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1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筋膜松解疗法干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1
作者 冉清智 李傲霜 +2 位作者 陈恒文 张剑梅 何本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451-2457,共7页
背景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已成为导致活动受限的常见病因之一,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肌筋膜组织的敏感性和紧绷性是慢性疼痛障碍的主要因素。肌筋膜松解疗法(MFR)主要通过缓解筋膜的紧张以减轻疼痛,但目前缺... 背景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已成为导致活动受限的常见病因之一,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肌筋膜组织的敏感性和紧绷性是慢性疼痛障碍的主要因素。肌筋膜松解疗法(MFR)主要通过缓解筋膜的紧张以减轻疼痛,但目前缺乏高质量临床证据。目的观察MFR对非手术治疗的CNLBP的疗效。方法2022年在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招募了56例CNLB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MFR组患者接受MFR干预(腰腹部MFR干预),对照组(CG组)患者接受假MFR干预(相同部位假MFR干预),20 min/次,1次/周,干预4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关节活动度[腰椎前屈度(ALF)、腰椎后伸度(LR)、两侧腰椎旋转度(LSR)]、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6例受试者,其中失访8例,自动退出8例,最终完成随访40例,其中MFR组20例,CG组20例。两组患者干预前VAS评分、ADL评分、ODI评分、ALF、SAS评分、SDS评分、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FR组患者干预前LR、LSR小于CG组(P<0.05)。MFR组患者干预4周后VAS、ODI、SAS、SDS评分和TNF-α水平低于CG组,ADL评分高于CG组,ALF、LR、LSR大于CG组(P<0.05)。干预4周后MFR组患者VAS、ODI、SAS、SDS评分及TNF-α水平低于组内干预前,ADL评分高于组内干预前,ALF、LR、LSR大于组内干预前(P<0.05)。结论MFR可能改善CNLBP患者焦虑与抑郁等负性心理状态,降低疼痛阈值,增加腰椎关节活动度,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肌筋膜松解疗法 物理治疗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注射针刀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疼痛程度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2
作者 刘建梁 王苗 +2 位作者 景福权 赵平 周钰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41-45,共5页
目的:观察注射针刀治疗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确诊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病例随机分为注射针刀组、注射组与针刀组各30例,注射针刀组运用注射针刀治疗,注射组给予痛点局部注射治疗,针刀组给予常规小针刀治疗。于... 目的:观察注射针刀治疗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确诊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病例随机分为注射针刀组、注射组与针刀组各30例,注射针刀组运用注射针刀治疗,注射组给予痛点局部注射治疗,针刀组给予常规小针刀治疗。于3组治疗1个月后评价患者临床疗效,通过观察疼痛直观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腰椎疗效评分(JOA)与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对3组治疗后局部疼痛和整体症状的改善状况进行评价,抑郁自评量表(SDS)观察3组抑郁状态,并检测3组治疗前后血清中六酮前列腺素F1α(PG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注射针刀组临床疗效优于注射组和针刀组(P<0.05);与注射组、针刀组比较,注射针刀组VAS、ODI与SDS评分明显下降,JOA评分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PGF1α、TNF-α、IL-1β及IL-6炎症因子水平较注射组和针刀组均有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VAS、ODI和SDS评分及血清PGF1α、TNF-α、IL-1β及IL-6水平显著低于针刀组,JOA评分较针刀组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针刀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疗效优于局部注射和单纯小针刀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注射针刀 炎症反应
下载PDF
艾灸热敏化腧穴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源性下腰痛疗效观察
3
作者 海霞 段晓晶 +1 位作者 罗文月 袁宇红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636-641,共6页
目的 探讨艾灸热敏化腧穴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源性下腰痛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4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38例腰椎源性下腰痛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1... 目的 探讨艾灸热敏化腧穴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源性下腰痛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4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38例腰椎源性下腰痛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1组采取艾灸热敏化腧穴,对照2组采取中药熏蒸,观察组采取艾灸热敏化腧穴+中药熏蒸。治疗2周后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改良Q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血管活性调节因子[血栓素2 (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神经传导速度、等长肌力(IMS)、腰背肌后伸活动度(ROM),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明显高于对照1组的76.09%和对照2组的7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及VAS、ODI评分分别为(1.31±0.30)分、(1.98±0.42)分、(15.24±1.68)分,明显低于对照1组的(1.50±0.33)分、(2.64±0.46)分、(18.78±2.34)分和对照2组的(1.47±0.34)分、(2.70±0.41)分、(19.11±1.