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温度变化中自然变率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基于耦合气候模式的归因模拟 被引量:10
1
作者 满文敏 周天军 +2 位作者 张丽霞 吴波 张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2-383,共12页
本文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gl对近百年气温变化的模拟,讨论了自然变率和人为因素对20世纪全球变暖的相对贡献.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和人为因子的共... 本文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gl对近百年气温变化的模拟,讨论了自然变率和人为因素对20世纪全球变暖的相对贡献.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和人为因子的共同强迫作用下,耦合模式能够合理再现20世纪全球平均气温随时间的演变;仅在自然因子作用下,模式不能再现1970年以后的全球变暖.自然因素对20世纪第一次变暖的作用是显著的,但温室气体是20世纪后期变暖的主要原因.在这一定性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对近百年变化中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相对贡献做定量的归因分析,结果表明,除赤道中东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外,人为因素对近百年的增暖起决定性作用.对全球、半球及大陆尺度而言,外强迫可以解释平均气温变化的70%以上,而内部变率贡献较小;但对于区域尺度而言,多数地区内部变率的贡献大于外强迫,区域尺度气温变化的机制较全球、半球尺度要复杂.对中国地区而言,20世纪早期的气温变化受自然变率影响,但20世纪后期的变暖主要是温室气体增加的结果.中国东部气温变化的空间分布表明,自然因素对近50年及近百年中国地区的变暖趋势贡献较小.在自然和人为因子共同作用下,模式能够再现近50年中国东部气温变化冬春两季增暖的特征、但没有模拟出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淮河流域的降温趋势;自然因子试验的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对该区域的变冷有贡献,但模式无法再现该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模式 20世纪气温变化 自然变率 人为因素 归因模拟
下载PDF
季节内振荡的数值模拟I.模拟的自然变率 被引量:8
2
作者 蒋国荣 俞永强 何金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36-546,共11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OALS 1.0_g控制试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工业革命前的浓度不变,代表无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变率)模拟结果,研究了模拟的自然变率...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OALS 1.0_g控制试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工业革命前的浓度不变,代表无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变率)模拟结果,研究了模拟的自然变率下热带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简称ISO)的基本特征与年际、年代际变化。研究发现,模拟的自然变率下全球ISO主要活跃区与近六十年的实测结果基本接近;ISO主要活跃区的季节变动特征与实际结果基本一致;全球ISO强度冬强、夏弱的季节变化也与实际结果一致;但模拟的ISO强度偏弱与ISO周期不明显。进一步利用控制试验模拟结果研究了模拟的自然变率下热带ISO特征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得出:第一,模拟的自然变率下的热带ISO强度存在明显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低强度指数阶段,全球ISO强度减弱,活跃区范围缩小,高强度指数阶段则相反;并存在季节性差异,冬季不明显,春秋季明显,实测结果有类似结论,但高、低指数似乎与增暖有关。第二,模拟的自然变率下的热带东传或西传ISO能量比值总体来看基本上维持一种平衡状态,不存在上升或下降趋势;与实际状况下的东传相对能量增强、西传相对能量减弱趋势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内振荡 自然变率 数值模拟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的自然变率——NCAR Cam3模拟结果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曾刚 孙照渤 +2 位作者 林朝晖 朱艳峰 李春晖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8-506,共9页
利用季节循环的全球观测海表温度及海冰驱动NCAR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100a模拟结果,通过定义东亚夏季风指数,分析了模拟的大气内部变化中东亚夏季风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模拟的东亚夏季风自然变率主要表现为3—7a较显著的年际周... 利用季节循环的全球观测海表温度及海冰驱动NCAR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100a模拟结果,通过定义东亚夏季风指数,分析了模拟的大气内部变化中东亚夏季风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模拟的东亚夏季风自然变率主要表现为3—7a较显著的年际周期,并具有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弱夏季风年代,亚洲大陆海平面气压增强,日本附近及东亚沿海地区海平面气压降低;500hPa位势高度上,欧洲地区为负高度距平,里海附近地区为正高度距平,日本及其以东太平洋为负高度距平,易形成类似欧亚(EU)型的遥相关波列。在强夏季风年代,其环流异常分布基本与弱夏季风年代相反。模拟的东亚夏季风变化与夏季大气内部500hPa高度场上EU型遥相关波列的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自然变率 数值模拟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自然变率下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南亚高压关系研究——基于NCAR CAM3模式分析
4
作者 龙妍妍 李飞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71,共5页
