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3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癌性脑膜病的分流手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杰 刘景平 +5 位作者 张治平 伍明 李建 肖格磊 廖新斌 刘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6-240,共5页
目的:评估分流手术在癌性脑膜病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采取分流手术治疗的癌性脑膜病患者的治疗经过。结果:5例患者颅内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相关症状明显缓解。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未发现与分流手术相关的并发症。1例患... 目的:评估分流手术在癌性脑膜病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采取分流手术治疗的癌性脑膜病患者的治疗经过。结果:5例患者颅内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相关症状明显缓解。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未发现与分流手术相关的并发症。1例患者未实施分流手术,2月后死亡。结论:分流手术可有效缓解癌性脑膜病所致的颅内压增高,可减少因顽固性颅高压所致的死亡与残障,可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脑膜病 脑脊液 分流 并发症 颅高压
下载PDF
慢性脑膜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被引量:3
2
作者 董继宏 钟春玖 《中国临床医学》 2004年第1期124-126,共3页
关键词 慢性脑膜病 变特征 诊断 鉴别诊断 临床特点 结核 结脑
下载PDF
1例立克次体感染合并病毒性脑膜炎报告
3
作者 李蕾 高爽 +1 位作者 覃诗源 王颖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4年第3期141-144,共4页
由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主要以发热、焦痂和皮疹为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称立克次体病。该病较少继发神经系统感染。本文报告1例患者以发热伴头痛及焦痂为首发症状,肥达试验阳性且多西环素治疗有效,考虑诊断为立克次体感染,并出现合并脑... 由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主要以发热、焦痂和皮疹为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称立克次体病。该病较少继发神经系统感染。本文报告1例患者以发热伴头痛及焦痂为首发症状,肥达试验阳性且多西环素治疗有效,考虑诊断为立克次体感染,并出现合并脑膜炎。通过对患者的病史病程、入院检验结果及疾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查阅探讨立克次体感染的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立克次体感染危害的认识,研究立克次体感染合并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特点,制定个性化有效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同时,提高医生对于不明原因发热且伴有头痛和焦痂患者的诊断水平并加强诊疗意识,从而避免临床漏诊和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脑膜 立克次体感染 多西环素 焦痂 发热 皮疹
下载PDF
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IP-10和TNF-α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4
作者 张娜 李静 +2 位作者 闫晓静 张岚 刘伟霄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8期1059-1062,1068,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重组人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在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邢台市人民医院儿三科因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住院治疗的100例患儿作为研...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重组人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在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邢台市人民医院儿三科因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住院治疗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脑膜炎感染类型分为病毒性脑膜炎组(52例)、化脓性脑膜炎组(34例)、结核性脑膜炎组(1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及脑脊液TNF-α、IP-10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TNF-α水平与IP-10水平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及脑脊液TNF-α和IP-10对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结果结核性脑膜炎组血清及脑脊液TNF-α和IP-10水平均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与病毒性脑膜炎组,且化脓性脑膜炎组均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血清中IP-10水平与TNF-α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313,P<0.05)。脑脊液中TNF-α水平与IP-10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455,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P-10、TNF-α单独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7、0.898,均小于2项指标联合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的0.958(Z=2.010、2.048,P<0.05);脑脊液IP-10、TNF-α单独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的AUC分别为0.926、0.908,均小于2项指标联合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的0.964(Z=2.208、2.260,P<0.05)。结论血清及脑脊液TNF-α和IP-10水平在病毒性脑膜炎患儿中明显降低,2项指标联合检测对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脑膜 脑脊液 感染 肿瘤坏死因子-α 重组人干扰素诱导蛋白-10
下载PDF
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彭晨娜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4期52-54,共3页
目的:探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2月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治疗,研... 目的:探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2月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研究组头痛、意识障碍、高热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促进患者症状恢复,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免疫球蛋白 阿昔洛韦 毒性脑膜 安全性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分析细节护理在病毒性脑膜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6
作者 凌霞 房婷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262-265,共4页
探讨细节护理对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在2021年5月-2023年5月期间,选取病毒性脑膜炎患者74例,采用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细节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主要症状恢复时间... 探讨细节护理对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在2021年5月-2023年5月期间,选取病毒性脑膜炎患者74例,采用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细节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主要症状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生活质量评分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实施细节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促使患者尽快康复,值得临床采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节护理 毒性脑膜 不良事件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阶梯式全程护理干预对病毒性脑膜炎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7
