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 被引量:12
1
作者 邹天彪 闫景龙 +3 位作者 付海亮 侯占江 王恕怀 夏景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7-191,共5页
目的 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 型胶原以及骨形成蛋白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移植修复节段性兔桡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 新西兰大耳白兔 5 6只 ,切取自体髂骨研磨成微小颗粒 ,分别与 BMP及 型胶原复合 ,实验分成 4组 (n=1... 目的 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 型胶原以及骨形成蛋白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移植修复节段性兔桡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 新西兰大耳白兔 5 6只 ,切取自体髂骨研磨成微小颗粒 ,分别与 BMP及 型胶原复合 ,实验分成 4组 (n=16 )。 A组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 BMP、 型胶原 ,B组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 型胶原 ,C组 :自体微小颗粒骨 ,用于修复兔桡骨干 1.5 cm缺损的动物模型。D组 :空白对照组 (n=8) ,双侧桡骨缺损不作处理。术后 2、4、8和 12周 ,行 X线片、组织学观察 ,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检测 ,比较各移植物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 结果  X线片显示 ,A组术后 8周即可使骨缺损完全修复 ,而 B组术后 12周使骨缺损完全修复。术后 8、12周骨量测定 A组成骨量最多 ,12周生物力学测定显示移植物修复后的骨缺损具有最佳生物力学表现 ,而 C组则不能完全修复骨缺损。 结论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 BMP、 型胶原及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 型胶原均能有效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以复合 BMP移植效果更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微小颗粒骨 形成蛋白 修复 缺损
下载PDF
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混合万古霉素开放性植骨修复感染性胫骨缺损 被引量:14
2
作者 南宠 荆浩 +3 位作者 周岳 邱少东 伯宇 胡宁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5期4585-4592,共8页
背景:研究发现直径300-500μm微米结构的微小颗粒骨比直径4.0-5.0mm的经典颗粒骨更容易在非感染骨缺损中成活。目的:评价采用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混合万古霉素开放性植骨修复感染性胫骨骨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8例胫骨感染... 背景:研究发现直径300-500μm微米结构的微小颗粒骨比直径4.0-5.0mm的经典颗粒骨更容易在非感染骨缺损中成活。目的:评价采用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混合万古霉素开放性植骨修复感染性胫骨骨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8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或骨不连患者,其中男23例,女5例,平均年龄35.2岁;胫骨上段19例,胫骨中段2例,胫骨下段7例;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病例17例,骨折术后感染合并骨不连11例。随访6-30个月观察创面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平均6周移植微小颗粒骨表面被肉芽组织覆盖,平均8周创面完全闭合,经植骨后骨缺损处均骨性愈合,2例骨折愈合差,经二次植骨后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及药敏反应。表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混合万古霉素开放性植骨修复治疗感染性胫骨缺损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组织工程材料 自体微小颗粒骨 移植 感染 缺损 不连 抗生素 省级基金
下载PDF
自体微小颗粒骨异位移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马凯宇 栾宏佳 +2 位作者 徐公平 张志鹏 闫景龙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4年第29期6340-6342,i002,共4页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异位移植的成骨过程,以便深入研究自体颗粒骨移植的转归机制。方法:实验将40只新西兰白兔按时间随机分成0,3,10和21d4组,每组10只动物。体质量2.5~3.5kg。取自体髂骨制成直径50~100μm大小骨松质颗粒,团块样...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异位移植的成骨过程,以便深入研究自体颗粒骨移植的转归机制。方法:实验将40只新西兰白兔按时间随机分成0,3,10和21d4组,每组10只动物。体质量2.5~3.5kg。取自体髂骨制成直径50~100μm大小骨松质颗粒,团块样移植到同只白兔的股四头肌肌穴中。分别在颗粒骨制备的同时即(0d天组),和肌穴内移植术后,和31021d取材,进行组织学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①颗粒骨制备过程中有大量细胞存留下来。②3d时一些位于微小颗粒骨边缘骨陷窝中的细胞存活。③10d时微小颗粒中骨陷窝中的骨细胞仍存活,并发生转化。④21d时形成编织骨。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直径(50~100μm)异位移植后,具有直接成骨和诱导成骨活性,能够异位成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微小颗粒骨 异位移植 实验研究 异位成 诱导成 移植术 过程 制备过程 活性 直接
下载PDF
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复合自体微小颗粒骨修复兔颅骨缺损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得利 孔祥盼 +2 位作者 栾海蓉 芦山 商维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7期8741-8744,共4页
背景: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自体微小颗粒骨具有促进骨缺损修复的能力,但单独应用均有其不足,拟将两种材料结合使用以期达到理想效果。目的:观察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复合自体微小颗粒骨修复颅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自体... 背景: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自体微小颗粒骨具有促进骨缺损修复的能力,但单独应用均有其不足,拟将两种材料结合使用以期达到理想效果。目的:观察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复合自体微小颗粒骨修复颅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自体对照方法在大耳白兔颅骨中缝两侧利用磨骨术各制备标准一致的骨缺损,即刻于一侧骨缺损处回填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混合物作为实验组,另一侧只填充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作为对照组,术后4,6,8周行软X射线摄片与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与结论:实验组骨小梁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骨愈合程度均优于对照组,骨小梁密度、形态、新生骨质的量及结构、成骨细胞数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说明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材料较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具有更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微小颗粒骨 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再生 缺损 修复