利用由气候的全球海表温度及海冰来驱动NCAR CAM3.0模式,得到的200年控制试验结果,通过引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和南亚高压指数,研究了该系统的自然变率特征。结果表明:(1)模拟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具有年际变化和周期变化特征,... 利用由气候的全球海表温度及海冰来驱动NCAR CAM3.0模式,得到的200年控制试验结果,通过引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和南亚高压指数,研究了该系统的自然变率特征。结果表明:(1)模拟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具有年际变化和周期变化特征,各指数关系密切;(2)模拟的南亚高压具有年际变化和周期变化特征,各指数关系密切;(3)自然变率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南亚高压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变率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南亚高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海表温度的增暖趋势和自然变率对长江中下游夏季极端降水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欧立健 余锦华 +3 位作者 钟校尧 张旭煜 王璐 罗京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95-1606,共12页
极端降水引起的洪、涝等灾害每年给我国带来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全球增暖使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强。但是针对不同区域极端降水事件,其贡献究竟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认识。本文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为... 极端降水引起的洪、涝等灾害每年给我国带来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全球增暖使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强。但是针对不同区域极端降水事件,其贡献究竟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认识。本文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年份夏季区域极端降水过程的水汽收支特征,探讨海表温度(SST)的增暖趋势和自然变率强迫对该区域典型极端降水强度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过程及其夏季都伴随着区域整层大气的水汽辐合,且水汽辐合发生在经向方向。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式环流,在区域南边界形成了稳定的西南风异常的水汽输送。(2)典型极端降水过程发生的夏季,SST在赤道印度洋和热带大西洋为强正异常,主要为增暖趋势的贡献,赤道中东太平洋SST异常表现为La Ni?a型。(3)SST增暖趋势和自然变率的数值敏感性试验表明,1998、2017和2020年的SST增暖趋势强迫的区域水汽辐合分别是其自然变率强迫的83%、210%和107%,SST增暖趋势比自然变率的影响更为重要。(4)SST增暖趋势和自然变率都是通过强迫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式环流,引起长江中下游区域南边界异常的西南水汽输送,是导致极端降水发生的主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极端降水事件 SST增暖趋势 SST自然变率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下载PDF
RegCM4.0对一个全球模式20世纪气候变化试验的中国区域降尺度:温室气体和自然变率的贡献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冬峰 高学杰 +2 位作者 罗勇 夏军 GIORGI Filippo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631-1642,共12页
近几十年来,中国区域气候经历了以变暖和东部降水呈现"南涝北旱"分布特征为主的变化.这里基于一个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0)历史模拟和归因试验的对比,探讨了温室气体排放和自然变率分别对上述特征形成及各大水文流域气候变化成因的... 近几十年来,中国区域气候经历了以变暖和东部降水呈现"南涝北旱"分布特征为主的变化.这里基于一个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0)历史模拟和归因试验的对比,探讨了温室气体排放和自然变率分别对上述特征形成及各大水文流域气候变化成因的可能贡献.试验中Reg CM4.0的分辨率取为50 km,积分时间为1961~2005年,两个试验的驱动场分别来自于BCC_CSM1.1全球气候模式的历史试验和归因试验结果.分析结果表明,1961~2005年观测中出现的气候变暖现象,在所有流域均主要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在大部分流域自然变率亦有所贡献,中国区域平均的变暖中,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产生的作用达到80%.中国东部降水的"南涝北旱"分布变化,则可能主要是自然变率起了主导作用,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这种变化的强度;中国西北地区的降水增加,可能主要源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自然变率的作用与其相反,是导致降水减少的.同时指出,分析结果中关于气温的结论相对可靠性较高,降水的结论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未来需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自然变率 中国区域 气候变化 区域气候模式
原文传递
自然气候变率对近百年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志华 陈幸荣 蔡怡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8-85,共8页
对近年来关于自然气候变率对近百年全球、中国气候以及海洋影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分析。目前的研究认为,20世纪后50年的气温变化,更可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而20世纪的前50年的气候变化,被认为是自然外力和人类活动共同的影响结... 对近年来关于自然气候变率对近百年全球、中国气候以及海洋影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分析。目前的研究认为,20世纪后50年的气温变化,更可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而20世纪的前50年的气候变化,被认为是自然外力和人类活动共同的影响结果;对于中国20世纪气候增暖的原因,研究认为人类活动可能已经对中国的气候变暖产生了影响,但太阳活动、火山爆发及气候系统内部的低频振动对气候变化可能也具有重要影响。另外研究认为引起全球海洋总热容量增加的重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气候变率 近百年气候变化
下载PDF
高空切断冷涡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石晨 翟盘茂 廉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3-524,共12页
