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9篇文章
< 1 2 9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血防塞汤改善气虚痰瘀型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腔内治疗术后症状的临床观察
1
作者 戴思佳 孙俊超 +1 位作者 朱朝军 张朝晖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4年第2期445-449,460,共6页
目的探讨活血防塞汤对气虚痰瘀型老年糖尿病下肢血管腔内治疗术后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下肢血管腔内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足患者88例,以数字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 目的探讨活血防塞汤对气虚痰瘀型老年糖尿病下肢血管腔内治疗术后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下肢血管腔内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足患者88例,以数字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行术后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活血防塞汤治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经皮氧分压、肢体水肿以及症状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皮氧分压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肢体水肿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足部单项症状(疼痛、冷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CRP、IL-6、TNF-α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活血防塞汤能够显著改善老年糖尿病下肢血管腔内治疗术后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IL-6、TNF-α、CRP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2型糖尿病 血管腔内治疗 术后 外周血管疾病 再狭窄 活血防塞汤
下载PDF
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的腔内治疗: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2
作者 杨心志 牛国晨 +4 位作者 李鹏宇 姚子平 张碧辉 闫子光 杨敏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的有效性和远期通畅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38例行腔内治疗的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症状缓解率和随访通畅率。结果技术...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的有效性和远期通畅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38例行腔内治疗的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症状缓解率和随访通畅率。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2.1%(35/38),其中顺行及逆行再通的成功率分别为78.9%(30/38)和62.5%(5/8)。病变近端残端形态分型平钝型开通成功率比鸟嘴型更低(66.6%比94.1%,P=0.039)。症状缓解率为93.5%(29/31),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随访6~6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8个月,6例患者出现再狭窄,Kaplan-Meier分析显示术后5年通畅率为77.4%,未发现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远期通畅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安全有效,远期通畅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锁骨下动脉 腔内治疗 支架
下载PDF
肾动脉狭窄腔内治疗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3
作者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护理专业委员会 邹秋红 +3 位作者 李海燕 植艳茹 胡智飞 陆清声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共5页
目的形成《肾动脉狭窄腔内治疗护理规范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规范肾动脉狭窄患者腔内治疗的护理。方法以循证证据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形成共识初稿。邀请48名血管外科及相关领域医护专家,对初稿进行修改及完善,形成共识... 目的形成《肾动脉狭窄腔内治疗护理规范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规范肾动脉狭窄患者腔内治疗的护理。方法以循证证据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形成共识初稿。邀请48名血管外科及相关领域医护专家,对初稿进行修改及完善,形成共识终稿。结果本共识包括肾动脉狭窄术前专科护理评估、危险因素干预、术前准备、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出院前健康教育等。结论本《共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实用性,可为肾动脉狭窄腔内治疗规范化护理提供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狭窄 腔内治疗 护理 专家共识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辅助复杂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28例
4
作者 郭坚 岳浩 +3 位作者 付晓峰 王利娜 宋婷婷 周涛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观察3D打印技术辅助复杂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日照心脏病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28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实施3D打印技术辅助复杂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获取患者主动脉夹层计算机断... 目的:观察3D打印技术辅助复杂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日照心脏病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28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实施3D打印技术辅助复杂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获取患者主动脉夹层计算机断层扫描数据,构建3D打印模型,根据该模型制定手术方案并进行术前评估。结果:28例患者中,22例为主动脉夹层首次腔内治疗,6例为主动脉夹层术后残余夹层再次腔内治疗。术后7 d的治疗有效率为100%。术后3个月随访,26例患者均无明显症状,无内漏、支架位置变化、分支动脉供血不足表现。1例患者存在内漏,1例患者支架略有移位。结论:3D打印模型可精准辅助选择主动脉支架、评估不同位置支架、观察主动脉弓形变情况,为复杂主动脉夹层手术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辅助治疗 复杂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术径路血管解剖学特征及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付松 任为 《医药前沿》 2024年第3期23-26,共4页
