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0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郁症自杀行为发生机制及预测研究新进展
1
作者 任艳萍 吴涵 +2 位作者 王雯 金文青 李人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6,共9页
自杀是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全球年自杀病死率约为16/100000,即每年大约有703000人死于自杀,是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自杀多发生于精神疾病患者中,最常见的为抑郁症。研究抑郁症自杀行为发生的机制对于制定从... 自杀是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全球年自杀病死率约为16/100000,即每年大约有703000人死于自杀,是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自杀多发生于精神疾病患者中,最常见的为抑郁症。研究抑郁症自杀行为发生的机制对于制定从自杀意念到自杀行为的预防措施可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自杀行为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社会、心理、生物遗传等多种相关因素,本文旨在针对抑郁症自杀行为的生物学机制包括与自杀行为相关的磁共振研究、与自杀行为相关的神经认知研究、机器学习、生态瞬时评价及数字表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发自杀风险早期识别指标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行为 抑郁 机制
下载PDF
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对自杀行为的影响
2
作者 吴涵 王雪 +4 位作者 王丹 王雯 金文青 姜玮 任艳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抑郁发作患者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认知功能差异性,探索认知功能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的抑郁发作患者133例,依据两周内是否存在自杀行为和意念分为以下3组:无自杀症状的...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抑郁发作患者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认知功能差异性,探索认知功能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的抑郁发作患者133例,依据两周内是否存在自杀行为和意念分为以下3组:无自杀症状的抑郁对照组(depression control,DC组)、伴自杀意念组(suicidal ideation,SI组)和伴自杀行为组(suicide attempt,SA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item,HAMD-17)、自杀意念量表(the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SSI)和精神分裂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分别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采用Logistic回归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组HAMD-17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661,P<0.001),事后比较发现SA组和SI组HAMD-17总分显著高于DC组。MCCB结果显示,DC组言语学习和记忆分数显著高于SI组(P<0.05),DC组和SA组推理和问题解决分数显著高于SI组(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P=0.022,OR=1.067,95%CI:1.009~1.127)、认知障碍因子(P=0.001,OR=1.739,95%CI:1.238~2.443)是抑郁发作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P=0.003,OR=0.100,95%CI:0.022~0.458)和社会认知(P=0.033,OR=0.953,95%CI:0.912~0.996)是抑郁发作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保护性因素。结论认知功能缺陷是影响抑郁发作患者产生自杀行为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发作 认知功能 自杀意念 自杀行为
下载PDF
终末期癌症患者照顾者自杀行为及其相关因素
3
作者 王钰 吴欣娟 +2 位作者 王馨怡 朱晨 郭欣颖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2-317,共6页
目的:了解终末期癌症患者照顾者的自杀行为,并探讨睡眠相关症状、生活质量、抑郁症状与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213例终末期癌症患者,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病人健康问卷(PHQ-9)、睡眠相关症状3个标准... 目的:了解终末期癌症患者照顾者的自杀行为,并探讨睡眠相关症状、生活质量、抑郁症状与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213例终末期癌症患者,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病人健康问卷(PHQ-9)、睡眠相关症状3个标准化问题及自杀行为3个标准化问题对其照顾者进行调查。结果:自杀行为检出率为16.43%。终末期癌症患者照顾者生活质量得分与抑郁症状得分、睡眠相关症状、自杀行为呈负相关(r=-0.66、-0.29、-0.44,均P<0.01),抑郁症状得分、睡眠相关症状、自杀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0.27、0.51、0.10,均P<0.01)。生活质量得分在抑郁症状得分和睡眠相关症状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r=0.29),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5%;抑郁症状得分在睡眠相关症状对自杀行为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效应(r=0.34,P<0.05)。结论:终末期癌症患者照顾者自杀行为检出率高,睡眠相关症状、生活质量、抑郁症状可能是自杀行为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癌症 照顾者 自杀行为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血清瘦素、β-EP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儿童期受虐和自杀行为的关系
4
作者 金程程 金青青 黄云卓 《现代实用医学》 2024年第2期217-220,共4页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既有躁狂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种重性精神疾病,通常以躁狂抑郁混合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1]。BD病因包括生物学因素、遗传易感性、心理社会因素等,具有起病年龄早、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2]。
