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37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并发脑卒中-心脏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研究
1
作者 姚建珍 汪勇军 +1 位作者 吴安 曹爱琴 《心电与循环》 2025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并发脑卒中-心脏综合征(SH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22年5月至2023年11月衢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3例AIS患者,根据是否发生SHS,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7例及对照组8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并发脑卒中-心脏综合征(SH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22年5月至2023年11月衢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3例AIS患者,根据是否发生SHS,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7例及对照组8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并发SHS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预测AIS并发SHS的效能。结果观察组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最大病灶直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占比、中性粒细胞计数、脑钠肽、乳酸脱氢酶、血肌酐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最大病灶直径、COPD、中性粒细胞计数、脑钠肽、乳酸脱氢酶是AIS并发SHS的危险因素(均P<0.05)。6项指标联合预测AIS并发SHS的AUC高于其他单一指标预测(均P<0.05)。结论AIS后发生SHS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最大病灶直径、COPD、中性粒细胞计数、脑钠肽、乳酸脱氢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心脏综合征 危险因素 预测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清残余胆固醇水平与出院后死亡风险的关联研究
2
作者 任占云 顾诗渊 +4 位作者 吴恺迪 张湘楠 韩宁莉 牟佳龄 沈冲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入院时的残余胆固醇(RC)水平与出院后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35~80岁的IS患者2021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出院后死亡终点数据。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回归,分析患者入院时RC水平与死亡结局发生风险的剂量-...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入院时的残余胆固醇(RC)水平与出院后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35~80岁的IS患者2021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出院后死亡终点数据。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回归,分析患者入院时RC水平与死亡结局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利用Cox回归计算风险比(HR)与95%CI,分析IS患者入院时RC水平与出院后死亡风险的关联。结果根据RCS模型,RC水平与IS死亡和其他原因死亡具有非线性关联(P<0.001)。以RC水平的中位数为截断值,将研究对象分为低水平RC组(RC<0.72 mmol/L)和高水平RC组(RC≥0.72 mmol/L)。与高水平RC组相比,低水平RC组年龄、男性比率显著升高,空腹血糖(GLU)、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水平及TG/HDL-C、TG/HDL-C、LDL-C/HDL-C、糖尿病比率均显著降低(P<0.05~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未调整协变量时,与低水平RC组相比,高水平RC组呈现出较低的全因死亡风险(HR=0.765,95%CI:0.619~0.946,P=0.013)和较低的IS死亡风险(HR=0.638,95%CI:0.435~0.936,P=0.022);调整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后,高水平组仍然呈现出较低的全因死亡风险(HR=0.760,95%CI:0.614~0.941,P=0.012)和较低的IS死亡风险(HR=0.653,95%CI:0.444~0.961,P=0.031)。男性(HR=0.753,95%CI:0.572~0.990,P=0.042)、年龄≥65岁(HR=0.755,95%CI:0.594~0.959,P=0.021)、非吸烟(HR=0.746,95%CI:0.590~0.943,P=0.014)、非饮酒(HR=0.735,95%CI:0.588~0.919,P=0.007)、合并高血压病(HR=0.738,95%CI:0.580~0.940,P=0.014)、不合并糖尿病(HR=0.724,95%CI:0.561~0.934,P=0.013)患者中,高水平RC(≥0.72 mmol/L)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5岁(HR=0.598,95%CI:0.391~0.916,P=0.018)、非吸烟(HR=0.628,95%CI:0.408~0.967,P=0.035)、非饮酒(HR=0.656,95%CI:0.439~0.979,P=0.039)、不合并高血压病(HR=0.321,95%CI:0.108~0.957,P=0.041)、不合并糖尿病(HR=0.607,95%CI:0.389~0.947,P=0.028)患者中,RC≥0.72 mmol/L与IS死亡风险降低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多因素后,在男性、年龄≥65岁、不合并糖尿病患者中,RC≥0.72 mmol/L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均无显著关联关系(均P>0.05);在年龄≥65岁、非吸烟、非饮酒、不合并高血压病、不合并糖尿病患者中,RC≥0.72 mmol/L与IS死亡风险增加均无显著关联关系(均P>0.05)。与高水平RC组相比,低水平RC组IS患者预后全因死亡、IS死亡、其他原因死亡的发生率更低,生存率更高。结论IS患者入院时RC<0.72 mmol/L会增加患者出院后远期的全因死亡和IS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血脂水平 残余胆固醇 死亡风险
下载PDF
1.5T磁共振3D-ASL在县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3
作者 陈保君 余继文 阳树德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5年第3期59-61,共3页
