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及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的风险因素进行探讨,拿出有效的应对办法,以降低实施手术的并发症,增进临床治疗成效。方法 对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院接受LC和LCBDE二者其一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及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的风险因素进行探讨,拿出有效的应对办法,以降低实施手术的并发症,增进临床治疗成效。方法 对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院接受LC和LCBDE二者其一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本次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LCBDE,样本量为75)与对照组(LC,患者例数为75),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数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术后恢复状态及住院时长,手术开展阶段,观察组采取一系列风险防控手段,囊括术前依靠超声和MRCP评估、术中实施胆道镜探查流程、T管引流等,然后记录手术后恢复情形。结果 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观察组(75.61±12.44 mL v. 48.72±10.53 mL,经计算得出t为11.537,P经判断小于0.001);与对照组相较,手术时间明显变长(105.83±15.67 min v. 72.36±10.29 min,t经过运算得出15.482,P小于既定的0.001)。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观察组要高(18.67% v. 6.67%,卡方值经计算得出是5.121,P检测出的值为0.024),术后住院时长同样比对照组短(6.25±1.02 d 相较 8.31±1.47 d,t测定的结果是9.287,P被分析为小于0.001)。结论 跟LC比起来,LCBDE手术时间略长,然而可有效降低术中血液的流失量,使并发症产生的几率降低,缩减住院的天数,妥当的术前评估、精准手术操作加上术后管理能显著降低手术风险,提升患者术后预后。展开更多
胆石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良性胆道系统疾病。西方国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人胆石症患病率为10%~15%[1],国内报道成人胆囊结石患病率为2.3%~6.5%[2],随着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还在逐年上升。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ommon bi...胆石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良性胆道系统疾病。西方国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人胆石症患病率为10%~15%[1],国内报道成人胆囊结石患病率为2.3%~6.5%[2],随着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还在逐年上升。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s,CBDS)患者约占胆囊结石患者的20%[3]。诊断为CBDS患者,建议尽可能取石,对有症状患者益处最大。目前,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和内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成为主要的治疗方式,LCBDE的发展从经胆总管切开留置T管到经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再到经胆囊管切开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目的在于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每一项技术的发展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腹腔镜及胆道镜的出现使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这项百余年的经典术式有了质的飞跃。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因适应证广泛、安全有效、便于术后再治疗等而被广泛应用,但T管移位、电解质丢失、拔除T管时的并发症等给患者和医者带来诸多困扰。展开更多
目的总结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技术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的经验。方法2020年1月~2023年3月,对267例胆囊结石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采用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技术行LCBDE,沿胆囊管下壁切开至...目的总结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技术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的经验。方法2020年1月~2023年3月,对267例胆囊结石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采用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技术行LCBDE,沿胆囊管下壁切开至胆总管汇入部,纵行切开胆总管外侧壁3~5 mm,胆道镜完成胆道探查取石,一期缝合,留置腹腔引流管。结果267例均完成手术,取净胆总管结石。手术时间45~128 min,(96.5±9.7)min;术后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13 d,(5.1±1.2)d;术后住院5~13 d,(6.8±1.1)d。胆漏4例,腹腔引流9~11 d;术后发热11例,抗炎治疗1~3 d;腹腔脓肿形成2例,腹腔引流治愈。242例(90.6%)随访6~39个月,中位时间11个月,其中66例随访≥36个月,结石残留2例,结石复发2例,未发生胆总管狭窄。结论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技术行L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效果良好。展开更多
文摘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及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的风险因素进行探讨,拿出有效的应对办法,以降低实施手术的并发症,增进临床治疗成效。方法 对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院接受LC和LCBDE二者其一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本次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LCBDE,样本量为75)与对照组(LC,患者例数为75),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数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术后恢复状态及住院时长,手术开展阶段,观察组采取一系列风险防控手段,囊括术前依靠超声和MRCP评估、术中实施胆道镜探查流程、T管引流等,然后记录手术后恢复情形。结果 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观察组(75.61±12.44 mL v. 48.72±10.53 mL,经计算得出t为11.537,P经判断小于0.001);与对照组相较,手术时间明显变长(105.83±15.67 min v. 72.36±10.29 min,t经过运算得出15.482,P小于既定的0.001)。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观察组要高(18.67% v. 6.67%,卡方值经计算得出是5.121,P检测出的值为0.024),术后住院时长同样比对照组短(6.25±1.02 d 相较 8.31±1.47 d,t测定的结果是9.287,P被分析为小于0.001)。结论 跟LC比起来,LCBDE手术时间略长,然而可有效降低术中血液的流失量,使并发症产生的几率降低,缩减住院的天数,妥当的术前评估、精准手术操作加上术后管理能显著降低手术风险,提升患者术后预后。
文摘胆石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良性胆道系统疾病。西方国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人胆石症患病率为10%~15%[1],国内报道成人胆囊结石患病率为2.3%~6.5%[2],随着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还在逐年上升。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s,CBDS)患者约占胆囊结石患者的20%[3]。诊断为CBDS患者,建议尽可能取石,对有症状患者益处最大。目前,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和内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成为主要的治疗方式,LCBDE的发展从经胆总管切开留置T管到经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再到经胆囊管切开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目的在于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每一项技术的发展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腹腔镜及胆道镜的出现使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这项百余年的经典术式有了质的飞跃。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因适应证广泛、安全有效、便于术后再治疗等而被广泛应用,但T管移位、电解质丢失、拔除T管时的并发症等给患者和医者带来诸多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