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9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自然恢复在安徽省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1
作者 管政亭 赵国红 +1 位作者 宋阳 费雅洁 《安徽地质》 2024年第3期241-245,共5页
自然恢复已作为生态修复的一种常用方法,应用于安徽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但人们对自然恢复方法的认知却不够深入。本文通过对四个采用自然恢复方法进行修复的废弃矿山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自然恢复需具备一定条件,同时人... 自然恢复已作为生态修复的一种常用方法,应用于安徽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但人们对自然恢复方法的认知却不够深入。本文通过对四个采用自然恢复方法进行修复的废弃矿山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自然恢复需具备一定条件,同时人工干预和技术支持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为自然恢复提供辅助作用。自然恢复具有经济投入小、再次干扰破坏小等优势,对安徽省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恢复 生态系统 矿山生态修复 人工干预
下载PDF
自然恢复下马占相思人工林植被群落特征变化
2
作者 陈海辉 黄海 +3 位作者 田乐宇 韦建杏 余雪标 王旭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21-2733,共13页
【目的】探究自然恢复下马占相思人工林植被群落特征变化,为推动海南岛生态公益林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马占相思人工林向天然林转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海南省枫木实验林场选取不同自然恢复时间(10、15... 【目的】探究自然恢复下马占相思人工林植被群落特征变化,为推动海南岛生态公益林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马占相思人工林向天然林转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海南省枫木实验林场选取不同自然恢复时间(10、15和20年)的马占相思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并以自然恢复良好的天然次生林为对照,对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进行植被调查,分析不同自然恢复时间马占相思人工林的林分结构、生长状况、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天然次生林的差异。【结果】马占相思人工林中,随着自然恢复时间的增加,马占相思密度逐渐下降,林分郁闭度也逐渐降低。自然恢复20年的马占相思人工林乔木更新层密度、灌木层密度、灌木层平均高度和草本层平均高度与天然次生林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而乔木更新层平均高度和草本层盖度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林(P<0.05,下同)。不同自然恢复时间的马占相思人工林乔木更新层的直径分布符合Weibull分布,其形状参数c均小于1,为倒J型分布,尺度参数b随着自然恢复时间的增加逐渐接近天然次生林乔木层。随着自然恢复时间的增加,马占相思人工林群落物种数量增加,各林层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表明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组成逐渐向天然次生林演替。随着自然恢复时间的增加,马占相思人工林乔木层的Patrick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逐渐增加,而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变化较小,但自然恢复20年的马占相思人工林乔木层各物种多样性指数仍显著低于天然次生林;随着自然恢复时间的增加,马占相思人工林灌木层的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草本层的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自然恢复10年和自然恢复20年马占相思人工林的灌木层及草本层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与天然次生林均无显著差异,但Patrick指数显著低于天然次生林。【结论】自然恢复下马占相思人工林的林分结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逐渐接近天然次生林,但仍有一定差距。随着自然恢复时间的增加,马占相思人工林的林分结构趋于复杂化,群落具有天然更新和正向演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恢复 马占相思人工林 物种多样性 林分结构
下载PDF
非供暖季中深层热储自然恢复与蓄热对比分析
3
作者 王卫莲 鲍玲玲 靳鹏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5-222,共8页
中深层岩土热储恢复对地埋管的取热效率至关重要,非供暖季结束时中深层热储温度场呈现不同的衰减程度。主要研究对比分析中深层地埋管运行1个供暖季后在非供暖季埋管周围热储自然恢复与有人为干预的蓄热恢复两种不同恢复情况温度场的变... 中深层岩土热储恢复对地埋管的取热效率至关重要,非供暖季结束时中深层热储温度场呈现不同的衰减程度。主要研究对比分析中深层地埋管运行1个供暖季后在非供暖季埋管周围热储自然恢复与有人为干预的蓄热恢复两种不同恢复情况温度场的变化,利用ANSYS Fluent建立传热模型,基于有限体积法进行求解,并与项目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通过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恢复模式在非供暖季结束时热储的温度值,结果表明:非供暖季中深层热储通过自然恢复结束时,热储温度热恢复率最低点为96.81%;进行人为干预的蓄热恢复在非供暖季结束时,热储温度的最高恢复率可以达到158.09%。对比两种不同的热恢复模式在非供暖季结束时温差最大达到10.09℃,温差随深度及径向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地埋管 数值模拟 热储 蓄热 自然恢复
下载PDF
欧盟《自然恢复法》的内容探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卫先 付建斌 《环境保护》 CAS CSSCI 2023年第18期67-72,共6页
