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走于自我与世界之间——南帆学术思想述评
1
作者 徐秀明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3-88,共6页
在我和世界之间你是海湾,是帆是缆绳忠实的两端——北岛《一束》在20世纪80年代叱咤风云的文化英雄中,南帆或许并非最耀眼、最具号召力的明星,却是最清醒执著、最具学术活力的一个:80年代初成名于文化中心上海,而且师出华东师大徐中玉... 在我和世界之间你是海湾,是帆是缆绳忠实的两端——北岛《一束》在20世纪80年代叱咤风云的文化英雄中,南帆或许并非最耀眼、最具号召力的明星,却是最清醒执著、最具学术活力的一个:80年代初成名于文化中心上海,而且师出华东师大徐中玉先生门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与世界 思想述评 学术 南帆 20世纪80年代 文化英雄 文化中心 华东师大
原文传递
自我与世界的辩证法——观察青年写作的一种视角
2
作者 徐刚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5-80,共6页
在青年写作者那里,一个颇为流行的分歧在于,究竟应该写自我还是写世界。对他们来说,独特的个人经历和诚挚的自我记忆,往往是写作的首选题材,而在此之后,写作也企盼着经由自我出发,推己及人,去发现更广阔的外部世界。这主要是因为,自我... 在青年写作者那里,一个颇为流行的分歧在于,究竟应该写自我还是写世界。对他们来说,独特的个人经历和诚挚的自我记忆,往往是写作的首选题材,而在此之后,写作也企盼着经由自我出发,推己及人,去发现更广阔的外部世界。这主要是因为,自我的抒情或“表演”总是相对容易的,而成熟的写作者决然不会满足于独自咀嚼一己之悲欢,他必将放眼整个世界。由此来看,在写作的世界里,自我和世界之间,似乎有了高下之分。然而,这里所谓的高下,有时候也并不绝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世界 推己及人 写作者 辩证法 个人经历 青年 自我与世界
原文传递
北屿和周蒙的自我与世界
3
作者 仇海波 《艺术当代》 2018年第6期82-83,共2页
留学伦敦的北屿和周蒙是90后青年艺术家,身在异乡求学的经历,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创作灵感,更是由文化交错的背景引发的各自与众不同的思考。他们的作品就像一个魔方,将各种混杂的经验方块,组合到一个平面,形成一种完整而有序的表达。我... 留学伦敦的北屿和周蒙是90后青年艺术家,身在异乡求学的经历,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创作灵感,更是由文化交错的背景引发的各自与众不同的思考。他们的作品就像一个魔方,将各种混杂的经验方块,组合到一个平面,形成一种完整而有序的表达。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无处不在的世界中。北屿作为一名90后,也受到图像革命的影响,他将图像作为创作的立足点,通过复制、拼贴、变形、虚化等方式赋予图像以新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与世界 创作灵感 青年艺术家 90后 图像 成一 革命
原文传递
“脸萌”郭列:创业、自我与世界
4
作者 何菲 《IT经理世界》 2014年第16期49-51,共3页
创业对于郭列意味着自我表达与自我实现。因为了解年轻人获得成功,并不断刷新对自己对目标和世界的认知。
关键词 自我与世界 创业 自我实现 自我表达 年轻人
原文传递
自我与世界
5
作者 蔺玉红 《中国青年》 2020年第20期3-3,共1页
寒露过后,神州大地上的秋味,逐渐变得深沉而炽烈起来。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一个又一个宏阔叙事,为十月中国装点了一道又一道亮丽的风景。此时,新冠肺炎疫情... 寒露过后,神州大地上的秋味,逐渐变得深沉而炽烈起来。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一个又一个宏阔叙事,为十月中国装点了一道又一道亮丽的风景。此时,新冠肺炎疫情在欧美国家并没有太多减弱的迹象,相反,在美国两党忙于大选竞争时,因疫情而死亡的人数一直持续攀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经济特区 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 美国两党 欧美国家 自我与世界 五中全会 疫情
原文传递
她视点——女性艺术家眼中的自我与世界
6
《东方艺术》 2011年第3期74-80,共7页
本部分,我们选择了12位女性艺术家。不管当初是科班出身,还是艺术圈勇敢的"闯入者",这些艺术家已经在当代艺术的起伏中成长与成熟。今天她们仍然爱艺术,持续地做艺术。这是把她们作为案例选择的一个标准。
关键词 女性艺术家 自我与世界 视点 当代艺术
原文传递
论黑塞小说中“自我”的探索与超越——以《悉达多》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陈丽华 陈会亮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47-53,共7页
