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自然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姚小萌 牛桠枫 +5 位作者 党珍珍 覃淼 王凯博 周正朝 张强 李静 《地球环境学报》 2015年第4期238-247,共10页
本文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等方面综合考虑,运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定量化评价黄土高原自然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期望为该区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当地生态环境重建工作的... 本文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等方面综合考虑,运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定量化评价黄土高原自然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期望为该区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当地生态环境重建工作的进展。研究结果表明:1)与农田相比,植被恢复对土壤容重、水稳性团聚体、pH、电导、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量碳、氮影响显著,对含水量、无机碳含量影响居中,对土壤粘粒、砂粒含量、全磷影响不显著。2)与农田相比,植被恢复后,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QI)值在0~10cm和10~20cm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0~10em比10-20cm增幅更大。3)当地农田土壤质量处于低(Ⅴ)水平,草地处于较低(Ⅳ)水平,灌木林和混交林处于中等(Ⅲ)水平,山杨和辽东栎林处于较高(Ⅱ)水平。草地恢复对于提高土壤质量的效果较差,林地恢复对提高土壤质量的效果相对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植被恢复 土壤质量指数 定量评价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不同排矸年限矸石山自然植被恢复规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燕 王丽艳 《绿色科技》 2013年第6期12-15,共4页
对不同排矸年限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状况、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排干年限的增加,植被总盖度处于上升趋势,物种种类越来越丰富,并由草本群落逐渐演变为乔灌草植被共存;矸石山废弃地土壤含水量、密度、孔隙度等都较低,速N... 对不同排矸年限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状况、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排干年限的增加,植被总盖度处于上升趋势,物种种类越来越丰富,并由草本群落逐渐演变为乔灌草植被共存;矸石山废弃地土壤含水量、密度、孔隙度等都较低,速N、速P含量较少,速K含量相对多些,植被数量、种类也较少,但随着排干年限的增加,其上的植被数量、种类逐渐增加;进一步研究还表明氮素是限制群落均匀度变化的显著因子。希望能为矿区下一步人工营造植被的实际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干年限 煤矸石山 自然植被恢复 理化性质
下载PDF
自然恢复植被对煤矸石基质有效性养分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
作者 刘元生 陈祖拥 +2 位作者 刘方 朱健 卜通达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54,共8页
为探讨不同自然植被类型下煤矸石基质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及其关联性,对贵州中部关闭煤矿区煤矸石堆场自然恢复的马尾松幼林、光皮桦+茅栗幼林和类芦草丛3类植被进行调查,采集其优势植物(马尾松、光皮桦和类芦),分析煤矸石基质... 为探讨不同自然植被类型下煤矸石基质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及其关联性,对贵州中部关闭煤矿区煤矸石堆场自然恢复的马尾松幼林、光皮桦+茅栗幼林和类芦草丛3类植被进行调查,采集其优势植物(马尾松、光皮桦和类芦),分析煤矸石基质样品。结果表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煤矸石基质的有机碳及有效性氮、磷和钾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作用的大小顺序为光皮桦+茅栗幼林>马尾松幼林>类芦草丛,3种植被类型之间煤矸石基质的碱解氮含量出现显著性差异,光皮桦+茅栗幼林和马尾松幼林下煤矸石基质的有机碳及碱解氮含量均显著地高于类芦草丛。自然恢复植被后煤矸石基质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显著高于裸露的煤矸石基质,特别是光皮桦+茅栗幼林。煤矸石基质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与有机质碳、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存在显著性正相关,而微生物群落优势度指数与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自然恢复植被后煤矸石基质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明显增加,对增进煤矸石基质养分转化和物质循环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恢复植被 煤矸石 有效性养分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煤矿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与土壤养分变化 被引量:110
4
作者 温仲明 焦峰 +2 位作者 刘宝元 卜耀军 焦菊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025-2029,共5页
研究了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与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在显域生境下,植被自然演替过程虽然趋向于该区原有植物群落类型,但经过40~50年的时间,仍未形成灌丛或稀树等群落,分布较多的仍是长芒草、铁杆蒿、白羊草、大... 研究了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与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在显域生境下,植被自然演替过程虽然趋向于该区原有植物群落类型,但经过40~50年的时间,仍未形成灌丛或稀树等群落,分布较多的仍是长芒草、铁杆蒿、白羊草、大针茅和达乌里胡枝子等群落类型.从植被恢复时间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来看,除全P外(P>0.05),有机质、全N、速效氮、速效钾的变化极显著(P<0.001),速效磷变化较显著(0.05<P<0.01),并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加趋势.除恢复时间外,养分含量变化也随土壤剖面深度而变化,其中除全P含量变化较显著外(P<0.05),其余各养分含量变化都达极显著水平(P<0.001).土壤养分变化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氮与速效钾相互间相关极显著(P<0.001),而与全P与速效磷相关性不明显(P>0.05),全P与速效磷二者相关性也不明显(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自然恢复 演替 土壤养分 相关性