欧盟《自然恢复法》旨在实现欧盟地区的自然恢复,其内容主要包括欧盟自然恢复总体目标设定、总体目标下各类生态系统的具体恢复目标及成员国的恢复义务、国家恢复计划、监测和报告制度等。该法具有统筹陆域和海域生态系统恢复、合理设... 欧盟《自然恢复法》旨在实现欧盟地区的自然恢复,其内容主要包括欧盟自然恢复总体目标设定、总体目标下各类生态系统的具体恢复目标及成员国的恢复义务、国家恢复计划、监测和报告制度等。该法具有统筹陆域和海域生态系统恢复、合理设定自然恢复具体目标、重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运用、关注特定种群恢复、考虑利益攸关方等优点,但在内容完备性、逻辑连贯性等方面依旧存在不足。基于此,我国应当从确立陆海一体化视野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的指导思想,合理设定生态修复的法律目标,强化生态系统方法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以及构建生态修复的运行保障制度体系等方面完善我国的生态修复法律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盟《自然恢复法》 生态修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国家恢复计划
下载PDF
自然恢复植被对煤矸石基质有效性养分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5
作者 刘元生 陈祖拥 +2 位作者 刘方 朱健 卜通达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54,共8页
为探讨不同自然植被类型下煤矸石基质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及其关联性,对贵州中部关闭煤矿区煤矸石堆场自然恢复的马尾松幼林、光皮桦+茅栗幼林和类芦草丛3类植被进行调查,采集其优势植物(马尾松、光皮桦和类芦),分析煤矸石基质... 为探讨不同自然植被类型下煤矸石基质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及其关联性,对贵州中部关闭煤矿区煤矸石堆场自然恢复的马尾松幼林、光皮桦+茅栗幼林和类芦草丛3类植被进行调查,采集其优势植物(马尾松、光皮桦和类芦),分析煤矸石基质样品。结果表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煤矸石基质的有机碳及有效性氮、磷和钾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作用的大小顺序为光皮桦+茅栗幼林>马尾松幼林>类芦草丛,3种植被类型之间煤矸石基质的碱解氮含量出现显著性差异,光皮桦+茅栗幼林和马尾松幼林下煤矸石基质的有机碳及碱解氮含量均显著地高于类芦草丛。自然恢复植被后煤矸石基质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显著高于裸露的煤矸石基质,特别是光皮桦+茅栗幼林。煤矸石基质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与有机质碳、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存在显著性正相关,而微生物群落优势度指数与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自然恢复植被后煤矸石基质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明显增加,对增进煤矸石基质养分转化和物质循环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恢复植被 煤矸石 有效性养分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煤矿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草地土壤呼吸对降雨格局改变的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婷 马露露 +3 位作者 李泽森 曹家仪 延楠楠 焦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2-98,共7页
[目的]揭示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草地土壤呼吸对长期改变降雨的响应情况,并阐明不同降雨处理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关系。[方法]以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草地群落为对象,进行长期野外人工控制降雨试验,设置增雨20%,40%,60%以及减... [目的]揭示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草地土壤呼吸对长期改变降雨的响应情况,并阐明不同降雨处理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关系。[方法]以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草地群落为对象,进行长期野外人工控制降雨试验,设置增雨20%,40%,60%以及减雨20%,40%,60%和对照处理,测定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结果]不同降雨处理土壤呼吸在生长季呈单峰曲线,7月达最大值,10月达最小值;在整个生长季内,增雨20%、增雨60%对土壤呼吸无显著促进作用,增雨40%及减雨20%,40%,60%显著降低土壤呼吸(p<0.05),表现为土壤呼吸随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生长季内,降雨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p<0.05),土壤含水量随雨量减少而减少;与对照相比除减雨60%处理外,其余降雨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温度(p<0.05)。无水分胁迫条件下,不同降雨处理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均呈极显著指数相关(p<0.01);各降雨处理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均呈显著二次函数相关(p<0.05);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双因素与土壤呼吸呈极显著的线性、幂—指数相关,且双因素幂—指数模型最优。[结论]总体上,降雨对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草地群落土壤呼吸的影响受土壤温度与土壤含水量联合调控,其主导程度取决于是否发生水分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自然恢复草地 土壤呼吸 降雨改变
