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中喀斯特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研究--以贵州省普定县为例 被引量:17
1
作者 司彬 姚小华 +2 位作者 任华东 李生 何丙辉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69-674,共6页
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将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演替过程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 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将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演替过程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从草丛阶段开始增加,草本层到藤刺灌丛阶段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则增长到次生乔林阶段达到峰值。草丛阶段和草灌阶段物种多样性为草本层>灌木层;藤刺灌丛阶段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最低,草本层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大小对比因测度方法不同而有差异;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物种多样性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在人为干扰较小的情况下,植物群落由草本植物占优势逐渐向灌木和乔木树种占优势转移,并最终形成喀斯特森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植被 自然演替 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黔中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方琳 王理德 +5 位作者 韩富贵 何芳兰 张莹花 郭春秀 柴成武 魏林源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59-1464,共6页
采用重要值、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对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不同年限退耕地自然恢复的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退耕地在50a自然恢复过程中... 采用重要值、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对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不同年限退耕地自然恢复的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退耕地在50a自然恢复过程中共出现植物34种,14科,其中灌木6种,草本28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的17.65%和82.35%;藜科(8种)、禾本科(6种)、蒺藜科(4种)植物占总物种数的52.94%。(2)研究区退耕后50a植物群落演替经历为:田旋花→藜→苦苣菜→骆驼蒿→骆驼蓬→盐生草→黑果枸杞→红砂→盐爪爪的演替过程。(3)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随退耕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出波动式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均匀度指数则呈现出在退耕初期(1~5a)先下降然后呈波动式上升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群落物种组成逐渐减少,植物群落演替向前发展的大致经历分为4个阶段:退耕1~5a为一年生草本和宿根植物迅速恢复阶段,退耕5~15a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向多年生草本演替阶段,退耕15~30a为多年生草本向多年生灌木演替阶段,退耕30~50a为多年生灌木植物稳定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下游 退耕地 物种多样性 自然演替
下载PDF
崇明东滩抛荒鱼塘的自然演替过程对水鸟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晓婷 牛俊英 +3 位作者 罗祖奎 张美 汤臣栋 王天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4050-4058,共9页
