术指征与时机、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术后康复等。本指南首次提出CSM应遵循分度治疗原则、明确手术治疗的时机和方式、制定常见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重视术后中西医结合康复以及日常随访管理,以期促进CSM临床治疗的规范化、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中西医结合 诊疗指南
下载PDF
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
4
作者 王理想 李春根 +5 位作者 柳根哲 赵子义 赵思浩 陈超 祝永刚 李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8-235,共8页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OD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2017年7月—202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手术治疗的70例多节段脊髓...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OD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2017年7月—202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手术治疗的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前路组35例和后路组35例,前路组患者行Hybrid手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联合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后路组患者行EODL。记录2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JOA改善率、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后满意度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后路组比较,前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术前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后路组比较,前路组患者JOA评分和JOA改善率明显升高(P<0.01),NDI评分和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JOA评分明显升高(P<0.01),NDI和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按术后满意度评分评价,2组患者术后满意度均较高。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EODL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方面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Hybrid手术具有出血量少和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后路 椎管减压 颈椎前路手术 Hybrid手术
下载PDF
动力位下早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致压特点的有限元分析
5
作者 李承蔚 张翼升 +4 位作者 李智斐 钟远鸣 蒙纪文 梁钦秋 陈华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5257-5264,共8页
背景:脊髓型颈椎病是导致中老年人功能障碍的进行性加重疾病,早期诊断困难,近年来临床上有学者发现动态磁共振成像(dMRI)技术可更早期发现动力位下的脊髓受压,但其具体生物力学机制亟待阐明。目的:探讨早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动力位(过... 背景:脊髓型颈椎病是导致中老年人功能障碍的进行性加重疾病,早期诊断困难,近年来临床上有学者发现动态磁共振成像(dMRI)技术可更早期发现动力位下的脊髓受压,但其具体生物力学机制亟待阐明。目的:探讨早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动力位(过伸过屈位)下脊髓的生物力学致压特点,验证颈椎dMRI对早期脊髓型颈椎病诊断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就诊并拍摄过颈段dMRI患者的病历资料,共纳入16例,分为2组,病理组为8例以黄韧带肥厚为主要征象的早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5例,女3例;正常组为8例正常退变人群,男4例,女4例。所有患者均已拍摄颈椎CT平扫、MRI平扫、dMRI平扫。此次研究分为以下3个部分实验进行阐述:①采集两组受试者dMRI图像的DCOM数据,并采集其颈椎CT、中立位MRI图像DCOM数据了解两组受试者在中立位下的骨质及软组织情况;②基于MRI及CT平扫的图像DCOM数据,使用逆向工程软件分别建模正常退变人群、脊髓型颈椎病早期患者的下颈椎(C3-7)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脊髓、硬膜后部的等效应力、等效弹性应变数值,观察应力、应变分布情况;③得出应力、应变数据后进行组间数据对比,分析出早期脊髓型颈椎病在动力位下脊髓致压的力学特点,验证dMRI对早期脊髓型颈椎病诊断的有效性。结果与结论:①两组受试者下颈椎(C3-7)模型在模拟后伸、前屈、中立位时,其脊髓后部的应力、应变数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后伸位>前屈位>中立位(P<0.05),应变数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后伸位>前屈位>中立位(P<0.05);②与正常退变人群模型比较,病理组模型在前屈、后伸2种自由度下,其脊髓的等效应力、应变均较正常组模型增大(P<0.05),且脊髓后部应力、应变分布区域不规则;③在中立位下,两组模型脊髓的应变数值无明显差异(P>0.05),应变分布区域均匀规则;④提示在颈椎后伸位状态下,以黄韧带肥厚为主要征象的早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硬膜囊和脊髓后部均受压变形,脊髓的受压形变程度明显大于前屈位和中立位;中立位状态下,早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硬膜受压变形,脊髓无明显形变征象;此次研究从生物力学的角度验证了dMRI对早期脊髓型颈椎病诊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动态MRI(dMRI) 动力位 早期诊断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不同融合装置对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椎管减压融合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影响
6
作者 任杭岭 宋娜 +3 位作者 徐大霞 李宗欢 张志 张景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5375-5381,共7页
背景:颈前路手术对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影响逐渐被关注,目前对于双节段颈椎病的术式选择缺乏明确可行的临床指南,寻求最适合的固定方式更有益于此类型患者。目的:对比颈前路减压不同融合装置对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椎矢状位参... 背景:颈前路手术对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影响逐渐被关注,目前对于双节段颈椎病的术式选择缺乏明确可行的临床指南,寻求最适合的固定方式更有益于此类型患者。目的:对比颈前路减压不同融合装置对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9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4例,全部患者均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融合治疗,根据椎间融合装置的不同分为2组,零切迹组(zero-p组)纳入患者23例,钛板联合cage组(cage组)纳入患者21例。所有患者术前完善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颈椎CT及MRI检查,末次随访时拍摄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手术前后于X射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包括颈椎前凸角(C2-7 Cobb角)、颈椎矢状位垂直距离、病椎局部前凸角和T1倾斜角。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椎间融合以及术后吞咽障碍发生情况,并于术前及术后评估患者日本骨科学会颈椎评分。计算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值并对比其差异。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zero-p组手术时间较cage组短,术中出血量较cage组少,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cage组术后吞咽障碍发生率(7/21,33%)高于zero-p组(3/23,1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末次随访时,两组临床疗效相同,均骨性融合;组内比较发现两组颈椎矢状位参数指标均较术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末次随访时各矢状位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颈椎矢状位垂直距离、C2-7 Cobb角、T1倾斜角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zero-p组病椎局部前凸角变化值较cage组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提示前路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融合过程中使用zero-p与钛板联合cage均能有效改善颈椎矢状面平衡,钛板联合cage椎间融合可以更好地重建患者颈椎前凸曲度,对于融合装置的选择还应综合考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 椎间融合 zero-p 钛板 颈椎矢状位参数
下载PDF
跨理论模型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健康促进行为的应用效果
7
作者 王靖 张莉 +1 位作者 林碧华 钟桂钦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5期102-107,共6页
