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1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部推拿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脊髓背角PI3K、NR1表达及神经元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方佳钰 江煜 +5 位作者 林志刚 陈水金 陈乐春 张幻真 蒋晶晶 陈进城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18-123,共6页
目的观察腹部推拿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脊髓背角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亚基NR1表达及神经元形态的影响,探讨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腹部推拿组、美沙拉嗪组、P... 目的观察腹部推拿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脊髓背角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亚基NR1表达及神经元形态的影响,探讨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腹部推拿组、美沙拉嗪组、PI3K激动组和PI3K激动+腹部推拿组,每组6只。采用5%葡聚糖硫酸钠溶液自由饮用建立UC大鼠模型,腹部推拿组和PI3K激动+腹部推拿组予腹部推拿干预,美沙拉嗪组予美沙拉嗪溶液灌胃,PI3K激动组和PI3K激动+腹部推拿组鞘内注射PI3K激动剂,均1次/d,连续15 d。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及乙酸扭体反应观察大鼠腹痛症状,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脊髓背角PI3K、NR1表达,尼氏染色观察脊髓背角神经元形态。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WR评分及扭体次数显著增加(P<0.01),脊髓背角PI3K、NR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脊髓背角神经元形态紊乱、形成大量空泡样结构,尼氏体结构模糊、不完整。与模型组比较,腹部推拿组和美沙拉嗪组大鼠AWR评分及扭体次数显著减少(P<0.05,P<0.01),脊髓背角PI3K、NR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脊髓背角神经元水肿较轻、空泡样改变较少,尼氏体数量增加;PI3K激动组和PI3K激动+腹部推拿组AWR评分及扭体次数显著增加(P<0.05,P<0.01),脊髓背角PI3K、NR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大量神经元固缩坏死,尼氏体数量减少,甚至溶解消失。结论腹部推拿能有效改善UC模型大鼠腹痛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PI3K、NR1表达,改善脊髓背角神经元形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推拿 溃疡性结肠炎 脊髓背角 磷脂酰肌醇-3-激酶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下载PDF
“三法三穴”推拿手法干预早期对Minor 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IL-17A/RA、C/EBPβ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2
作者 陈金平 刘志凤 +10 位作者 于天源 王厚融 张英琦 杨震杰 萨出拉 官乾 徐亚静 张润龙 张汉钰 刘家玥 孙佳伟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401-406,共6页
目的 通过观察“三法三穴”推拿手法干预早期对轻度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Minor chronic compression injury of sciatic nerve, Minor 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中白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白介素-17A受体(interleukin-17A r... 目的 通过观察“三法三穴”推拿手法干预早期对轻度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Minor chronic compression injury of sciatic nerve, Minor 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中白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白介素-17A受体(interleukin-17A receptor, IL-17RA)、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transcription factor 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β, C/EBPβ)表达的影响,明确推拿对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eripherally neuropathic pain, pNP)的即刻镇痛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推拿组,8只/组,模型组、推拿组复制Minor CCI模型。使用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模拟点法、拨法、揉法,对推拿组大鼠患侧殷门、承山、阳陵泉进行定时、定性、定量干预1次,通过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mechanical withdraw threshold, PMWT)与冷敏阈值(cold sensitivity threshold, CST)评价干预后即刻对大鼠机械痛觉、温度觉敏化情况变化;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olt, WB)检测脊髓背角中IL-17A、C/EBPβ表达;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检测脊髓背角中IL-17A、IL-17RA、C/EBPβ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模型组相比,推拿干预1次后可提高Minor CCI模型大鼠PMWT与CST(P<0.01);WB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推拿可降低IL-17A、C/EBPβ在脊髓背角中蛋白的表达(P<0.05);RT-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推拿可降低IL-17A、IL-17RA、C/EBPβ在脊髓背角中mRNA的表达(P<0.05)。结论 推拿干预1次后,可通过抑制脊髓背角中IL-17A、IL-17RA、C/EBPβ信号通路的表达,改善机械痛觉及冷刺激敏化情况,从而实现即刻镇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背角 白介素-17A 白介素-17A受体 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