下载PDF
2015-2019年贵州普定自然恢复样地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7
作者 王彦伟 罗维均 +4 位作者 陈佳 蔡先立 张林 程安云 王世杰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72-83,共12页
本研究以普定沙湾自然恢复样地(2010年退耕)为研究对象。采用涡度相关(EC)系统,开展喀斯特地区农田退耕后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碳水通量长期定位观测。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普定站)作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和中国生... 本研究以普定沙湾自然恢复样地(2010年退耕)为研究对象。采用涡度相关(EC)系统,开展喀斯特地区农田退耕后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碳水通量长期定位观测。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普定站)作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成员,基于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数据处理要求,整理了2015–2019年沙湾自然恢复样地碳水通量和常规气象数据,主要包括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Re)、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GPP)、潜热通量(LE)、显热通量(H)、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太阳总辐射、净辐射、降水量等指标。本数据集可为开展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坡耕地退耕还林后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初期的碳汇能力和耗水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响应关系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退耕还林 自然恢复 涡度相关 碳通量 显热 潜热
下载PDF
湖北省废弃矿山生态环境自然恢复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彭凤 赵毕逸 余波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3年第34期95-99,共5页
生态自然恢复为国家生态修复政策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国内废弃矿山自然恢复领域技术标准尚不成熟。在充分收集调研湖北省废弃矿山生态环境自然恢复的基础上,提出废弃矿山自然恢复需满足的5条基本条件,属于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图斑范... 生态自然恢复为国家生态修复政策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国内废弃矿山自然恢复领域技术标准尚不成熟。在充分收集调研湖北省废弃矿山生态环境自然恢复的基础上,提出废弃矿山自然恢复需满足的5条基本条件,属于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图斑范围内的矿山;地质结构稳定,无直接威胁对象,地貌景观形态比较完整,无含水层破坏与水土污染;属于小型矿山,或土地资源损毁程度较轻的中大型矿山;位置偏远,远离城镇,人为扰动较少区域的矿山;矿山裸露岩体裂隙发育、风化程度中等以上,具备植被存活的土壤、水源等基本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山 生态环境 自然恢复 植被 自然规律
下载PDF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与土壤养分变化 被引量:110
9
作者 温仲明 焦峰 +2 位作者 刘宝元 卜耀军 焦菊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025-2029,共5页
研究了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与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在显域生境下,植被自然演替过程虽然趋向于该区原有植物群落类型,但经过40~50年的时间,仍未形成灌丛或稀树等群落,分布较多的仍是长芒草、铁杆蒿、白羊草、大... 研究了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与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在显域生境下,植被自然演替过程虽然趋向于该区原有植物群落类型,但经过40~50年的时间,仍未形成灌丛或稀树等群落,分布较多的仍是长芒草、铁杆蒿、白羊草、大针茅和达乌里胡枝子等群落类型.从植被恢复时间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来看,除全P外(P>0.05),有机质、全N、速效氮、速效钾的变化极显著(P<0.001),速效磷变化较显著(0.05<P<0.01),并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加趋势.除恢复时间外,养分含量变化也随土壤剖面深度而变化,其中除全P含量变化较显著外(P<0.05),其余各养分含量变化都达极显著水平(P<0.001).土壤养分变化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氮与速效钾相互间相关极显著(P<0.001),而与全P与速效磷相关性不明显(P>0.05),全P与速效磷二者相关性也不明显(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自然恢复 演替 土壤养分 相关性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自然恢复22年后群落特征 被引量:124
10
作者 曾馥平 彭晚霞 +4 位作者 宋同清 王克林 吴海勇 宋希娟 曾昭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110-5119,共10页
