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下水中氯苯类污染物的自然衰减微生物响应
1
作者 张婉莹 李青青 +3 位作者 张施阳 周栋 郭琳 杨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178,共7页
监控自然衰减技术作为多相抽提措施后的绿色联合修复技术,在氯苯类污染物地下水修复工程案例中存在空白,其修复效果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以氯苯类污染场地地下水多相抽提后污染源727 d的自然衰减监控为基础,从实际工程案例的角度... 监控自然衰减技术作为多相抽提措施后的绿色联合修复技术,在氯苯类污染物地下水修复工程案例中存在空白,其修复效果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以氯苯类污染场地地下水多相抽提后污染源727 d的自然衰减监控为基础,从实际工程案例的角度出发,评价氯苯类污染物的自然衰减能力,探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衰减的727d中,浅层地下水中1,2-二氯苯、1,4-二氯苯的质量浓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不符合一阶衰减模型;在416 d时,1,2-二氯苯、1,4-二氯苯在脱氯菌的作用下向氯苯转化;在529 d时,存在氯苯向苯的脱氯转化。在中试开展前,场地内地下水中可能的脱氯降解菌属以Desulfomonile、Geobacter、Deha-lobacter、Desulfovibrio为主,中试后416 d优势菌属转变为Pseudomonas,到727 d转变为Dehalogenimonas、Pseudomonas、Desulfovi-brio。二氯苯降解至一氯苯阶段,需要更多的脱氯菌参与,群落多样性水平较低;一氯苯降解至苯阶段,群落结构更接近无污染状态,群落多样性水平较高。中试后416 d内细菌群落结构向有氧菌转化,416 d后向厌氧菌转化。该研究可为氯苯类污染地下水经济、绿色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苯类污染场地 地下水修复 自然衰减 多相抽提
原文传递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土壤中赤霉酸自然衰减规律研究
2
作者 李京芳 胡晓蕾 陈亮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7,共8页
作为一种施用范围广、用量大的微毒农药,赤霉酸(GA3)的高溶解度会造成其在土壤中的弱吸附和强迁移并伴随强烈的自然衰减,且受到间歇性灌溉过程中变化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土壤中GA3的自然衰减规律。通... 作为一种施用范围广、用量大的微毒农药,赤霉酸(GA3)的高溶解度会造成其在土壤中的弱吸附和强迁移并伴随强烈的自然衰减,且受到间歇性灌溉过程中变化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土壤中GA3的自然衰减规律。通过设置10%、20%、30%的3种土壤含水率,研究了不同土壤含水率条件下GA3的自然衰减规律,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对GA3自然衰减过程的影响,定性识别了GA3自然衰减产物。结果表明:(1)实验结束(34 d)时初始含水率为10%、20%和30%的灭菌组和未灭菌组土壤中GA3的自然衰减率分别为87.77%、89.70%、90.70%和87.70%、94.47%、95.87%,其自然衰减半衰期分别为12.38,12.16,12.60d和8.56,6.80,7.07d;(2)含水率对灭菌组土壤GA3的自然衰减速率无显著影响,未灭菌组在不同土壤含水率条件下GA3自然衰减速率有差异(20%土壤含水率最大);(3)在水解作用的基础上,土壤微生物降解进一步促进了GA3的自然衰减,且生物降解贡献率为39.62%±7.58%;(4)GA3主要自然衰减产物为异构赤霉酸与赤霉烯酸(其中异构赤霉酸占比更大),未来需要进一步关注GA3自然衰减产物在环境中的生物毒性与环境风险。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农业生产过程土壤中GA3的环境行为,并为其环境毒性及潜在风险评估与管控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霉酸 土壤 自然衰减 水解作用 生物降解 含水率
下载PDF
基于碳排放的石化场地气相自然衰减定量研究
3
作者 关俊杰 熊峰 +10 位作者 蒋雨 乔建平 马志远 黄杰锐 万雨若 李正芳 林梦源 包育文 闫京瑞 费文博 马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4-1070,共7页
