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是一类以脑内小血管受损为主的临床影像综合征,可能会导致卒中、血管性认知障碍、神经心理疾病与其他功能障碍等。自2013年血管性神经病变的影像报告标准(standards for reporting vascular change...脑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是一类以脑内小血管受损为主的临床影像综合征,可能会导致卒中、血管性认知障碍、神经心理疾病与其他功能障碍等。自2013年血管性神经病变的影像报告标准(standards for reporting vascular changes on neuroimaging,STRIVE)发布以来,SVD的神经影像学特征得到了初步的分类与标准化。然而,在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中,对SVD影像特征的认识和应用仍存在诸多不一致和不规范之处。随着对SVD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探索与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SVD影像特征和定量标志物被相继发现,为SVD的诊断和评估提供了更为全面且精准的信息。在此基础上,STRIVE-2应运而生,以期能更全面地揭示SVD对脑功能与结构的影响。为了规范中国SVD的神经影像学评估和诊断,本共识将在STRIVE-2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对SVD的神经影像学特征进行深入解读,旨在推动SVD影像学诊断术语的标准化,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进一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与进步。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双侧经颅直流电刺激(dual-hemispheric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Dual-tDCS)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治疗慢性期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提供基于神经机制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某院24例慢性期脑...目的:研究双侧经颅直流电刺激(dual-hemispheric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Dual-tDCS)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治疗慢性期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提供基于神经机制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某院24例慢性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13)和对照组(n=11)。对照组采用tDCS伪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采用Dual-tDC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limb scale,FMA-UL)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测评量表对患者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对比治疗前后初级运动皮层(M1区)与全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变化。使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L、ADL评分比治疗前均显著提高,且研究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1区与全脑FC分析显示,治疗后对照组健侧M1区到患侧枕中回、健侧舌回、健侧角回FC降低(P<0.01);患侧M1区未见FC变化脑区。治疗后研究组健侧M1区到健侧小脑、健侧小脑蚓部FC降低,到患侧中央前回FC增加(P<0.01);患侧M1区到患侧小脑、患侧颞中回FC增加,到健侧中央前回FC降低(P<0.01)。结论:Dual-tDCS对大脑的神经调控作用可改善慢性期卒中患者运动和非运动相关脑区的FC,可能是慢性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机制。展开更多
文摘脑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是一类以脑内小血管受损为主的临床影像综合征,可能会导致卒中、血管性认知障碍、神经心理疾病与其他功能障碍等。自2013年血管性神经病变的影像报告标准(standards for reporting vascular changes on neuroimaging,STRIVE)发布以来,SVD的神经影像学特征得到了初步的分类与标准化。然而,在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中,对SVD影像特征的认识和应用仍存在诸多不一致和不规范之处。随着对SVD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探索与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SVD影像特征和定量标志物被相继发现,为SVD的诊断和评估提供了更为全面且精准的信息。在此基础上,STRIVE-2应运而生,以期能更全面地揭示SVD对脑功能与结构的影响。为了规范中国SVD的神经影像学评估和诊断,本共识将在STRIVE-2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对SVD的神经影像学特征进行深入解读,旨在推动SVD影像学诊断术语的标准化,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进一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与进步。
文摘目的:研究双侧经颅直流电刺激(dual-hemispheric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Dual-tDCS)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治疗慢性期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提供基于神经机制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某院24例慢性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13)和对照组(n=11)。对照组采用tDCS伪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采用Dual-tDC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limb scale,FMA-UL)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测评量表对患者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对比治疗前后初级运动皮层(M1区)与全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变化。使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L、ADL评分比治疗前均显著提高,且研究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1区与全脑FC分析显示,治疗后对照组健侧M1区到患侧枕中回、健侧舌回、健侧角回FC降低(P<0.01);患侧M1区未见FC变化脑区。治疗后研究组健侧M1区到健侧小脑、健侧小脑蚓部FC降低,到患侧中央前回FC增加(P<0.01);患侧M1区到患侧小脑、患侧颞中回FC增加,到健侧中央前回FC降低(P<0.01)。结论:Dual-tDCS对大脑的神经调控作用可改善慢性期卒中患者运动和非运动相关脑区的FC,可能是慢性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