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33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钙化表现为主腹膜后脂肪肉瘤影像学表现及文献复习
1
作者 冷媛媛 黄燕涛 +3 位作者 吕敏丽 舒适 缪卓利 仲建全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183-184,共2页
脂肪肉瘤为软组织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类型,以富含脂肪为主要特征,而以钙化为主要成分的脂肪瘤罕见。现报道一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以钙化为主要表现的脂肪肉瘤。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2岁,于2021年8月入住我院泌尿外科科。患者2天前无明... 脂肪肉瘤为软组织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类型,以富含脂肪为主要特征,而以钙化为主要成分的脂肪瘤罕见。现报道一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以钙化为主要表现的脂肪肉瘤。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2岁,于2021年8月入住我院泌尿外科科。患者2天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右下腹部疼痛,为阵发性隐痛,伴纳差,无其他不适;3年前曾行“胃溃疡穿孔手术”。入院后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未见异常,相关肿瘤标记物均为阴性。腹部CT扫描:右侧结肠旁沟及右侧肝肾间隙见不规则形混杂密度肿块,大小约9.2cm×5.5cm×3.8cm,密度不均匀,见多发钙化,周围组织结构推移移位,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呈轻-中度强化(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肉瘤 腹膜后肿瘤 钙化
下载PDF
经腹腔入路和经腹膜后入路在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肾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罗雄 龙家才 +1 位作者 罗兵 李炜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4期83-88,共6页
目的比较经腹腔入路和经腹膜后入路在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LNS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该院行LNSS的患者100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经腹腔入路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TLNSS)组(53例)和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 目的比较经腹腔入路和经腹膜后入路在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LNS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该院行LNSS的患者100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经腹腔入路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TLNSS)组(53例)和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RLNSS)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TLNSS组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肾动脉阻断时间明显较RLNSS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拔出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胆碱酯酶(ChE)较术前升高,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较术前降低,TLNSS组ChE明显低于RLNSS组,TLNSS组BUN和Scr明显高于RLN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LNSS组疾病控制率(DCR)和总体有效率(ORR)明显低于RLN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LNSS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高于RLNS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LNSS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热缺血时间,促进患者肠道功能和肾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切除术 经腹腔入路 腹膜后入路 肾功能 疗效
下载PDF
复发性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膜后脓肿误诊分析
3
作者 李志娟 庄百溪 +1 位作者 李天天 杨淼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感染性腹主动脉瘤(IAAA)的诊治措施和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曾误诊的复发性IAAA合并腹膜后脓肿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因腰腹部疼痛多次就诊,发病时无IAAA三联征,接诊医生忽略了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误诊为... 目的探讨复发性感染性腹主动脉瘤(IAAA)的诊治措施和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曾误诊的复发性IAAA合并腹膜后脓肿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因腰腹部疼痛多次就诊,发病时无IAAA三联征,接诊医生忽略了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误诊为非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患者反复发生IAAA,行2次腔内治疗,并行多种多次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方确诊复发性IAAA合并腹膜后脓肿,最终因感染加重治疗无效死亡。结论临床医生应提高对IAAA影像学特点的认识,对于形态不规则的动脉瘤,需警惕IAAA,建议足量、长期抗感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动脉瘤 感染性 复发 脓肿 腹膜后 布鲁菌 大肠杆菌 误诊