作者 温琳琳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9期180-182,共3页
目的 分析阶梯式全程护理干预应用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对其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尤溪县总医院收治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60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均分,观察组接受阶梯式全程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 目的 分析阶梯式全程护理干预应用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对其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尤溪县总医院收治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60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均分,观察组接受阶梯式全程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4项时间指标(惊厥消失时间、意识障碍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出院后3个月的预后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惊厥消失时间、意识障碍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总优良率93.33%高于对照组63.33%(P <0.05)。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阶梯式全程护理干预应用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时,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提高预后效果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脑膜 阶梯式全程护理 预后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阶梯式全程护理对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8
作者 尹瑶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4期189-192,共4页
目的:观察阶梯式全程护理对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六盘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其中传统组纳入5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同样纳入50例患... 目的:观察阶梯式全程护理对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六盘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其中传统组纳入5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同样纳入50例患者,行阶梯式全程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中的生理机能评分、生理职能评分、情感职能评分和精神健康评分均较传统组高(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较传统组短(P<0.05)。与传统组相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较传统组高(P<0.05)。结论:阶梯式全程护理能够显著提高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脑膜 阶梯式全程护理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血清富亮氨酸α_(2)糖蛋白1、新蝶呤与病毒抗体检测对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的价值
9
作者 赵虹 马永涛 +1 位作者 张涛 朱薇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884-889,894,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富亮氨酸α_(2)糖蛋白1(LRG1)、新蝶呤(NPT)与病毒抗体交互作用在病毒性脑膜炎(VM)患儿病情进展中的作用及其对VM患儿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3年2月开封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30例VM患儿为观察组,另... 目的探讨血清富亮氨酸α_(2)糖蛋白1(LRG1)、新蝶呤(NPT)与病毒抗体交互作用在病毒性脑膜炎(VM)患儿病情进展中的作用及其对VM患儿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3年2月开封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30例VM患儿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130例有VM症状但经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确诊为非中枢系统感染性疾病患儿为对照组。入院后采集2组患儿2 mL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LRG1、NPT水平;治疗前行腰椎穿刺,采集1 mL脑脊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脊液中单纯疱疹病毒Ⅰ(HSV-Ⅰ)、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副流感病毒(PIV)的特异性IgG抗体。比较2组患儿的血清LRG1、NPT水平及病毒抗体IgG阳性率。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将VM患儿分为轻症组(n=76)和重症组(n=54),依据治疗2周后的预后将VM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n=37)和预后不良组(n=93);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不同预后组患儿血清LRG1、NPT水平及病毒抗体IgG阳性率,分析血清LRG1、NPT和病毒抗体与VM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病情进展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对VM患儿病情进展的交互作用,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RG1、NPT与病毒抗体对VM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LRG1、NPT水平及病毒抗体IgG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症组患儿血清LRG1、NPT水平及病毒抗体IgG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轻症组(P<0.05);预后不良组患儿血清LRG1、NPT水平及病毒抗体IgG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高血清LRG1水平与高病毒抗体IgG阳性率、高血清NPT水平与高病毒抗体IgG阳性率导致VM患儿预后不良中呈正向交互作用(比值比:15.238、9.684);血清LRG1高表达与高病毒抗体IgG阳性率(比值比:15.238)、血清NPT高表达与高病毒抗体IgG阳性率(比值比:9.684)为次相乘模型。血清LRG1、NPT水平与病毒抗体IgG阳性率预测治疗2周VM患儿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6、0.794、0.919,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33;LRG1、NPT与病毒抗体IgG阳性率联合预测治疗2周VM患儿预后不良的AUC大于三者单独预测(P<0.05)。结论NPT、LRG1可能参与了VM的发生发展,血清NPT、LRG1水平与VM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病情进展均呈正相关,血清NPT、LRG1水平及病毒抗体IgG阳性率对VM的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有一定价值,且三者联合对VM预后的预测价值更高;VM患儿高LRG1与高病毒抗体IgG阳性率、高NPT与高病毒抗体IgG阳性率同时存在时具有正向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脑膜 富亮氨酸α_(2)糖蛋白1 新蝶呤 毒抗体 预后
下载PDF
丙种球蛋白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10