目的:探究1.5T磁共振3D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在县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融安县人民医院2022年6月—2023年8月收治的3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31名无脑血管病、脑肿瘤及其他... 目的:探究1.5T磁共振3D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在县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融安县人民医院2022年6月—2023年8月收治的3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31名无脑血管病、脑肿瘤及其他颅脑疾病或影响颅脑血流量疾病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使用美国GE 1.5T MR扫描仪进行3D-ASL检查,扫描序列包括横断面T_(1)WI FSE、T_(2)WI FSE、T_(2)WI FLAIR、DWI及3D-TOF法,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病灶中心区脑血流量(CBF)水平低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梗死病灶区、缺血半暗带区、镜面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梗死病灶区、缺血半暗带区表观弥散系数(AD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时,3D-ASL诊断方案可达到预期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 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康复训练:重建稳定步态的关键
4
作者 姚雅绮 张安静 《科学生活》 2025年第2期106-107,共2页
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血管堵塞(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破裂(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疾病。它是全球第三大致死性疾病,每年约有1700万人患病,其中约有600万人最终死亡。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且逐年增加,约... 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血管堵塞(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破裂(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疾病。它是全球第三大致死性疾病,每年约有1700万人患病,其中约有600万人最终死亡。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且逐年增加,约有60%的脑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其中平衡障碍尤为常见且对生活影响深远。平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却常常被人们忽视。我们往往只在失去平衡的瞬间才真正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破裂 致死性疾病 脑卒中患者 神经功能障碍 出血性脑卒中 康复训练 缺血性脑卒中 平衡障碍
原文传递
基于临床基线特征与颈动脉超声参数构建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易损斑块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秦杰 李玉娟 +2 位作者 王苾莉 赖泽飞 马悦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444-2449,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和弹性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存在及形成程度有关。超声作为筛查和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首选检查手段,具有无创、操作便捷、可重复性高和无辐射等的特点。目的:基于临床基线特征与颈动脉超声参数,探讨脑... 背景:研究表明,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和弹性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存在及形成程度有关。超声作为筛查和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首选检查手段,具有无创、操作便捷、可重复性高和无辐射等的特点。目的:基于临床基线特征与颈动脉超声参数,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响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风险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1月到2023年11月于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脑卒中筛查确定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80例患者按7∶3比例分为建模集(n=126)和验证集(n=54),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建模集研究对象分为易损斑块组(n=54)和非易损斑块组(n=72)。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得出独立危险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并使用R语言绘制决策曲线以评估模型的临床效益。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校准曲线检验模型的预测效能,同时分析验证集的病例数据进行外部验证。结果与结论: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脑卒中家族史、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值、颈动脉斑块数量、尿微量白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均与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易损斑块有关(P<0.05)。②构建的Nomogram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1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6%和91.7%;决策曲线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潜在临床获益可观,可用性较高;校准曲线结果提示,模型具备较好的预测准确性;验证集结果显示,模型的外部预测性能良好。③结果说明,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易损斑块受年龄、脑卒中家族史、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值等因素影响,基于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Nomogram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良好,可为临床上治疗此类高危人群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基线特征 颈动脉超声参数 脑卒中高危人群 颈动脉斑块 NOMOGRAM
下载PDF
阿司匹林抵抗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庆杰 杨璨宇 查文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83-87,共5页
