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山红松和臭冷杉树轮密度变化特征及其气候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如先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张同文 +5 位作者 喻树龙 袁玉江 张瑞波 王兆鹏 郭冬 王勇辉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5期573-587,共15页
本研究建立了长白山红松和臭冷杉的全轮、早晚材密度年表,并分析了2个树种的树轮密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两树种树轮密度变化具有一致性。红松树轮密度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 本研究建立了长白山红松和臭冷杉的全轮、早晚材密度年表,并分析了2个树种的树轮密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两树种树轮密度变化具有一致性。红松树轮密度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而臭冷杉树轮密度变化相对稳定。两树种树轮密度年表与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整体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平均最高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性相对较弱。其中,生长季早期(4—5月)的平均最低气温可能是影响树轮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季早期的平均最低气温上升,两树种早材密度与平均最低气温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响应趋势,而与生长季早期的降水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响应趋势。滑动相关分析显示:随着气候变暖,两树种树轮密度年表均对生长季晚期(9—10月)平均气温和生长季早晚期平均最低气温的正响应显著增强,而对生长季晚期平均最高气温的正相关减小,与降水的响应相对稳定。臭冷杉的树轮密度年表对上年12月平均最高气温和当年4月平均最低气温的响应出现显著的正负转换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红松 臭冷杉 树轮密度 气候响应
下载PDF
五台山区不同海拔臭冷杉叶、枝、根的C、N、P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2
作者 郭卫红 胡砚秋 +1 位作者 郑庆荣 李眉红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3年第2期32-37,共6页
以山西省五台山3个海拔(2 050 m,2 150 m,2 250 m)臭冷杉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叶、枝及根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器官间C含量差异不显著,C含量叶(532.51 g·kg^(-1))>根(521.04 g·kg^(-1))... 以山西省五台山3个海拔(2 050 m,2 150 m,2 250 m)臭冷杉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叶、枝及根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器官间C含量差异不显著,C含量叶(532.51 g·kg^(-1))>根(521.04 g·kg^(-1))>枝(505.53 g·kg^(-1));器官间N、P含量差异显著,N含量叶(17.30 g·kg^(-1))>枝(11.49 g·kg^(-1))>根(7.22 g·kg^(-1));P含量枝(1.77 g·kg^(-1))>叶(1.63 g·kg^(-1))>根(1.04 g·kg^(-1))。(2)不同器官化学计量差异显著,C/N表现为根(74.44)>枝(45.40)>叶(30.89),C/P表现为根(580.93)>叶(329.22)>枝(295.45),N/P表现为叶(10.65)>根(7.66)>枝(6.60)。(3)臭冷杉叶的N/P为10.65,远小于阈值(14),说明该地区臭冷杉生长发育过程中严重受到N影响。在保护区的抚育管理中,需要合理施N肥,改善土壤养分供给状况,促进臭冷杉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臭冷杉 器官 化学计量
下载PDF
林木竞争对臭冷杉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汪金松 范秀华 +2 位作者 范娟 张春雨 夏富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20,共7页
用不同高度树干直径建立并比较臭冷杉各器官生物量方程,分析林木竞争对臭冷杉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臭冷杉不同高度树干直径中,胸径是预测各器官生物量的最可靠变量;利用不同高度树干直径建立各器官生物量方程均会高估... 用不同高度树干直径建立并比较臭冷杉各器官生物量方程,分析林木竞争对臭冷杉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臭冷杉不同高度树干直径中,胸径是预测各器官生物量的最可靠变量;利用不同高度树干直径建立各器官生物量方程均会高估小个体样木(直径≤10cm)的生物量,并且随着直径增大,预测误差也随之增大;臭冷杉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比值(T/R)与树木年龄、单株生物量、整株生物量年均生长率及树高年均生长率间均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随着竞争增强,臭冷杉树干生物量占单株生物量的比例逐渐减小,枝叶生物量比例逐渐增大,而粗根生物量比例则基本保持不变;胸径年均生长率、树高年均生长率及单株生物量年均生长率均随着竞争强度增大逐渐减小,而T/R值并不受林木竞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方程 T/R 生物量比例 林木竞争 臭冷杉
