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氟啶虫胺腈对芦笋蚜虫的防治效果和作物安全性评价
1
作者 李新新 陈秀 +4 位作者 黄兰淇 孙浩 陈建波 赵莉 张颂函 《世界农药》 CAS 2024年第9期42-46,共5页
为芦笋蚜虫防治提供有效药剂,开展了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芦笋蚜虫的1年3地田间药效试验及其对芦笋的室内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使用有效成分剂量54、72、90 g/hm^(2)进行喷雾,对芦笋蚜虫表现出很好的防治效果以及... 为芦笋蚜虫防治提供有效药剂,开展了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芦笋蚜虫的1年3地田间药效试验及其对芦笋的室内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使用有效成分剂量54、72、90 g/hm^(2)进行喷雾,对芦笋蚜虫表现出很好的防治效果以及良好的速效性与持效性。药后3、7、14 d,其防效分别在65.1%~95.9%、70.0%~98.4%、61.2%~97.7%之间,且对芦笋生长安全。建议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用于防治芦笋蚜虫,推荐使用有效成分剂量为54~90 g/hm^(2),于蚜虫发生初期施药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啶虫 芦笋 蚜虫 田间药效 作物安全性
下载PDF
氟啶虫胺腈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的亚致死效应比较
2
作者 魏引弟 梁虎军 +5 位作者 张笑丽 蒋攀 韩英 苏悦 韩旭 姚永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27-132,共6页
采用生命表分析法对比氟啶虫胺腈亚致死浓度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LC_(20)(1.02μg/mL)处理棉蚜后G_(0)代种群表现出种群净增值率(R_(0))降低,平均世代历期(T)缩短和种群加倍时间(DT)延长,但与对... 采用生命表分析法对比氟啶虫胺腈亚致死浓度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LC_(20)(1.02μg/mL)处理棉蚜后G_(0)代种群表现出种群净增值率(R_(0))降低,平均世代历期(T)缩短和种群加倍时间(DT)延长,但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G_(1)代种群的R_(0)和r_(m)较对照分别降低1.94和0.01。而氟啶虫胺腈LC_(20)(0.13 mg/L)处理棉长管蚜后,G_(0)代种群的R_(0)、r_(m)和λ较对照分别降低3.44、0.07、0.14,而平均世代历期显著延长0.3 d。且氟啶虫胺腈可显著增加棉长管蚜G_(1)代种群的适合度代价,其成虫产仔前期(APOP)和总产仔前期(TPOP)明显延长,R_(0)、r_(m)和λ较对照分别降低8.77、0.10、0.13,平均世代时间(T)和种群加倍时间(DT)提高3.84、0.76 d。氟啶虫胺腈亚致死剂量LC_(20)对棉长管蚜种群的抑制作用较棉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 棉长管蚜 氟啶虫 亚致死效应 生命参数
下载PDF
草莓中氟啶虫胺腈及其代谢物降解规律及风险评估
3
作者 王贵民 王欣然 +2 位作者 刘庆菊 韩平 谭辉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0-176,共7页
目的探究草莓生长过程中氟啶虫胺腈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降解变化规律以及膳食暴露风险。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了草莓中氟啶虫胺腈及其代谢物的高灵敏度快速测定方法;通过田间试验,明确氟啶虫胺腈在草莓中的残留消解规律,... 目的探究草莓生长过程中氟啶虫胺腈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降解变化规律以及膳食暴露风险。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了草莓中氟啶虫胺腈及其代谢物的高灵敏度快速测定方法;通过田间试验,明确氟啶虫胺腈在草莓中的残留消解规律,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下,氟啶虫胺腈及其代谢物基质和溶液匹配标准曲线在0.1~100.0 n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出限为0.01μg/kg,最低定量限为0.02μg/kg,不同添加浓度下回收率范围在88.16%~104.14%,相对标准偏差小于等于9.18%,符合痕量检测的要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在草莓中经过代谢会产生X11719474和X117210612种代谢产物,且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14.75 d;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在草莓中膳食暴露风险较低。结论以10 g/亩剂量在温室草莓上使用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氟啶虫胺腈及其代谢物X11719474和X11721061无显著膳食暴露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啶虫 代谢物 消解动态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草莓