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TXB2水平为(40.42±4.25) ng/mL,明显低于对照1组的(45.56±4.71) ng/mL和对照2组的(44.88±5.03) ng/mL,6-keto-PGF1α水平为(53.53±5.78) ng/mL,明显高于对照1组的(49.95±5.42) ng/mL和对照2组的(50.11±6.64)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腓总神经、腓浅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42.50±4.43) m/s、(42.63±4.56) m/s,明显快于对照1组的(39.12±3.78) m/s、(39.40±3.87) m/s和对照2组的(38.89±4.05) m/s、(39.11±3.95)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ROM、IMS分别为(7.65±1.85)°、(498.68±75.51) N,明显高于对照1组的(6.25±1.36)°、(452.62±70.33) N和对照2组的(6.32±1.44)°、(450.13±72.68) 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艾灸热敏化腧穴结合中药熏蒸能改善腰椎源性下腰痛患者临床症状,调节血管活性因子水平,促进神经传导速度及腰椎功能恢复,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源性下腰痛 中药熏蒸 艾灸热敏化腧穴 神经传导速度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持续性下腰痛的关系
4
作者 袁建军 李广 +3 位作者 张权 任志帅 刘岩 田融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15-119,152,共6页
目的 分析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与腰椎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DLD)患者术后持续性下腰痛的关系。方法 选取天津市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行单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86例DLD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持... 目的 分析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与腰椎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DLD)患者术后持续性下腰痛的关系。方法 选取天津市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行单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86例DLD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持续性下腰痛分为腰痛组和非腰痛组。腰痛组34例,男10例,女24例;年龄32~77岁,平均(59.36±8.65)岁。非腰痛组52例,男21例,女31例;年龄30~78岁,平均(56.81±8.03)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功能评分及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分析术后持续性下腰痛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值与VAS、JOA评分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值及相关影响因素预测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的价值。结果 腰痛组骨质疏松、术中骨性终板损伤发生率(47.06%、23.53%)高于非腰痛组(15.38%、1.92%);腰痛组术后3个月VAS、PT高于非腰痛组,JOA评分、LL、SS低于非腰痛组,ΔVAS、ΔJOA、ΔLL、ΔPI、ΔPT、ΔSS小于非腰痛组(P<0.05);DLD患者ΔLL、ΔPT、ΔSS均与ΔVAS、ΔJOA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ΔPI与ΔVAS、ΔJOA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骨质疏松、术中骨性终板损伤、ΔLL、ΔPT、ΔSS均为DLD患者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的影响因素(P<0.05);ΔLL、ΔPT、ΔSS预测DLD患者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76、0.825、0.731;与ΔLL、ΔPT、ΔSS单独预测比较,ΔLL、ΔPT、ΔSS联合预测的AUC(0.939)明显增大,净重新分类指数、综合判别改善指数均>0(P<0.05)。结论 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与DLD患者腰椎术后持续性下腰痛的发生有关,且在预测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方面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退行性疾病 持续性下腰痛 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 相关性分析 预测
下载PDF
国医大师韦贵康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经验
5
作者 韩杰 张鎏 +4 位作者 徐志为 宋春霖 彭清林 黄桂凤 杨凌 《中医正骨》 2024年第1期66-68,共3页
非特异性腰痛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经验丰富,形成了“主手法、合奇穴、佐中药、练功法”的完备治疗体系。本文总结了韦贵康教授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腰痛 推拿疗法 阴阳辨证 五行生克 穴位 经外奇穴 中药 动功 名医经验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6
作者 梁雁冰 王云阁 艾彬彬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97-101,共5页