下载PDF
黄土高原森林边缘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及其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8
5
作者 温仲明 焦峰 +1 位作者 赫晓慧 焦菊英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1期16-23,共8页
对黄土高原森林边缘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及其对土壤养分变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植被演替虽然总体上具有典型森林区植被演替的特征,但多年生禾草阶段与多年生蒿类演替并没有表现出严格的先后顺序;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 对黄土高原森林边缘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及其对土壤养分变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植被演替虽然总体上具有典型森林区植被演替的特征,但多年生禾草阶段与多年生蒿类演替并没有表现出严格的先后顺序;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及物种替代率随植被恢复表现出由低而高,而后又降低的变化趋势。其变化的峰值阶段与多年生禾草阶段和多年生蒿类交错出现的阶段相吻合。土壤养分变化表明,该阶段也是退耕地养分消耗与累积处于平衡的阶段,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不同养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程度从高到低表现为:有效氮>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全磷,而且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累积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尤以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速效钾表现明显。各养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与速效钾相互间显著相关,而全磷和速效磷与其余各养分间的相关性较小,而且磷素养分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变化较小。对植被演替进行人工调控,应充分认识养分变化的这种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自然恢复 土壤养分 人工调控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自然恢复与土壤养分变化 被引量:42
6
作者 吴海勇 彭晚霞 +4 位作者 宋同清 曾馥平 黎星辉 宋希娟 欧阳资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3-147,共5页
为促进桂西北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以自然保护区的顶级群落为对照,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自然恢复22a后植被的演替规律与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物种丧失严重,种类仅有自然保护区... 为促进桂西北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以自然保护区的顶级群落为对照,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自然恢复22a后植被的演替规律与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物种丧失严重,种类仅有自然保护区的26.6%,随着群落由草丛→草灌丛→灌丛→藤刺灌丛→乔灌丛→顶级群落的顺向演替和发展,群落的高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土壤有机质、养分、阳离子交换量和硅、铁、铝、钛等矿质全量逐步增加,钙、镁全量显著减少,pH值降低,土壤质量随着植被的恢复呈波折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区 植被自然恢复 土壤养分 桂西北喀斯特
下载PDF
华北刺槐林与自然恢复植被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动态 被引量:40
7
作者 王风芹 田丽青 +3 位作者 宋安东 桑玉强 张劲松 高峻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24,共9页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植被所需碳、氮的重要"源"或"库",是公认的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或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研究其动态变化,可为退耕还林及后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林地碳氮...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植被所需碳、氮的重要"源"或"库",是公认的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或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研究其动态变化,可为退耕还林及后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林地碳氮循环及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方法】以农田(FL)为对照,研究华北土石山区10年生刺槐林、43年生刺槐林、自然恢复植被(NRV)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四季动态变化,并对各样地微生物量碳、氮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各样地微生物量碳、氮随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其季节动态变化差异显著;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和43年生刺槐林地0-2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均值分别为251.94,290.68,150.66,197.34 mg·kg^-1和30.95,46.46,36.55,45.27 mg·kg^-1。