原文传递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动物源食品中氟啶虫胺腈和氟吡呋喃酮残留量 被引量:3
4
作者 梁明 胡均鹏 +6 位作者 吴玉銮 陈荣桥 冼燕萍 侯向昶 戴航 张浩和 刘城昊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22-728,共7页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动物源食品中氟啶虫胺腈和氟吡呋喃酮残留量的方法。样品中的氟啶虫胺腈和氟吡呋喃酮经乙腈超声提取和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净化后的样液经滤膜过滤后采用UPLC-MS/MS法测定。以乙腈和5 m...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动物源食品中氟啶虫胺腈和氟吡呋喃酮残留量的方法。样品中的氟啶虫胺腈和氟吡呋喃酮经乙腈超声提取和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净化后的样液经滤膜过滤后采用UPLC-MS/MS法测定。以乙腈和5 mmol/L乙酸铵-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采用ACQUITY UPLC?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分离,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扫描方式和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和氟吡呋喃酮在0.25~2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9 3和0.999 1,方法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1.0μg/kg和5.0μg/kg。实际样品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0.1%~11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7.8%。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度和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满足动物源食品中氟啶虫胺腈和氟吡呋喃酮残留的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CHERS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 动物源食品 氟啶虫 氟吡呋喃酮
下载PDF
氟啶虫胺腈对枸杞棉蚜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研究
5
作者 陈佳斌 刘秉阳 +2 位作者 张丽萍 杨玲 王芳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3期47-51,共5页
明确氟啶虫胺腈对枸杞棉蚜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采用浸虫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在田间进行小区药效试验。氟啶虫胺腈对枸杞棉蚜的LC50值为77.6215 mg/L。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在田间对枸杞棉蚜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55.56、83... 明确氟啶虫胺腈对枸杞棉蚜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采用浸虫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在田间进行小区药效试验。氟啶虫胺腈对枸杞棉蚜的LC50值为77.6215 mg/L。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在田间对枸杞棉蚜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55.56、83.33、111.11 mg/L在药后3、7、14 d的防效分别为72.38%~78.96%、80.15%~92.59%、79.71%~93.09%。药后7 d低剂量处理防效低于对照处理,其他处理的防效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吡虫啉的防效,且各剂量处理均对枸杞树安全。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对枸杞棉蚜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啶虫 枸杞棉蚜 室内毒力测定 田间防效
下载PDF
棉蚜对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抗药性监测及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越 朱鹤 +1 位作者 单莹 王子胜 《中国棉花》 2023年第2期1-5,共5页
棉蚜Aphis gossypii的发生会直接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威胁产量。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是防治棉蚜的常用杀虫剂。但因长期使用,我国各地棉蚜已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就棉蚜在我国三大棉区对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的抗药性水平以... 棉蚜Aphis gossypii的发生会直接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威胁产量。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是防治棉蚜的常用杀虫剂。但因长期使用,我国各地棉蚜已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就棉蚜在我国三大棉区对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的抗药性水平以及抗药性机理进行归纳,为后续防治棉蚜中合理用药和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 吡虫啉 氟啶虫 抗药性监测 抗性机理
