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2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表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及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孙喜燕 宁伟 +2 位作者 王谦 胡潺潺 邸海燕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3期329-332,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预测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临床价值并分析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确诊为单侧单发乳腺癌患... 目的探讨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预测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临床价值并分析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确诊为单侧单发乳腺癌患者249例,手术治疗前均接受ABVS检查,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ALNM组98例和无ALNM组151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ABVS超声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患者发生ALNM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BVS超声参数对乳腺癌患者发生ALNM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无ALNM组相比,ALNM组肿瘤最大径更大,肿瘤距乳头距离更近,肿瘤边缘不光整、内部回声不均匀、冠状面汇聚征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年龄、绝经、病理分级、分子分型以及肿瘤位置、形态、微钙化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肿瘤距乳头距离、有冠状面汇聚征是乳腺癌患者发生A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肿瘤距乳头距离、有冠状面汇聚征单独预测及三者联合预测乳腺癌患者发生ALNM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3、0.605、0.628、0.809,三者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最大,联合预测的敏感度为70.68%,特异度为83.04%。结论ABVS超声参数有助于预测单侧单发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前是否发生ALNM,肿瘤最大径、肿瘤距乳头距离、有冠状面汇聚征是发生ALNM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三者联合可提高乳腺癌患者发生ALNM风险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 腋窝淋巴结转移 冠状面汇聚征 距乳头距离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行X线摄影与CT检查的诊断效能分析
2
作者 王浩宇 石文达 +1 位作者 赵晓彬 崔志新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506-511,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X线与CT检查的诊断效能比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12例,分析发生和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同时分析X线、CT检查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X线与CT检查的诊断效能比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12例,分析发生和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同时分析X线、CT检查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112例患者中,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32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28.57%;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织低分化比例、组织类型为浸润性癌比例、有脉管浸润比例、肿瘤直径≥5cm比例、组织Ki-67表达≥14%比例分别为68.75%、90.63%、28.13%、31.25%和84.38%,明显高于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化程度、病灶组织类型、脉管浸润、Ki-67表达是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X线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500,P<0.05,一致性较差;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825,P<0.05,一致性较好;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灵敏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6%、87.50%和95.00%,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受分化程度、病灶组织类型、脉管浸润、Ki-67表达的影响;相较于X线,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X线 CT检查
下载PDF
基于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中心研究
3
作者 谢玉海 马培旗 +6 位作者 王小雷 韩剑剑 马文俊 曹雪花 张宁宁 杨杨 胡东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728例经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按照7:3的比例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413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随机拆分为训练...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728例经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按照7:3的比例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413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随机拆分为训练组289例(淋巴结转移阴性197例,淋巴结转移阳性92例)和验证组124例(淋巴结转移阴性85例,淋巴结转移阳性39例),将阜阳市人民医院和太和县人民医院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共计315例(淋巴结转移阴性221例,淋巴结转移阳性94例)作为外部测试组。对比分析双乳内外斜位(MLO)和头尾位(CC)图像,选取病变面积较大的数字化乳腺X线图像使用深睿医疗多模态科研平台进行图像分割及影像组学特征提取,采用特征间线性相关性分析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ASSO)对组学特征进行降维并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性能。结果:最终筛选出8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模型用于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该模型的预测效能在训练组、验证组和外部测试组分别为0.807、0.790和0.753,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8%和61.4%、79.5%和69.4%、44.7%和92.8%。决策曲线证实了该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论:基于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对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具有较高效能,对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数字乳腺X线摄影 腋窝淋巴结转移 影像组学
下载PDF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4
作者 张琴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32-0035,共4页