使用动态通量箱法测量CO_(2)通量,对某石化场地污染源区的轻非水相液体(LNAPL)自然衰减速率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显示,在污染区10万m^(2)的面积内,石油烃生物降解产生的CO_(2)空间平均通量为0.59μmol/(m^(2)·s),对应的LNAPL自然衰... 使用动态通量箱法测量CO_(2)通量,对某石化场地污染源区的轻非水相液体(LNAPL)自然衰减速率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显示,在污染区10万m^(2)的面积内,石油烃生物降解产生的CO_(2)空间平均通量为0.59μmol/(m^(2)·s),对应的LNAPL自然衰减速率为31.1t石油烃/a,测量值在其他场地报道的自然衰减速率范围内.这一结果表明污染源区存在活跃的石油烃自然衰减过程.LNAPL自然衰减速率受温度和气压的影响,因此如需获得更精准的年平均自然衰减速率,需要进行季节性测量.本场地一年自然衰减的碳排放量为85t,达到了某农药厂风险管控5a碳排放量的19%,由自然衰减造成的碳排放量应加入到污染场地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中.本研究结果可为自然衰减速率评估以及碳排放核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轻非水相液体 石油 自然衰减速率 二氧化碳通量
下载PDF
关于地下水中氯代烃污染监测自然衰减的研究
4
作者 严冬冬 柳鸿明 +2 位作者 徐从海 黄永军 朱晓蕾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第5期130-132,共3页
监测自然衰减技术(MNA)作为地下水修复的一种可选方法已得到普遍认可,应用监测自然衰减技术之前须进行自然衰减有效性评价。本文针对地下水氯代烃污染修复用的监测自然衰减进行了实验室小试研究,以四氯化碳等氯代烃污染地下水为研究对象... 监测自然衰减技术(MNA)作为地下水修复的一种可选方法已得到普遍认可,应用监测自然衰减技术之前须进行自然衰减有效性评价。本文针对地下水氯代烃污染修复用的监测自然衰减进行了实验室小试研究,以四氯化碳等氯代烃污染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监测自然衰减研究。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监测数据对比,分析监测自然衰减对氯代烃衰减的效果,其中四氯化碳衰减效果最佳,四氯乙烯等氯代烃衰减效果较好,低浓度的以四氯化碳为主的氯代烃污染场地可以采用监测自然衰减的修复技术进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自然衰减 微生物降解 地下水 氯代烃 四氯化碳
下载PDF
某石油烃污染区域土壤自然衰减恢复效果研究
5
作者 娜孜拉·扎曼别克 吴智慧 +2 位作者 张琳 塔勒哈尔·库尔曼别克 胡潇涵 《新疆环境保护》 2024年第1期15-20,共6页
以干旱区石油开采油井突发复杂状况导致的石油烃污染土壤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域石油烃污染区域面积较大,主要是天然牧草地。在不扰动区域天然植被生态系统的情况下,通过土壤石油烃自然衰减效果监测研究,结果显示:经过2年的自然恢复期,污... 以干旱区石油开采油井突发复杂状况导致的石油烃污染土壤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域石油烃污染区域面积较大,主要是天然牧草地。在不扰动区域天然植被生态系统的情况下,通过土壤石油烃自然衰减效果监测研究,结果显示:经过2年的自然恢复期,污染区域土壤中石油烃浓度超过对照点基线水平值的面积由原85.6%下降至56.8%,石油烃浓度降解率范围可达到27%~99%。表明土壤污染面积较大、石油烃污染物浓度未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时,自然衰减成为土壤污染物恢复的最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污染土壤 自然衰减监测 恢复效果
下载PDF
海岸带石油污染物自然衰减研究综述 被引量:2
6
作者 杨霄 邵帅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9-370,共12页
石油在海岸带泄漏后会形成长期危害生态环境的污染源区。在水动力、微生物和地球化学等的作用下,石油污染物的质量、浓度、体积、毒性和流动性降低的过程称为自然衰减。本文系统综述了海岸带石油污染物的自然衰减特征及其研究手段,阐明... 石油在海岸带泄漏后会形成长期危害生态环境的污染源区。在水动力、微生物和地球化学等的作用下,石油污染物的质量、浓度、体积、毒性和流动性降低的过程称为自然衰减。本文系统综述了海岸带石油污染物的自然衰减特征及其研究手段,阐明了石油性质、沉积物类型、水动力因素、光氧化反应和微生物等因素对海岸带石油污染源区自然衰减的影响,归纳总结了表征石油污染源区自然衰减过程的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和地球物理指标。同时,通过总结自然衰减过程的预测方法,指出了研究方向多学科交叉、多数据驱动的重点及难点,最后对海岸带石油污染源区自然衰减研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海岸带 石油 污染源区 自然衰减
下载PDF
天津某化工厂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中1,2,3-三氯丙烷和苯监控自然衰减与环境修复建议
7
作者 李卉 钱永 +5 位作者 韩占涛 孔祥科 张威 马丽莎 张先富 田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46-1459,共14页