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的方法,以坡面为尺度,以顶极群落为对照,运用干扰理论和多样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4类典型干扰区自然恢复22a之后植被特征及空间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的物种多样性丧失严重,共出现维管束植物91科... 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的方法,以坡面为尺度,以顶极群落为对照,运用干扰理论和多样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4类典型干扰区自然恢复22a之后植被特征及空间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的物种多样性丧失严重,共出现维管束植物91科206属241种,仅有自然保护区的26.6%,6种植被类型的顺向演替系列为石漠化稀疏草丛→草丛→灌丛→藤刺灌丛→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片段。随着坡位的上升,群落的高度、盖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急剧下降,密度则呈少、多、次少的单峰分布状态,各项指标均远低于自然保护区。不同干扰方式对植被自然恢复的影响不同,其中整坡火烧+垦殖的破坏性最大,呈现了石漠化景观,整坡火烧+放牧次之,采樵属选择性干扰,采樵+放牧+坡脚火烧的恢复相对较快,没有放牧干扰的采樵+坡脚火烧恢复更好。此外还针对性地提出了桂西北喀斯特干扰区在不同立地类型上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4条植被恢复途径。对因各种人为干扰导致的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处于极度退化状态下的植被恢复建设和生态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自然恢复 植被特征 群落演替 桂西北喀斯特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动态研究 被引量:193
11
作者 喻理飞 朱守谦 +2 位作者 叶镜中 魏鲁明 陈正仁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共7页
研究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动态特征。群落组成结构变化体现于不同适应等级种组的变化 ,不同恢复阶段各种组的优势地位不同 ,草本群落阶段与草灌过渡阶段 ,灌丛灌木阶段与灌乔过渡阶段 ,常绿落... 研究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动态特征。群落组成结构变化体现于不同适应等级种组的变化 ,不同恢复阶段各种组的优势地位不同 ,草本群落阶段与草灌过渡阶段 ,灌丛灌木阶段与灌乔过渡阶段 ,常绿落叶阔叶林阶段与顶极群落阶段其居优势地位的种组分别为先锋种 ,次先锋种和过渡种 ,次顶极种和顶极种 ,种组替代规律是先锋种经次先锋种、过渡种最终被次顶极种和顶极种替代。随着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 ,群落高度 (0 6~ 16 9m)、盖度 (0 2 9~ 0 79)、显著度 (0 872 0~2 1 8981cm2 ·m- 2 )逐渐提高 ,而密度早期增大之后逐渐降低 (36 32 8~ 5 6 116株·hm- 2 ,5 6 116~ 2 372株·hm- 2 ) ;物种数 (16~ 5 0 )、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0 99~ 4 72 )、均匀度 (0 77~ 0 83)升高而生态优势度 (0 16~ 0 0 5 )降低 ;群落生物量 (3 4 9~ 87 4 5t·hm- 2 )逐渐积累增大 ;萌生株数减少而实生株数增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 自然恢复 群落组成 群落结构 动态变化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旱地撂荒自然恢复提高土壤蓄水性能 被引量:15
12
作者 廖超林 傅灵艺 +4 位作者 盛浩 袁红 周清 黄运湘 张杨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111-119,共9页
为了探讨农地撂荒对土壤水分生态的影响,该文以湘中紫色丘陵区自然撂荒旱地为研究对象,以相邻样地比较法研究了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物理特性、蓄水性能及其影响。结果表明:湘中紫色丘陵区旱地撂荒植被自然恢复,各演替阶段表层土壤(0~... 为了探讨农地撂荒对土壤水分生态的影响,该文以湘中紫色丘陵区自然撂荒旱地为研究对象,以相邻样地比较法研究了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物理特性、蓄水性能及其影响。结果表明:湘中紫色丘陵区旱地撂荒植被自然恢复,各演替阶段表层土壤(0~20 cm)容重显著变化(P〈0.05),大小依次顺序为:旱地&gt;草本群落&gt;乔灌群落&gt;灌丛群落,说明植被恢复导致表层土壤容重变小;灌丛和乔灌群落具有使土壤由粗粒径向细粒径转变的效能,此外,植被恢复能提高表层土壤孔隙度和蓄水性能。相关分析表明,旱地撂荒植被自然恢复土壤蓄水性能主要决定于土壤容重、孔隙度、粗砂粒(〈1~0.25 mm)和粉粘粒(〈0.05 mm)含量等指标;土壤粗砂粒含量高,容重大,非毛管孔隙度减小,蓄水量低;粉粘粒含量增加,土壤容重小,非毛管孔隙度增大,蓄水量高。该研究可为紫色丘陵区植被恢复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物理特性 生态 紫色丘陵 旱地 自然恢复 蓄水性能
下载PDF
华北刺槐林与自然恢复植被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动态 被引量:40
13
作者 王风芹 田丽青 +3 位作者 宋安东 桑玉强 张劲松 高峻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24,共9页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植被所需碳、氮的重要"源"或"库",是公认的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或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研究其动态变化,可为退耕还林及后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林地碳氮...