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4篇文章
< 1 2 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直肌分离诊治进展
1
作者 刘国忠 林佑团 翁山耕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990-993,共4页
腹直肌分离(rectus abdominis diastasis,RAD)是腹白线两侧腹直肌肌腹相互分离的现象,可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常见于孕产期女性与肥胖人群等,目前RAD已经逐渐引起相关外科医师的重视。国内外关于RAD的研究较少,关于诊断及治疗尚无统... 腹直肌分离(rectus abdominis diastasis,RAD)是腹白线两侧腹直肌肌腹相互分离的现象,可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常见于孕产期女性与肥胖人群等,目前RAD已经逐渐引起相关外科医师的重视。国内外关于RAD的研究较少,关于诊断及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文献,就腹直肌分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分离 壁疝 产后腹直肌分离 壁整形
原文传递
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产后腹直肌分离与肛提肌损伤的相关性
2
作者 刘丽 蒋莹 +2 位作者 黄琪 刘静华 宋金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154-160,共7页
通过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技术评估产后肛提肌(levator animuscle,LAM)与腹直肌的弹性,探讨产后腹直肌分离(diastasis rectiabdominis,DRA)与LAM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在深圳市龙岗... 通过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技术评估产后肛提肌(levator animuscle,LAM)与腹直肌的弹性,探讨产后腹直肌分离(diastasis rectiabdominis,DRA)与LAM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在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经阴道分娩40-60天后DR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盆底三维超声断层成像技术判断有无肛提肌(LAM)损伤,将其分为LAM损伤组和LAM未损伤组。在静息状态下,分别在脐上3.0cm处、脐孔处、脐下2.0cm处测量腹直肌分离的宽度,并对以上三处左右两侧的腹直肌进行弹性模量值测量。在静息状态下,分别对左右两侧LAM弹性模量值进行测量。统计分析LAM损伤组与未损伤组脐上3.0cm、脐孔、脐下2.0cm水平腹直肌分离宽度与左右两侧腹直肌弹性、左右两侧LAM弹性的相关性。结果 在DRA患者中,LAM损伤组患者的LAM弹性模量小于明显LAM未损伤组患者,LAM损伤组与LAM未损伤组的腹直肌弹性模量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左侧LAM弹性模量损伤组为26.02±5.96,未损伤组为38.35±7.92,p<0.05,右侧LAM弹性模量损伤组为24.84±6.53,未损伤组为38.05±9.09,p<0.05;脐上3.0cm处、脐孔水平的腹直肌弹性与LAM弹性呈中等相关关系,相关性分别为脐上3.0cm水平r=0.435,p=0.001、脐孔水平r=0.483,p=0.002。结论 产后LAM损伤可导致其弹性减低,脐上3.0cm、脐孔水平的腹直肌弹性与LAM弹性有中等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弹性成像 腹直肌分离 肛提损伤 腹直肌弹性 肛提弹性
下载PDF
仿生物电刺激联合瑜伽锻炼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3
作者 邹爱琴 陈丽 +3 位作者 吴芳 乐丽兰 余锦霞 范素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4年第5期759-764,共6页
目的探讨仿生物电刺激联合瑜伽锻炼对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患者腹直肌肌电值、腰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9月—2022年9月于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产后130例DR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目的探讨仿生物电刺激联合瑜伽锻炼对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患者腹直肌肌电值、腰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9月—2022年9月于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产后130例DR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仿生物电刺激,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仿生物电刺激+瑜伽锻炼。初步干预时间均为5周。于护理干预前、干预2周、5周时对患者DRA间距、腹直肌肌电值及腰背疼痛进行评估。结果干预过程中,观察组2例主动退出研究,对照组1例出现其他疾病中止研究。最终观察组纳入63例,对照组纳入64例。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周、5周时的DRA间距,结果显示,两组观察对象三个时点各指标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时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时间<0.05);干预2周、5周时各指标均以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并且随观察时间延长,2周时差距最大,组间随时间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交互<0.05)。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周、5周时的腹直肌肌电值,结果显示,两组观察对象三个时点各指标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时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时间<0.05);干预2周、5周时各指标均以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并且随观察时间延长,组间差异逐渐增大,组间随时间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交互<0.05)。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周、5周时的VAS评分,结果显示,两组观察对象三个时点VAS评分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时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时间<0.05);干预2周、5周时各指标均以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并且随观察时间延长,组间差异逐渐增大,组间随时间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交互<0.05)。结论产后DRA康复护理中应用仿生物电刺激联合瑜伽锻炼干预方案可缩短DRA距离,提高腹直肌肌电值,减轻腰背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腹直肌分离 仿生物电刺激 瑜伽锻炼 腹直肌电值 疼痛