探讨应用高频率多普勒技术对乳腺癌患者腋下淋巴结转移进行早期检测的意义。方法 择选50例乳腺癌患者,时间范围2022.01-2023.03,“金标准”为手术病例诊断结果(29例已发生转移,21例无1转移),采用高频率多普勒彩超技术检测所有病人,比较... 探讨应用高频率多普勒技术对乳腺癌患者腋下淋巴结转移进行早期检测的意义。方法 择选50例乳腺癌患者,时间范围2022.01-2023.03,“金标准”为手术病例诊断结果(29例已发生转移,21例无1转移),采用高频率多普勒彩超技术检测所有病人,比较分析其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转移组血流速度比未转移组更快,肿瘤最大直径比未转移组更长(P<0.05)。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早期诊断中,相比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高频彩超诊断符合度90.00%,灵敏度93.10%,特异度85.71%。转移组无增皮质后患者设占比比对照组更低,钙化斑患者占比比对照组更高,长短径之比>2患者占比比对照组更高,边界融合患者占比比对照组更高(P<0.05)。从血流分布层面来看,转移组周边型患者占比显著多于未转移组,门型患者占比比未转移组更少, 根据血流信号的变化进行分析,转移组3级、未转移组患者的占比分别是51.72%、23.81%,其对比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优势,P<0.05.结论 对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病情诊断来说,在早期筛查中选择高频彩色多普勒技术的临床应用优势突出,它可为医师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对患者病症识别存在较高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早期诊断
下载PDF
基于BI-RADS超声风险分层系统的乳腺图像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周晓玉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2024年第2期134-140,共7页
目的:探究基于美国放射学会(ACR)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的乳腺图像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65例乳腺癌(BC)患者171个乳腺病灶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进行乳腺超声(... 目的:探究基于美国放射学会(ACR)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的乳腺图像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65例乳腺癌(BC)患者171个乳腺病灶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进行乳腺超声(US)检查,分析BC的超声图像特征与ALNM的相关性。结果:BC患者ALNM与钙化灶有无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与肿瘤单发/多发或弥漫、血流丰富程度、病灶最大径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01),与形态、边缘、纵横比、后方回声无显著相关性(P>0.05);将单个超声图像特征与ALNM相关的4个指标作多因素分析,钙化灶、血流丰富程度、肿瘤数量、最大径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943、8.216、2.768、3.867,其中血流丰富度对于判断ALNM的意义较大;具有4个或5个恶性超声图像特征的乳腺病灶的ALNM阳性率较高。结论:基于BI-RADS超声风险分层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图像特征判定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为临床分期和评估预后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BI-RADS超声风险分层系统 乳腺图像特征 腋窝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老年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多层螺旋CT联合动态增强MRI在术前诊断的价值
6
作者 成跃 张博洋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2期219-223,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多层螺旋CT(MSCT)联合3.0T动态增强MRI(DCEMRI)在老年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术前诊断和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老年乳腺癌患...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多层螺旋CT(MSCT)联合3.0T动态增强MRI(DCEMRI)在老年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术前诊断和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老年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ALNM的43例患者为ALNM组;未发生ALNM的62例患者为非ALNM组(对照组)。收集MSCT、3.0T DCE-MRI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长短径比值、淋巴门结构、肿瘤直径、肿瘤边缘以及肿瘤内部强化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NM组肿块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明显高于无ALNM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长短径比值、淋巴门结构、肿瘤边缘以及肿块ADC值为老年乳腺癌发生ALNM的危险因素(P<0.05)。MSCT与DCE-MRI并联联合诊断乳腺癌ALNM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38,敏感度为97.67%,特异度为59.68%,Kappa=0.528,诊断结果与实际结果高度一致,且漏诊率极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结论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长短径比值、淋巴门结构、肿瘤边缘以及肿块ADC值是老年乳腺癌患者发生ALNM的危险因素;MSCT与DCE-MRI并联联合诊断可明显提升对ALNM早期诊断的效能,降低临床漏诊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MRI 多层螺旋CT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老年
下载PDF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7
作者 邹丹丹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2期126-128,136,共4页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烟台凤凰台医院收治的88例乳腺癌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病理活检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烟台凤凰台医院收治的88例乳腺癌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病理活检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准确性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诊断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价值
8
作者 章晓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132-0135,共4页
评定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本次通过查询彩超及影像采集系统,回顾性调取进行超声检查的确诊原发性乳腺癌95例,通过术前及术中接受病理穿刺检查,确定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70例)和未转移(25例)。接... 评定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本次通过查询彩超及影像采集系统,回顾性调取进行超声检查的确诊原发性乳腺癌95例,通过术前及术中接受病理穿刺检查,确定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70例)和未转移(25例)。接受彩超检查,确定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68例)和未转移(27例)。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分析超声检查对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比较转移组和未转移组可疑淋巴结的影像特征以及血流信号分级、血流分布。结果 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阳性预测值98.53%、阴性预测值88.89%、灵敏度95.71%、特异度96.00%、准确度95.79%。经Kappa系数检验(P<0.05),认为一致性良好。转移组中钙化灶、边缘模糊、皮质向心增厚、长短径比>2、毛刺征,高于未转移组(P<0.05)。转移组中血流信号3级高于未转移组(P<0.05),转移组中血流信号1级、2级低于未转移组(P<0.05)。转移组中周边型高于未转移组,门型低于未转移组(P<0.05)。结论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超声检查具有一定影像特征和血流特点,合理使用彩超检查有助于辅助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诊断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增强CT在乳腺癌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及影像特征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尹峰 沈辉 +1 位作者 张娟 陈晨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7期93-94,102,共3页