目的探讨非心源性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10—2022-10在永城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发病7 d内的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2例,基于临床病史和神经影像学证据分为... 目的探讨非心源性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10—2022-10在永城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发病7 d内的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2例,基于临床病史和神经影像学证据分为初发组(n=36)和复发组(n=36),入院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7 d。采用血栓弹力图测定阿司匹林抵抗,并测定血清Lp-PLA2水平。比较初发组和复发组阿司匹林抵抗、Lp-PLA2水平,分析阿司匹林抵抗、Lp-PLA2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复发性卒中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评价相关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36.1%的复发性卒中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19.4%的初发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复发性卒中患者血清PLA2水平中位数160.0μg/L,初次发病患者为125.0μ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阿司匹林抵抗和高PLA2水平是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阿司匹林抵抗患者卒中复发风险增加4.06倍(P=0.042),高于Lp-PLA2中位值患者的4.37倍(P=0.011)。阿司匹林抵抗和Lp-PLA2预测卒中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3(95%CI:0.641~0.873)和0.683(95%CI:0.559~0.807)。结论与初发卒中患者相比,复发性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比率和血清Lp-PLA2水平均明显升高,可作为复发性卒中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 阿司匹林抵抗 血栓弹力图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血清
下载PDF
ANGPTL4 TSP-1及CyPA与脑卒中后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
7
作者 高灵利 方建 +2 位作者 李晓晖 李延红 耿智凡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亲环素A(CyPA与脑卒中后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01—2022-12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癫痫病例进行观察,按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亲环素A(CyPA与脑卒中后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01—2022-12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癫痫病例进行观察,按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划分认知障碍标准将患者分为认知障碍组(50例)和认知正常组(5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组患者的血清ANGPTL4、TSP-1、CyPA水平,MMSE量表测评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与认知正常组比较,认知障碍组患者MMSE评分降低,ANGPTL4、TSP-1、CyPA水平升高(P<0.05);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比较,中度认知障碍患者血清ANGPTL4、TSP-1、CyPA水平升高(P<0.05);与中度认知障碍患者比较,重度认知障碍患者血清ANGPTL4、TSP-1、CyPA水平升高(P<0.05)。在脑卒中后癫痫患者中,血清ANGPTL4、TSP-1、Cy PA与MMSE评分各维度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脑卒中后癫痫会降低MMSE评分,提高患者血清ANGPTL4、TSP-1、CyPA水平。ANGPTL4、TSP-1、CyPA水平越高,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癫痫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 凝血酶敏感蛋白-1 亲环素A 认知功能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脑卒中
8
作者 李芳 赵世刚 仝秀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129-132,共4页
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病因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缺血性脑卒中是多种病因及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越来越... 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病因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缺血性脑卒中是多种病因及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脑卒中有相关性。本文就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缺血性脑卒中 发病机制 胰岛素抵抗 肥胖
下载PDF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自我同情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
9
作者 王俊伟 王洪岩 +3 位作者 马莎莎 杜洪澎 于佳佳 徐宁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96,共6页
目的 了解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自我同情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和作用机制,为构建提高该群体自我同情的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便利选取山东省2所三甲医院290例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同情量表、... 目的 了解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自我同情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和作用机制,为构建提高该群体自我同情的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便利选取山东省2所三甲医院290例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同情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疾病接受度量表进行调查。利用分层回归分析探讨自我护理能力、社会支持和疾病接受度对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自我同情的影响,采用AMOS24.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自我同情得分为(82.60±20.88)分。控制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后,社会支持、自我护理能力、疾病接受度可独立解释自我同情45.1%的变异。社会支持可直接影响自我同情(β=0.173),也可通过自我护理能力、疾病接受度间接影响自我同情(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72.97%)。结论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自我同情处于中等水平,应给予患者充分的社会支持,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及疾病接受度,以提高患者的自我同情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脑卒中 自我同情 社会支持 自我护理能力 疾病接受度 资源保护理论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温阳解郁汤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单胺类递质水平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10
