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6篇文章
< 1 2 9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探讨
1
作者 孙珍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6期99-101,共3页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111例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选择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进...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111例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选择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颈动脉情况(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为(12.82±0.68)s、凝血酶时间为(17.21±1.47)s、纤维蛋白原为(2.50±0.40)g/L,优于对照组的(11.97±0.23)s、(15.28±1.26)s、(2.83±0.4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斑块面积为(0.99±0.16)cm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83±0.13)mm,对照组颈动脉斑块面积为(1.25±0.20)cm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1.01±0.16)mm,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他汀类药物可实现对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帮助改善患者凝血指标和颈动脉有关指标,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栓形成 疗效
下载PDF
降纤酶治疗对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瑞 《临床研究》 2023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 探讨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采用降纤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南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其中45例给予常规治疗的患者收入对照组,其余45例在... 目的 探讨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采用降纤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南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其中45例给予常规治疗的患者收入对照组,其余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降纤酶治疗的患者收入研究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4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88.89%)高出对照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G低于治疗前,PT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FG低于对照组,P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纤酶治疗不仅可以有效调节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凝血酶时间,还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在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同时对患者的预后转归有着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栓形成急性期 降纤酶治疗 神经功能 纤维蛋白原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观察
3
作者 李天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17期101-103,共3页
目的分析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 目的分析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13.11±5.09)分低于对照组的(20.37±4.8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尿激酶溶栓能有效提升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脑血栓形成 溶栓治疗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急性脑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4
作者 严梓乐 梁文俊 +1 位作者 陈淦 王斌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12期3386-3389,共4页
目的:观察脑血栓形成患者介入开通血管前后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6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作为介入组,另随机选取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 目的:观察脑血栓形成患者介入开通血管前后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6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作为介入组,另随机选取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介入组治疗术前、术后12 h、24 h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IL-8、IL-15、IL-17、IL-18和抗炎因子IL-4、IL-10、IL-13的变化。对照组同条件下抽血检测。结果:介入前介入组患者TNF-α、IL-1、IL-6、IL-8、IL-15、IL-17、IL-1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IL-10、IL-13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后12、24 h介入组患者TNF-α、IL-1、IL-6、IL-8、IL-15、IL-17、IL-18均较介入前显著增高,IL-4、IL-10、IL-13均较介入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后12、24 h抗炎因子IL-4、IL-10、IL-13的升高幅度低于促炎因子TNF-α、IL-1、IL-6、IL-8、IL-15、IL-17、IL-18的升高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再灌注后促炎因子较抗炎因子增高更显著,容易导致血管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促炎因子 抗炎因子
下载PDF
脑血栓形成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
5
作者 蔡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9期0080-0082,共3页
探究脑血栓形成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的脑血栓形成合并糖尿病患者56例,随机均分2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综合护理,比较护理情况。结果 护理后试验组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水平更低,空腹血糖、餐... 探究脑血栓形成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的脑血栓形成合并糖尿病患者56例,随机均分2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综合护理,比较护理情况。结果 护理后试验组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水平更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更优,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焦虑与抑郁评分更优,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在脑血栓形成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可改善血压与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栓形成合并糖尿病 综合护理 血糖水平 神经缺损程度 不良心理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溶基质素1基因启动子区5A/6A多态性与中国北方人群脑血栓形成发病无关