目的探究增强CT在乳腺癌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收集97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比病理学检查结果,计算增强CT对乳腺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分析影像学特征。结果97例疑似乳... 目的探究增强CT在乳腺癌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收集97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比病理学检查结果,计算增强CT对乳腺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分析影像学特征。结果97例疑似乳腺癌患者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乳腺癌72例、乳腺良性病变25例,存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34例、未转移38例;经增强CT检查诊断乳腺癌敏感度91.67%、特异度88.00%、准确率90.72%,与病理诊断的kappa值为0.767,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经增强CT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94.12%、特异度86.84%、准确率90.28%,与病理诊断的kappa值为0.806,具有极高度的一致性;乳腺癌增强CT多见形态不规则(47/72)和边缘不规则(51/72),病灶均有不同程度强化,增强方式以环形强化为主(51/72),血流动力学特征中多呈快进快出型强化(52/72);乳腺癌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者增强CT的淋巴结最大径、CT值均显著增加,多见淋巴门结构消失。结论增强CT可有效显示乳腺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特征,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CT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影像特征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转移相关蛋白-3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秦雪 杨每燕 刘广舒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转移相关蛋白(MTA)-3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入廊坊市人民医院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设为研究组;同时,以同期入院的12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为...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转移相关蛋白(MTA)-3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入廊坊市人民医院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设为研究组;同时,以同期入院的12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设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乳腺组织内MTA-3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MTA-3阳性表达率,分析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与MTA-3之间的关系。参考研究组患者是否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划分为非转移组(n=66)与转移组(n=54),分析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细胞增殖指数(Ki-67)与MTA-3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乳腺组织内MTA-3阳性表达率为35.00%,低于对照组(8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子分型、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与MTA-3阳性表达密切相关(P<0.05),年龄、月经状态与MTA-3阳性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转移组与非转移组的分子分型、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与非转移组的年龄、月经状态、肿瘤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与MTA-3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238,P<0.05),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Ki-67阳性与MTA-3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194,-0.351,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内MTA-3阳性表达明显下降,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着密切联系,且于乳腺癌发生、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MTA-3提高E-cadherin表达与下调Ki-67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转移相关蛋白-3 腋窝淋巴结转移 上皮细胞钙黏蛋白 细胞增殖指数
下载PDF
乳腺超声检查与肿瘤标志物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沈辉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1期151-155,共5页
目的:观察乳腺超声检查联合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CK19)]检测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泰安市肿瘤防治院收治的10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诊断结果... 目的:观察乳腺超声检查联合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CK19)]检测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泰安市肿瘤防治院收治的10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转移组(n=59)与未转移组(n=41)。比较两组超声、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分析乳腺超声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转移组的淋巴结长径≥7 mm、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血流信号丰富、纵横径之比<2的占比均高于未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标志物检测显示,转移组CEA、CK19水平均高于未转移组,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敏感度高于超声检查,特异度低于超声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均高于CK19检测与CEA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特异度高于CK19检测,但低于CEA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与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度,可建立以乳腺超声排查为基础,多检测项目联合应用的诊断流程,确保诊断结果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细胞角蛋白19 癌胚抗原
下载PDF
弹性超声在早期小乳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预测价值
12
