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肩关节腔注射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新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疗效及对疼痛相关因子的影响
1
作者 熊玉鑫 张跃华 程艳秋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8期114-117,共4页
目的评价肩关节腔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新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疗效及对疼痛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取2017年6月至2020年2月于河南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5例)... 目的评价肩关节腔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新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疗效及对疼痛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取2017年6月至2020年2月于河南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5例)及对照组(43例)。入院后所有受试者均予以常规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研究组予超声引导下肩关节腔内注射PRP联合新Bobath技术治疗,而对照组仅予新Bobath技术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通用量角器检测所有受试者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FMA-U评分、肩关节前屈、外展及外旋被动ROM以及MMP-3水平、TNF-α水平、IL-1β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善程度是不相等的,但以研究组的改善程度最大(F时间=15.692,F时间=12.082,F时间=8.640,F时间=9.033,F时间=16.025,F时间=7.695,F时间=8.359,F时间=7.448,P时间<0.01)。结论与新Bobath技术干预比较,辅以超声引导下肩关节腔内注射PRP治疗更能够缓解脑卒中后肩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同时可以显著降低血清疼痛相关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腔. 富血小板血浆 新Bobath技术 脑卒中后肩痛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对脑卒中后肩痛疗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玲 陈玉霞 《甘肃医药》 2024年第3期218-220,共3页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患者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入院的6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通过随机数字生成器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患者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入院的6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通过随机数字生成器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视觉模拟评分表(VAS)、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及临床疗效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为(2.63±1.16)分,比对照组(4.10±1.40)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AM-UE评分为(37.60±1.77)分,比对照组(30.40±3.79)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6.67%)较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磁刺激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肩痛程度和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痛 经颅磁刺激 体外冲击波
下载PDF
脑卒中后肩痛的中西医治疗研究概述
3
作者 周爱珍 邱峰 +2 位作者 过琳 王磊 梁国平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11期117-121,共5页
脑卒中后肩痛(PSSP)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并可诱发认知、心理等其他功能障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及预后。目前,临床针对PSSP暂无特效治疗方案,西医以药物治疗、物理因子治疗、运动治疗及手术修... 脑卒中后肩痛(PSSP)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并可诱发认知、心理等其他功能障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及预后。目前,临床针对PSSP暂无特效治疗方案,西医以药物治疗、物理因子治疗、运动治疗及手术修复为主,但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多、疗效不持久、术区感染等问题。中医治疗PSSP方法较多,包括中药口服、中药外治、针灸等,均取得确切的疗效,同时可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发生。该文整理和阐述目前国内外治疗PSSP的常见方法,为临床治疗PSSP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痛 西医结合 针刺治疗 治疗研究
下载PDF
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苏鹏 李冬静 +5 位作者 程露露 曾斯琴 胡婷 杨德才 陈瑞全 孟思进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3年第3期181-183,共3页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HSP)患者的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3例HS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机器人训练组(22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组在对照组的...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HSP)患者的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3例HS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机器人训练组(22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训练4周。于治疗前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UE)评分及肩关节本体感觉评定(肩关节前屈45°、90°时的角度差绝对值)。结果:2组完成本研究者均为20例。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机器人训练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FMA-UE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且机器人训练组FMA-U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肩关节前屈45°、90°时的角度差绝对值均显著减小(P<0.05),且机器人训练组肩关节前屈45°、90°时的角度差绝对值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训练比较,常规康复训练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更有助于改善HSP患者的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本体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康复机器人 脑卒中后肩痛 上肢运动功能 本体感觉
下载PDF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低频磁疗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5
作者 陈思妮 陈燕 苏木琼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3年第11期2540-2543,共4页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低频磁疗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福建省三明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低频磁疗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福建省三明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及低频磁疗,采用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比较2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感受,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的变化,并检测肩关节肌群表面的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MSS分值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PSQI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积分肌电值iEMG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采用功能性电刺激及低频磁疗治疗,能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减轻疼痛程度,提高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痛 功能性电刺激 低频磁疗 睡眠质量
