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电生物反馈强化训练联合口唇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1
作者 李君 樊春晖 +1 位作者 乔盼盼 桂飞飞 《临床医学工程》 2025年第3期269-273,共5页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强化训练联合口唇操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2月至2024年8月收治的103例PS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脑卒中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唇操训练,观察组给予肌电生物反...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强化训练联合口唇操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2月至2024年8月收治的103例PS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脑卒中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唇操训练,观察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强化训练联合口唇操训练。比较两组的洼田饮水试验(WST)分级、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状态、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 Rosenbek渗漏-误吸(PAS)评分、舌骨上肌群肌电(i EMG)积分、营养状况、吞咽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WST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的UES开放状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UES开放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的SSA、 P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i EMG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0.05);观察组的SSA、 P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i EMG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的ALB、 PA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ALB、 P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的AMC、 TS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SWAL-QO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SWAL-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强化训练联合口唇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PSD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营养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强化训练 口唇操训练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吞咽功能 营养状况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丹芪偏瘫胶囊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及对吞咽功能和预后的影响
2
作者 郝丹 许秀峰 《临床合理用药》 2025年第9期14-17,共4页
目的观察丹芪偏瘫胶囊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及对吞咽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 目的观察丹芪偏瘫胶囊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及对吞咽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吞咽治疗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芪偏瘫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相关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78%vs.80.00%,χ^(2)=7.200,P=0.007)。治疗3个月后,2组NIHSS、SSA评分低于治疗前,FIO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2组三酰甘油、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44%vs.20.00%,χ^(2)=5.075,P=0.024)。结论丹芪偏瘫胶囊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摄食能力、吞咽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营养状态,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丹芪偏瘫胶囊 吞咽治疗仪 吞咽功能 预后
原文传递
项五针联合下颏抗阻力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研究
3
作者 任倩 蒋天裕 +1 位作者 薛勇 瓮长水 《陕西中医》 2025年第3期398-402,共5页
目的:探究项五针联合下颏抗阻力训练(CTAR)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OD)的疗效及对患者表面肌电图、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116例脑卒中后O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CTAR治疗,研究组采用项五针联合CTAR治疗,比较两组临床... 目的:探究项五针联合下颏抗阻力训练(CTAR)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OD)的疗效及对患者表面肌电图、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116例脑卒中后O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CTAR治疗,研究组采用项五针联合CTAR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表面肌电图指标[双侧颏下肌群收缩平均振幅值(AEMG)及持续时间]、营养状态[转铁蛋白(TRF)、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吞咽生存质量问卷(SWAL-QOL)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6.55%大于对照组86.21%(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SSA评分、AEMG、收缩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TRF、PA、ALB水平以及SWAL-QOL评分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项五针联合CTAR治疗脑卒中后OD可增强疗效,提高患者吞咽功能,改善表面肌电图指标及营养状态,优化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项五针 下颏抗阻力训练 吞咽功能 表面肌电图 营养状态
下载PDF
动作观察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4
作者 赵晓珊 陈钰妹 +1 位作者 彭玉美 赵惠芬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5年第2期20-28,共9页
目的探讨动作观察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超星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CINAHL Embase、PubMed、Ovid以及Web of Science数据... 目的探讨动作观察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超星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CINAHL Embase、PubMed、Ovid以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关于动作观察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段为建库至2021年9月。由2名研究者分别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予以评价,之后采用RevMan 5.4软件展开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包括27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动作观察法在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EAT-10评分[MD=-4.18,95%CI(-5.90,-2.46),P<0.00001,I^(2)=37%]、渗透-误吸量表评分[MD=-1.18,95%CI(-1.60,-0.76),P<0.00001,I^(2)=0)]、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评分[MD=1.24,95%CI(0.88,1.61),P<0.00001,I^(2)=0]、洼田饮水试验有效率[RR=1.97,95%CI(1.47,2.64),P<0.00001,I^(2)=0]等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表明,动作观察法能够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但受纳入文献的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仍有待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动作观察法 META分析 随机对照研究