下载PDF
喷雾助剂对氟啶虫胺腈在富士苹果叶片表面润湿和持留的影响
7
作者 郭晓君 李娅 +3 位作者 封云涛 李光玉 崔元甲 张润祥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0-157,共8页
为明确喷雾助剂在苹果园化学防治中的作用,采用表面张力、接触角和最大稳定持留量等分析了GY-T12、NF-100和迈润等3种喷雾助剂在达到临界胶束浓度(CMC)时对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及其在苹果叶片表面润湿性能和持留量的影响... 为明确喷雾助剂在苹果园化学防治中的作用,采用表面张力、接触角和最大稳定持留量等分析了GY-T12、NF-100和迈润等3种喷雾助剂在达到临界胶束浓度(CMC)时对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及其在苹果叶片表面润湿性能和持留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添加的3种喷雾助剂达到其CMC时,氟啶虫胺腈药液表面张力降低至27.64~35.64 mN/m;根据水滴在苹果叶片表面的接触角小于或大于90°判定苹果叶片近轴面为亲水性表面、远轴面为疏水性表面,添加助剂使药液在近轴面和远轴面30 s的静态接触角分别降低23.2°~41.3°和68.0°~93.5°,同时使亲水性近轴面黏附功降低5.36~12.56 mJ/m^(2),而黏附张力增大9.27~11.26 mN/m,在疏水性远轴面黏附功与黏附张力分别增大27.45~36.66 mJ/m^(2)和47.55~53.28 mN/m,对改善远轴面的黏附润湿性更显著;药液表面张力和最大稳定持留量存在抛物线状函数关系,当表面张力为40.89 mN/m时,持留量达最大值12.53 mg/cm^(2);3种助剂中,NF-100和GY-T12可显著增加药液持留量,且GY-T12对靶标害虫苹果黄蚜有显著增效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苹果园应用时应依据预期目标选择适当的喷雾助剂,并通过调节药液表面张力使其处于适宜范围以增加药液持留量、提高对靶标害虫的毒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助剂 氟啶虫 苹果叶片 润湿性能 持留量
下载PDF
LC-MS/MS法测定大蒜中氟啶虫胺腈残留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8
作者 倪永付 王勇 +2 位作者 魏俊英 高洁 张生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第31期68-70,共3页
为评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测定大蒜中氟啶虫胺腈残留量的不确定度,本文分析了不确定度影响因素,找出了不确定度各分量并进行了评定,确定了标准品及样品称量、实验重复性、... 为评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测定大蒜中氟啶虫胺腈残留量的不确定度,本文分析了不确定度影响因素,找出了不确定度各分量并进行了评定,确定了标准品及样品称量、实验重复性、实验室温度、移液定容体积以及加标回收率等因素对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通过计算各分量的不确定度求得氟啶虫胺腈残留量测量结果的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0.053 8,扩展不确定度U(X)=0.001 04 mg·kg^(-1),大蒜中氟啶虫胺腈残留量的检测结果为(0.009 60±0.001 04)mg·kg^(-1),k=2。实验重复性对氟啶虫胺腈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加标回收率、移液定容,日常检测时应重点关注实验重复性、加标回收率、移液定容等操作过程,尽量减小其对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大蒜 氟啶虫 不确定度
下载PDF
28%噻虫胺·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对花生病虫害防治效果评价
9
作者 崔亚光 李纳 张杰 《湖北植保》 2023年第4期37-40,共4页
为评价噻虫胺·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对花生地下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以100 mL/12.5 kg和120 mL/12.5 kg的剂量拌种后,对花生地下害虫及根腐病的防效均在72%以上,增产率达15%以上;且防效和增产... 为评价噻虫胺·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对花生地下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以100 mL/12.5 kg和120 mL/12.5 kg的剂量拌种后,对花生地下害虫及根腐病的防效均在72%以上,增产率达15%以上;且防效和增产效果随着药量的增加而增高。不同拌种剂量均对花生出苗、苗期生长和增产有促进作用,对花生安全。建议生产实际中,使用28%噻虫胺·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100~120 mL拌花生种子12.5 kg以防治病虫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咯菌·嘧菌酯 花生病害 地下害虫 防治效果
