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90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尿道钬激光整块切除术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47例疗效及术后并发症与复发风险的观察
1
作者 马光 李红阳 +4 位作者 宋殿宾 马红亮 李俊鹏 辛立升 王志勇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804-808,共5页
目的 探讨经尿道钬激光整块切除术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94例高危NMIBC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7例。对照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观... 目的 探讨经尿道钬激光整块切除术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94例高危NMIBC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7例。对照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观察组行经尿道钬激光整块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手术前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计数、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膀胱肿瘤抗原(BTA)、糖链抗原19-9(CA19-9)]、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尿管留置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5.10±4.12)mL、(18.65±6.74)min、(19.57±3.48)h、(8.01±1.69)d,均优于对照组的(43.25±6.78)mL、(24.78±8.12)min、(35.24±5.12)h、(15.32±2.89)d(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7.23%高于对照组68.09%(P<0.05);术后72 h观察组外周血CTCs计数为5.47±2.00,低于对照组的8.96±3.12(P<0.05);术后3、6、12个月观察组血清BTA、CEA、CA19-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38%(3例)低于对照组23.40%(11例)(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病人1年无复发生存率97.83%(45/46)与对照组90.91%(40/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尿道钬激光整块切除术可提高高危NMIBC病人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加速术后康复进程,并可减少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膀胱切除术 钬激光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 并发症 复发
下载PDF
电针通过调节膀胱及尿道平滑肌中的血清素受体表达改善骶上脊髓损伤大鼠的排尿功能
2
作者 张雨辰 许明 +4 位作者 刘琼 胡碧浓 唐丽亚 张泓 艾坤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307-313,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后骶上脊髓损伤(suprasacral cord injury,SSCI)大鼠的膀胱最大容量(maximum cystometric capacity,MCC)、漏尿点压力(leakage point pressure,LPP),结合分析逼尿肌、内尿道括约肌(internal urethral sphincter,IUS)中...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后骶上脊髓损伤(suprasacral cord injury,SSCI)大鼠的膀胱最大容量(maximum cystometric capacity,MCC)、漏尿点压力(leakage point pressure,LPP),结合分析逼尿肌、内尿道括约肌(internal urethral sphincter,IUS)中血清素(5-hydroxytryptamine,5-HT)不同亚型受体的表达,探讨电针治疗通过突触后5-HT受体调节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detrusor sphincter dyssynergia,DSD)大鼠排尿功能的效应机制。方法36只SD雌性大鼠,随机抽取12只作为空白组,剩余24只采用改良Hassan Shaker脊髓横断法在T10脊髓节段全横断制作SSCI大鼠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电针组取次髎、中极、三阴交穴予持续电针刺激40 min,1次/d,连续治疗7 d;空白组与模型组只捆绑不治疗。采用膀胱造瘘法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处死大鼠后取逼尿肌和近端尿道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5-HT受体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MCC、LPP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电针组MCC显著低于模型组且高于空白组(P<0.01),LPP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与空白组比较,5-HT1A受体在模型组大鼠逼尿肌中表达显著降低(P<0.01),IUS中显著增高(P<0.01);电针组大鼠逼尿肌中5-HT1A受体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IUS中5-HT1A受体低于模型组(P<0.05),但仍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模型组大鼠逼尿肌中5-HT2B受体表达高于空白组(P<0.05);电针组大鼠逼尿肌中5-HT2B受体表达低于模型组和空白组(P<0.05)。与空白组比较,5-HT7受体在模型组大鼠逼尿肌中表达显著降低(P<0.01),IUS中表达显著增高(P<0.01);电针组大鼠逼尿肌和IUS中5-HT7受体的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SSCI后DSD大鼠次髎、三阴交、中极穴引起膀胱及尿道平滑肌中5-HT受体表达变化,5-HT1A和5-HT2B受体可能通过Ca^(2+)流入使平滑肌产生相性和/或强直性收缩,5-HT7受体可能通过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途径影响大电导Ca^(2+)激活K^(+)(big-conductance Ca^(2+)-activated K^(+),BK)通道活性介导平滑肌松弛,电针治疗由此抑制逼尿肌过度活动、增加其收缩能力并协调尿道阻力以改善SSCI后DSD大鼠下尿路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 膀胱平滑肌 膀胱部分出口梗阻 外尿道括约肌爆发模式 尿道Cajal间质细胞 机械拉伸 平滑肌张力
下载PDF
经尿道单孔腔镜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的离体动物模型实验研究
3
作者 王伟峰 张军 +7 位作者 万建省 刘四明 邹源 郑少秋 郝继东 廖国强 龚华 欧阳磊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79-182,共4页
目的探讨电子膀胱软镜联合腹腔镜器械经尿道协同操作实施膀胱肿瘤整块切除的可行性,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自行设计加工的经尿道单孔PORT、Olympus电子膀胱软镜作为观察镜,Φ1.8 mm软性抓钳作为协助显露器械及腹腔镜操作器械... 目的探讨电子膀胱软镜联合腹腔镜器械经尿道协同操作实施膀胱肿瘤整块切除的可行性,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自行设计加工的经尿道单孔PORT、Olympus电子膀胱软镜作为观察镜,Φ1.8 mm软性抓钳作为协助显露器械及腹腔镜操作器械(组织剪、电钩、超声刀等),以离体猪膀胱为模型,经尿道放置自制单孔PORT,置入Olympus电子膀胱软镜观察膀胱内壁全貌及黏膜情况,在膀胱腔内设定病变部位,再经电子膀胱软镜的工作通道插入软性抓钳钳夹提拉待切除黏膜,并在目标位带张力固定,保持满意的观察视野,术者左手持膀胱软镜,右手操作腹腔镜器械经PORT进入膀胱腔,在软镜监视及软性抓钳提拉协同下,模拟剪切、推拨动作,实现对病变黏膜的整块切除。结果在2个离体猪膀胱模型上成功切除了4个不同部位的病灶处黏膜。结论体外实验显示电子膀胱软镜联合腹腔镜器械实施经尿道单孔腔镜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在不额外增加经皮膀胱切口医源性膀胱损伤的条件下,实现了多种器械协同作用下的切除效果,该方法处理膀胱肿瘤可行,进一步优化后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尿道 膀胱软镜 软性抓钳 腹腔镜器械 膀胱肿瘤 整块切除 动物模型 体外 膀胱
