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脏腑风湿论的仝小林态靶辨治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总结
1
作者 王昭博 乔丽萍 +1 位作者 李梦甜 王佳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4期410-413,共4页
慢性胃炎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仝小林教授提出脏腑风湿论,从风寒湿邪气致病的角度,运用态靶结合思想辨治慢性胃炎病变全过程,以《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为调态靶方,并根据患者证型分... 慢性胃炎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仝小林教授提出脏腑风湿论,从风寒湿邪气致病的角度,运用态靶结合思想辨治慢性胃炎病变全过程,以《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为调态靶方,并根据患者证型分属不同,运用三味小方药组、指标靶药、症状靶药态靶并治,增强治疗的精准性,提高中医药防治慢性胃炎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腑风湿论 慢性胃炎 态靶辨证 仝小林
下载PDF
仝小林“脏腑风湿论”述要 被引量:41
2
作者 杨映映 张海宇 +3 位作者 沈仕伟 宋珏娴 黄飞剑 仝小林 《北京中医药》 2018年第6期519-524,共6页
六淫邪气皆可内伏致病,但自《内经》以降,特别是明清时期,暑燥火之类的伏气温病发展尤速,而在伏邪致病中占有很大比例的"伏寒""伏湿"学说却销声匿迹。何况现代社会风湿免疫类疾病众多,而这些疾病又多与"寒湿内... 六淫邪气皆可内伏致病,但自《内经》以降,特别是明清时期,暑燥火之类的伏气温病发展尤速,而在伏邪致病中占有很大比例的"伏寒""伏湿"学说却销声匿迹。何况现代社会风湿免疫类疾病众多,而这些疾病又多与"寒湿内伏"密切相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仝小林教授在"伏邪"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痹证"理论,提出了"脏腑风湿"学说,即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通过五体而内传,或通过官窍而直中,使得风寒湿邪留而不去,伏于脏腑而成痼疾。每于复感,伏邪引动,造成疾病的加重或反复,因脏腑风湿所致的疾病称为脏腑风湿病。在流转中气的同时,运用升散、清上、透表、发汗、散寒、逐风、渗湿等方法,适时透邪是该类疾病的治疗大法。该学说的提出为风湿免疫类疾病及脑瘤等诸多疑难杂病的临床辨治开辟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腑风湿 伏邪 痹证 缘起 概要 仝小林
原文传递
基于脏腑风湿论治化疗后周围神经病变 被引量:4
3
作者 曹璐畅 李杰 +2 位作者 吴静远 许博文 张潇潇 《环球中医药》 CAS 2022年第4期614-617,共4页
化疗后周围神经病变具有外邪侵袭、伏气潜藏的发病特点,在微观病理变化及名家临证经验等宏微观方面与脏腑风湿理论相符,属“脏腑风湿”下“四体风湿病”范畴,阳气虚郁、风寒湿毒四淫袭虚、伏气潜蓄为其基本病机。肿瘤患者阳气本虚,化疗... 化疗后周围神经病变具有外邪侵袭、伏气潜藏的发病特点,在微观病理变化及名家临证经验等宏微观方面与脏腑风湿理论相符,属“脏腑风湿”下“四体风湿病”范畴,阳气虚郁、风寒湿毒四淫袭虚、伏气潜蓄为其基本病机。肿瘤患者阳气本虚,化疗寒湿毒邪数损内阳并壅塞阳气升发、布达道路,阳气既虚且郁,其中阳虚为本,阳郁为标。阳虚无力行血、寒湿滞碍血行而血脉涩滞,风寒湿瘀毒五邪伏潜搏结而成痹,再感外邪或伏邪痹阻日久流窜、痹气由内传外而致四体风湿病。根据其内在发病机理,临证治疗应在固本清源、少火温阳的基础上,以“通阳消阴、透痹和络”为基本治法,祛除伏阻的痹气阴邪,畅通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祛邪以扶正通阳。临证注重辨病—辨证—辨症相结合,并依据伏藏的风寒湿瘀毒邪气的偏重不同,灵活选用宣风和痹、温阳托痹、除湿达痹、活血通痹四法,或单用或合用,动态调整扶正祛邪力度,方可收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化疗 周围神经病变 脏腑风湿 伏邪
下载PDF
脏腑风湿论在顶焦髓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安化捷 聂玉婷 +1 位作者 魏秀秀 宋珏娴 《吉林中医药》 2019年第11期1421-1425,1429,共6页
