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8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东南郊区夏季低层大气臭氧浓度垂直分布特征
1
作者 王琴 景宽 +5 位作者 王陈婧 刘保献 沈秀娥 张健 刘洋 罗霄旭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6-695,共10页
为探究臭氧污染季北京市臭氧浓度垂直分布特征及对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影响,基于差分吸收臭氧激光雷达,对北京市东南郊区永乐店2019年5−9月低层大气臭氧浓度的垂直分布进行连续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①1.5 km以下,臭氧浓度随高度的增加呈先... 为探究臭氧污染季北京市臭氧浓度垂直分布特征及对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影响,基于差分吸收臭氧激光雷达,对北京市东南郊区永乐店2019年5−9月低层大气臭氧浓度的垂直分布进行连续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①1.5 km以下,臭氧浓度随高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特征,边界层中上部(0.5~0.6 km)为臭氧浓度最大区域;1.5~3 km,臭氧浓度相对稳定或随高度增加而缓慢上升.臭氧浓度最高的6月,其浓度垂直梯度变化率略小于其他月份.②边界层内臭氧浓度与近地面臭氧浓度的日变化基本一致,均呈午后单峰分布特征;但近地面的臭氧浓度波动幅度较大,具有更低的早高峰谷值和更高的午后峰值.午后峰值期间,边界层内臭氧浓度垂直分布呈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特征,体现出午后近地面光化学生成是臭氧升高的主要原因.夜间高空臭氧浓度高于近地面,可为翌日白天的臭氧浓度提供较高的背景.③典型臭氧污染过程显示,午后快速的光化学生成导致近地面和边界层中部以下臭氧浓度明显上升,部分夜间残留层可见明显的臭氧污染层,并于翌日上午向下传输;夜间低空急流、风向的切变及持续偏南风等气象条件也易导致臭氧垂直或水平传输至北京市.研究显示,应强化本地前体物控制及区域联防联控,实现边界层内臭氧浓度整体降低对臭氧污染治理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臭氧雷达 臭氧 垂直分布 臭氧污染过程
下载PDF
沈阳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蒋伯琪 浮天 +4 位作者 程昳璇 苏枞枞 沈建东 于谨铖 于兴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9,共8页
近年来中国城市O_(3)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近地面O_(3)已成为沈阳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之一。基于沈阳市2019年近地面臭氧(O_(3))及其前体物(VOCs和NO_(2))的逐时数据,结合同期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2019年沈阳大气O_(3)的季节变化特征,分析了V... 近年来中国城市O_(3)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近地面O_(3)已成为沈阳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之一。基于沈阳市2019年近地面臭氧(O_(3))及其前体物(VOCs和NO_(2))的逐时数据,结合同期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2019年沈阳大气O_(3)的季节变化特征,分析了VOCs和NO_(2)以及气象条件对O_(3)生成的影响;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MIR)估算了沈阳大气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并运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进行了沈阳夏季VOCs的来源解析。结果表明:2019年沈阳市O_(3)平均质量浓度夏季最高,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最低;四季O_(3)日变化特征均表现为单峰型,质量浓度峰值出现在14:00左右,谷值出现在07:00左右。沈阳市O_(3)质量浓度与温度、风速均呈现正相关关系(P=0.001,P=0.005),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P=0.005);当温度达到30.0℃以上,O_(3)质量浓度明显升高;风速低于3.0 m·s^(-1)时O_(3)质量浓度小于75.0μg·m^(-3),而风速超过4.0 m·s^(-1)时O_(3)质量浓度迅速升高至100μg·m^(-3);湿度小于20%时O_(3)质量浓度较高,当湿度大于80%时O_(3)质量浓度显著降低,由75.0μg·m^(-3)降低至58.7μg·m^(-3)。