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引导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尖端定位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黎洪群 罗君 +2 位作者 梁芳 刘燕 翁恋恋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8期89-93,共5页
目的:探究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引导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尖端定位的应用。方法:临床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PICC门诊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究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引导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尖端定位的应用。方法:临床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PICC门诊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下置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进行超声引导PICC下置管。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PICC尖端位置、数字评分法(NRS)评分、患者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68.89%),且总置管成功率(97.78%)相对于对照组(86.67%)更高(P<0.05);观察组PICC尖端定位到达最佳位置率(95.45%)相对于对照组(76.92%)更高(P<0.05)。观察组NR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95.56%)相对于对照组(66.67%)更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44%)相对于对照组(20.00%)更低(P<0.05)。结论:针对接受PICC置管患者采取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引导定位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患者置管成功率,提高患者PICC尖端定位到达最佳位置率及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另一方面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超声引导 外周静脉 中心静脉导管技术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早产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
2
作者 梁梅 刘彦宏 +1 位作者 庞瑜 林巧萍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0029-0034,共6页
探究在早产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的疗效。方法 我院所收治的PICC置管早产儿患者84例,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时间范围内,随机分成对照组、研究组的两组,分别接受X线检查定位、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结果 观察组... 探究在早产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的疗效。方法 我院所收治的PICC置管早产儿患者84例,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时间范围内,随机分成对照组、研究组的两组,分别接受X线检查定位、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结果 观察组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更高(P<0.05);观察组的置管次数、置管时间更少和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定位早产儿PICC置管尖端位置,其能够大幅度提升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此外改善患者的置管情况,进而大幅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早产儿PICC置管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早产儿 PICC置管尖端定位 X线检查定位 置管次数 置管时间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穿刺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在成年肿瘤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兰恒平 朱乾云 +3 位作者 吕玲 刘丹丹 李艳 朱振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9-393,共5页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穿刺联合腔内心电图(intra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m, IECG)定位技术应用于PICC置管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以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行B超引导穿刺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的PICC置管患...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穿刺联合腔内心电图(intra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m, IECG)定位技术应用于PICC置管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以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行B超引导穿刺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的PICC置管患者127例作为观察组,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行超声引导穿刺的PICC置管患者11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头端处于正确位置的首次成功率、置管2周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80 d内PICC导管累积技术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PICC导管头端处于正确位置的首次成功率为96.85%,对照组为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PICC置管术后2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60%,对照组为2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观察组180 d内PICC导管累积技术生存率达到90.4%,对照组为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成年肿瘤PICC置管患者中,经B超引导穿刺联合IECG定位技术操作简单,可提高置管的导管头端处于正确位置首次成功率,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风险,且180 d累积技术生存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腔内心电图 超声引导
下载PDF
通过腔内心电图测量心房传导时间对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价值
4
作者 罗方远 王喆 +4 位作者 张悦坤 陈英伟 孙莉萍 陈晓杰 董建增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3年第8期932-935,945,共5页
目的 探讨通过腔内心电图测量心房传导时间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首次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持续性房颤患者178例,通过CARTO3系统测量总心房传导时间(P-CSd),右心房传导时间(... 目的 探讨通过腔内心电图测量心房传导时间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首次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持续性房颤患者178例,通过CARTO3系统测量总心房传导时间(P-CSd),右心房传导时间(P-CSp)及体表心电图最大P波宽度(MPWD),在术后1、3、6、9、12月行门诊或电话随访。以术后房颤复发为结局,分析房颤复发影响因素。结果 随访1年,复发58例(34.1%)。复发组患者房颤病程>5年比例、左心房内径、P-CSd、P-CSp、MPWD均高于未复发组(P<0.05)。以体质指数(BMI)、房颤病程、左心房内径为调整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Sd、MPWD均是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HR(95%CI)分别为1.024(1.012~1.036)、1.017(1.002~1.032)。绘制预测房颤复发的ROC曲线,P-CSd较MPWD有更优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及其95%CI:0.703(0.620~0.785),取截断值113.5 ms,此时敏感度达62.1%,特异度达67.0%。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P-CSd≥113.5 ms组复发率高于P-CSd<113.5 ms组(P<0.001)。结论 通过腔内心电图测量心房传导时间P-CSd的延长是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CSd≥113.5 ms对预测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复发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心房传导时间 持续性房颤 射频消融 复发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振幅在婴幼儿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高静芳 张聪聪 +1 位作者 朱玉欣 尹欣欣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5期692-695,共4页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振幅在婴幼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住院或门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和维护的患儿100例,经超声成功置管后行腔内心电图定位并通过X线胸片确定...