下载PDF
针药结合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
5
作者 赵长磊 刘世伟 邢行 《医药前沿》 2025年第1期89-91,共3页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4年2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仅接受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接...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4年2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仅接受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接受针药结合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比较两组的吞咽功能、表面肌电图参数、食物下咽情况、日常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吞咽功能、表面肌电图参数、食物下咽情况、日常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针药结合 康复功能训练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法联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景晓凤 李静 +1 位作者 翟瑞红 王洪霞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5年第6期95-98,共4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法联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9月青岛市市南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7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康复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目的探讨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法联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9月青岛市市南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7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康复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吞咽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留置鼻胃管法进食,观察组患者给予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法进食,两组均持续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吞咽功能、吞咽功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高于对照组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标准吞咽功能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容积-黏度吞咽测试分级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及有效性受损率为2.63%,低于对照组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法联合吞咽训练有助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可改善吞咽障碍,提高其吞咽功能,促进患者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法 吞咽训练 吞咽功能
原文传递
基于吞咽造影定量评估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并发吸入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与预测模型构建
7
作者 肖卫红 李娜娜 金海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9-355,共7页
目的:基于吞咽造影定量评估分析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验证,以便规范管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并发吸入性肺炎的高危患者。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3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收治的556例脑卒中后... 目的:基于吞咽造影定量评估分析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验证,以便规范管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并发吸入性肺炎的高危患者。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3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收治的55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建模组(436例)和外部验证组(120例)。建模组中,按照是否发生吸入性肺炎分为肺炎组113例(25.9%)和非肺炎组323例(74.1%),首先收集每位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吞咽造影定量分析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然后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以及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效能,最后进行外部验证,检验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一致性。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口腔清洁度差、气管切开、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PAS)评级≥5级、咽部残留及咽运送时间延长是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主动咳嗽和进食指导是其保护因素(均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风险能力指数(C-index)为0.957,AUC=0.957,灵敏度为93.8%,特异度为86.4%,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P=0.6。结论:临床护理工作中,可采用该预测模型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预测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并依据分险程度制定针对性、个体化干预措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造影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吸入性肺炎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咽三针联合中药冰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
8
作者 王晓耽 陈仁凤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5年第2期329-331,共3页
脑卒中是因脑血管阻塞或出血引起脑局部缺血缺氧,出现偏瘫等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脑血管常见病,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post-stroke dysphagia, PSD)是脑卒中后常见后遗症,其发生率高达... 脑卒中是因脑血管阻塞或出血引起脑局部缺血缺氧,出现偏瘫等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脑血管常见病,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post-stroke dysphagia, PSD)是脑卒中后常见后遗症,其发生率高达22%~65%[2],以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为特征,可致患者误吸和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功能障碍 吞咽困难 功能康复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冰刺激 患者生活质量 误吸 社会老龄化
下载PDF
