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150glued对脊髓运动神经元上谷氨酸能突触输入的调控
1
作者 郑佳音 杨璇 +3 位作者 彭宇 丁思妍 王昕宇 于佳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556-561,共6页
目的 探讨运动神经元病相关蛋白p150glued在脊髓前角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对小鼠脊髓运动神经元上谷氨酸能突触输入的调控作用。方法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p150glued在小鼠脊髓前角处亚细胞定位情况,以及对照组Ctrl小鼠和p150glued条件... 目的 探讨运动神经元病相关蛋白p150glued在脊髓前角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对小鼠脊髓运动神经元上谷氨酸能突触输入的调控作用。方法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p150glued在小鼠脊髓前角处亚细胞定位情况,以及对照组Ctrl小鼠和p150glued条件性敲除cKO小鼠脊髓运动神经元上谷氨酸能突触前标记物VGLUT1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在小鼠脊髓前角,p150glued的强阳性信号与VGLUT1存在共定位。在6月龄cKO小鼠中进一步发现,p150glued缺失的脊髓运动神经元膜上VGLUT1阳性点状信号多于Ctrl小鼠。结论 p150glued富集于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前,p150glued缺失可增加6月龄小鼠脊髓运动神经元上谷氨酸能突触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50glued 运动神经 谷氨酸能突触前 VGLUT1 脊髓运动神经元
下载PDF
p150glued缺失小鼠的脊髓运动神经元中NMDA受体增多
2
作者 郑佳音 杨璇 于佳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269-273,共5页
目的 探讨运动神经元病致病基因Dctn1编码蛋白p150glued对小鼠脊髓运动神经元中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影响。方法 利用蛋白印迹法检测p150glued缺失(cKO)小鼠及对照(Ctrl)小鼠脊髓中NMDA受体亚基NR1和NR2B的含量。利用免疫荧光... 目的 探讨运动神经元病致病基因Dctn1编码蛋白p150glued对小鼠脊髓运动神经元中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影响。方法 利用蛋白印迹法检测p150glued缺失(cKO)小鼠及对照(Ctrl)小鼠脊髓中NMDA受体亚基NR1和NR2B的含量。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Ctrl和cKO小鼠脊髓运动神经元中NRI分布的变化。结果 与Ctrl小鼠相比,6月龄cKO小鼠脊髓组织中NR1和NR2B的蛋白水平明显增加,cKO小鼠脊髓运动神经元中NR1阳性斑点数也明显增多、增大。结论 神经元中p150glued缺失可以引起6月龄小鼠脊髓运动神经元中NMDA受体亚基NR1和NR2B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 p150glued NMDA受体 脊髓运动神经元
下载PDF
温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熊垚 陈义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20期118-121,共4页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在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1例,肌电生物反馈)和研究组(41例,温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在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1例,肌电生物反馈)和研究组(41例,温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H波最大波幅、M波最大波幅、H波最大波幅/M波最大波幅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Fugl-Meyer运功功能评价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高于对照组,腕关节、踝关节主动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随访后,研究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评分低于对照组,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后,研究组的临床痉挛指数(CSI)、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能有效改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提高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针灸 肌电生物反馈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周围神经损伤晚期修复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态学及神经电生理学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朱锦宇 黄耀添 +3 位作者 吕荣 徐新智 王军 杨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晚期修复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数量、超微结构的改变及修复后神经电生理学的变化。方法新西兰兔16只行双侧腓总神经切断1年后,随机分成退变组和修复术后1、3及5个月组。另设4只兔为正常对照组。外膜缝合法修复...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晚期修复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数量、超微结构的改变及修复后神经电生理学的变化。方法新西兰兔16只行双侧腓总神经切断1年后,随机分成退变组和修复术后1、3及5个月组。另设4只兔为正常对照组。外膜缝合法修复神经后1、3及5个月行电生理学观察,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标记法显示脊髓运动神经元,行光镜、电镜观察。结果①失神经1年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为正常的45%,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晚期修复腓总神经1、3及5个月,脊髓运动神经元分别为正常的48%、57%和68%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可逐渐恢复正常。③随着再生时间延长,神经传导的潜伏期缩短、神经肌肉传导速度增快和动作电位波幅增高。结论周围神经损伤晚期修复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和神经电生理均表现再生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脊髓运动神经元 电生理 神经再生
