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对急性内脏痛大鼠腹部撤回反射和腹直肌肌电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李为民 崔可密 吴根诚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0期1899-1901,共3页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急性内脏痛的作用规律,为临床提供治疗的科学依据。方法:①用醋酸注入大鼠结肠制作急性内脏痛敏模型。②对模型大鼠进行结肠-直肠扩张刺激诱发大鼠急性内脏痛。③电针治疗模型大鼠,以大鼠反射性产生的腹壁撤回反射(abd...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急性内脏痛的作用规律,为临床提供治疗的科学依据。方法:①用醋酸注入大鼠结肠制作急性内脏痛敏模型。②对模型大鼠进行结肠-直肠扩张刺激诱发大鼠急性内脏痛。③电针治疗模型大鼠,以大鼠反射性产生的腹壁撤回反射(abdominalwithdrawalreflex,AWR)和腹直肌肌电(EMG)单位时间峰电位数变化为观察指标,评估针刺对急性内脏痛的作用。结果:急性内脏痛模型大鼠AWR评分以及腹直肌EMG在不同刺激等级水平均异常升高;电针后AWR和EMG水平明显降低(在结肠扩张刺激压力为40mmHg时电针+模型组AWR评分犤(1.29±0.96)分犦和EMG变化率犤(160.65±82.13)%犦较模型组犤(2.86±0.79)分,(442.57±195.01)%犦明显降低(F=8.0~62.5,P均<0.001)。结论:电针可缓解模型组大鼠的急性内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急性内脏痛 大鼠 腹部撤回反射 腹直肌肌电 针刺 治疗
下载PDF
电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大鼠作用观察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为民 崔可密 吴根诚 《上海针灸杂志》 2006年第3期43-47,共5页
目的利用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观察针刺治疗慢性内脏痛敏的作用规律,为临床提供治疗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新生幼鼠制作了IBS慢性内脏痛敏模型,观察大鼠腹部撤回反射(AWR)和腹直肌内肌电(AEMG)变化,探讨单次电针、多次电针和不同电针次... 目的利用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观察针刺治疗慢性内脏痛敏的作用规律,为临床提供治疗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新生幼鼠制作了IBS慢性内脏痛敏模型,观察大鼠腹部撤回反射(AWR)和腹直肌内肌电(AEMG)变化,探讨单次电针、多次电针和不同电针次数对慢性内脏痛敏的治疗效应。结果成年IBS大鼠AWR评分和AEMG诱发放电均明显增强,单次电针可以明显降低AWR评分和AEMG诱发放电,维持时间至停针后90 m in;多次电针具有累加效应,隔日电针连续2次后治疗效果明显,4次后达到最大,停止电针后镇痛效应仍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维持时间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而延长。结论电针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慢性内脏痛敏具有良好的即刻和累加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内脏痛敏 电针 肠易激综合征 腹部撤回反射 腹直肌肌电 大鼠
下载PDF
电针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脊髓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周娟 李为民 《上海针灸杂志》 2008年第6期38-40,共3页
目的在电针缓解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的慢性内脏痛敏基础上,观察电针处理对IBS模型大鼠脊髓NMDAR1(NR1)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新生9天SD幼鼠制作的IBS慢性内脏痛敏模型,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N)、模型组(M)、模型加电针组(EA... 目的在电针缓解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的慢性内脏痛敏基础上,观察电针处理对IBS模型大鼠脊髓NMDAR1(NR1)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新生9天SD幼鼠制作的IBS慢性内脏痛敏模型,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N)、模型组(M)、模型加电针组(EA)和模型加假电针组(SEA),每组8只。分别观察电针前后结直肠扩张诱发的大鼠腹部撤回反射(AWR)变化,并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NR1受体表达变化。结果成年IBS大鼠AWR评分明显提高;电针可以明显降低AWR评分(P<0.05)。IBS大鼠脊髓NR1受体mRNA表达高于正常对照大鼠(P<0.05);而电针可使其降低至正常水平;假电针未见明显降低作用。结论电针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慢性内脏痛敏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可能通过调节脊髓NR1受体表达来发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DARl受体 电针 肠易激综合征 腹部撤回反射 RT-PCR
下载PDF
电针上巨虚对内脏痛敏大鼠5-HT与AWR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高志雄 王威 +1 位作者 吕恩基 赵金茹 《山西中医》 2010年第4期53-55,共3页
目的:运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大鼠模型,观察针刺上巨虚穴对IBS大鼠模型胃肠道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分布的影响及其与腹部撤回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评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针刺... 目的:运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大鼠模型,观察针刺上巨虚穴对IBS大鼠模型胃肠道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分布的影响及其与腹部撤回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评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针刺的作用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探讨电针上巨虚穴缓减内脏高敏感的可能机制及其不同电针次数的效能。方法:雄性3周龄50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多次电针组、单次电针组、假针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每天接受结直肠扩张刺激(colorectal distention CRD),总共持续刺激2周后开始针刺双侧上巨虚穴。对大鼠CRD诱发刺激下的AWR进行半定量评分,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大鼠结肠5-HT分布。结果:多次电针在电针后90min内可以明显的降低内脏痛;单次电针、单次针刺在治疗后90min内仅在20mmHg下有效。与多次电针组比较:模型组大鼠5-HT表达明显降低(P<0.01);单次电针组、单次针刺组大鼠5-HT表达明显降低(P<0.01);单次电针较单次针刺组大鼠5-HT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治疗组AWR评分的变化与结肠5-HT变化相一致。结论:电针上巨虚穴能降低结肠中VIP的阳性反应物含量,且表现多次电针效果优于单次电针、单次假针,与AWR评分结果相吻合。电针大肠腑下合穴上巨虚对IBS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降低5-HT的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慢性内脏高敏性 上巨虚穴 5-HT 腹部撤回反射(AWR)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