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振幅在婴幼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住院或门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和维护的患儿100例,经超声成功置管后行腔内心电图定位并通过X线胸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按照结果分为A组(理想位置)、B组(位置过深)和C组(位置过浅)。观察患儿特征性P波振幅变化情况并将其与QRS波振幅比值(P/R振幅)分为5个区间段,探讨导管尖端处于3个位置分别对应的区间段,并分析腔内心电图的准确性、特异度、灵敏度等诊断性试验评价指标。结果经定位,A组89例(89.00%)、B组6例(6.00%)、C组5例(5.00%),3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振幅≤30%区间段除与≥60%区间段(P>0.05)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振幅31%~40%、41%~50%、51%~60%与>60%区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内心电图技术特异度、灵敏度、准确性分别为90.91%、97.75%、97.00%,ROC曲线下面积为0.962。结论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特征性P波振幅可指导婴幼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在41%~60%区间段定位效果最优,且特异度、灵敏度较高,有望弥补X线定位技术不足以成为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的新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特征性P波振幅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下载PDF
超声引导腔内心电图技术对肿瘤患者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与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庆珍 杨昱 刘轶欧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19期106-110,共5页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腔内心电图技术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于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PICC置...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腔内心电图技术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于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42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14例)与研究组(21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PICC置管,其中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置管,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腔内心电图技术置管。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尖端到位率、置管异位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成功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导管尖端到位率、置管异位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ICC置管成功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腔内心电图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肿瘤患者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风险,适于临床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腔内心电图技术 肿瘤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并发症
下载PDF
1例持续性房颤伴急性左心衰患者腔内心电图定位下PICC置管的护理
7
作者 廖丽红 施丽华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3年第7期201-204,共4页
总结1例持续性房颤伴急性左心衰患者腔内心电图定位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术前多学科合作,团队成员讨论PICC置管可行性,评估置管风险,提出应对措施;术中使用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实时监测导管... 总结1例持续性房颤伴急性左心衰患者腔内心电图定位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术前多学科合作,团队成员讨论PICC置管可行性,评估置管风险,提出应对措施;术中使用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实时监测导管尖端位置,减少导管异位风险,采用钝性分离方法代替传统扩皮刀扩皮以减少术后穿刺点出血;术后通过局部加压包扎预防局部出血;带管期间定期评估确保导管功能正常。导管成功留置162d,无相关并发症发生,完成治疗后拔除导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急性左心衰 腔内心电图定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
下载PDF
两种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隧道式涤纶套双腔血透导管中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付小伟 单玲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410-413,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隧道式涤纶套双腔血透导管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择置入涤纶式双腔血透导管的病人60例,随机分成0.9%氯化钠溶液引导腔内心电图组与导丝引导腔内心电图组,各30例,比较两种方式引导腔内心电图出现的特征... 目的:探讨两种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隧道式涤纶套双腔血透导管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择置入涤纶式双腔血透导管的病人60例,随机分成0.9%氯化钠溶液引导腔内心电图组与导丝引导腔内心电图组,各30例,比较两种方式引导腔内心电图出现的特征性P波稳定性、导管尖端到位率、医护人员满意度、手术耗时和穿刺点感染率。结果:所有病人在置入涤纶式双腔血透导管术过程中均能引导出稳定的腔内心电图,出现特征性P波,且导管尖端均位于右心房入口水平,导丝引导腔内心电图组特征性P波稳定性比例高于0.9%氯化钠溶液引导腔内心电图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9%氯化钠溶液引导腔内心电图组阶段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导丝引导腔内心电图组(P<0.01)。0.9%氯化钠溶液引导腔内心电图组医生和护士满意度均明显低于导丝引导腔内心电图组(P<0.01)。2组病人无感染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能引导出腔内心电图,导丝引导腔内心电图组获得特征性P波更稳定,流程更便捷,医护人员满意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涤纶式双血透导管 尖端位置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指导下肿瘤患者中心置管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9
作者 黄萍 钟慧 +1 位作者 谢琦 吴修全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3期769-772,共4页
目的:探讨在腔内心电图指导下肿瘤患者中心置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肿瘤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穿刺方法进行中心置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采取腔内心电图进行辅助中心置管,... 目的:探讨在腔内心电图指导下肿瘤患者中心置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肿瘤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穿刺方法进行中心置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采取腔内心电图进行辅助中心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导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取管因素、PICC期间定位耗时和定位成本。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导管置管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定位耗时和定位成本方面低于对照组,在置管期间内观察组取管因素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实时定位技术可提高PICC置管的一次性到位率,减少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中心置管 准确性 安全性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联合全方位精细护理在乳腺癌VAP化疗中的应用价值
10