作者 黄俊东 吴升伟 +2 位作者 卢秋伶 章慧 李一兰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温阳解郁汤对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单胺类递质水平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3月收治的PSD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口服盐酸... 目的探讨温阳解郁汤对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单胺类递质水平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3月收治的PSD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口服盐酸帕罗西汀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温阳解郁汤。两组治疗周期8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抑郁情绪和神经功能,炎症因子,单胺类神经递质和肠道菌群变化。结果观察组PSD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PSD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Daily Activity Level,ADL)评分高于治疗前,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PSD患者ADL评分高于对照组,而HAMD评分和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PSD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protein,hs-CRP)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PSD患者血清TNF-α、hs-CRP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PSD患者血清NE、5-HT和DA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PSD患者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和多巴胺(Dopamine,D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PSD患者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高于治疗前,而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PSD患者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高于对照组,而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阳解郁汤对PSD患者疗效良好,可显著减轻患者炎症反应,调节单胺类递质水平,及改善肠道菌群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阳解郁汤 脑卒中 抑郁 炎症因子 单胺类神经递质 肠道菌群
原文传递
川芎嗪预处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11
作者 曹慧玲 张洁 +2 位作者 朱小飞 钱世宁 陈云峰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85,共8页
目的 将川芎嗪预处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移植入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探讨治疗效果并进一步发掘其作用的机制及关键基因。方法 建立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经尾静脉移植ucMSCs和川芎嗪预处理后的ucMSC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 目的 将川芎嗪预处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移植入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探讨治疗效果并进一步发掘其作用的机制及关键基因。方法 建立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经尾静脉移植ucMSCs和川芎嗪预处理后的ucMSC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和梗死率计算,观察ucMSCs在脑组织定位情况,采用芯片技术对各实验组进行研究,对样本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差异基因并进行PCR验证。结果 川芎嗪预处理后的ucMSCs移植效果显著高于未处理组,表现在神经功能评分下降明显,TTC染色显示梗死灶减少和梗死率降低显著,观察发现该组ucMSCs定位于脑损伤组织的数量明显多于未处理组,根据筛选条件,筛出2 905个差异mRNA,其中1 754个上调、1 151个下调,依据倍数变化值≥2.0且P≤0.05,得到27个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相关的差异基因,分析结果显示与细胞迁移密切相关且表达激活的基因有4个,分别为Ccr6、Ccr3、Cxcr1和Ccl6,随机验证结果证实Ccr3及Cxcr1基因表达均显著升高。结论 川芎嗪预处理ucMSCs显著提高了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预处理后的ucMSCs迁移至脑损伤部位数量明显增加,分析认为可能与川芎嗪激活多种趋化因子Ccr6、Ccr3、Cxcr1和Ccl6的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脑卒中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迁移 趋化因子
下载PDF
基于DTI探究芒针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临床疗效
12
作者 周婷 舒琳睿 +3 位作者 邹维志 陈幸生 殷红彪 程红亮 《时珍国医国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9-492,共4页