下载PDF
推拿按揉法对慢性坐骨神经挤压伤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影响
3
作者 张幻真 林志刚 +4 位作者 陈乐春 陈进城 江煜 蒋晶晶 陈水金 《中医康复》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推拿按揉法对慢性坐骨神经挤压伤(CCI)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入组的4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5组(每组8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推拿组、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组和... 目的:观察推拿按揉法对慢性坐骨神经挤压伤(CCI)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入组的4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5组(每组8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推拿组、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组和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推拿组。除空白组外的组别均建立CCI模型,造模后第4天起,推拿组接受按揉法干预,10分钟/次/天,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组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fluorocitrate,FCA),10ul/只/天,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推拿组进行鞘内注射FCA和按揉委中穴联合干预,连续14天。观察各组大鼠各时间点的机械痛阈值情况,使用免疫荧光检测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蛋白的表达,尼式染色法观测脊髓背角内神经元的形态、排列和数量的变化,并分析GFAP表达水平与神经元存活数量的相关性。结果:相较空白组,模型组机械痛阈值显著下降(P<0.01);推拿干预后,推拿组阈值较模型组逐渐上升,累计治疗14天后具有显著差异(P<0.01),注射FCA第7天起,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组和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推拿组疼痛阈值明显上升(P<0.01)。相较空白组,模型组脊髓背角GFAP表达显著升高(P<0.01),神经元形态不规则、排列松散,数量减少(P<0.01),推拿治疗后,GFAP表达下调(P<0.01),神经元形态趋于规则、排列趋于整齐,数量增加(P<0.01)。注射FCA后,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组和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推拿组的GFAP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神经元形态、排列较模型组更加规整、数量增加(P<0.01)。GFAP平均荧光强度与神经元存活数量在相关性分析中提示负(r=-0.4649,P<0.05)相关。结论:推拿按揉法可以缓解CCI大鼠的疼痛行为,减轻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受损程度,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推拿 脊髓背角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元
下载PDF
腹部推拿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炎症及脊髓背角AKT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方佳钰 黄红叶 +6 位作者 王晓华 陈水金 江煜 陈乐春 张幻真 陈进城 林志刚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09-113,共5页
目的观察腹部推拿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炎症及脊髓背角蛋白激酶B(AKT)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腹部推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推拿组和美沙拉嗪组,除正常组外,其余组自由饮用5%葡聚... 目的观察腹部推拿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炎症及脊髓背角蛋白激酶B(AKT)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腹部推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推拿组和美沙拉嗪组,除正常组外,其余组自由饮用5%葡聚糖硫酸钠溶液7 d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推拿组造模第2日开始腹部推拿干预,每日1次,每次10 min;美沙拉嗪组予0.035 g/mL美沙拉嗪药液灌胃,每日1次,连续15 d。观察大鼠一般状况,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脊髓背角AKT、p-AKT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倦怠少动,皮毛黯淡干枯,形体瘦削,可见脓血便,第6日起DAI评分明显升高(P<0.01),结肠上皮细胞破损,黏膜充血、水肿,腺体破坏,杯状细胞减少,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脊髓背角p-AKT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推拿组和美沙拉嗪组大鼠皮毛光泽恢复,无脓血便,第9日起DAI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有不同程度改善,充血、水肿明显减轻,腺体、杯状细胞增多,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脊髓背角p-AKT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各组大鼠脊髓背角AKT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推拿能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炎症状态,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p-AKT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推拿 溃疡性结肠炎 脊髓背角 蛋白激酶B 大鼠