作者 王菊花 应国民 韦贺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6期108-111,共4页
目的 分析丙种球蛋白与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在治疗病毒性脑膜炎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117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常规组(n=58)应用... 目的 分析丙种球蛋白与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在治疗病毒性脑膜炎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117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常规组(n=58)应用阿昔洛韦治疗,探究组(n=59)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细胞因子水平、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探究组细胞因子低于常规组,免疫功能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探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1%(57/59),高于常规组的82.76%(4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97,P<0.05)。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种球蛋白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病毒性脑膜炎疗效更优,能显著降低细胞因子水平,提升免疫功能,且安全性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毒药物 毒性脑膜 临床效果 阿昔洛韦
下载PDF
对比研究丙种球蛋白联合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效果
11
作者 惠琼琼 化莹莹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0期0032-0035,共4页
分析对比丙种球蛋白联合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对照组行丙种球蛋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行丙种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 分析对比丙种球蛋白联合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对照组行丙种球蛋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行丙种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各项评比指标更优。结论 在病毒性脑膜炎治疗中,与丙种球蛋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效果相比,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展现的疗效更加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免疫系统功能,促使患儿的病症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同时,还能够显著减少炎症反应持续时间,最大程度减少对神经功能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阿昔洛韦 更昔洛韦 联合治疗 毒性脑膜
原文传递
HBP、陷窝蛋白-1及PCT在鉴别诊断脑膜炎患儿疾病类型及预后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韬滔 肖兵 唐方朋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8期1987-1991,共5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肝素结合蛋白(HBP)、陷窝蛋白-1(Caveolin-1)、降钙素原(PCT)在鉴别诊断脑膜炎患儿疾病类型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1月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脑膜炎患儿108例,根据感染...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肝素结合蛋白(HBP)、陷窝蛋白-1(Caveolin-1)、降钙素原(PCT)在鉴别诊断脑膜炎患儿疾病类型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1月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脑膜炎患儿108例,根据感染病原体类型分为细菌组56例、病毒组52例。对比两组患儿脑脊液中HBP、Caveolin-1、PCT的水平。细菌感染性脑膜炎患儿中,分为重症组33例,普通组23例;预后不良组15例,预后良好组41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中,分为重症组25例,普通组27例;预后不良组15例,预后良好组37例。根据病情、预后结局分析各组患儿脑脊液中HBP、Caveolin-1、PCT的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3项指标在鉴别诊断脑膜炎患儿疾病类型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细菌组的脑脊液中HBP、Caveolin-1、PCT值均高于病毒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中HBP诊断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的敏感度为88.67%,特异度为85.17%,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34;PCT诊断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的敏感度为76.44%,特异度为90.20%,AUC值为0.867;Caveolin-1诊断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的敏感度为70.33%,特异度为80.54%,AUC值为0.809。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与病毒性脑膜炎患儿中,重症组脑脊液中HBP、Caveolin-1、PCT水平均高于普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与病毒性脑膜炎患儿中,预后不良组脑脊液中HBP、Caveolin-1、PCT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中HBP、Caveolin-1、PCT水平预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预后的AUC值分别为0.820、0.681、0.773;脑脊液中HBP、Caveolin-1、PCT水平预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预后的AUC值分别为0.766、0.708、0.795。结论脑脊液中HBP、Caveolin-1、PCT水平检测对于鉴别脑膜炎感染病原体类型,判断患儿病情及对预后进行评估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 毒性 脑膜 细菌性 脑脊液 肝素结合蛋白 陷窝蛋白-1 降钙素原 诊断
下载PDF
中药治疗气分暑热型病毒性脑膜炎疗效分析
13
作者 董丽 王志刚 +2 位作者 李东峰 曹宝国 方邦江 《上海医药》 CAS 2023年第7期25-27,80,共4页
目的:观察分析中药治疗气分暑热型病毒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2例。两组均给予抗病毒、抗炎等基础治疗,研究组则额外予以中药颗粒剂白虎汤辨证加减治疗。比较两组退热和头痛消失时间、脑脊液7 d内... 目的:观察分析中药治疗气分暑热型病毒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2例。两组均给予抗病毒、抗炎等基础治疗,研究组则额外予以中药颗粒剂白虎汤辨证加减治疗。比较两组退热和头痛消失时间、脑脊液7 d内恢复正常比例、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结果:研究组退热时间、头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脑脊液7 d内恢复正常比例高于对照组;CRP水平及NSE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辨证治疗气分暑热型病毒性脑膜炎有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辨证治疗 气分暑热型毒性脑膜 疗效
下载PDF
成人变异型Dandy-Walker综合征合并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病的临床特点(附1例报告)
14
