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鼠骨折愈合过程中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的细胞组织学变化 被引量:3
1
作者 李长有 梁德勇 宋今丹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3-44,共2页
目的:观察骨折不同的愈合修复阶段中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等细胞组织学变化.方法:利用鼠股骨闭合性骨折模型,取骨折后3~17 d骨痂标本,染色观察新生小梁骨、软骨、软骨内骨化和骨重建等细胞事件变化.结果:骨折后3 d出现膜内化骨,7 d出... 目的:观察骨折不同的愈合修复阶段中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等细胞组织学变化.方法:利用鼠股骨闭合性骨折模型,取骨折后3~17 d骨痂标本,染色观察新生小梁骨、软骨、软骨内骨化和骨重建等细胞事件变化.结果:骨折后3 d出现膜内化骨,7 d出现成熟小梁骨,3~5 d出现软骨形成,7~9 d出现软骨内化骨,7~9 d出现骨小梁重建.结论:骨折愈合过程中存在高度有序的细胞组织形态学的变化.骨痂内的膜内化骨,软骨形成,软骨内化骨和骨重建等过程可同时或连续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内化骨 内化
下载PDF
大鼠胫骨近端骨骺损伤后骨桥形成分子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颉强 胡蕴玉 +6 位作者 杨柳 雷伟 朱庆生 李明全 赵黎 吕荣 王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39-1045,共7页
利用胫骨近端干骺端骨骺损伤的大鼠动物模型,研究骨桥形成的分子病理机制.通过Alcian blue染色观察损伤模型的建立、损伤愈合过程以及骨桥形成情况.采用Tunel试剂盒原位细胞凋亡检测,了解损伤区及周围细胞凋亡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 利用胫骨近端干骺端骨骺损伤的大鼠动物模型,研究骨桥形成的分子病理机制.通过Alcian blue染色观察损伤模型的建立、损伤愈合过程以及骨桥形成情况.采用Tunel试剂盒原位细胞凋亡检测,了解损伤区及周围细胞凋亡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实验,观察损伤区周围软骨细胞改变,检测损伤区是否有软骨细胞生成,检测Ihh以及Ptch1表达阳性细胞.发现骨骺损伤骨桥形成过程中,完全损伤区中心没有软骨细胞特异的因子Col2a1和ColⅩ以及Ihh和Ptch1的表达,但是完全损伤区和周围正常软骨交界间存在次损伤软骨区,存在软骨细胞凋亡,有ColⅩ的表达,Vimentin检测发现,在此区和周围正常软骨间有正常肥大区软骨细胞异常分化而来的成纤维样细胞并形成软骨外膜样结构,次损伤区和软骨外膜结构逐渐被骨桥替代,在此过程中软骨外膜样结构存在Col1a1、Ptch1和Ihh的表达,提示Ihh可能参与骨桥形成过程.提出骨桥形成过程中损伤中心区域存在膜内化骨,边缘区域存在软骨化骨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膜内化骨
下载PDF
胎盘组织液-CPC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姜文茹 赵红艳 李延武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16-418,共3页
〗目的:研究胎盘组织液-CPC(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方法:在W istar大白鼠切牙远中牙槽骨处做骨缺损模型,缺损处植入胎盘组织液-CPC复合物为实验组、生理盐水-CPC复合物为阳性对照组和缺损区不加任何物质为空白对照组... 〗目的:研究胎盘组织液-CPC(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方法:在W istar大白鼠切牙远中牙槽骨处做骨缺损模型,缺损处植入胎盘组织液-CPC复合物为实验组、生理盐水-CPC复合物为阳性对照组和缺损区不加任何物质为空白对照组。同等条件饲养下,分别于术后2、4、8周处死动物,取材进行病理组织观察分析。结果:经组织学观察与分析,术后2、4、8周实验组的成骨量均高于其他两个对照组,它们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胎盘组织液-CPC复合体能够积极地促进修复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组织液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 膜内化骨
下载PDF
额骨巨大骨瘤一例报告
4
作者 董旭 赵遵义 《医学影像学杂志》 1996年第2期116-116,共1页
关键词 巨大 颅内压增高 中医医院 良性肿瘤 平度市 骼发育 膜内化骨 松质型 扁平状
下载PDF
缝匠肌骨瓣植入治疗五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报道
5
作者 金正春 杨革军 肖亚贤 《西藏医药》 1999年第S1期91-91,共1页
关键词 缝匠肌 缺血性坏死 植入治疗 地区医院 瓣植入 血液供应 膜内化骨 云南 临沧
下载PDF
颅面部贴附植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叶信海 关文祥 冯胜之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7-89,I002,共4页
目的 探讨颅面骨表面贴附植骨吸收的内在机理。方法 实验用 3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 ,随机均分成两组 ,采用自体颅骨及肋骨块贴附移植于颅面骨表面 ,术后 12周及 2 4周分别取材 ,行大体观察 ,体积测量 ,组织学观察及电镜观察。结果 ... 目的 探讨颅面骨表面贴附植骨吸收的内在机理。方法 实验用 3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 ,随机均分成两组 ,采用自体颅骨及肋骨块贴附移植于颅面骨表面 ,术后 12周及 2 4周分别取材 ,行大体观察 ,体积测量 ,组织学观察及电镜观察。结果 颅骨吸收少 ,移植骨皮质部在吸收改建过程中变化较大 ,颅骨或肋骨骨胶原纤维的数量及排列 2 4周比 12周多而有规律。 12周时 ,颅骨骨胶原纤维的数量及排列优于肋骨 ,而 2 4周时 ,两种骨无差别。移植骨即使已经成活 ,内部构造还未完全成熟 ,移植骨体积进一步减少。结论 颅面部贴附植骨膜内化骨优于软骨内化骨 ,移植骨的皮质部是导致两种骨吸收不同的关键部位。移植骨的体积维持也与应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面部贴附植 膜内化骨 内化 表面植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颅骨锁骨发育不全一家2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蒋雪 赵见喜 +1 位作者 李会超 蒋忠荩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4-304,共1页
关键词 发育不全 遗传因素 X线检查 膜内化骨 染色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