目的分析退行性腰椎管狭窄(DLSS)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分析,纳入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DLSS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 目的分析退行性腰椎管狭窄(DLSS)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分析,纳入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DLSS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术后下腰痛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LSS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发生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风险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随访3个月,86例DLSS患者行椎间孔镜术后发生下腰痛患者21例,发生率为24.42%(21/86);发生组骨质疏松、术中清理椎间隙、术后椎管内无菌性炎症、首次锻炼时间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术中清理椎间隙、术后椎管内无菌性炎症、首次接受锻炼时间均是DLSS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风险模型,验证模型显示C-index值为0.870,具有良好区分度,绘制标准曲线显示,校准曲线和Y-X直线相近,模型准确度良好;对模型预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风险模型评估DLSS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0,95%CI为0.779~0.961,P<0.001。结论DLSS患者行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发生率较高,合并骨质疏松、术中未清理椎间隙、有术后椎管内无菌性炎症、首次接受锻炼时间延长均是DLSS患者行椎间孔镜术后发生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风险模型对DLSS患者行椎间孔镜术后是否发生下腰痛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椎管狭窄 椎间孔镜术 术后下腰痛 危险因素 风险模型
下载PDF
平衡火罐在改善寒湿痹阻型腰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7
作者 李春红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54-157,共4页
目的观察平衡火罐在改善寒湿痹阻所致腰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96例寒湿痹阻型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常规单纯拔火罐法及平衡火罐法(具体包括:闪罐法、走罐法、揉罐法、抖罐法及留罐法)两种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 目的观察平衡火罐在改善寒湿痹阻所致腰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96例寒湿痹阻型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常规单纯拔火罐法及平衡火罐法(具体包括:闪罐法、走罐法、揉罐法、抖罐法及留罐法)两种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均以治疗前,治疗后立刻,治疗后3、7及14 d为结点,采用腰痛病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及(VAS)视觉模拟评分法比较两组护理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总的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压痛(1.76±1.82)及腰部疼痛(0.75±0.29)评分较对照组压痛(3.41±1.73)及腰部疼痛(1.06±0.13)明显降低(P<0.05)。结论平衡火罐较单纯拔火罐更能够有效缓解寒湿痹阻所致腰痛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火罐 护理 腰痛
原文传递
中医推拿功法在慢性下腰痛伴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8
作者 王士安 乔善鑫 李霞琴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617-619,共3页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功法在慢性下腰痛(CLBP)伴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120例CLBP伴抑郁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功法在慢性下腰痛(CLBP)伴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120例CLBP伴抑郁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中医推拿手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推拿功法干预。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量表(RMDQ)、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量表(JOA)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AS、SDS、VA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ODI、RMDQ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推拿功法能有效缓解CLBP患者腰部疼痛,改善患者腰部功能,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并发症 抑郁/并发症 腰痛/按摩疗法
原文传递
中医外治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观察
9
作者 李海燕 施思 孙红 《光明中医》 2024年第6期1153-1155,共3页
目的探寻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较为有效的外治法。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2年12月收治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105例,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雷火灸组、李氏砭法组,各35例。药物治疗组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雷火灸组予赵氏雷火灸治疗,李氏砭法组... 目的探寻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较为有效的外治法。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2年12月收治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105例,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雷火灸组、李氏砭法组,各35例。药物治疗组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雷火灸组予赵氏雷火灸治疗,李氏砭法组予铜砭刮痧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NRS疼痛评分、RMDQ腰椎功能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李氏砭法组改善程度优于其他2组(P<0.05)。结论李氏砭法改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证候体征、腰椎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的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非特异性下腰痛 雷火灸 李氏砭法