吞咽康复训练联合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营养状况的影响
9
作者 张婷 张超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5年第4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神经损伤、营养状况改善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江北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收治的68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神经损伤、营养状况改善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江北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收治的68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吞咽康复训练干预(舌肌运动训练、口咽部冰刺激、吞咽反射训练、摄食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经颅磁刺激干预,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4周后评估干预效果。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吞咽功能、神经损伤指标水平和营养状况。结果与干预前比,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中临床部位检查、饮水试验、饮食试验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与干预前比,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血清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神经肽Y(NP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扣针蛋白-5(Fibulin-5)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与干预前比,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血清转铁蛋白(TF)、白蛋白(ALB)、总蛋白(TP)水平及BMI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单纯吞咽康复训练相比,联合经颅磁刺激可进一步减轻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神经损伤,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和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吞咽康复训练 经颅磁刺激 吞咽功能 神经损伤 营养状况
下载PDF
改变食物性状结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食安全及营养状况的影响分析
10
作者 陆雷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099-102,共4页
分析改变食物性状结合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展开研究。结果 实验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营养状况、进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 分析改变食物性状结合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展开研究。结果 实验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营养状况、进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脑卒中后遭遇吞咽障碍的患者而言,采取改变食物性状与康复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策略展现出了极为瞩目的正面影响,这一创新性的治疗方法不仅大幅度提升了患者的吞咽功能,使其能够更为顺畅地进食,而且切实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实质性的改善,还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进食情况,值得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康复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变食物性状 康复护理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进食安全 营养状况
下载PDF
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探讨
11
作者 谢晓娜 钟浩志 +1 位作者 方亮 黄卫铭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3期151-153,共3页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PS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吞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比较两组脑卒中相...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PS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吞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比较两组脑卒中相关肺炎发生情况、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WST)分级、反复唾液吞咽试验(RSST)评分、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误吸程度。结果观察组脑卒中相关肺炎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20.00%,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前,两组WST分级、RSST评分及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WST分级较治疗前降低,RSST评分及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WST分级(1.72±0.25)级低于对照组的(2.41±0.46)级,RSST评分(3.53±0.95)分、血清白蛋白(42.27±2.62)g/L、血红蛋白(128.88±5.17)g/L高于对照组的(2.46±0.61)分、(38.88±2.94)g/L、(104.41±5.63)g/L(P<0.05)。治疗前,两组误吸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误吸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吞咽训练联合肌内效贴治疗PSD患者可降低脑卒中相关肺炎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吞咽功能和机体营养状况,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贴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相关肺炎 洼田饮水试验
下载PDF
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常规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优势探讨
12
作者 覃丽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221-224,共4页
讨论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常规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优势。方法 2023年2月-2024年7月,样本量估算法下选取5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抽样法下等额27例生成研究组(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常规康复训练)与对照组(常规康复训... 讨论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常规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优势。方法 2023年2月-2024年7月,样本量估算法下选取5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抽样法下等额27例生成研究组(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常规康复训练)与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分析各组疗效,动态化观察干预前后吞咽障碍程度与对生活产生的影响。结果 研究组疗效干预4周后总有效率显著比对照组更高,P<0.05。干预前各组吞咽障碍水平差异性不大,P>0.05;研究组吞咽障碍水平干预4周后评价结果显著比对照组更轻,P<0.05,P<0.05。干预前各组吞咽障碍对生活的影响差异性不大,P>0.05;研究组吞咽障碍对生活的负面影响改善情况干预4周后评价结果显著比对照组更理想,P<0.05。结论 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常规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具有提高疗效、改善吞咽障碍、减轻吞咽障碍对生活不利影响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 常规康复训练
下载PDF