【研究目的】氯代烃、苯系物等有机污染物对中国地下水环境造成重要威胁,监控自然衰减技术在场地污染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监控自然衰减技术,有利于推动地下水有机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技术发展。【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某化工污染... 【研究目的】氯代烃、苯系物等有机污染物对中国地下水环境造成重要威胁,监控自然衰减技术在场地污染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监控自然衰减技术,有利于推动地下水有机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技术发展。【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某化工污染场地地下水中1,2,3-三氯丙烷(TCP)和苯3年的长期监测,对地下水污染物浓度、氧化还原电位(ORP)、硝酸盐浓度的变化及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了场地不同含水层TCP和苯的自然衰减特征,并采用一级衰减动力学方程,计算了污染源区TCP和苯自然衰减能力。【研究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存在不同程度的TCP和苯的自然衰减;潜水及承压含水层地下水ORP值分别为-225~-57 mV和-182~-3 mV,为中—强还原环境,具备有机污染物厌氧生物降解基础环境条件;与非污染源区、承压含水层相比,污染源区、潜水含水层地下水微生物自然衰减作用更强,其中,污染源区MMW02监测井潜水含水层地下水TCP和苯的降解率分别为80.00%和77.88%;潜水含水层TCP和苯的衰减速率分别为0.0018 d^(-1)和0.0016 d^(-1),承压含水层TCP和苯的衰减速率分别为0.001 d^(-1)和0.0015 d^(-1)。【结论】针对地下水污染程度的不同,将监控自然衰减技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方法、技术联合使用,是低成本、高效率修复该类工业污染场地地下水有机污染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场地 1 2 3-三氯丙烷 自然衰减 微生物降解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天津市
下载PDF
典型地球化学与水文地质特征对污染物自然衰减影响研究进展
8
作者 赵萌 姜永海 +4 位作者 冯帆 贾永锋 廉新颖 尚长健 臧永歌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0-261,共12页
监测自然衰减技术(MNA)作为污染场地有效的风险防控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应用的核心是确定污染物衰减能力及效率。而其衰减能力及效率会受到污染物本身特性,以及场地典型地球化学、水文地质条件等固有特征影响,明确场地... 监测自然衰减技术(MNA)作为污染场地有效的风险防控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应用的核心是确定污染物衰减能力及效率。而其衰减能力及效率会受到污染物本身特性,以及场地典型地球化学、水文地质条件等固有特征影响,明确场地固有性质对污染物自然衰减的影响对该技术的合理应用具有更为重要的实际意义。以场地典型地球化学特征与水文地质特征为重点,阐述了两者对地下水中污染物自然衰减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沉积物有机质和矿物组成等典型地球化学特征控制污染物的吸附络合行为,同时参与电子传递过程从而影响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及化学转化过程;水文地质条件方面,含水层岩性及结构特征会导致渗透性、吸附解吸能力有所差异,从而影响污染物的自然衰减能力,地下水流速控制污染物对流弥散作用,同时影响污染物从沉积物固相向地下水的溶解释放以及生物降解动力学过程。总体上,由于有机质、矿物、微生物组分的复杂性,加之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均质性,场地固有性质对污染物自然衰减的影响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要通过长期的场地监测,识别污染物衰减的时空动态规律,深化对场地典型地球化学、水文地质条件与污染物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衰减 污染物 有机质 矿物组成 水文地质 微生物降解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某污染场地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质组成特征及其自然衰减指示作用
9
作者 赵萌 姜永海 +4 位作者 贾永锋 廉新颖 尚长健 臧永歌 冯帆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86-1594,共9页