下载PDF
中医推拿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效果
4
作者 张丽君 刘艺 +1 位作者 姚前前 郭淼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0期103-105,共3页
目的:观察中医推拿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6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研... 目的:观察中医推拿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6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间距、腹围、腰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后,两组腹直肌分离间距、腹围均小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推拿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可缩小腹直肌分离间距与腹围,降低ODI评分与中医证候积分,其效果优于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腹直肌分离 中医推拿 神经肉电刺激 腹直肌分离间距 中医证候积分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下载PDF
基于“气机升降”针刺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何波琳 王佳楣 +5 位作者 石玥 刘芳 张瓅元 李亚慧 乔婷 芦静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11期12-16,共5页
目的:本研究基于气机升降理论,以针刺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探究针刺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对DR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就诊的201名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8例、对照组103... 目的:本研究基于气机升降理论,以针刺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探究针刺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对DR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就诊的201名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8例、对照组103例。两组均采用盆底肌电刺激治疗,治疗组结合针刺治疗,共10次。观察两组产妇治疗前后脐环水平、脐上2 cm及脐下2 cm水平的腹直肌间距(IRD)、腰围、腹围和中医症候积分变化。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各水平的IRD、腰围、腹围及乏力和腰痛的中医症候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可有效改善产妇产后腹直肌分离状况,促进产妇腰围、腹围的恢复,同时改善其乏力、腰痛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间距 针刺 盆底电刺激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后发生腹直肌萎缩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6
作者 吕进 吕成余 +3 位作者 徐牧 徐晓军 王志 王和明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后发生腹直肌萎缩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行腹腔镜根治手术的229例直肠癌患者,收集临床相关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腹直肌萎缩将患者分为萎缩组(n=47)与对照组(...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后发生腹直肌萎缩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行腹腔镜根治手术的229例直肠癌患者,收集临床相关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腹直肌萎缩将患者分为萎缩组(n=47)与对照组(n=182)。Logistic回归分析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后发生腹直肌萎缩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构建直肠癌腹腔镜术后发生腹直肌萎缩的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预测模型的校准度。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术后长期卧床、预防性造口、术后化疗、术后并发手术部位感染是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后发生腹直肌萎缩的危险因素(P<0.05),高白蛋白水平是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预测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后发生腹直肌萎缩的曲线下面积为0.868(95%CI:0.817~0.909),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11%与87.91%。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符合度(χ^(2)=3.251,P>0.05)。结论:年龄较大、术后长期卧床、预防性造口、术后化疗、手术部位感染、低白蛋白是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后腹直肌萎缩的相关因素,据此建立预测模型可较好地预测腹直肌萎缩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肿瘤 腔镜检查 预防性造口 腹直肌萎缩 影响因素分析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治疗Ⅲ型腹直肌鞘血肿
7
作者 王宾 林志东 +3 位作者 王爱珠 文宠佩 王勇 严阳刚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7-200,共4页
目的观察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治疗Ⅲ型腹直肌鞘血肿(RSH)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CT和/或超声证实Ⅲ型RSH并接受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患者资料,分析RSH影像学表现,记录治疗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观察12个月... 目的观察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治疗Ⅲ型腹直肌鞘血肿(RSH)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CT和/或超声证实Ⅲ型RSH并接受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患者资料,分析RSH影像学表现,记录治疗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观察12个月随访期间病变复发状况。结果16例Ⅲ型RSH临床均表现为腹痛,部分伴膀胱刺激症状;其中8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活动性出血。共栓塞19支出血责任动脉,包括每例1支患侧或血肿较大侧腹壁下动脉及3例外伤侧髂内动脉主干各1支;治疗技术成功率100%,临床成功率87.50%(14/16)。13例接受随访12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治疗Ⅲ型RSH效果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 血肿 栓塞 治疗性 壁动脉 引流