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植被所需碳、氮的重要"源"或"库",是公认的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或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研究其动态变化,可为退耕还林及后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林地碳氮循环及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方法】以农田(FL)为对照,研究华北土石山区10年生刺槐林、43年生刺槐林、自然恢复植被(NRV)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四季动态变化,并对各样地微生物量碳、氮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各样地微生物量碳、氮随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其季节动态变化差异显著;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和43年生刺槐林地0-2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均值分别为251.94,290.68,150.66,197.34 mg·kg^-1和30.95,46.46,36.55,45.27 mg·kg^-1。其中:自然恢复植被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均值最高,其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是农田、10和43年生刺槐林的1.15,1.93和1.47倍,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是它们的1.50,1.27和1.03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刺槐树龄增大而升高,43年生刺槐林0-2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是10年生刺槐林的1.31和1.24倍。各植被样地不同层次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季节差异明显,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年和43年生刺槐林0-20 cm土层碳氮比四季均值分别为8.64,6.26,4.12和4.36;10,43年生刺槐林碳氮比分别是农田的0.48和0.50倍,是自然恢复植被的0.66和0.70倍。在0-20 cm土层中,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和43年生刺槐林地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碳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88%,2.00%,1.54%和1.24%,土壤微生物量氮对土壤全氮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21%,5.44%,3.55%和2.26%。【结论】各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之间显著相关,它们与土壤全氮、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相关;除此之外,土壤微生物量碳还与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相关。随着树龄的增加刺槐林土壤微生物量尤其是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提高,因而土壤的生物肥力也显著提高;由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其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可知,自然恢复植被更利于土壤微生物结构、功能的恢复和生物活性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土石山区 退耕还林 刺槐 自然恢复植被 微生物量碳/氮
下载PDF
煤矸石场植被自然恢复初期草本植物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郝婧 张婕 +5 位作者 张沛沛 郭东罡 王丽媛 上官铁梁 黄汉富 宋向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60,共10页
以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司马煤业有限公司煤矸石场为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植被自然恢复初期3年的草本植物生物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各群落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草本植物群落总生物量和总地下生物量变... 以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司马煤业有限公司煤矸石场为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植被自然恢复初期3年的草本植物生物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各群落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草本植物群落总生物量和总地下生物量变化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总地上生物量呈递减趋势。群落地下与地上生物量之比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群落总盖度、平均高度与群落生物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群落物种组成相似性越小,生物量差异越显著。多年生植物地下生物量与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一年生植物的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彼此间相关性不显著;3)依据综合优势比的大小,确定一年恢复期的优势种为野艾蒿,二年恢复期的为北京隐子草、羊草,三年恢复期的为羊草,而自然草地的优势种为阿尔泰狗娃花、羊草。优势种羊草的总生物量逐年增加,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呈彼此消长的关系。羊草在提高群落生产力以及加快复垦区植被恢复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蒿类植物无论优势种野艾蒿还是伴生种黄花蒿,较大的平均盖度和平均高度会抑制其生物量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矸石场 自然恢复 初期 草本植物 生物量
下载PDF
废弃采石场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15