《悉达多》是德裔瑞士籍作家赫尔曼·黑塞小说的代表作。黑塞凭借着对东西方文化的独特思考,在二元对立到和谐统一的文学架构中,描写了主人公悉达多一生的探索与超越,具有很强的思辨意义。结合二元对立理论以及佛道思想分析悉达多... 《悉达多》是德裔瑞士籍作家赫尔曼·黑塞小说的代表作。黑塞凭借着对东西方文化的独特思考,在二元对立到和谐统一的文学架构中,描写了主人公悉达多一生的探索与超越,具有很强的思辨意义。结合二元对立理论以及佛道思想分析悉达多在面对自我与世界、肉体与灵魂的两次探索到实现超越的人生境界这一人生历程,有助于整体把握其创作的深邃意蕴和哲理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悉达多 赫尔曼·黑塞 自我与世界 肉体与灵魂 东方智慧
下载PDF
世界有我在这里(中)——我的专业成长故事
8
作者 张咏梅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0年第6期68-85,共18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必躬行”。教师的“A我统整”是一个没有结果的永恒过程,是自我与世界、与教育、与行动的永不停息的动态结合,是一个人成长的原初的、强大的动力。
关键词 自我与世界 成长故事 个人成长 躬行
下载PDF
“我最关心的是人间的事情”——论何其芳的《星火集》《星火集续编》
9
作者 周思辉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76-81,共6页
从《星火集》中的文章看,何其芳已经不仅仅是评论这个世界,而是按照《讲话》的精神用实际行动进行文化宣传和统战,是个人与现实的融合过程写照。《星火集续编》更是将自己完全融入现实世界斗争中,批判现实,揭露国统区的黑暗。从《星火... 从《星火集》中的文章看,何其芳已经不仅仅是评论这个世界,而是按照《讲话》的精神用实际行动进行文化宣传和统战,是个人与现实的融合过程写照。《星火集续编》更是将自己完全融入现实世界斗争中,批判现实,揭露国统区的黑暗。从《星火集》到《星火集续编》可以清晰地看到何其芳思想的嬗变,这是一个自我融入现实、最终与现实完全融合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星火集》 《星火集续编》 自我与世界 思想嬗变
下载PDF
文学力量:在空间变换中诠释现代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莹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1-71,共1页
文学在认识自我与世界,在凝聚精神力量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文学就是对社会、对人生的启迪和对意识的呼唤。文学是作者对情感的宣泄和对现实的表达,透过文学作品,我们看到的是丰富多彩的世界。而... 文学在认识自我与世界,在凝聚精神力量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文学就是对社会、对人生的启迪和对意识的呼唤。文学是作者对情感的宣泄和对现实的表达,透过文学作品,我们看到的是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文学之于社会变革、之于现代化,又具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由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英教授所著的《书写现代性:美国文学中的地理与空间》(商务印书馆2017年11月出版),就是这样一本详解美国文学与美国现代化之间关系的专门性著作。纵观全书,作者在对文学作品的考察中,阐述了美国现代化的加速,阐释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与空间的变迁,阐明了文学的力量之于现代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精神力量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自我与世界 美国文学 诠释 外国文学研究 社会变革
下载PDF
儒家哲学中事物经验的模式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赟 《学习论坛》 2006年第3期55-59,共5页
儒家哲学中事物经验模式的特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界意义上的事物是通过主体的事务与实践而进入主体的经验世界,因此,事物的经验具有内在于事务(实践)的特点;二是主体对于事物的经验,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经验,事物与主体自身的... 儒家哲学中事物经验模式的特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界意义上的事物是通过主体的事务与实践而进入主体的经验世界,因此,事物的经验具有内在于事务(实践)的特点;二是主体对于事物的经验,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经验,事物与主体自身的存在不可人为地加以分割;三是主体对于事物的经验过程也就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化天之天(自在之物)为人之天(为我之物)的过程,即把自然界人化、文化的过程,因此,对于事物的经验是一种文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物与事务 自我与世界 天之天与人之天