关键词 瘦素 Β-内啡肽 双相情感障碍 儿童期受虐待 自杀行为
下载PDF
中学生自杀行为与能量饮料饮用的关系
5
作者 胡春梅 李方珍 《统计学与应用》 2023年第2期247-254,共8页
目的:调查中学生自杀行为现状及与能量饮料饮用的关系,为开展中学生自杀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重庆市某区选取中学生3903人完成问卷调查。结果:46.1%中学生有自杀行为;不同学段、生源地、性别、吸烟、饮酒、能量... 目的:调查中学生自杀行为现状及与能量饮料饮用的关系,为开展中学生自杀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重庆市某区选取中学生3903人完成问卷调查。结果:46.1%中学生有自杀行为;不同学段、生源地、性别、吸烟、饮酒、能量饮料饮用情况学生“无自杀行为”比例差异显著(2值分别为40.081、11.973、27.741、18.319、36.904、67.265,均P < 0.01)。32.6%中学生饮用能量饮料,不同学校、学段、性别、饮酒情况学生能量饮料饮用率差异显著(2值分别为10.679、109.411、49.994、5.385,均P < 0.01)。能量饮料饮用是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喝能量饮料是“自杀意念”(OR = 0.656, 95%CI = 0.563~0.764)、“自杀计划”(OR = 0.500, 95%CI = 0.396~0.631)、“自杀尝试”(OR = 0.695, 95%CI = 0.468~1.031)的保护因素。结论:近一半中学生有自杀相关行为;饮用能量饮料的中学生更易出现自杀行为,应引导中学生不喝或少喝能量饮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行为 能量饮料饮用 中学生
下载PDF
青少年睡眠问题与自杀行为关系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朱佳鑫 张子宣 牛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8-137,共10页
目的:系统评价青少年睡眠问题与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Ovid PsysINFO、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数据库中截至2021年2月3日发表的青少年睡眠问... 目的:系统评价青少年睡眠问题与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Ovid PsysINFO、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数据库中截至2021年2月3日发表的青少年睡眠问题与自杀行为关系的观察性研究。采用Stata 16进行分析,计算合并OR(95%CI)值。结果:从检索的8287篇文献中纳入31篇文献,共包含619715名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横断面研究中,青少年睡眠问题与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呈正关联(合并OR=1.63、1.57、1.89);在队列研究中,青少年睡眠问题可以预测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合并OR=1.35、2.40、1.61)。在队列研究的亚组分析中显示,控制抑郁后青少年睡眠问题与自杀行为仍存在关联,且控制抑郁后睡眠问题预测效应更强(OR=2.30,95%CI:1.09~2.41,P<0.001)。此外,青少年睡眠问题预测自杀未遂的能力受随访时长的变化影响,随访时长≥2年的预测效应更强(合并OR=2.43 vs.1.19,P<0.01)。结论:睡眠问题可能会增加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睡眠问题 自杀行为 META分析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自伤自杀行为与血脂水平及甲状腺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春娟 宋平 +3 位作者 周莉娜 马青艳 高成阁 文炳龙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300-302,共3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伤自杀行为与血脂水平及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青少年抑郁症患者230例,收集其一般资料,检测其血脂4项及甲状腺功能3项,比较自伤自杀组和无自伤自...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伤自杀行为与血脂水平及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青少年抑郁症患者230例,收集其一般资料,检测其血脂4项及甲状腺功能3项,比较自伤自杀组和无自伤自杀组各项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自伤自杀组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无自伤自杀行为组相比,青少年抑郁症女性、非独生子女家庭、病程较长易出现自伤自杀行为(P<0.05),其血脂中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较低(P<0.05)。两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及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自伤自杀行为与女性、病程长、人际关系差及HDL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抑郁症 自伤自杀行为 血脂水平 甲状腺功能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态度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嘉玮 刘伟 王道金 《四川精神卫生》 2023年第3期209-215,共7页
背景青少年人群对自杀的态度与其自杀行为高度相关,既往关于自杀态度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多聚焦于学校样本,对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相关临床样本的研究不足。目的分析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及相关因素,为这一群体的自杀干预... 背景青少年人群对自杀的态度与其自杀行为高度相关,既往关于自杀态度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多聚焦于学校样本,对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相关临床样本的研究不足。目的分析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及相关因素,为这一群体的自杀干预提供参考。方法连续选取2021年5月-2022年7月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患者共100例。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自杀态度问卷(QSA)、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及网络成瘾量表(IAT)分别评定患者的抑郁症状、自杀态度、父母教养方式和网络成瘾情况。