其中:自然恢复植被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均值最高,其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是农田、10和43年生刺槐林的1.15,1.93和1.47倍,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是它们的1.50,1.27和1.03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刺槐树龄增大而升高,43年生刺槐林0-2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是10年生刺槐林的1.31和1.24倍。各植被样地不同层次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季节差异明显,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年和43年生刺槐林0-20 cm土层碳氮比四季均值分别为8.64,6.26,4.12和4.36;10,43年生刺槐林碳氮比分别是农田的0.48和0.50倍,是自然恢复植被的0.66和0.70倍。在0-20 cm土层中,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和43年生刺槐林地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碳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88%,2.00%,1.54%和1.24%,土壤微生物量氮对土壤全氮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21%,5.44%,3.55%和2.26%。【结论】各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之间显著相关,它们与土壤全氮、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相关;除此之外,土壤微生物量碳还与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相关。随着树龄的增加刺槐林土壤微生物量尤其是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提高,因而土壤的生物肥力也显著提高;由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其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可知,自然恢复植被更利于土壤微生物结构、功能的恢复和生物活性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土石山区 退耕还林 刺槐 自然恢复植被 微生物量碳/氮
下载PDF
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微生物量碳动态变化 被引量:16
8
作者 郭曼 郑粉莉 +2 位作者 安韶山 刘雨 安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9-232,238,共5页
以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宁夏固原地区为例,研究了退耕地在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表现为0-5cm土层>5-10cm土层>10-20cm土层,... 以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宁夏固原地区为例,研究了退耕地在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表现为0-5cm土层>5-10cm土层>10-20cm土层,且在不同土层之间的差异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SOC和SMBC在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亦表现出一定的表聚性。土壤剖面各土层SOC和SMBC皆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总呈上升趋势,且与恢复年限之间呈极显著的对数函数关系。植被恢复0~23a期间,表层土壤(0-5cm)SOC和SMBC年增长率分别为4.81%和6.96%,增加幅度较大;植被恢复23~75a期间,表层土壤SOC和SMBC的年增长率均为0.25%,增加趋势减缓。土壤剖面各土层微生物熵(SMQ)变化于2.113~4.375。土壤有机碳周转速率在恢复前期(0~12a)较快,恢复后期(12~75a)趋于稳定,土壤有机碳积累与转化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SOC和SMBC之间有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植被恢复0~23a期间,与对照农地相比,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了85.23%,增加速率较快;而在植被恢复23~75a期间,有机碳密度仅增加了6.60%,增幅减缓。表明植被自然恢复有助于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促进土壤碳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自然恢复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微生物量碳 典型草原带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门头沟区煤矿废弃地自然恢复植被数量分类与排序 被引量:12
9
作者 程小琴 赵方莹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75-79,共5页
根据53块样方资料,对门头沟区煤矿废弃地自然恢复植被进行了TWINSPAN数量分类和DCA、DC-CA排序。结果显示:由TWINSPAN数量分类可将该区自然恢复植被划分为11个群落类型;以TWINSPAN数量分类为基础的DCA二维排序图将样方分为4个生态类型,... 根据53块样方资料,对门头沟区煤矿废弃地自然恢复植被进行了TWINSPAN数量分类和DCA、DC-CA排序。结果显示:由TWINSPAN数量分类可将该区自然恢复植被划分为11个群落类型;以TWINSPAN数量分类为基础的DCA二维排序图将样方分为4个生态类型,反映了门头沟区煤矿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规律,即草本群落→灌丛群落→灌丛向乔木群落过渡→乔木群落;DCCA排序较好地揭示了该区自然恢复植被的分布格局与环境梯度的关系:第一排序轴表达了朝植被自然演替方向的一个综合梯度,第二轴主要表现出自然恢复植被的坡度、坡向的变化趋势,即水分和温度;DCA排序反映了群落在主要环境梯度上的分布,而DCCA排序进一步表明了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生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头沟区 煤矿废弃地 自然恢复植被 TWINSPAN DCA DCCA
下载PDF