项丛刺疗法联合揿针埋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玉双 李晓磊 +1 位作者 米少辉 刘英敏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410-1414,共5页
目的探究项丛刺疗法联合揿针埋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ost-stroke dysphagia,P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1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PS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揿针埋针治疗,... 目的探究项丛刺疗法联合揿针埋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ost-stroke dysphagia,P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1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PS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揿针埋针治疗,观察组采用项丛刺疗法联合揿针埋针治疗,两组干预隔日1次,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洼田饮水试验、中医证候积分、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相关指标(咽收缩率和咽收缩持续时间)、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指标[持续时间和平均振幅值(averaged electromyography,AEMG)]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75.00%)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咽收缩率以及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的AEMG和持续时间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咽收缩持续时间增加(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丛刺疗法联合揿针埋针治疗PSD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吞咽功能,缓解症状,改善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表面肌电图相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丛刺疗法 揿针埋针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 吞咽功能
下载PDF
不同靶区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14
作者 张钰敏 陈志伟 +4 位作者 占超 程伟 曹继忠 鲁周汝 金新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4-1186,共3页
目的探究不同靶区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TM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68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侧高频组(A组)、患侧高频组(B组... 目的探究不同靶区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TM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68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侧高频组(A组)、患侧高频组(B组)、双侧高频组(C组)、假刺激组(D组)。四组患者均继续目前内科相关疾病的治疗,吞咽管理护理、吞咽训练及舌三针疗法等康复治疗;根据病情接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康复治疗。采用洼田饮水试验(Water Swallowing Test,WST),渗透-误吸评价量表(Penetration-Aspiration Scale,PAS),空吞时表面肌电图平均时限及平均振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motor-evoked potentials,MEP)潜伏期及波幅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A、B、C组WST,PAS,空吞时表面肌电图平均时限及平均振幅,MEP潜伏期及波幅改善均优于D组,治疗4周后A、B、C组间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不同靶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表面肌电图 渗透-误吸评价量表 洼田饮水试验
原文传递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多重吞咽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 营养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学琼 黄能 杨倩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多重吞咽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20-03—2022-04收治的15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5例采用多重吞咽刺激...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多重吞咽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20-03—2022-04收治的15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5例采用多重吞咽刺激治疗,观察组77例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多重吞咽刺激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吞咽功能、营养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40%,高于对照组的89.33%(P<0.05)。2组患者干预前视频荧光造影检查(VFG)及饮水试验(WST)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VFG评分比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6.77±1.25)分]高于对照组[(5.65±1.03)分](P<0.05),干预后2组WST评分低于干预前且干预后观察组[(1.81±0.44)分]低于对照组[(2.63±0.40)分](P<0.05)。干预前2组患者吞咽波幅及吞咽时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吞咽时程比干预前下降且观察组[(1.48±0.21)s]低于对照组[(1.65±0.26)s](P<0.05),干预后2组吞咽波幅比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0.40±0.11)mV]高于对照组[(0.35±0.09)mV](P<0.05)。干预前2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血清各营养指标高于干预前且干预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35.59±7.12)g/L]、血红蛋白[(125.64±9.21)g/L]、血清总蛋白[(67.26±7.34)g/L]高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32.67±6.94)g/L,血红蛋白(121.29±8.54)g/L,血清总蛋白(62.86±6.94)g/L](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多重吞咽刺激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障碍,提高患者营养指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多重吞咽刺激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营养指标 视频荧光造影检查 饮水试验
下载PDF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唐娅妮 何轶帆 +2 位作者 崔艺敏 殷克敬 刘奇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78-182,共5页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易引起误吸、营养不良等,增加患者死亡风险,严重危害其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针刺治疗可代偿性重塑部分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对近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机制研究进行梳理,从针刺修复脑损伤...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易引起误吸、营养不良等,增加患者死亡风险,严重危害其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针刺治疗可代偿性重塑部分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对近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机制研究进行梳理,从针刺修复脑损伤、调节吞咽反射、协调吞咽诸肌运动、调节吞咽相关神经递质分泌等方面进行综述,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机制研究 综述