下载PDF
推拿按揉环跳穴对坐骨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NF-κB p65蛋白的干预作用
5
作者 黄华枝 吕立江 +4 位作者 刘祯 吕智桢 黄玉波 吴虹娇 高祥福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6期519-524,共6页
目的:观察推拿按揉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探讨推拿对坐骨神经痛大鼠的镇痛机制。方法:选用32只体重180~220g SPF级别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不予以任何处理)、假手术... 目的:观察推拿按揉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探讨推拿对坐骨神经痛大鼠的镇痛机制。方法:选用32只体重180~220g SPF级别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不予以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只暴露不结扎坐骨神经)、模型组(结扎坐骨神经)和推拿组(结扎坐骨神经后予以手法干预)。通过结扎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制备CCI模型,于造模第3天开始对推拿组大鼠推拿按揉环跳穴干预,连续干预14 d,观察造模前及造模后第1、3、7、10、14、17天大鼠机械痛域(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热痛阈(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观察造模前、造模后第1和17天右侧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 index,SFI)的变化;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方法观察坐骨神经形态学的变化;并观察大鼠右侧脊髓背角NF-κB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在造模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的PWT、PWL和SF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模型组和推拿组的PWT、PWL和SFI显著下降(P<0.01)。在手法干预后,推拿组大鼠的痛阈值上升,在手法干预第8天(即造模第10天),推拿组较模型组PWT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手法干预第5天(即造模第7天),推拿组PWL较模型组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推拿组大鼠痛阈值随着手法干预持续而继续上升。手法干预14天后,推拿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显著上升(P<0.01)。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排列紊乱,轴索、髓鞘密度不均匀;与模型组比较,推拿组大鼠神经纤维逐渐连续,轴索、髓鞘较模型组均匀。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右侧脊髓背角NF-κB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推拿组大鼠右侧脊髓背角NF-κB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结论:推拿按揉环跳穴能恢复神经纤维的排列;并通过降低脊髓背角的NF-κB p65蛋白表达来提高CCI模型的PWT、PWL和SFI,从而起到镇痛的作用,并改善大鼠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痛 按揉法 脊髓背角 NF-κB p65蛋白
下载PDF
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CX3CL1、AC3、CGRP和SP物质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林伟弟 杨松 +6 位作者 王瑞安 孟灵 钟青华 谢玲瑶 段霞霞 谭佳旋 蒋学余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705-711,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CX3C趋化因子配体1(C-X3-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CX3CL1)、腺苷酸环化酶3(adenylate cyclase 3,AC3)、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目的观察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CX3C趋化因子配体1(C-X3-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CX3CL1)、腺苷酸环化酶3(adenylate cyclase 3,AC3)、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和P物质(substance P,SP)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颈夹脊穴治疗CSR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相关镇痛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电针组给予电针双侧C6、C7夹脊穴,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在电针组干预同时间点进行绑缚处置。观察大鼠在术前第1天、术后第14天、术后第28天患侧前足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和Real time PCR法检测患侧脊髓背角CX3CL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患侧脊髓背角AC3、CGRP和SP的表达。