作者 陈兆杰 杨真真 +1 位作者 李茹捧 李金蕊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21期3246-3249,共4页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联合全方位精细护理在乳腺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68例乳腺癌拟行VAP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案,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3...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联合全方位精细护理在乳腺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68例乳腺癌拟行VAP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案,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34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植入VAP,并进行常规的护理干预,联合组采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植入VAP,并进行全方位精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有效留置时间、置管耗时、干预前后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的核心评分量表(QLQ-C30)[7]进行评估]、置管部位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心理状态[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评分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评分量表(HAMA)[6]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联合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82.35%)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1.18%)均高于常规组(58.82%、70.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有效留置时间长于常规组,置管耗时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QLQ-C30、VAS、HAMD、HAMA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17.64%)低于常规组(41.18%),而护理满意度(91.18%)高于常规组(70.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联合全方位精细护理可提升乳腺癌VAP化疗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置管耗时,增加有效留置时间,缓解疼痛程度,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减少VAP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静脉输液港 化疗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 全方位精细护理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在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
11
作者 张丽 龚雪 刘岩岩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7期1282-1285,共4页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在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乳腺癌化疗PICC置管的7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使用超声引导PICC置管未用腔内心电图技术,观察组使用超声引导PICC置管联合腔内心电...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在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乳腺癌化疗PICC置管的7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使用超声引导PICC置管未用腔内心电图技术,观察组使用超声引导PICC置管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对比两组PICC置管的到位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到位率是94.43%,对照组的到位率是82.8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病率为20.00%,观察组的发病率为2.86%,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定位技术置管准确率更高,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超声检查 PICC置管
下载PDF
超声引导联合腔内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
12
作者 谭俏红 凌健丹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17期88-91,共4页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联合腔内心电图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术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于茂名市中医院行PICC置管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联合腔内心电图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术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于茂名市中医院行PICC置管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7)与观察组(n=38)。两组患者分别实施超声引导PICC置管、超声引导联合腔内心电图技术PICC置管,将两组的穿刺成功率(首次穿刺成功率、5 min内穿刺成功率)、穿刺用时、穿刺时疼痛程度、置管准确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尖端到位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1)穿刺成功率:观察组初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 min内穿刺成功率超过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穿刺时间与疼痛感受:观察组患者穿刺时间较短,且感受到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置管精度:观察组患者一次成功置管的比例高于对照组,置管准确位置接近于顶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患者满意度: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使用超声引导与腔内心电图检查技术协同作用进行PICC置管顶尖精准定位时,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和置管精度,同时可缩短穿刺用时,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且患者的整体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腔内心电图技术 PICC置管 尖端定位 穿刺成功 应用效果
下载PDF
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对提升PICC尖端定位精准度的效果
13
作者 陆丽娟 李燕艳 +5 位作者 沈红霞 周春红 房欣 赵祥华 王美美 蒋艳红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6期1035-1037,共3页
目的:探讨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对提升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精准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PICC尖端定位,观察组采用盐水柱... 目的:探讨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对提升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精准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PICC尖端定位,观察组采用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行PICC尖端定位。对比两组PICC尖端定位精准度、焦虑情绪及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PICC尖端定位精准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可显著提升PICC尖端定位精准度,缓解患者焦虑情绪,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 PICC 置管 尖端定位 焦虑 并发症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导管尖端技术在基层医院肿瘤患者的应用效果评价
14
作者 韦显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7期0028-0031,共4页
研究对于基层医院肿瘤患者来说,采用腔内心电图实时定位PICC 导管尖端技术手段的应用价值。方法 共120例患者入选,对照组(60例):置管借助常规PICC ,观察组(60例):置管选择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实时定位技术,对并发症等观察。结果 ... 研究对于基层医院肿瘤患者来说,采用腔内心电图实时定位PICC 导管尖端技术手段的应用价值。方法 共120例患者入选,对照组(60例):置管借助常规PICC ,观察组(60例):置管选择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实时定位技术,对并发症等观察。结果 PICC置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和对照组>观察组(P<0.05),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观察组(P<0.05)。结论 将腔内心电图对PICC 导管尖端实时定位技术辅助,对避免发生置管并发症,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在基础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导管尖端 基层肿瘤患者 应用效果