巴山山地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及物种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魏振荣 肖云丽 李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0年第2期99-104,共6页
巴山山地是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区,亦是长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探讨该地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该地区的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采用时空互代法对巴山山地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 巴山山地是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区,亦是长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探讨该地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该地区的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采用时空互代法对巴山山地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及其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巴山山地退耕地植被演替依次经过1年生植被草本群落、多年生草本群落、杂灌草群落及以栓皮栎、橿子栎或栓皮栎为建群种的阔叶林群落等不同阶段,形成地带性植物群落大致需要40~50 a;2)物种多样性会随立地环境的变化有所差异,阴坡的各物种多样性指标明显高于阳坡,但其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演替初期,植被群落的物种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相对较低,随着植被群落演替的进行,各指标均呈波浪上升趋势;当植被恢复25 a时,各多样性指数均达到最大,分别为23、2.5、0.89和0.8;到地带性植物群落阶段时,其各物种多样性指标又略有降低并趋于稳定。该结论对于充分利用植被自然恢复进行生态改善,并根据植被演替进程采取相应的人工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自然恢复 演替 物种多样性 退耕地 巴山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工程防护体系内的蚀积变化与植被的自然恢复 被引量:30
11
作者 王雪芹 赵从举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1-207,共7页
通过两年的实地监测和研究表明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工程行为扰动地表后 ,草方格能有效固定沙面 ,并在初始两年形成稳定凹曲面。无人工辅助条件下 ,在草方格设置当年草本植物即可侵入 ,但小乔木和灌木的定居尚需近一步观测研究。线形工程... 通过两年的实地监测和研究表明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工程行为扰动地表后 ,草方格能有效固定沙面 ,并在初始两年形成稳定凹曲面。无人工辅助条件下 ,在草方格设置当年草本植物即可侵入 ,但小乔木和灌木的定居尚需近一步观测研究。线形工程的走向和风况影响植物种的传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斑通古特沙漠 工程防护体系 蚀积变化 植被自然恢复 草方格 风况 线形
下载PDF
人为裸露坡面植被自然恢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振克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6-28,共3页
根椐1990年至1996年对苏南孔山地区人为裸露坡面的年际观测结果,分析了坡面的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和影响植被自然恢复的自然因素。观测区人为裸露坡面形成的第2年(1991年)裸露坡面上植被自然复过程开始出现,1996年植... 根椐1990年至1996年对苏南孔山地区人为裸露坡面的年际观测结果,分析了坡面的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和影响植被自然恢复的自然因素。观测区人为裸露坡面形成的第2年(1991年)裸露坡面上植被自然复过程开始出现,1996年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结束,土壤侵蚀趋于停止。指出人为裸露坡面土壤侵蚀的防治不能只靠植被自然恢复过程来实现。应采取其它措施防治土壤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裸露坡面 土壤侵蚀 植被自然恢复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石山植被的自然恢复——以公路裸岩陡边坡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朱克亮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3-720,共8页
选取贵州喀斯特山区公路建设同一山体不同时段开挖的裸岩陡边坡上的植被自然恢复情况调查;选取贵州喀斯特山区不同地质背景,同一时段开挖的裸岩陡边坡上的植被自然恢复情况调查,对喀斯特地区基础建设形成的裸岩陡边坡植被自然恢复及其... 选取贵州喀斯特山区公路建设同一山体不同时段开挖的裸岩陡边坡上的植被自然恢复情况调查;选取贵州喀斯特山区不同地质背景,同一时段开挖的裸岩陡边坡上的植被自然恢复情况调查,对喀斯特地区基础建设形成的裸岩陡边坡植被自然恢复及其速率进行讨论。为石漠化地区工程建设开挖的裸岩陡边坡生态恢复治理提供思路,并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具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裸岩陡边坡 植被自然恢复 石漠化治理
下载PDF
基于土壤种子库的植被自然恢复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利民 陈颖 +3 位作者 刘琳 朱凯 徐学华 李玉灵 《河北林果研究》 2015年第4期348-353,共6页
利用退化荒草地附近种源地表层土壤,通过客土和人工播撒乔、灌木种子的方式对荒草地进行土壤种子库的补充,比较植被恢复地、种源地、对照裸地的土壤种子库组成、密度、多样性、地上植被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研究土壤种子库对荒草地在... 利用退化荒草地附近种源地表层土壤,通过客土和人工播撒乔、灌木种子的方式对荒草地进行土壤种子库的补充,比较植被恢复地、种源地、对照裸地的土壤种子库组成、密度、多样性、地上植被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研究土壤种子库对荒草地在植被恢复方面的改良作用,以便为今后退化土地的自然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地土壤种子库物种数量比对照裸地增加6种,地上植被有常绿乔木及多种灌木物种出现,种子密度由843.75粒/m^2增加至3 645.83粒/m^2;土壤种子库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顺序由大到小均依次为:植被恢复地、种源地、对照裸地;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指数也由0.12增加到0.23;植被恢复地地上生物量分别是种源地和对照裸地的4.28倍、4.85倍;植被恢复地的持水量增加,土壤结构改善,有机质及N、P、K的含量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种子库 荒草地 植被自然恢复 多样性