作者 王琼 辜再元 +2 位作者 史春华 常智慧 韩烈保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05-1311,共7页
以浙江省舟山市的废弃采石场为例,在对植被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探讨废弃采石场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废弃地自然恢复年限的增加,植物种的组成发生较大变化,由单一的物种组成结构... 以浙江省舟山市的废弃采石场为例,在对植被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探讨废弃采石场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废弃地自然恢复年限的增加,植物种的组成发生较大变化,由单一的物种组成结构逐渐发展为复杂的物种组成结构,并逐渐趋于动态平衡.在近50 a的自然恢复过程中,在样方中共出现20科40属42种植物,其中以禾本科和菊科为主.在整个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H′,D)、丰富度指数(Ma,Pa)和均匀度指数(Jp,Ea)随植被恢复表现出由低至高而后又降低的变化趋势.均匀度指数(Jp,Ea)在15-<25 a达到峰值,而多样性指数(H′,D)和丰富度指数(Ma,Pa)的峰值则出现在25-<40 a.根据不同恢复年限群落物种种类的演替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规律,可大致将研究区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划分为初级演替期(<9 a)、初级交替期(9<15 a)、高级交替期(15-<25 a)、高速恢复期(25-<40 a)以及恢复稳定期(40-50 a)5个演替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采石场 自然恢复 物种多样性 群落特征
下载PDF
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恢复下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 被引量:23
16
作者 王晓龙 胡锋 +3 位作者 李辉信 刘满强 秦江涛 张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04-1411,共8页
为了探讨严重侵蚀退化红壤区自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对南方严重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植被恢复的4个演替阶段(裸地,地衣地,苔藓地和草地),以及该地区人工马尾松林地的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和线虫数量进行了比较研... 为了探讨严重侵蚀退化红壤区自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对南方严重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植被恢复的4个演替阶段(裸地,地衣地,苔藓地和草地),以及该地区人工马尾松林地的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和线虫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侵蚀红壤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学性质演变特征明显。在恢复初期,地衣和苔藓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土壤表层。在0~2cm土层地衣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高于裸地,但差异不显著;苔藓地表层微生物量氮、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与人工马尾松林地已无显著差异,表明苔藓地是严重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改善的重要阶段。裸地、地衣地和苔藓地土壤线虫恢复程度低于微生物量和酶活性。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3种酶活性以及线虫数量则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初期各阶段。与人工恢复林相比较,自然恢复草地表层土壤生物学质量优于人工马尾松林地,但对深层土壤的改善效果不如林地。相关分析表明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改善程度比较一致,而土壤线虫对自然植被恢复响应与微生物和酶活性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退化红壤 自然恢复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 土壤线虫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评价研究 被引量:137
17
作者 喻理飞 朱守谦 +2 位作者 叶镜中 魏鲁明 陈正仁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2-19,共8页
在研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结构、功能的基础上 ,提出了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 3个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分析了退化群落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 /总株数、... 在研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结构、功能的基础上 ,提出了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 3个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分析了退化群落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 /总株数、组成结构、显著度、生物量等特征指标的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的变化 ,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低一级演替阶段群落向相邻更高一级演替阶段群落恢复的潜力度最高 ,群落自然恢复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顺序替代过程 ;早期阶段恢复潜力度较高、恢复度低、速度慢 ,中期阶段恢复潜力度高、恢复度中等、速度快 ,后期阶段恢复潜力度低、恢复度高、速度慢。群落整体恢复速度低于群落各特征指标恢复速度。在群落各特征指标中 ,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 /总株数、组成结构、显著度的恢复速度高于生物量恢复速度 ,即群落结构恢复快于群落功能恢复。群落自然恢复对策的变化是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 4 0~ 50年可有较为正常的组成、外貌和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 自然恢复 恢复潜力度 恢复