结果各时间点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患侧前足PWT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患侧前足PWTL均减少(P<0.01);术后第28天,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电针组大鼠患侧前足PWTL升高(P<0.01);电针组大鼠术后第28天患侧前足PWTL较术后第14天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患侧脊髓背角CX3CL1、AC3、CGRP、SP蛋白和CX3CL1基因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患侧脊髓背角CX3CL1、AC3、CGRP、SP蛋白和CX3CL1基因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患侧脊髓背角CX3CL1、AC3、CGRP、SP蛋白和CX3CL1基因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颈夹脊穴治能够改善CSR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热痛觉过敏,并通过抑制脊髓背角初级感觉神经元的CX3CL1、AC3、CGRP和SP合成表达,减轻了神经炎性反应,降低脊髓背角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阻碍神经中枢的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电针 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背角 CX3C趋化因子配体1 腺苷酸环化酶3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P物质
下载PDF
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PKC、VGCC及CCL2表达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松 孟灵 +4 位作者 钟青华 任祥 严森 刘芝俐 蒋学余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72-76,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热缩足潜伏期(PTWL)及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PKC)、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VGCC)及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 目的观察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热缩足潜伏期(PTWL)及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PKC)、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VGCC)及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他3组均采用结扎左侧C7脊神经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只暴露脊神经,不结扎)。电针组予电针双侧C6、C7颈夹脊穴,1次/d,连续干预14 d。空白组不做干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在电针组干预的同时间点进行绑缚固定,不进行电针干预。观察造模前及造模后第3、7、14、28天各组大鼠PTWL的变化,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C6~C7左侧脊髓背角CCL2、PKC和VGCC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同时间点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患侧前肢P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时间点假手术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大鼠患侧前肢PTWL明显降低(P<0.01),电针组大鼠经电针干预后患侧前肢PTWL明显增加(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与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左侧脊髓背角CCL2、PKC、VGCC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侧脊髓背角CCL2、PKC、VGCC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左侧脊髓背角CCL2、PKC和VGCC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具有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以与抑制脊髓背角CCL2、PKC、VGCC的表达,并进一步抑制中枢敏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电针 中枢敏化 脊髓背角 夹脊穴
原文传递
脊髓背角UCP4调节线粒体膜电位参与神经病理性痛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吴菲菲 黄云强 +7 位作者 夏雨露 刘勃志 张昆龙 郑杰 拜云虎 朱昌磊 杨雁灵 王亚云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35-140,共6页
目的阐明脊髓背角线粒体解偶联蛋白4(UCP4)参与神经病理性痛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脊髓背角定位注射UCP4腺相关过表达和干扰病毒,2周后制备坐骨神经选择性损伤(SNI)模型,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5、7、10、14 d进行机械痛... 目的阐明脊髓背角线粒体解偶联蛋白4(UCP4)参与神经病理性痛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脊髓背角定位注射UCP4腺相关过表达和干扰病毒,2周后制备坐骨神经选择性损伤(SNI)模型,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5、7、10、14 d进行机械痛和热板痛行为学检测;同时术后14 d时取脊髓腰膨大L5-L6部位,使用流式细胞仪、透射电子显微镜、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脊髓背角中线粒体膜电位(MMP)、线粒体超微结构及UCP4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SNI小鼠脊髓背角UCP4本底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MMP超极化,SOD活性和GSH含量显著减少(P<0.01);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线粒体内部出现大量“空泡样”结构。靶向上调脊髓背角UCP4,显著缓解小鼠机械性痛敏和热痛敏(P<0.01);MMP恢复正常;SOD活性和GSH含量显著上升(P<0.01),线粒体抗氧化功能恢复正常。而下调UCP4,与SNI结果一致。结论上调脊髓背角UCP4显著缓解小鼠机械性痛敏和热痛敏,可能通过稳定MMP及其抗氧化能力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痛 脊髓背角 线粒体膜电位 UCP4 抗氧化
下载PDF
