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1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旁肌脂肪浸润对单侧双通道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影响
1
作者 孟海 庄皓翔 +2 位作者 苏楠 杨雍 费琦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1期49-54,共6页
目的探讨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在单侧双通道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该科室行单侧双通道内镜手术治疗的腰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89例。根据腰椎椎旁肌的脂肪浸润程度分为三组:A组22例(正常),0%~... 目的探讨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在单侧双通道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该科室行单侧双通道内镜手术治疗的腰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89例。根据腰椎椎旁肌的脂肪浸润程度分为三组:A组22例(正常),0%~10%脂肪浸润;B组36例(轻微),10%~50%脂肪浸润;C组31例(严重),>50%脂肪浸润。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比较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DI指数、术后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等。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单侧双通道内镜手术并完成随访。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方面,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3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腰椎ODI指数方面,三组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C组术后3 d的腰痛VAS评分显著高于A、B组(P<0.05),C组术后1个月的腰痛VAS评分、腰椎ODI指数均显著高于A、B组(P<0.05);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腰椎ODI指数方面,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Fischgrund标准结果显示,优39例,良39例,可11例,优良率为87.6%,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严重的腰椎退变患者行单侧双通道内镜下减压手术,其腰痛症状及腰椎功能恢复相对较慢,但对总体疗效并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 脂肪浸润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 微创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持续性下腰痛的关系
2
作者 袁建军 李广 +3 位作者 张权 任志帅 刘岩 田融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15-119,152,共6页
目的 分析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与腰椎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DLD)患者术后持续性下腰痛的关系。方法 选取天津市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行单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86例DLD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持... 目的 分析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与腰椎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DLD)患者术后持续性下腰痛的关系。方法 选取天津市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行单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86例DLD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持续性下腰痛分为腰痛组和非腰痛组。腰痛组34例,男10例,女24例;年龄32~77岁,平均(59.36±8.65)岁。非腰痛组52例,男21例,女31例;年龄30~78岁,平均(56.81±8.03)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功能评分及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分析术后持续性下腰痛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值与VAS、JOA评分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值及相关影响因素预测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的价值。结果 腰痛组骨质疏松、术中骨性终板损伤发生率(47.06%、23.53%)高于非腰痛组(15.38%、1.92%);腰痛组术后3个月VAS、PT高于非腰痛组,JOA评分、LL、SS低于非腰痛组,ΔVAS、ΔJOA、ΔLL、ΔPI、ΔPT、ΔSS小于非腰痛组(P<0.05);DLD患者ΔLL、ΔPT、ΔSS均与ΔVAS、ΔJOA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ΔPI与ΔVAS、ΔJOA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骨质疏松、术中骨性终板损伤、ΔLL、ΔPT、ΔSS均为DLD患者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的影响因素(P<0.05);ΔLL、ΔPT、ΔSS预测DLD患者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76、0.825、0.731;与ΔLL、ΔPT、ΔSS单独预测比较,ΔLL、ΔPT、ΔSS联合预测的AUC(0.939)明显增大,净重新分类指数、综合判别改善指数均>0(P<0.05)。结论 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与DLD患者腰椎术后持续性下腰痛的发生有关,且在预测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方面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持续性下腰痛 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 相关性分析 预测
下载PDF
全内镜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对比
3
作者 李新武 韦华成 +2 位作者 李昊 廖正文 魏芳芳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8期38-42,共5页
目的:比较全内镜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FE-TLIF)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DD)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将2020年1月—2022年10月在百色市人民医院因LDD接受TLIF治疗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 目的:比较全内镜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FE-TLIF)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DD)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将2020年1月—2022年10月在百色市人民医院因LDD接受TLIF治疗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E-TLIF组(接受FE-TLIF治疗)和MI-TLIF组(接受MI-TLIF治疗),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和术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后6个月及1年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E-TLIF组术中透视次数多于MI-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TLIF组术中出血量少于MI-TLIF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MI-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1年两组椎体间融合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E-TLIF与MI-TLIF在术后疼痛缓解、功能恢复、融合率方面显示出了相似的结果,但FE-TLIF在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上有更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全内镜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退行性疾病的Meta分析
4
作者 余照宇 谭黎鑫 +2 位作者 孙凯 鲁尧 李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3-820,共8页