下载PDF
腹膜后巨大副神经节瘤1例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王羿伟 朱涛 方登攀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6-71,共6页
目的探讨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式以及预后。方法通过分析1例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参阅国内国外关于副神经节瘤诊断治疗及预后相关文献进一步总结。结果本例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完善术前准备... 目的探讨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式以及预后。方法通过分析1例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参阅国内国外关于副神经节瘤诊断治疗及预后相关文献进一步总结。结果本例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完善术前准备后做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副神经节瘤,术后恢复可,出院并随访。结论副神经节瘤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恶性潜能,体内多部位均可发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给临床的诊治带来一定的困难,手术切除仍是副神经节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有复发和转移的可能,且肿瘤的大小与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节瘤 腹膜后肿瘤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运用国产单孔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腹膜后入路单孔肾上腺切除术的初步经验(附视频)
5
作者 魏勇 沈露明 +5 位作者 沈百欣 胡海斌 刘威 杨健 蒋荣江 朱清毅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1期13-19,共7页
目的:探讨运用国产“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腹膜后入路单孔肾上腺切除术的初步经验。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于2021年1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4例肾上腺肿瘤患者,运用国产“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 目的:探讨运用国产“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腹膜后入路单孔肾上腺切除术的初步经验。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于2021年1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4例肾上腺肿瘤患者,运用国产“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单孔肾上腺切除术,手术均采用经腹膜后入路,记录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信息,并对围手术期资料、手术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4例患者中男女各2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54岁,平均BMI值为26.2(24.8~29.8)kg/m^(2);肿瘤最大直径1.2~3.3 cm,其中左侧1例,右侧3例;4例手术均采用纯单孔方式,术中均未增加辅助通道,手术总时间104~200 min,机器人操作时间50~96 min,术中出血量10~50 ml。术后病理诊断为肾上腺皮质腺瘤3例,右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Masson瘤)1例。术后均未出现出血、发热、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运用“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可安全、有效地完成腹膜后入路单孔肾上腺切除术,蛇形臂具有动作灵活、指向性准确等优势,可保障手术的顺利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机器人手术系统 腹膜后入路 肾上腺切除术
下载PDF
基于循证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的手术室护理在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
6
作者 马晓楠 史鹏许 +1 位作者 董蕊蕊 郭仲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933-936,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的标准化操作流程(SOP)的手术室护理在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在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行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术的66例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手术室护理方法将接受常...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的标准化操作流程(SOP)的手术室护理在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在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行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术的66例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手术室护理方法将接受常规手术室护理模式的34例患者设为常规组,接受基于循证的SOP手术室护理的32例患者设为SOP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汉密尔顿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90项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SOP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HAMD、HAMA、SCL-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HAMD、HAMA、SCL-90相较于干预前均下降(P<0.05),且SOP组患者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SOP组患者的不良事件率为6.25%(2/32),低于常规组患者26.47%(9/34)(P<0.05);SOP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88%(31/32),高于常规组患者的79.41%(27/34)(P<0.05)。