高空切断冷涡是中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空切断冷涡的出现往往会产生对流不稳定,导致各种高影响天气的发生发展。中国最常见的切断冷涡是东北冷涡,其发生发展不仅能影响我国东北地区的天气气候异常,也对中东部地区具有重... 高空切断冷涡是中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空切断冷涡的出现往往会产生对流不稳定,导致各种高影响天气的发生发展。中国最常见的切断冷涡是东北冷涡,其发生发展不仅能影响我国东北地区的天气气候异常,也对中东部地区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关注高空切断冷涡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与方法。基于此,对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高空切断冷涡的形成机理和预测方法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简述了切断冷涡的定义、天气气候学特征、不同天气气候系统和大气外强迫因子对切断冷涡的影响,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中仍然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断低压 切断冷涡 东北冷涡 自然变率 外强迫
下载PDF
全球变暖停滞的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9
作者 宋斌 智协飞 胡耀兴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5-154,共10页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日益增加,导致全球气温持续升高。然而,1998年以来全球变暖出现了停滞(hiatus)现象。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关全球变暖停滞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变暖停滞的物理机制。目前有关变暖停滞的机制有两种观点:...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日益增加,导致全球气温持续升高。然而,1998年以来全球变暖出现了停滞(hiatus)现象。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关全球变暖停滞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变暖停滞的物理机制。目前有关变暖停滞的机制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变暖停滞是由于外强迫造成的,另一种则认为是自然变率产生的。外强迫的观点主要归结为太阳活动强迫、火山喷发气溶胶强迫、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胶强迫以及平流层水汽强迫四种作用。自然变率的观点则认为人类活动产生的多余热量进入到深海,尤其是海表700 m以下,且认为主要是由于海洋的作用。持这种观点的又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影响,尤其是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冷;另一种则认为是大西洋经向翻转流的影响。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自然变率是产生全球变暖停滞的主要机制,人类活动产生的多余热量进入到深海,不过多余热量进入哪些海域尚存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停滞 外强迫 自然变率 机制 综述
下载PDF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建云:气候变化对国家水安全的影响及减缓适应策略 被引量:15
10
作者 马颖卓(整编) 《中国水利》 2022年第15期3-5,14,共4页
在地球运动的漫漫历史中,受自然气候波动和人为因素影响,气候总在不断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在地球运动的漫漫历史中,受自然气候波动和人为因素影响,气候总在不断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该定义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在IPCC的使用中,“气候变化”一词是指气候随时间的任何变化,无论其原因是自然变率还是人类活动影响,有别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气象组织 气候变化 气候变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球大气 自然变率 气候变率
下载PDF
多时间尺度气候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钱维宏 《气象科技进展》 2013年第2期36-40,共5页
区域气候变化受到了滞后于规则和非规则强迫的日循环、年循环、年际、十年际、年代际和世纪等多时间尺度气候自然变化分量的影响。在20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变化大部分属于自然的气候变化,还有一小部分属于人类活动对区域和城市气候变化的... 区域气候变化受到了滞后于规则和非规则强迫的日循环、年循环、年际、十年际、年代际和世纪等多时间尺度气候自然变化分量的影响。在20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变化大部分属于自然的气候变化,还有一小部分属于人类活动对区域和城市气候变化的影响。21世纪之交的一个暖平台形成于多个时间尺度自然气候变化中暖位相的叠加。对年代际全球平均气温起调节作用的分量可能来自季风范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时间尺度 人类活动 自然气候变率 季风范围
下载PDF
Natural frequency of tapered high pier considering pile-soil interaction
12
作者 赵明华 杨晶 杨明辉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3期635-641,共7页
In seismic design of tapered high pier, the analysis of natural vibration frequenc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ccording to the engineering features of tapered high pier in mountainous area, a vibration calculation model... In seismic design of tapered high pier, the analysis of natural vibration frequenc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ccording to the engineering features of tapered high pier in mountainous area, a vibration calculation model was set up considering the tapered pier characteristics and pile-soil interaction. Based on Southwell frequency composition theory, it consists of elastic deformation of bridge pier and the rigid deformation of group piles, which are respectively solved by the finite-element method and energy method, and then the natural frequency is derive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results shows that the calculation errors with and without considering