下载PDF
膀胱部分切除术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4
作者 骆梅 张琳 +5 位作者 郭晓英 于莉莉 杨青玉 程世会 姚榆 吕亚青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2期4114-4122,共9页
目的:分析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期间膀胱部分切除术的综合应用价值。方法:我院在2019年2月到2022年2月期间接收100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遵循随机双盲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前者50例使用根治性膀胱全切术予以治疗,后者50例采... 目的:分析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期间膀胱部分切除术的综合应用价值。方法:我院在2019年2月到2022年2月期间接收100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遵循随机双盲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前者50例使用根治性膀胱全切术予以治疗,后者50例采取膀胱部分切除术,分析两组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随访期间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缓解率与对照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常规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小于对照组,上述不同指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中采取膀胱部分切除术可保证患者的整体疗效,同时对患者手术指标优化、并发症预防以及术后生活质量均有促进作用,为不同患者的远期预后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层浸润性膀胱 膀胱部分切除术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 缓解率 并发症
下载PDF
钝性膀胱损伤16例诊疗及文献复习
5
作者 李燃 朱毅然 +2 位作者 江百川 高丽宽 杨士杰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15-119,共5页
目的探讨钝性膀胱损伤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3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救治的钝性膀胱损伤患者16例,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28~75岁,平均42.9岁;道路交通伤10例,重物砸伤3例,高处坠落伤3例。腹膜外型膀胱破裂10例,... 目的探讨钝性膀胱损伤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3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救治的钝性膀胱损伤患者16例,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28~75岁,平均42.9岁;道路交通伤10例,重物砸伤3例,高处坠落伤3例。腹膜外型膀胱破裂10例,腹膜内型膀胱破裂4例,均行膀胱破裂修补术;膀胱挫伤2例,均为非手术治疗。结果本组16例患者中并发膀胱填塞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最终均恢复良好。14例膀胱破裂患者一期手术成功率为100%,住院时间7~39 d,平均20.6 d;手术时长81~170 min,平均129.6 min;最终伤口均愈合良好。2例膀胱挫伤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顺利出院。随访1~6个月,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多方法联合评估是提高钝性膀胱损伤诊断效率的关键。对于膀胱挫伤患者,非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对于复杂性膀胱破裂或膀胱破裂并发膀胱填塞患者,及早行膀胱破裂修补术,能够提高患者治愈率,但术后应注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性膀胱损伤 膀胱破裂 膀胱破裂修补术 膀胱填塞
下载PDF
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治疗的效果观察
6
作者 万繁 袁仁斌 +2 位作者 徐何 曹敏 卓晖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治疗中的疗效及对术后免疫、远期复发的影响。方法 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208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使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治疗中的疗效及对术后免疫、远期复发的影响。方法 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208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使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的1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3~5周行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治疗的9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免疫功能及术后24个月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留置导尿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CD4^(+)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治疗患者予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疗效较好,可改善术后免疫功能,降低肿瘤远期复发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
下载PDF
不同时间针灸治疗联合膀胱再训练模式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价值分析
7
作者 罗颖慧 王琼 +3 位作者 欧阳梦婷 邹秋玉 殷冰清 袁家秀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4期145-149,共5页