下载PDF
针刺结合肩胛带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的康复疗效观察
6
作者 宁婷玉 孟文文 夏萍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第18期68-70,共3页
目的分析针刺结合肩胛带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6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应用针刺疗法,试验组应用针刺+... 目的分析针刺结合肩胛带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6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应用针刺疗法,试验组应用针刺+肩胛带强化训练法。分析两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视觉模拟疼痛量表)、生活质量评分(SF-36量表)、肩关节活动度(主要包括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等)。结果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肩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肩胛带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可显著减轻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感、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胛带强化训练 脑卒中后肩痛 康复效果 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针灸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7
作者 罗金发 荚磊 倪朝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84-1285,共2页
肩痛是脑卒中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达64%,表现为肩部疼痛伴麻木、烧灼样或难以忍受的感觉,导致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1]。肩痛增加患者痛苦感,使患者产生情绪抵触或心理障碍,妨碍患者治疗与康复的顺利进行[2—3]。本文采取针灸结... 肩痛是脑卒中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达64%,表现为肩部疼痛伴麻木、烧灼样或难以忍受的感觉,导致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1]。肩痛增加患者痛苦感,使患者产生情绪抵触或心理障碍,妨碍患者治疗与康复的顺利进行[2—3]。本文采取针灸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并与其他疗法进行对比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痛 本体感觉 上肢运动功能 神经肌肉 功能性电刺激 梗死 盂肱关节 康复训练 偏瘫 关节
下载PDF
脑卒中后肩痛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8
作者 罗金发 荚磊 倪朝民 《安徽医学》 2015年第8期1037-1039,共3页
偏瘫肩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16%-84%[1]。肩痛往往导致患者的病情复杂,增加患者的痛苦感的同时使其产生负面情绪或心理障碍[2],从而妨碍整体的康复治疗,延长住院时间,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 偏瘫肩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16%-84%[1]。肩痛往往导致患者的病情复杂,增加患者的痛苦感的同时使其产生负面情绪或心理障碍[2],从而妨碍整体的康复治疗,延长住院时间,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影响[3]。肩痛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可能涉及到多种病理机制,加上本身的疾病复杂性,使得脑卒中后肩痛的确切病因很难确定。虽然严重患者可有静息时肩部自发性疼痛,但更多是表现为肩关节活动时的疼痛增加和运动受限,尤其是肩关节外旋和外展时最为明显。了解脑卒中后肩痛的病因和相关机制对寻找有效的防治疗法尤为重要,本文对脑卒中后肩痛的病因、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痛 病因 发病机制 康复 综述
下载PDF
温针联合中药薰洗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9
9
作者 谭俊 陈日高 +1 位作者 李华明 王斌 《四川中医》 2019年第9期182-185,共4页
目的:观察温针联合中药熏洗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12月期间本院所收治脑卒中后肩痛患者138例,按照患者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温针+中药熏洗+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康复训练),对两组患者疼痛视觉评分... 目的:观察温针联合中药熏洗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12月期间本院所收治脑卒中后肩痛患者138例,按照患者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温针+中药熏洗+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康复训练),对两组患者疼痛视觉评分(VAS)、Barthel指数等变化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脑卒中后肩痛治疗总有效率(88.41%)明显高于对照组(71.0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其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温针疗法联合中药熏洗、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及活动能力,对于脑卒中患者后期康复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痛 温针疗法 药熏洗 康复训练
原文传递
放散状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肩痛38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庆梅 杨卫新 《交通医学》 2011年第3期266-267,共2页
目的:观察放散状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疗效。方法:观察组19例给予冲击波治疗加关节松动术及低周波治疗。对照组19例给予关节松动术及低周波治疗。采用目测类比评分及被动肩关节前屈活动度评定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天,治疗第15天。... 目的:观察放散状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疗效。方法:观察组19例给予冲击波治疗加关节松动术及低周波治疗。对照组19例给予关节松动术及低周波治疗。采用目测类比评分及被动肩关节前屈活动度评定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天,治疗第15天。疗程结束后第4周肩痛程度及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肩痛程度、被动肩关节活动度在治疗第1天、第15天及疗程结束后第4周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在治疗第1天、第15天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第4周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放散状体外冲击波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肩痛程度及肩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出血 脑卒中后肩痛 偏瘫 放散状体外冲击波 目测类比评分法
下载PDF
浮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39例 被引量:8
11
作者 贺青涛 曾科学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第9期56-57,共2页
目的分析并研究浮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8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为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对观... 目的分析并研究浮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8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为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浮针疗法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35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治疗有效率为89.74%,对照组好转患者21例,治疗有效率为53.8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更低,患者的满意度更高,综合比较两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上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进行治疗,采用浮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所起到的效果最佳,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复发率,更容易得到临床患者的接受和认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疗法 康复训练 脑卒中后肩痛