6
作者 赵勇 孙慧 +3 位作者 马丽媛 王建春 邵建华 刘力生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716-718,共3页
为了解溶基质素 1基因启动子区 5A 6A多态性与脑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分子杂交技术对该多态性在中国北方人群脑血栓患者 (112 2例 )中的分布进行检测和分析 ,并与无脑血管病变的人群 (112 3例 )进行比较。结果发现 ,5... 为了解溶基质素 1基因启动子区 5A 6A多态性与脑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分子杂交技术对该多态性在中国北方人群脑血栓患者 (112 2例 )中的分布进行检测和分析 ,并与无脑血管病变的人群 (112 3例 )进行比较。结果发现 ,5A 6A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符合Hardy 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 ,脑血栓患者中5A5A、5A6A、6A6A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2 .5 0 %、2 7.6 3%和 6 9.88% ,对照组分别为 2 .2 3%、2 6 .18%和 71.5 9% ;两组人群 5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16 .31%和 15 .32 % ,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果提示 ,溶基质素 1基因启动子区 5A 6A多态性不是中国人群脑血栓形成发病的遗传学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溶基质素1基因启动子区5A/6A多态性与脑血栓形成发病无关 聚合酶链反应 溶基质素1 启动子 基因多态性 脑血栓形成
下载PDF
橘善宝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脑血栓形成的自身对照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赵利杰 魏岗之 +4 位作者 王育琴 李舜伟 马志忠 龙洁 余慧贞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验证橘善宝(血栓烷合成酶抑制剂)对改善急性期脑血栓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及生活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颈内动脉系统脑血栓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能力进行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评价。结果:在自觉症状和神经功能缺... 目的:验证橘善宝(血栓烷合成酶抑制剂)对改善急性期脑血栓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及生活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颈内动脉系统脑血栓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能力进行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评价。结果:在自觉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两项中,治疗前后比较有明显改善(P<0.01);在生活能力评价中,生活自理不能由原来的53.4%下降为1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结论:橘善宝对改善急性期脑血栓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有较好的疗效,毒副作用少,有比较广泛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橘善宝 治疗 脑血栓形成 运动功能障碍 生活能力
下载PDF
针刺对脑血栓形成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23
8
作者 彭旭明 靳瑞 +1 位作者 张家维 赖新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2-14,共3页
对初次发病的脑血栓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超氧化物歧化酶进行针刺前后对比观察 ,并与健康老年人对照。结果提示 :脑血栓患者与正常老年人相比具有高胆固醇、血液高粘稠度、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降低的特性。针刺后能使脑血栓形成患... 对初次发病的脑血栓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超氧化物歧化酶进行针刺前后对比观察 ,并与健康老年人对照。结果提示 :脑血栓患者与正常老年人相比具有高胆固醇、血液高粘稠度、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降低的特性。针刺后能使脑血栓形成患者血脂中的总胆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 ,超氧化物歧化酶升高 ,血液流变学中的全血粘度、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方程 K值及总积分均明显下降 (P<0 .0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血液流变学 SOD 血脂 脑血栓形成
下载PDF
蚯蚓酶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26
9
作者 黄德铭 陈百华 +2 位作者 姚晨玲 张国桢 朱长连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5,共3页
脑血管意外是急诊中的常见病,其中脑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随我国人口老年化有逐年上升趋势,对本病的防治已成为脑血管与疾病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我院从蚯蚓中提取具有纤溶活性的纤溶酶研究,以及严密观察正常志愿者口服蚯蚓酶的基础上,... 脑血管意外是急诊中的常见病,其中脑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随我国人口老年化有逐年上升趋势,对本病的防治已成为脑血管与疾病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我院从蚯蚓中提取具有纤溶活性的纤溶酶研究,以及严密观察正常志愿者口服蚯蚓酶的基础上,进行了19例患者口服蚯蚓酶的治疗,以8例未服此药治疗作为对照,检测了凝血和纤溶方面实验指标,用药前后进行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证明了蚯蚓酶应用于临床治疗脑血栓形成病例的良好效果,并且在所有治疗病例观察中,末发现有明显的毒性副作用,因而在当前治疗血栓性疾病尚缺乏较为理想的药物情况下,蚯蚓酶在临床上应用可能有其广阔的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脑血栓形成 蚯蚓酶
下载PDF
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TXB_2、6—kcto—PGF_1α含量,血小板聚集功能,血脂、脂蛋白及血液粘度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16
10
作者 吴江 张淑琴 +1 位作者 饶明俐 姚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5-18,共4页
本文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50例进行了血浆 TXB_2、6—keto—PGF_(1α)含量的放免测定,同时观察了血小板聚集功能、血脂、脂蛋白及血液粘度的变化,并对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另外还动态观察了7只实验性脑梗塞(?)实验前、后血浆 TXB_... 本文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50例进行了血浆 TXB_2、6—keto—PGF_(1α)含量的放免测定,同时观察了血小板聚集功能、血脂、脂蛋白及血液粘度的变化,并对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另外还动态观察了7只实验性脑梗塞(?)实验前、后血浆 TXB_2、6—keto—PGF_(1α)含量的变化。探讨了脑血栓的发病机理,为有效地防治此病提供了一些理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栓形成 TXB2 血小板 血脂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 被引量:13