溶解性有机质(DOM)影响着地下水中污染物的降解转化行为,其结构组成的变化可以反映外来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以山东某污染场地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荧光光谱(EEM)、同步荧光光谱(SFS)和荧光区域体积积分法(FRI)分析研究区地下水... 溶解性有机质(DOM)影响着地下水中污染物的降解转化行为,其结构组成的变化可以反映外来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以山东某污染场地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荧光光谱(EEM)、同步荧光光谱(SFS)和荧光区域体积积分法(FRI)分析研究区地下水DOM的组成及结构变化规律,并结合自然衰减能力评估方法——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分析方法和微生物学分析方法探讨DOM光谱信息对地下水有机污染自然衰减效果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在地下水有机污染持续存在和长期的微生物作用下,地下水DOM中类腐殖质和类蛋白物质组分含量均增加,随着生物降解作用越来越强烈,DOM中类蛋白物质占比逐渐升高。基于FRI分区理论,提出可用特定荧光分区相对含量比〔P(Ⅰ+Ⅱ)/PⅤ〕,即类蛋白物质与类腐殖质物质的相对含量比,作为快速判断地下水有机污染自然衰减生物作用效果的代替表征指标,P(Ⅰ+Ⅱ)/PⅤ越大,表明自然衰减中的生物降解作用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溶解性有机质(DOM) 荧光特征 自然衰减
下载PDF
考虑生物降解的含水层苯酚自然衰减的数值模拟研究
10
作者 胡立堂 田蕾 +1 位作者 王岽 黄诗棋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46,共10页
监测自然衰减(MNA)是一种应用较广的经济有效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而非水相液体(NAPL)在非均质地层中的运移过程是自然衰减效果评估的重要内容。为了准确刻画多相流体在土壤及地下水中的生物降解过程,以我国北方某典型苯酚污染... 监测自然衰减(MNA)是一种应用较广的经济有效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而非水相液体(NAPL)在非均质地层中的运移过程是自然衰减效果评估的重要内容。为了准确刻画多相流体在土壤及地下水中的生物降解过程,以我国北方某典型苯酚污染场地为例,基于连续三年的地下水质动态监测数据,利用多相流数值模拟软件TOUGH3/TMVOCBio构建了考虑Monod生物降解过程的苯酚运移的多相流数值模型。模型再现了现状条件下多相态苯酚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过程,分析了吸附和Monod生物降解参数的敏感性。最后,讨论了吸附和微生物降解参数不确定条件下,溶解、挥发、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去除苯酚贡献率,对污染源处置的2种情景进行了模拟预测。研究发现,苯酚呈现间歇性泄漏,在地下介质中以吸附相为主,其次为液相和气相,最少为自由相。在参数不确定性影响下,生物降解作用为17.91%~58.02%,并且降水条件会影响苯酚浓度的季节性变化。在未来20年内,在苯酚污染源完全去除和保持现状泄漏条件时,第20年末苯酚总质量去除率分别达到98%和80%以上。识别了多相流模型中敏感性较高的生物降解参数,为石化场地有机物生物降解过程数值模拟提供参考,同时可为我国MNA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水相液体 监测自然衰减 数值模拟 敏感性分析 土壤-地下水系统
下载PDF
FeS介导下的1,2-二溴乙烷非生物自然衰减 被引量:1
11
作者 谷春云 廖高明 +1 位作者 邓一荣 马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632-4638,共7页
研究了在厌氧环境中FeS(马基诺矿)对1,2-二溴乙烷(EDB)的还原降解.结果显示,在厌氧条件下FeS可有效降解EDB,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校正后的kobs为(0.065±0.003)d^(-1)(R^(2)=0.91),EDB降解半衰期为11d.综合运用比表面仪(BET... 研究了在厌氧环境中FeS(马基诺矿)对1,2-二溴乙烷(EDB)的还原降解.结果显示,在厌氧条件下FeS可有效降解EDB,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校正后的kobs为(0.065±0.003)d^(-1)(R^(2)=0.91),EDB降解半衰期为11d.综合运用比表面仪(BET),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SEM-EDS)对反应前后的FeS进行了表征,数据显示FeS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为反应提供了较多的活性位点.随着反应的进行FeS会转化为针铁矿(FeO(OH))和硫复铁矿(Fe_(3)S_(4)).EDB的降解速率随着硫化物浓度和FeS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在高pH值条件下EDB降解的更快.另外金属离子Co^(2+)和Cu^(2+)能促进FeS对EDB的降解,而Mn^(2+)则会抑制该反应.综上,含水层介质中的FeS可以实现EDB的非生物自然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代烃 地下水修复 地下水污染 加油站 自然衰减 含铅汽油 非生物降解 含铁矿物