结论基于循证的SOP的手术室护理在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临床指标、术后疼痛情况、心理状态,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 标准化操作流程 手术室护理 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术
下载PDF
腹膜后孤立性纤维瘤切除术围术期麻醉管理
7
作者 李红培 刘鲲鹏 +2 位作者 王军 姚兰 罗成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9-212,共4页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非常罕见的梭形成纤维细胞间叶组织肿瘤,既往又称血管外皮细胞瘤,每年发病率仅为1/1000000^([1])。30%~40%的孤立性纤维瘤起源于腹膜腔、腹膜后软组织或盆腔(包括内脏)^([2]),由于位置深,瘤...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非常罕见的梭形成纤维细胞间叶组织肿瘤,既往又称血管外皮细胞瘤,每年发病率仅为1/1000000^([1])。30%~40%的孤立性纤维瘤起源于腹膜腔、腹膜后软组织或盆腔(包括内脏)^([2]),由于位置深,瘤体常巨大、血供丰富,常累及输尿管、肾脏等脏器,外科手术难度大,风险极高,术中伴随大量失血及严重低血压休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 低血压休克 间叶组织肿瘤 腹膜 腹膜后 外科手术 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累及大血管的腹膜后肿瘤处理策略探讨
8
作者 屈国伦 曲兴龙 +4 位作者 张洪强 王洪波 王康伟 彭帅(综述) 陈勇(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02,共5页
腹膜后肿瘤(retroperitoneal tumor,RPT)发病较为隐匿,出现症状时肿瘤往往体积较大,多侵犯周围组织与脏器,尤其是腹腔重要血管,是RPT手术主要难点。累及大血管RPT的处理常被很多外科医生视为禁区,但手术仍是目前治疗该病唯一有效的方法... 腹膜后肿瘤(retroperitoneal tumor,RPT)发病较为隐匿,出现症状时肿瘤往往体积较大,多侵犯周围组织与脏器,尤其是腹腔重要血管,是RPT手术主要难点。累及大血管RPT的处理常被很多外科医生视为禁区,但手术仍是目前治疗该病唯一有效的方法,累及大血管RPT的处理决策是提高肿瘤手术切除率的关键。因此,术前对肿瘤累及血管程度的评估,术中对血管重建技术的应用对于肿瘤完整切除至关重要。术前应用影像学检查了解RPT与腹腔大血管之间的关系、浸润情况,手术中良好的术野为处理和控制血管出血创造了有利条件;累及大血管RPT在完整切除时,需要对一些重要的血管进行修复与重建,自体血管的使用技术已日益成熟,人工血管和补片的应用也为手术创造了条件。术前评估、手术策略、术后管理对肿瘤外科医生在累及大血管RPT的患者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累及大血管 策略
下载PDF
西罗莫司治疗肺淋巴管肌瘤病伴巨大腹膜后淋巴管肌瘤1例及文献复习
9
作者 王月 周倩倩 +3 位作者 纪子梅 许实成 陈泳伍 胡晓文 《临床肺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49-152,共4页
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是一种以育龄期女性出现肺部弥漫性囊性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罕见疾病,常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反复发作的气胸及乳糜胸,肺外表现以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多见,目前国... 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是一种以育龄期女性出现肺部弥漫性囊性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罕见疾病,常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反复发作的气胸及乳糜胸,肺外表现以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多见,目前国内报道LAM合并巨大腹膜后淋巴管平滑肌瘤罕见。本文总结1例西罗莫司成功治疗肺淋巴管肌瘤病伴巨大腹膜后淋巴管肌瘤,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淋巴管肌瘤病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淋巴管肌瘤 肺外表现 乳糜胸 育龄期女性 腹膜后 西罗莫司
下载PDF
腹膜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10
作者 安小霞 梁程 +2 位作者 李瑞 胡瑞 郭顺林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72-172,共1页
患者女,54岁。因“左侧腰背部不适10余年,发现腹膜后肿瘤4天”入院。CT:平扫(图1A)显示左肾后方见一类圆形占位,大小约52 mm×45 mm,与周围组织间隙尚清,其密度不均,内部多发小囊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轴位及冠状位动脉期(图1B,1E)实... 患者女,54岁。因“左侧腰背部不适10余年,发现腹膜后肿瘤4天”入院。CT:平扫(图1A)显示左肾后方见一类圆形占位,大小约52 mm×45 mm,与周围组织间隙尚清,其密度不均,内部多发小囊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轴位及冠状位动脉期(图1B,1E)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状低密度区未见强化,似分隔样改变,邻近脾脏及左肾受压推移;门脉期(图1C)及延迟期(图1D)呈持续性渐进性强化。拟诊为“腹膜后肿瘤”,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肉眼所见腹膜后肿物,灰红灰褐色结节状组织一块,切面灰红,部分区域灰白,质软。镜下所见(图1F,1G)瘤组织边界尚清,瘤细胞短梭形,疏密不等,间质血管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孤立性纤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双侧腹膜后途径治疗左肾癌伴0b级静脉癌栓手术运用体会