仝小林教授在"伏邪"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痹病"理论,提出了"脏腑风湿"学说,即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通过五体而内传,或通过官窍而直中,使得风寒湿邪留而不去,伏于脏腑而成痼疾。每于复感、伏邪引动造成疾... 仝小林教授在"伏邪"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痹病"理论,提出了"脏腑风湿"学说,即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通过五体而内传,或通过官窍而直中,使得风寒湿邪留而不去,伏于脏腑而成痼疾。每于复感、伏邪引动造成疾病的加重或反复,因脏腑风湿所致的疾病称为脏腑风湿病。另外,仝小林教授基于现代解剖学,将顶焦从三焦中剥离出来,建立了四焦八系的辨治体系。顶焦包含颅腔与髓腔,是指挥、调节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中枢。按照现代解剖学划分,颅腔内为脑,因脑主管人的思维意识活动,主要控制中枢神经,故称其为神系;髓腔内为与脑相通的脊髓,主要支配周围神经系统,因此称为髓系。顶焦中髓系比较接近现代医学中的周围神经系统,但又不完全对应,依此理论提出的髓系脏腑风湿的辨治方法,为临床中医治疗难治性周围神经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腑风湿 透邪 顶焦 髓系 神经系统疾病 仝小林
下载PDF
基于脏腑风湿论构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心肌损伤态靶辨治体系
5
作者 王宗玉 郑景辉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25-2227,共3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心肌损伤是指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损伤。基于脏腑风湿论,结合态靶因果理念,可分为“虚、伏、积、损”四个时期和“虚、寒、湿、热、瘀、饮”六态,论治上应辨“态靶因果”,以“透邪化湿,祛瘀通络,健脾补心,养阴...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心肌损伤是指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损伤。基于脏腑风湿论,结合态靶因果理念,可分为“虚、伏、积、损”四个时期和“虚、寒、湿、热、瘀、饮”六态,论治上应辨“态靶因果”,以“透邪化湿,祛瘀通络,健脾补心,养阴扶阳”为治疗大法。基于以上“脏腑风湿论”的“病-期-态”基础,构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心肌损伤态靶辨治体系,可以更好地实现中医药整体化、精准化治疗,为中医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心肌损伤提供新的中医基础和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心肌损伤 脏腑风湿论 态靶辨治 透邪化湿
原文传递
仝小林院士运用“脏腑风湿”理论治疗小儿肾炎验案1则
6
作者 张宇昕 田传玺 田佳星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3期303-306,共4页
肾小球肾炎未及时治疗会产生多种长期并发症。中医药治疗肾小球肾炎可减轻临床症状,保护肾脏功能。仝小林院士从“脏腑风湿”角度出发,根据四焦八系理论将与肾脏相关的脏腑定义为“溲系”,提出本病以正虚邪伏为“溲系风湿”的主要病因,... 肾小球肾炎未及时治疗会产生多种长期并发症。中医药治疗肾小球肾炎可减轻临床症状,保护肾脏功能。仝小林院士从“脏腑风湿”角度出发,根据四焦八系理论将与肾脏相关的脏腑定义为“溲系”,提出本病以正虚邪伏为“溲系风湿”的主要病因,治疗发作期以祛邪外出为主,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为要,温肾益气为主要治则,使内外通透,邪气不留。现梳理该类疾病的诊疗思路及用药方略,以期为小儿肾炎提供更多的临床诊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肾炎 脏腑风湿 溲系 仝小林
下载PDF
从脏腑风湿论治特发性膜性肾病
7