下载PDF
审视自我即审视世界:关于蒙克的自画像
12
作者 王振华 万青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01-203,共3页
自画像的起源,是不是艺术家花不起钱雇请模特,只好对镜自照进行训练呢?这是个最物质的解释,但远不能反映精神的起因。形而上地说来,自画像是艺术家对自我存在的肯定。绘画中对自我的关注与探索,是由内而外地理解世界的路径与手段。艺... 自画像的起源,是不是艺术家花不起钱雇请模特,只好对镜自照进行训练呢?这是个最物质的解释,但远不能反映精神的起因。形而上地说来,自画像是艺术家对自我存在的肯定。绘画中对自我的关注与探索,是由内而外地理解世界的路径与手段。艺术家借此对自我进行重塑,以构筑起自我与世界的关联。在这方面,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Edward Munch,1863-1944)堪称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与世界 自画像 蒙克 艺术家 自我存在 形而上 爱德华
原文传递
散文诗写作之于当代诗坛的意义
13
作者 荣光启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6-114,共9页
引言 在1990年代以来的文化转型的历史语境中,和小说、散文、影像文化相比,诗确实遭到了公众话语的冷落。但这未必是一件坏事,诗歌写作可以由此切实回到“个人”,回到一种文学写作应有的自然状态。当时代、社会不再对诗歌写作提供... 引言 在1990年代以来的文化转型的历史语境中,和小说、散文、影像文化相比,诗确实遭到了公众话语的冷落。但这未必是一件坏事,诗歌写作可以由此切实回到“个人”,回到一种文学写作应有的自然状态。当时代、社会不再对诗歌写作提供意义订单和价值承诺,诗人的写作只能是个人单独地面对自我与世界,作品的问世,除了自我心灵得到一定的慰藉,除了自认为在写作中又进一步认识了自我与世界,很难说还有更值得期待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写作 当代诗坛 散文诗 意义 自我与世界 90年代以来 “个人” 价值承诺
下载PDF
课程的文化解读及其现实启示
14
作者 朱依萍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8年第2期44-45,共2页
课程是一个高度象征性的概念。它是老一代人选择性地告诉年轻一代的内容,它也是一代人努力界定自我与世界的场所和成果。所以,课程过程的本质体现为一种文化代码,一种价值赋予,体现为一种文化主体的自觉。从文化哲学角度看,课程本... 课程是一个高度象征性的概念。它是老一代人选择性地告诉年轻一代的内容,它也是一代人努力界定自我与世界的场所和成果。所以,课程过程的本质体现为一种文化代码,一种价值赋予,体现为一种文化主体的自觉。从文化哲学角度看,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是一种进入教育领域的特殊文化。这意味着课程有其文化主体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品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解读 课程 文化主体性 自我与世界 文化代码 哲学角度 教育领域 象征性
下载PDF
浅谈学生自卑心理产生原因及其应对
15
作者 梁显超 《教师》 2012年第34期9-9,共1页
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情绪,不利乎个体健康成长。“‘自卑情结”,从个体因素来看,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心的缺乏,自我能力的不自觉和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扭曲认识;从群体因素来看,自卑源于合作精神的缺失,集体观念的无法体认;... 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情绪,不利乎个体健康成长。“‘自卑情结”,从个体因素来看,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心的缺乏,自我能力的不自觉和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扭曲认识;从群体因素来看,自卑源于合作精神的缺失,集体观念的无法体认;从客观环境来看,外界对有自卑倾向的个体缺少关注,加之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难以使他们产生强烈归属感。这几方面因素导致个体心理、情绪、性格、精神等方面失调,不能正确对待自我和自我以外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卑心理 原因 自我与世界 学生 个体因素 心理情绪 合作精神 自卑情结