人工湿地抛荒的现象普遍存在,但针对抛荒后的自然演替过程对水鸟群落影响的研究较少。于2007、2008、2011年对崇明东滩自然抛荒的人工鱼塘水鸟群落展开调查,探究抛荒后的自然演替过程对水鸟群落结构及不同水鸟类群的影响。3a累计观察到... 人工湿地抛荒的现象普遍存在,但针对抛荒后的自然演替过程对水鸟群落影响的研究较少。于2007、2008、2011年对崇明东滩自然抛荒的人工鱼塘水鸟群落展开调查,探究抛荒后的自然演替过程对水鸟群落结构及不同水鸟类群的影响。3a累计观察到水鸟59种12819只,隶属6目12科。其中抛荒前最多,共53种11001只;抛荒第1年22种1673只;抛荒第4年最少,9种145只。鱼塘抛荒后水鸟种类和数量下降剧烈,物种多样性先上升再下降,均匀度逐年上升,优势度先下降再上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个群落特征都存在极显著年度差异(P1<0.01;P2<0.01;P3<0.01;P4=0.003;P5<0.01)。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类群水鸟的种类和数量逐年下降趋势明显,且年际差异极显著。即抛荒后的自然演替过程对水鸟群落产生了不利影响。建议采取人工管理措施防止旱化,增加环境异质性,恢复水鸟群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荒鱼塘 自然演替 水鸟群落 崇明东滩
下载PDF
贡嘎山亚高山森林自然演替特征与模拟 被引量:36
4
作者 程根伟 罗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049-1056,共8页
通过对贡嘎山典型天然林样地动态的调查和群落结构的研究 ,基本掌握了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森林植被的演替特征和过程 ,在自然生存竞争条件下 ,树木的种源通过扩散、就地下种和萌发新枝产生的幼苗只有极少数能够生长成大树。在树木繁育过... 通过对贡嘎山典型天然林样地动态的调查和群落结构的研究 ,基本掌握了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森林植被的演替特征和过程 ,在自然生存竞争条件下 ,树木的种源通过扩散、就地下种和萌发新枝产生的幼苗只有极少数能够生长成大树。在树木繁育过程中 ,光照、水分、温度和养分竞争是决定性条件 ,山地灾变干扰对森林的更新也具有重要作用。提出的贡嘎山森林演替模型 ( GFSM)在树木个体生命史模拟的基础上重现了群落的演替动态 ,特别是将土壤形成与树木演变结合起来 ,采用随机过程模拟气候波动及单木生长死亡的不确定性 ,揭示了亚高山天然条件下的森林个体与群落的行为动态 ,对于解决天然林更新与保护提供了系统的分析预测技术与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山 亚高山森林 自然演替特征 模拟 森林演替 林窗模型
下载PDF
哈尔滨城市人工林自然演替趋势 被引量:8
5
作者 佟静秋 牟长城 赖富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25,35,共3页
为了给经营管理城市人工林提供依据,采用分层数量调查与种群动态分析方法,研究了哈尔滨城市落叶松、白桦、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和樟子松人工林群落的自然演替趋势,结果表明:落叶松林将演替为家榆、黄波罗和水曲柳占优势的硬阔叶混交... 为了给经营管理城市人工林提供依据,采用分层数量调查与种群动态分析方法,研究了哈尔滨城市落叶松、白桦、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和樟子松人工林群落的自然演替趋势,结果表明:落叶松林将演替为家榆、黄波罗和水曲柳占优势的硬阔叶混交林;白桦林将演替为水曲柳和黄波罗占优势的硬阔叶混交林;水曲柳林将演替为糖槭、水曲柳和黄波罗占优势的硬阔叶混交林;胡桃楸林将演替为水曲柳和胡桃楸占优势的硬阔叶混交林;黄波罗林将演替为家榆、水曲柳占优势的硬阔叶混交林;樟子松林将演替为水曲柳、蒙古栎、黄波罗占优势的硬阔叶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工林 自然演替 自然经营模式
下载PDF
基于BP网络的典型草原群落自然演替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冯全 邵新庆 王赟文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51-255,共5页
以典型草原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草地生态系统自然演替恢复的动态变化,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以演替年度为输入量,群落的凋落物、含水量、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微生物量C、土壤N、地上生物量和多年生禾草密度为输出量,对典型草原群... 以典型草原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草地生态系统自然演替恢复的动态变化,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以演替年度为输入量,群落的凋落物、含水量、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微生物量C、土壤N、地上生物量和多年生禾草密度为输出量,对典型草原群落自然演替进程进行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BP-NN的稳定性较好,各参数预测结果的平均误差为2.04%,说明BP-NN可适用预测典型草原群落自然恢复演替,其优势在于可模拟了解较少或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较大的系统行为,这是传统数学模型所无法实现的,因而是对传统机理模型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人工神经网络 自然演替 预测
下载PDF
南方岩溶区植被自然演替恢复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马遵平 谢泽氡 《林业调查规划》 2006年第2期51-55,共5页
