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质灾变哲学意义的辩证思考——与徐道一等同志商榷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学民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1988年第1期1-4,共4页
1986年本刊第三期发表了徐道一等同志的“论地质灾变的哲学意义”一文后,编辑部又收到几篇与徐文商榷的文章。鉴于商榷的具体问题为当代地球科学进展对哲学提出的重大挑战性问题,故有必要深入讨论。百家争鸣是本刊一贯坚持的方针,我们... 1986年本刊第三期发表了徐道一等同志的“论地质灾变的哲学意义”一文后,编辑部又收到几篇与徐文商榷的文章。鉴于商榷的具体问题为当代地球科学进展对哲学提出的重大挑战性问题,故有必要深入讨论。百家争鸣是本刊一贯坚持的方针,我们深信这种争鸣既能繁荣学术,又能促进学术界的了解和团结。为此,本期选登朱学民、刘洪波二同志的两篇文章。考虑到广大地学界、哲学界对此争鸣问题很感兴趣,希望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又考虑到杂志只能对此提供有限的篇幅,所以本刊准备在今年第3期以笔谈会的形式发表一组有关地质灾变哲学问题的短文,欢迎来稿争鸣。每篇短文约一千字,要求观点明确,防止空泛,尽量避免与上述三文较多重复。为保证本刊今后顺利开展重大学术问題的争鸣,这里要再次强调,文章中切忌人身攻击或打棍子、扣帽子之类不正常倾向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意义 质变 量变积累 灾变 地质学 质量互变规律 规定性 自然灾变 商榷 非常规
下载PDF
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分区减灾对策 被引量:25
2
作者 高庆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258-264,共7页
文中以中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纬向构造带、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带、北西—北北西向构造带、经向构造带所控制的山川地貌及相关的地质环境、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基础 ,综述了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格局 ,提出了自然灾害宏观分... 文中以中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纬向构造带、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带、北西—北北西向构造带、经向构造带所控制的山川地貌及相关的地质环境、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基础 ,综述了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格局 ,提出了自然灾害宏观分布之东西分区、南北分带的规律 ;从自然灾变、承灾体的密度、价值和脆弱性及社会减灾能力三重因素 ,分析揭示了中国自然灾害的直接损失具有东部和南部高、西部和北部低 ,相对损失呈现中南部高 ,向东、向西和向北都逐渐降低的空间展布特征和自然灾害在时间上呈波动增长的特点。基于中国自然灾害分布的地区差异性 ,文章强调在中国必须实行分区减灾 ,即 ,根据灾情和国情的不同划分减灾区 ,采取不同的减灾对策。基于此 ,文中将中国划分为城市减灾区、东部沿海减灾区、中部减灾区、西部减灾区和海洋减灾区 ,同时还分别提出了与各减灾区特点相适应的分区减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变 自然灾害 灾害分布 减灾区 分区减灾对策
下载PDF
晚清乱世与社会传闻的盛行 被引量:1
3
作者 董丛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7-113,共7页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交迭,形势动荡紊乱,这成为当时传闻盛行的特定社会环境因素。如战乱常有,教案频发,朝政多变,灾祸连连,公众比较普遍地存在多重的危机感,大到国家民族的存亡,小到个人生存境遇,变端难卜,命运叵测。处于这种环境条件当中...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交迭,形势动荡紊乱,这成为当时传闻盛行的特定社会环境因素。如战乱常有,教案频发,朝政多变,灾祸连连,公众比较普遍地存在多重的危机感,大到国家民族的存亡,小到个人生存境遇,变端难卜,命运叵测。处于这种环境条件当中,特别是每当突发性事变来临之际,相关传闻便会在广大公众或特定群体中生发流布,产生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乱世 社会传闻 战乱环境 教案态势 朝政变端 自然灾变
下载PDF
古城灵韵化芝兰——读王西兰新作《大唐蒲东》
4
作者 张石山 《运城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古城 自然灾变 考古发掘 文明 概念化
下载PDF
古都旅游,开发不尽的宝藏
5
作者 朱士光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7-9,共3页
关键词 旅游业发展 古都 自然旅游资源 人类发展史 宝藏 开发 西北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 地貌景观 自然灾变
下载PDF
北宋时期长安古碑的两次劫难 被引量:1
6
作者 路远 《文博》 1998年第5期64-65,83,共3页
古人刻碑,是期望它传之久远.然而面对岁月的侵蚀,面对自然灾变和人为破坏,能保存至今的,毕竟是少数.长安是汉唐故都,当年刻立的碑碣,数量一定不少,但今天所能见到的隋以前碑刻,却廖廖无几,唐碑除存于西安碑林者外,亦大多毁失,可见曾遭... 古人刻碑,是期望它传之久远.然而面对岁月的侵蚀,面对自然灾变和人为破坏,能保存至今的,毕竟是少数.长安是汉唐故都,当年刻立的碑碣,数量一定不少,但今天所能见到的隋以前碑刻,却廖廖无几,唐碑除存于西安碑林者外,亦大多毁失,可见曾遭受的破坏之巨.乾隆本《西安府志·金石志》云:“关中金石之文甲于海内,……顾自唐末五季兵燹而后,一坏于宋姜遵之营浮图,再坏于韩缜之修灞桥,三坏于嘉靖乙卯地震,先后数百年,十盖已失其七八.”所列举的三次大的破坏,有两次系人为,而且都发生在北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时期 古碑 西安碑林 《长安史迹考》 自然灾变 人为破坏 四库全书 转运使 文化遗产 陈尧佐