下载PDF
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尖端定位 被引量:35
15
作者 鲍爱琴 闻曲 +4 位作者 成芳 徐文洁 陈莎 刘为红 桂琳君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生理盐水作为介质导引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尖端定位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对PICC置管的501例患者行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导管尖端位置的确定依据心电图Ⅱ导联P波的变化,导管固定后行X线检查(胸部正位片)确定导... 目的探讨利用生理盐水作为介质导引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尖端定位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对PICC置管的501例患者行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导管尖端位置的确定依据心电图Ⅱ导联P波的变化,导管固定后行X线检查(胸部正位片)确定导管尖端最佳位置,记录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显示的导管最终尖端位置、是否调管及调整长度等。结果 501例患者通过生理盐水介导,均能获得腔内心电图,到位率为100%,稳定率为97.4%,准确率为98.6%;心电图定位导管放置长度与体表测量长度一致者49.3%,导管放置长度与体表测量长度不一致50.7%,波动在±3.0cm。导管置入欠佳者均调管至最佳位置。结论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尖端定位,能有效提高腔内心电图定位效率及准确性,杜绝导管异位发生,保障患者PICC置管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生理盐水 腔内心电图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新生儿PICC置管头端定位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4
16
作者 吴文理 陈佩仪 +3 位作者 宋燕伶 徐燕芳 何丽兰 林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3443-3445,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辅助提高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一次性尖端到位率。方法: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置管的28例新生儿为观察组,随机抽取28例应用常规方法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为对照组。观察组心电图定位技术后结合X光... 目的:探讨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辅助提高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一次性尖端到位率。方法: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置管的28例新生儿为观察组,随机抽取28例应用常规方法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为对照组。观察组心电图定位技术后结合X光片双重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对照组常规置管后行X片定位。比较两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同时,计算观察组P波在QRS波不同高度情况下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观察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P波在QRS波50%~70%高度时,导管尖端到位率为100%,敏感度及特异度都为100%。结论 :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辅助PICC置管到位率高,在置管过程中,出现特异性P波在QRS波幅50%~70%高度时,敏感度和特异度高,此方法能缩短患者治疗的时间,无放射污染,可替代传统X线来确认导管的位置,值得在新生儿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置管 腔内心电图 新生儿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郑晓玲 魏清风 +1 位作者 汪华萍 李蕾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76-1581,共6页
目的:探讨自制转换器显示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应用效果以及P波定位代替X线检测的可能性。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PICC置管患者1 028例,... 目的:探讨自制转换器显示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应用效果以及P波定位代替X线检测的可能性。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PICC置管患者1 028例,按照住院号尾数的奇偶分为实验组(n=513)和对照组(n=515)。实验组通过自制转换器把体表心电图转化为腔内心电图,然后通过观察P波变化和超声探查来检测尖端位置,对照组通过超声探查来检测导管尖端位置,置管后2组患者均拍X线片。记录两组患者的尖端到位情况、异位情况以及实验组P波预测与X线检测结果的一致程度。结果:实验组尖端到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75,P=0.000);对减少不同部位的异位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锁骨下反折以及腋静脉的异位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0,P=0.708;χ-2=2.997,P=0.083);实验组P波预测尖端到位情况与X线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较好(κ=0.877,P=0.000)。结论:应用自制转换器显示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可以提高置管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对于有特征性P波的患者,腔内心电图P波定位对X线检测定位具有替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自制转换器 超声探查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下载PDF
B超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用于血液科患者PICC置管 被引量:27
18
作者 赵洁 姚晶晶 +3 位作者 陈敏 李红梅 许汇娟 梁玉婷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CSCD 2015年第12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B超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引导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将150例血液病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B超组和心电图组各75例,分别采用B超引导置管、B超联合心电图定位法引导置管,并通过P波的变化确定导管末端的位置。结果 B超组导管末端一... 目的探讨B超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引导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将150例血液病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B超组和心电图组各75例,分别采用B超引导置管、B超联合心电图定位法引导置管,并通过P波的变化确定导管末端的位置。结果 B超组导管末端一次性到位率(88.00%)显著低于心电图组(97.26%),术中出血量、置管所需时间显著多于心电图组(P<0.05,P<0.01)。结论 B超联合心电图定位法应用于血液科患者PICC置管,可提高导管末端一次性到位率,减少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疾病 PICC B超 腔内心电图定位法 X线 导管异位
下载PDF
新生儿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5
19
作者 张莎 朱玉欣 +2 位作者 刘鹏元 赵琳 赵莉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第7期651-653,共3页
目的回顾总结127例新生儿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PICC尖端位置,比较与胸部X线定位法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127例经上肢静脉通路或颞浅静脉通路穿刺置管的新生儿,置管后采取腔内心电图(Intra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phy,IC-... 目的回顾总结127例新生儿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PICC尖端位置,比较与胸部X线定位法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127例经上肢静脉通路或颞浅静脉通路穿刺置管的新生儿,置管后采取腔内心电图(Intra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phy,IC-ECG)定位技术,通过观察特异性P波振幅与胸部X线定位法共同确认导管尖端位置。结果 127例新生儿中111例在IC-ECG下能够见到特异性P波(P波波幅增宽),其胸片显示导管尖端位于第5~7胸椎;16例IC-ECG下无特异性P波,16例中6例胸片显示导管尖端位于第5~7胸椎,其余10例发生导管异位;IC-ECG与胸部X线定位的一致性为87.4%。结论 IC-ECG定位技术在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方面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新生儿 经外周静脉穿刺 中心静脉导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