我国岩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5.93%,其绝大部分分布在南方地区。植被的自然演替是岩溶地区生态重建的主要方式。土壤是岩溶地区不易再生的最稀缺资源。文章分析了自然演替过程中的环境特征、养分特征、土壤种子库等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岩... 我国岩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5.93%,其绝大部分分布在南方地区。植被的自然演替是岩溶地区生态重建的主要方式。土壤是岩溶地区不易再生的最稀缺资源。文章分析了自然演替过程中的环境特征、养分特征、土壤种子库等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岩溶地区植被的顶极群落以及群落演替方向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自然演替 土壤环境 岩溶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磷矿废弃采石场自然演替初期植被特征
8
作者 尤继勇 吴雨峰 +5 位作者 张小平 康钉荣 杨育林 陈涤非 张好 李佳泳 《四川林业科技》 2017年第6期84-88,共5页
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四川盆地西北部磷矿废弃采石场的植被组成和自然演替情况。结果表明:该地自然定居植物共46种,隶属于20科37属,以菊科(12种)、禾本科(9种)最多。废弃地的初期演替状态可以总结为:裸地→草丛→草灌丛→灌丛,在... 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四川盆地西北部磷矿废弃采石场的植被组成和自然演替情况。结果表明:该地自然定居植物共46种,隶属于20科37属,以菊科(12种)、禾本科(9种)最多。废弃地的初期演替状态可以总结为:裸地→草丛→草灌丛→灌丛,在演替早期(<10 a),植被主要物种多为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体的先锋植物群落,演替中期(10 a^20 a)的植物群落构成则较为稳定的草本灌木优势群落,而到了演替后期(20 a^30 a),植物群落则形成了大量的灌丛。随着演替过程的进行,植物的多样性总体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草本植物多样性相对稳定,而木本植物多样性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本研究发现磷矿废弃地自然演替过程和植物多样性变化与其他矿种废弃地的植被演替是类似的,说明不同矿种废弃地的初期植被演替过程是大体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采石场 群落特征 自然演替 多样性
下载PDF
海法白三叶在西昌生态区自然演替繁种性能的测定分析
9
作者 陈艳 柳茜 张阳 《草业与畜牧》 2010年第6期11-12,共2页
通过选择西昌生态区白三叶海法(haifa)的自然演替地的随机抽样测定,得出每667m2产种量26.030kg,千粒重0.58g,成熟种子比率为91.87%,对分枝产种量有关性状的相关分析得出:影响分枝产种量的性状是分枝结实花序、分枝总长度、花序小花数和... 通过选择西昌生态区白三叶海法(haifa)的自然演替地的随机抽样测定,得出每667m2产种量26.030kg,千粒重0.58g,成熟种子比率为91.87%,对分枝产种量有关性状的相关分析得出:影响分枝产种量的性状是分枝结实花序、分枝总长度、花序小花数和分枝叶片数;综合测定表明经风土驯化自然演替后的白三叶海法适宜在西昌地区种植,并是建立白三叶种子生产的可选区域和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法白三叶 西昌生态区 自然演替 繁种性能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生态系统不同自然演替阶段中苔藓植物多样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籍烨 张朝晖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7-585,共9页
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研究了贵州喀斯特石漠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各演替阶段苔藓植物的群落特征及苔藓植物物种α和β多样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共有苔藓植物群落21种,并以美灰藓(Eurohypnum leptothallum)为优势... 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研究了贵州喀斯特石漠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各演替阶段苔藓植物的群落特征及苔藓植物物种α和β多样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共有苔藓植物群落21种,并以美灰藓(Eurohypnum leptothallum)为优势物种。苔藓植物α多样性指数随演替阶段的发展,表现出先下降、再反弹(藤刺灌丛阶段)、最后再次降低的变化趋势。苔藓植物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大小表现为:苔藓群落阶段(0.9392)>乔灌丛阶段(0.8675)>藤刺灌丛阶段(0.8651)>草灌丛阶段(0.7677)>草丛阶段(0.7676)。