O_(3)平均质量浓度与前体物VOCs和NO_(2)质量浓度呈负相关关系(P=0.005),O_(3)平均质量浓度最大值对应的NO_(2)质量浓度区间为20.0-30.0μg·m^(-3)。2019年沈阳市大气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依次表现为烯烃>芳香烃>烷烃>炔烃,烯烃在4个季节均为最大贡献者,表明烯烃对沈阳市O_(3)生成具有重要贡献。夏季沈阳市VOCs主要来源于石油化工源、溶剂使用源、液化石油气污染源、燃烧源和机动车排放源。沈阳作为我国传统重工业基地,加强对石油化工、溶剂使用和燃料挥发等方面的监管是降低沈阳市大气O_(3)质量浓度水平的有效途径。该研究可以为沈阳市O_(3)污染治理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阳 臭氧 VOCS 污染特征 气象条件 臭氧生成潜势 来源解析
下载PDF
臭氧催化氧化在单晶硅切削液废水处理的工程应用
3
作者 王学良 杨永奎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5-198,共4页
单晶硅切削液废水具有COD高、可生化性差等特点。针对某单晶硅生产企业废水,目前拟采取将其在企业内经过气浮、生化、曝气生物滤池等工艺处理至达到接管标准后,与其他污水混合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生化处理的措施,这存在着对下游污水处理... 单晶硅切削液废水具有COD高、可生化性差等特点。针对某单晶硅生产企业废水,目前拟采取将其在企业内经过气浮、生化、曝气生物滤池等工艺处理至达到接管标准后,与其他污水混合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生化处理的措施,这存在着对下游污水处理厂水质冲击问题,影响其稳定运行。对此,在污水处理厂生化工艺段前增设臭氧催化氧化处理工艺段对废水进行预处理,以提升生化段进水水质。根据企业外排废水出水COD设置不同的臭氧投加量,连续运行15 d,分析了臭氧消耗量、出水COD和下游污水处理厂出水COD,结果表明,随着单位质量COD的臭氧投加量(臭氧投加比)的提高,出水COD显著降低,但过高的臭氧投加量会造成臭氧尾气破坏装置高负荷运行及高能耗。实验条件下,当臭氧投加比在0.98~1.39 mg/mg内变动,平均1.20 mg/mg时,臭氧工艺段出水COD平均为83 mg/L,下游污水处理厂最终出水COD平均为17 mg/L,实现了出水稳定达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硅切削液 臭氧催化氧化 臭氧投加比
下载PDF
基于臭氧氧化的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工艺优化及中试验证
4
作者 杨培 杨立臣 +3 位作者 胡晓娜 祝金星 张亮 彭永臻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99,共6页
针对实际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工艺流程优化开展中试实验。深度处理采用混凝沉淀+臭氧氧化+生物活性碳工艺,针对垃圾渗滤液传统工艺过程中的MBR出水、纳滤浓缩液的处理效果和运行成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臭氧氧化为基础的深度处理工艺... 针对实际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工艺流程优化开展中试实验。深度处理采用混凝沉淀+臭氧氧化+生物活性碳工艺,针对垃圾渗滤液传统工艺过程中的MBR出水、纳滤浓缩液的处理效果和运行成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臭氧氧化为基础的深度处理工艺经过参数优化调整后,处理MBR出水时有机物、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为97.3%、71.76%和42.26%,处理纳滤浓缩液时有机物、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达到98.82%、74.41%和22.53%。其中,臭氧氧化对有机物处理能力最强,深度处理后COD浓度可直接满足排放限值,但是氨氮在后续的臭氧氧化环节和生物活性碳吸附环节存在较大波动。长期成本核算分析表明:处理MBR出水的运行成本为约92.10元/吨;处理纳滤浓缩液的运行成本为约166.00元/吨。最后根据中试研究成果实现了以臭氧氧化为基础的纳滤浓缩液处理工艺的工程转化,为该工艺市场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深度处理 高级氧化 臭氧
原文传递
臭氧注射和脉冲射频治疗粘连性关节囊炎
5
作者 杨朋坤(译) 吴毅(译编/审) 陆蓉蓉(审) 《中国康复》 2024年第4期217-217,共1页