采用Spearman和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患者QSA中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因子评分与一般情况和HAMD-17评分、EMBU评分及IAT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考查自杀行为的态度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各因素预测对自杀行为的态度的有效性。结果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QSA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因子评分与对自杀者的态度因子、对安乐死的态度因子、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评分均呈正相关(r=0.210~0.485,P<0.05或0.01),与父亲受教育程度、近6个月自杀行为、HAMD-17评分、IAT评分、父亲惩罚与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与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母亲拒绝与否认、母亲惩罚与严厉因子评分均呈负相关(r=-0.571~-0.290,P<0.05或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QSA对自杀者的态度因子(β=0.198,P<0.01)和对安乐死的态度因子(β=0.302,P<0.01)可正向预测对自杀行为的态度,父亲受教育程度(β=-0.180,P=0.043)、HAMD-17评分(β=-0.366,P<0.01)以及IAT评分(β=-0.191,P=0.030)可负向预测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各因素之间预测效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289~0.092,P均>0.05)。结论网络成瘾、抑郁严重程度、对自杀者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和父亲受教育程度可能影响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对自杀行为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自杀行为态度 抑郁发作 父母教养方式 网络成瘾
下载PDF
厌恶情绪与自杀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肖婷炜 董洁 +2 位作者 梁飞 王福顺 李洋 《心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98,共12页
自杀导致人类死亡的人数与日俱增,然而自杀的心理机制却并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厌恶情绪是导致自杀的主要情绪因素,个体因为自身厌恶而走向自杀。厌恶情绪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排泄物等反感的基本情绪,促进个体远离毒性和疾病,从而产生... 自杀导致人类死亡的人数与日俱增,然而自杀的心理机制却并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厌恶情绪是导致自杀的主要情绪因素,个体因为自身厌恶而走向自杀。厌恶情绪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排泄物等反感的基本情绪,促进个体远离毒性和疾病,从而产生“免疫行为”。许多心理问题来自于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厌恶,有自杀行为的个体对自身极其厌恶,说明他们的厌恶情绪出现了问题。如同躯体免疫攻击自身一样,自身厌恶是自杀意念的关键因素,早年创伤是其根源,生活压力和精神疾病也参与厌恶诱发自杀意念。厌恶诱发自杀意念的神经基础与HPA轴和五羟色胺系统有关。未来研究可利用神经影像和电生理等神经科学技术,检验自杀行为的神经机制,探讨厌恶情绪影响自杀行为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恶情绪 死亡本能 基本情绪 抑郁 自杀行为
下载PDF
自杀性心理表象对心境障碍住院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区分作用
10
作者 应梦婷 江光荣 +2 位作者 于丽霞 鲁婷 王磊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23-1629,共7页
目的:探索自杀性心理表象对心境障碍住院大学生自杀未遂与否及自杀行为水平的区分作用。方法:选取近一年内有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自知力完整且未进行电休克治疗的心境障碍住院大学生143人,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自我伤害想法和行为访谈及... 目的:探索自杀性心理表象对心境障碍住院大学生自杀未遂与否及自杀行为水平的区分作用。方法:选取近一年内有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自知力完整且未进行电休克治疗的心境障碍住院大学生143人,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自我伤害想法和行为访谈及自杀性心理表象问卷进行调查。比较自杀意念组(n=103)与自杀未遂组(n=40)在自杀性心理表象及其特征上的差异,并分析自杀性心理表象对自杀未遂与否及自杀行为水平的区分作用。结果:与自杀意念者相比,自杀未遂者的自杀性表象频率更高,在过去自杀行为、未来自杀过程、他人反应和其他表象内容上得分更高,其表象伴随的舒适感和麻木感更高,而痛苦感更低,在表象真实感上得分也更高。在控制抑郁和自杀意念的影响后,被试的自杀性表象内容越多关于过去自杀行为(OR=3.76/2.71)和未来自杀过程(OR=2.76/2.47),伴随越多的舒适感(OR=1.77/1.48)或麻木感(OR=1.84/1.41),其在过去一年内有自杀未遂/自杀行为次数增加的可能性越高。结论:在心境障碍住院大学生中,对过去自杀行为和未来自杀过程的心理表象及其伴随的舒适感和麻木感,既能将自杀未遂者与自杀意念者区分开,且对不同的自杀行为水平具有区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性心理表象 自杀意念者 自杀未遂者 自杀行为 心境障碍住院大学生
原文传递
伴自伤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负性生活事件发生情况与抑郁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宋妍 张玲 +1 位作者 伍世斌 高晴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伴自伤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负性生活事件发生情况与抑郁水平的关系。方法纳入63例伴自伤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评估患者抑郁症的严重程度,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ASLEC)量表评... 目的探讨伴自伤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负性生活事件发生情况与抑郁水平的关系。