下载PDF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臭冷杉挥发油中柠檬烯含量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威 赵志兰 +4 位作者 牛志多 苗艳波 闫喜英 师海波 张宪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05-606,共2页
目的 建立臭冷杉挥发油中有效成分柠檬烯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 色谱条件为 SE- 5 4毛细管色谱柱 ,程序升温 ,分流比为 4 0∶ 1,FID检测器 ,内标为萘。结果 柠檬烯浓度在 0 .6 0 132~ 1.4 0 30 8mg/ m L 呈线性关系 (r=0 .... 目的 建立臭冷杉挥发油中有效成分柠檬烯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 色谱条件为 SE- 5 4毛细管色谱柱 ,程序升温 ,分流比为 4 0∶ 1,FID检测器 ,内标为萘。结果 柠檬烯浓度在 0 .6 0 132~ 1.4 0 30 8mg/ m L 呈线性关系 (r=0 .9996 ) ,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99.6 2 % (RSD=2 .4 1% )。结论 该法简便 ,灵敏 ,易操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冷杉 挥发油 柠檬烯 毛细管气相色谱
下载PDF
马尾松、樟子松、臭冷杉针叶精油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薄采颖 郑光耀 宋强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5-50,共6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马尾松、樟子松、臭冷杉针叶中提取针叶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针叶精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马尾松、樟子松、臭冷杉3种针叶精油的提取得率分别为0.50%、0.43%、0.48%。从马尾松针叶精油中鉴定出46个...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马尾松、樟子松、臭冷杉针叶中提取针叶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针叶精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马尾松、樟子松、臭冷杉3种针叶精油的提取得率分别为0.50%、0.43%、0.48%。从马尾松针叶精油中鉴定出46个化合物,占总离子流色谱中出峰面积的99.24%,主要为:α-蒎烯(16.30%)、β-石竹烯(14.65%)、β-蒎烯(9.38%)等;从樟子松针叶精油中鉴定出37个化合物,占总离子流色谱中出峰面积的99.08%,主要为:δ-杜松烯(18.55%)、α-杜松醇(10.23%)、τ-依兰醇(9.84%)等;从臭冷杉针叶精油中鉴定出48个化合物,占总离子流色谱中出峰面积的99.73%,主要为:乙酸龙脑酯(19.16%)、α-柠檬烯(14.93%)、樟脑(10.73%)等。马尾松针叶精油中单萜化合物占43.80%,倍半萜化合物占50.21%,二萜化合物占4.63%;樟子松针叶精油中单萜化合物占12.72%,倍半萜化合物占84.73%,二萜化合物占0.25%;臭冷杉针叶精油中单萜化合物占75.59%,倍半萜化合物占20.46%,二萜化合物占1.72%。马尾松、樟子松、臭冷杉3种针叶精油的提取得率相差不大,但它们的化学组成及其含量有明显的差异,可能与树种、树龄以及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樟子松 臭冷杉 精油
下载PDF
长白山臭冷杉种群结构与动态 被引量:16
6
作者 滕毅 张青 +2 位作者 亢新刚 杨英军 王全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9-56,共8页
在长白山地区金沟岭林场检查法1大区内不同郁闭度(0.5~1.0)更新样地的基础上,采用种群生命表、生存分析、谱分析及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臭冷杉种群在不同郁闭度条件下整体的结构和特征,揭示其数量和空间分布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 在长白山地区金沟岭林场检查法1大区内不同郁闭度(0.5~1.0)更新样地的基础上,采用种群生命表、生存分析、谱分析及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臭冷杉种群在不同郁闭度条件下整体的结构和特征,揭示其数量和空间分布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臭冷杉种群的死亡率曲线和亏损度曲线有着相似的变化规律,一共存在着3个枯损高峰,较低郁闭度等级(0.5~0.6)死亡高峰出现在第1和第8龄级,中等郁闭度等级(0.7~0.8)出现在第1、4和9径级,较高郁闭度等级(0.9~1.0)出现在第1、2和10径级;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Ⅱ型,属于稳定型种群;随着臭冷杉龄级的增加,生存率曲线持续减小,累积死亡率曲线持续增加;谱分析结果表明,在第8和第9龄级出现波动,臭冷杉种群数量波动性是大周期内有小周期的多谐波的迭加。(2)臭冷杉种群在3种不同郁闭度条件下整体上都表现为集群分布;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分布情况总体表现为,幼苗(H≥30 cm,DBH<1 cm)和幼树(1 cm≤DBH<5 cm)阶段是集群分布,中树(5 cm≤DBH<25 cm)阶段向随机分布转变,在大树(DBH≥25 cm)阶段呈现出均匀分布状态。这个结果与年龄结构及数量动态结论相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冷杉 种群结构 分布格局 种群动态
下载PDF
土壤动物在长白山臭冷杉凋落物分解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振海 殷秀琴 张成蒙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9-67,共9页