下载PDF
产前腹白线弹性评分与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明茜 杨青苑 +3 位作者 程荔 梁锦玲 梁冬梅 周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8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孕28周、预产期前1周腹白线弹性评分与腹直肌分离发生及腹直肌间距的相关性,为临床腹直肌分离的预测及评价提供理论基础,为临床产妇腹直肌分离发生的预警提供新的参考。方法研究对象拟选取获得随访的孕妇178例,分娩后调查产后2... 目的探讨孕28周、预产期前1周腹白线弹性评分与腹直肌分离发生及腹直肌间距的相关性,为临床腹直肌分离的预测及评价提供理论基础,为临床产妇腹直肌分离发生的预警提供新的参考。方法研究对象拟选取获得随访的孕妇178例,分娩后调查产后2、6个月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于产后2、6个月发生腹直肌分离的随访人群中选取40例作为观察组,于未发生腹直肌分离的随访人群中选取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不同位点(剑突与脐中点、脐水平)不同状态(静息、屈曲、呼气末)下腹直肌间距与腹白线弹性评分的差异;分析不同状态(静息、屈曲、呼气末)下腹白线弹性评分与腹直肌间距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脐水平、剑突与脐中点的腹直肌间距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脐水平的腹直肌间距均大于剑突与脐中点,屈曲状态下脐水平、剑突与脐中点的腹直肌间距均小于静息状态下,呼气末状态下脐水平的腹直肌间距均大于静息状态下脐水平的腹直肌间距(P<0.05)。观察组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脐水平、剑突与脐中点的腹白线弹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脐水平的腹白线弹性评分均低于剑突与脐中点(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孕28周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的腹白线弹性评分与腹直肌间距相关性好,呈正相关(r=0.412、0.464、0.436>0.4,P<0.05);预产期前1周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的腹白线弹性评分与腹直肌间距相关性较好,呈正相关(r=0.336、0.396、0.313>0.3,P<0.05)。结论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不同状态不同位点腹直肌间距及腹白线均具有不同特征,孕28周、预产期前1周腹白线弹性评分与腹直肌分离发生及腹直肌间距呈正相关性,为临床产妇腹直肌分离发生的预警提供新的参考,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 白线弹性评分 产后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间距
下载PDF
腹直肌旁入路后柱通道螺钉治疗累及双柱复杂髋臼骨折效果分析
9
作者 杨冬松 王琼 +5 位作者 陈许冬 远东涛 陈鹏 凌建生 甄相周 于蒙洋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6期1-3,共3页
目的分析腹直肌旁入路后柱通道螺钉治疗累及双柱复杂髋臼骨折(A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2-12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行腹直肌旁入路后柱通道螺钉治疗的17例累及双柱复杂AF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时间、术... 目的分析腹直肌旁入路后柱通道螺钉治疗累及双柱复杂髋臼骨折(A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2-12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行腹直肌旁入路后柱通道螺钉治疗的17例累及双柱复杂AF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采用Matta法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依据髋关节功能(Harris)量表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成功完成腹直肌旁入路后柱通道螺钉手术。手术时间110.9 min(范围:90~150 min),术中出血量652.1 mL(范围:300~1000 mL)。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7周(范围:9~16周)。术中腹膜破裂1例,即予以缝合;术后切口脂肪液化2例,经换药后愈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华法林抗凝治疗2个月血栓消失。末次随访,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为82.4%,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8.2%。结论腹直肌旁入路后柱螺钉治疗累及双柱复杂AF,通过一个切口即可完成髋臼前后柱骨折的良好复位与固定,创伤小,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旁入路 后柱 螺钉 双柱 髋臼骨折
下载PDF
腹壁强化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研究
10
作者 崔婷 夏亚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5期110-114,共5页
目的研究腹壁强化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收治的108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每组36例。腹壁强化组采用腹壁强化训练治疗,... 目的研究腹壁强化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收治的108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每组36例。腹壁强化组采用腹壁强化训练治疗,电刺激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联合组采用腹壁强化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腹直肌超声指标、腹部核心肌群肌力、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联合组临床疗效优于腹壁强化组、电刺激组(P<0.05)。治疗后,三组腹直肌间距小于治疗前,腹直肌厚度、弹性模量值、剪切波速度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腹直肌间距小于腹壁强化组、电刺激组,腹直肌厚度、弹性模量值、剪切波速度高于腹壁强化组、电刺激组(P<0.05)。治疗后,三组腹直肌、腹横肌、腹斜肌肌力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腹壁强化组、电刺激组(P<0.05)。治疗后,三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腹壁强化组、电刺激组(P<0.05)。结论腹壁强化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显著,可增强患者腹部核心肌群肌力,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分离 神经肉电刺激 壁强化训练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联合高频超声判断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价值