作者 刘馥溧 巴元明 《中医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433-1436,共4页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多因阳虚郁痹、风寒湿外邪侵袭、正气无力抗邪,致使邪气潜藏,伏而内留,肾络瘀阻。该病发病原因、发病特点、微观病理等方面与脏腑风湿病理论极为相似。故临证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宜采用通阳解郁、扶正宣痹,祛风除湿...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多因阳虚郁痹、风寒湿外邪侵袭、正气无力抗邪,致使邪气潜藏,伏而内留,肾络瘀阻。该病发病原因、发病特点、微观病理等方面与脏腑风湿病理论极为相似。故临证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宜采用通阳解郁、扶正宣痹,祛风除湿、透散伏邪以及活血祛瘀、和络通脉三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膜性肾病 脏腑风湿 通阳解郁 扶正宣痹 祛风除湿 透散伏邪 活血祛瘀 和络通脉
下载PDF
基于脏腑风湿论构建原发性膜性肾病态靶辨治体系 被引量:3
8
作者 赵启涵 戴浩然 +3 位作者 姜韩雪 刘文斌 刘宝利 仝小林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74-778,共5页
原发性膜性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病,已成为成人肾病综合征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可归属中医学“水肿病”范畴。在脏腑风湿论和态靶辨治理论体系基础上,提出原发性膜性肾病从病机衍变上可分为“虚、伏、变、损”四个阶段,临床表现包含... 原发性膜性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病,已成为成人肾病综合征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可归属中医学“水肿病”范畴。在脏腑风湿论和态靶辨治理论体系基础上,提出原发性膜性肾病从病机衍变上可分为“虚、伏、变、损”四个阶段,临床表现包含“虚、寒、湿、瘀、积、饮”六态。治疗上以麻黄附子汤合肾着汤为病靶主方,针对“免疫、病理、指标”三个内含靶标,根据六态灵活化裁,谨守“温阳化积,解表散寒”的治疗总则,构建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态靶辨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膜性肾病 脏腑风湿论 态靶辨治 温阳化积 解表散寒
原文传递
基于“五体痹-膜腠挛闭-脏腑伏邪”病机结构论治关节病型银屑病
9
作者 郭志清 何蕴良 +4 位作者 张永 张钟艺 杨炀 罗雅琪 陈东辉 《现代中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63-68,共6页
目的根据关节病型银屑病的外在病理表现、中间病理环节、内在病理基础构建其病机结构,并以此分析关节病型银屑病的发病、治疗及转归。方法将《素问·痹论》所提五体痹及其转归规律,以及《素问·调经论》中经隧的生理功能而构成... 目的根据关节病型银屑病的外在病理表现、中间病理环节、内在病理基础构建其病机结构,并以此分析关节病型银屑病的发病、治疗及转归。方法将《素问·痹论》所提五体痹及其转归规律,以及《素问·调经论》中经隧的生理功能而构成“外-中-内”的“痹证”病机阶段作为本病机结构的源头。进一步结合现代医家陈潮祖教授的“三焦膜腠”理论和仝小林教授的“脏腑风湿论”,构建出更加完整的“五体痹-膜腠挛闭-脏腑伏邪”病机结构体系,以归纳关节病型银屑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结果“五体痹”病机阶段是关节病型银屑病发病的始动起点,概括了风寒湿邪侵袭肌表引起皮损、骨关节病理改变。“膜腠挛闭”病机阶段是其发病及转归的核心环节,反映了同形反应、中轴型关节炎等病情进展的病理特征,而“脏腑伏邪”病机阶段是本病的发病基础。依据此病机结构,该病当三部并治:外以开腠祛邪,通络宣痹;中以解痉透邪,利气行津;内以温阳化瘀,固护脏腑。结论研究揭示了关节病型银屑病“五体痹-膜腠挛闭-脏腑伏邪”的病变机理及其易反复发作、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的特征,并依据其病机结构提出外、中、内三部并治的治则,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痹证 关节病型银屑病 膜腠三焦 脏腑风湿 黄帝内经
下载PDF
李东海运用脏腑风湿理论论治硬皮病经验介绍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建 魏纯莉 李东海(指导)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23期223-227,共5页