下载PDF
针灸推拿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疗效探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志宇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22期162-163,共2页
目的:探讨针灸推拿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疗效探究。方法: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入住我院内科治疗的76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联合康复疗法的方法,观察者在此基础上采用针灸推拿联合康复疗法的方... 目的:探讨针灸推拿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疗效探究。方法: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入住我院内科治疗的76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联合康复疗法的方法,观察者在此基础上采用针灸推拿联合康复疗法的方法,治疗8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改善情况及上肢运动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为8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者治疗后VAS评分、FMA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推拿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疼痛、上肢活动受限等症状,对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痛 针灸推拿 康复疗法 疗效探究
原文传递
基于主客配穴的针刺对脑卒中后肩痛及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陈飞宇 刘小平 +4 位作者 包烨华 楚佳梅 袁健辉 张雯舒 陈顺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08-812,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主客配穴的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肩痛及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并探索疼痛改善与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将60 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主客配穴组)和对照组(传统取穴组),各30 例。对照组取穴... 目的:观察基于主客配穴的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肩痛及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并探索疼痛改善与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将60 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主客配穴组)和对照组(传统取穴组),各30 例。对照组取穴: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治疗组取穴:太渊、偏历、合谷、列缺、腕骨、通里、阳池、内关(两组均患侧),两组均接受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及综合康复治疗,留针30min,每隔10min 行针1 次,治疗每日1 次,每周治疗5 次,周末双休,共治疗4 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 周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Simplified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FMA)及两者之间的关联。结果:治疗后两组VAS 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均P<0.01),FMA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均P<0.01);治疗组治疗后VAS 评分及FMA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均P<0.05)。VAS 的变化与FMA的变化呈正相关。结论:主客配穴法缓解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优于传统取穴法。主客配穴法与传统取穴法相比在疼痛改善程度相同时,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更好,但其仅针对于部分患者。主客配穴疗法有待进一步探索,以期更广泛的适用于各类脑卒中后肩痛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配穴 原络配穴 脑卒中后肩痛 上肢 运动功能障碍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程序化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付伟锋 王健 +2 位作者 李和平 王留根 曾西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年第17期1538-1545,共8页
目的观察程序化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PSSP)对患者疼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PSSP患者185例,观察组92例和对照组93例,2组患者均接受二级预防药物并合理管控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采用常规神... 目的观察程序化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PSSP)对患者疼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PSSP患者185例,观察组92例和对照组93例,2组患者均接受二级预防药物并合理管控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采用常规神经促通技术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对日常生活注意问题,包括良姿体位摆放予以详细的指导和解答。观察组由运动治疗师予以指导、训练及宣教,具体有降低肌肉张力、关节活动度训练、软组织松动术、关节松动术。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疼痛视觉类比法(VAS)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评定。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FMA-U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别为(1.21±1.12)分和(4.62±1.36)分,2组患者FMA-U评分分别为(32.45±5.25)分和(11.59±4.38)分。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4周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FMA-U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下降和FMA-U评分提高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程序化的手法治疗能有效改善PSSP患者运动时的疼痛程度及偏瘫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痛 手法治疗 运动功能
下载PDF
脑卒中后肩痛患者肩胛骨动力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玉倩 马燕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8-501,共4页
脑卒中后肩痛(post-stroke shoulder pain,PSSP)通常出现在脑卒中后2周至数月间,其发病率在16%—84%左右,是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常遇到的问题[1—2]。肩痛可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及上肢功能,导致患者自主功能和自理能力下降。从长远来... 脑卒中后肩痛(post-stroke shoulder pain,PSSP)通常出现在脑卒中后2周至数月间,其发病率在16%—84%左右,是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常遇到的问题[1—2]。肩痛可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及上肢功能,导致患者自主功能和自理能力下降。从长远来看,如果不能及时改善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及上肢功能,将会显著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康复结局[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上肢功能 自理能力 脑卒中后肩痛 生存质量 关节 康复结局 恢复期
下载PDF
齐刺肩四穴联合中药湿敷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研析
16
作者 余小夏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7期172-174,共3页