β多样性指数(Sorenson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苔藓植物群落随着演替阶段的发展,相同种类的数目随之减少,群落间相似性系数也逐渐降低。虽然苔藓植物群落在草丛阶段和藤刺灌丛阶段的相似性高于草丛阶段和草灌丛阶段之间的相似性系数,但总的相似性系数却呈现下降趋势。该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石漠生态系统演替的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喀斯特石漠地区 自然演替 物种组成 α多样性指数 β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岩溶型铝土矿尾矿堆不同自然演替阶段苔藓植物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欢 张朝晖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07-814,共8页
按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贵州省修文县小山坝岩溶型铝土矿区尾矿堆5个不同自然演替阶段苔藓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苔藓植物共有11科18属31种,其中藓类9科16属29种,苔类2科2属2种。在演替过程中,苔藓植物生活型单一,仅... 按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贵州省修文县小山坝岩溶型铝土矿区尾矿堆5个不同自然演替阶段苔藓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苔藓植物共有11科18属31种,其中藓类9科16属29种,苔类2科2属2种。在演替过程中,苔藓植物生活型单一,仅矮丛集型(占67.7%)和交织型(占32.3%),矮丛集型占优势地位。苔藓植物物种组成简单,纯群落较多,混合群落随演替阶段逐渐增多。(2)不同自然演替阶段苔藓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有所不同,裸岩阶段最低(0.196、0.283和-1.930),草灌丛阶段最高(3.470、1.281和2.342),乔灌木阶段逐渐下降(2.128、0.887和1.267)。苔藓植物种的替代速率与相似性变化趋势相反。小山坝岩溶型铝土矿区尾矿堆苔藓植物多样性在5个不同自然演替阶段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多样性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岩溶型铝土矿区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多样性 自然演替 尾矿堆 岩溶型铝土矿
下载PDF
井陉县采石场废弃地自然演替初期植被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栓堂 石丽丽 +1 位作者 李洁 王雄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7期116-117,144,共3页
[目的]分析采石场废弃地的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为人工辅助其生态恢复提供依据。[方法]在对河北省井陉县不同恢复年限采石场废弃地进行植物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群落特征、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自然演替2 a采石平台和自然演... [目的]分析采石场废弃地的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为人工辅助其生态恢复提供依据。[方法]在对河北省井陉县不同恢复年限采石场废弃地进行植物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群落特征、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自然演替2 a采石平台和自然演替2 a道路边坡的植物群落结构相似,物种组成较简单,以1年生草本为主,且物种多样性低;自然演替11 a采石平台和自然演替13 a道路边坡物种多样性较演替2 a标准地有较大提高,物种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结论]自然演替13 a道路边坡植被明显好于自然演替11a采石平台植被,通过改善采石废弃地的立地条件,遵循植被的演替规律,可以加快其植被演替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石场废弃地 自然演替群落 植被结构特征
下载PDF
辽西蒙古栎林的群落结构及自然演替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马金山 《绿色科技》 2017年第7期14-15,共2页
指出了辽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处在华北植物区系向长白和蒙古植物区系过渡地带,大批蒙古栎林以优势种或主要伴生树种的状态生长,通过对天然蒙古栎林进行乔木及林下灌木调查,掌握了林分结构及生长状况,对其提出了保护利用措施,以发挥... 指出了辽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处在华北植物区系向长白和蒙古植物区系过渡地带,大批蒙古栎林以优势种或主要伴生树种的状态生长,通过对天然蒙古栎林进行乔木及林下灌木调查,掌握了林分结构及生长状况,对其提出了保护利用措施,以发挥生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林 群落结构 自然演替 辽西