目的: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脊柱内固定手术中,可以显著提高固定强度,但与常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是否更具有优势尚缺乏循证医学定论。文章系统评价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 目的: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脊柱内固定手术中,可以显著提高固定强度,但与常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是否更具有优势尚缺乏循证医学定论。文章系统评价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以及Embase数据库中,检索有关传统椎弓根螺钉与骨水泥强化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对照研究,按相关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纳入2篇随机对照研究和18篇回顾性队列研究,共20篇文献,包括1566例患者,其中骨水泥强化螺钉组789例,传统螺钉组777例;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强化螺钉组术后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椎间隙高度及融合率均高于传统螺钉组(MD=1.60,95%CI:1.14,2.07,P<0.00001;MD=1.26,95%CI:0.62,1.90,P=0.0001;OR=11.24,95%CI:2.86,44.14,P=0.0005),手术时间长于传统螺钉组(SMD=0.82,95%CI:0.42,1.23,P<0.0001),术后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螺钉松动率均低于传统螺钉组(MD=-0.50,95%CI:-0.78,-0.21,P=0.0007;SMD=-0.49,95%CI:-0.88,-0.10,P=0.01;OR=0.08,95%CI:0.05,0.12,P<0.00001),两组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退行性疾病时更能有效改善术后融合率及椎间隙高度、降低术后螺钉松动率,提高远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强化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骨质疏松 腰椎退行性疾病 META分析
下载PDF
术前运用地塞米松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早期神经根性痛的影响
5
作者 葛林 蔡宁 +1 位作者 汪辰宇 梁东锋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2期382-385,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运用地塞米松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早期神经根性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采用腰椎融合手术治疗,进行静吸复合麻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前1 h以0.... 目的探讨术前运用地塞米松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早期神经根性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采用腰椎融合手术治疗,进行静吸复合麻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前1 h以0.2 mg/kg剂量注射地塞米松,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术后12 h、24 h、48 h时的腿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术后12 h、24 h、48 h腿部VAS评分均逐渐升高,但各时间点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2 h、24 h、48 h血清TNF-α、IL-6水平均逐渐升高,但各时间点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床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运用地塞米松能显著减轻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早期下肢神经根性痛,减轻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腰椎退行性疾病 腰椎融合术 神经根性痛 炎性因子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微创腰椎后路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6
作者 李亭 廖文鳌 +3 位作者 钟文杰 刘希麟 王飞 胡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55-1862,共8页
背景:微创手术目前发展迅速,机器人辅助下的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与机器人辅助下单边双通道内镜下微创腰椎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重要后路微创手术方法,但是何种术式更具有优势,值得探讨。目的:比较不同机器人辅助微创腰椎后... 背景:微创手术目前发展迅速,机器人辅助下的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与机器人辅助下单边双通道内镜下微创腰椎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重要后路微创手术方法,但是何种术式更具有优势,值得探讨。目的:比较不同机器人辅助微创腰椎后路融合手术的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检查,探讨机器人辅助微创腰椎后路融合技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就诊的8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应用机器人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A组),30例应用机器人辅助单边双通道内镜下微创腰椎融合治疗(B组),另选择26例传统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患者作为对照组(C组)。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节段分布及术前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辐射次数、辐射剂量以及辐射时间。以Gertzbein-Robbins分级标准判断经皮螺钉的精度;评估手术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以Macnab标准评估手术方案的优良率。结果与结论:①A组手术时间短于B、C组(P<0.05),但是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A组,A组少于C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C组的辐照次数、辐照剂量及辐射时间明显高于A、B组(P<0.05);③3组患者术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A、B组的置钉精度优于C组(P<0.05);⑤Macnab手术优良率在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在并发症上,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⑦结果说明机器人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机器人辅助单边双通道内镜下微创腰椎融合都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相较于传统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机器人辅助下的腰椎微创融合手术效率高,术中辐射更少,内固定精度更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手术 单边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 腰椎退行性疾病 置钉精度
下载PDF
四种营养评价方法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比较研究
7
作者 曾藜 王惠惠 +2 位作者 王晓宇 龚渭轶 胡纯秋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49-1355,共7页
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LD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营养不良密切相关,而目前缺乏能有效、客观、全面评估LDD患者营养状态并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营养评价方法。目的比较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营养控制状态评分(CONUT)、那不勒斯预后评分(NPS... 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LD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营养不良密切相关,而目前缺乏能有效、客观、全面评估LDD患者营养状态并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营养评价方法。目的比较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营养控制状态评分(CONUT)、那不勒斯预后评分(NPS)和高敏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HS-mGPS)四种营养评价方法对LDD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预测价值,以便制定精准营养干预方案,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7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确诊为LDD且接受开放手术的患者201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PNI、CONUT、NPS及HS-mGPS四种营养评价方法对患者进行术前营养状况评估,观察患者术后至出院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根据术后有无并发症发生分为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资料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不同营养评价方法的最佳截断值,比较不同评价方法的预测效能,运用MedCalc软件进行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营养评价方法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患者有60例,发生率为29.8%。