下载PDF
乌江流域喀斯特石质山地植被自然恢复配套技术 被引量:6
15
作者 祝小科 朱守谦 刘济明 《贵州林业科技》 1998年第4期7-14,36,共9页
通过植被调查和育林技术试验研究,提出了喀斯特石质山地植被自然恢复配套技术,包括植被自然恢复地段选择,封育类型划分,并针对各种封育类型提出相应的人工促进植被自然恢复的措施,以及封育方式、林分保护、组织管理等系列技术。
关键词 植被自然恢复 封育类型 人工促进措施
下载PDF
岩溶石山植被自然恢复初步研究之一——以新老介白关为例
16
作者 朱克亮 张竹如 李明琴 《贵州地质》 2004年第4期280-280,共1页
对新、老介白关相同自然背景,不同时期开挖的公路陡边坡植被自然恢复现状调查:对三桥至二桥相近自然背景下公路开挖陡边坡人造植被与自然恢复植被的生长状况对比及讨论,得出与贵阳市相同的自然背景的地区,岩溶石山或公路、铁路、其... 对新、老介白关相同自然背景,不同时期开挖的公路陡边坡植被自然恢复现状调查:对三桥至二桥相近自然背景下公路开挖陡边坡人造植被与自然恢复植被的生长状况对比及讨论,得出与贵阳市相同的自然背景的地区,岩溶石山或公路、铁路、其它基础建设的碳酸盐岩陡边坡,植被是可以自然恢复的,物种主要为草木、灌木、乔木,在40~50年内植被覆盖率可,达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山 植被自然恢复 介白关 公路边坡
下载PDF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之一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晓飞 朴龙国 +5 位作者 刘利 黄祥童 李太允 邱宝鸿 崔凯峰 睢亚臣 《长白山自然保护》 2002年第1期7-14,共8页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是1986年8月28日受15号台风袭击形成的,风灾区总面积9924hm^2。受灾区域从海拔1050m到1700m。跨跃阔叶红松林和针叶混交林带。经过十几年的自然演替,现在的风灾区在天然更新、植被变化方面出现了两种类型。
关键词 长白山 自然保护区 风灾区 植被恢复技术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下载PDF
陕北安塞退耕恢复15年刺槐林与自然植被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多洋 焦菊英 于卫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18,26,共8页
为探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恢复15年后刺槐人工林及自然植被的恢复特征,对安塞县三个流域"退耕还林"后栽植的15年左右刺槐林与林下植被及对应的自然恢复植被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刺槐林下发现植物60种,隶属于27个科... 为探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恢复15年后刺槐人工林及自然植被的恢复特征,对安塞县三个流域"退耕还林"后栽植的15年左右刺槐林与林下植被及对应的自然恢复植被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刺槐林下发现植物60种,隶属于27个科,49个属,以禾本科、菊科、豆科、蔷薇科植物居多;自然植被样地发现植物62种,隶属于21科49属,菊科、豆科和禾本科植物最多;无论刺槐林下还是自然植被,生长型多为一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水分生态型以旱生和旱中生植物为主,生活型方面地面芽植物占据优势地位;刺槐林下以狗尾草、赖草、牻牛儿苗、铁杆蒿、阿尔泰狗娃花及长芒草等为优势群落,而自然坡面以白羊草、达乌里胡枝子、铁杆蒿、阿尔泰狗娃花、长芒草及草木犀状黄耆等为优势群落;在阳坡自然恢复植被的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刺槐人工林(p<0.05),而在阴坡二者差异不显著;认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阳坡刺槐林的植被恢复应考虑到林木生长对林下层的抑制作用,对现存郁闭度过高的林分应及时进行间伐管理以促进下层植被生长,合理进行乔、灌、草的配置,丰富群落层次结构,提升刺槐林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自然恢复植被 物种组成 群落特征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开发建设项目中植被自然恢复的水土保持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常彦平 聂兴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8-141,共4页
通过分析最新的水土保持监测所获得的实地植被调查样方资料,论述了植被自然恢复在开发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作用,并结合监测实践,探讨了植被自然恢对水土保持评价指标的影响。(1)在山西省雨量较为充沛的地区,如果重视保留表土并用之覆... 通过分析最新的水土保持监测所获得的实地植被调查样方资料,论述了植被自然恢复在开发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作用,并结合监测实践,探讨了植被自然恢对水土保持评价指标的影响。(1)在山西省雨量较为充沛的地区,如果重视保留表土并用之覆盖地表,就能使地面植被得到较大程度的自然恢复,其恢复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比例约达25%。(2)在雨量较多地区的扰动地面,依靠植被自然恢复功能,可使植被盖度在1~2 a内达到50%以上,形成初级植被。(3)由于对乔灌木等深根性植物的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在1~2 a时间内,扰动地面上自然恢复所形成的植被一般为草本群落,并不能完全恢复当地的灌草植被、疏林灌草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自然恢复 植物群落 建群种 盖度
下载PDF
碱化草场禁牧后植被自然恢复效果观测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金艳 李树奎 朱翔宇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0年第5期127-127,共1页
齐齐哈尔市地处松嫩平原西部,现有草地面积55.07万hm2,草地"三化"(指退化、沙化、盐碱化)面积38.6万hm^2,占草地面积的70%;而碱化面积7.9万hm^2,碱化草地面积占草地面积的14.3%。碱化草地的治理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关键词 碱化草场 禁牧 植被自然恢复效果 观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