下载PDF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部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 被引量:10
5
作者 孙鸿安 张冬艳 +4 位作者 郝永红 李阔 林巧茂 徐文玉 穆德兴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80-1382,共3页
目前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病例越来越多,但目前临床药物治疗的手段仍很单一,近年来仅鼠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得到商用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且获得很好的疗效,它也是首个被发现... 目前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病例越来越多,但目前临床药物治疗的手段仍很单一,近年来仅鼠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得到商用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且获得很好的疗效,它也是首个被发现,研究最清楚的一个神经营养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脊髓运动神经元 坐骨神经损伤 同部位 周围神经损伤 保护 注射 大鼠
下载PDF
针刺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6
作者 王国祥 刘殿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2-224,共3页
目的 :探讨针刺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 :以1 1例脑中风后遗症并伴有单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为实验对象 ,分别采用针刺偏瘫肢体痉挛侧和非痉挛侧的方法 ,以诱发肌电图作为判定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 目的 :探讨针刺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 :以1 1例脑中风后遗症并伴有单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为实验对象 ,分别采用针刺偏瘫肢体痉挛侧和非痉挛侧的方法 ,以诱发肌电图作为判定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变化的客观指标。结果 :分别针刺痉挛侧和非痉挛侧后 ,患侧上肢H/Mmax均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呈非常显著性差异 ,且针刺非痉挛侧后患侧H/Mmax降低幅度大于针刺痉挛侧。结论 :针刺非痉挛侧肢体的穴位 ,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异常活动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针刺痉挛侧肢体的穴位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交互抑制的反射活动 ,对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产生了调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脊髓运动神经元 痉挛性偏瘫 患者 兴奋性 患侧 脑中风后遗症 结论 交互 实验对象
原文传递
GDNF及HSV-GDNF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常利 苏剑斌 +1 位作者 鄂玲玲 周长满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2-135,T005,共5页
目的 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及单纯疱疹病毒 (HSV)载体介导的 GDNF(HSV-GDNF)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 Bcl- 2表达的影响。 方法 分别取坐骨神经损伤后 4d、7d和 14d大鼠(分成对照组、GDNF组和 HSV- GDNF组 ... 目的 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及单纯疱疹病毒 (HSV)载体介导的 GDNF(HSV-GDNF)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 Bcl- 2表达的影响。 方法 分别取坐骨神经损伤后 4d、7d和 14d大鼠(分成对照组、GDNF组和 HSV- GDNF组 )的腰段脊髓 (L4~ 6 ) ,行石蜡包埋、切片 ;用抗 Bcl- 2抗血清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 Bcl- 2免疫反应 (Bcl- 2 - IR)神经元数目 ,并在图像分析仪上对 Bcl- 2 - IR阳性神经元作光密度的色谱分析。 结果  1.坐骨神经损伤后 4d、7d时 ,GDNF组和 HSV- GDNF组损伤侧脊髓运动神经元 Bcl- 2 - IR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平均光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损伤侧。2 .坐骨神经损伤后 14d时 ,对照组、GDNF组和 HSV- GDNF组损伤侧脊髓运动神经元对 Bcl- 2的表达已无明显差别。 结论  GDNF与 HSV- GDNF能够增强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 Bcl- 2的表达 ,减少神经元的退化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 单纯疱疹病毒 HSV 载体 Bcl-2 脊髓运动神经元 大鼠 坐骨神经损伤
原文传递
针刺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6
8
作者 王国祥 李长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248-250,共3页