下载PDF
氟啶虫胺腈对棉蚜的生物活性及对棉花的安全性 被引量:18
10
作者 许冬 丛胜波 +3 位作者 武怀恒 黄民松 徐雪 万鹏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9-223,共5页
本文通过叶片浸渍法研究了氟啶虫胺腈对棉蚜的室内活性,同时分析了其对棉花的安全性。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处理棉蚜24h的LC50和LC90为1.98mg/L和26.02mg/L,显著低于吡虫啉的8.69mg/L和132.68mg/L,毒效比达4.39;处理48h后,... 本文通过叶片浸渍法研究了氟啶虫胺腈对棉蚜的室内活性,同时分析了其对棉花的安全性。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处理棉蚜24h的LC50和LC90为1.98mg/L和26.02mg/L,显著低于吡虫啉的8.69mg/L和132.68mg/L,毒效比达4.39;处理48h后,氟啶虫胺腈对棉蚜仍表现出很高的杀虫活性,且显著高于吡虫啉。棉花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浓度40~160g/hm2范围内喷施500g/kg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对棉花不同时期的叶色、株高、果枝层以及棉蕾脱落都未造成显著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啶虫 棉蚜 毒力 棉花 安全性
下载PDF
氟啶虫胺腈对麦蚜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帅 高希武 +2 位作者 张绍明 闵红 于晓庆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9-232,共4页
测定了河南许昌、山东汶上、江苏邗江3地两种麦蚜对吡虫啉、啶虫脒和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水平,并在3地开展了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抗性监测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种群对吡虫啉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状态(抗性倍数0.30-7.00倍),对氟啶虫胺腈处... 测定了河南许昌、山东汶上、江苏邗江3地两种麦蚜对吡虫啉、啶虫脒和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水平,并在3地开展了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抗性监测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种群对吡虫啉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状态(抗性倍数0.30-7.00倍),对氟啶虫胺腈处于敏感状态;麦长管蚜种群对吡虫啉、氟啶虫胺腈都处于敏感状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河南许昌、山东汶上、江苏邗江3地试验田50%氟啶虫胺腈WG对麦蚜田间防治效果药后3d为81.6%-88.0%,药后7d为79.2%-89.7%,明显优于对照药剂10%吡虫啉WP、5%啶虫脒WP的防治效果。结合室内抗药性监测和田间防治效果,说明氟啶虫胺腈作为新型杀虫剂品种,可作为轮换或替代药剂用于麦蚜的抗性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啶虫 麦蚜 防治效果
下载PDF
棉蚜对氟啶虫胺腈抗性发展动态及田间种群抗性风险评估 被引量:9
12
作者 安静杰 高占林 +3 位作者 党志红 闫秀 潘文亮 李耀发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6-81,共6页
为了明确河北棉区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水平,评估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风险。采用浸渍法测定了2014—2017年河北省不同棉区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水平。利用群体汰选法筛选棉蚜抗性品系,采用Tabashnik域性状分析法计算棉蚜对氟啶... 为了明确河北棉区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水平,评估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风险。采用浸渍法测定了2014—2017年河北省不同棉区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水平。利用群体汰选法筛选棉蚜抗性品系,采用Tabashnik域性状分析法计算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现实遗传力。抗性监测结果表明,与历史敏感基线相比,河北沧州、邯郸和保定地区的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倍数分别为59.07、197.43和205.39倍,达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用氟啶虫胺腈对田间采集棉蚜种群连续筛选25代,抗性倍数上升了13.44倍。在前期汰选的15代(F0~F(15))中,抗性现实遗传力为h^2=0.030 4,抗性风险较低;而在之后的10代(F(15)~F(25))中,其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148 4,抗性风险明显增加。结果表明河北棉区棉蚜对氟啶虫胺腈抗性呈显著增长的趋势,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发展具有先缓慢之后迅速增长的特点。本研究可为氟啶虫胺腈的合理应用和棉蚜的抗性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 氟啶虫 抗性监测 现实遗传力 风险评估