CREB激活促进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HCN4转录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蓉 万琪 +3 位作者 谢晔 徐陶 曾俊伟 刘晓红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7-13,共7页
目的探讨CREB激活促进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HCN4转录的信号机制。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6组:Sham组,Sham+Vehicle组,CCI+Vehicle组,CCI+H-89(PKA抑制剂),CCI+KN-93(CaMKⅡ抑制剂),CCI+Naphthol AS-E(CREB抑制剂)。各组大鼠在CCI术后... 目的探讨CREB激活促进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HCN4转录的信号机制。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6组:Sham组,Sham+Vehicle组,CCI+Vehicle组,CCI+H-89(PKA抑制剂),CCI+KN-93(CaMKⅡ抑制剂),CCI+Naphthol AS-E(CREB抑制剂)。各组大鼠在CCI术后分别注射0.005%DMSO、H-89、KN-93或Naphthol AS-E,在CCI术前,术后1、3、5、7 d检测各组大鼠给药1 h后的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WT);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CN4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脊髓(L_(4)~L_(6))背角HCN4、PKA、p-PKA、CaMKⅡ、p-CaMKⅡ、CREB和p-CREB表达;EMSA检测CREB与HCN4启动子的DNA结合活性。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Vehicle组在1、3、5、7 d的MWT显著降低(P<0.05),脊髓背角HCN4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HCN4、PKA、p-PKA、CaMKⅡ、p-CaMKⅡ、CREB和p-CREB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CCI+Vehicle组相比,H-89、KN-93或Naphthol AS-E抑制剂组MWT显著上调(P<0.05),HCN4、PKA、p-PKA、CaMKⅡ、p-CaMKⅡ、CREB和p-CREB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HCN4 mRNA表达显著减少(P<0.05);与Sham组相比,CCI+Vehicle组背角CREB与HCN4启动子的DNA结合活性升高,但H-89、KN-93或Naphthol AS-E处理后CREB与HCN4启动子的DNA结合活性减弱。结论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PKA和CaMKII激活,导致转录因子CREB与HCN4基因启动子结合,促进HCN4转录和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背角 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 疼痛 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的阳离子通道4 电泳迁移率实验
下载PDF
针刀微创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夹脊穴位注射治疗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自噬水平的影响
10
作者 苑宝文 魏玲 李筹忠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6082-6087,共6页
目的探究针刀微创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夹脊穴位注射治疗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大鼠脊髓背角自噬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mNGF肌肉注射(肌肉注射)组、mNGF夹脊穴位注射(穴位注射)组、针刀微创联合m... 目的探究针刀微创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夹脊穴位注射治疗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大鼠脊髓背角自噬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mNGF肌肉注射(肌肉注射)组、mNGF夹脊穴位注射(穴位注射)组、针刀微创联合mNGF夹脊穴位注射(针刀联合)组。采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慢性感染法构建模型组、肌肉注射组、穴位注射组、针刀联合组PHN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肌肉注射组给予肌肉注射mNGF,穴位注射组给予夹脊穴位注射mNGF,针刀联合组在穴位注射组基础上进行针刀治疗,对照组、模型组不做处理。采用行为学实验测定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W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脊髓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TUNEL染色检测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脊髓组织酵母自噬相关基因6的哺乳动物同源体(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LC3)-Ⅱ、自噬调控多功能蛋白(p62)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脊髓组织自噬泡形成;Western印迹检测脊髓组织Beclin1、LC3-Ⅱ、p62、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磷酸化核糖体40S小亚基S6蛋白激酶(p-S6K)、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WT值明显降低,IL-1β、IL-6、TNF-α、p62、p-mTOR、p-S6K、Caspase-3水平明显增加,Beclin1、LC3-Ⅱ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肌肉注射组、穴位注射组、针刀联合组大鼠PWT值明显升高,IL-1β、IL-6、TNF-α、p62、p-mTOR、p-S6K、Caspase-3水平明显降低,Beclin1、LC3-Ⅱ水平明显增加(均P<0.05),针刀联合组效果最佳。结论VZV诱导的神经损伤通过自噬、凋亡、炎症等多种分子机制导致神经性疼痛,针刀微创联合mNGF夹脊穴治疗,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增强PHN大鼠脊髓背角自噬水平,并抑制其凋亡和炎症水平减轻PHN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针刀微创 鼠神经生长因子 夹脊穴位注射 脊髓背角 自噬