目的:探究分析不同时间针灸治疗联合个性化膀胱再训练模式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为优化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56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早期干预组、晚期干预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究分析不同时间针灸治疗联合个性化膀胱再训练模式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为优化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56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早期干预组、晚期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干预组运用针灸联合个性化膀胱再训练模式,对照组进行常规干预治疗,共干预1个月。比较各组临床疗效、膀胱功能恢复情况、自主排尿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早期干预组总有效率[94.23%(49/52)]高于晚期干预组[86.54%(45/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干预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69.23%(36/52)](P<0.05)。干预后,早期干预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自主排尿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优于晚期干预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干预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进行针灸治疗联合个性化膀胱再训练模式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缩短康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 脊髓损伤 针灸治疗 个性化膀胱再训练 膀胱功能
下载PDF
不同尿流改道方式在膀胱癌患者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后的效果观察
8
作者 钱丽萍 陈慧 +1 位作者 王辰辰 张青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94-197,共4页
目的探析不同尿流改道方式应用于膀胱癌患者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以下简称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后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法,选取2018年5月~2022年5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的膀胱癌患者102例,采用... 目的探析不同尿流改道方式应用于膀胱癌患者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以下简称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后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法,选取2018年5月~2022年5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的膀胱癌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各51例。对照组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试验组行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生活质量变化,并统计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72.07±45.48)min、(24.83±4.16)d较对照组(339.47±52.07)min、(21.05±4.72)d长,术中出血量为(857.06±125.39)ml较对照组的(749.14±140.06)ml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7、4.291、4.100,P<0.001)。试验组治疗后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及总体健康评分分别为(64.08±7.25)分、(63.93±7.02)分和(61.17±6.93)分,较对照组的(60.13±6.59)分、(59.97±6.84)分和(57.08±7.11)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9、2.885、2.942,P<0.05);试验组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96%(151),低于对照组的15.69%(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7,P=0.036)。结论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术应用于膀胱癌患者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后虽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但可提高生活质量,且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率低,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流改道方式 膀胱 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 生活质量 并发症
下载PDF
口服硝黄温胆汤联合益生菌灌肠治疗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效果
9
作者 潘永 徐战平 +5 位作者 黄剑华 关次宜 钟羽翔 林富祥 程微尹 招兰芝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5期110-113,122,共5页
目的探讨口服硝黄温胆汤联合益生菌灌肠治疗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术后胃肠功能紊乱(POG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佛山市中医院泌尿外科的84例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回肠原位新膀胱术POGD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口服硝黄温胆汤联合益生菌灌肠治疗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术后胃肠功能紊乱(POG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佛山市中医院泌尿外科的84例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回肠原位新膀胱术POG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42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肌肉注射联合开塞露塞肛灌肠,试验组口服硝黄温胆汤联合益生菌灌肠。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腹胀、肠鸣音及伴随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胃泌素(GAS)、胃动素(MOT)水平高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白细胞计数(WBC)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硝黄温胆汤联合益生菌灌肠治疗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POGD的临床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根治性切除术 回肠原位新膀胱 硝黄温胆汤
下载PDF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钬激光切除术的临床意义
10
作者 王阳 李新悟 +4 位作者 段启新 李征 胡跃世 谷傲峥 朱清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4期659-662,共4页