腹主动脉瘤(AAA)是腹主动脉节段的病理性扩张,腔内治疗(EVAR)是解剖结构合适的AAA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径路血管作为EVAR术中穿刺以及器械输送的途径,其解剖学特征对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着显著影响。本文对EVAR径路血管解剖学特征及其并... 腹主动脉瘤(AAA)是腹主动脉节段的病理性扩张,腔内治疗(EVAR)是解剖结构合适的AAA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径路血管作为EVAR术中穿刺以及器械输送的途径,其解剖学特征对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着显著影响。本文对EVAR径路血管解剖学特征及其并发症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腹主动脉瘤 腔内治疗 径路血管 解剖学特征 并发症
下载PDF
腔内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
6
作者 陈德文 姚敏 周俊平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2期126-130,共5页
目的:探究急性肺栓塞采取腔内治疗的效果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枣庄中心医院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患者92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6)及观察组(n=46)。对照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目的:探究急性肺栓塞采取腔内治疗的效果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枣庄中心医院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患者92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6)及观察组(n=46)。对照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接受腔内治疗。对比两组近期疗效、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开通情况(Miller指数)、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肺动脉高压、Miller指数相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肺动脉高压、Miller指数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CRP、IL-6、TNF-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RP、IL-6、TNF-α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PT、APTT、FIB相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APTT较治疗前均延长,FIB均降低,且观察组PT、APTT均长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肺栓塞患者采取腔内治疗,疗效显著,降低炎症反应,改善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栓塞 腔内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 凝血指标
下载PDF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钦涵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101-104,共4页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ISMAD)是单纯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的动脉夹层,为内脏区动脉分支孤立性夹层中较为少见的动脉病变,绝大部分的患者为中老年男性[...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ISMAD)是单纯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的动脉夹层,为内脏区动脉分支孤立性夹层中较为少见的动脉病变,绝大部分的患者为中老年男性[1-3]。目前,腔内支架植入治疗已被用于ISMAD的治疗,并被众多学者认可为治疗的首选[4,5]。因此,对于腔内支架植入治疗ISMAD的焦点问题,如腔内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适用类型、不同类型支架的适用情况、腔内支架植入的疗效等进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中老年男性 腔内治疗 动脉夹层 腔内支架 动脉分支 动脉病变 artery
下载PDF
血管腔内治疗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并发十二指肠瘘1例
8
作者 陈诗翰 夏士博 陆清声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81-83,100,共4页
患者,女性,57岁,因“腹部不适伴黑便7d,呕血、发现腹主动脉瘤3 d”于2021年11月29日急诊入院。患者7 d前出现腹部不适,自行服用多潘立酮片后解黑便,3 d前突然出现呕血、腹痛,量约1000 ml,已于外院确诊为腹主动脉瘤破裂、主动脉-十二指... 患者,女性,57岁,因“腹部不适伴黑便7d,呕血、发现腹主动脉瘤3 d”于2021年11月29日急诊入院。患者7 d前出现腹部不适,自行服用多潘立酮片后解黑便,3 d前突然出现呕血、腹痛,量约1000 ml,已于外院确诊为腹主动脉瘤破裂、主动脉-十二指肠瘘。患者急诊入院时已休克,意识淡漠,体温37.9℃,查体脐周可触及搏动性肿块,大小约8 cm×8 cm,有压痛。术前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示:①腹主动脉局限性夹层,累及左肾动脉;②腹主动脉下段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瘘 血管腔内治疗 搏动性肿块 腹主动脉瘤破裂 多潘立酮片 左肾动脉 脐周 意识淡漠
下载PDF
胸腹主动脉瘤内脏分支动脉重建的腔内治疗
9
作者 李莉 高占峰 +2 位作者 胡利强 杜雪薇 王旭光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10期1167-1171,共5页
胸腹主动脉瘤(TAAA)属于血管外科的急危重症,手术治疗难度大,除了需要对动脉瘤进行处理外,术中还需要对相关内脏动脉进行重建。内脏动脉重建成功与否关系到手术能否成功及患者的预后情况。经过长期的改良,开放手术重建内脏动脉的疗效被... 胸腹主动脉瘤(TAAA)属于血管外科的急危重症,手术治疗难度大,除了需要对动脉瘤进行处理外,术中还需要对相关内脏动脉进行重建。内脏动脉重建成功与否关系到手术能否成功及患者的预后情况。经过长期的改良,开放手术重建内脏动脉的疗效被逐渐认可,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创伤及较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随着腔内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系列新技术、新疗法不断涌现,通过腔内治疗的方法重建内脏分支动脉具有创伤更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和病死率更低的特点,为TAAA患者的微创治疗带来希望,但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本文对TAAA的腔内治疗进展及腔内重建TAAA内脏分支动脉的方式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腹主动脉瘤 内脏动脉 开窗腔内治疗 分支支架腔内治疗