下载PDF
广州某地下水污染场地监控自然衰减修复模拟 被引量:3
12
作者 袁昊辰 张幼宽 梁修雨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68-278,共11页
监控自然衰减(MNA)作为一种成本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物、对污染场地环境影响较小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值得实践与研究。选取广州某地下水污染场地作为研究区,评价MNA修复方法的适用性。基于水文地质条件... 监控自然衰减(MNA)作为一种成本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物、对污染场地环境影响较小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值得实践与研究。选取广州某地下水污染场地作为研究区,评价MNA修复方法的适用性。基于水文地质条件及污染现状分析,运用地下水数值模拟程序MODFLOW建立了污染场地地下水流模型,运用污染物迁移数值模拟程序MT3DMS建立了场地污染物迁移模型,分别模拟了场地地下水流、主要污染物总石油烃(TPH)和重金属镍(Ni)的迁移过程。基于模型,对比监控自然衰减和抽出处理与监控自然衰减结合的2种方案修复效果。结果表明,TPH和Ni对于Freundlich常数及Freundlich指数变化均较为敏感;TPH的自然衰减效果较好,采用自然衰减方案,经过850 d可由初始浓度1.52 mg/L衰减到修复目标值(0.3 mg/L);Ni衰减较慢,适宜采用结合抽出处理的监控下自然衰减方案,经过300 d可由初始浓度0.13 mg/L达到修复目标值(0.02 mg/L)。在自然衰减能力较强或地下水流速较缓的条件下,适宜采用监控自然衰减修复方案;在自然衰减能力较弱或地下水有显著流动的情况下,适宜采用结合抽出处理的监控自然衰减修复方案。研究结果对地下水污染修复具有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控自然衰减 地下水污染修复 数值模拟 抽出处理
下载PDF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监控自然衰减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8
13
作者 李元杰 王森杰 +2 位作者 张敏 何泽 张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85-1193,共9页
我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形势严峻,污染场地数量巨大、类型复杂,相应的管理和修复技术体系仍然滞后.监控自然衰减(MNA)作为一种基于污染风险管控的场地修复和长期监测方法,是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中较为经济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实现修复... 我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形势严峻,污染场地数量巨大、类型复杂,相应的管理和修复技术体系仍然滞后.监控自然衰减(MNA)作为一种基于污染风险管控的场地修复和长期监测方法,是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中较为经济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实现修复的成本效益最大化.近几年来MNA在美国污染场地修复中的应用比例约占30%左右,场地修复的平均成本为数十万美元.本文介绍了MNA方法的来源和发展,总结了MNA的国内外研究应用进展和相关的核心技术手段,与典型修复方法的成本进行了比较,以期为MNA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土壤 地下水 监控自然衰减 修复技术
下载PDF
柴油污染包气带砂层中的自然衰减作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勇胜 王冰 +3 位作者 屈智慧 郑苇 贾旭 孙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9-393,共5页
通过实验定量研究了柴油污染包气带砂层自然衰减过程中吸附、生物和挥发作用。经吸附实验,确定了细砂对柴油饱和污水的吸附平衡时间为24 h,对总石油烃(TPH)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为234 mg/kg。同时,确定了ρ(HgCl2)=1 000 mg/L为抑制生物作... 通过实验定量研究了柴油污染包气带砂层自然衰减过程中吸附、生物和挥发作用。经吸附实验,确定了细砂对柴油饱和污水的吸附平衡时间为24 h,对总石油烃(TPH)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为234 mg/kg。同时,确定了ρ(HgCl2)=1 000 mg/L为抑制生物作用最有效的投加浓度。通过3个砂柱的对比实验,建立了柴油污染包气带砂层中生物作用和挥发作用的一级衰减动力学方程和半衰期。根据实验可知,包气带砂层从未受柴油污染到污染一段时间后的自然衰减过程中,吸附、生物和挥发作用均占有重要比例,是非常主要的衰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包气带 自然衰减 污染
