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6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书文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的临证应用
1
作者 仇玉平 江镇 +2 位作者 李晓 李伟 丁书文(指导)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4期402-404,409,共4页
丁书文教授推崇李东垣的脾胃内伤学说,强调脾胃在人体脏腑功能中的重要性,主张心系疾病从脾胃论治。丁书文教授基于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心系疾病“热毒”学说,指出心系热毒是脾胃功能失调、湿痰瘀热胶结导致。治疗既治心系疾病之标... 丁书文教授推崇李东垣的脾胃内伤学说,强调脾胃在人体脏腑功能中的重要性,主张心系疾病从脾胃论治。丁书文教授基于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心系疾病“热毒”学说,指出心系热毒是脾胃功能失调、湿痰瘀热胶结导致。治疗既治心系疾病之标,亦调脾胃后天之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书文 李东垣 学术思想 脾胃论 心系疾病 临床经验
下载PDF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脾胃论》英译研究
2
作者 张焱 姬雪桦 王尔亮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45-150,共6页
中医药典籍《脾胃论》是中医脾胃学说的代表作,在学术上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生态翻译学生态范式的角度下进行论述,即“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与“翻译即生态平衡”。由生态范式便产生了取... 中医药典籍《脾胃论》是中医脾胃学说的代表作,在学术上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生态翻译学生态范式的角度下进行论述,即“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与“翻译即生态平衡”。由生态范式便产生了取向“三生”论域的“三生”相,即文本生命、译者生存、翻译生态,其中在“文本生命”视角下运用“三维”转换理论对《脾胃论》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Bob Flaws译本充分体现了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三维”转换,译者采用了增词、音译加注、音译加意译、意译加注解等翻译方法。此研究为中医药典籍的英译及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推动中医药文化的海外译介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生态翻译学 “三维”转换 中医英译
下载PDF
基于《脾胃论》再谈东垣“阴火”学说
3
作者 金秋百 赵月纯 +2 位作者 罗逸祺 孙楠 宋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8-20,共3页
基于《脾胃论》,探讨李东垣笔下阴火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治疗。阴火是东垣对内伤病中人体内同时存在的“虚”与“热”两种病理状态的统一概括,其“阴”为内、里,与外感相对,“虚”为气虚,以脾胃为主,“热”为阳气虚弱不能升散外达、... 基于《脾胃论》,探讨李东垣笔下阴火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治疗。阴火是东垣对内伤病中人体内同时存在的“虚”与“热”两种病理状态的统一概括,其“阴”为内、里,与外感相对,“虚”为气虚,以脾胃为主,“热”为阳气虚弱不能升散外达、郁于阴分所化,阴血受火热鼓动,流行周身,故其热象可表现在全身各处。阴火形成的关键在于气虚、气郁、郁热三个环节。治疗以补中、升阳二法为主,以治其本,泻热一法从权,以治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阴火 李东垣
下载PDF
赵克明教授从脾胃论治COPD临证经验
4
作者 侯羽 赵克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10期137-140,共4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由肺部对产生的刺激性气体或颗粒如香烟烟雾或雾霾等的异常炎性反应引起的一种疾病状态,造成的结果是部分可逆的进行性气流受限。COPD与肺的过度膨胀和全身效应有关,肺气肿及慢性支气管炎与其病理相关^([1])。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脾胃论 中医疗法 名医经验
原文传递
《脾胃论》对《灵枢·官能》治法的拓展应用
5
作者 李凯平 《中医药通报》 2024年第3期9-11,共3页
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相当重视“升降”,为更好地理解“升降”的内涵及其临床意义,文中以《脾胃论》为基,从“脾胃之气”演化为人身万物与“脾胃病”发生机理的探讨入手,认为《脾胃论》针对“脾胃不足”所致“人身之气升降失常”的治疗... 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相当重视“升降”,为更好地理解“升降”的内涵及其临床意义,文中以《脾胃论》为基,从“脾胃之气”演化为人身万物与“脾胃病”发生机理的探讨入手,认为《脾胃论》针对“脾胃不足”所致“人身之气升降失常”的治疗,是《灵枢·官能》“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与“从上下者,推而扬之”这两种治法的临证运用,并通过药物的气味配伍以实践其治法。这些治法对于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李东垣治疗脾胃病之制方原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东垣 脾胃论 《黄帝内经》 《灵枢》 治法 升降
下载PDF
基于《脾胃论》探析孤独症病机及证治
6