下载PDF
舌三针联合间歇性θ爆发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 吞咽功能及表面肌电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袁飞 袁爱红 +4 位作者 童宏梅 解鸿宇 刘友祥 沈蓉 朱少全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观察舌三针联合间歇性θ爆发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 目的观察舌三针联合间歇性θ爆发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吞咽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行舌三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iTBS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water swallowing test,WST)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量表评分、吞咽生活质量(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SWAL-QOL)量表评分、sEMG最大波幅值及吞咽时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WST评分、SSA量表评分、吞咽时程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SWAL-QOL量表评分、sEMG最大波幅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观察组WST评分、SSA量表评分、吞咽时程减少程度,SWAL-QOL量表评分、sEMG最大波幅值增加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舌三针联合iTBS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舌三针 间歇性θ爆发刺激 表面肌电
下载PDF
1994年至2023年针灸干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芳园 胡培佳 +2 位作者 叶宇 戴帆 程红亮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99-1310,共12页
目的分析针灸干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1994年至2023年12月31日收录的关于针灸干预PSD的文献,采用VOSviewer和CiteSpace生成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1... 目的分析针灸干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1994年至2023年12月31日收录的关于针灸干预PSD的文献,采用VOSviewer和CiteSpace生成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16篇文献,发文量逐年增加,于2021年达到峰值(180篇)。纳入的文献中共有274名核心作者,其中程红亮、周鸿飞、冯卫星为发文量靠前的作者。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最高产的单位,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比较分散。高频关键词为吞咽功能障碍、脑卒中、针灸疗法以及康复疗法,其中舌三针、电针、项针、头针为较常运用的针刺方法。此外,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电刺激等方法干预PSD以及针灸干预PSD的临床选穴规律亦为研究热点。评估针灸干预PSD的疗效时逐渐由关注有效率到侧重于运用电视荧光吞咽检查、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表面肌电图等指标评估吞咽功能及吞咽障碍严重程度。结论针灸干预PSD的研究发展迅速。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具体针灸疗法以及针灸联合其他康复疗法的选择、针灸干预PSD的结局指标及选穴规律,未来应加强跨机构、跨地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着重关注针灸改善PSD患者吞咽功能的客观评价指标以及针灸联合现代康复疗法的优化组合,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文献计量学
下载PDF
光栓塞法建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小鼠模型 被引量:1
19
作者 田聪 饶泽华 +5 位作者 饶彤 陆梦 陈安坤 刘欣 慕容志苗 岳增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2-458,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可行的小鼠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模型。方法:3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Sham)组和模型(PSD)组,光栓塞(PT)法制作PSD小鼠模型,假手术组仅尾静脉注射玫瑰红。分别于第1、3、7 d采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测定小鼠的脑... 目的:建立一种可行的小鼠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模型。方法:3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Sham)组和模型(PSD)组,光栓塞(PT)法制作PSD小鼠模型,假手术组仅尾静脉注射玫瑰红。分别于第1、3、7 d采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测定小鼠的脑血流量,采用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面积比率,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MP160记录小鼠吞咽的在体吞咽肌群肌电面积,采用4 min饮水实验测量小鼠的饮水功能,记录小鼠的体重变化。结果:小鼠各时间点脑血流量均下降,第1 d脑血流量急剧下降,第3、7 d脑血流量逐渐恢复,侧支循环建立,脑梗死面积逐渐减小;与Sham组比较,PSD组小鼠第1、3 d肌电面积均减小(P<0.05),但呈逐渐恢复趋势,第7 d与Sham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第1、3、7 d的4 min内饮水量、体重均有所下降(P<0.05)。结论:小鼠出现一定程度的吞咽障碍症状,有望成为PSD的转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栓塞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 小鼠
原文传递
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单侧大脑半球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景峰 秦佳维 +1 位作者 陈培红 吴顺林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75-279,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单侧大脑半球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神经功能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40例单侧大脑半球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单侧大脑半球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神经功能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40例单侧大脑半球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并依据1∶1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频组(频率5 Hz)与低频组(频率1 Hz),每组70例,治疗时间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不良事件,并对比治疗前后吞咽功能、神经功能水平变化。结果 高频组与低频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71%vs 87.14%,χ^(2)=3.281,P=0.070)。治疗后,高频组患者SSA评分、sEMG振幅、sEMG时程、NIHSS评分、NSE水平分别为(21.34±4.36)分、(30.36±4.47)μV、(1 204.65±215.34)ms、(9.05±2.12)分、(26.75±5.13)mg/L,均低于低频组的(23.15±4.87)分、(32.83±4.88)μV、(1 317.26±263.79)ms、(10.18±2.33)分、(29.14±5.81)mg/L(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DNF比治疗前升高,且高频组高于低频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5%vs 5.41%,x^(2)=0.150,P=0.698)。结论 高频率rTMS对单侧大脑半球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神经功能及血清BDNF水平的改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吞咽功能 神经功能 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