pile-soil interaction are 4.9% and 14.7%, respectively. Additionally, the main parameters (pier height, section variation coefficient and lateral foundation horizontal proportional coefficient) affecting natural frequency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natural frequency ascend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lateral foundation horizontal proportional coefficient; and it is quite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pile-soil interaction in natural frequency calculation of tapered high pi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pered pier natural frequency energy method finite-element method Southwell frequency composition theory
下载PDF
Lightweight design of 45000r/min spindle using full factorial design and extreme vertices design methods 被引量:7
13
作者 PARK Seong-jin LEE Choon-man HWANG Young-ku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1期153-158,共6页
Factors for determining the spindle size are the shaft diameter, positions of bearing and motor, and entire length of the spindle. Then, it is important to find the assembling of the optimal design variables, which sa... Factors for determining the spindle size are the shaft diameter, positions of bearing and motor, and entire length of the spindle. Then, it is important to find the assembling of the optimal design variables, which satisfy the stiffimss and rotational speed required to the spindle. A general full factorial design method was used to verify som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natural frequency of a spindle. It is verified that the shorter shaft length and bearing span length represent the higher natural frequency, and there are some effects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in the levels of factors. The detailed spindle dimension is determined by applying an EVD method, which can define the optimal bearing position through considering the limiting condition. Based on the estimated regression model, the optimal spindle size and bearing distance that can improve the primary natural frequency are obtained, and the influence of design factors on the natural frequency is also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peed spindle extreme vertices design natural frequency lightweight design full factorial design
下载PDF
Annual Variations of Biogenic Element Contents of Manila Clam(Ruditapes philippinarum) Bottom-Cultivated in Jiaozhou Bay, China
14
作者 ZAN Xiaoxiao XU Binduo +1 位作者 ZHANG Chongliang REN Yip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4年第4期637-646,共10页
Manila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was monthly sampled from its benthic aquaculture area in Jiaozhou Bay from May 2009 to June 2010.The annual variations of major elemental composition,organic content,fatness and... Manila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was monthly sampled from its benthic aquaculture area in Jiaozhou Bay from May 2009 to June 2010.The annual variations of major elemental composition,organic content,fatness and element ratio of Manila clam were examined.The element removal effect of clam farming in Jiaozhou Bay was analyzed based on natural mortality and clam harvest.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variation trend of carbon content in shell (Cshell) was similar to that in clam (Cclam).Such a variation was higher in summer and autumn than in other seasons,which ranged from 9.10±0.13 to 10.38 ± 0.09 mmol g^-1 and from 11.28 ±0.29 to 12.36±0.06 mmol g 1,respectively.Carbon content of flesh (Cflnesh) showed an opposite variation trend to that of shell in most months,varying from 29.42 ± 0.05 to 33.64 ± 0.62 mmol g^-1.Nitrogen content of shell (Nshell) and flesh (Nflesh) changed seasonally,which was relatively low in spring and summer.Nshell and Nflesh varied from 0.07 ±0.009 