下载PDF
微包囊优化制备及复合自体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姬烨 闫景龙 +1 位作者 徐公平 张东旭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84-1190,共7页
目的探讨优化生长因子微包囊制作方法,观察其释放规律和复合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的效果。方法正交设计优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微包囊制作工艺,于2、4、8、12、24、36、48、60、72、84、96、120、... 目的探讨优化生长因子微包囊制作方法,观察其释放规律和复合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的效果。方法正交设计优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微包囊制作工艺,于2、4、8、12、24、36、48、60、72、84、96、120、144、168、192、216、240和264h计算微包囊的累计释放量。实验取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n=6),每只大鼠于双侧股部作1cm切口,制备臀大肌肌袋模型。A组双侧植入胶原,B组双侧植入胶原和颗粒骨,C组双侧植入胶原和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PLGA缓释微包囊;D组双侧植入胶原、颗粒骨与rhBMP-2/PLGA缓释微包囊。于术后3、4和5周取样(n=2)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各优化变量对微包囊粒径及其包封率均有影响,包囊表面光滑,成球较好。体外能够在11d内缓慢释放。术后3周大体观察,A组未触及移植物,B、C、D组可触及,微包囊呈白色颗粒包裹于组织中。组织学观察:术后3周,A组胶原已经完全吸收,其余3组可见残余胶原;术后4周,A组胶原已不易见到,B组可见微小颗粒骨继续吸收,体积变小;C组包囊体积缩小,囊间成骨性细胞增多;D组微小颗粒骨和微包囊继续吸收,成骨性细胞和软骨性细胞团增多;术后5周,B、C、D组均可见植入物体积减小,包囊被吸收破碎,但颗粒骨和包囊周围的软骨性细胞、成骨性细胞更加密集。结论优化PLGA微包囊制备工艺,使其在体外能够长时间缓释。自体微小颗粒骨可在臀大肌肌袋内异位诱导生成大量成骨性细胞,PLGA微包囊可以与其有机复合,并在减少生长因子用量的同时协同微小颗粒骨成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微包囊 自体微小颗粒骨 异位成 大鼠
下载PDF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感染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刚 李志远 +2 位作者 荆浩 周岳 胡宁敏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462-465,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4只新西兰白兔制成双侧桡骨中段1cm的感染性骨缺损,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自体微小颗粒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术...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4只新西兰白兔制成双侧桡骨中段1cm的感染性骨缺损,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自体微小颗粒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术后2、4、8、12周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并行Lane-sandhu评分。结果术后2、4、8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X线评分及组织学评分高于自体微小颗粒组(P﹤0.05);术后第12周两组X线及组织学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感染性骨缺损的能力优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微小颗粒骨 移植 髓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吴洪坤 隋善勇 张富田 《中外医疗》 2016年第29期149-150,153,共3页
目的探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行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接收的120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行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探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行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接收的120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行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万古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1周、5周、8周以及10周后的感染控制率与感染指标控制情况和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经治疗1周、5周、8周以及10周后,对照组的感染控制率分别以6.7%、13.3%、23.3%、33.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13.3%、26.7%、36.7%、50.0%(P<0.05);观察组感染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X线片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行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的效果显著,具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缺损 自体微小颗粒骨 万古霉素
下载PDF
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郭晓东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第14期114-115,共2页
目的探究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采取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的临床疗效,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方法参考。方法将收治的86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单纯使用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 目的探究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采取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的临床疗效,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方法参考。方法将收治的86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单纯使用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万古霉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及10周后的感染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X线片积分差异不显著;观察组感染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采取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明显的改善感染情况,对于预后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 万古霉素 自体微小颗粒骨治疗