下载PDF
小鼠蓝斑内投射至脊髓背角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突触前神经元在全脑的分布情况
11
作者 王欣瑶 薛茹 +4 位作者 彭莉 张浚睿 李云鹏 刘蕊 张谅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047-1051,共5页
目的利用逆行跨单突触狂犬病毒(RV)系统,研究投射到脊髓背角(SDH)的蓝斑(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突触前神经元在全脑的分布情况。方法第一步将二联辅助病毒注入到TH-Cre小鼠的LC中,两周后将重组RV注入到SDH中。小鼠存活一周后将其... 目的利用逆行跨单突触狂犬病毒(RV)系统,研究投射到脊髓背角(SDH)的蓝斑(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突触前神经元在全脑的分布情况。方法第一步将二联辅助病毒注入到TH-Cre小鼠的LC中,两周后将重组RV注入到SDH中。小鼠存活一周后将其灌注取材,然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LC-SDH通路的上游核团在全脑的分布情况。结果利用逆行跨单突触RV系统,可以在脑内的次级运动皮层(M2)、杏仁中央核(CeA)、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外侧区(lPAG)、中脑导水管腹外侧区(vlPAG)、中缝背核(DR)和巨细胞网状核(Gi)等核团内观察到RV阳性神经元,说明这些核团与LC-SDH通路构成了三级通路。结论脑内M2、CeA、lPAG、vlPAG、DR和Gi等核团与LC-SDH通路形成了三级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斑 脊髓背角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逆行跨单突触狂犬病毒系统 突触前神经元
下载PDF
急性神经损伤引起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英文)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红梅 周利君 +3 位作者 胡晓东 胡能伟 张彤 刘先国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1-596,共6页
神经损伤引起神经病性疼痛,表现为持续性痛超敏和痛觉过敏.目前对神经病性疼痛的机制尚缺乏了解.我们以往的工作表明强直电刺激坐骨神经可引起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的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该LTP被认为是病理性疼... 神经损伤引起神经病性疼痛,表现为持续性痛超敏和痛觉过敏.目前对神经病性疼痛的机制尚缺乏了解.我们以往的工作表明强直电刺激坐骨神经可引起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的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该LTP被认为是病理性疼痛的突触模型.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急性神经损伤是否能在完整动物的脊髓背角诱发出C-纤维诱发电位LTP.在以测试刺激(10~20 V,0.5 ms)电刺激坐骨神经的同时在脊髓背角用微电极记录C-纤维诱发电位.分别用强直刺激、剪断或夹捏坐骨神经诱导LTP.结果发现:(1)剪断或夹捏坐骨神经都可以诱导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的LTP,该LTP可持续到实验结束(3~9h),在剪断神经前10 min用利多卡因局部阻滞坐骨神经则可完全阻断LTP的产生;(2)神经损伤诱导的LTP可被NMDA受体阻断剂AP5所阻断;(3)用单次强直刺激引起LTP后,切断坐骨神经可使LTP的幅度进一步增大,而用多次强直电刺激使LTP饱和后,损伤神经则不能使LTP进一步增大.切断神经引起LTP后,强直电刺激也不能使LTP进一步增大.这些结果表明,急性神经损伤可以诱导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且切断神经能更有效地诱导LTP.该试验进一步支持我们的设想,即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可能在病理性疼痛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时程增强 C-纤维 脊髓背角 神经损伤 病理性疼痛
下载PDF
不同频率脉冲射频对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谢长春 高崇荣 +4 位作者 卢振和 信文君 周利君 胡能伟 刘先国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25-328,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脉冲射频(DRF)对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的影响,探讨脉冲射频镇痛效应的机制。方法:SD大鼠21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不同频率脉冲射频:I组(2 Hz),II组(4 Hz),III组(8 Hz),细胞外记录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脉冲射频(DRF)对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的影响,探讨脉冲射频镇痛效应的机制。方法:SD大鼠21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不同频率脉冲射频:I组(2 Hz),II组(4 Hz),III组(8 Hz),细胞外记录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强直刺激坐骨神经诱导出C-纤维诱发电位LTP 1小时后,按分组在坐骨神经干分别给予2、4、8 Hz(30 V,20 ms)脉冲射频刺激120 s。结果:I组LTP抑制了22.2±3.5%(n=7,P<0.01);II组LTP抑制率为2.57±0.6%(P>0.05);III组脉冲射频刺激对LTP无抑制作用,相反LTP由272.6±64.0%升至347.4±71.9%。结论:2 Hz脉冲射频对LTP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这可能是PRF镇痛效应的生物学机制之一;脉冲射频的镇痛效应具有频率响应低频优于高频;脉冲射频频率大于8 Hz可能产生非治疗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射频 长时程增强 脊髓背角 C-纤维
下载PDF
不同频率电针对正常大鼠脊髓背角的转录组学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珂 张嵘 +2 位作者 赵国屏 张庆华 崔彩莲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08-1511,1515,共5页