下载PDF
新书架
7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77-1177,共1页
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变发展趋势预测研究 高庆华 等编著 该书以地球系统整体观为指导,系统研究了第四纪冰川与气候变化和太阳活动、地球旋转、地壳运动、海洋运动、生物活动及温室效应等方面的关系和影响,明确提出了气候变化... 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变发展趋势预测研究 高庆华 等编著 该书以地球系统整体观为指导,系统研究了第四纪冰川与气候变化和太阳活动、地球旋转、地壳运动、海洋运动、生物活动及温室效应等方面的关系和影响,明确提出了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多因子、多周期的冷暖交替变化;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书架 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问题 地球系统 温室效应 发展趋势 自然灾变
下载PDF
中国现代史的又一项开拓——读张水良的《中国灾荒史》
8
作者 周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154-155,共2页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阻滞社会发展的诸因素中不能低估自然灾害。灾害自古即有。《左传·宣公十六年》记曰:“凡火,人火曰火;夭火曰灾。”这里把自然发生的火患称作“灾”。随着历史的演进,“灾”被泛指水、火、旱...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阻滞社会发展的诸因素中不能低估自然灾害。灾害自古即有。《左传·宣公十六年》记曰:“凡火,人火曰火;夭火曰灾。”这里把自然发生的火患称作“灾”。随着历史的演进,“灾”被泛指水、火、旱、虫等自然灾害。不过,灾害与灾荒并非同一概念。灾害是自然灾变所致,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而灾荒是天灾与人祸的交织,如果自然灾害变成社会上的灾荒,这就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了。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共发生水旱灾害2085次,几乎平均每年有一次,其他风、电、蝗、疫等灾害则不计其数。历代反动统治者利用天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荒史 中国现代史 自然灾害 社会制度 灾害学 密切相关 水旱灾害 自然灾变 社会发展 历史记载
下载PDF
关于地震减灾的思考
9
作者 谢乐今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1-4,共4页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很强的自然灾变现象。它不是社会机体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以其无法抑制的破坏力量严重地干扰社会生产和生活。严重的地震灾害迫使我们去探索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期实现灾害性地震的预测和预报,实现抗震减...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很强的自然灾变现象。它不是社会机体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以其无法抑制的破坏力量严重地干扰社会生产和生活。严重的地震灾害迫使我们去探索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期实现灾害性地震的预测和预报,实现抗震减灾的宿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自然灾变 预测 抗震
下载PDF
“世界末日”排行榜
10
作者 李凤娇 《环境》 2008年第3期68-69,共2页
地球史上曾有过多次将生命毁于一旦的自然灾变,人们预言的“世界末日”有很多种版本,它们到底有什么依据?科学家排出了“世界末日”可能性排行榜。
关键词 排行榜 世界 自然灾变 地球史 科学家
下载PDF
“世界末日”排行榜
11
作者 马文会 《科学之友》 2005年第5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世界 排行榜 自然灾变 地球史
下载PDF
亘古的飘流
12
《飞碟探索》 1996年第4期19-20,共2页
亘·古·的·飘·流无数个冷寂的夜晚,仰望浩渺的星空,总有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震憾,一种说不清楚的触动。后来飘流在外,回首凝望家的方向,才发觉那种震颤和触动竟然是别样的乡愁。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可以移山填... 亘·古·的·飘·流无数个冷寂的夜晚,仰望浩渺的星空,总有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震憾,一种说不清楚的触动。后来飘流在外,回首凝望家的方向,才发觉那种震颤和触动竟然是别样的乡愁。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可以移山填海,改造自然,可以足不出户参与天下大事,可能通过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地球 恐怖主义 文明社会 基因重组 速度竞赛 和谐共存 自然灾变 史前文明 移民计划
下载PDF
显生宙非均变论古生态学
13
《地质科技动态》 1998年第10期9-10,共2页
关键词 显生宙 古生态学 非场变论 自然灾变
下载PDF
震积岩及其研究进展
14
作者 康新荣 《江汉石油科技》 2005年第2期62-62,共1页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变现象,在地层中,具有古地震事件记录的岩层称为震积岩(seismites)。震积岩(或地震岩,广义震积岩)主要包括地震过程中原地形成的震积岩(狭义震积岩)、地震引发海啸形成的海啸岩和地震引发重力流形成的震浊积岩(巨浊...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变现象,在地层中,具有古地震事件记录的岩层称为震积岩(seismites)。震积岩(或地震岩,广义震积岩)主要包括地震过程中原地形成的震积岩(狭义震积岩)、地震引发海啸形成的海啸岩和地震引发重力流形成的震浊积岩(巨浊积岩,Megaturbidite)3种类型,对其进行研究可为地壳构造演化提供动力学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积岩 研究进展 地壳构造演化 动力学解释 自然灾变 事件记录 地震过程 浊积岩 古地震 海啸岩 地层 地形