临床特征资料比较发现,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年龄、性别、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PNI、CONUT及NP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计算PNI、CONUT、NPS、HS-mGPS预测LD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7.5、2分、1分、1分,依据截断值将不同营养评价方法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低PNI、高CONUT评分和高NPS评分与术后并发症相关(P<0.01),而高HS-mGPS评分与术后并发症无关(P=0.815)。AUC结果显示CONUT与HS-mGPS(Z=4.961,P<0.0001)、CONUT与NPS(Z=2.534,P=0.0113)、CONUT与PNI(Z=3.455,P=0.0006)、HS-mGPS与NPS(Z=3.349,P=0.0008)、NPS与PNI(Z=2.025,P=0.0429)AUC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S-mGPS与PNI(Z=1.594,P=0.1109)AUC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NUT(OR=2.431,95%CI=1.376~4.295,P=0.002)、手术节段(OR=11.924,95%CI=5.491~25.893,P<0.001)是LD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用于预测LDD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四种营养评价方法中,CONUT效能最高,可作为LD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营养评价方法 预后营养指数 营养控制状态评分 那不勒斯预后评分 高敏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椎间孔镜下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8
作者 李勇奇 罗瑞 +8 位作者 汪少波 金勇 王健 吴宏梓 王顺 袁峰 赵建新 白宗彪 廖燚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73-277,共5页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下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Endo-LIF)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符合标准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60例,根据手...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下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Endo-LIF)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符合标准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6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Endo-LIF组30例和MIS-TLIF组30例。收集病人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椎体间融合率,并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12个月采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病人的临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组病人年龄、性别、临床诊断、融合节段、随访时间等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ndo-LIF组病人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3、12个月,2组病人VAS评分(腰背部、腿部)、O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Endo-LIF组腰背部VAS评分明显低于MIS-TLIF组;术后3个月,Endo-LIF组腿部VAS评分、ODI和JOA评分较MIS-TLIF组更低(P<0.05)。2组病人椎体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ndo-LIF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良好,且安全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下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
9
作者 管礼安 成业东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8期133-137,共5页
目的:分析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2年2月淮安八十二医院收治的90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 目的:分析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2年2月淮安八十二医院收治的90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情况、炎症介质水平及腰椎功能变化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75.56%,且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的优势,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的刺激作用,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优于传统后路开放技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 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技术 传统后路腰椎融合术
下载PDF
TLIF与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10
作者 罗金伟 徐国康 +5 位作者 屠玉兰 苏棋 沈童 张弘 陈飞 陈子航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1期93-95,共3页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11月65例行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行OLIF联合...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11月65例行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行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OLIF组),30例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TLIF组)。记录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术前、术后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结果与TLIF组比较,O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术后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VAS评分、ODI指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有优势(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对椎间隙及椎间孔恢复更具有优势,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更快,在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治疗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 围术期相关指标
下载PDF
微创和传统开放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远期预后
11
作者 胡大为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0052-0055,共4页
探究腰椎退行性疾病(LDD)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中传统开放术式和微创术式的远期预后。方法 从2015.01内选取LDD病例参与试验,试验终止于2017.12内,共80例入组受试,按随机规则分组,各为40例LDD病例。传统组LDD病例在PLIF中行... 探究腰椎退行性疾病(LDD)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中传统开放术式和微创术式的远期预后。方法 从2015.01内选取LDD病例参与试验,试验终止于2017.12内,共80例入组受试,按随机规则分组,各为40例LDD病例。传统组LDD病例在PLIF中行传统开放术式,微创组LDD病例在PLIF中行微创术式。比较并发症、随访各时段功能评分(ODI、JOA)、腰腿部疼痛评分(VAS)、多裂肌(Mul)萎缩率及横截面积(CSA)等变化。结果 微创组LDD病例的并发症合计值低于传统组LDD病例(P<0.05)。随访各时段微创组LDD病例的Mul萎缩率及CSA水平均优于传统组LDD病例(P<0.05)。随访各时段两组LDD病例腿部VAS得分相近(P>0.05);但微创组LDD病例的腰部VAS得分低于传统组LDD病例(P<0.05)。随访各时段微创组LDD病例的ODI及JOA得分均优于传统组LDD病例(P<0.05)。结论 LDD行PLIF治疗中选择微创术式的远期预后更佳,既能减少Mul萎缩率,又能对肢体功能予以改善,还可缓解腰部疼痛,有利于预防腰背部顽固性疼痛,可推广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传统开放 微创 远期预后