粘连性关节囊炎(AC)是一种严重程度不一、以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逐渐受限为特点。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本研究评估了特发性AC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应用脉冲射频(PRF)进行肩关节内臭氧注射与关节内类固醇注射的疗效。受试者为4... 粘连性关节囊炎(AC)是一种严重程度不一、以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逐渐受限为特点。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本研究评估了特发性AC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应用脉冲射频(PRF)进行肩关节内臭氧注射与关节内类固醇注射的疗效。受试者为45例成年人,年龄为30~65岁,患有原发性肩周炎。所有受试者都接受了标准肩关节检查,并记录了基线视觉模拟评分(VAS)、肩痛和残疾(SPADI)评分以及活动范围(ROM)。受试者被随机分为两组,类固醇组接受了5ml浓度0.125%布比卡因加40mg曲安奈德关节腔内注射,臭氧组在关节腔内注射5ml浓度0.125%布比卡因后,再注射10ml氧气-臭氧混合物(15μg/ml)。干预后,所有组别受试者的疼痛、残疾、关节活动度和炎症指标都出现了显著改善。PRF/臭氧组VAS疼痛评分和ROM评分均优于激素组。结论:这项针对特发性粘连性关节囊炎患者的研究发现,臭氧疗法和射频疗法都能有效改善疼痛和活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连性关节囊炎 关节腔内注射 关节活动度 布比卡因 臭氧注射 臭氧疗法 被动活动 曲安奈德
下载PDF
CaO催化臭氧选择性氧化肉桂中油的研究
6
作者 罗轩 秦莎 +4 位作者 冀海华 苏通明 谢新玲 秦祖赠 纪红兵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2期206-210,共5页
粗肉桂油精馏后残留的尾油(也称为肉桂中油)含有肉桂醛和烯烃类化合物。为通过精馏分离肉桂中油中的肉桂醛,实现肉桂中油资源再利用,根据前期研究成果,采用CaO催化臭氧选择性氧化肉桂中油中的烯烃类化合物;采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 粗肉桂油精馏后残留的尾油(也称为肉桂中油)含有肉桂醛和烯烃类化合物。为通过精馏分离肉桂中油中的肉桂醛,实现肉桂中油资源再利用,根据前期研究成果,采用CaO催化臭氧选择性氧化肉桂中油中的烯烃类化合物;采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反应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臭氧化反应60 min后,存在于肉桂中油中的10种烯烃类化合物在反应产物中仅检出1种,肉桂醛的相对含量从反应前的56.46%增至80.48%。反应后,GC-MS未检测出烯烃类化合物臭氧化后生成的醛或酮类物质。通过臭氧化可基本清除肉桂中油中的烯烃类化合物,保留肉桂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中油 肉桂醛 臭氧 CAO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下载PDF
飓风中卫星臭氧总柱观测与位涡相关性和在飓风中心定位中的应用
7
作者 周恒 邹晓蕾 《气象科学》 2024年第1期106-114,共9页
本文使用搭载于极轨气象卫星S-NPP(Suomi 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的臭氧成像廓线仪(Ozone Mapping and Profiler Suite,OMPS)观测的臭氧总柱(Total Column Ozone,TCO)资料对大西洋飓风“Maria”(2017)进行研究。针对对流... 本文使用搭载于极轨气象卫星S-NPP(Suomi 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的臭氧成像廓线仪(Ozone Mapping and Profiler Suite,OMPS)观测的臭氧总柱(Total Column Ozone,TCO)资料对大西洋飓风“Maria”(2017)进行研究。针对对流区域TCO与气柱平均位涡(Mean column-integrated Potential Vorticity,MPV)的低相关性构建了分区域线性回归模型,不仅能同时提高大尺度和对流尺度上TCO和MPV的相关性,还能提高对流区域S-NPP OMPS TCO观测资料的利用率(95.5%)。TCO观测资料可以清晰地反映出飓风的顶部结构,据此可得到对流层顶附近的飓风中心位置。卫星总柱臭氧资料对飓风Maria中心定位结果与最佳路径的距离相差58.1 km,略大于使用S-NPP先进技术微波探测仪(Advanced Technology Microwave Sounder,ATMS)、MetOp-A微波湿度计(Microwave Humidity Sounder,MHS)和FY-3B微波湿度计(MWHS)亮温观测资料得到的Maria中心定位结果与最佳路径的距离(47.5 km)。臭氧定位结果与垂直风切变(Vertical Wind Shear,VWS)具有一定关系,垂直风切变越强,臭氧资料定位中心偏离最佳路径越大。本研究构建的分区域线性回归模型可作为间接同化卫星TCO资料的观测算子,也可应用到涡旋初始化中,以改进飓风路径和强度预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臭氧资料 臭氧总柱 分区域线性回归模型 中心定位
下载PDF
解析北京郊区一次典型臭氧污染的物理化学过程
8