下载PDF
莱州湾柽柳自然演替与生态修复的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爱君 魏西 +4 位作者 高世营 许致波 段素兰 周峰 刘发邦 《河北林业科技》 2012年第3期65-66,共2页
柽柳因其独特的生物、生态特性,成为滨海盐碱地建群优势树种;然而柽柳通过竞争优势,植化相克作用,严重的阻滞了其他树种的生存,形成单一种群,降低了生物多样性,造成了滨海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自然分布大面积的柽柳灌丛植物群落,这是一... 柽柳因其独特的生物、生态特性,成为滨海盐碱地建群优势树种;然而柽柳通过竞争优势,植化相克作用,严重的阻滞了其他树种的生存,形成单一种群,降低了生物多样性,造成了滨海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自然分布大面积的柽柳灌丛植物群落,这是一种自然演替过程,这种演替过程和规律,给我们修复改造、利用大面积的滨海滩涂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柽柳 自然演替 生态修复
下载PDF
沙棘自然演替规律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金有 赵玉春 《陕西林业科技》 2010年第6期24-26,共3页
沙棘是阳性树种,通过风、鸟、兽等传播,首先侵入,然后占领地盘,大量萌生形成团块或片状沙棘林,随之从中间开始稀疏死亡,逐渐退出,土壤得到改良肥化,被其他树种侵入代替,再通过风、鸟、兽等传播,侵入新的地点,形成新的沙棘林分,重复以上... 沙棘是阳性树种,通过风、鸟、兽等传播,首先侵入,然后占领地盘,大量萌生形成团块或片状沙棘林,随之从中间开始稀疏死亡,逐渐退出,土壤得到改良肥化,被其他树种侵入代替,再通过风、鸟、兽等传播,侵入新的地点,形成新的沙棘林分,重复以上演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自然演替 规律
下载PDF
皖东石灰岩丘陵地退化人工林自然演替过程的研究
16
作者 王新洋 《安徽林业科技》 2016年第4期3-8,共6页
皖东丘陵地区分布有相对集中的石灰岩山地,岩石裸露、土壤瘠薄,加上易旱易涝的气候特征和不合理的人工造林等原因,导致人工林出现较大规模的退化现象,形成稀疏的落叶阔叶疏林地或灌木林地,造成林地浪费,土地利用率较低。笔者对退化的人... 皖东丘陵地区分布有相对集中的石灰岩山地,岩石裸露、土壤瘠薄,加上易旱易涝的气候特征和不合理的人工造林等原因,导致人工林出现较大规模的退化现象,形成稀疏的落叶阔叶疏林地或灌木林地,造成林地浪费,土地利用率较低。笔者对退化的人工林中稀疏的落叶阔叶树资源采取封禁保护措施,促进退化林地的自然演替,破解石灰岩山地更新造林难题,促进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修复,实现稳定的、可持续经营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 退化人工林 生态修复 自然演替 技术
下载PDF
皖东丘陵地区退化刺槐人工林自然演替过程的研究
17
作者 王懿君 《安徽林业科技》 2016年第5期22-24,共3页
本文为探索衰退小老树林和残次林更新复壮的路径、时间与可行性的措施,实现人工林的近自然经营和速生丰产的目标,对退化的人工刺槐林分开展了 10-15年封禁保护措施,并持续调查封禁后试验区内的树种生长、种群数量和林木蓄积量.结果表明... 本文为探索衰退小老树林和残次林更新复壮的路径、时间与可行性的措施,实现人工林的近自然经营和速生丰产的目标,对退化的人工刺槐林分开展了 10-15年封禁保护措施,并持续调查封禁后试验区内的树种生长、种群数量和林木蓄积量.结果表明,刺槐人工林退化后,可以通过10-15年封禁保护措施,达到自然生态修复的目的.自然演替丰富了树种,增加了种群数量,提升了林木蓄积量,其中朴树、黄连木是值得重点保护和培育的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人工林 自然演替 林地生产力
下载PDF
琅琊山风景名胜区退化黑松人工林自然演替规律的研究
18
作者 肖成宝 《安徽林业科技》 2019年第3期6-9,14,共5页
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是江淮丘陵地区石灰岩分布相对集中的山地,岩石裸露、土壤瘠薄,加上四季交替和雨水分布极不均匀形成的易旱易涝气候特征,以及不合理的人工造林等原因,导致出现较大规模的黑松人工林退化现象,生态和景观功能降低。本文... 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是江淮丘陵地区石灰岩分布相对集中的山地,岩石裸露、土壤瘠薄,加上四季交替和雨水分布极不均匀形成的易旱易涝气候特征,以及不合理的人工造林等原因,导致出现较大规模的黑松人工林退化现象,生态和景观功能降低。本文针对退化的人工黑松林中稀疏的落叶阔叶树种群,提出加强封禁保护措施,进一步促进退化黑松林地的自然演替,破解风景名胜区石灰岩山地退化林更新造林难题,促进自然生态修复,实现森林景观的稳定性和可持续经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松人工林 生态修复 自然演替
下载PDF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典型群落土壤碳氮储量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跃进 李沁谊 +1 位作者 王好才 时伟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5-53,共9页