介绍李东海教授运用脏腑风湿理论治疗硬皮病的临床经验。李东海教授认为硬皮病的病机关键是寒湿内伏、脏腑虚损、痰瘀胶着互结,治疗宜透散伏邪、补益虚损、消除痹阻。临证有升散、发汗、散寒、透表、清上、逐风等诸法透散伏邪,补肺、健... 介绍李东海教授运用脏腑风湿理论治疗硬皮病的临床经验。李东海教授认为硬皮病的病机关键是寒湿内伏、脏腑虚损、痰瘀胶着互结,治疗宜透散伏邪、补益虚损、消除痹阻。临证有升散、发汗、散寒、透表、清上、逐风等诸法透散伏邪,补肺、健脾、益肾、固精诸法补益虚损,行气、活血、祛瘀、通络诸法消除痹阻。透散伏邪常用葛根升散,麻黄发汗,附子散寒,香薷透表,升麻清上,荆芥逐风等时时透邪为要,补益虚损早期注重补肺健脾,后期注重益肾固精,酌加行气活血、祛瘀通络之品,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皮病 脏腑风湿 伏邪致病 痹证 李东海
原文传递
基于仝小林院士脏腑风湿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期的中药治疗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良 李光熙 +3 位作者 李修洋 王师菡 卢雯平 连凤梅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25-27,共3页
仝小林院士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名为"寒湿疫",并以此理论为基础制定了初期、中期、重症期及恢复期的中医治疗方案,同时基于仝院士学术理论体系中的"脏腑风湿"理论,根据恢复期"余毒未清,正虚邪恋"的病机... 仝小林院士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名为"寒湿疫",并以此理论为基础制定了初期、中期、重症期及恢复期的中医治疗方案,同时基于仝院士学术理论体系中的"脏腑风湿"理论,根据恢复期"余毒未清,正虚邪恋"的病机特点,探讨其符合具备脏腑风湿行成3个基本要素:即外受寒湿裹挟戾气为必要外因;脏腑内虚为重要基础;邪疫伏留胶着,正邪交争为致病关键。故在辨证施治中可应用脏腑风湿理论以调理脾胃,化湿透邪,补益肺脾,顾护阳气,养阴生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寒湿疫 脏腑风湿 仝小林
下载PDF
黄飞剑基于“脏腑风湿”理论辨治支气管哮喘临床思路 被引量:12
12
作者 林轶群 王强 +2 位作者 仝小林 王蕾 黄飞剑 《北京中医药》 2018年第6期524-527,共4页
历代医家认为支气管哮喘分为外感、痰气等病因,虚实、寒热等病性,以及肺肾、脾胃等病位方面。黄飞剑主任医师根据仝小林教授的"脏腑风湿"理论,明确提出哮喘是支气管的风湿病,并在"脏腑风湿"理论指导下,应用独活寄... 历代医家认为支气管哮喘分为外感、痰气等病因,虚实、寒热等病性,以及肺肾、脾胃等病位方面。黄飞剑主任医师根据仝小林教授的"脏腑风湿"理论,明确提出哮喘是支气管的风湿病,并在"脏腑风湿"理论指导下,应用独活寄生汤、二陈汤、平胃散、阳和汤及其自创气血双调汤、化气汤、健脾渗湿汤、镇咳定喘汤、开心汤治疗哮喘。从"脏腑风湿"角度阐述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总结黄飞剑主任医师的临证经验,为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开阔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腑风湿 支气管哮喘 中医药疗法
原文传递
从脏腑风湿理论探讨痤疮的辨治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曦 仝小林 《吉林中医药》 2022年第9期1037-1039,共3页
脏腑风湿理论由仝小林教授根据《黄帝内经》“伏邪”和“痹病”提出,临床中很多疾病的始动因素皆与风寒湿伏于脏腑相关。根据脏腑风湿理论,我们认为反复发作的痤疮多为中阳不足、寒湿中阻、郁久化热或表气郁闭、玄府失司所致,故治疗上... 脏腑风湿理论由仝小林教授根据《黄帝内经》“伏邪”和“痹病”提出,临床中很多疾病的始动因素皆与风寒湿伏于脏腑相关。根据脏腑风湿理论,我们认为反复发作的痤疮多为中阳不足、寒湿中阻、郁久化热或表气郁闭、玄府失司所致,故治疗上可以在温补中焦、散寒除湿的同时兼清热利湿、理气化痰、活血化瘀,并配合开闭宣肺、解表祛邪等方法治疗,以期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更有意义的辨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腑风湿 痤疮 仝小林 温补中焦 开闭宣肺
下载PDF
基于脏腑风湿理论探讨达原饮论治痹病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爱华 吕柳 王海隆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31-133,共3页