11
作者 张琳琳 施兴华 +3 位作者 徐加英 周玛丽 钱红燕 刘鸿平 《大医生》 2024年第17期118-121,共4页
目的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联合高频超声判断产后腹直肌分离(DRA)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6月至12月启东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0例产后DRA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启东市妇幼保健院体检的30例未孕健康女性为对... 目的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联合高频超声判断产后腹直肌分离(DRA)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6月至12月启东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0例产后DRA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启东市妇幼保健院体检的30例未孕健康女性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超声参数[平均腹直肌间距(IRD)、弹性模量平均值(Emean)]。观察组患者接受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联合按摩治疗,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超声参数,并分析SWE联合高频超声判断产后DRA的价值。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脐上3 cm、脐部和脐下3 cm的平均IRD均大于对照组,Emean小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脐上3 cm、脐部和脐下3 cm的平均IRD均小于治疗前,Emean大于治疗前(均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SWE联合高频超声判断产后DRA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1,敏感度为0.940,特异度为0.920(均P<0.05)。结论SWE联合高频超声判断产后DRA的敏感度高,可用于诊断产后D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 高频超声 产后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间距 弹性模量平均值
下载PDF
超声引导腹直肌鞘阻滞联合羟考酮用于妇科单孔腹腔镜术后患者的自控镇痛效果
12
作者 周斐 马春宇 +1 位作者 常梦 姬乐婷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6期71-73,共3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腹直肌鞘阻滞(RSB)联合羟考酮自控镇痛用于妇科单孔腹腔镜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2-02—2024-02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妇科单孔腹腔镜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手术结束时R组行超声引导RS...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腹直肌鞘阻滞(RSB)联合羟考酮自控镇痛用于妇科单孔腹腔镜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2-02—2024-02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妇科单孔腹腔镜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手术结束时R组行超声引导RSB,L组予以局麻浸润,术后均行羟考酮PCIA。记录术后48 h内PCIA羟考酮总用量、有效按压次数,以及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恢复排气时间和术后6、12、24、48 h静息和运动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R组48 h羟考酮总用量、有效按压次数少于L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排气时间短于L组;术后6、12、24、48 h静息和运动VAS评分低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镇静效果均满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切口渗出多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腹直肌鞘阻滞联合羟考酮自控镇痛,可有效缓解单孔腹腔镜术后患者疼痛,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有利于术后快速康复,增加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鞘阻滞 超声引导 羟考酮 自控镇痛 单孔腔镜术
下载PDF
PHENIX—USB4电刺激联合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治疗腹直肌分离的临床价值
13
作者 黄爱清 张丽娟 +4 位作者 江红叶 黄纳新 裴丽 李换霞 陈艳华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4年第13期5-7,59,共4页
目的 探讨PHENIX—USB4电刺激联合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治疗腹直肌分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62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PHENIX—USB4电刺激治疗,试验组接受PHENIX—USB4电刺激联合... 目的 探讨PHENIX—USB4电刺激联合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治疗腹直肌分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62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PHENIX—USB4电刺激治疗,试验组接受PHENIX—USB4电刺激联合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8周后,试验组腹围、脐上腹直肌分离间距、脐下腹直肌分离间距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次数、胎儿大小是腹直肌分离治疗有效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与单纯PHENIX—USB4电刺激相比,联合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治疗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应用效果更好,能有效缩小腹围及腹直肌间距,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腹直肌分离 康复治疗仪 应用价值