以诱发肌电图成分H波与M波的振幅比值 (H/Mmax)为指标 ,对针刺前后的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针刺时H/Mmax比值明显降低 ,而且针刺非痉挛侧穴位时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针刺痉挛侧穴位时的变化。因此 ,针刺... 以诱发肌电图成分H波与M波的振幅比值 (H/Mmax)为指标 ,对针刺前后的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针刺时H/Mmax比值明显降低 ,而且针刺非痉挛侧穴位时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针刺痉挛侧穴位时的变化。因此 ,针刺非痉挛侧穴位时产生信息沿着Ⅰa类传入纤维 ,兴奋了脊髓内Ⅰa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后者对痉挛侧肌群的脊髓α运动神经元活动性产生了抑制作用 ,使痉挛侧肌群的α -γ环路活动性降低、肌紧张度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痉挛性偏瘫 脊髓运动神经元 实验研究 兴奋性
下载PDF
胎脑提取液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李质馨 田洪艳 +3 位作者 鲁质博 杨秋佳 徐冶 朱辛为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3-447,共5页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胎脑提取液对脊髓运动神经元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正常组,前两组再随机分成术后3个时间组。无菌条件下制作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胎脑提取液对脊髓运动神经元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正常组,前两组再随机分成术后3个时间组。无菌条件下制作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酶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显微图像分析,观察各组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AChE和SDH活性的变化。结果:术后1 w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比正常组明显降低;术后2 w实验组开始升高,对照组进一步降低;术后3 w实验组与正常组相近,对照组开始升高。结论:胎脑提取液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溃变有保护作用,可促进大鼠受损神经元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脑提取液 坐骨神经损伤 脊髓运动神经元 酶活性
下载PDF
电针联合中药熏蒸疗法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樊留博 马利中 李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361-362,共2页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中药熏蒸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脑中风后遗症并伴有单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分别采用单纯电针和电针结合中药熏蒸的方法进行治疗,以...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中药熏蒸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脑中风后遗症并伴有单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分别采用单纯电针和电针结合中药熏蒸的方法进行治疗,以诱发肌电图作为判定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变化的客观指标。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2组患侧肢体H/Mmax均有降低,痉挛程度均有减轻,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电针联合中药熏蒸疗法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异常活动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电针疗法,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交互抑制的反射活动,对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产生了调整作用,从而起到降低肌紧张、缓解肢体痉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中药熏蒸 痉挛 脊髓运动神经元
下载PDF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捷状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及针刺干预后的变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淑荣 孙忠人 +1 位作者 戴亚美 郝秀兰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4年第31期6954-6957,共4页
目的:观察了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newrotrophicfactors,CNTF)表达水平及针刺、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干预后的相关变化,旨在探讨针刺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方法:选用160只Wister... 目的:观察了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newrotrophicfactors,CNTF)表达水平及针刺、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干预后的相关变化,旨在探讨针刺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方法:选用160只Wister大鼠,分电针组、药物组(NGF)、手针及模型、假手术组5组。钳夹坐骨神经制造周围神经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光、电镜相结合方法,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不同干预手段、对不同时间点脊髓CNTF阳性运动神经元的计数和吸光度水平。结果:坐骨神经损伤后腰段脊髓CNTF阳性运动神经元数量和吸光度水平7d犤模型组CNTF阳性神经元数为(61.42±0.42)%犦开始下降,14d犤50.94±2.96)%犦明显下降,21d犤42.72±4.51)%犦达最低水平,28d犤49.37±2.70犦开始恢复,伤侧比对侧更为明显(P<0.05);针刺及NGF治疗,能降低神经元死亡数量、减少其吸光度下降程度(P<0.05),并能减轻神经元肿胀变性的形态学变化。结论:针刺及NGF能促进脊髓运动神经元存活、加快内源性CNTF水平的恢复;能减轻神经元的变性坏死程度,减少神经元的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坐骨神经损伤 NGF 脊髓运动神经元 CNTF 干预 大鼠 变性 吸光度 表达水平