11
作者 钱施安 金恒熙 +2 位作者 杨佳健 赵奕帆 赵晓俊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24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双侧腹膜后途径治疗左肾细胞癌伴0b级(301分级,癌栓超过肠系膜上动脉、未进入下腔静脉)静脉癌栓手术方式的技术要点及临床价值,并对其进行初步经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4例左侧肾细胞癌伴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双侧腹膜后途径治疗左肾细胞癌伴0b级(301分级,癌栓超过肠系膜上动脉、未进入下腔静脉)静脉癌栓手术方式的技术要点及临床价值,并对其进行初步经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4例左侧肾细胞癌伴0b级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MRI、CT检查明确癌栓的位置,均为左肾静脉0b级癌栓。所有患者均经双侧腹膜后途径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及癌栓剥除术治疗。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155.15±21.01)min,术中出血量(115.71±74.26)ml,术后住院天数中位数为5.50(IQR:5.00,6.25)d,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中位数为3.00(IQR:3.00,4.00)d,术后平均排气时间中位数为1.50(IQR:1.00,2.00)d,术后视觉模拟评分中位数为3.00(IQR:2.75,4.00)分。结论双侧腹膜后途径的手术方式在完成治疗目的的同时,降低手术出血风险及并发症,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是有效的处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下腔静脉癌栓 腹腔镜 腹膜后途径
下载PDF
ERCP术后十二指肠穿孔及其相关腹膜后感染诊治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孟稼祥 李幼生 《腹部外科》 2024年第1期28-31,43,共5页
十二指肠穿孔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后偶发但严重的并发症。早期临床症状常难以与术后胰腺炎和胆管炎鉴别,诊断延迟可导致腹膜后感染;而腹膜后间隙组织疏松,感染容易沿腹膜... 十二指肠穿孔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后偶发但严重的并发症。早期临床症状常难以与术后胰腺炎和胆管炎鉴别,诊断延迟可导致腹膜后感染;而腹膜后间隙组织疏松,感染容易沿腹膜后间隙扩散,血运较差且易形成脓肿,引起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伴随着住院时间长和较高的病死率;有效地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病人的预后可得到极大的改善。此文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ERCP术后十二指肠穿孔和相关的腹膜后感染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感染 十二指肠穿孔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括约肌切开术 微创治疗
下载PDF
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初次术后影响生存期的因素分析
13
作者 邹博远 高海成 +3 位作者 李文杰 陈小兵 黄梅 苗成利 《中国研究型医院》 2024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分析初次手术后对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并了解其临床特征。方法搜集2018年1月—2023年1月67例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其他相关因... 目的分析初次手术后对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并了解其临床特征。方法搜集2018年1月—2023年1月67例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其他相关因素,对其生存期进行统计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ˉ±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对影响患者预后因素的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7例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18.25±2.41)个月,病理证实肿瘤类型均为平滑肌肉瘤。生存分析显示,年龄>60岁、肿瘤最大径>10 cm、肿瘤分期Ⅲ~Ⅳ期、肿瘤分化程度低~差、肿瘤累及其他脏器均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危险因素(P均<0.05);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手术方式对患者的生存期无明显影响(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0岁、显微镜下切缘看到肿瘤细胞(R1切除)、肿瘤最大径≥10 cm、肿瘤分期Ⅲ~Ⅳ期、肿瘤低~差分化、肿瘤累及其他脏器均是影响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初次手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分期等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准确评估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平滑肌肉瘤 外科手术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腹膜后平滑肌瘤超声表现1例
14