[目的]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典型群落的土壤碳氮储量变化特征,为该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空间代时间方法,在重庆市中梁山喀斯特槽谷选取弃耕地(弃耕半年)、草地(5~10年)、灌丛(15~25年)... [目的]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典型群落的土壤碳氮储量变化特征,为该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空间代时间方法,在重庆市中梁山喀斯特槽谷选取弃耕地(弃耕半年)、草地(5~10年)、灌丛(15~25年)、灌乔林(30~40年)和乔木林(50~60年)作为一个植被自然恢复演替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集0~10、10~30、30~50、50~7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含量及碳氮比(C/N)和土壤pH,估算各演替序列下土壤碳氮储量,分析在自然恢复演替不同阶段的土壤碳氮含量与储量特征。[结果]植被自然恢复演替显著提高土壤SOC和TN含量与储量(P<0.001),灌乔阶段的土壤SOC和TN含量与储量最高,含量分别为57.75和6.31 g·kg^(-1),储量分别为87.71和10.06 t·hm^(-2),相比弃耕地阶段的碳氮储量分别增长51.88%和30.31%;各演替阶段0~30 cm土层SOC储量占0~70 cm土层的64.02%~73.68%,TN储量占64.73%~78.55%;0~70 cm土层C/N在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灌丛阶段最高,为9.56;0~30 cm土层C/N在乔木阶段最高,为9.98,30~70 cm土层C/N相对较低;土壤NH_(4)^(+)-N储量以灌乔阶段最高(0.103 t·hm^(-2));土壤NO_(3)^(-)-N储量以弃耕地阶段最高(0.076 t·hm^(-2)),其次为灌乔阶段(0.038 t·hm^(-2));土壤SOC和TN储量与土壤NH_(4)^(+)-N、NO_(3)^(-)-N和TP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此外,土壤SOC储量与土壤TN、TK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TN储量与土壤SO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C/N与土壤SOC、TN和NH_(4)^(+)-N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TP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TK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可显著提高土壤碳氮含量与储量(P<0.001),对0~30 cm土层的碳氮含量与储量、C/N的影响比在30~70 cm土层更明显。土壤碳氮储量与土壤养分循环存在一定关联。随植被自然恢复演替到灌乔阶段,土壤碳氮储量得到显著提升并达到峰值(P<0.001);植被自然恢复对土壤质量提升显著(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天然次生林 自然演替 碳氮 含量与储量
下载PDF
建瓯万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
20
《福建林业》 2024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1957年被划定为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1980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保护区位于建瓯市西部,总面积195公。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珍贵树种。据《四库全书》《建宁府志》《东杨宗谱》等文献记载... 1957年被划定为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1980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保护区位于建瓯市西部,总面积195公。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珍贵树种。据《四库全书》《建宁府志》《东杨宗谱》等文献记载,万木林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由当地先贤杨达卿以“植树一株,偿栗一斗”方式营造,经长期封禁保护和自然演替为现今富有特色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内分布有维管束植物167科131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闽楠、浙江楠、花榈木、红豆树、寒兰、细茎石斛、银粉蔷薇等23种,其中一级保护1种、二级保护22种;陆生脊椎动物89科240种,昆虫154科115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大灵猫、毛冠鹿、鸳鸯、褐翅鸦鹃、金裳凤蝶等42种,其中一级保护8种、二级保护34种。森林群落类型多样,观光木群落分布面积10公顷,为全国保存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生脊椎动物 褐翅鸦鹃 大灵猫 维管束植物 省级自然保护区 珍贵树种 主要保护对象 自然演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