目的探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钬激光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NMIB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观察组予以经尿道膀胱肿瘤钬激光切除术治... 目的探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钬激光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NMIB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观察组予以经尿道膀胱肿瘤钬激光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情况、炎症因子水平、氧化应激因子、病理诊断准确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肉眼血尿时间[(1.29±0.23)d]、尿管留置时间[(2.35±0.27)d]、术后膀胱冲洗时间[(1.42±0.25)d]较对照组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介素-6(IL-6)[(67.25±6.19)pg/mL]、C反应蛋白(CRP)[(17.25±2.19)mg/L]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40.39±4.28)pg/mL]水平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丙二醛(MDA)[(5.74±1.05)mmol/L]水平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岐化酶(SOD)[(105.96±9.58)μmol/L]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70.14±6.23)pg/mL]水平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病理诊断准确率[90.24%(37/41)]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88%(2/41)]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钬激光切除术治疗NMIBC较TURBT效果更佳,能够减轻手术创伤,缩短肉眼血尿、尿管留置时间,减轻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且切除标本更符合病理分期要求,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钬激光 复发率 并发症
下载PDF
骶神经调控术对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的Meta分析
11
作者 苏宇航 亓文强 史本康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53-358,362,共7页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骶神经调控术(SNM)对神经源性膀胱(NB)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关于NB治疗选择的参考。方法通过检索PubMed及知网数据库,收集国内外2010年1月—2022年12月有关SNM治疗NB的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骶神经调控术(SNM)对神经源性膀胱(NB)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关于NB治疗选择的参考。方法通过检索PubMed及知网数据库,收集国内外2010年1月—2022年12月有关SNM治疗NB的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提炼数据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4项研究、60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示:SNM对NB患者的排尿次数(WMD=4.30,95%CI:2.84~5.77,P<0.01)、每日尿失禁发作次数(WMD=2.92,95%CI:2.76~3.07,P<0.01)、单次排尿量(WMD=-113.93,95%CI:-159.91~-67.98,P<0.01)、最大尿流率(WMD=-3.23,95%CI:-4.04~-2.42,P<0.01)、残余尿(WMD=111.79,95%CI:79.93~143.64,P<0.01)、最大膀胱容量(WMD=-65.63,95%CI:-84.38~-46.88,P<0.01)以及膀胱顺应性(WMD=-4.65,95%CI:-8.75~-0.55,P=0.03)有显著改善。结论SNM治疗NB的有效性较好,但需要更多随机对照试验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神经调控术 神经源性膀胱 下尿路功能障碍 下尿路症状 排尿次数 每日尿失禁发作次数 单次排尿量 最大尿流率 残余尿 最大膀胱容量 膀胱顺应性
下载PDF
基于GEO数据库筛选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吉西他滨耐药的免疫相关标志物
12
作者 谢文亮 李明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24年第1期49-51,共3页
膀胱癌是全球第十大常见癌症,2020年全球185个国家约有573278个新发病例和212536个死亡病例[1]。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是膀胱癌的主要类型之一,占原发性膀胱癌的70%。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是... 膀胱癌是全球第十大常见癌症,2020年全球185个国家约有573278个新发病例和212536个死亡病例[1]。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是膀胱癌的主要类型之一,占原发性膀胱癌的70%。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是目前治疗NMIBC的主要方法。然而,以往的研究表明,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NMIBC患者的5年复发率为31%~78%[2]。吉西他滨是NMIBC患者术后的一线化疗药物,研究表明,NMIBC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即刻行膀胱内灌注吉西他滨药物化疗,可以降低5年复发率35%[3]。然而,长期的膀胱内灌注化疗会导致NMIBC患者对吉西他滨逐渐产生耐药性,进而导致肿瘤复发。因此,探索导致NMIBC患者对吉西他滨产生耐药性的分子标志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筛选出导致NMIBC患者对吉西他滨产生耐药性的免疫相关核心基因,旨在提高对吉西他滨耐药的NMIBC患者的精准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 药物化疗 膀胱内灌注 一线化疗 吉西他滨 肿瘤复发 精准治疗
下载PDF
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探索与治疗进展
13
作者 江海红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26-130,共5页
传统的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 NB)定义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而导致的下尿路功能障碍,通常需在存有神经系统病变或神经损伤的前提下才能诊断。随着人们对神经病变及很多系统性疾病的不断探索,越来越多的神经相关病变或系统性疾... 传统的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 NB)定义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而导致的下尿路功能障碍,通常需在存有神经系统病变或神经损伤的前提下才能诊断。随着人们对神经病变及很多系统性疾病的不断探索,越来越多的神经相关病变或系统性疾病影响神经系统而累及膀胱功能的状态被重新认识,因此临床上很多NB没有被及时诊断,从而也延误对他们的治疗和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 下尿路功能障碍 膀胱 尿道 神经
原文传递
尿道前列腺切除术联合经尿道膀胱取石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伴膀胱结石的疗效及预后
14