下载PDF
金银花中氟啶虫胺腈残留测定方法及消解动态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玉洁 薛健 +2 位作者 顾炎 金红宇 马双成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441-2444,共4页
目的:研究氟啶虫胺腈在金银花中的消解动态规律,为金银花生产中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对照、氟啶虫胺腈喷施推荐剂量(45 g/hm^2)和三倍推荐剂量(135 g/hm^2)共3个处理,重复3次。于喷施农药后2 h,1、... 目的:研究氟啶虫胺腈在金银花中的消解动态规律,为金银花生产中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对照、氟啶虫胺腈喷施推荐剂量(45 g/hm^2)和三倍推荐剂量(135 g/hm^2)共3个处理,重复3次。于喷施农药后2 h,1、2、3、4、5、7、9、11、13、15 d采集样品。建立气相色谱测定法对田间样品进行测定。结果:建立的方法在3个添加水平回收率在91.3%~96.7%之间,RSD小于6.6%,在5~5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符合农残测定要求;田间试验得到消解动态方程为推荐剂量:C=1.2168e^(-0.545t),三倍推荐剂量:C=3.8076e^(-0.384t),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降解规律,氟啶虫胺腈半衰期为1.27~1.81 d。结论:建议在开花前蚜虫发生期按推荐剂量(45 g/hm^2)喷施氟啶虫胺腈,安全间隔期为5 d,以保证金银花药材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氟啶虫 消解动态 氟啶虫半衰期 农药安全使用
原文传递
氟啶虫胺腈亚致死浓度对桃蚜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泽华 范佳敏 +2 位作者 陈金翠 宫亚军 魏书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96-503,共8页
【目的】氟啶虫胺腈属第4代新烟碱类药剂,研究旨在探讨氟啶虫胺腈亚致死浓度对F_0(当代)及F_1(第1代)桃蚜(Myzus persica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氟啶虫胺腈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氟啶虫胺腈对桃蚜的亚致死剂量采用波特喷... 【目的】氟啶虫胺腈属第4代新烟碱类药剂,研究旨在探讨氟啶虫胺腈亚致死浓度对F_0(当代)及F_1(第1代)桃蚜(Myzus persica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氟啶虫胺腈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氟啶虫胺腈对桃蚜的亚致死剂量采用波特喷雾塔法确定,将琼脂铺于玻璃培养皿底部,再将新鲜油菜叶片背面向上铺在琼脂上。挑取15头成蚜至油菜叶片上,置于波特喷雾塔下喷雾,药剂设置7个浓度,处理48 h后检查桃蚜死亡情况,采用POLO-Plus10.0软件计算LC_(10)和LC_(25)。采用建立生命表的方法评估氟啶虫胺腈亚致死剂量对桃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评估药剂对F_0代桃蚜的影响时,分别以LC_(10)和LC_(25)喷施成蚜,48 h后将成蚜移至未着药叶片,单头饲养直至死亡。评估药剂对F_1代桃蚜的影响时,以LC_(10)和LC_(25)处理成蚜,48 h后将成蚜移至未着药叶片待其产蚜,24 h后随机选取初产若蚜单头饲养直至死亡,记录蚜虫存活及繁殖情况。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若蚜发育历期、成蚜寿命、单雌产蚜量及生命表参数差异显著性。【结果】根据室内生物测定结果,氟啶虫胺腈对桃蚜成蚜48 h的LC_(10)和LC_(25)分别为0.012和0.041 mg·L^(-1)。亚致死浓度的氟啶虫胺腈显著降低了F_0和F_1代桃蚜成蚜寿命、单雌产蚜量和产蚜历期,并表现为随药剂浓度增加,成蚜寿命、产蚜历期缩短,单雌产蚜量降低。LC_(10)和LC_(25)浓度处理F_0代桃蚜后,成蚜寿命分别为20.89和15.47 d,均显著低于对照的25.41 d;单雌产蚜量分别为56.51和27.33头,显著低于对照的71.02头;产蚜历期分别为20.74和14.37 d,显著低于对照的25.27 d;F_1代成蚜寿命分别为14.80和9.76 d,产蚜历期分别为12.03和8.59 d,单雌产蚜量分别为46.20和28.23头。与对照相比,LC_(10)浓度的氟啶虫胺腈处理显著延长了F_1代1龄若蚜的发育历期(1.73和2.21 d),LC_(25)浓度的氟啶虫胺腈处理显著延长了2龄若蚜的发育历期(1.43和1.58 d),其余龄期及整个若蚜期发育历期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生命表参数分析表明,氟啶虫胺腈LC_(10)和LC_(25)浓度处理后桃蚜净增殖率R_0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R_0分别为47.15、24.55和64.47。【结论】亚致死剂量的氟啶虫胺腈能够显著抑制F_0及F_1代桃蚜的寿命和繁殖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啶虫 新烟碱类杀虫剂 桃蚜 生命表 生物测定 波特喷雾塔
下载PDF
氟啶虫胺腈与其他药剂复配对苹果黄蚜的联合毒力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8