作者 黄琳 余传勇 葛剑青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变异型Dandy-Walker综合征(DWS)合并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成人变异型DWS合并有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为19岁男性,出生后智能发育较同龄人迟缓,2018年开始反复出现... 目的探讨成人变异型Dandy-Walker综合征(DWS)合并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成人变异型DWS合并有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为19岁男性,出生后智能发育较同龄人迟缓,2018年开始反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1年后症状加重,行头颅MRI平扫示DWS变异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1年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复查头颅MRI示软脑膜广泛伴脑内多个结节样异常信号,MRI增强示软脑膜广泛高信号伴结节样异常信号,腰穿CSF细胞学发现黑色素细胞。结论DWS与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病可存在共病关系,二者之间的发病机制是否存在重叠目前尚缺乏相关证据。对于这两种疾病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规范化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NDY-WALKER综合征 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 黑色素细胞
下载PDF
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测与病毒抗体检测在病毒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侯英娟 马雪梅 +4 位作者 李亚娟 王泽丹 张伟 马亚玲 刘亮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4期604-605,共2页
目的探讨研究脑脊液细胞学检测与病毒抗体检测在病毒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颅内感染患者92例,根据其手术最终诊断结果进行分组,50例确诊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纳入观察组,42例患者确诊化脓性脑膜炎纳入对照组,均予以患者进行脑... 目的探讨研究脑脊液细胞学检测与病毒抗体检测在病毒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颅内感染患者92例,根据其手术最终诊断结果进行分组,50例确诊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纳入观察组,42例患者确诊化脓性脑膜炎纳入对照组,均予以患者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测与病毒抗体检测,分析此类检测手段在诊断病毒性脑膜炎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脑脊液细胞学检测中,观察组患者早期细胞学上以激活淋巴细胞反应为特征,活淋巴细胞数目可见显著增加,随病情发展及治疗而降低,最终回归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病毒抗体检测中,观察组IgG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抗体IgM比较,两组患者阳性检出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脑脊液细胞学检测与病毒抗体检测在病毒性脑膜炎诊断中具有较高可行性,是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一项重要指标,对鉴别颅内感染类型同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提高患者诊断结果准确性能起到很好辅助作用,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细胞学检测 毒抗体检测 毒性脑膜 诊断 临床价值
下载PDF
4F护理管理模式在病毒性脑膜炎住院患儿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邓沙 袁畅 严田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探讨4F护理管理模式在病毒性脑膜炎住院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1日~2021年10月31日收治的60例病毒性脑膜炎住院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给予4F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 目的:探讨4F护理管理模式在病毒性脑膜炎住院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1日~2021年10月31日收治的60例病毒性脑膜炎住院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给予4F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功能康复情况[采用Fugl-Meycrflz评分法]、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意识清醒时间、惊厥康复时间、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关节活动和疼痛、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GQOLI-74各项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服务态度、护理效果、疾病知识和问题处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4F护理管理模式在病毒性脑膜炎住院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改善患儿功能康复情况,提高生活质量及家长满意度,促进患儿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脑膜 4F管理模式 生活质量 满意度
下载PDF
急性黄疸型肝炎并发疱疹病毒性脑膜炎致死1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芳 郑文凯 +2 位作者 张晓凤 熊熙 李平 《肝脏》 2023年第9期1131-1132,共2页
患者,男性,54岁,因“乏力、纳差、厌油、尿黄10余天”于2021年3月5日入院。否认外伤及手术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病史,否认输血史及药物过敏史。无烟酒嗜好。
关键词 肝炎 疱疹毒性脑膜 水痘带状疱疹 二代测序(NGS)
下载PDF
脑膜癌病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亚梅 孟家眉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1年第4期236-237,共2页
脑膜癌病是指脑脊髓膜的弥漫性癌转移,而脑脊髓内无瘤块。由于癌细胞广泛浸润软脑膜、脊膜、颅神经和脊神经根而产生复杂的神经症状,临床常易误诊,特别是与常见的脑膜炎相混淆。现将本院1978~1990年经病理或尸检证实的10例脑膜癌病报... 脑膜癌病是指脑脊髓膜的弥漫性癌转移,而脑脊髓内无瘤块。由于癌细胞广泛浸润软脑膜、脊膜、颅神经和脊神经根而产生复杂的神经症状,临床常易误诊,特别是与常见的脑膜炎相混淆。现将本院1978~1990年经病理或尸检证实的10例脑膜癌病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 弥漫性癌 脑膜 脑脊髓 神经症状 脊神经根 脊膜 临床分析 肺腺癌脑膜转移 脑膜病
下载PDF
脑膜瘤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锬 宋英晖 +2 位作者 赵景波 胡锦富 王滨有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98年第2期79-80,共2页
采用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单因素分析发现头部暴露于X线,头部外伤史,暴露焊药、铅、染发剂、微波(电磁波),家族癌症史与脑膜瘤的发生有联系。服用维生素A、D及C是脑膜瘤的保护因素。... 采用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单因素分析发现头部暴露于X线,头部外伤史,暴露焊药、铅、染发剂、微波(电磁波),家族癌症史与脑膜瘤的发生有联系。服用维生素A、D及C是脑膜瘤的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铅、乙烯类物质、微波(电磁波)与脑膜瘤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病 危险因素 例对照研究 乙烯类 微波
下载PDF
针灸辅治病毒性脑膜炎临床观察
20
作者 李彦枝 张燕 刘渝君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3年第6期1126-1128,共3页
目的:观察针灸辅治病毒性脑膜炎(VM)的效果。方法:4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用HBO方案治疗,观察组加用针灸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 目的:观察针灸辅治病毒性脑膜炎(VM)的效果。方法:4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用HBO方案治疗,观察组加用针灸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PI、Vm、Vs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血清PCT、sVCAM-1、CRP、IL-6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针灸辅治VM可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脑膜 针灸 对照治疗观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