下载PDF
动静结合,预防退行性腰痛
10
作者 一言 《中老年保健》 2024年第3期1-1,共1页
不正确的姿态、久坐久站、搬运重物使腰部损伤等因素会导致中老年人发生慢性腰痛,虽然疼痛程度不是很严重,但会限制其腰部活动,稍不注意腰痛就会加重,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还是蛮大的。本期特别策划全面、详细地介绍了非特异性腰痛的预防、... 不正确的姿态、久坐久站、搬运重物使腰部损伤等因素会导致中老年人发生慢性腰痛,虽然疼痛程度不是很严重,但会限制其腰部活动,稍不注意腰痛就会加重,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还是蛮大的。本期特别策划全面、详细地介绍了非特异性腰痛的预防、治疗,并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做了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痛 动静结合 非特异性腰痛 部活动 部损伤 退行性 程度 久坐
下载PDF
产后腰痛莫忽视,建议孕妈早预防
11
作者 兰秋妮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24年第2期62-62,共1页
怀孕以后,尤其是孕期最后3个月至产后很长一段时间,有些孕产妇会反复出现下背部、腰骶部、耻骨联合、臀部或腿部疼痛,部分宝妈伴有双下肢沉重、酸软、腰部活动受限等表现。有这些症状的宝妈们可要注意了,您可能是患上了产后非特异性下... 怀孕以后,尤其是孕期最后3个月至产后很长一段时间,有些孕产妇会反复出现下背部、腰骶部、耻骨联合、臀部或腿部疼痛,部分宝妈伴有双下肢沉重、酸软、腰部活动受限等表现。有这些症状的宝妈们可要注意了,您可能是患上了产后非特异性下腰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耻骨联合 非特异性下腰痛 部活动受限 产后腰痛 早预防 骶部 孕产妇 双下肢
下载PDF
模拟直升机低频振动致大鼠腰痛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12
作者 刘红珍 徐洋杰 +7 位作者 赵秦 齐光辉 王海燕 李森 刘媛 谭波涛 殷樱 杨策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5,共8页
目的通过模拟直升机低频振动建立急性腰痛(acute low back pain,ALBP)模型,探讨陆军飞行人员急性腰痛的成因,为其发生机制和防护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与评估手段。方法选取48只8周龄雄性SD大鼠[体质量(200±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通过模拟直升机低频振动建立急性腰痛(acute low back pain,ALBP)模型,探讨陆军飞行人员急性腰痛的成因,为其发生机制和防护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与评估手段。方法选取48只8周龄雄性SD大鼠[体质量(200±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造模A(振动1 h)、B(振动3 h)、C(振动6 h)组和D(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连续5 d将大鼠分别暴露于10 Hz的六自由度振动台1、3和6 h。在造模前和造模后第1、4、7和14天行von Frey测试、旷场实验、转棒疲劳实验、步态分析、24 h摄食量等行为学检测;光学显微镜观察多裂肌组织学变化。结果行为学结果显示,持续性低频振动暴露大鼠缩足反射阈值降低(P<0.01)、24 h摄食量减少(P<0.01)、直立次数减少(P<0.05)、转棒跌落速度降低(P<0.05)、支撑时比较缩短(P<0.05)、足印面积减小(P<0.05)、步行速度降低(P<0.05)。多裂肌组织学显示细胞水肿,肌细胞形态紊乱且大小不一,排列不均,肌间隙细胞核增多,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聚集。结论持续低频振动环境暴露会导致大鼠腰痛相关行为学和腰部多裂肌组织学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动 急性腰痛 动物模型 相关行为学 多裂肌
原文传递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联合熥敷颈腰痛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13
作者 蒋鹏 赵继荣 +6 位作者 陈文 陈祁青 杨涛 李玮农 张立存 杨文通 史凡凡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106,共4页
目的观察PLDD联合熥敷颈腰痛砂治疗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PLDD+熥敷颈腰痛砂)、对照组(单纯PLDD治疗)各34例。组内及组间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6个月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 目的观察PLDD联合熥敷颈腰痛砂治疗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PLDD+熥敷颈腰痛砂)、对照组(单纯PLDD治疗)各34例。组内及组间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6个月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MacNab疗效的优良率,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VAS、ODI、JO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经治疗后VAS、ODI、JOA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治疗组在疼痛缓解程度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JOA疼痛评分、OD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优良率分别为94.1%、97.1%,优于对照组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DD联合熥敷颈腰痛砂治疗LDH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下腰痛、下肢放射痛症状,明显改善腰椎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 熥敷颈腰痛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针刺联合悬吊运动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观察
14