目的:探讨用齐刺肩四穴联合中药湿敷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0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1)。采用齐刺肩四穴... 目的:探讨用齐刺肩四穴联合中药湿敷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0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1)。采用齐刺肩四穴法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湿敷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JOA)的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2.16%(47/51)〕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6.47%(39/51)〕,观察组患者JOA的评分〔(80.58±4.95)分〕高于对照组患者JOA的评分〔(64.77±4.32)分〕,P<0.05。结论:用齐刺肩四穴联合中药湿敷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地恢复患者肩关节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刺四穴 药湿敷法 脑卒中后肩痛
下载PDF
脑卒中后肩痛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7
作者 徐道明 郭海英 糜中平 《中国康复》 2013年第5期385-387,共3页
肩关节疼痛(简称肩痛)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通常在脑卒中后2~3个月内发生[1],其发病率16%~84%[2].肩痛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还会延缓和阻碍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其原因主要与患者惧怕疼痛,从而减少患肢功能训练... 肩关节疼痛(简称肩痛)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通常在脑卒中后2~3个月内发生[1],其发病率16%~84%[2].肩痛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还会延缓和阻碍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其原因主要与患者惧怕疼痛,从而减少患肢功能训练甚至进行患肢制动有关[3].临床上发生脑卒中后肩痛的原因很多,如肩肱节律的丧失、肌张力异常、关节囊挛缩、肩-手综合征、肩关节脱位、肩关节粘连性改变、患肢体位和处理不当、臂丛神经和周围神经损伤、粘连性关节囊炎等[4-6].康复早期干预措施有利于减少肩痛的发生,已成为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重要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痛 康复治疗
下载PDF
超声透入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Ⅰ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曾锴 苏小玲 俞栩喆 《新中医》 CAS 2021年第22期89-92,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透入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Ⅰ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超声透入化痰通络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超声波治疗,2组均治疗... 目的:观察超声透入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Ⅰ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超声透入化痰通络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超声波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肩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肩关节活动度、抑郁程度及睡眠质量;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VAS、HAMD-17、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上肢FMA、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2组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1),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愈显率为72.00%,高于对照组的48.98%(P<0.05)。结论:超声透入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Ⅰ期疗效明显,可有效减轻患者的肩痛症状,提高其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睡眠质量,改善其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 化痰通络汤 超声透药疗法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节活动度 抑郁 睡眠质量
原文传递
大接经法与常规体针治疗法对脑卒中后肩痛治疗效果、神经功能、肩关节活动度等指标影响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朱云红 曲宪双 +2 位作者 闫鏐 孙炜 戴淑青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究大接经法与常规体针治疗法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治疗效果、神经功能、肩关节活动度等指标影响,并进行临床对比分析。方法研究共计纳入8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2016年5月—2018年5月)随机分成两组,予以对照组患者(40例)常规体针治疗... 目的探究大接经法与常规体针治疗法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治疗效果、神经功能、肩关节活动度等指标影响,并进行临床对比分析。方法研究共计纳入8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2016年5月—2018年5月)随机分成两组,予以对照组患者(40例)常规体针治疗法,予以观察组患者(40例)大接经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表(Brunnstrom)变化及改良Ashworth量表变化、疼痛量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变化、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变化、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肩关节活动度变化、改良Barthel指数(MBI)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50%,39/40)高于对照组患者(82.50%,33/4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表、改良Ashworth量表、VAS评分、Fugl-Meyer评分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肩关节活动度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表、改良Ashworth量表、VAS评分、Fugl-Meyer评分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肩关节活动度均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表、改良Ashworth量表、VAS评分、Fugl-Meyer评分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肩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较常规体针治疗法,大接经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效果更佳,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肢体功能恢复良好,肩关节活动度扩伸,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患者恢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痛 常规体针 大接经法 治疗效果 神经功能 关节活动度
原文传递
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龚炜 王丽华 +2 位作者 郭宝珍 杜晋楠 于晶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0期1856-1858,1862,共4页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7月~2018年3月住院治疗的6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根据完全随机方法,平均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给予肩关节肌内效贴贴扎并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单纯综合康复...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7月~2018年3月住院治疗的6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根据完全随机方法,平均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给予肩关节肌内效贴贴扎并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单纯综合康复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关节活动度评定(ROM)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周的疼痛程度、上肢功能和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价。结果:2组病例中,治疗2周、4周后,VAS评分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治疗2周、4周后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治疗2周、4周后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结合肌内效贴,可以减轻疼痛、上肢活动和肩关节运动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痛 肌内效贴 上肢功能 活动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