下载PDF
神经损伤诱导脊髓运动神经元nNOS表达的种属差异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浩添 吴荣耀 +3 位作者 谢环 周靖 刘佛林 周丽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5-386,F003,共3页
关键词 神经损伤 脊髓运动神经元 NNOS表达 金黄地鼠 小鼠 大鼠
下载PDF
胚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3
13
作者 宋学琴 李春岩 +2 位作者 吴淑玉 王丽琴 王晓娟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3-87,共5页
本实验建立了体外胚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分离培养 ,并进行鉴定。取孕 15dSD大鼠胚胎的脊髓腹侧组织 ,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消化分离成单细胞悬液 ,进行原代细胞培养 ,应用神经元特异性的烯醇化酶 (NSE)抗体和抗神经微丝抗体 -SMI3 2单... 本实验建立了体外胚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分离培养 ,并进行鉴定。取孕 15dSD大鼠胚胎的脊髓腹侧组织 ,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消化分离成单细胞悬液 ,进行原代细胞培养 ,应用神经元特异性的烯醇化酶 (NSE)抗体和抗神经微丝抗体 -SMI3 2单克隆抗体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 ,同时行尼氏染色。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鉴定为脊髓运动神经元 (SMN) ,SMN在体外适宜的条件下可存活 4周左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 大鼠 脊髓运动神经元 体外培养 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细胞鉴定 细胞培养
下载PDF
生长底物对培养胚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学琴 王丽琴 +1 位作者 吴淑玉 李春岩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05-409,共5页
目的 :为了研究几种生长底物对培养的胚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生长特性的作用。方法 :采用胚胎大鼠脊髓腹侧组织进行分离培养 ,建立脊髓运动神经元原代分散细胞培养 ,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鉴定 ;选取生长底物如多聚赖氨酸 (PLL)、... 目的 :为了研究几种生长底物对培养的胚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生长特性的作用。方法 :采用胚胎大鼠脊髓腹侧组织进行分离培养 ,建立脊髓运动神经元原代分散细胞培养 ,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鉴定 ;选取生长底物如多聚赖氨酸 (PLL)、Ⅰ型胶原、层粘连蛋白 (LN)、PLL和LN联合等进行包被 ,观察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生长特性。结果 :PLL用 0 0 1mol L硼酸溶解 ,细胞生长良好 ;PLL和LN联合包被时 ,脊髓运动神经元存活率高 ,细胞分散良好。结论 :PLL和LN联合包被培养脊髓运动神经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 脊髓运动神经元 Ⅰ型胶原 多聚赖氨酸 层粘连蛋白 SMI-32
下载PDF
出生前山羊颈段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发育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永平 卿素珠 +3 位作者 蒲鹏 郑月茂 赵慧英 张涌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7-91,共5页
应用HE染色和超薄切片技术研究第6周到出生前山羊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胞体的发育变化。结果表明:1 出生前山羊脊髓腹角运动神经细胞发育包括未分化期、不成熟期、发育成熟期和成熟期4个阶段。2 发育过程中,山羊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核的体... 应用HE染色和超薄切片技术研究第6周到出生前山羊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胞体的发育变化。结果表明:1 出生前山羊脊髓腹角运动神经细胞发育包括未分化期、不成熟期、发育成熟期和成熟期4个阶段。2 发育过程中,山羊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核的体积持续增长;常染色质增加,异染色质减少且趋边分布;核仁数量减少,中央核仁在第8周形成,以后逐渐发育成熟;核膜渐趋成熟。3 山羊脊髓运动神经元胞体内膜系统的发育变化的规律与神经元的发育阶段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运动神经元 颈段 出生 发育 内膜 HE染色 体内 山羊 育成 成熟期
下载PDF
大鼠不同类型臂丛根性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NOS的表达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立群 张文明 +1 位作者 朱维钦 林建华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157-160,F003,共5页