作者 童毅 张涤 《山西中医》 2024年第3期1-3,共3页
基于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衰而生百病”思想,探析孤独症与脾胃之间的病机联系,阐述“调节升降以滋脑髓、理气化痰以清九窍、濡养五脏以安五神、火郁发之以护元气”对孤独症治疗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孤独症 脾胃论 李东垣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小儿推拿从脾胃论治儿童抽动障碍
7
作者 何佩 张麒 +3 位作者 殷智洋 郭光昕 张帅攀 陆萍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2期5-10,共6页
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研究显示,抽动障碍患者会出现肠道菌群失调,中医的脾胃与现代医学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在生理、病理上是相通的,肠道菌群或可成为小儿推拿从脾胃论治抽动障碍新的切入点。该文... 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研究显示,抽动障碍患者会出现肠道菌群失调,中医的脾胃与现代医学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在生理、病理上是相通的,肠道菌群或可成为小儿推拿从脾胃论治抽动障碍新的切入点。该文从肠道菌群角度出发,探讨小儿推拿通过调理脾胃改善肠道菌群这一途径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可能性,以期为小儿推拿通过调理脾胃改善抽动障碍提供理论支持,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小儿推拿 儿童抽动障碍 慢惊风 瘛疭 脾胃论
下载PDF
动物保健宜以《脾胃论》作指导
8
作者 张策 《中国动物保健》 2024年第5期70-71,共2页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动物保健以预防为主,预防应以《脾胃论》为基础,脾胃好,百病消,以《脾胃论》为指导可增强免疫,减少各类疾病的发生,符合当前无抗养殖需求,为人类提供健康饮食,增加养殖效益、社会效益。
关键词 脾胃论 动物保健 免疫 增效益
下载PDF
基于方剂框架理论的《脾胃论》补益气血方的用药规律
9
作者 胥靖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160-0163,共4页
分析著名医学家李东垣编撰的《脾胃论》,探讨方剂框架理论下,《脾胃论》中补益气血方的用药规律,为现代医疗科学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软件Excel2010,基于方剂框架理论,统计整理《脾胃论》中补益气血方,根据药物的类别、品名进行归... 分析著名医学家李东垣编撰的《脾胃论》,探讨方剂框架理论下,《脾胃论》中补益气血方的用药规律,为现代医疗科学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软件Excel2010,基于方剂框架理论,统计整理《脾胃论》中补益气血方,根据药物的类别、品名进行归纳整理,分别从组方、配伍、功效、主治、用法及分类六方面总结分析补益气血方剂的用药规律。结果 《脾胃论》共有63首方,补益气血药物为53首,包含10味补益气血药,26首补益气血药为君,补气药黄芪最多,补血药当归为臣最多,补气药白术为佐药最多;补气药白术为使较多,多数均无使药;配伍药对形式较多;功效以补气最多;主治气血不足、失眠、头晕、乏力、嘴唇发白等多种症状;服药时间定为七类,其中食前、空心服最为常用,早饭与午饭间服最少。服药方法基本采用温服或者热服,冷服法最少,仅有两方;分类以补气类的频数为最多。结论 《脾胃论》中补益气血用药规律,基于方剂框架理论可作为治疗脾胃病的首选补气药,服用时间宜食前或空心服,温服或热服为主,在实际用药中,提高中医药治疗效果,还需结合临床实际,辨证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剂框架理论 脾胃论 补益气血 用药规律
下载PDF
《脾胃论》之五运六气理论浅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相学 余莉芳 +2 位作者 李毅平 林柳兵 刘晓琳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542-544,共3页
《脾胃论》是李东垣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除了体现脾胃中心理论外,还蕴含了丰富的运气理论,目前尚未被完全解读。文章从李东垣的时代背景、甲己化土理论、擅用升阳风药、因时用药等方面具体阐述五运六气理论在《脾胃论》中的体现与临床... 《脾胃论》是李东垣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除了体现脾胃中心理论外,还蕴含了丰富的运气理论,目前尚未被完全解读。文章从李东垣的时代背景、甲己化土理论、擅用升阳风药、因时用药等方面具体阐述五运六气理论在《脾胃论》中的体现与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李东垣 五运六气
下载PDF
基于《脾胃论》思想探析抑郁症 被引量:1
11
作者 滕晶 张玺震 《山东中医杂志》 2023年第6期541-544,共4页
运用李东垣《脾胃论》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受损,升降失调”等精华思想,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辨治进行深入拓展性思考和实践,提出脾胃功能失衡是抑郁症产生与发展的关键之一,治疗上应注重调理脾胃功能的平衡,以“补不足,损有余... 运用李东垣《脾胃论》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受损,升降失调”等精华思想,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辨治进行深入拓展性思考和实践,提出脾胃功能失衡是抑郁症产生与发展的关键之一,治疗上应注重调理脾胃功能的平衡,以“补不足,损有余,复升降”等为调平原则,紧扣脾胃功能失常引发的诸多变化论治抑郁症,充分调动和恢复脾胃在形神共调中的重要作用,使情畅、神旺、体健,从而恢复机体“形与神俱”的正常生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脾胃论 脾胃功能失衡 调和脾胃 形神共调 李东垣