方法纳入63例伴自伤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评估患者抑郁症的严重程度,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ASLEC)量表评估患者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分析伴自伤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ASLEC总分与BDI总分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伴自伤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伴自伤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BDI总分为(21.14±7.51)分;ASLEC量表总分及受惩罚、人际压力、学习压力和适应维度得分均高于常模(均P<0.05);ASLEC量表总分及受惩罚、人际压力、学习压力及适应维度得分与BDI总分均呈正相关(均P<0.01)。人际压力维度得分是伴自伤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与同龄人相比,伴自伤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频率更高,影响程度更大。负性生活事件可加重此类患者的抑郁水平,须关注负性生活事件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必要时应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以减少其自伤自杀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青少年 自伤自杀行为 负性生活事件 影响
下载PDF
抑郁发作自杀行为的睡眠风险因子研究
12
作者 刘敬文 周云飞 +4 位作者 刘妹 梁杰 许宏 周娇艳 胡静初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169-173,共5页
目的:探索抑郁发作自杀行为的睡眠风险因子。方法:选取近1个月内出现自杀行为的抑郁发作患者20例(伴自杀行为组),及从未出现过自杀行为的抑郁发作患者20例(无自杀行为组)。采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睡眠信念与态度量表、梦魇严重程度... 目的:探索抑郁发作自杀行为的睡眠风险因子。方法:选取近1个月内出现自杀行为的抑郁发作患者20例(伴自杀行为组),及从未出现过自杀行为的抑郁发作患者20例(无自杀行为组)。采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睡眠信念与态度量表、梦魇严重程度指数、Epworth嗜睡量表评估主观睡眠,采用多导睡眠监测评估客观睡眠,通过睡眠脑电滤波器分析和处理脑电功率谱密度,并对比两组主观睡眠、客观睡眠以及睡眠脑电功率谱密度差异。结果:伴自杀行为组较无自杀行为组快速眼动睡眠(REM)时间明显更长(P<0.05);伴自杀行为组W期、N1期、N2期、N3期和R期的α波功率谱密度较无自杀行为组明显更弱(P<0.05),伴自杀行为抑郁发作组W期、N1期、N2期、N3期、R期δ波或θ波功率谱密度较无自杀行为抑郁发作组均明显更强(P<0.05)。结论:快速眼动睡眠(REM)延长和δ波或θ波功率谱密度增强是抑郁发作自杀风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发作 自杀行为 多导睡眠监测 功率谱密度
下载PDF
同学排斥与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13
作者 刘晔 蓝简 +3 位作者 于悦 刘晓倩 王国芳 李汇方 《应用心理学》 2023年第3期216-223,共8页
本研究基于自杀人际理论,采用整群抽样法对1218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同学排斥与自杀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同学排斥对自杀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孤独感在同学排斥对自杀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感知校园氛围负向调节孤独感与自杀... 本研究基于自杀人际理论,采用整群抽样法对1218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同学排斥与自杀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同学排斥对自杀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孤独感在同学排斥对自杀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感知校园氛围负向调节孤独感与自杀行为的关系,同时负向调节了孤独感在同学排斥与自杀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感知校园氛围低时,同学排斥通过孤独感影响自杀行为的间接效应显著;感知校园氛围高时,这一间接效应不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行为 同学排斥 孤独感 感知校园氛围 青少年
下载PDF
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心理动力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第10期10-13,共4页
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自杀率呈现出持续攀升的趋势。为更好理解青少年的心理处境,对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心理动机进行分析,从个体发展的核心任务展开,分析内在心理冲突形成的外部条件,而后分析了心理冲突产生对自我身体攻击性产生的原因,以... 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自杀率呈现出持续攀升的趋势。为更好理解青少年的心理处境,对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心理动机进行分析,从个体发展的核心任务展开,分析内在心理冲突形成的外部条件,而后分析了心理冲突产生对自我身体攻击性产生的原因,以及最终自杀行为发生的心理过程。以期深入理解青少年自杀行为背后的心理冲突,更好地共情处于严重心理冲突中的青少年,为危机干预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提升青少年自杀识别、预防与干预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冲突 自杀行为 心理动力 预防干预
下载PDF
英国警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风险
15
《中国医药导刊》 2023年第11期1152-1152,共1页
2023年9月26日,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提示医务人员,处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环丙沙星、德拉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氧氟沙星)时应警惕精神反应(包括抑郁和精神异常)风险,这可能会导致自杀意念或自杀企图,医务人员也应... 2023年9月26日,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提示医务人员,处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环丙沙星、德拉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氧氟沙星)时应警惕精神反应(包括抑郁和精神异常)风险,这可能会导致自杀意念或自杀企图,医务人员也应提醒患者警惕这些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企图 精神异常 自杀意念 左氧氟沙星 莫西沙星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自杀行为 医务人员