【目的】研究长白山臭冷杉凋落物分解率和C、N、P元素释放量的变化规律,探讨土壤动物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对臭冷杉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元素释放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为长白山地区森林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 【目的】研究长白山臭冷杉凋落物分解率和C、N、P元素释放量的变化规律,探讨土壤动物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对臭冷杉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元素释放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为长白山地区森林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利用凋落物袋法对长白山北坡暗针叶林和明亮针叶林2个亚带(2类生境)优势种——臭冷杉凋落物的分解率、养分动态及土壤动物的作用进行研究。采用手捡和Tullgren法相结合来分离凋落物中的土壤动物,凋落物中有机碳(TOC)的测定先采用过量的K2Cr O7-H2SO4经高温消煮分解后,再用Fe SO4滴定法滴定,全氮(TN)和全磷(TP)相对含量的测定采用Smartchem140全自动化学分析仪完成。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生境、网孔及其相互作用对凋落物分解率及养分含量的综合影响,并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与凋落物分解率以及养分绝对含量间的关系。利用Canono for Windows4.5对各土壤动物类群与凋落物分解率和养分元素绝对含量进行冗余分析。【结果】2类生境中臭冷杉凋落物经过1年的分解,在1 mm网袋内的分解率显著高于0.01 mm网袋(P<0.05)。2种网袋内凋落物分解表现出季节性变化,夏秋季分解率高于冬春季。明亮针叶林2种网袋内凋落物的分解率高于暗针叶林。2类生境中2种网袋内的凋落物TN、TP相对含量经过1年的分解均有上升,且暗针叶林显著高于明亮针叶林,尤其是1 mm网袋内TP相对含量显著高于明亮针叶林(P<0.05);在明亮针叶林1 mm网袋内凋落物TOC相对含量低于暗针叶林,而0.01 mm网袋内相反。分解1年后2种生境1 mm网袋内凋落物TP相对含量显著低于0.01 mm网袋(P=0.001),而TN和TOC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暗针叶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在网袋内共捕获21个类群905只土壤动物,明亮针叶林共捕获19个类群1 227只土壤动物。2类生境中参与臭冷杉凋落物分解的土壤动物主要有节跳虫科、甲螨亚目、山跳虫科、球角跳虫科、辐螨亚目、革螨亚目、线蚓科和鳞跳虫科。Pearson相关系数及RDA分析显示,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和主要土壤动物类群与针叶林臭冷杉凋落物分解率呈正相关,而与TN、TP和TOC绝对含量呈负相关。【结论】土壤动物对臭冷杉凋落物的分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而对养分元素的释放有显著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臭冷杉 凋落物分解 养分释放 针叶林 长白山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测定臭冷杉挥发油中醋酸龙脑酯含量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威 闫喜英 +4 位作者 师海波 牛志多 孙英莲 张宪平 马晓菲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4-246,共3页
目的:建立臭冷杉挥发油中有效成分醋酸龙脑酯的气相色谱测定法。方法:色谱条件为SE-54毛细管色谱柱(0.25mm×25 m),程序升温60℃(2 min),分流比为40:1,FID检测器,内标为萘。结果:醋酸龙脑酯浓度在0.63339-1.47796 mg·mL-1范围... 目的:建立臭冷杉挥发油中有效成分醋酸龙脑酯的气相色谱测定法。方法:色谱条件为SE-54毛细管色谱柱(0.25mm×25 m),程序升温60℃(2 min),分流比为40:1,FID检测器,内标为萘。结果:醋酸龙脑酯浓度在0.63339-1.47796 mg·m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0.9995),加样平均回收率为98.87%(RSD=2.7%)。结论:建立的方法简便,灵敏,易操作,为臭冷杉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臭冷杉挥发油 醋酸龙脑酯 平喘作用
下载PDF
小兴安岭不同海拔臭冷杉年轮--气候关系及大尺度气候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姚启超 王晓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38,共9页
以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为样本,运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建立了不同海拔3个臭冷杉树轮宽度年表,并分析其与该区温度、降水及大尺度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的径向生长主要受温度制约,与降水相关性较弱。3个臭冷... 以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为样本,运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建立了不同海拔3个臭冷杉树轮宽度年表,并分析其与该区温度、降水及大尺度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的径向生长主要受温度制约,与降水相关性较弱。3个臭冷杉年表均与当年生长季的最低温度、平均温度显著负相关(P<0.01),与当年3月降水量显著负相关(P<0.05)。不同海拔臭冷杉径向生长对温度、降水的响应存在差异,高海拔谷地和坡上臭冷杉受气候(温度、降水)影响明显强于低海拔臭冷杉。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径向生长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相关分析表明,该区臭冷杉径向生长还可能与大尺度气候变化存在联系,AMO对低海拔臭冷杉生长影响较大,而PDO对高海拔臭冷杉影响更强。小兴安岭谷地臭冷杉衰退可能与AMO、PDO的相位转变存在一定关联,AMO和PDO影响小兴安岭地区温度、降水,改变了山谷地带的水分可利用性。大尺度气候变化导致本区最低温度显著升高,树木光合作用下降,呼吸作用加强,又促使这一现象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林自然保护区 臭冷杉 树轮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 衰退