下载PDF
从《脾胃论》探析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12
作者 刘晓琳 余莉芳 +3 位作者 李毅平 王健 林柳兵 潘相学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364-366,共3页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严重影响人类生活和生存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并无“肝癌”记载,根据其临床症状描述,又称之为“肝积”“肥气”“伏梁”“积聚”等[1]。如《济生方》所述:“肥气之状,在左胁下,覆大如杯……...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严重影响人类生活和生存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并无“肝癌”记载,根据其临床症状描述,又称之为“肝积”“肥气”“伏梁”“积聚”等[1]。如《济生方》所述:“肥气之状,在左胁下,覆大如杯……是为肝积”。《脾胃论》是金元时期李东垣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认为脾胃功能的异常是大多数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应不忘从脾胃论治。肝脏与脾脏在生理、病理上都有密切关系,故本文将从《脾胃论》浅析肝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李东垣 脾胃论
下载PDF
孙伟教授从脾胃论治慢性肾脏病
13
作者 李蔚 孙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3年第7期570-572,共3页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由各种原发性疾病(肾炎,高血压,糖尿病)导致的进展性的疾病,肾功能逐渐丧失。肾脏有滤过功能,重吸收功能,以及维持人体机能稳定的内分泌调节功能。终末期的慢性肾病会导致体内积聚过多的液体...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由各种原发性疾病(肾炎,高血压,糖尿病)导致的进展性的疾病,肾功能逐渐丧失。肾脏有滤过功能,重吸收功能,以及维持人体机能稳定的内分泌调节功能。终末期的慢性肾病会导致体内积聚过多的液体、少尿、电解质紊乱,进而危及生命。CKD的病因复杂,常由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也常常继发于糖尿病、高血压病、各种血液疾病及肿瘤,红斑狼疮等[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 脾胃论 原发性疾病 滤过功能 孙伟 少尿 内分泌调节
下载PDF
从《脾胃论》元气学说论治功能性便秘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文君 牛明了 张龙江 《国医论坛》 2023年第3期21-23,共3页
李东垣认为元气即胃气,来源于真气,乃先天之精,由后天水谷之气滋养。若脾胃受损,元气化生乏源,动力不足;或元气不行,气机郁滞,则发为阴火,影响脏腑功能而易致病。根据李东垣元气理论,脾胃内伤,元气不足,九窍不通,大肠传导无力,发为便秘... 李东垣认为元气即胃气,来源于真气,乃先天之精,由后天水谷之气滋养。若脾胃受损,元气化生乏源,动力不足;或元气不行,气机郁滞,则发为阴火,影响脏腑功能而易致病。根据李东垣元气理论,脾胃内伤,元气不足,九窍不通,大肠传导无力,发为便秘;元气不行,阴火内生,“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形成便秘。功能性便秘临证分为虚证及虚实夹杂证,皆可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补元气、散郁滞、泻阴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气学说 脾胃论 功能性便秘 补中益气汤 理论探讨
原文传递
基于《脾胃论》探讨升降理论在高脂血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薛普 姜子祥 陈应奇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第1期17-21,共5页
升降理论起始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李东垣继承发展其主要思想,认为升降相因,尤为重视脾胃元气。该文结合《脾胃论》原文,阐述升降之枢纽的含义,并探讨其在高脂血症中的应用。
关键词 升降理论 脾胃论 高脂血症 李东垣
下载PDF
探析《脾胃论》中脾胃疾病处方制方法则
16
作者 向西 关庆亚 +2 位作者 李亚南 代丽萍(指导) 许二平 《光明中医》 2023年第5期804-808,共5页
基于《脾胃论》全书所涉及处方探析脾胃疾病的制方法则。方法收集《脾胃论》全书所涉及处方,统计处方中各药味的频次、功效、四气五味和归经,采用降维因子归化、关联规则分析和层次聚类等方法探索各药味之间的关联,结合东垣学术思想探... 基于《脾胃论》全书所涉及处方探析脾胃疾病的制方法则。方法收集《脾胃论》全书所涉及处方,统计处方中各药味的频次、功效、四气五味和归经,采用降维因子归化、关联规则分析和层次聚类等方法探索各药味之间的关联,结合东垣学术思想探析脾胃疾病处方的制方法则。结果全书100首处方涉及中药116味,以解表药、补虚药和收涩药为主;高频药味有人参、白术、陈皮和炙甘草;以甘温药为主,辛、苦为辅;多归脾、胃经;陈皮-人参、白术-人参和柴胡-升麻药对使用频次最高,羌活-升麻-柴胡、茯苓-人参-白术角药常相须为用。结论脾胃为本、甘温相合,湿从胃生、淡渗利湿,升阳宣畅、风药胜湿,湿热相合、苦辛通降和食滞胃阻、消食快气等配伍法则是《脾胃论》体现的脾胃疾病处方的主要制方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李东垣 数据挖掘 制方法则 配伍规律
下载PDF
从脾胃论治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基于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
17
作者 周怡菲 刘锐 +2 位作者 黄健华 刘丽 陈波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6期231-235,共5页