下载PDF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尹擘 阎景龙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6期448-450,F004,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治疗骨缺损的效果,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1只新西兰白兔双侧尺骨中段制成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红骨髓复合物,同时设立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W、7W进行大...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治疗骨缺损的效果,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1只新西兰白兔双侧尺骨中段制成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红骨髓复合物,同时设立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W、7W进行大体形态、X线检查及组织学检查。术后9W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修复骨缺损的疗效。结果 术后7W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更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空白组无骨愈合迹象;术后9W生物力学测试证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骨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成骨速度快,成骨量多,骨的机械强度高,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明显强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段性缺损 移植 自体微小颗粒骨 手术方法
下载PDF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苏展 周磊 闫景龙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4期235-238,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以找到一种新的促进骨愈合的方法。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双侧桡骨中段制成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HGF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HG...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以找到一种新的促进骨愈合的方法。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双侧桡骨中段制成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HGF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HGF的复合物,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手术后第4、8周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及组织学检查,术后第8周进行压缩试验,比较修复骨缺损的疗效。结果经大体观察、组织学及X线检查发现,术后第8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HGF能更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对照组无骨愈合迹象。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HGF具有优良的修复骨缺损(包括因骨质疏松所致的骨皮质空洞)的能力,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损 自体微小颗粒骨 肝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自体微小颗粒骨载万古霉素复式微球治疗兔骨感染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志斌 朱磊 +3 位作者 王明波 冯庆玲 杨海波 胡宁敏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126-130,F0004,共6页
目的检验兔自体微小颗粒骨载万古霉素PLGA/CS复式微球体内抗感染性及骨修复活性。方法按Mader J.T的骨髓炎造模方法造成双侧桡骨中上段骨髓炎模型兔48只;在植入实验前彻底清创,并造成双侧桡骨中上段1.5cm的骨缺损,将造模成功的兔随机分... 目的检验兔自体微小颗粒骨载万古霉素PLGA/CS复式微球体内抗感染性及骨修复活性。方法按Mader J.T的骨髓炎造模方法造成双侧桡骨中上段骨髓炎模型兔48只;在植入实验前彻底清创,并造成双侧桡骨中上段1.5cm的骨缺损,将造模成功的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A、B、C各组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自体微小颗粒骨与万古霉素、自体微小颗粒骨与载万古霉素复式微球后,在第2、4、8和12周四个时间点每组各取4只兔处死行延长区大体观察,X线正侧位片观察;同时在骨延长区取骨组织做组织学切片,HE染色观察新骨生成情况。结果影像学X线评分和组织学评分见,第2、4和8周时C组新骨形成均优于A、B组(P<0.05)。B组第2、4、8周新生骨形成优于A组(P<0.05);术后第12周影像学X线评分A、B、C三组分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周组织学评分B、C组成骨优于A组(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载万古霉素复式微球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混合对兔感染性骨缺损的修复具有比较显著的促进作用,可以加快骨缺损成骨过程的新骨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缺损 万古霉素 复式微球 自体微小颗粒骨
下载PDF
应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促进节段性骨缺损修复(英文) 被引量:1
12
作者 尹擘 闫景龙 +2 位作者 李桂娟 张晶 王春雪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4年第17期3378-3379,共2页
背景:广泛存在于骨髓中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具有强大的成骨潜能,其为骨不连接、大段骨缺损的临床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治疗骨缺损的效果,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设计:随机对照实验... 背景:广泛存在于骨髓中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具有强大的成骨潜能,其为骨不连接、大段骨缺损的临床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治疗骨缺损的效果,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哈尔滨市第五医院骨科完成,对象为体质量2.0~2.5kg新西兰雄性白兔21只。干预:将白兔随机分成4组,建立双侧尺骨中段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红骨髓复合物,同时设立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7,9周观察结果,配对资料用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骨缺损模型治疗后X射线、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结果。结果:经组织学及X射线检查发现,术后7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更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空白组无骨愈合迹象,术后9周生物力学测试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组的最大应力和弹性模量均大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551和2.588(P<0.05)。证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组骨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组成骨速度快,成骨量多,骨的机械强度高,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明显强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微小颗粒骨 节段性缺损 修复 髓基质干细胞