下载PDF
长白鱼鳞云杉和臭冷杉的木材及其抽出物化学组成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陆熙娴 秦特夫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31-337,共7页
研究长白鱼鳞云杉、臭冷杉的木材及其抽出物化学组成,并分析生材与气干材、心材与边材中各种化学组成变化的规律。同时检测出抽出物中弱酸性物质、中性物质和强酸性物质的含量及弱酸性物质中树脂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含量。
关键词 长白鱼鳞云杉 臭冷杉 抽出物 杉科
下载PDF
臭冷杉精油对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凡 石艳春 +4 位作者 李中秋 陈立 卢丹 姜秀英 陈玉全 《吉林中医药》 1998年第2期54-54,共1页
臭冷杉精油对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白求恩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130021)李凡石艳春李中秋陈立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卢丹姜秀英吉林省办公厅医疗保健中心陈玉全【关键词】臭冷杉精油淋巴细胞增殖反应ConA... 臭冷杉精油对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白求恩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130021)李凡石艳春李中秋陈立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卢丹姜秀英吉林省办公厅医疗保健中心陈玉全【关键词】臭冷杉精油淋巴细胞增殖反应ConALPS臭冷杉精油AbiesNep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冷杉精油 细胞增殖反应 T细胞 B细胞
下载PDF
臭冷杉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巴雪青 王威 +2 位作者 师海波 历锡亮 曾宪录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 通过对臭冷杉的叶和小枝进行组织学研究 ,为正确用药提供鉴定依据。方法 扫描电镜观察 Jeffrey液处理后的叶表皮内表面及干燥小枝木材 ;光镜观察幼茎的横切、叶的横切及小枝木材的徒手切。结果 发现臭冷杉叶气孔下陷 ,副卫细胞 ... 目的 通过对臭冷杉的叶和小枝进行组织学研究 ,为正确用药提供鉴定依据。方法 扫描电镜观察 Jeffrey液处理后的叶表皮内表面及干燥小枝木材 ;光镜观察幼茎的横切、叶的横切及小枝木材的徒手切。结果 发现臭冷杉叶气孔下陷 ,副卫细胞 4个。下皮层细胞只有上、下表皮的中段有一层分布。内皮层无凯氏加厚 ;叶肉叶树脂道 2个 ,中生 ;维管束 2。木材中无树脂道 ;木射线完全由薄壁细胞组成 ,细胞端壁和水平壁具节状加厚 ;交叉场纹孔松木型。结论 以上结果可作为臭冷杉药材的鉴别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冷杉 扫描电镜观察 组织学研究 鉴定
下载PDF
冷杉和臭冷杉木材解剖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燕平 陈坤华 王光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1-183,共3页
用木材离析方法研究冷杉和臭冷杉木材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冷杉和臭冷杉木材的共性结构表现为生长轮明显,早材至晚材渐变,晚材带窄,早材管胞壁上具缘纹孔性状、数目、分布木射线形态相近,具缘纹孔通常为一列,偶尔多列;二者差异主要表... 用木材离析方法研究冷杉和臭冷杉木材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冷杉和臭冷杉木材的共性结构表现为生长轮明显,早材至晚材渐变,晚材带窄,早材管胞壁上具缘纹孔性状、数目、分布木射线形态相近,具缘纹孔通常为一列,偶尔多列;二者差异主要表现在管胞长度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杉 臭冷杉 管胞 具缘纹孔 木射线
下载PDF
GC-MS/SIM法同时测定臭冷杉挥发油中柠檬烯和醋酸龙脑酯含量 被引量:4
14
作者 任恒鑫 吕玉光 +4 位作者 宗希明 牟立婷 张舒婷 宋春香 孙长海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8年第1期41-43,50,共4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臭冷杉挥发油中柠檬烯和醋酸龙脑酯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选择离子模式(SIM)检测,色谱柱为HP-5MS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初始温度40℃,4℃·min-1升至260℃...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臭冷杉挥发油中柠檬烯和醋酸龙脑酯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选择离子模式(SIM)检测,色谱柱为HP-5MS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初始温度40℃,4℃·min-1升至260℃。载气为氦气。选择m/z为68和95的特征离子分别对柠檬烯和醋酸龙脑酯进行定量。结果:柠檬烯和醋酸龙脑酯在400~4 000μg·m L-1和800~8 000μg·m L-1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99 8和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5%和98.7%;RSD值为1.3%和1.5%(n=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用于臭冷杉挥发油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选择离子模式 臭冷杉 挥发油 柠檬烯 醋酸龙脑酯