下载PDF
1,2-二氯乙烷自然衰减过程中模拟饱和含水层的氧化还原条件变化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大定 谢云峰 +3 位作者 柳晓娟 孔祥斌 曹云者 李发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98-1403,共6页
为研究自然条件下饱和含水层中1,2-DCA(1,2-二氯乙烷)的自然衰减过程及该过程中含水层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特征,利用室内连续水流土柱模拟饱和含水层,研究生物降解作用对1,2-DCA自然衰减的贡献以及饱和含水层环境条件的动态变化规律.初始... 为研究自然条件下饱和含水层中1,2-DCA(1,2-二氯乙烷)的自然衰减过程及该过程中含水层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特征,利用室内连续水流土柱模拟饱和含水层,研究生物降解作用对1,2-DCA自然衰减的贡献以及饱和含水层环境条件的动态变化规律.初始ρ(1,2-DCA)为50 mg/L,模拟地下水流速为450μL/min,模拟试验连续进行30 d,分别监测ρ(1,2-DCA)和水环境指标.结果表明,1,2-DCA自然衰减的一级速率常数为0.068 9 d-1,其中生物降解作用的贡献率为6.34%.1,2-DCA自然衰减过程中,NO3-首先充当生物降解的电子受体,随后Fe3+、SO42-依次发生反应,土柱内部不同高度出现了氧化还原分带,分别是硫酸盐还原带、铁盐还原带、硝酸盐还原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二氯乙烷 含水层 自然衰减 电子受体 氧化还原
下载PDF
石油类污染场地的自然衰减作用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威 苏小四 +1 位作者 张玉玲 郑昭贤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310-314,327,共6页
在野外石油类污染场地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场地地下水中总石油烃的吸附、生物降解等自然衰减作用进行研究。开展了砂质粉土、粉砂、细砂等场地包气带、含水层介质对总石油烃的吸附动力学实验、等温吸附实验、不同矿化度吸附... 在野外石油类污染场地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场地地下水中总石油烃的吸附、生物降解等自然衰减作用进行研究。开展了砂质粉土、粉砂、细砂等场地包气带、含水层介质对总石油烃的吸附动力学实验、等温吸附实验、不同矿化度吸附实验、生物降解实验和挥发实验等。实验结果显示,砂质粉土、粉砂、细砂的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4、7和10 h;通过计算确定了每种介质对总石油烃的等温吸附模型。矿化度对介质吸附总石油烃能力的影响表现为,矿化度越高吸附量越高。生物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在场地水土条件下,降解能力最强,且降解符合一级衰减动力学方程。研究表明,地下水受到污染后,吸附、降解、挥发等自然衰减作用对地下水石油类污染物的去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衰减 吸附 生物降解 挥发
下载PDF
氯代有机物污染场地的监控自然衰减修复初探 被引量:15
17
作者 陈然然 祝欣 +2 位作者 林玉锁 余冉 龙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361-2369,共9页
氯代有机物因其高毒性、高富集性、高环境残留的特点及其'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被美国环保局(EPA)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氯代有机物污染场地的传统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方式修复费用相对较高,对污染场地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监... 氯代有机物因其高毒性、高富集性、高环境残留的特点及其'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被美国环保局(EPA)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氯代有机物污染场地的传统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方式修复费用相对较高,对污染场地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监控自然衰减(MNA)是一种国际上应用较广的污染场地修复和管理技术,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得到关注,其利用污染物自身的自然衰减作用达到修复目标,从而降低修复成本,规避工程风险。本文重点介绍监控自然衰减技术,并结合氯代有机物自然衰减过程中的生物降解作用、降解途径与机理、主要降解菌和酶等要素对氯代有机物污染场地实施监控自然衰减修复的可行性进行初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有机物 污染场地 自然衰减 修复 生物过程 降解