目的:探讨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在脊髓型颈椎病(CSM)术后患者健康促进行为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CSM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日期的单双... 目的:探讨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在脊髓型颈椎病(CSM)术后患者健康促进行为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CSM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日期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即入院日期的奇数日为观察组,偶数日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行为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为期6个月的基于TTM的健康行为管理,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生活质量指数(QL-index)、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对两组患者进行健康行为、生活质量和颈椎功能等方面的比较。结果:术后3、6个月,观察组的健康行为和生活质量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NDI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ND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TTM的健康管理干预,可以促进CSM术后患者健康行为的建立和维持,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水平,有效促进颈椎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理论模型 脊髓型颈椎病 健康促进
下载PDF
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8
作者 卢正操 蒋强 +2 位作者 付本升 曹蕊 丁宇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4期7-13,共7页
目的观察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Endo-LOVE)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12月接受Endo-LOVE的26例单节段CS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随访时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 目的观察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Endo-LOVE)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12月接受Endo-LOVE的26例单节段CS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随访时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后1年,根据脊髓功能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并行颈椎动力位X线检查,评价手术节段的稳定性。结果2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均随访12~18个月,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和N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行颈椎动力位X线检查,未见手术节段失稳病例,术后1年评价疗效,优16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88.46%。结论Endo-LOVE治疗单节段CSM安全、有效、微创,短期随访疗效满意,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CSM) 微创手术 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Endo-LOVE) 临床疗效 全脊柱内镜
下载PDF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纳米骨板固定的疗效和影响因素
9
作者 董征 未东兴 段大波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2期315-319,共5页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segment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ve single open-door laminoplasty,EOLP)术中应用纳米骨板固定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6月诊治的84...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segment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ve single open-door laminoplasty,EOLP)术中应用纳米骨板固定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6月诊治的84例MCSM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予以EOLP纳米骨板固定,依照末次随访结果评估治疗效果,根据JOA改善率分为A组(JOA改善率≥50%,n=59)与B组(JOA改善率<50%,n=25),分析影响JOA改善率的相关因素。结果84例随访优良率为70.24%,术后7 d的C5节段椎管矢状径大于术前(P<0.05),术后7 d、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高于术前(P<0.05)。两组在性别、年龄、压迫节段、术前JOA评分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病程、术前Yukawa信号等级分级、术前脊髓受压段横断面积、术前脊髓受压比、术前最大脊髓受压程度(maximum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SCC)、术前最大椎管容积(maximum canal compromise,MCC)比较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6个月、术前Yukawa信号等级分级为2级/1级、术前脊髓受压段横断面积、术前脊髓受压比、术前MSCC、术前MCC是影响MCSM患者JOA改善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前Yukawa信号分级与术前MSCC、术前MCC呈正相关(r=0.289/0.234,P<0.05)。结论EOLP纳米骨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改善颈椎功能,病程≥6个月、术前Yukawa信号分级为2级/1级、术前脊髓受压段横断面积、术前脊髓受压比、术前MSCC、术前MCC是影响MCSM患者JOA改善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型纳米骨板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下载PDF
基于MRI影像组学机器学习模型在脊髓型颈椎病危险度分级中的价值
10
作者 徐刚 陈鹏 +2 位作者 李宇龙 朱芸 谢宗玉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55,77,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MRI放射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模型对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进行危险度分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CSM的患者病例317例,并使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 目的探讨基于MRI放射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模型对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进行危险度分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CSM的患者病例317例,并使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分数分为轻症组193例和中重度组124例。手动勾画脊髓轴位T2WI像生成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提取放射组学特征,使用Z-Score标准化进行统一量度,皮尔森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PCC)进行数据降维。使用递归特征消除(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RFE)进行特征筛选,并使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自适应增强机(adaboost,AB)、贝叶斯算法(native Bayes,NB)及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四种分类器模型来构建ML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模型效能。结果共筛选出15个放射组学特征用于模型构建,四种分类器中,SVM(训练组和验证组AUC分别为0.833和0.813)和LR(训练组和验证组AUC分别为0.831和0.812)模型分级能力较好,且较稳定,模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分类器在训练组中分级能力最佳(AUC=0.984),但在验证组中能力欠佳(AUC=0.725),模型稳定性低于SVM和LR模型。结论基于MRI影像组学的ML模型对CSM有良好危险度分级能力,能够为临床术前诊断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放射组学 机器学习 危险度分级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步态分析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孙中川 王秋根 +2 位作者 张栋 吴佳俊 赵庆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4年第1期43-45,50,共4页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严重的一种,步态障碍是其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步态分析作为评估步态的有效工具,通过研究运动和动力学参数为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疗效评估提供有力依据,并对患者康复训练提供指导性建议。该文对步态分析在脊髓...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严重的一种,步态障碍是其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步态分析作为评估步态的有效工具,通过研究运动和动力学参数为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疗效评估提供有力依据,并对患者康复训练提供指导性建议。该文对步态分析在脊髓型颈椎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步态分析 康复 步态评估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