下载PDF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付振德 闫景龙 +1 位作者 张晓颖 王慧婷 《中国骨肿瘤骨病》 CAS 2004年第5期299-302,305,共5页
目的 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 ,bFGF )治疗骨缺损的效果 ,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 3 6只新西兰白兔双侧桡骨中上段制成骨缺损模型 ,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bFGF和... 目的 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 ,bFGF )治疗骨缺损的效果 ,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 3 6只新西兰白兔双侧桡骨中上段制成骨缺损模型 ,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bFGF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bFGF的复合物 ,同时设空白对照组 ,分别手术后第 2、4、8周进行大体观察 ,X线检查及组织学检查。术后第 8周进行骨密度测定 ,比较修复骨缺损的疗效。结果 经大体观察、组织学及X线检查发现 ,术后第 8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FGF能更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对照组无骨愈合迹象。术后第 8周骨密度测定证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FGF组骨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FGF组成骨速度快 ,成骨量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微小颗粒骨 FGF 节段性缺损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修复 术后 对照组 密度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万古霉素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疗法对患者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缪志锐 陈进昌 陈陆平 《抗感染药学》 2018年第5期781-783,共3页
目的:评价万古霉素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疗法对患者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感染性骨缺损患者100例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以自体微小颗粒骨植... 目的:评价万古霉素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疗法对患者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感染性骨缺损患者100例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以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万古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5、8、10周的不同时段的感染控制率差异,以及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1、5、8、10周时感染的控制率分别为6.00%、14.00%、24.00%、34.00%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00%、26.00%、36.00%、50.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指标水平较为接近,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万古霉素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疗法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为确切,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与相关炎症指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自体微小颗粒骨 感染性缺损
原文传递
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15
作者 王利敏 《中国伤残医学》 2016年第9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独的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万古霉素进行联合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5、9以及10周以上感染控制率分别为18.18%、27.27%、43.64%、10.91%,明显高于对照组10.91%、18.18%、32.73%、38.18%控制感染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骨痂、骨连接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仅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而且创伤小、缩短骨愈合时间,促进患者新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自体微小颗粒骨 感染性缺损
原文传递
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熊健斌 孙宏志 甘坤宁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6-348,共3页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以寻找最佳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110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以寻找最佳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110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万古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1~2、3~5、6~9、≥10周感染控制率分别为10.91%、18.18%、32.73%、38.18%;观察组分别为18.18%、27.27%、43.64%、10.91%;两组患者在治疗9周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3、6、9、12周在X线片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临床效果满意,可提高骨质量,缩短骨愈合时间,促进新生骨形成,且抗菌活性高、安全性好、术中操作简单、不增加手术难度和创伤、效果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自体微小颗粒骨 感染性缺损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微小颗粒骨诱导成骨过程中的表达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滨 闫景龙 +2 位作者 夏景君 王洪伟 汪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6期1247-1250,共4页