作者 王慧 查海玲 +1 位作者 马佩 俞飞虹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6-10,15,共6页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联合弹性超声在早期小乳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女性乳腺癌患者150例,根据术后组织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44例和腋窝淋巴结非转移组106例。对乳腺肿块及腋窝淋巴结行常规超声检查,并对...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联合弹性超声在早期小乳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女性乳腺癌患者150例,根据术后组织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44例和腋窝淋巴结非转移组106例。对乳腺肿块及腋窝淋巴结行常规超声检查,并对肿块行弹性超声检查。分析肿块、腋窝淋巴结超声图像及肿块弹性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乳腺肿块弹性评分、组织病理学分级、腋窝淋巴结短径、皮质厚度、血供类型以及淋巴门消失情况与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块弹性评分(P=0.007)、淋巴结皮质厚度(P<0.001)是早期小乳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常规超声结合弹性超声对早期小乳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预测价值,有利于早诊、早治,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超声 弹性超声 小乳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弹性成像、高精细血流成像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
13
作者 翟江 孙小明 +1 位作者 杨庆华 贾贤达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22期3437-3440,共4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联合弹性成像(ultrasonic elastography,UE)、高精细血流成像(Fine-Flow)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差异与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联合弹性成像(ultrasonic elastography,UE)、高精细血流成像(Fine-Flow)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差异与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功能科收治的疑似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81例作研究对象,进行CDU、CDU+UE,CDU+Fine-Flow与CDU+UE+Fine-Flow检查,用Kappa系数评估这四种诊断方法诊断的一致性及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CDU检查阳性例数为75例,CDU+UE检查阳性例数为70例,CDU+Fine-Flow检查阳性例数为70例,而在四项联合显示阳性例数64例,CDU、CDU+UE、CDU+Fine-Flow和CDU+UE+Fine-Flow的一致性分析依次为中度一致(Kappa=0.581,P<0.001)、高度一致(Kappa=0.733,P<0.001)、高度一致(Kappa=0.736,P<0.001)、几乎完全一致(Kappa=0.856,P<0.001),敏感度依次为83.78%、86.49%、90.54%、97.37%,准确率依次为76.54%、79.01%、95.71%、98.67%。CDU+UE+Fine-Flow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依次高于CDU+Fine-Flow、CDU+UE和CDU。结论CDU+UE+Fine-Flow联合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较CDU+Fine-Flow、CDU+UE和单纯的CDU更高,应用前景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超声弹性成像 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 乳腺肿瘤 腋窝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年轻乳腺癌69例超声征象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14
作者 郑碧玉 张晓东 苏毅明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55-57,共3页
目的 探讨年轻乳腺癌患者超声征象与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关系及独立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年轻乳腺癌患者,将患者分为ALN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比较两组超声征象差异及其与ALN转移的关系,筛选预测A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 目的 探讨年轻乳腺癌患者超声征象与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关系及独立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年轻乳腺癌患者,将患者分为ALN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比较两组超声征象差异及其与ALN转移的关系,筛选预测A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69例年轻乳腺癌经病理证实ALN转移30例,非转移39例,转移组病灶最大径大于非转移组,转移组肿块伴钙化灶的比例大于非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块最大径可有效预测ALN转移(P<0.05)。预测最佳截断值为25.5 mm。结论 肿块大小是年轻乳腺癌患者A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当肿块超过25.5 mm时,提示ALN转移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轻乳腺癌 超声征象 腋窝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腋窝淋巴结转移对初次保乳手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15
作者 宋芳霞 段馨 刘维 《实用癌症杂志》 2023年第10期1593-1596,共4页
目的探讨腋窝淋巴结转移对初次保乳手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75例初次保乳手术后复发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前腋窝淋巴结状态分为阳性组(32例)及阴性组(43例)。所有患者均行保乳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腋窝淋巴结转移对初次保乳手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75例初次保乳手术后复发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前腋窝淋巴结状态分为阳性组(32例)及阴性组(43例)。所有患者均行保乳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比较两组局部区域复发情况、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远处转移、生存情况及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局部复发、区域复发及局部+区域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5例患者共45例发生远处转移(60.00%),阳性组远处转移率为78.13%(25/32),高于阴性组的46.51%(20/43),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存分析显示,复发后3年生存率为57.33%(43/75),复发后5年生存率为38.67%(29/75);阳性组复发后总生存率较阴性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部位、腋窝淋巴结状态为复发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腋窝淋巴结转移可影响初次保乳手术乳腺癌患者预后,能降低术后生存率,缩短患者总生存时间,增加复发后远处转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保乳手术 复发 影响因素 预后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癌超声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联性研究分析
16