下载PDF
臭冷杉精油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威 周重楚 +3 位作者 师海波 金春花 付平平 林喆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臭冷杉精油 镇咳 祛痰 平喘
下载PDF
臭冷杉针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智蕴 姜子涛 +2 位作者 顾景贤 梁兆君 王新甫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0年第2期133-136,共4页
本文研究了长白山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 Maxim)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 GC/MS/DS 联用法从46个色谱峰中鉴定了22个成分。主要成分为α-蒎烯、莰烯、柠檬烯、乙酸龙脑酯。鉴定出的组分占总挥发油的96.8%。应用氮气保... 本文研究了长白山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 Maxim)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 GC/MS/DS 联用法从46个色谱峰中鉴定了22个成分。主要成分为α-蒎烯、莰烯、柠檬烯、乙酸龙脑酯。鉴定出的组分占总挥发油的96.8%。应用氮气保护下精密分馏技术、制备旋转薄层色谱、柱层析等方法从臭冷杉叶挥发油中分出了6种纯化合物,用 IR、MS 确证其中4个化合物为柠檬烯、龙脑、乙酸龙脑酯、α-甜没药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冷杉 挥发油 化学成分
下载PDF
长白鱼鳞云杉、臭冷杉木材溶剂抽出物中弱酸性物质组成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秦特夫 陆熙娴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4-70,共7页
用乙醚提取长白鱼鳞云杉和臭冷杉木材中的丙酮或苯-醇抽出物中亲脂性化合物。经DEAE-Sephadex25A柱层析分离出中性、弱酸性和强酸性物质。将分离出的弱酸性化合物(脂肪酸和树脂酸)转化为甲酯类化合物,然后用毛细管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 用乙醚提取长白鱼鳞云杉和臭冷杉木材中的丙酮或苯-醇抽出物中亲脂性化合物。经DEAE-Sephadex25A柱层析分离出中性、弱酸性和强酸性物质。将分离出的弱酸性化合物(脂肪酸和树脂酸)转化为甲酯类化合物,然后用毛细管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和毛细管色谱-红外光谱-计算机联用技术以及标准化合物谱图比较,鉴定出长白鱼鳞云杉中有7种脂肪酸和7种树脂酸。臭冷杉中有6种脂肪酸和5种树脂酸,其中树脂酸中的主要成分椴松酸在国内尚未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鱼鳞云杉 臭冷杉脂肪酸 树脂酸
下载PDF
臭冷杉精油的抗炎作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师海波 周重楚 +4 位作者 刘威 金春花 付平平 高洪波 林喆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8期353-356,342,共5页
关键词 臭冷杉 精油 抗炎作用
下载PDF
臭冷杉精油的药理研究 Ⅰ.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金春花 周重楚 +4 位作者 付平平 高洪波 朱桂玉 师海波 任虎成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25-27,6,共4页
关键词 臭冷杉 精油 中枢神经 镇静 抗惊厥
下载PDF
基于长白山臭冷杉胶合板强度的水性异氰酸酯胶黏剂配比 被引量:1
20
作者 蔡汉忠 牛笑一 +1 位作者 徐国锋 杨绍斌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5期697-700,共4页
用水性异氰酸酯胶黏剂压制长白山臭冷杉胶合板,通过检测胶合板的胶合强度,分析聚乙烯醇(PVA)质量分数、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质量分数、乳化剂用量等因素对水性异氰酸酯胶黏剂胶合性能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方差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间的主... 用水性异氰酸酯胶黏剂压制长白山臭冷杉胶合板,通过检测胶合板的胶合强度,分析聚乙烯醇(PVA)质量分数、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质量分数、乳化剂用量等因素对水性异氰酸酯胶黏剂胶合性能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方差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间的主次关系为TDI质量分数>PVA质量分数>乳化剂质量分数.当PVA质量分数为10%、TDI质量分数为5%、乳化剂质量分数为30%时,水性异氰酸酯胶黏剂的胶合性能最好,胶合强度达到了0.79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二异氰酸酯 聚乙烯醇 木材胶黏剂 长白山臭冷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