目的探索生理状态下低频和高频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区域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为理解不同频率的电针效应差异提供研究资料。方法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检测比较2Hz和100Hz电针刺激大鼠双侧足三里穴(ST36)和三阴交穴(SP6)后脊髓背角区域基... 目的探索生理状态下低频和高频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区域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为理解不同频率的电针效应差异提供研究资料。方法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检测比较2Hz和100Hz电针刺激大鼠双侧足三里穴(ST36)和三阴交穴(SP6)后脊髓背角区域基因表达的变化,识别差异表达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差异表达基因所涉及的基因功能和通路进行富集识别与分析。结果 (1)2Hz电针引起脊髓背角1150个基因/表达序列标签发生差异表达,100Hz电针引起1270个基因/表达序列标签发生差异表达。(2)2Hz和100Hz电针均能引起516个相同的基因/表达序列标签发生调变,并且调节方向一致,与神经系统信号传导相关。(3)2Hz特异调节差异表达的基因与神经可塑性相关。(4)100Hz特异调节差异表达的基因与应激和免疫调节相关。结论无论低频还是高频电针均能对脊髓背角神经信号传递产生较广泛的调节。低频电针更多参与神经可塑性调节,高频电针对应激和免疫功能调节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频率 脊髓背角 转录组学
下载PDF
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可塑性变化 被引量:16
15
作者 邢国刚 刘风雨 +2 位作者 姚磊 万有 韩济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6-230,共5页
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可塑性的变化 ,阐明在伤害性刺激及神经损伤时“中枢敏化”(centralsensitization)在神经病理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将Sprague Dawley大鼠的腰 5 /腰 6 (L5 /L6 )脊神经紧结扎造成神经病理痛模... 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可塑性的变化 ,阐明在伤害性刺激及神经损伤时“中枢敏化”(centralsensitization)在神经病理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将Sprague Dawley大鼠的腰 5 /腰 6 (L5 /L6 )脊神经紧结扎造成神经病理痛模型 ,采用电生理学技术记录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场电位 ,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对照组大鼠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电位LTP诱导的差异。结果 :(1)在神经病理痛大鼠 ,高频、低强度的条件电刺激 (频率 10 0Hz,波宽 0 .5ms,强度 10V ,串长 1s ,串间隔 10s的 4串电刺激 )作用于坐骨神经即可诱导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电位产生LTP ;然而在假手术对照组大鼠 ,同样的刺激则不能诱导LTP的产生 ,只有高频、高强度的条件电刺激 (强度30~ 4 0V ,其余参数同上 )作用于坐骨神经才可诱导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电位产生LTP。 (2 )与假手术对照组大鼠相比 ,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C 纤维场电位的诱发阈值显著降低 ,而幅值显著升高。结论 :神经损伤情况下 ,在脊髓背角更容易诱导出C 纤维诱发场电位的LTP ,使脊髓伤害性感觉的突触产生“超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痛 中枢敏化 脊髓背角C纤维 长时程可塑性 神经损伤
下载PDF
异丙酚对谷氨酸体外激活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及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清 秦成名 +2 位作者 刘菊英 朱涛 向勇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9期840-842,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异丙酚对谷氨酸体外激活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及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和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变化的影响。方法取新生2~3d Wistar大鼠T11~L6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原代纯化培养3周。将细胞随机分为...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异丙酚对谷氨酸体外激活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及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和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变化的影响。方法取新生2~3d Wistar大鼠T11~L6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原代纯化培养3周。将细胞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C组)加入Hanks液;乳剂对照组(L组)加入乳剂0.2ml/L;谷氨酸组(G组)加入谷氨酸至终浓度100μmol/L;异丙酚组(P组)加入异丙酚至终浓度250μmol/L;GP1、GP2、GP3组先加入谷氨酸至终浓度100μmol/L,10min后分别加入异丙酚至终浓度5、25、250μmol/L。加药后培养24h取各组培养孔上清液检测IL-1β、TNF-αI、L-6和IL-10含量,用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法),多媒体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检测阳性细胞面密度(AD)和平均光密度(AOD)。结果与C组比较,G组和GP1组细胞被激活增生肥大,AD和AOD均升高(P〈0.01),其上清液中IL-1β、IL-6和TNF-α含量上升(P〈0.01),G组IL-10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GP1组IL-10浓度升高(分别与C组和G组比较P〈0.05)。与G组比较,GP2组和GP3组细胞激活被抑制,AD、AODI、L-1βI、L-6和TNF-α含量均低(其中GP2组P〈0.05,GP3组P〈0.01),而IL-10含量均上调(P〈0.01)。结论异丙酚可抑制谷氨酸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作用,同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分泌IL-1βI、L-6和TNF-α,增强IL-10的合成释放,其作用程度与剂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谷氨酸 脊髓背角 星形胶质细胞 炎性细胞因子