11
作者 顾苏兵 林高平 +4 位作者 施天明 王奕琪 张剑梅 陈桂花 丁忠祥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5-397,408,共4页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测定222例腔隙性脑梗死和22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结果 22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12例(50.45%),其中在30~44岁、45~5...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测定222例腔隙性脑梗死和22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结果 22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12例(50.45%),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6.67%、21.43%和60.12%。112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38例(33.93%)和多发动脉狭窄74例(66.07%)。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59.82%,2级狭窄30.36%,3级及以上狭窄9.82%。228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91例(83.77%),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42.86%、80.77%和86.39%。191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83例(43.46%)和多发动脉狭窄108例(56.54%)。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34.56%,2级狭窄41.36%,3级及以上狭窄24.08%。两组30~44岁患者中以前循环单发颅内动脉狭窄为主,≥60岁组中以多发动脉狭窄多见,后循环动脉狭窄相对多见。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以颅内动脉1级狭窄为主,而脑血栓形成以2级以上狭窄为主。两组≥60岁患者随年龄增长多发动脉狭窄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脑血栓形成 磁共振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狭窄
下载PDF
天麻醒脑胶囊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和花生四烯酸诱导大鼠脑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云宇 张燕斌 +4 位作者 吴鹰 金燕 郑金丹 张家硕 沈志强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5年第6期762-765,793,共5页
采用比浊方法测定天麻醒脑胶囊在体内和体外对腺苷二磷酸(ADP)、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AA)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诱导家兔血小板活化聚集的影响。采用AA经大鼠颈内动脉注射诱发同侧大脑半球脑血栓形成... 采用比浊方法测定天麻醒脑胶囊在体内和体外对腺苷二磷酸(ADP)、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AA)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诱导家兔血小板活化聚集的影响。采用AA经大鼠颈内动脉注射诱发同侧大脑半球脑血栓形成方法评价天麻醒脑胶囊的抗脑血栓形成作用。天麻醒脑胶囊在体外呈浓度依赖性明显抑制AA和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其半数抑制浓度(50%ofinhibitory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1.83和3.25g/L。0.5和1g/kg的天麻醒脑胶囊于灌胃后明显抑制AA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本品1g/kg时显著阻抑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天麻醒脑胶囊在体内外对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无明显影响。1、2g/kg天麻醒脑胶囊组的右侧与左侧脑重差值均显著减小,显著降低右脑伊文思蓝吸光度与右脑重的比值。结果提示,天麻醒脑胶囊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和减轻脑血栓形成作用,有利于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的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醒脑胶囊 血小板聚集 腺苷二磷酸 花生四烯酸 血小板活化因子 脑血栓形成
下载PDF
脑血栓形成患者抗心磷脂抗体与VWF因子抗原的关系 被引量:10
13
作者 周少雄 谢伟贤 +4 位作者 邓爱红 简咏芬 江志兰 董少文 黄泽棋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867-1868,共2页
目的探讨首次入院脑血栓形成患者于血栓发生前抗心磷脂抗体(ACLA)与VWF因子抗原(VWF:Ag)的关系。方法选取神经内科88例首次入院且入院后3 d内发生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血栓形成组)作为研究对象,血栓发生前抽血,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ACLA... 目的探讨首次入院脑血栓形成患者于血栓发生前抗心磷脂抗体(ACLA)与VWF因子抗原(VWF:Ag)的关系。方法选取神经内科88例首次入院且入院后3 d内发生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血栓形成组)作为研究对象,血栓发生前抽血,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ACLA-IgM、ACLA-IgG,采用胶乳免疫法测定VWF:Ag,同时检测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用于对照。结果脑血栓形成组血浆VWF:Ag水平为(244.3±6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7±11.1)%(P<0.01);血清ACLA-IgM和ACLA-IgG水平分别为(34.8±8.9)MPL/mL和(28.1±6.6)GPL/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2.2)MPL/mL和(7.1±1.7)GPL/mL。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脑血栓形成组血浆VWF:Ag水平与血清ACLA-IgM(r=0.397,P=0.017)和ACLA-IgG(r=0.257,P=0.022)存在相关性,对照组血浆VWF:Ag水平与血清ACLA-IgM(r=0.037,P=0.733)和ACLA-IgG(r=0.057,P=0.581)无相关性。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于血栓发生前ACLA和VWF:Ag水平增高并有相关性,提示ACLA水平增高与脑血管内皮损伤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在脑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心磷脂抗体 脑血栓形成 VWF因子
下载PDF
29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ACE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进 孙晓江 +3 位作者 吕善庆 施弘 徐瑾 项坤三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7-178,共2页