下载PDF
腔内治疗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的中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鹏 李开心 +4 位作者 郑丽华 贺新奇 张峰 彭军路 张磊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2期140-145,共6页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对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者的中期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腔内治疗的60例(62条患肢)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对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者的中期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腔内治疗的60例(62条患肢)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手术结果、临床成功率、技术成功率、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情况,以及术后12、24、36个月的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fCD-TLR)情况、总保肢情况。分析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者临床特征与fCD-TLR时间、保肢时间的关系。结果62条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肢的临床成功率和技术成功率均为98.4%(61/62)。治疗后,支架断裂率为4.8%(3/62),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率为30.6%(19/62)。术后12、24、36个月,62条患肢的fCD-TLR率分别为72.6%(45/62)、54.8%(34/62)、41.9%(26/62),总保肢率分别为77.4%(48/62)、71.0%(44/62)、62.9%(39/62)。有无终末期肾病、是否为复杂病变、靶血管病变长度、TASCⅡ分型均与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者的fCD-TLR时间有关(P﹤0.05)。有无糖尿病、有无终末期肾病、是否为复杂病变、TASCⅡ分型、是否为坏疽均与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者的保肢时间有关(P﹤0.05)。结论腔内治疗对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者的中期疗效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治疗 股腘动脉闭塞 重度肢体缺血 靶病变血运重建率 保肢率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开放和腔内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常光其 汪睿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3期193-198,共6页
腹主动脉瘤是血管外科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治疗方式包括传统开放手术(open repair,OR)及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两种术式都有非常确切的治疗效果,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但无论是OR还是EVAR,都可能... 腹主动脉瘤是血管外科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治疗方式包括传统开放手术(open repair,OR)及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两种术式都有非常确切的治疗效果,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但无论是OR还是EVAR,都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本文针对两种术式常见并发症进行分析,并结合近年文献对其相关处理进行阐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治疗 血管外科 腔内修复术 传统开放手术 腹主动脉瘤 常见并发症 并发症及处理 两种术式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治疗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12
作者 原野 刘涛 刘华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9期1123-1127,共5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血管腔内治疗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太和医院接受血管腔内治疗的180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其分为谵妄组(n=57)和对照组(n=12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血管腔内治疗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太和医院接受血管腔内治疗的180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其分为谵妄组(n=57)和对照组(n=12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住院期间的结局指标,分析AD患者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谵妄组患者的年龄高于对照组患者,Stanford A型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发病至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谵妄组患者术后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术后感染率、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Stanford分型为A型、发病至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时间﹥6 h、术后ICU住院时间﹥7 d、术后发生感染均是AD患者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Stanford分型、发病至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时间、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发生感染均是AD患者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发生谵妄的影响因素,临床实践中应注意筛查高危患者,做好预防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血管腔内治疗 谵妄 危险因素
下载PDF
67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与开放治疗的临床分析
13
作者 李安强 陈泉 +3 位作者 朱占弟 史浩 牛启兵 卢维龙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11期1292-1295,共4页