作者 黄倚君 方桂婷 钟兴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年第1期189-190,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7岁,因发现右下腹包块伴尿频、排尿不尽3月余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右下腹触及一肿块,质硬,活动性差。患者10年前曾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彩超检查:盆腔右侧见一椭圆形实性低回声肿块,大小约13.1cm×10.1cm...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7岁,因发现右下腹包块伴尿频、排尿不尽3月余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右下腹触及一肿块,质硬,活动性差。患者10年前曾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彩超检查:盆腔右侧见一椭圆形实性低回声肿块,大小约13.1cm×10.1cm×12.4cm,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缘尚光整,CDFI:见多发粗状血流信号,肿块与子宫右侧壁分界不清,子宫位置明显前移(图1A、图1B);子宫宫体及宫颈肌层见多个肌瘤样回声;右卵巢旁见一大小约6.4cm×3.2cm×4.7cm腊肠型囊性肿块,右侧卵巢位置前移(图1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平滑肌瘤 超声
下载PDF
腹膜后脂肪肉瘤围手术期营养管理一例
15
作者 王芳 果建朋 郭长月 《中国研究型医院》 2024年第1期70-73,共4页
患者男,因自行扪及上腹部肿块1个月,进食少3个月,于2023年3月7日就诊。综合病史、体征、实验室及影像检查结果,确诊为腹膜后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因3个月内行2次开腹手术,故患者的围手术期营养管理尤为重要。基于营养评估,患者的... 患者男,因自行扪及上腹部肿块1个月,进食少3个月,于2023年3月7日就诊。综合病史、体征、实验室及影像检查结果,确诊为腹膜后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因3个月内行2次开腹手术,故患者的围手术期营养管理尤为重要。基于营养评估,患者的营养管理分3个阶段,(1)手术前营养:采用口服营养补充+部分肠外营养支持模式,纠正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等,以提升患者手术耐受力;(2)手术后禁食期间: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模式护理,关注电解质、相关营养指标及肠道功能,尽早开启肠内营养;(3)术后肠瘘阶段:采用序贯营养支持方案,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制品,并循序渐进增加肠内营养的摄入量;经过70 d的治疗与护理,患者完全恢复经口进食,5月17日出院。腹膜后脂肪肉瘤是一类发生于腹膜后区域的罕见恶性肿瘤,瘤体通常较大,手术后并发症较多,而患者营养管理与术后转归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脂肪肉瘤 围手术期 营养管理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淋巴结转移对于预后的影响
16
作者 赵岩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067-0070,共4页
分析子宫内膜癌转移至腹膜后淋巴结的高危因素,同时研究淋巴结转移后对个人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 研究病例数设置为141例,所有人员就诊治疗时间为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系统检查个人情况后,以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情况为分组原则,发生淋... 分析子宫内膜癌转移至腹膜后淋巴结的高危因素,同时研究淋巴结转移后对个人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 研究病例数设置为141例,所有人员就诊治疗时间为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系统检查个人情况后,以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情况为分组原则,发生淋巴结转移人员设定为观察组,共计40例,无淋巴结转移人员则为对照组,共计101例,分析所有人员的实际情况,观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同时探究两组人员的预后情况。结果 从转移与未转移人员基本情况来看,转移人员中非子宫内膜样癌、存在乳头样结构、深肌层浸润、脉管癌栓阳性、存在宫颈浸润、腹腔积液细胞学阳性、CA125>35人数多于非转移人员(P<0.05);分析不同组别人员的预后情况可以看到,非转移组改善人数多于转移组,且无效人员少于转移组(P<0.05)。结论 对于子宫内膜癌人员来说,为非子宫内膜样癌、深肌层浸润、脉管癌栓阳性者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较高,且转移发生后可对预后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高危因素 预后
原文传递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PEComa 1例报道
17
作者 陈楠 杨倩 《肿瘤防治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73-74,共2页
0引言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celltumors,PEComa)罕见,由于临床表现不特殊及影像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本文报告1例发生在腹膜后术前被误诊,术后经病理证实为恶性PEComa的临床及CT影像学表现,以期为该病的准确诊... 0引言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celltumors,PEComa)罕见,由于临床表现不特殊及影像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本文报告1例发生在腹膜后术前被误诊,术后经病理证实为恶性PEComa的临床及CT影像学表现,以期为该病的准确诊断、预后分析和减少误诊积累经验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腹膜后 临床表现 CT
下载PDF
腹膜后多发平滑肌瘤并玻璃样变性1例报告
18
作者 周刚 杨丽 +3 位作者 黄水仙 吴玲 邓开闯 龙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187-188,共2页