“脏腑风湿”是仝小林院士在“痹病”和“伏邪”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一个新学说。基于脏腑风湿理论,仝院士认为痹病与伏邪关系密切,脏腑功能异常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外邪侵袭是其必要的发病外因,邪气伏留是其致病关键病机。据此运用... “脏腑风湿”是仝小林院士在“痹病”和“伏邪”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一个新学说。基于脏腑风湿理论,仝院士认为痹病与伏邪关系密切,脏腑功能异常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外邪侵袭是其必要的发病外因,邪气伏留是其致病关键病机。据此运用达原饮辨治痹病,临床取得较好疗效。本文可为临床治疗痹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腑风湿 伏邪 达原饮 风湿痹病 理论探讨
下载PDF
基于“脏腑风湿”论治难治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新敏 张莉莉 《北京中医药》 2019年第5期446-449,共4页
目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多采用中成药或抗生素,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欠佳。根据仝小林教授提出的'脏腑风湿'理论,认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属于'脏腑风湿病'范畴,以脏腑风湿理论为指导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脏腑风湿 中医药疗法 仝小林
原文传递
基于“脏腑风湿”论治消化性溃疡——仝小林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新视角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杨映映 邸莎 +3 位作者 顾勤 黄飞剑 李青伟 仝小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3-346,共4页
消化性溃疡这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人群患病率高达5%~10%^([1])。西医在治疗方面主要是运用抑酸药和黏膜保护剂,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时可联合使用抗生素。这一经典的治疗方案,虽然大大提高了消化性溃疡的愈合率,但是复发率仍居高... 消化性溃疡这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人群患病率高达5%~10%^([1])。西医在治疗方面主要是运用抑酸药和黏膜保护剂,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时可联合使用抗生素。这一经典的治疗方案,虽然大大提高了消化性溃疡的愈合率,但是复发率仍居高不下。脏腑风湿是仝小林教授提出的一个新学说,即风寒湿邪既可从体表传入脏腑,亦可直中脏腑,久而风寒湿邪伏于脏腑,盘踞痼结,发为脏腑风湿病。仝小林教授基于"胃肠黏膜是风寒湿邪易伏之地"的认识,同时结合伏邪与消化性溃疡均具有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脏腑风湿密切相关。治疗时则在脾胃病常规辨治心法的基础上,流转中气,适时透邪,同时结合益气健脾、活血化痰、发散火郁等法。通过临床验证,此法可有效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愈合率,降低了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腑风湿 伏邪 消化性溃疡 仝小林 临床经验
原文传递
仝小林教授基于“脏腑风湿”论治血脂异常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青 刘彦汶 +1 位作者 黄飞剑 宋庆桥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7期1074-1076,共3页
脏腑风湿是仝小林教授在《素问·痹论篇》中“五体痹”与“脏腑痹”的基础上提出的,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通过五体而内传脏腑,或通过官窍而直中脏腑,而人体正气不足以驱邪外出,使邪气伏留,久则成为伏邪盘踞脏腑而成痼疾。每于复感... 脏腑风湿是仝小林教授在《素问·痹论篇》中“五体痹”与“脏腑痹”的基础上提出的,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通过五体而内传脏腑,或通过官窍而直中脏腑,而人体正气不足以驱邪外出,使邪气伏留,久则成为伏邪盘踞脏腑而成痼疾。每于复感,伏邪引动,则病情加重的一类疾病。仝小林教授根据“脏腑风湿”理论,提出一类因感受风寒湿邪发病的血脂异常治疗新思路,注重透邪外出,根据脏腑风湿理论拟定散寒除湿,温阳补肾;健脾渗湿,化脂降浊;清热利湿,降脂泻浊;祛痰化浊,活血化瘀等治则治法,以期为血脂异常的中医治疗开阔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腑风湿 血脂异常 中医 仝小林 临床经验