作者 贾龙 于姗杉 徐永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1-404,共14页
臭氧污染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大气环境问题,其不仅取决于大气化学反应过程,而且会受大气物理过程和各气象要素的影响,因此需要从化学和物理两个方向来研究近地面臭氧污染问题。本研究结合外场观测和欧拉光化学模式,解析了2022年秋季北... 臭氧污染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大气环境问题,其不仅取决于大气化学反应过程,而且会受大气物理过程和各气象要素的影响,因此需要从化学和物理两个方向来研究近地面臭氧污染问题。本研究结合外场观测和欧拉光化学模式,解析了2022年秋季北京怀柔城区的一次光化学污染周期内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给出了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子,以及臭氧及其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_(x),x=1、2)在此期间的日变化特征。通过源解析得到VOCs主要来源为交通排放(46%)、植物源(25%)、溶剂挥发(23%)和燃烧源(9%)。通过欧拉光化学模式确定了区域传输和本地VOCs对臭氧的贡献,结果显示强北风天气条件下,怀柔区臭氧以外来水平输送为主(贡献超过70%);当以弱的南风或东南风为主时,天气处于稳定状态,臭氧主要来自VOCs和NO_(x)的二次转化。根据VOCs的臭氧潜势,在所有VOCs中对臭氧贡献最大的物质为烯烃,其贡献为67%,其次为芳香烃(16%)。通过敏感度分析,发现臭氧生成对物理因子中的光强、温度和边界层高度最敏感;在臭氧前体物中,活性较强的烯烃类物质的敏感度最高,烷烃最低。最后基于本地VOCs特征的EKMA曲线,提出了控制臭氧污染的减排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挥发性有机物 源解析 敏感性分析 怀柔
下载PDF
济南市典型区夏季VOCs分布特征及臭氧生成机制
9
作者 张桂芹 樊联欢 +4 位作者 韩立钊 周梅 魏征 孙秀芹 魏小锋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7-310,共14页
基于2020年6—8月济南市石化区、市区和南部山区VOCs以及臭氧和气态污染物等在线监测数据,结合气象因素分析了各典型区夏季VOCs污染特征,并通过计算臭氧生成潜势(OFP)和MCM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污染等级VOCs对臭氧生成的影响,采用... 基于2020年6—8月济南市石化区、市区和南部山区VOCs以及臭氧和气态污染物等在线监测数据,结合气象因素分析了各典型区夏季VOCs污染特征,并通过计算臭氧生成潜势(OFP)和MCM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污染等级VOCs对臭氧生成的影响,采用PMF模型对市区夏季VOCs进行了来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石化区VOCs浓度(158.29μg·m^(-3))明显高于市区(47.71μg·m^(-3))和南部山区(24.65μg·m^(-3)),VOCs中均以烷烃占比最大,其次为芳香烃,3个区域VOCs浓度均随污染等级升高而升高;不同污染等级下均为石化区OFP(743.7—1474.9μg·m^(-3))大于市区(156.9—378.1μg·m^(-3))和南部山区(113.4—168.7μg·m^(-3)),3个区域均是芳香烃OFP占比最大,其次为烯烃,说明芳香烃和烯烃类VOCs对臭氧生成的贡献最大,其中OFP贡献最大的单体为间/对-二甲苯;MCM模拟结果表明石化区O_(3)净生成速率(33.51×10^(-9)·h^(-1))最高,其次为市区(22.97×10^(-9)·h^(-1))和南部山区(3.91×10^(-9)·h^(-1));石化区的1-戊烯、甲苯、异戊二烯、间-乙基甲苯和邻二甲苯,市区的1-丁烯、间/对-二甲苯和顺式-2-丁烯,南部山区的顺式-2-丁烯、异戊二烯、反式-2-丁烯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较大,对臭氧生成的影响较为明显.PMF模型解析结果表明济南市区夏季燃烧源、移动源和餐饮油烟源对VOCs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分布特征 不同污染等级 臭氧生成机制 夏季 PMF
原文传递
臭氧氧化+A/O+臭氧氧化工艺在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中的运用
10
作者 赵海洲 羌金凤 徐芸蔚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3期195-199,共5页