to 0.14±0.009 mmol g^-1 and from 5.46 ± 0.12 to 7.39 ± 0.43 mmol g^-1,respectively.Total nitrogen content of clam ranged from 0.50 ± 0.003 to 0.76 ± 0.10 mmol g^-1 with a falling tend except for a high value in March 2010.Phosphorus content of clam (Nclam) fluctuated largely,while phosphorus content of shell (Pshell) was less varied than that of flesh (Pflesh).Pshell varied from 0.006±0.001 to 0.016±0.001 mmol g^-1; while Pflesh fluctuated between 0.058±0.017 and 0.293±0.029mmolg^-1.Pclam ranged from 0.015±0.002 to 0.041 ±0.006mmolg^-1.Carbon and nitrogen content were slightly affected by shell length,width or height.Elemental content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production cycle.The removal amounts of carbon,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om clam harvest and natural death in Jiaozhou Bay were 2.92× 10^4t,1420t and 145 t,respectively.The nutrient removal may aid to reduce the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the main causes of eutrophication,and to maintain the ecosystem health of Jiaozhou B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aozhou Bay Manila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biogenic element ecological effect
下载PDF
CMIP6气候模式对21世纪初全球增暖减缓现象模拟能力评估与归因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魏萌 舒启 +5 位作者 宋振亚 宋亚娟 杨晓丹 郭永青 李新放 乔方利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47-961,共15页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但1998~2013年期间却出现了全球增暖减缓现象,挑战了现有的对全球温度变化机理的认识.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5, CMIP5)中众多当时最先...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但1998~2013年期间却出现了全球增暖减缓现象,挑战了现有的对全球温度变化机理的认识.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5, CMIP5)中众多当时最先进的气候模式都没能合理地模拟出该现象,引发了公众对气候模拟和预测的质疑.文章基于六种常用的全球表面温度观测资料集,评估了最近发布的28个CMIP6气候模式对21世纪初全球增暖减缓现象的模拟能力.结果显示,相对前一代的CMIP5模式,新一代的CMIP6模式尽管在年代尺度增暖速率模拟能力上有所提高,但大多数CMIP6模式依然未能重现出全球增暖减缓现象.在28个CMIP6模式中,只有4个成功模拟出了增暖减缓,其他模式普遍高估了1998~2013年期间的增暖速率,呈现出明显的增暖加速,而不是观测到的增暖减缓.进一步分析表明,气候模式能否成功模拟出增暖减缓现象的关键在于其能否准确区分并模拟出两种不同来源的温度变化信号,即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长期增暖信号和气候系统内部短期的自然变率信号,特别是年际、年代际和多年代际这三种尺度的自然变率. 4个复现出增暖减缓现象的模式都较为合理地模拟出了长期增暖趋势和三种关键尺度自然变率.上述评估结果为改进气候模式对短期气候变化的模拟和预测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气候模式 全球增暖 全球增暖减缓 全球增暖停滞 气候自然变率 人为增暖
原文传递
The sloshing of stratified liquid in a two-dimensional rectangular tank 被引量:7
16
作者 WU GuoXiong1,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cean Engineering,College of Naval Architecture,Ocean and Civil Engineering,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 2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Torrington Place,London WC1E 7JE,UK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1年第1期2-9,共8页
The sloshing of inviscid liquid of stratified density in a rectangular tank is analyzed.As the flow is no longer irrotional,the governing equation is found to b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Laplace equation used for the ... The sloshing of inviscid liquid of stratified density in a rectangular tank is analyzed.As the flow is no longer irrotional,the governing equation is found to b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Laplace equation used for the liquid of constant density.In particular it contains terms of mixed temporal and spatial derivatives.The problem is solved based on the variable separation method and Laplace transform for the constant Vaisala-Brunt frequency.It is found that the stratification of density may have small effects on those natural frequencie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stant density,but many new natural frequencies have appeared as a result of its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OSHING density stratification RESONANCE rectangular tank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