目的 研究成年大鼠不同类型臂丛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 (NOS)表达与神经元死亡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用 76只健康成年 SD大鼠 ,分别造成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与根性撕脱伤 ,于损伤后不同时间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 ... 目的 研究成年大鼠不同类型臂丛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 (NOS)表达与神经元死亡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用 76只健康成年 SD大鼠 ,分别造成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与根性撕脱伤 ,于损伤后不同时间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 ,以及 NOS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后 ,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无明显死亡 ,且未见 NOS表达。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 1周 ,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开始减少 ,并出现 NOS阳性表达。之后随着 NOS阳性神经元增多 ,神经元死亡率也增加 ,6周后神经元数目基本维持稳定而 NOS阳性神经元逐渐减少消失。 结论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 ,NOS参与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死亡 ,或在运动神经元死亡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根性损伤 脊髓运动神经元 细胞死亡 一氧化氮合酶 大鼠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体外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学琴 吴淑玉 +2 位作者 李春岩 王丽琴 王晓娟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90-492,共3页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 ,对大鼠胚胎脊髓运动神经元生长活性的作用。方法 :取大鼠胚胎脊髓腹侧组织体外分离 ,进行原代细胞培养 ,应用抗神经微丝单克隆抗体 (mAb)SMI32进行运动神经元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 ,对大鼠胚胎脊髓运动神经元生长活性的作用。方法 :取大鼠胚胎脊髓腹侧组织体外分离 ,进行原代细胞培养 ,应用抗神经微丝单克隆抗体 (mAb)SMI32进行运动神经元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从细胞形态学及应用MTT比色法 ,研究GDNF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结果 :GDNF能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存活及突起的生长 (P <0 .0 5 ) ,且具有剂量依赖的趋势。结论 :不同浓度的GDNF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胚胎脊髓运动神经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脊髓运动神经元 体外培养 神经微丝单克隆抗体
原文传递
不同生长底物对体外培养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宋学琴 吴淑玉 +2 位作者 王丽琴 王晓绢 李春岩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2-104,F004,共4页
关键词 生长底物 体外培养 脊髓运动神经元 微环境 细胞外基质
下载PDF
电刺激对鼠坐骨神经横断后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c-jun及bax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少华 侯铁胜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564-566,共3页
目的 :观察直流电场对鼠坐骨神经横断后脊髓运动神经元bcl 2 ,c jun及bax表达的作用。方法 :鼠坐骨神经横断后 ,分批于手术后 1、4、7、14、2 8d取材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 ,光镜下观察脊髓运动神经元bcl 2 ,c jun和bax的表达。结果 :术后 ... 目的 :观察直流电场对鼠坐骨神经横断后脊髓运动神经元bcl 2 ,c jun及bax表达的作用。方法 :鼠坐骨神经横断后 ,分批于手术后 1、4、7、14、2 8d取材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 ,光镜下观察脊髓运动神经元bcl 2 ,c jun和bax的表达。结果 :术后 4、7、14d ,实验组脊髓运动神经元bcl 2阳性数高于对组照 ,术后 4、7、14、2 8d ,实验组脊髓运动神经元bax阳性数低于对照组 ,术后 7、14、2 8d ,实验组脊髓运动神经元c jun阳性数低于对照组。结论 :直流电场对鼠坐骨神经横断后脊髓运动神经元bcl 2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横断 脊髓运动神经元 免疫组化 BCL-2 C-JUN BAX 直流电场
下载PDF
谷氨酸转运抑制剂诱导脊髓运动神经元选择性损伤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晓娟 郭艳苏 +5 位作者 吴淑玉 吴东霞 杨程 肖向建 刘卫刚 李春岩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5-177,167,i004,共5页
目的:观察谷氨酸转运体抑制剂苏羟天冬氨酸(THA)对器官型培养的脊髓片的影响。方法:取出生后8d乳鼠的腰段脊髓组织切片做脊髓器官型培养,在培养液中加入THA,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神经元计数,测定培养液中谷氨酸的含量,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改变... 目的:观察谷氨酸转运体抑制剂苏羟天冬氨酸(THA)对器官型培养的脊髓片的影响。方法:取出生后8d乳鼠的腰段脊髓组织切片做脊髓器官型培养,在培养液中加入THA,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神经元计数,测定培养液中谷氨酸的含量,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改变。结果:THA组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谷氨酸含量增高,α运动神经元数目减少,超微结构损伤明显,而脊髓背角的中间神经元的数目无显著变化,超微结构损伤相对较轻。结论:谷氨酸转运异常可以诱导选择性运动神经元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运动神经元 抑制剂 运动神经损伤 器官型培养 谷氨酸转运体 免疫组化染色 超微结构改变 结构损伤 神经计数 神经数目 中间神经 天冬氨酸 组织切片 腰段脊髓 电镜观察 培养时间 脊髓背角 THA 培养液 脊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