15
作者 郭晓君 封云涛 +3 位作者 李娅 庾琴 李光玉 张润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43-247,252,共6页
针对苹果黄蚜防治药剂类型单一、药剂敏感性下降等问题,采用浸叶法开展几种药剂对苹果黄蚜室内毒力测定,并用共毒系数法进行联合毒力评价。结果显示,氟啶虫胺腈和阿维菌素在8∶1~1∶8、氟啶虫胺腈和吡虫啉1∶1、氟啶虫胺腈和高效氯氟氰... 针对苹果黄蚜防治药剂类型单一、药剂敏感性下降等问题,采用浸叶法开展几种药剂对苹果黄蚜室内毒力测定,并用共毒系数法进行联合毒力评价。结果显示,氟啶虫胺腈和阿维菌素在8∶1~1∶8、氟啶虫胺腈和吡虫啉1∶1、氟啶虫胺腈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4∶1~1∶4配比范围对苹果黄蚜有增效作用,3种组合最佳增效比均为1∶1。田间应用结果显示,药后3~21 d,22%氟啶虫胺腈SC单剂对苹果黄蚜防效达94.77%~99.40%;22%氟啶虫胺腈SC分别与5%阿维菌素EC、70%吡虫啉WG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按有效成分1∶1混配后对苹果黄蚜防效达86.43%~97.00%,均显著高于相应单剂对照,持效期可达21 d。推荐采用氟啶虫胺腈单剂及氟啶虫胺腈与阿维菌素、吡虫啉或高效氯氟氰菊酯混配剂作为替代药剂防治苹果黄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黄蚜 氟啶虫 药剂复配 联合毒力 效果评价
下载PDF
金银花中氟啶虫胺腈的残留规律及膳食风险评估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玉洁 薛健 +1 位作者 金红宇 马双成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34-1536,共3页
目的研究金银花中氟啶虫胺腈的残留规律,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方法对金银花中氟啶虫胺腈进行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试验后,以乙腈提取,中性氧化铝填充柱净化,GC-ECD法测定,得出残留规律。再通过基于残留试验数据得到的慢性、急性风险商值,... 目的研究金银花中氟啶虫胺腈的残留规律,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方法对金银花中氟啶虫胺腈进行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试验后,以乙腈提取,中性氧化铝填充柱净化,GC-ECD法测定,得出残留规律。再通过基于残留试验数据得到的慢性、急性风险商值,对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 2个喷施剂量(45、135 g/hm2)氟啶虫胺腈的半衰期分别为1.55、1.81 d,最终残留量在0~0.35 mg/kg之间。慢性、急性风险商值分别为0.025%、0.028%,均远小于100%。结论氟啶虫胺腈在金银花中的膳食摄入风险较低,不会引起消费者的膳食暴露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氟啶虫 残留规律 膳食风险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果蔬中氟啶虫胺腈、Pyrifluquinazon和螺虫乙酯残留量 被引量:10
17
作者 崔淑华 李正义 +4 位作者 程刚 李瑞娟 王宇 张雪琰 赵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02-308,共7页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蔬菜和水果中氟啶虫胺腈、Pyrifluquinazon和螺虫乙酯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均质提取,混合使用乙二胺-N-丙基硅烷和十八烷基硅烷基质分散净化剂净化,以C18色谱柱分离待测物,采用电喷雾离子化...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蔬菜和水果中氟啶虫胺腈、Pyrifluquinazon和螺虫乙酯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均质提取,混合使用乙二胺-N-丙基硅烷和十八烷基硅烷基质分散净化剂净化,以C18色谱柱分离待测物,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扫描和动态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氟啶虫胺腈在0.2~100μg/L之间,Pyrifluquinazon在0.02~10μg/L之间,螺虫乙酯在0.1~10μg/L之间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0。在4个添加水平进行氟啶虫胺腈、Pyrifluquinazon和螺虫乙酯添加回收率实验,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9.9%~103.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3%~8.8%之间。氟啶虫胺腈、Pyrifluquinazon和螺虫乙酯的方法定量限分别为0.334、0.040 5μg/kg和0.378μg/kg,检出限分别为0.100、0.012 2μg/kg和0.133μg/kg。该方法快速简便、定量准确,可满足多种蔬菜和水果中氟啶虫胺腈、Pyrifluquinazon和螺虫乙酯3种杀虫剂的残留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果蔬 Pyrifluquinazon 氟啶虫 螺虫乙酯 残留
下载PDF