下载PDF
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在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中的应用
14
作者 覃尹 黄秋红 +2 位作者 廖诗 韦小连 蒙晓慧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66-68,共3页
目的分析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DRAM)患者腹直肌围度水平、生活质量、腹直肌纤维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3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疗的81例产后DRAM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分析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DRAM)患者腹直肌围度水平、生活质量、腹直肌纤维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3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疗的81例产后DRAM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开展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试验组(41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干预,均治疗3个疗程,并于治疗后定期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腹直肌围度水平、生活质量、腹直肌纤维电位。结果与治疗前比,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腹直肌分离距离、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均缩短,试验组短于对照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及Ⅰ类肌纤维电位最大值、Ⅱ类肌纤维电位平均值均升高,试验组更高(均P<0.05)。结论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治疗产后DRAM,可促进腹直肌恢复,改善腹直肌肌肉功能,同时还可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腹直肌分离 雷火灸 中医手法按摩 神经肉电刺激 腹直肌
下载PDF
产褥期不同部位腹直肌间距及分离的超声评价与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15
作者 南娜 王莉 +2 位作者 王璐 王珍 张莉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925-929,934,共6页
目的通过超声测量产后6周女性不同位点的腹直肌间距(IRD),探讨产后腹直肌分离(DRA)的高发部位与发病类型,并分析相关风险因素。方法选取1247例产后6周行腹直肌超声检查的产妇,收集产妇及胎儿一般临床资料,于脐上3 cm、脐部、脐下3 cm三... 目的通过超声测量产后6周女性不同位点的腹直肌间距(IRD),探讨产后腹直肌分离(DRA)的高发部位与发病类型,并分析相关风险因素。方法选取1247例产后6周行腹直肌超声检查的产妇,收集产妇及胎儿一般临床资料,于脐上3 cm、脐部、脐下3 cm三个部位测量IRD,诊断是否存在DRA,按照发生部位与数目分组。采用逐步回归、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分析IRD与DRA的影响因素。结果产后6周脐上3 cm处、脐部、脐下3 cm处IRD分别为(24.63±9.41)、(26.72±9.38)、(9.40±8.22)mm。1173名(94.06%)产妇发生DRA,单部位者156例(12.51%),同时合并两部位者318例(25.50%),全腹型者699例(56.05%)。剖宫产、怀孕次数、新生儿体质量指数(BMI)、产前BMI及生产孕周或产妇年龄影响三部位IRD(P<0.05)。剖宫产、产前BMI是发生两部位DRA的风险因素(OR=16.140,OR=1.152,P<0.01);剖宫产、新生儿BMI与产前BMI是发生全腹型DRA的危险因素(OR=19.987)。结论超声测量产后6周的IRD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剖宫产是DRA的高风险因素,当合并影响因素增多,全腹型DRA发病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腹直肌间距 腹直肌分离 剖宫产 超声
下载PDF
升阳举陷针刺法联合萨尔曼进阶练习治疗腹直肌分离患者的临床效果
16
作者 张健 刘婷婷 +2 位作者 林椠 王明星 邢秀玲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升阳举陷针刺法联合萨尔曼进阶练习治疗腹直肌分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3月-9月于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腹直肌分离患者11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萨尔曼进阶练习,观... 目的:探讨升阳举陷针刺法联合萨尔曼进阶练习治疗腹直肌分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3月-9月于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腹直肌分离患者11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萨尔曼进阶练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升阳举陷针刺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腹围、脐上腹直肌分离距离、脐下腹直肌分离距离,盆腔器官脱垂情况,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值,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64%)显著高于对照组(8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腹围、脐上腹直肌分离距离、脐下腹直肌分离距离、VAS评分、盆腔器官脱垂比例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值、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值、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升阳举陷针刺法联合萨尔曼进阶练习治疗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阳举陷法 针刺治疗 萨尔曼进阶练习 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分离距离 盆底纤维电压 生活质量评分
下载PDF
核心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17