作者 杨薇 唐锦忠 +4 位作者 刘松涛 张如飞 唐静 叶勇 艾坤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600-605,共6页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悬吊运动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进行治疗的60例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悬吊运动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进行治疗的60例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悬吊运动治疗,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问卷(roland 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中医症候积分、肌肉紧张度、生物力学特征、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GQOL-74)、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RMDQ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两侧竖脊肌、多裂肌紧张度及腰背屈/伸比值(flexion/extension,F/E)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腰背伸状态下峰力矩(peak torque,PT)、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GQOL-74及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结论单纯针刺和针刺联合悬吊运动在治疗NLBP上均有一定的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竖脊肌、多裂肌主动活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针刺结合悬吊运动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下腰痛 针刺 悬吊运动 视觉模拟评分 功能障碍问卷 中医症候积分
下载PDF
基于文献对腰痛中医脉象特征的探讨
15
作者 陆庆旺 周红海 +4 位作者 田君明 吴健 陆延 韦建深 韦贵康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1期195-198,共4页
脉诊理论学说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占有重要地位,脉象亦是腰痛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重点。腰痛的主要病机为脏腑亏虚为主,虚邪内生或外感实邪为标,导致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对脉象产生微妙影响,与经络有着密切关联性。脉象可客观反映腰痛的病理... 脉诊理论学说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占有重要地位,脉象亦是腰痛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重点。腰痛的主要病机为脏腑亏虚为主,虚邪内生或外感实邪为标,导致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对脉象产生微妙影响,与经络有着密切关联性。脉象可客观反映腰痛的病理状态,故本综述通过摘录相关的文献理论对腰痛脉象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挖掘腰痛脉象性质特点、脉象与经络的关系特征及其相关临床诊疗可行性价值,从而探究脉象在腰痛方面的临床意义,论述腰痛辨证论治中脉象的指导作用,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脉象 经络
下载PDF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价不同针刺取穴法干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临床研究
16
作者 刘诗若 许磊 +6 位作者 黄玉 王琛 王轩 王孟 王超 王墉琦 殷继超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94-198,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取穴法干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患者腰骶部多裂肌的杨氏模量值,根据其差异性为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评价CNLBP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取穴法干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患者腰骶部多裂肌的杨氏模量值,根据其差异性为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评价CNLBP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配穴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本地五运六气配穴针刺干预。各组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 d后休息1 d,共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及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期)的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JOA)、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应用SWE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双侧腰骶部多裂肌(俯卧位)杨氏模量值。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清β-内啡肽(β-EP)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多裂肌杨氏模量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β-EP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JOA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患者JOA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E可为临床CNLBP针刺治疗方案提供评价依据。运气理论指导下的取穴针刺能够降低腰骶部多裂肌杨氏模量值,上调血清β-EP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氏模量值 针刺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多裂肌 五运六气理论
原文传递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腰椎旁肌结构改变的MRI定量评估
17
作者 李鑫娅 刘丹 +2 位作者 韦福利 袁铭婧 文瑶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89,共9页