肠道菌群对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人体的呼吸道、肠道寄生着大量的微生物。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基于中医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及脾胃论治法,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可起到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之效,其作用机制与减轻炎... 肠道菌群对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人体的呼吸道、肠道寄生着大量的微生物。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基于中医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及脾胃论治法,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可起到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之效,其作用机制与减轻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反应、减少毒素吸收等有关。围绕肠道菌群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肺部疾病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防治呼吸系统疾病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肠道菌群 脾胃论 呼吸系统疾病
原文传递
基于文献的从脾胃论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18
作者 方旭琴 崔向宁 +2 位作者 曲艺 林虹辰 蒋之林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5期687-691,共5页
目的:探讨中医从脾胃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相关文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运用“统计报表”... 目的:探讨中医从脾胃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相关文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运用“统计报表”“数据分析”模块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160首处方,涉及198味药物。数据挖掘分析得出处方中≥30次的高频药物16味,其中前3位分别是茯苓、丹参、陈皮,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胃、肺、心、肝为主,高频药物组合20组,药物关联规则2条,熵聚类分析得到3味药的药物组合14组,新处方7首。结论: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组方特点是在益气健脾的同时予以理气化痰、活血化瘀、醒脾开胃、调畅脾胃气机等药物,标本兼顾,可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脾胃论 中药复方 文献研究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用药规律 关联规则 肠道菌群
下载PDF
从《脾胃论》两方看李杲运用升降法制方的意义
19
作者 李凯平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2期2533-2535,共3页
为了探讨李杲运用升降法制方的意义,本文以《脾胃论》“清神益气汤”与“安胃汤”两方为研究对象,在理、法、方、药等方面解析其制方依据与原理,探讨其“升降法”运用的目的,并透过此两方及其相关原文与方剂在《脾胃论》的比较,探讨“... 为了探讨李杲运用升降法制方的意义,本文以《脾胃论》“清神益气汤”与“安胃汤”两方为研究对象,在理、法、方、药等方面解析其制方依据与原理,探讨其“升降法”运用的目的,并透过此两方及其相关原文与方剂在《脾胃论》的比较,探讨“升降法”制方的意义。结果发现:(1)“升降法”不是基于一两个“证候”,甚至是单一“病机”去厘定,而是以保人身“正气”为本;(2)“升法”的运用是为了保“阳气”与“升发之气”;“降法”则是为了保“阴血(津液)”与“收藏之气”;(3)“升降法”与“五脏补泻法”并用,令人身回复四时有序的生长化收藏。最后,两方揭示李杲也相当重视运用“降法”,而此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李杲治疗脾胃病的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杲 脾胃 升降 制方 脾胃论
下载PDF
易水学派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临证发微
20
作者 刘宇 毕颖斐 +1 位作者 张艳艳 韩志杰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5期955-957,共3页
张元素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及心得体会创立了易水学派的理论体系,其门生李杲、王好古及罗天益传承了张元素学术思想,更有开拓和创新,易水学派不断发展、完善,具有特征的脾胃论也逐渐形成和发展,在脏腑辨证理论、药物... 张元素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及心得体会创立了易水学派的理论体系,其门生李杲、王好古及罗天益传承了张元素学术思想,更有开拓和创新,易水学派不断发展、完善,具有特征的脾胃论也逐渐形成和发展,在脏腑辨证理论、药物气味归经理论指导下对心系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方面蔚成体系,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系疾病 易水学派 脾胃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