目的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探究芒针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6例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患者,将5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芒针治疗组,每组28例。对照组以普通针刺治疗,芒针治疗组则选择芒针... 目的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探究芒针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6例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患者,将5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芒针治疗组,每组28例。对照组以普通针刺治疗,芒针治疗组则选择芒针弯刺天突穴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WST)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DTI检查获得的FA值和弥散张量束成像(DTT)所示纤维束在治疗后的改善情况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将结果用SPSS.26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治疗后,芒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WST评分、SS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芒针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芒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FA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芒针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芒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14%(23/28),高于对照组的71.42%(20/28),P<0.05。芒针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DTT图像显示,芒针治疗组治疗后白质纤维束较治疗前更加密集,优于对照组。结论芒针透刺天突穴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有切实的疗效。明确了DTI技术所得FA值和DTT技术得到的皮质延髓束的损伤程度作为评价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评价及评估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针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脑卒中 假性球麻痹 吞咽障碍
原文传递
卵圆孔未闭患者D-二聚体及右向左分流与隐源性脑卒中的相关性
13
作者 王月 杨柳 +2 位作者 张雨息 甘泉 肖哲曼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157-160,共4页
目的分析卵圆孔未闭(PFO)患者D-二聚体、右向左分流与隐源性脑卒中(C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21-05—2022-07收治的78例卵圆孔未闭患者,经c-TCD检查,其中CS组48例,非CS组30例。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情况,统计分析PF... 目的分析卵圆孔未闭(PFO)患者D-二聚体、右向左分流与隐源性脑卒中(C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21-05—2022-07收治的78例卵圆孔未闭患者,经c-TCD检查,其中CS组48例,非CS组30例。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情况,统计分析PFO患者发生CS的危险因素。结果CS组入院时高D-二聚体者占29.17%,非CS组为6.67%(OR=5.346,95%CI:1.724~16.257,P=0.004);CS组中永久性右向左分流者占72.92%,非CS组为26.67%(OR=6.872,95%CI:2.517~16.05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S组患者的吸烟比例29.17%(14/48)和高血压的比例31.25%(15/30)均高于非CS组的13.33%(4/48)和16.67%(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组患者的SBP为(132.31±15.74)mmHg,高于非CS组的(118.23±13.57)mmHg,且CS组患者E/A、D-dimer(高)、永久性RLS、大量RLS的比例均高于非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圆孔未闭患者处于高D-二聚体水平或合并永久性右向左分流是卵圆孔未闭患者发生隐源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对此类患者应及早进行脑卒中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缺血性脑卒中 D-二聚体 右向左分流 隐源性脑卒中
下载PDF
幕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时序性及其与渗漏误吸的关联分析
14
作者 戴萌 张香香 +3 位作者 陈华玉 张飞 陈玉蓉 窦祖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6-342,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述幕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时序特征及其与渗漏误吸的关联。方法:共纳入幕下部位脑卒中患者51例及健康受试者26例,在吞咽造影检查下完成5ml稀流质食物吞咽各2口,分析口腔运送时间(OTT)、腭咽关闭时间(VCD)、舌骨位移时...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述幕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时序特征及其与渗漏误吸的关联。方法:共纳入幕下部位脑卒中患者51例及健康受试者26例,在吞咽造影检查下完成5ml稀流质食物吞咽各2口,分析口腔运送时间(OTT)、腭咽关闭时间(VCD)、舌骨位移时间(HMD)、喉前庭关闭时间(LCD)、UES开放时间(UOD)、平台过渡时间(STD),并评价4组动作先后顺序的时序标准的符合情况及其间期T1—T4,并对20%的结果进行评估者间信度检验。结果:幕下脑卒中患者组40.2%的吞咽存在UES不开放,39.3%存在渗漏,20.5%存在误吸。患者组的OTT、VCD、STD显著长于健康对照组(P<0.01),UOD显著短于健康对照组(P<0.01),患者组时序3、4的符合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T1、T2、T3显著长于健康对照组(P<0.01)。VCD-PAS,UOD-PAS,以及T2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所有指标信度良好。结论:幕下部位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存在吞咽动作时序异常,且与渗漏误吸的程度存在关联,该发现有助于制定更为靶向的误吸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吞咽造影 时序分析 误吸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李响 张洪蕊 +2 位作者 杨帅 孙亚鲁 霍飞翔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1-216,共6页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运动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经颅磁刺激组(A组)、下肢康复机器人组(B组)、经颅磁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组(C组),每组20例,...