目的 利用磁共振常规扫描及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定量评估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CNLBP)患者腰椎旁肌的结构改变,为临床诊治CNLBP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5月至2023... 目的 利用磁共振常规扫描及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定量评估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CNLBP)患者腰椎旁肌的结构改变,为临床诊治CNLBP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CNLBP患者45例(CNLBP组),同期招募健康志愿者28例(对照组),进行磁共振矢状位及轴位T2WI、DTI扫描,在L3/4、L4/5、L5/S1椎间盘中心层面的轴位T2WI及DTI图像上测得双侧多裂肌、竖脊肌功能横截面积(functional cross sectional area, FCSA)、脂肪浸润率(fatty infiltration rate, FIR)、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同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量表评估患者疼痛和功能障碍程度,分析CNLBP组与对照组之间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BMI)及双侧多裂肌、竖脊肌相对功能横截面积(relative functional cross sectional area, RFCSA)、FIR、FA及ADC值的差异。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性别、BMI及下腰痛与双侧多裂肌、竖脊肌FIR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检验VAS、ODI评分与双侧多裂肌、竖脊肌RFCSA、FIR、FA、ADC值的相关性。结果 CNLBP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CNLBP组双侧多裂肌、竖脊肌RFCSA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NLBP组双侧多裂肌、竖脊肌FIR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FIR呈正相关,BMI与FIR不具有相关性,女性、下腰痛患者更易发生脂肪浸润。Spearman检验结果显示,ODI评分与双侧多裂肌及竖脊肌RFCSA呈显著负相关(P<0.05),VAS、ODI评分均与双侧多裂肌及竖脊肌FIR呈显著正相关(P<0.05)。CNLBP组双侧多裂肌及竖脊肌FA值降低、ADC值增高,L3/4节段右侧多裂肌FA及L4/5、L5/S1节段双侧多裂肌FA值、ADC值,L4/5、L5/S1节段双侧竖脊肌FA值及L5/S1节段双侧竖脊肌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腰椎旁肌可出现肌肉萎缩、脂肪浸润增加及肌纤维结构的改变,多模态MRI技术可以观察和定量评估肌肉的结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下腰痛 椎旁肌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原文传递
髋关节置换术后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与小关节源性腰痛的相关性研究
18
作者 王旋 边卫国 +4 位作者 邱洪波 靳国栋 郭菲 张琳娟 韩学哲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44-447,共4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与小关节源性腰痛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30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引起小关节源性腰痛且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观察组)的临... 目的探讨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与小关节源性腰痛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30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引起小关节源性腰痛且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接受腰椎X射线片检查的50名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基于X射线片测量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骶骨骨盆角(SPI)、骶骨骨盆后角(SPPA)。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与小关节源性腰痛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小关节源性腰痛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PI、LL、SPI、SPP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PT小于对照组(P<0.05),术前SS大于对照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前PT、SS与小关节源性腰痛相关(P<0.05)。术前PT和SS诊断小关节源性腰痛的敏感度分别为50.00%、73.30%,特异度分别为88.00%、78.00%。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PT和SS诊断小关节源性腰痛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8(95%CI:0.595~0.822)和0.775(95%CI:0.673~0.877)。结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SS明显较大,PT明显较小。髋关节置换术可以减轻腰痛症状,且不影响腰椎和骨盆的矢状位平衡;术前PT、SS与小关节源性腰痛具有相关性,二者在诊断小关节源性腰痛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 髋关节置换术 椎骨盆矢状位平衡 影像学参数 小关节源性腰痛 相关性
下载PDF
非特异性腰痛的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19
作者 刘刚刚 王运彩 +1 位作者 王超 吴兴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7期48-52,共5页
非特异性腰痛发病无明确的解剖学或生理学原因,国内外学者尚未对其致病机制达成共识。目前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以非手术、非药物治疗的方式最为普遍。由于其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患者精神、心理造成巨大压力。因... 非特异性腰痛发病无明确的解剖学或生理学原因,国内外学者尚未对其致病机制达成共识。目前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以非手术、非药物治疗的方式最为普遍。由于其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患者精神、心理造成巨大压力。因此,研究其发病机制以更好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极为重要。本文就非特异性腰痛致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腰痛 发病机制 中医治疗 西医治疗 康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