杀虫剂氟啶虫胺腈对家蚕的毒性试验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云芝 刘文光 +7 位作者 衣葵花 刘惠芬 董亚茹 杜建勋 于振诚 郭光 娄齐年 王照红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0-104,共5页
氟啶虫胺腈是近年开发的砜亚胺类内吸性杀虫剂,采用食下毒叶法、喷施法等测定氟啶虫胺腈对家蚕的触杀毒性、胃毒性及桑叶残留毒性。以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WDG)稀释成的31.3~5 000 mg/L药液对2龄起蚕的触杀毒性极显著高于对3龄起... 氟啶虫胺腈是近年开发的砜亚胺类内吸性杀虫剂,采用食下毒叶法、喷施法等测定氟啶虫胺腈对家蚕的触杀毒性、胃毒性及桑叶残留毒性。以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WDG)稀释成的31.3~5 000 mg/L药液对2龄起蚕的触杀毒性极显著高于对3龄起蚕的触杀毒性(P〈0.01),但即使是高浓度(5 000 mg/L)药液对4龄起蚕也没有触杀毒性。以50%氟啶虫胺腈WDG稀释的不同浓度药液给2~4龄起蚕连续添毒4 h,对3个龄期幼虫36 h的半致死浓度(LC_(50))与致死中量(LD_(50))分别为57.95μg/m L、140.45μg/m L、198.22μg/m L和0.055μg/头、0.197μg/头、0.784μg/头。分别于喷施质量浓度为66.7、33.3、25.0 mg/L的氟啶虫胺腈药液后的第1、3、5、7、9、11天,采摘桑叶全龄饲喂不同批次收蚁的家蚕,各浓度药液处理区桑叶饲养幼虫的发育经过未受影响,上蔟结茧的全茧量、茧层率亦无显著差异,说明在蚕区农田及桑园施用上述浓度氟啶虫胺腈药液后1 d即可采桑叶养蚕。综上认为,50%氟啶虫胺腈WDG对家蚕有较低的胃毒性,但其在桑叶中的残毒期较短,可在蚕区农田和桑园的害虫防治中合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氟啶虫 家蚕 毒性 残毒期
原文传递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吡虫啉或氟啶虫胺腈对麦二叉蚜细胞色素P450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百重 马康生 +5 位作者 刘俊杰 卢留洋 谢兰芬 孔凡彬 陈锡岭 高希武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9-757,共9页
为了筛选出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参与吡虫啉或氟啶虫胺腈代谢调节的细胞色素P450(P450)基因,采用浸渍法,用吡虫啉或氟啶虫胺腈处理麦二叉蚜24 h后,通过构建转录组测序文库,并进行RNA-seq测序,筛选出差异性表达的P450基因,并进行... 为了筛选出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参与吡虫啉或氟啶虫胺腈代谢调节的细胞色素P450(P450)基因,采用浸渍法,用吡虫啉或氟啶虫胺腈处理麦二叉蚜24 h后,通过构建转录组测序文库,并进行RNA-seq测序,筛选出差异性表达的P450基因,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结果表明:用吡虫啉处理麦二叉蚜后,有19个P450基因上调表达,15个P450基因下调表达;用氟啶虫胺腈处理麦二叉蚜后,有18个P450基因上调表达,15个P450基因下调表达。运用qPCR验证了吡虫啉对12个P450基因的诱导表达,其结果与DGE测序文库显示的结果基本一致。这些结果可为深入研究麦二叉蚜P450对蚍虫啉和氟啶虫胺腈的解毒代谢作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测序 吡虫啉 氟啶虫 诱导 麦二叉蚜 细胞色素P450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新型杀虫剂氟啶虫胺腈对桑粉虱的毒力及其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3
20
作者 谢道燕 杨振国 +5 位作者 周春涛 柴建萍 达爱斯 倪婧 江秀均 罗雁婕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2期2900-2904,共5页
为明确新型杀虫剂氟啶虫胺腈对桑粉虱(Bemisia myricae)的毒力及其对家蚕(Bombyx mori)的安全性,采用试管药膜法和叶片浸渍法在室内测定其对桑粉虱成虫和卵的毒力,并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了50%氟啶虫胺腈WG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及亚致死... 为明确新型杀虫剂氟啶虫胺腈对桑粉虱(Bemisia myricae)的毒力及其对家蚕(Bombyx mori)的安全性,采用试管药膜法和叶片浸渍法在室内测定其对桑粉虱成虫和卵的毒力,并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了50%氟啶虫胺腈WG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及亚致死剂量对家蚕生长发育与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250-1 000 mg/L的50%氟啶虫胺腈WG对桑粉虱成虫处理5 h的致死率为86.22%-96.43%,其LC50为122.251 mg/L,而125-1 000 mg/L的浓度范围内对桑粉虱的卵无明显作用,但可延迟孵化时间。3龄起蚕取食50%氟啶虫胺腈WG以50-200 mg/L处理的桑叶72 h累计中毒死亡率为24.44%-76.67%,LC50为91.158 mg/L,属于中等毒性农药;其亚致死剂量20、30和40 mg/L可延长4、5龄期0.5-1.0 d,其高浓度处理的全茧量、茧层量、蛹重和眠蚕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啶虫 家蚕(Bombyx mori) 桑粉虱(Bemisia myricae) 毒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