作者 王安勇 高余杰 +2 位作者 黄学东 张衡 朱杰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3期290-294,共5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联合经尿道膀胱取石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伴膀胱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其预后。方法以2018年6月至2022年2月于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前列腺增生伴膀胱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采用TURP+经尿道膀...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联合经尿道膀胱取石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伴膀胱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其预后。方法以2018年6月至2022年2月于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前列腺增生伴膀胱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采用TURP+经尿道膀胱取石术治疗的72例患者为观察组,选取采用TURP+小切口膀胱切开取石术治疗的7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C反应蛋白(CRP)、淀粉样蛋白A(SAA)、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后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表-5(ILEF-5)、中国早泄患者性功能评价表(CIPE)、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自我评价表(OAB-SS)、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BPHQLS)及残余尿量(PVR)、最大尿流率(Q_(max))、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取石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CRP、SAA、NE均较术前明显上升,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Q_(max)水平较术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OAB-SS、BPHQLS评分、PVR、PSA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ILEF-5、CIPE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上升(P<0.05),但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I-PS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URP+经尿道膀胱取石术与TURP+小切口膀胱切开取石术均对老年前列腺增生伴膀胱结石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前列腺及膀胱功能,但TURP+经尿道膀胱取石术对患者伤害更小,患者预后较好,且该联合术式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膀胱结石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经尿道膀胱取石术
下载PDF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宋涛 庞栋 方洁 《智慧健康》 2024年第7期97-100,共4页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015年1月—2022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8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传统开放性膀胱部分切除术,观察组使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对...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015年1月—2022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8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传统开放性膀胱部分切除术,观察组使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对比两组的各项手术指标、并发症、血清肿瘤标志物、生活质量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导尿管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道狭窄、膀胱穿孔、膀胱痉挛、闭孔神经反射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CEA、CA125、BTA、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术后1年的EORTC 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URBT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显著,创伤小,肿瘤根治效果好,术后可明显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减少远期复发,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疗效 预后
下载PDF
健脾益肾针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观察
16
作者 张吉玉 郑建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5期95-98,共4页
目的 观察健脾益肾针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PSNB)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就诊于厦门市中医院的70例PSNB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给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训练基础上加用健脾益肾针... 目的 观察健脾益肾针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PSNB)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就诊于厦门市中医院的70例PSNB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给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训练基础上加用健脾益肾针法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排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高于对照组,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痊愈率71.43%(25/3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4.29%(12/35)(P<0.05);2组均未出现因不良反应终止试验的案例。结论 健脾益肾针法治疗PSNB,能改善排尿情况,提高中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降低卒中后抑郁程度,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脑卒中 神经源性膀胱 膀胱功能训练 健脾益肾针法
下载PDF
无菌透明质酸钠液膀胱灌注联合膀胱黏膜电灼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效果
17
作者 林海涵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5期170-173,共4页
目的 观察无菌透明质酸钠液膀胱灌注联合膀胱黏膜电灼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收治的腺性膀胱炎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予膀胱黏膜电灼治疗... 目的 观察无菌透明质酸钠液膀胱灌注联合膀胱黏膜电灼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收治的腺性膀胱炎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予膀胱黏膜电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无菌透明质酸钠液膀胱灌注治疗,共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排尿功能(最大尿流率、残余尿及排尿次数)、血尿(高倍镜检红细胞数)、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精神健康(MH)、生理职能(RP)、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以及不良反应和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高于对照组的79.59%(χ^(2)=6.078,P=0.014)。治疗4周后,2组最大尿流率与MH、RP、SF、RE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残余尿与排尿次数及高倍镜检红细胞数与疼痛评分减少,且观察组提高或减少的程度大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20%,低于对照组的32.65%(χ^(2)=7.333,P=0.007);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复发率为4.08%,低于对照组的26.53%(χ^(2)=9.524,P=0.002)。结论 无菌透明质酸钠液膀胱灌注联合膀胱黏膜电灼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效果肯定,可有效改善患者排尿功能,减轻血尿和疼痛程度、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性膀胱 膀胱灌注 无菌透明质酸钠液 膀胱黏膜电灼