12
作者 张亚玲 李亚文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4期497-498,共2页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护理干预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86例行手术治疗的CS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FTS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术后恢复情况、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结果...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护理干预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86例行手术治疗的CS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FTS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术后恢复情况、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的颈椎恢复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1 h、6 h、12 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6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26%(P<0.05)。结论FTS护理干预在CSM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速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 疼痛程度 并发症
下载PDF
3D显微镜辅助下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13
作者 陈晓虎 黄勇 +1 位作者 丰瑞兵 李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13-0017,共5页
本文对3D显微镜辅助(ACDF)同传统ACDF,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方法 本研究从2021年8月开始收集病患的相关临床信息和数据,截至2022年12月一共收集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患者数据信息67例,其中35例患者... 本文对3D显微镜辅助(ACDF)同传统ACDF,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方法 本研究从2021年8月开始收集病患的相关临床信息和数据,截至2022年12月一共收集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患者数据信息67例,其中35例患者采用了常规ACDF治疗,本文将其命名为常规组,32例患者接受3D显微镜辅助ACDF(显微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 JOA)颈椎评分、疼痛视觉(VAS)评分、C反应蛋白(CRP)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临床效果。 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在且进行了至少1年的随访,常规组和显微组在住院期间的各项指标数据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过程中显微组和常规组患者的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两项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天,显微组与常规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常规组和显微组在完成手术后三个月,采用JOA评分和VAS评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两组的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完成手术12个月后,再次进行评分,两组评分结果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在完成手术后显微组出现1例吞咽不适患者,而常规组术后有1例脑脊液漏和2例吞咽不适。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相比常规的ACDF,3D显微镜辅助下行ACDF能有效改善患者早期疼痛情况及颈椎功能活动,C反应蛋白变化水平较低,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 3D显微镜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表现与MRI及DTI量化值的相关性研究
14
作者 贺亚男 石向明 +3 位作者 赵乐 李泽旭 梁建利 王成健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1期109-112,117,共5页
目的探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临床表现与磁共振(MR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量化值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65例CS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 目的探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临床表现与磁共振(MR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量化值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65例CS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均行MRI及DTI检查,分析各组患者病变节段最狭窄层面脊髓MRI表现,及DTI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本征值(λ1值、λ2值、λ3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DC值、FA值及本征值与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重度组患者MRI T2WI高信号占比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χ^(2)=35.033,P<0.05),中度组与轻度组MRI信号表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1,P>0.05);三组病变节段ADC值比较: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F=40.042,P<0.05);FA值比较: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145,P<0.05);三组病变节段λ1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44,P>0.05),三组λ2值与λ3值比较,均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296,62.994,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DC值与JOA评分呈负相关(P<0.05),FA值与JOA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MRI常规扫描及DTI量化值可反映CSM患者脊髓病变节段损伤程度,其中ADC值和FA值与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呈线性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磁共振 弥散张量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
15
作者 赵东升 张伟超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3期80-82,86,共4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颈前路椎间盘...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颈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治疗,研究组给予ACDF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融合节段Cobb角、椎间高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JOA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椎间高度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DF治疗CSM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VAS评分,提高腰椎功能评分、融合节段Cobb角和椎间高度,其效果优于颈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 颈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 疼痛程度 腰椎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短期疗效分析
16
作者 缪必成 潘达静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4期707-710,共4页