作者 赵星 赵华云 +1 位作者 冯媛 徐华 《生命科学仪器》 2023年第5期164-167,共4页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癌超声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关联性。方法:选取西安高新医院从2020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113例乳腺浸润性癌患者开展试验。将其是否发生ALNM分作ALNM组(n=48例)及无ALNM组(n=65)例。对所有患者均开展超声检...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癌超声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关联性。方法:选取西安高新医院从2020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113例乳腺浸润性癌患者开展试验。将其是否发生ALNM分作ALNM组(n=48例)及无ALNM组(n=65)例。对所有患者均开展超声检查,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涵盖年龄、绝经、肿瘤直径、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及超声特征(涵盖形状、毛刺征、后方回声、微钙化、血流分级、腋窝淋巴结纵横径比及腋窝淋巴结皮质厚度)。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乳腺浸润性癌ALNM的影响因素。结果:ALNM组肿瘤直径≥3cm及低分化人数占比为33.33%、41.67%,均高于无ALNM组的16.92%、18.46%(均P<0.05)。ALNM组毛刺征、血流分级2~3级人数占比分别为52.08%、72.92%,均高于无ALNM组的27.69%、36.92%,且腋窝淋巴结纵横径比、皮质厚度分别为(0.59±0.12)、(5.10±1.05)mm,均高于无ALNM组的(0.48±0.10)、(2.88±0.56)mm(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肿瘤直径≥3cm、低分化、毛刺征、血流分级2~3级以及腋窝淋巴结纵横径比、皮质厚度均是乳腺浸润性癌ALNM的危险因素(OR=1.842,1.730,2.401,2.085,1.571,1.400;均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癌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及超声特征中的毛刺征、血流分级、腋窝淋巴结纵横径比、腋窝淋巴结皮质厚度对ALNM的具有一定的诊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超声特征 关联性 肿瘤直径 分化程度
下载PDF
超声多种技术下乳腺癌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对比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姣姣 沈燕 +3 位作者 何洁 余小情 余炜佺 傅晓红 《中国临床医学》 2023年第4期611-616,共6页
目的基于超声多种技术比较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图像差异。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经术后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105例,根据病理结果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转移组(n=51)和无转移组(n=5... 目的基于超声多种技术比较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图像差异。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经术后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105例,根据病理结果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转移组(n=51)和无转移组(n=54),比较2组患者的常规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的图像特征。结果两组患者在肿瘤形态、大小、方位、边缘、有无毛刺征、分叶状态、剪切波速度平均值、达峰时间、达峰强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年龄、肿瘤部位、内部回声、有无钙化、有无高回声晕、后方回声以及血流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常规超声图像多表现为瘤体较大,易非平行生长,形态更易不规则,边缘更易不光整,多呈小分叶及毛刺征,剪切波速度平均值较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更大,超声造影多呈现不均匀高/等增强,达峰时间早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达峰强度较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常规超声 剪切波弹性成像 超声造影
下载PDF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及影像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汪媛媛 余建群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2-666,共5页
腋窝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预后的关键因素,术前准确评估淋巴结转移状态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超声、多模态MRI是目前最常用、效能较高的影像检查方法,可判定部分具有典型影像学征象的转移淋巴结。对于不典型的转移性淋巴结,根据乳腺... 腋窝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预后的关键因素,术前准确评估淋巴结转移状态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超声、多模态MRI是目前最常用、效能较高的影像检查方法,可判定部分具有典型影像学征象的转移淋巴结。对于不典型的转移性淋巴结,根据乳腺癌病灶征象可预测转移淋巴结,并且基于影像组学的预测模型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很高。本文就基于超声及磁共振影像及影像组学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结 腋窝淋巴结转移 超声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下载PDF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腋窝逆向淋巴示踪术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金丽军 金丽霞 +2 位作者 巴图 王宇航 刘申政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10期1090-1094,共5页
目的 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腋窝逆向淋巴示踪术(axillary reverse mapping,ARM)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黑龙江牡丹江市肿瘤医院实施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10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根据入院顺... 目的 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腋窝逆向淋巴示踪术(axillary reverse mapping,ARM)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黑龙江牡丹江市肿瘤医院实施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10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奇偶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分别标记吲哚菁绿荧光染色回流区、亚甲蓝染色淋巴回流区淋巴结,并送至病检;观察组对亚甲蓝染色淋巴回流区进行清扫,保留吲哚菁绿荧光染色回流区的淋巴结并进行快速细胞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组ARM淋巴结检出率、上肢水肿发生率、上肢注射斑点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根据术后病理检查是否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将100例患者分为转移组(64例)和未转移组(36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ARM淋巴结检出率(96%)高于对照组(60%),上肢水肿发生率(6%)低于对照组(28%),上肢注射斑点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脉管瘤栓、细胞增殖抗原Ki-67表达情况是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应用ARM技术保留上肢淋巴引流可有效降低上肢水肿发生率,缩短上肢注射斑点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更好地保留上肢功能;肿瘤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脉管瘤栓、Ki-67表达情况为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当引起临床的重视与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影响因素 腋窝逆向淋巴示踪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