作者 刘雅琳 康丽萍 +2 位作者 黄余莲 黄永娇 陈淑卿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31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究核心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152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6例。对照组给予核心训练,... 目的:探究核心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152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6例。对照组给予核心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腹直肌距离及腹围、腰背部疼痛、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腹直肌距离、脐围、脐上围及脐下围均缩短,观察组腹直肌距离、脐围、脐上围及脐下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降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躯体疼痛、躯体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评分均升高,观察组躯体疼痛、躯体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够减轻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腰背部疼痛,加快腹直肌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腹直肌分离 核心训练 神经肉电刺激 腹直肌距离 腰背部疼痛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针刺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何波琳 王佳楣 +5 位作者 石玥 刘芳 张瓅元 李亚慧 乔婷 芦静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年第5期438-442,共5页
目的研究影响针刺治疗妇女产后腹直肌分离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诊断为腹直肌分离并经针刺治疗的98例产妇信息,包括年龄、产后天数、身高、体重、孕产次、生产方式、孕期体重增长、胎数等资料。采用... 目的研究影响针刺治疗妇女产后腹直肌分离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诊断为腹直肌分离并经针刺治疗的98例产妇信息,包括年龄、产后天数、身高、体重、孕产次、生产方式、孕期体重增长、胎数等资料。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秩和检验筛选出的影响因素有产妇的孕次(P<0.05)及腹直肌间距的初始值(P<0.05),相关性分析筛选出的影响因素有产次(P<0.05)、孕次(P<0.05)、体重(P<0.01);广义线性模型筛选出的影响因素有产次(P<0.05)、分娩方式(P<0.05)及孩子胎数(P<0.05)。结论针刺治疗腹直肌分离疗效的影响因素包括产妇的孕次、产次、体重、分娩方式、孩子胎数及腹直肌分离的初始间距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间距 针刺治疗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分析
19
作者 肖田身 卢健敏 +3 位作者 洪巧莲 孙婉媚 黄丹霞 林梅琴 《世界复合医学(中英文)》 2024年第7期107-110,129,共5页
目的分析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福建晋江市医院收治的8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神经肌肉电刺激)和研究组(神经肌肉电刺激... 目的分析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福建晋江市医院收治的8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神经肌肉电刺激)和研究组(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各40例。比较两组腹围、腹直肌间距、盆底肌肌力。结果治疗后,两组腹围、腹直肌间距均小于治疗前,并且研究组脐上围、脐下围、腹直肌间距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恢复正常盆底肌肌力人数占比为72.50%(29/40),高于对照组的45.00%(1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1,P<0.05)。结论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治疗中应用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有效缩小患者的腹围与腹直肌间距,提高其盆底肌肌力,促进产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腹直肌分离 核心稳定性训练 神经肉电刺激 腹直肌间距 盆底
下载PDF
产后医疗体操联合Flexi-bar运动在促进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康复中的效果观察
20
作者 刘树利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4年第10期106-108,共3页
目的:探讨产后医疗体操联合Flexi-bar运动在促进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康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88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Flexi-bar运动,观察组... 目的:探讨产后医疗体操联合Flexi-bar运动在促进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康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88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Flexi-bar运动,观察组患者于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产后医疗体操,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腹直肌恢复情况、盆底肌力、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腹直肌距离(1.43±0.14)cm、脐上围(80.26±4.33)cm、脐围(79.16±4.83)cm、脐下围(81.53±4.83)cm均短于对照组的(2.28±0.21)cm、(83.21±5.16)cm、(84.32±5.22)cm、(88.03±5.1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Ⅰ类肌纤维最大肌电值(31.06±5.41)μV、Ⅱ类肌纤维最大肌电值(44.02±8.13)μV均高于对照组的(24.95±5.12)μV、(34.49±7.59)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中心理功能(77.02±7.14)分、躯体功能(74.21±6.32)分、物质生活状态(81.66±7.14)分、社会功能(78.14±6.5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6.21±5.98)分、(65.24±6.02)分、(72.19±6.54)分、(67.25±6.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实施产后医疗体操联合Flexi-bar运动能够促进腹直肌恢复,改善盆底肌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腹直肌分离 Flexi-bar运动 产后医疗体操 盆底 腹直肌恢复情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