下载PDF
动物体内的化学作用
15
作者 郑彩云 《农经》 1999年第9期50-50,共1页
正确认识动物体内的化学物质及化学作用,对于饲养家禽家畜,特别是对挽救濒危物种,具有现实的意义。动物体内大多含有各种化学物质,并且参与体内的生物化学作用。这种化学作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协调生理活动,增强机体活力和适应自然灾变... 正确认识动物体内的化学物质及化学作用,对于饲养家禽家畜,特别是对挽救濒危物种,具有现实的意义。动物体内大多含有各种化学物质,并且参与体内的生物化学作用。这种化学作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协调生理活动,增强机体活力和适应自然灾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生物化学作用 化学物质 正确认识 动物体 视网膜 自然灾变 家禽家畜 新陈代谢 增强机
下载PDF
The Impact of Catastrophic Natural Disaster on Land-Use Changes of Qingping Town and the Selection of Suitable Land for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被引量:1
16
作者 YU Hui LIU Shaoquan +3 位作者 GUO Shili HU Ying ZHENG Zhijun SHE Ta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6期827-834,共8页
A Ms 8.0 large earthquake occurred in Sichuan,China on May 12,2008(hereafter called 5.12 Earthquake),and then a large debris flow happened in the quake-hit Qingping Township of Mianzhu county on August 13,2008(here... A Ms 8.0 large earthquake occurred in Sichuan,China on May 12,2008(hereafter called 5.12 Earthquake),and then a large debris flow happened in the quake-hit Qingping Township of Mianzhu county on August 13,2008(hereafter called 8.13 Debris Flow).The influence of two disasters on the changes in land use were analyzed by using highresolution aerial photos and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s taken before and after the 5.12 Earthquake and 8.13 Debris Flow,the selection of suitable construction land were studied by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rom the selection of resettlement areas and through field surveys and with land use transfer model and analytical model in combination with RS and G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5.12 Earthquake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far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8.13 Debris Flow;there were more salient conflicts between population and land after the earthquake.Sites for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should not be in disaster-prone areas or in gully-facing areas.Suitable land for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in I-1~I-5 low-hazard zones is optimal settlement areas for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Debris flow Land use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原文传递
Empirical Evidence of Natural Shocks, Risk Perceptions and Resilience from Cameroon
17
作者 Roland Azibo Balgah Innocent Ndoh Mbue +1 位作者 Gertrud Buchenrieder Moses Tita Mogho Njoy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2年第12期1344-1355,共12页