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运动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经颅磁刺激组(A组)、下肢康复机器人组(B组)、经颅磁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组(C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增加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B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C组增加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观察周期为4周,3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使用Berg平衡量表和Pro-kin平衡测试仪测试评价患者的平衡功能,使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估患者的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BBS、平衡测试、FMA-L、FA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3组患者的BBS、平衡测试、FMA-L、FAC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C组在BBS、平衡测试、FMA-L、FAC方面的改善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运动能力疗效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同时提高运动能力,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下肢康复机器人 脑卒中 平衡功能 运动能力
下载PDF
血清LncRNA HCG11及miR-26b-5p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面积及功能预后的相关性
16
作者 周静 孙军 +5 位作者 汪宁 刘义锋 李祥欣 高军 余洋 温昌明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81-86,共6页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物组11(long non coding RNA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complex group 11,LncRNA HCG11)及微小核糖核酸-26b-5p(microRNA-26b-5p,miR-26b-5p)水平与脑梗死面积及功能...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物组11(long non coding RNA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complex group 11,LncRNA HCG11)及微小核糖核酸-26b-5p(microRNA-26b-5p,miR-26b-5p)水平与脑梗死面积及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6例,根据梗死面积将其分为小面积组、中面积组和大面积组,随访1年后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qRT-PCR检测LncRNA HCG11,miR-26b-5p相对表达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LncRNA HCG11和miR-26b-5p对患者梗死面积的诊断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LncRNA HCG11、miR-26b-5p与梗死面积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的相关性。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面积梗死患者的LncRNA HCG11水平升高,miR-26b-5p水平降低(P<0.05);与预后良好患者相比,预后不良患者的LncRNA HCG11水平升高,miR-26b-5p水平降低(P<0.05);不同梗死面积患者高血压史、高血脂史以及NHISS评分、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ncRNA HCG11与梗死面积及NHISS均呈正相关(r_(梗死面积)=0.553,P_(梗死面积)<0.001;r_(NHISS)=0.462,P_(NHISS)<0.001),miR-26b-5p与梗死面积及NHISS均呈负相关(r'_(梗死面积)=-0.534,P'_(梗死面积)<0.001;r'_(NHISS)=-0.447,P'_(NHISS)<0.001);miR-26b-5p为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高血压史、NHISS评分、CRP和LncRNA HCG11为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LncRNA HCG11和miR-26b-5p及联合诊断患者梗死面积优于单独指标诊断(Z_(LncRNA HCG11)=3.049,P_(LncRNA HCG11)=0.002;Z_(miR-26b-5p)=2.657,P_(miR-26b-5p)=0.008,AUC=0.937);且LncRNA HCG11+miR-26b-5p对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显著优于LncRNA HCG11、miR-26b-5p、CRP、NHISS单独指标(Z_(LncRNA HCG11)=2.207,P_(LncRNA HCG11)=0.027;Z_(miR-26b-5p)=2.080,P_(miR-26b-5p)=0.038;Z_(CRP)=2.341,P_(CRP)=0.019;Z_(NHISS)=2.093,P_(NHISS)=0.036,AUC=0.892);LncRNA HCG11与miR-26b-5p呈负相关(r=-0.425,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LncRNA HCG11水平升高,miR-26b-5p水平降低,均为患者脑梗死面积及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对患者脑梗死面积及功能预后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长链非编码RNA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物组11 微小核糖核酸-26b-5p 梗死面积 预后 相关性
下载PDF
从肝论治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机制及临床应用
17
作者 彭天忠 朱满华 +5 位作者 林星镇 胡思彦 周峰 袁娟 占琦楠 黄学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5年第2期80-82,共3页
认知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理解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执行能力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目前,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西医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治疗以应用药物(如胆碱脂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 认知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理解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执行能力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目前,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西医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治疗以应用药物(如胆碱脂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美金刚、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和脑代谢改善剂奥拉西坦等)、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和脑功能调控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病情进展,但需长期坚持且见效较为缓慢,而长期服用药物可能引起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作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采用柔肝调神针刺法治疗PSCI,取得较好效果,为临床治疗PSCI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呆证 脑卒中 认知障碍 柔肝调神针刺法