目的 比较腔内治疗与开放手术对腹主动脉瘤(AA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肾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开放手术组(n=26,行AAA切开+人造血管置入术)和腔内手术组(n... 目的 比较腔内治疗与开放手术对腹主动脉瘤(AA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肾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开放手术组(n=26,行AAA切开+人造血管置入术)和腔内手术组(n=41,行股动脉穿刺、腹主动脉造影、带膜支架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术中、术后相关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随访情况。结果 腔内手术组患者的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比例均明显多于开放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放手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患者,术后3 d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患者,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3 d白细胞计数、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结论 腔内治疗对AAA患者具有创伤小、对人体内环境干扰小、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较快的优点。开放治疗AAA创伤大,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但费用低,远期效果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腔内治疗 开放治疗
下载PDF
利伐沙班联合腔内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长段静脉血栓1例
14
作者 薛明 郭喜田 +1 位作者 曹树伟 张立军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4期506-507,共2页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0岁,因“双下肢反复肿胀30年,腹胀十余年”于2021年7月30日首次入院。查体:腹膨隆,腹壁浅静脉曲张,剑突下压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水肿。肝功能ChildA级。彩超:下腔静脉上端膜样回声,肝后段血栓形成,门脉右支血栓...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0岁,因“双下肢反复肿胀30年,腹胀十余年”于2021年7月30日首次入院。查体:腹膨隆,腹壁浅静脉曲张,剑突下压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水肿。肝功能ChildA级。彩超:下腔静脉上端膜样回声,肝后段血栓形成,门脉右支血栓形成,肝右静脉扩张,肝大,脾大,腹水。腹部增强CT: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图1A),肝脏及胆囊继发改变,腹腔积液,右侧胸腔积液。诊断:布加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闭塞。治疗:在院期间皮下注射依诺肝素(4000U/12h),院外口服利伐沙班片(拜瑞妥)15mg b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布加综合征 腔内治疗 抗凝 利伐沙班
下载PDF
腘动脉超声造影评估外周动脉疾病腔内治疗疗效的探索性研究
15
作者 柴启亮 李芸 +4 位作者 陈林 崔佳森 李黎 张婉 祁宁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23年第6期1203-1208,共6页
目的 探索腘动脉超声造影(CEUS)评估外周动脉疾病(PAD)腔内治疗(EVT)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2021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成功接受EVT的老年PAD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完成EVT前、后的腘动脉CEUS检查,收集CEUS灌注参数(PPs... 目的 探索腘动脉超声造影(CEUS)评估外周动脉疾病(PAD)腔内治疗(EVT)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2021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成功接受EVT的老年PAD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完成EVT前、后的腘动脉CEUS检查,收集CEUS灌注参数(PPs)。比较EVT前、后腘动脉PPs的差异,分析PPs和踝肱指数(ABI)的相关性。结果 共入组27例老年PAD患者(27条肢体),年龄67~84岁,平均(76.8±5.5)岁,其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EVT技术成功率100%,临床成功率100%。与EVT前比较,EVT后ABI升高[(0.54±0.08)vs(0.79±0.11),P<0.001];EVT后峰值收缩速度加快,达峰时间(TTP)降低(P<0.001)。EVT前后峰值强度和平均通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I与术后ABI存在弱相关(R2=0.154,P=0.043),术后TTP与术后ABI存在中等相关(R2=0.545,P<0.001)。结论 腘动脉CEUS可以用于判断PAD患者EVT的疗效,TTP可能是ABI的潜在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外周动脉疾病 超声造影 腔内治疗 灌注参数
下载PDF
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及疗效分析
16
作者 蔡文龙 肖荣冬 王欢 《中外医疗》 2023年第24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腔内治疗的技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90例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45),对照组给予传统...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腔内治疗的技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90例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45),对照组给予传统药物治疗,研究组给予血管腔内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生理状况[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74)]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P<0.05)。治疗后,两组APACHEⅡ评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QOL-74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患者,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加速病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腔内治疗 主动脉夹层 夹层动脉瘤 技术方法 疗效
下载PDF
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治疗的脑保护措施
17
作者 王新 陆信武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1期8-12,共5页