原文传递
肥胖因素对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孟海 倪嘉帅 +2 位作者 苏楠 费琦 杨雍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肥胖因素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骨科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双节段腰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154例。按照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成三组:BMI<2... 目的探讨肥胖因素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骨科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双节段腰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154例。按照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成三组:BMI<25 kg/m^(2)纳入正常组,BMI在25.0~29.9 kg/m^(2)纳入超重组,BMI≥30 kg/m^(2)纳入肥胖组。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年,比较围手术期指标、VAS评分和ODI指数、植骨融合情况、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肥胖组、超重组手术时间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肥胖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超重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的最终融合率接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肥胖患者行双节段腰椎后路椎体融合术,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有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偏高,但对总体疗效并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腰椎后路椎体融合术 双节段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和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对比研究
13
作者 王飞 胡成栋 +5 位作者 李彦飞 郭冰蕊 刘志伟 仝路 杨鎏璞 王红燕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7期707-711,共5页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和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邯郸市中心医院2020年2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8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开展前瞻性研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和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邯郸市中心医院2020年2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8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开展前瞻性研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与对照组(椎间孔镜治疗),每组各42例。观察组给予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对照组给予椎间孔镜治疗。记录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通过改良MacNab评定标准比较两组术后1.5年疗效,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2个月及1.5年腰部及下肢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2个月及1.5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观察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54.61±12.39)mL、(7.96±1.77)d,显著少于对照组[(132.57±18.24)mL、(9.72±1.7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长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硬膜囊面积(133.59±16.84)mm^(2),显著大于对照组[(116.37±16.29)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2个月、1.5年腰部及下肢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1个月、2个月腰部VAS评分分别为(3.18±0.86)、(2.39±0.6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17±1.15)、(1.79±0.4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2个月下肢VAS评分、术后1.5年腰部及下肢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2个月、1.5年,两组ODI水平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个月、1.5年两组ODI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ODI水平为(31.57±4.25)%,显著低于对照组[(36.86±4.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和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相当,但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减轻患者术后前期疼痛,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单侧双通道内镜 椎间孔镜 视觉疼痛评分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下载PDF
经皮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腰椎减压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分析
14
作者 卢良杰 方海名 +3 位作者 桑裴铭 顾梦超 李杰 陈斌辉 《现代实用医学》 2023年第5期638-640,共3页
腰椎退行性疾病(LDD)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脊柱滑脱、腰椎管狭窄症、退行性脊柱侧弯及退行性腰椎不稳等[1]。LDD治疗遵循阶梯治疗,主要为保守治疗、微创手术治疗及常规开放手术。目前,手术治疗常采用传统开放髓核摘除术、微创显... 腰椎退行性疾病(LDD)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脊柱滑脱、腰椎管狭窄症、退行性脊柱侧弯及退行性腰椎不稳等[1]。LDD治疗遵循阶梯治疗,主要为保守治疗、微创手术治疗及常规开放手术。目前,手术治疗常采用传统开放髓核摘除术、微创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及全内镜微创髓核摘除术(FELD)等非融合手术,或传统后路开放经椎间孔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TLIF)[2]、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管减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3]以及近几年兴起的经皮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腰椎减压融合术(Endolif)[4]等融合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微创 腰椎减压融合术 经皮 内窥镜
下载PDF
基于超前理念的便秘多元素防治护理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15
作者 胡燕 余慧 刘晔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3年第1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超前理念的便秘多元素防治护理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 目的探讨基于超前理念的便秘多元素防治护理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超前理念的便秘多元素防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便秘发生率、便秘症状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便秘临床症状评分、生活质量量表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基于超前理念的便秘多元素防治护理能有效减轻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腹胀、腹痛及排便困难等便秘症状,有效预防便秘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前理念 便秘多元素防治护理 腰椎退行性疾病 便秘发生率 生活质量
下载PDF
OLIF术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进展
16