1病例患者,女,45岁。因“发现下腹包块2年”于2020年10月24日入院治疗,患者近2年无诱因自行扪及下腹部包块,且逐渐增大,伴肛门坠胀感、反复便秘,无其他特殊症状。既往身体健康,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20年10月10日。体格检查:下腹部触及... 1病例患者,女,45岁。因“发现下腹包块2年”于2020年10月24日入院治疗,患者近2年无诱因自行扪及下腹部包块,且逐渐增大,伴肛门坠胀感、反复便秘,无其他特殊症状。既往身体健康,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20年10月10日。体格检查:下腹部触及巨大包块(上缘达脐上1横指,左侧达左腋前线,右侧达右锁骨中线),形态不规则,质硬,位置固定,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性激素全套:孕酮10.4ng/mL↑,余(-);肿瘤标志物、生化全套、粪便常规、尿常规、血常规均为阴性。CT平扫:腹膜后见一巨大团块状病灶(以下称之为“病灶一”)及一类圆形病灶(以下称之为“病灶二”),大小分别约21.6cm×14.3cm×29.4cm(左右经×前后径×上下径)、4.5cm×4.7cm×4.1cm(左右经×前后径×上下径),病灶密度不均匀,呈等、稍低密度,未见高密度出血及钙化(图1)。泌尿系统造影:膀胱、左侧输尿管中下段受压、向右侧偏移,泌尿系统未见梗阻及扩张;大部分肠管受推压、聚集、向上移位,腹部未见肠梗阻征象(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 平滑肌瘤 玻璃样变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腹膜后肾肿瘤切除术治疗儿童双侧肾母细胞瘤疗效及对围手术期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19
作者 孙邡 桑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8期853-857,共5页
目的 探究腹膜后肾肿瘤切除术治疗儿童双侧肾母细胞瘤的疗效及对围手术期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8月至2020年7月期间徐州市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67例双侧肾母细胞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 目的 探究腹膜后肾肿瘤切除术治疗儿童双侧肾母细胞瘤的疗效及对围手术期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8月至2020年7月期间徐州市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67例双侧肾母细胞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腹腔组(n=32)与腹膜后组(n=35)。采用倾向性匹配评分法排除基线资料混杂因素,最终两组各纳入31例。腹腔组实施经腹腔路径肾肿瘤切除手术治疗,腹膜后组实施经腹膜后路径肾肿瘤切除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总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后肾功能恢复时间及血清肌酐水平、术后3个月肿瘤标志物指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儿茶酚胺、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生存预后情况。结果 腹膜后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总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28.35±14.42) min、(5.42±1.04) d、(202.42±13.34) mL、(13.05±2.45) d,均显著低于腹腔组[(145.94±17.69) min、(6.37±1.13) d、(226.25±16.48) mL、(19.63±2.71) d],而出血量为(135.35±19.52) mL,显著高于腹腔组[(106.63±15.47)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后组并发症发生率(12.90%)与腹腔组(16.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后组患儿肾功能恢复时间为(13.14±3.62) d,显著低于腹腔组[(15.27±3.4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患儿血清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儿血清NSE、儿茶酚胺及LD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随访36个月,腹膜后组死亡7例,总生存期(OS)为(32.48±7.88)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0.13±9.05)个月,腹腔组死亡8例,OS为(31.97±8.05)个月,PFS为(29.62±9.29)个月,两组OS、P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膜后肾肿瘤切除术与腹腔路径肾肿瘤切除术治疗儿童双侧肾母细胞瘤均具有较好疗效,能显著改善患儿预后生存状态,但腹膜后肾肿瘤切除术术后恢复更快,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母细胞瘤 基因 手术后并发症 腹膜后肾肿瘤切除术 围手术期
下载PDF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价值分析
20
作者 刘永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187-0189,共3页
探讨动态增强扫描CT征象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322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CT增强检查资料,对临床资料与影像学征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行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全部参数建... 探讨动态增强扫描CT征象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322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CT增强检查资料,对临床资料与影像学征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行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全部参数建立模型1(综合模型),基于内部成分与强化特征建立模型2(密度模型),基于形态学特征建立模型3(形态学模型),分析评价模型预测价值。结果 综合模型对腹膜后肿瘤良恶性预测性能最佳,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1.3%、86.4%、83.2%,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预测准确度及AUC高于密度模型和形态学模型。结论 综合临床与CT增强征象有利于提高良恶性肿瘤鉴别能力。鉴别腹膜后肿瘤良恶性的最佳参数组合为性别、不明显轻度强化、脂肪密度、周围肿大淋巴结、周围器官推压以及血管侵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鉴别诊断 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