下载PDF
《盗梦空间》:现实与电影间的迷失和选择
16
作者 王思路 《剧影月报》 2019年第3期9-10,共2页
《盗梦空间》的主题十分古老:真实与虚构、自我与世界间的区别在哪里?事实上,经验的主观性质长期以来一直是西方哲学、后现代文学和先锋文化的核心关注点之一,而这又是导演诺兰多次在电影作品中呈现的母题。当我们分析《盗梦空间》时,... 《盗梦空间》的主题十分古老:真实与虚构、自我与世界间的区别在哪里?事实上,经验的主观性质长期以来一直是西方哲学、后现代文学和先锋文化的核心关注点之一,而这又是导演诺兰多次在电影作品中呈现的母题。当我们分析《盗梦空间》时,不仅需要审视这部影片的结构、意蕴,还有这一文化现象的症候性。为何在当下的时代里,观众们对无法区分梦境与现实的主题保持高度热情?本文将针对《盗梦空间》作简要分析:何者造就了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诸多意义和观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作品 迷失 自我与世界 后现代文学 西方哲学 先锋文化 文化现象 导演
下载PDF
架起文化认知桥梁
17
作者 汤广花 《新疆新闻出版广电》 2018年第5期89-90,共2页
每个人,都用不一样的方式去记录旅行。有人用足迹丈量走过的每一寸土地,有人保存下珍贵美好的照片,也有人用文字记录下旅程中收获的每一份感动与喜悦。在旅途中邂逅美满,在行路中感悟人生,成了旅行图书作家们剖析自我与世界的方式。
关键词 文化认知 桥梁 自我与世界 文字记录 旅行
下载PDF
法国社会学批评的演变
18
作者 吴岳添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24年第2期101-119,6,11,共21页
从斯塔尔夫人的《论文学》到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从拉法格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到戈尔德曼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法国社会学批评源远流长、长盛不衰。它在演变的过程中与马克思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和无产阶级文学批评相互影响和交融,产生... 从斯塔尔夫人的《论文学》到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从拉法格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到戈尔德曼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法国社会学批评源远流长、长盛不衰。它在演变的过程中与马克思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和无产阶级文学批评相互影响和交融,产生了无边的现实主义、文学生产理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与时俱进的概念和理论,从而促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扩大了社会学批评的范畴,形成了名家辈出、不断创新的繁荣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解释 荷马史诗 疑问 本质区别 自我与世界
原文传递
自我的剥夺与异化——论卡夫卡小说的自我主题 被引量:2
19
作者 史永霞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1-64,共4页
关键词 卡夫卡 自我与世界 小说 异化 巴尔扎克 文学大师 自我实现 外部世界
原文传递
被他者化的自我与分裂叙事的隐喻
20
作者 马兵 《大家》 2016年第2期41-44,共4页
《坏东西》是学群继《坏孩子》《坏家伙》后又一篇“坏”字当头的小说,它与前两篇之间有内在的呼应,也可独立成篇,而三篇小说总体上则构成一个有关自我与世界、自由与拘禁关系理解的中国版“恶童”三部曲。如果说在前两篇小说中,学... 《坏东西》是学群继《坏孩子》《坏家伙》后又一篇“坏”字当头的小说,它与前两篇之间有内在的呼应,也可独立成篇,而三篇小说总体上则构成一个有关自我与世界、自由与拘禁关系理解的中国版“恶童”三部曲。如果说在前两篇小说中,学群对于“坏”的叙事形象的塑造还带有模仿性很强的“反成长叙事”的特征(尤其是第一部《坏孩子》,很容易让人想起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等作),那么到了《坏东西》,因为它勾连了众多的现实经验,尤其是城镇化进程中资本大棒挥舞之下种种罪与罚的怪现状,不但篇幅三部曲中最长,情感上最峻急、人物最富张力,而且也是最具有“中国故事”属性的一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裂叙事 他者化 《麦田守望者》 《坏孩子》 隐喻 自我与世界 城镇化进程 成长叙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