主动脉弓部病变是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间血肿、穿透性溃疡、动脉瘤以及主动脉缩窄等多种主动脉弓部疾病的统称。弓部病变特点在于疾病自身风险和治疗风险都比较大,一旦破裂患者死亡率极高,因此在具备手术指征时均建议积极治疗。对于Sta... 主动脉弓部病变是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间血肿、穿透性溃疡、动脉瘤以及主动脉缩窄等多种主动脉弓部疾病的统称。弓部病变特点在于疾病自身风险和治疗风险都比较大,一旦破裂患者死亡率极高,因此在具备手术指征时均建议积极治疗。对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病变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为主。目前尽管对于更加复杂的A型病变仍以传统的开放手术修复(open surgical repair,OSR)为主,但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腔内器械的革新以及新理念的改变,TEVAR也越来越多被用于A型病变,尤其是OSR风险较高的患者。与OSR相比,TEVAR具有创伤小、失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但缺血性卒中仍是TEVAR围术期最常见也是最难防治的并发症,且卒中患者的围术期死亡率更高。因此,探索TEVAR围术期安全有效的脑保护措施是目前血管外科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就主动脉弓部腔内治疗脑保护措施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治疗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夹层 血管外科 缺血性卒中 并发症发生率 主动脉缩窄 穿透性溃疡
下载PDF
节段性和非节段性下腔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腔内治疗的疗效分析
18
作者 樊刚 孙璐瑛 张林凤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1期51-55,60,共6页
目的分析节段性和非节段性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阻塞型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患者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宝鸡市中医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8例行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开通IVC的IVC阻塞型BC... 目的分析节段性和非节段性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阻塞型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患者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宝鸡市中医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8例行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开通IVC的IVC阻塞型BCS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下腔静脉-右心房(inferior vena cava-right atrial,IVC-RA)压力差,以及节段性和非节段性阻塞患者、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患者的术后IVC通畅率。结果腔内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0%,无发生心包填塞、IVC破裂、支架移位等并发症,无手术相关死亡。全组患者IVC-RA压力差从治疗前的(26.6±6.9)cmH2O(1 cmH2O=0.098 kPa)降至治疗后的(7.0±2.8)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29,P<0.001)。患者术后1、2和3年IVC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7.9%,91.7%和82.3%;其中,节段性阻塞患者分别为96.1%、89.4%和75.4%,非节段性阻塞患者分别为100.0%、94.5%和91.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714,P=0.191)。节段性IVC阻塞型BCS患者中,球囊扩张术后1、2和3年的IVC累积通畅率分别为87.5%、72.9%和36.5%,支架植入术后分别为97.7%、92.8%和88.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696,P=0.017)。非节段性IVC阻塞型BCS患者中,球囊扩张术后1、2和3年的IVC累积通畅率分别为100.0%、97.0%和92.6%,支架植入术后分别为100.0%、85.7%和85.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318,P=0.573)。结论IVC阻塞型BCS患者行腔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节段性阻塞患者建议常规行支架植入术,而非节段性阻塞患者如单纯球囊扩张能很好地解除IVC阻塞,则不建议植入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静脉 腔内治疗 支架 球囊 通畅率
下载PDF
iFowl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评估腔内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扬扬 李王海 +6 位作者 李承志 由慧敏 刘玉龙 林印胜 韩键 王晓白 张艳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9-273,共5页
目的 观察iFlow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用于评价腔内治疗急性下肢缺血(ALLI)效果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接受腔内治疗的ALLI患者。腔内治疗前对患肢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后于DSA引导下行机械血栓清除,并留置导管行接触性溶栓治疗... 目的 观察iFlow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用于评价腔内治疗急性下肢缺血(ALLI)效果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接受腔内治疗的ALLI患者。腔内治疗前对患肢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后于DSA引导下行机械血栓清除,并留置导管行接触性溶栓治疗,必要时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腔内治疗后再次行患肢DSA。记录治疗前后患肢踝肱指数(ABI)。以iFlow技术对腔内治疗前后DSA影像行后处理获得iFlow图像,测量股骨头、膝关节及踝关节区达峰时间(TTP),计算膝关节区与股骨头区TTP差值(即膝关节区域TTP差值)、踝关节区与膝关节区的TTP差值(即踝关节区域TTP差值),比较治疗前后TTP及TTP差值的差异,分析治疗前后ABI变化(△ABI)与踝关节区TTP变化(△TTP踝关节)的相关性。结果 17例均完成腔内治疗,2例因患侧血管腔内残留血栓而接受截肢。治疗后膝关节及踝关节区域TTP较前缩短、TTP差值较前缩小而ABI较前升高(P均<0.05),股骨头区TTP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I与△TTP踝关节呈正相关(r=0.551,P<0.05)。结论 iFlow技术可用于评估腔内治疗ALLI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疾病 下肢 腔内治疗 iFlow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