下载PDF
不同参数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感受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跃秀 袁斌 唐敬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31-534,541,共5页
目的 观察和比较不同参数电针对大鼠“足三里穴”的镇痛效应。方法 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腰部脊髓背角广动力型 (WDR)和特异伤害感受型 (NS)神经元的活动 ,观察了不同强度 (1mA ,5~ 6mA)和不同频率 (5、2 0、5 0、10 0Hz)电... 目的 观察和比较不同参数电针对大鼠“足三里穴”的镇痛效应。方法 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腰部脊髓背角广动力型 (WDR)和特异伤害感受型 (NS)神经元的活动 ,观察了不同强度 (1mA ,5~ 6mA)和不同频率 (5、2 0、5 0、10 0Hz)电针对背角神经元伤害感受性反应 (C 反应 )的影响。结果 强电针时选用低频 (5Hz)较好 ,而弱电针时选用高频 (5 0Hz)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 电针 大鼠 脊髓背角 神经元 神经纤维 伤害感受性反应
下载PDF
大鼠切口疼痛对脊髓背角Fos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钟敏 胡兴国 +2 位作者 曾因明 张励才 潘道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78-179,共2页
关键词 大鼠 切口疼痛 脊髓背角 FOS蛋白 影响
下载PDF
PKA参与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的诱导和早期维持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杨红卫 张红梅 +4 位作者 胡晓东 信文君 张彤 周利君 刘先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3-517,共5页
目的 :探讨环一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 (PKA)在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 (LTP)的诱导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 :细胞外记录技术在脊髓腰膨大部记录背角浅层神经元C -纤维诱发电位。结果 :(1) 8-Br-cAMP诱发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 目的 :探讨环一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 (PKA)在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 (LTP)的诱导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 :细胞外记录技术在脊髓腰膨大部记录背角浅层神经元C -纤维诱发电位。结果 :(1) 8-Br-cAMP诱发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电位LTP ,且 8-Br-cAMP -诱导的LTP遮蔽强直刺激诱导的LTP。 (2 )PKA的选择性抑制剂Rp -CPT -cAMPS阻断C -纤维诱发电位LTP的诱导和时间依赖性翻转C -纤维诱发电位LTP。(3)蛋白质合成抑制剂茴香霉素彻底阻断 8-Br -cAMP诱发的LTP。 (4)MAPK选择性抑制剂PD980 5 9阻断 8-Br-cAMP诱发的LTP。结论 :脊髓背角神经元存在PKA信号途径 ,并参与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LTP的诱导和早期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酸腺苷 环AMP依赖性蛋白激酶类 有丝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类 长时程增强 脊髓背角
下载PDF
脊髓背角神经元对胃扩张及电针“足三里”穴的反应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建梁 晋志高 +3 位作者 逯波 陈淑萍 蔡虹 景向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68-273,共6页
目的 :本实验以猫胸段具有自发活动的背角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为指标 ,观察了胃扩张和电刺激左侧内脏大神经引起的神经元电活动变化以及电针左侧“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的影响。方法 :采用玻璃微电极脑外记录神经元的电活动。工作参数... 目的 :本实验以猫胸段具有自发活动的背角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为指标 ,观察了胃扩张和电刺激左侧内脏大神经引起的神经元电活动变化以及电针左侧“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的影响。方法 :采用玻璃微电极脑外记录神经元的电活动。工作参数如下 ,电针穴位 :3V ,3 0Hz,方波 ,连续 1 0sec;内脏大神经 :1mA ,双脉冲 ,间隔 4ms,波宽 2 0 0 μs,连续 1 0sec;胃充盈 :8mmHg( 1 0 64kPa)。结果 :①在所观察的 2 4个神经元中 ,1 3个对胃扩张刺激呈增频反应 ,1 1个为减频反应 ;电针“足三里”穴能够翻转或拮抗这种改变 ,即抑制增频神经元 ( 62 .50± 6.52 ,与 2 3 .3 0± 6.86相比 ,P <0 .0 5,脉冲个数 ,M±SE ,下同 ) ,兴奋减频神经元 ( 1 9.1 0± 4.72 ,与 71 .60± 1 7.50相比 ,P <0 .0 5)。电针“三阴交”穴具有类似功能 ,但作用较弱 ,无统计学意义 ;②在 2 1个 ( 2 1 / 2 4)神经元中 ,电刺激左侧内脏大神经可兴奋 1 3个神经元 ,抑制 7个神经元 ,其中 3个为完全抑制 ;③刺激内脏大神经同时电针“足三里”穴可见到后者对前者显著的抑制效应。结论 :①躯体与内脏的信息在脊髓水平汇聚并整合 ,进而通过改变内脏传出神经的活动达到调整治疗的目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扩张 脊髓背角神经元 经穴脏腑相关 “足三里”穴 电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