下载PDF
北天堂垃圾污染场地氧化还原分带及污染物自然衰减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董军 赵勇胜 +2 位作者 王翊虹 陈忠荣 洪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265-3269,共5页
通过对北京市北天堂垃圾填埋场周围实际监测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垃圾填埋污染场地的氧化还原分带和污染物的自然衰减作用.结果表明,北天堂垃圾填埋污染场地存在氧化还原分带现象,依据各氧化还原带标志性物质浓度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划分... 通过对北京市北天堂垃圾填埋场周围实际监测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垃圾填埋污染场地的氧化还原分带和污染物的自然衰减作用.结果表明,北天堂垃圾填埋污染场地存在氧化还原分带现象,依据各氧化还原带标志性物质浓度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划分了5个氧化还原带,即产甲烷带、硫酸盐还原带、铁还原带、硝酸盐还原带和氧还原带.不同有机污染物在不同的氧化还原带中的衰减不同;挥发酚和氰化物在硫酸盐还原带中的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0.005和0.019μg/L;Cr、Pb、Ni、As、Cu、Cd、Zn和Mn等重金属在产甲烷带中的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25.11、33.82、29.93、3.18、2.3、0.1、283.1、1220μg/L.因此,氧化还原带对污染物的衰减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带 污染场地 自然衰减 污染物
下载PDF
地下水污染自然衰减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9
作者 张翠云 张胜 +3 位作者 殷密英 马琳娜 何泽 宁卓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10年第6期50-52,62,共4页
监测自然衰减法作为地下水污染修复的一种可选方法已得到普遍认可,执行监测自然衰减法之前必须进行自然衰减有效性评价。综述了国内外地下水污染自然衰减研究进展,特别是我国在污灌区水土污染自然衰减研究进展,介绍了在不同土地利用下厚... 监测自然衰减法作为地下水污染修复的一种可选方法已得到普遍认可,执行监测自然衰减法之前必须进行自然衰减有效性评价。综述了国内外地下水污染自然衰减研究进展,特别是我国在污灌区水土污染自然衰减研究进展,介绍了在不同土地利用下厚近30m包气带和地下水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氮同位素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衰减 地下水 包气带 污灌区
下载PDF
上海浦东浅层地下水环境三氯乙烷自然衰减规律及过程模拟 被引量:6
20
作者 朱瑞利 张施阳 +2 位作者 李辉 林匡飞 吕树光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2-348,共7页
针对某三氯乙烷(1,1,1-Trichloroethane)污染场地,采用地下水污染调查和地下水污染迁移转化模型,描述了污染场地自然衰减的潜在能力。通过对污染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测定,发现氯代烃污染物主要存在于地下2~6m的地层中,被污染的区域面积... 针对某三氯乙烷(1,1,1-Trichloroethane)污染场地,采用地下水污染调查和地下水污染迁移转化模型,描述了污染场地自然衰减的潜在能力。通过对污染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测定,发现氯代烃污染物主要存在于地下2~6m的地层中,被污染的区域面积约1 000m2,并且场地含水层中发生了自然衰减过程。地下水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地下水流场较为稳定且水力梯度较小,联合吸附作用共同导致了污染物的缓慢迁移扩散。考虑到吸附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利用等温吸附实验和自然衰减模拟实验,计算和优选了三氯乙烷在含水层土壤中分配系数为0.06m3/kg和准一级降解动力学参数为0.005d-1。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模拟,预测污染区域的高质量浓度三氯乙烷的衰减,且5年后三氯乙烷的最高质量浓度低于300μg/L的荷兰标准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1 1-三氯乙烷 污染含水层 自然衰减 Visual MODFLOW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