目的 :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在诱导成骨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的表达及成骨机制。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 48只 ,随机分为微小颗粒骨 (A组 )、块状骨 (B组 )两组 ,每组 2 4只 ,取左侧髂骨 ,修剪成 0 .3cm× 0 .5cm×l.0cm骨块 ,... 目的 :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在诱导成骨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的表达及成骨机制。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 48只 ,随机分为微小颗粒骨 (A组 )、块状骨 (B组 )两组 ,每组 2 4只 ,取左侧髂骨 ,修剪成 0 .3cm× 0 .5cm×l.0cm骨块 ,A组将骨块制成微小颗粒骨 ,B组骨块不处理 ,均植入右侧臀大肌肌袋 ,于术后 1、3、5、7、1l、14、2 1、2 8d取材 (包括移植物及周围软组织 ) ,做组织学、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染色 ,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并做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 1)在异位成骨过程中 ,微小颗粒骨吸收迅速、替代完全 ,BMP释放量大 ;( 2 )骨诱导伴随着成骨的全过程 ,BMP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 3 )微小颗粒骨可能起到骨化中心的作用。结论 :自体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强于块状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微小颗粒骨 形态发生蛋白 诱导成 表达
下载PDF
微小颗粒骨移植诱导细胞生长治疗大鼠骨缺损
18
作者 麻松 阎景龙 +3 位作者 林欣 潘海涛 王新涛 杨显生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1174-1176,共3页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对骨髓基质细胞(MSCs)的诱导作用及复合MSCs移植修复大鼠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全骨髓培养法获得大鼠MSCs,分别以块状骨和微小颗粒骨诱导MSCs,半定量RTPCR,免疫组化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和Ι型...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对骨髓基质细胞(MSCs)的诱导作用及复合MSCs移植修复大鼠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全骨髓培养法获得大鼠MSCs,分别以块状骨和微小颗粒骨诱导MSCs,半定量RTPCR,免疫组化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和Ι型胶原的表达.制作大鼠颅骨缺损动物模型,培养同种异体新生大鼠的MSCs,复合自体颗粒骨后植入骨缺损区,X线摄片观察骨愈合情况;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观察移植细胞成活情况.结果:MSCs与颗粒骨混合培养,ALP,OCN和Ι型胶原的表达高峰提前,表达水平高于块状骨.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MSCs组颅骨缺损愈合优于单纯植入微小颗粒骨,可见BRDU标记细胞存活.结论:微小颗粒骨具有骨诱导活性,复合MSCs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缺损愈合加快,移植细胞可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移植 细胞生长 半定量RT-PCR MSCs 自体微小颗粒骨 复合自体颗粒 髓基质细胞 缺损 溴脱氧尿嘧啶 BRDU标记 移植修复 Ⅰ型胶原 移植细胞 碱性磷酸酶 诱导活性 治疗效果 诱导作用 免疫组化 动物模型 新生大鼠
下载PDF
颗粒骨复合聚乳酸修复椎板缺损的有限元分析
19
作者 徐健 孙道植 +1 位作者 梁柱 刘登涛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517-519,F0004,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聚乳酸移植修复狗腰部椎板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犬9只,每只犬选取L1、L3、L5三个节段,行后路椎板切除造成骨缺损,切除骨质研磨成微小颗粒骨,与聚乳酸复合,实验随机分为4组:A组:自体微小颗粒骨+聚乳酸组;B组...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聚乳酸移植修复狗腰部椎板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犬9只,每只犬选取L1、L3、L5三个节段,行后路椎板切除造成骨缺损,切除骨质研磨成微小颗粒骨,与聚乳酸复合,实验随机分为4组:A组:自体微小颗粒骨+聚乳酸组;B组:自体微小颗粒骨组;C组:聚乳酸组;D组:空白对照组,每组选取7个节段。于术后8周进行CT扫描,应用有限元法分析。结果加载负荷后位移值统计学分析显示空白对照组>聚乳酸组>自体微小颗粒骨组>自体微小颗粒骨+聚乳酸组。结论聚乳酸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力学强度优势较明显,并具有一定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微小颗粒骨 聚乳酸椎板缺损 修复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DR检查技术在临床研究植骨修复感染性骨缺损中的价值
20
作者 李炯 吕秀玲 +3 位作者 吴晓玉 田兴仓 米占虎 陈兵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12期108-109,共2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DR)检查技术在临床研究植骨修复感染性骨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骨髓造模成功的24只家兔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植入A组自体微小颗粒骨(对照组)与B组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研究组)植骨。于...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DR)检查技术在临床研究植骨修复感染性骨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骨髓造模成功的24只家兔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植入A组自体微小颗粒骨(对照组)与B组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研究组)植骨。于植骨术后2,4,8,12周行DR检查,随访观察A、B两组术后愈合情况,并按Lane-sandhu标准进行不同时间段各组术后X线评分。结果:术后2,4,8,12周研究组植骨DR检查显示骨愈合时间缩短,新生骨形成速度快,X线评分也高于自体微小颗粒组(P <0.05)。术后第12周两组X线及组织学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微小颗粒骨复合BMSCs植骨修复感染性骨缺损的能力优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结论:通过植骨前与植骨术后行DR检查随访结果表明,微小颗粒骨复合BMSCs植骨修复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在临床研究和治疗中是可行的,同时为临床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应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X线摄影 自体微小颗粒骨 复合髓间充质干细胞 感染性缺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