Invariably, it is the poorest of the poor who are mostly affected by perverse disasters, policies and laws. A major concern in disaster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ck experiences and victims' p... Invariably, it is the poorest of the poor who are mostly affected by perverse disasters, policies and laws. A major concern in disaster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ck experiences and victims' perceptions of risk, as well as their possible effect on victims' behavior for resilience and adaptation. We explore this relationship on victimized households of the 1986 Lake Nyos disaster, employing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Matching was done with non-affected households. Both groups affected and non-affected households were of adequate size, and subject to the same questionnaire. Selection of (470) test and matching households was purposely limited to nine of the ten towns accommodating both survivors and non survivors of the examined disaster. A list constructed with traditional rulers in each village allowed for random sampling of non victims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We then compare households affected by the disaster with those who were not. The results reveal differentiated perceptions of risk and management behavior contingent on whether households experienced the shock or not. However, solidarity and reciprocity remained extremely high an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st both household types, suggesting resilience of endogenous, informal risk response mechanisms to natural shock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analyzing risk perceptions can help explain why some individuals, households or communities may be resilient to shocks and others not. We argue for a combination of subjective perceptions and objective shock analysis, especially if the analyst hopes to influence poli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shocks RISK PERCEPTIONS RESILIENCE Lake Nyos Cameroon.
下载PDF
认识灾变 被引量:3
18
作者 罗康隆 杨庭硕 《人与生物圈》 2008年第4期1-1,共1页
在人类生息的地球上,能直接影响人类安全的灾变,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灾变、生态灾变和社会灾变。任何一类灾变往往与另外两类灾变相关或并发。而三类灾变是立足于人类安全而提出的文化概念,为此,人类对灾变的理解中必然打上价值判断... 在人类生息的地球上,能直接影响人类安全的灾变,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灾变、生态灾变和社会灾变。任何一类灾变往往与另外两类灾变相关或并发。而三类灾变是立足于人类安全而提出的文化概念,为此,人类对灾变的理解中必然打上价值判断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变 人类安全 生态灾变 价值判断
原文传递
报刊文摘
19
《新疆人大》 1995年第12期11-11,13+15,共3页
唐朝的"检举箱"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武则天令工匠铸铜为"匦",称"铜匦"。它四面开口分类,东面的叫"延恩",专供投诗词文章,是为自荐求仕的人开的;南面的叫"招谏",专为上书评议朝... 唐朝的"检举箱"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武则天令工匠铸铜为"匦",称"铜匦"。它四面开口分类,东面的叫"延恩",专供投诗词文章,是为自荐求仕的人开的;南面的叫"招谏",专为上书评议朝政得失的人开设;西面的叫"伸冤",专为有冤屈的人开设;北面的叫"通玄",专为研究自然灾变及提供军情的人开设。后来"铜匦"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检举箱"、"意见箱"。(摘自《人民政坛》)公然践踏法律的典型案件最近,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广东省某镇有24名人大代表接受一个体户1000至3000元不等的贿赂,出卖了选举权,选举该个体户为镇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大代表 自然灾变 选举权 文摘 资治通鉴 个体户 报刊 典型案件 法律 中央电视台
原文传递
“世界末日”N个版本
20
《黄金时代(上半月)》 2008年第6期20-20,共1页
地球史上曾有过多次将生命毁于一旦的自然灾变,人们预言的"世界末日"也有很多种版本。最近,由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科学家组成国际专家小组,按可能性大小排出所谓的"世界末日"顺序。
关键词 世界末日 科研中心 利物浦大学 自然灾变 版本 哈佛大学 地球史 科学家 专家小组 可能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