作者 秦庆友 张群 +2 位作者 林丽芳 洪钦 韦柳情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6期0109-0112,共4页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微创型椎间融合术,以腹腔内腔为中心,利用腹腔内腔与左腰大肌层间的空隙作为手术通路,利用大尺寸的椎间融合器打开空隙,从而实现对椎体的直接降压与摘除...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微创型椎间融合术,以腹腔内腔为中心,利用腹腔内腔与左腰大肌层间的空隙作为手术通路,利用大尺寸的椎间融合器打开空隙,从而实现对椎体的直接降压与摘除,促进腰椎间融合,相比于常规的腰椎融合术,该术式术后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是一种新兴的微创型椎间融合术。近年来, OLIF在腰椎滑脱、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等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治疗中逐步得到推广。OLIF是一种新兴的技术,与常规的外科治疗相比,它的副作用要小得多。但是, OLIF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它在术中和术后会出现屈髋乏力,大腿疼痛,麻木,终板骨折,融合器下沉,血管和神经受损等。科学、有效的护理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促进患者康复非常重要,因此本文对OLIF术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围手术期护理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IF 腰椎退行性疾病 护理
原文传递
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减压融合与保存脊柱后方的解剖结构 被引量:6
17
作者 靳鑫杰 陆向东 +3 位作者 赵轶波 赵晓峰 齐德泰 赵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4401-4407,共7页
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传统腰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近年来,脊柱内镜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手段,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术后疼痛... 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传统腰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近年来,脊柱内镜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手段,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术后疼痛少、出血量少等优点,在具有适应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值得推广。目的:文章回顾了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的发生发展、优势、局限及发展趋势等。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万方数据库中2010-2022年出版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endoscopic lumbar fusion,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minimally invasive spine”;中文检索词为“内镜下腰椎融合术、腰椎退行性疾病、脊柱微创”。排除重复、质量较差及不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腰椎退行性疾病是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体滑脱等疾病的病理基础,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主要病因。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一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微创技术。(2)近年来,内镜下腰椎手术已经从单纯减压发展到同时减压融合,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短期结果。镜下融合和灵活的麻醉方式是该项技术的最大亮点,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少、恢复快、保存脊柱后方结构的优点,但由于术中需反复透视,外科医生及患者承受的辐射量相对较高,而且对外科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3)相较于传统手术,目前认为使用内镜下经椎间孔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新型治疗手段。既往对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的研究有一定的不足,术中使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手术部位造成隐性失血,这些隐性失血量无法计算,这一点在相关文献中并未纳入研究范围;其次,由于可开展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技术的医院较少,缺乏大样本及长期随访证据的支持,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腰椎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脊柱微创 综述
下载PDF
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浩然 于海洋 +4 位作者 焦伟 尹稳 崔西龙 张伟 吴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5-512,522,共9页
目的:比较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行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47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 目的:比较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行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47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固定组),男5例,女15例,年龄39~69岁(54.1±9.6岁);27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双侧固定组),男9例,女18例,年龄40~70岁(57.8±9.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性别、手术节段、疾病类型、随访时间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及变化值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3天、3个月、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价腰腿痛,术前及术后3个月、1年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功能障碍情况;术后1年根据CT评价椎间融合情况,通过改良MacNab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均获得1年及以上随访,双侧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均显著性高于单侧固定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值及血红蛋白变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天、3个月、1年的VAS评分及术后3个月、1年的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同时间点VAS评分及ODI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单侧固定组10.0%vs双侧固定组11.1%)、术后1年融合率(单侧固定组90.0%vs双侧固定组92.6%)及改良MacNab优良率(单侧固定组90.0%vs双侧固定组88.9%)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安全有效,与双侧固定相比,单侧固定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椎弓根螺钉固定 单侧/双侧 大通道全内镜下手术
原文传递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与传统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9
作者 叶永松 陈德龙 《中国内镜杂志》 2023年第3期43-49,共7页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与传统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8月该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8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50),研究组行U...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与传统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8月该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8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50),研究组行UBE,对照组行传统PLIF,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VAS、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JOA评分及IL-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E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手术相关指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疗效 炎症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