下载PDF
过渡期护理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宁 姜凤玲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5期6-8,共3页
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过渡期护理(TCM)是指针对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间转运的患者所采取的过渡性质的护理方式。近年来,随着护理模式的改进,TCM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TCM的临床应用中,仍存在社区资源利... 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过渡期护理(TCM)是指针对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间转运的患者所采取的过渡性质的护理方式。近年来,随着护理模式的改进,TCM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TCM的临床应用中,仍存在社区资源利用难、患者认知度低、TCM专业队伍缺乏等问题。临床需逐步完善TCM护理体系,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与患者满意度。该文总结了TCM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临床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肢体功能障碍 过渡期护理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疾病复发恐惧潜在剖面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19
作者 王萍 胡燕莹 +1 位作者 吴芸芸 郑力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4,79,共5页
目的 调查脑卒中患者复发恐惧潜在剖面及影响因素,为制订个体化的复发恐惧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脑卒中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经济毒性综合... 目的 调查脑卒中患者复发恐惧潜在剖面及影响因素,为制订个体化的复发恐惧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脑卒中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经济毒性综合评分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20、脑卒中特定生存质量量表等对其调查并进行潜在剖面分析,运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剖面的影响因素。结果 脑卒中患者的疾病复发恐惧评分为(38.96±13.60)分,约66.8%的患者存在复发恐惧。经济毒性、述情障碍、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31.14±7.13)分、(67.26±12.23)分和(170.14±41.47)分。患者的疾病复发恐惧情况可分为低复发恐惧-稳定组(36.6%)、中复发恐惧-依从组(33%)和高复发恐惧-依赖组(30.4%)3个剖面类型。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潜在剖面在年龄、家庭月均收入、脑卒中类型、营养供给情况、经济毒性等项目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月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脑卒中类型、经济毒性、生活质量是脑卒中患者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复发恐惧具有群体异质性,应针对每种类别给予个体化护理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复发恐惧 潜在剖面分析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性生物标志物解析及靶向铜死亡相关基因的实验验证
20
作者 陈莹 郭晓婧 +4 位作者 莫雪妮 马威 武尚志 李相玲 谢婷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5期7562-7570,共9页
背景: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的各个过程都有免疫细胞参与,其中铜死亡也起着关键作用。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出与缺血性脑卒中进展有关的诊断性生物标记物,并对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铜死亡基因进行分析及验证。方法:从GEO数据库中获... 背景: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的各个过程都有免疫细胞参与,其中铜死亡也起着关键作用。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出与缺血性脑卒中进展有关的诊断性生物标记物,并对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铜死亡基因进行分析及验证。方法:从GEO数据库中获取GSE16561芯片,共包含39例缺血性脑卒中组与24例对照组数据,解析缺血性脑卒中芯片数据的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GO与KEGG富集分析;通过LASSO和Random Forest法,筛选出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建立诊断模型并加以验证;通过免疫细胞浸润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对差异基因进行分析,差异表达的免疫相关基因与铜死亡基因取交集,获得铜死亡免疫相关的Hub基因,并进行体外细胞实验,将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分为正常组和缺血性脑卒中组,进行qPCR实验验证。结果与结论:①差异分析获得573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免疫反应的正向调节等生物学过程和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②机器学习方法筛选出MFN2、PKM2、CREG1、FOXO3A诊断性基因,对缺血性脑卒中可能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③免疫浸润分析发现浆细胞、NK细胞静息、巨噬细胞等,表明免疫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中发挥着一定作用;④WGCNA结合免疫浸润分析获得118个关键模块基因,与铜死亡基因取交集获得2个铜死亡与免疫特征基因;4个诊断性基因与Hub基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OXO3A与MFN2、PKM2与BCL2L1、MTF1与MFN2、ATP7B与BCL2L1的表达具有相关性;⑤q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缺血性脑卒中组基因MTF1、ATP7B存在显著差异,证实ATP7B、MTF1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铜死亡的特征基因,可能通过干预ATP7B、MTF1调节铜死亡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机器学习 生物信息学 免疫浸润 铜死亡 细胞实验 ATP7B MTF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