原文传递
脊髓损伤后重建膀胱排尿反射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运用与展望 被引量:1
18
作者 展立芬 艾坤 +3 位作者 曾学究 梁柔筠 丁强盛 张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925-2931,共7页
背景:脊髓损伤后导致的膀胱功能障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与研究的热点,修复损伤脊髓、重塑膀胱排尿反射通路是根本的治疗手段。目的:总结脊髓横断损伤后重建膀胱的神经支配通路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 背景:脊髓损伤后导致的膀胱功能障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与研究的热点,修复损伤脊髓、重塑膀胱排尿反射通路是根本的治疗手段。目的:总结脊髓横断损伤后重建膀胱的神经支配通路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与重建排尿反射机制、神经源性膀胱与排尿反射和脊髓修复有关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为“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排尿反射;脊髓修复”,英文检索词为“Neurogenic Bladder;Spinal cord injury;micturition reflex;Spinal cord repair”。结果与结论:在重建膀胱排尿反射过程中涉及较多的因素,包括脊髓受损区域的修复与重建、排尿中枢的重塑、膀胱组织及体内外物质激素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排尿作为一个复杂的过程,重建排尿反射中涉及位点较多,可选取主要作用位点进行深入研究,以突破重建排尿反射通路上存在的疑点;②正常的排尿反射机制复杂,脊髓横断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中控制或参与排尿反射的中枢核团是否发生了代偿及相应的代偿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③脊髓横断损伤后中枢与膀胱的信息交流中断,中枢与膀胱是否存在直接的信息连接尚待进一步探究;④脊髓横断损伤后,重建排尿反射与体液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在重建膀胱排尿反射中,通过干预治疗促进脊髓修复、神经反射重构、物质代谢和膀胱组织结构调整是治疗的关键,中医与西医各有其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排尿反射 膀胱功能障碍 综述
下载PDF
术中体位护理联合手术室低体温防护对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舒适度及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比较
19
作者 袁蓓 边东梅 +1 位作者 闫沛 杜白茹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2期206-212,共7页
目的:分析术中体位护理联合手术室低体温防护护理对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RARC-OIN)患者舒适度及术后并发症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行RARC-OIN且完成1年随访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选择2021年6月—2022年6月接受常... 目的:分析术中体位护理联合手术室低体温防护护理对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RARC-OIN)患者舒适度及术后并发症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行RARC-OIN且完成1年随访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选择2021年6月—2022年6月接受常规护理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22年7月—2023年7月接受术中体位护理联合手术室低体温防护护理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均干预至患者出院。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不同时点肛温、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患者术中肛温相较术前逐步降低,于术毕升高,观察组各时点肛温高于对照组;术中1 h、3 h时HR、MAP相较术前逐步升高,并于术中6 h、术毕时逐步下降,观察组各时点HR、MAP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舒适率及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体位护理联合手术室低体温防护护理能够有效稳定RARC-OIN患者术中生命体征,保持体温稳定,提升舒适度,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机器人辅助手术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原位回肠新膀胱 舒适度 并发症
下载PDF
经皮胫神经电刺激对中枢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效果及尿流动力学水平的影响
20
作者 王俊玲 李书静 +1 位作者 王晶 朱英杰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76-178,共3页
目的探究经皮胫神经电刺激(PTNS)应用于中枢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03月至2022年10月期间于本科就诊的中枢性神经源膀胱患者10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PTNS,对比... 目的探究经皮胫神经电刺激(PTNS)应用于中枢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03月至2022年10月期间于本科就诊的中枢性神经源膀胱患者10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PTNS,对比治疗后症状改善效果、膀胱排尿功能、尿流动力学及并发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泌尿症状困扰评分量表(USDS)及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量表(LUTS)水平相较于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平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水平少于对照组,最大排尿量及每日平均排尿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及膀胱内压力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TNS辅助常规康复训练治疗中枢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改善排尿功能和尿流动力学效果显著,且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胫神经电刺激 中枢性神经源性膀胱 膀胱功能 尿流动力学 膀胱排尿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