目的 探讨分析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ODL)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中短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2年11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62例CSM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行EODL 31例)和对照组(行ACDF 31例),比较... 目的 探讨分析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ODL)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中短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2年11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62例CSM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行EODL 31例)和对照组(行ACDF 31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不同时间点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影像学参数;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缩短(P<0.05);而术中失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VAS评分和NDI指数较术前比较均显著改善(P<0.05),且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在JOA评分和NDI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C_(2-7)Cobb角较术前显著升高,而C_(2-7)SVA和T_(1)倾斜角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90%与观察组的9.675%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与ACDF比较,EODL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在术后短期内改善功能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后路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疗效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围术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应用效果
17
作者 庞雪平 马柯 胡玲玲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脊髓型颈椎病(CSM)手术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08—2023-08信阳市人民医院外科五病区收治的108例CSM患者。随机分为ERAS组和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组(对照组),每组54例。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临床指...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脊髓型颈椎病(CSM)手术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08—2023-08信阳市人民医院外科五病区收治的108例CSM患者。随机分为ERAS组和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组(对照组),每组54例。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临床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依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评估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疼痛及颈椎功能障碍程度和颈椎功能。结果ERAS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的VAS、NDI、JOA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术后2周、3个月时,2组患者的VAS、NDI、JOA评分均优于术前,且ERAS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用于CSM手术的围术期,能减轻术后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术后颈椎功能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脊髓型颈椎病 围手术期护理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研究
18
作者 徐小平 赵刘军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期77-80,共4页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CSM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取常规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30例)给予A...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CSM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取常规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30例)给予ACD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脊髓功能、矢状位参数、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少(P<0.05)。研究组术后7 d时VAS评分较对照组低,而JOA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时,C_(2-7)Cobb、SCobb角较对照组大,C_(2-7)SVA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6.67%)(P<0.05)。结论ACDF治疗CSM有快捷、对患者损害小、并发症少的优点,可减轻疼痛,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及矢状位参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 矢状位参数
下载PDF
3D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19
作者 吴楚光 仇振茂 +2 位作者 黄海滨 肖宇明 莫利清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0177-0180,共4页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中,3D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取2020年7月-2023年6月,我院的80例脊髓型颈椎病者,分成对照组(传统手术)与研究组(3D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术)。分析、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治疗/后疼痛与颈椎功能评分、并...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中,3D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取2020年7月-2023年6月,我院的80例脊髓型颈椎病者,分成对照组(传统手术)与研究组(3D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术)。分析、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治疗/后疼痛与颈椎功能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低(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低,JOA评分高(P<0.05),但治疗后VAS和JOA评分无差异(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脊髓型颈椎病中,3D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术的应用,效果更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利于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显微镜 颈前路减压术 疼痛评分 颈椎功能 并发症
原文传递
益气通络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残余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研究
20
作者 仇振茂 吴楚光 +2 位作者 黄海滨 肖宇明 莫利清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0128-0131,共4页
分析益气通络汤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机体残余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筛选我院80例的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残余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具体时间段在2020年7月-2023年6月之间,分组方式是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其中对照组是常规治疗,研究... 分析益气通络汤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机体残余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筛选我院80例的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残余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具体时间段在2020年7月-2023年6月之间,分组方式是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其中对照组是常规治疗,研究组选择益气通络汤治疗。结果 与对照组比,研究组的VAS评分和NDI评分更低(P<0.05);研究组的脊髓功能和ADL评分更高(P<0.05);研究组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更好(P<0.05)。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残余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施以益气通络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能够最大程度改善机体的颈椎与骨髓功能,并有效缓解整体的疼痛感,从而恢复对应的血管内皮功能,最终提高机体日常生活的整体能力,可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通络汤 脊髓型颈椎病 术后残余脊髓神经功能障碍 改善效果 安全性 疼痛程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