目的 观察脑血栓形成患者血管紧张素 转换酶 (ACE)基因插入 (I) /缺失 (D)多态性 ,探讨 ACE基因与脑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扩增方法检测 2 9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和 31 2例健康人 (ACE)基因多态性与年龄变化。... 目的 观察脑血栓形成患者血管紧张素 转换酶 (ACE)基因插入 (I) /缺失 (D)多态性 ,探讨 ACE基因与脑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扩增方法检测 2 9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和 31 2例健康人 (ACE)基因多态性与年龄变化。结果 脑血栓形成组中在 51~ 92岁年龄组 (2 73例 ) ACE基因 DD纯合型频率为 0 .2 34,高于同龄正常对照组频率 0 .1 51。 DD:DI+II.X2 =4.49(P<0 .0 5) ,差别有显著性。结论  ACE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栓形成 ACE 基因多态性 DD纯合型
下载PDF
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1
15
作者 赵伟 杨敏 +1 位作者 郭春妮 张敏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6-277,共2页
关键词 脑血栓形成 康复护理干预
下载PDF
dl-四氢巴马汀对实验性脑血栓形成及体外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4
16
作者 邢建峰 王美纳 +2 位作者 马小亚 梁维薇 王玉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58-260,共3页
目的:观察dl-四氢巴马汀(dl-THP)对大鼠实验性脑血栓形成的影响。并观察体外dl-THP对二磷酸腺苷、花生四烯酸和胶原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采用经大鼠颈动脉顺行注射复合血栓诱导剂(二磷酸腺苷、凝血酶和... 目的:观察dl-四氢巴马汀(dl-THP)对大鼠实验性脑血栓形成的影响。并观察体外dl-THP对二磷酸腺苷、花生四烯酸和胶原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采用经大鼠颈动脉顺行注射复合血栓诱导剂(二磷酸腺苷、凝血酶和肾上腺素)造成的脑血栓模型。结果:dl-THP(15、7.5mg·kg-1)iv对大鼠实验性脑血栓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dl-THP对二磷酸腺苷、花生四烯酸和胶原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拮抗钙离子的作用而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l-四氢巴马汀 脑血栓形成 血栓诱导剂 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急性脑血栓形成不同时期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8
17
作者 郑华 夏绪刚 +2 位作者 邢永前 陈富嫦 巫志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61-263,共3页
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不同时期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测定3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发病不同时期血清中NO、SOD、MDA的含量。另选28例性别、年龄组成相似的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表明,脑血栓形成期,NO、SOD含... 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不同时期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测定3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发病不同时期血清中NO、SOD、MDA的含量。另选28例性别、年龄组成相似的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表明,脑血栓形成期,NO、SOD含量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增高(P<0.01);脑水肿期,NO含量较前显著增高(P<0.01)达正常水平(P>0.05),SOD含量进一步降低(P<0.05),MDA含量进一步增高(P<0.05);进入稳定期后,NO较前稍降低(P>0.05)仍在正常水平(P>0.05),SOD含量增高(P<0.01)仍低于正常(P<0.05),MDA含量较前下降(P<0.001)仍高于正常(P<0.01)。提示: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NO含量降低与脑缺血损伤有关,脑水肿期NO参与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脑缺血 脑血栓形成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下载PDF
大剂量尿激酶治疗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8
作者 袁栋才 朱建国 +3 位作者 刘公修 程文辉 冯辉 张菊香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5年第4期233-234,共2页
关键词 脑血栓形成 尿激酶 药物疗法
下载PDF
蝮蛇抗栓酶对脑血栓形成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9
作者 周向东 赵瑞祥 +1 位作者 朱金梅 张弘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12-112,共1页
蝮蛇抗栓酶对脑血栓形成患者的疗效观察周向东,赵瑞祥,朱金梅,张弘(空军杭州疗养院310007)我们选择住院治疗的血栓性脑梗塞病人,按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共89例,随机分... 蝮蛇抗栓酶对脑血栓形成患者的疗效观察周向东,赵瑞祥,朱金梅,张弘(空军杭州疗养院310007)我们选择住院治疗的血栓性脑梗塞病人,按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共8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用蝗蛇抗栓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栓形成 蝮蛇抗栓酶 药物疗法 疗效
下载PDF
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在急性脑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
20
作者 周少雄 朱浓娣 +5 位作者 谢伟贤 邓爱红 简咏芬 江志兰 董少文 黄泽棋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6131-6132,共2页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酯酶(Lp-PL)A2对急性脑血栓形成(C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通过病史、症状和体查拟诊为疑似脑CT患者115例,再采用诊断金标准分为脑CT(65例)和非脑CT组(5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ELISA法测定Lp-PLA2,采用循证检验医...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酯酶(Lp-PL)A2对急性脑血栓形成(C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通过病史、症状和体查拟诊为疑似脑CT患者115例,再采用诊断金标准分为脑CT(65例)和非脑CT组(5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ELISA法测定Lp-PLA2,采用循证检验医学的方法统计各诊断价值性能指标。结果脑CT组Lp-PLA2为(250.6±145.6)ng/ml,较非脑CT组〔(152.9±59.0)ng/ml〕浓度非常显著升高(P<0.001)。Lp-PLA2对脑CT具有最高诊断效率的诊断界值为173.5 ng/ml,在该界值的诊断灵敏度为67.7%,特异性为84.0%,阳性预测值84.6%,阴性预测值66.7%,阳性似然比4.23,阴性似然比0.38,诊断效率74.8%。根据拟诊率50.5%,计算获得Lp-PLA2对脑CT的诊断概率81.2%,误诊概率18.8%,漏诊概率27.8%,排除概率72.2%。结论单一指标Lp-PLA2对急性脑CT的诊断价值为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栓形成 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 ROC曲线 诊断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