下载PDF
仝小林教授以“脏腑风湿”理论论治风湿性心脏病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青 刘彦汶 宋庆桥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8期1221-1223,共3页
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长期、反复发作的风湿性炎症导致心脏瓣膜严重损伤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病因多由风寒湿邪内侵,久而化热,加之人体正气亏虚,卫外不固,邪气趁机而入,侵及血脉,痹阻经络,日久内舍于心,心脉痹阻... 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长期、反复发作的风湿性炎症导致心脏瓣膜严重损伤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病因多由风寒湿邪内侵,久而化热,加之人体正气亏虚,卫外不固,邪气趁机而入,侵及血脉,痹阻经络,日久内舍于心,心脉痹阻,心失所养、而致心痹,甚而阳气衰微不布,无以温煦气化,而致水湿不化,内袭肺金,外则泛溢肌肤或下溢肠间,引起心衰等并发症。仝小林教授根据“脏腑风湿”理论,提出风湿性心脏病治疗的新思路,指出风寒湿邪是发病重要外因,治疗上注重透邪外出,根据脏腑风湿理论拟定祛风散寒,化湿通络;清热凉血、除湿透邪;益气活血,利湿除痰;温阳散寒,利水活血等治则治法,以期为风湿性心脏病的中医治疗开阔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腑风湿 风湿性心脏病 风心病 中医 仝小林 临床经验
下载PDF
“脏腑风湿”与“中焦胃系”关系探讨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杨映映 邸莎 +3 位作者 张海宇 顾勤 黄飞剑 仝小林 《北京中医药》 2018年第7期672-676,共5页
"脏腑风湿"是仝小林教授在"伏邪"和"痹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寒湿性"疾病众多的时代背景,而提出的一个新型学说,即风寒湿邪或通过体表而内传,或通过官窍而直中,最终盘踞脏腑,与气血相搏,... "脏腑风湿"是仝小林教授在"伏邪"和"痹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寒湿性"疾病众多的时代背景,而提出的一个新型学说,即风寒湿邪或通过体表而内传,或通过官窍而直中,最终盘踞脏腑,与气血相搏,形成伏邪。当机体再次感受寒湿或其他外邪时,伏邪引动,造成病情的加重或反复。而食寒饮冷这一寒湿直中途径,中焦-脾胃系脏腑首当其冲,风寒湿邪堆积中焦,气滞血瘀,痰浊内生,郁热亦起,进而形成"寒湿痰瘀热"互结的复杂内环境。以上种种邪气伏于胃肠道黏膜,最终造成脾胃系"风湿病"的发生。而对于脾胃系"风湿病"的治疗,仝小林教授常在自创"中气流转方"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酌情选取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桂枝茯苓丸、黄芪建中汤、甘姜苓术汤等方药,以运转中气,适时透邪。另外,脾胃为轴,四维为轮,聚于脾胃的风寒湿邪亦可流转他脏,或泛溢肌表,造成这些部位风湿病的发生或反复,所谓"中央健则四旁通"。故而对于其他部位风湿病的治疗亦不能忘记调理脾胃,运转中气。反之,在治疗脾胃系"风湿病"的同时,对其他部位的风湿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腑风湿 脾胃系 寒湿 调理脾胃
原文传递
运用脏腑风湿理论探讨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翼天 杨映映 +1 位作者 李深 仝小林 《北京中医药》 2018年第9期861-864,共4页
仝小林教授将"脏腑风湿"理论应用于肾病综合征,指出"寒湿伏肾络"为核心病机,以通络逐邪为基本治则,同时对肾病综合征的并发症、合并症及激素不良反应有独到见解。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仝小林 脏腑风湿 临床经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