下载PDF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杀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张辉 《体育科学进展》 2023年第4期941-953,共13页
大学生群体由于学业压力的原因,普遍存在锻炼不足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病率及自杀行为在不断上升。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效果已经被证明,但大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和自杀行为之间是否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仍... 大学生群体由于学业压力的原因,普遍存在锻炼不足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病率及自杀行为在不断上升。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效果已经被证明,但大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和自杀行为之间是否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体育锻炼的频率、强度、方式和持续时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自杀行为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体育锻炼的频率与抑郁症之间呈现U型曲线关系,并不是锻炼的越多改善的效果就越好,最佳的锻炼频率是3~5次每周。锻炼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是大学生压力改善的重要指标。锻炼的频率和持续的时间是大学生自杀行为改善的重要指标,女性大学生锻炼的频率、持续的时间与自杀行为之间呈现U型曲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自杀行为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伴自杀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
17
作者 黄飞 陈玲 林晓霞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第15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BPD)伴自杀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湛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情感障碍科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114例BP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BPD伴自杀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14例BPD患者中有41例...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BPD)伴自杀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湛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情感障碍科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114例BP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BPD伴自杀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14例BPD患者中有41例伴自杀行为,占比35.9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家族自杀史、重大精神创伤史、重度抑郁、人际关系、负罪感或无价值感与BPD伴自杀行为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家族自杀史、重大精神创伤史、重度抑郁、人际关系较差、负罪感或无价值感是BPD伴自杀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BPD伴自杀行为与性别、家族自杀史、重大精神创伤史、重度抑郁、人际关系、负罪感或无价值感相关,临床针对各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措施,有助于减少自杀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自杀行为 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下载PDF
精神病人院外自杀行为分析及对策
18
作者 张宇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6期671-672,共2页
为探讨精神病人院外自杀行为 ,采用自行设计的自杀行为调查表 ,对随访到的本院 1995年后出院自杀身亡的 2 0例病人的自杀手段、时间、地点、诱发自杀的可能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零晨 3~5点自杀者较多 (6 0 % ) ,自杀地点大多选在... 为探讨精神病人院外自杀行为 ,采用自行设计的自杀行为调查表 ,对随访到的本院 1995年后出院自杀身亡的 2 0例病人的自杀手段、时间、地点、诱发自杀的可能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零晨 3~5点自杀者较多 (6 0 % ) ,自杀地点大多选在田间、屋后、假山等隐蔽处 (10 0 % ) ,其中自缢自杀较多 (40 % ) ,出院后 1年内自杀者多 (70 % )。提示出院后坚持服药、定期复查、良好的社会支持是预防病人自杀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人 自杀行为 院外自杀行为 调查分析
下载PDF
青少年自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80
19
作者 陶芳标 张洪波 +3 位作者 曾广玉 许韶君 郑迎军 夏俊瑞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47-248,共2页
调查合肥市3所中学共2466名学生中的自杀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结果表明:有自杀念头、自杀计划及自杀未遂3种自杀行为报告率分别为19.8%、8.3%、3.0%,女生3种自杀行为报告率均显著高于男生。多因素Logistic... 调查合肥市3所中学共2466名学生中的自杀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结果表明:有自杀念头、自杀计划及自杀未遂3种自杀行为报告率分别为19.8%、8.3%、3.0%,女生3种自杀行为报告率均显著高于男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青少年自杀行为与性别、抑郁、焦虑、斗殴行为、携带防身物品、年级、学习成绩、吸烟、饮酒、父亲文化程度等多因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行为 危险因素 青少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