下载PDF
黄土高原森林边缘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及其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8
18
作者 温仲明 焦峰 +1 位作者 赫晓慧 焦菊英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1期16-23,共8页
对黄土高原森林边缘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及其对土壤养分变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植被演替虽然总体上具有典型森林区植被演替的特征,但多年生禾草阶段与多年生蒿类演替并没有表现出严格的先后顺序;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 对黄土高原森林边缘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及其对土壤养分变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植被演替虽然总体上具有典型森林区植被演替的特征,但多年生禾草阶段与多年生蒿类演替并没有表现出严格的先后顺序;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及物种替代率随植被恢复表现出由低而高,而后又降低的变化趋势。其变化的峰值阶段与多年生禾草阶段和多年生蒿类交错出现的阶段相吻合。土壤养分变化表明,该阶段也是退耕地养分消耗与累积处于平衡的阶段,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不同养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程度从高到低表现为:有效氮>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全磷,而且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累积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尤以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速效钾表现明显。各养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与速效钾相互间显著相关,而全磷和速效磷与其余各养分间的相关性较小,而且磷素养分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变化较小。对植被演替进行人工调控,应充分认识养分变化的这种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自然恢复 土壤养分 人工调控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自然恢复与土壤养分变化 被引量:42
19
作者 吴海勇 彭晚霞 +4 位作者 宋同清 曾馥平 黎星辉 宋希娟 欧阳资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3-147,共5页
为促进桂西北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以自然保护区的顶级群落为对照,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自然恢复22a后植被的演替规律与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物种丧失严重,种类仅有自然保护区... 为促进桂西北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以自然保护区的顶级群落为对照,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自然恢复22a后植被的演替规律与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物种丧失严重,种类仅有自然保护区的26.6%,随着群落由草丛→草灌丛→灌丛→藤刺灌丛→乔灌丛→顶级群落的顺向演替和发展,群落的高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土壤有机质、养分、阳离子交换量和硅、铁、铝、钛等矿质全量逐步增加,钙、镁全量显著减少,pH值降低,土壤质量随着植被的恢复呈波折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区 植被自然恢复 土壤养分 桂西北喀斯特
下载PDF
鹤山退化草坡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 被引量:26
20
作者 任海 杜卫兵 +2 位作者 王俊 余作岳 郭勤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593-3600,共8页
研究了鹤山南亚热带退化草坡20a的自然恢复动态,发现群落虽有阳生乔木入侵,但仍处于草本和灌丛占优势的生物多样性较低的阶段;土壤中的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等营养元素已基本恢复到同地带顶级森林群落的水平;虽然群落的空间... 研究了鹤山南亚热带退化草坡20a的自然恢复动态,发现群落虽有阳生乔木入侵,但仍处于草本和灌丛占优势的生物多样性较低的阶段;土壤中的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等营养元素已基本恢复到同地带顶级森林群落的水平;虽然群落的空间结构与生物多样性尚未恢复,但其部分生态功能已经恢复,其中水土保持最先恢复,生产力等功能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恢复;对于鹤山草坡这类一般退化生态系统来说,可能需要通过构建合适的人工林来加速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等指标的恢复过程,仅仅通过自然恢复是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其物质循环等功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功能 草坡 鹤山 自然恢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