化工园区废水成分复杂,难降解物质多。某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选用分质强化混凝沉淀+臭氧氧化作为预处理工艺,同时采用水解酸化+厌氧好氧(Anaerobic/Oxic,A/O)的二级处理工艺和混凝沉淀+臭氧氧化的深度处理工艺。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组合... 化工园区废水成分复杂,难降解物质多。某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选用分质强化混凝沉淀+臭氧氧化作为预处理工艺,同时采用水解酸化+厌氧好氧(Anaerobic/Oxic,A/O)的二级处理工艺和混凝沉淀+臭氧氧化的深度处理工艺。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平均去除率为85.7%,COD去除效果良好,出水水质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废水 分质处理 混凝沉淀 臭氧氧化 厌氧好氧(A/O)
下载PDF
煤制兰炭过程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臭氧协同处理机理
11
作者 张蕾 陈雅 +1 位作者 贾阳 黄鹏程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3,共9页
为探究低温等离子体联合催化剂载体协同处理煤制兰炭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及臭氧,以二甲苯作为目标污染物,选取γ-氧化铝小球为催化剂载体,考察功率、氧通量、二甲苯初始浓度、催化剂载体用量等因素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臭氧协... 为探究低温等离子体联合催化剂载体协同处理煤制兰炭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及臭氧,以二甲苯作为目标污染物,选取γ-氧化铝小球为催化剂载体,考察功率、氧通量、二甲苯初始浓度、催化剂载体用量等因素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臭氧协同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等离子体放电功率越大,二甲苯的脱除效果越好;在放电功率为70 W、氧通量为15%、初始浓度为600×10^(-6)时,二甲苯的去除率为64.41%,此时臭氧的产生量为125.21×10^(-6),综合考量在该性能下的协同处理效率最高;在最优低温等离子体性能的条件下,γ-氧化铝载体粒径越小,二甲苯的去除效率越高,协同处理效果最佳,二甲苯总去除率最高可达73.93%,臭氧抑制率最高为66.45%。γ-氧化铝载体对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处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与臭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成果可为协同处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提供有效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炭 低温等离子体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臭氧
下载PDF
基于超级站观测的兰州大气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特征及对臭氧形成的影响
12
作者 常毅 刘文君 周惜荫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5-1034,共10页
近年来随着兰州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臭氧(O_(3))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成为制约兰州市空气污染治理的重要瓶颈.为合理有效地治理兰州市O_(3)和VOCs污染,兰州大气组分超级监测站构建全方位立体管控体系,观测与分析202... 近年来随着兰州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臭氧(O_(3))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成为制约兰州市空气污染治理的重要瓶颈.为合理有效地治理兰州市O_(3)和VOCs污染,兰州大气组分超级监测站构建全方位立体管控体系,观测与分析2021年兰州市O_(3)及其前体物VOCs的浓度分布特征,并利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PMF)模型和臭氧生成潜势(OFP)分别分析了VOCs的来源及对臭氧生成的贡献.兰州市O_(3)浓度夏季最高,春季和秋季稍低,冬季最低,夏季光化学污染高发是导致O_(3)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VOCs污染集中在秋冬季,可能原因为冬季光化学反应减少、积累效应增加和燃煤排放增多使得VOCs含量高.大气VOCs组成较为稳定,主要为含氧VOCs(OVOCs,35.7%)和烷烃(30.8%).利用PMF源解析模型确定了当地VOCs的主要贡献源为机动车排放源(27.1%)、化石燃料燃烧源(23.8%)、化工工艺源(17.9%)、汽油挥发源(16.0%)、溶剂使用源(10.7%).通过对比VOCs的OFP,发现乙烯、丙烯、甲苯对臭氧生成潜势贡献较大,在臭氧污染治理中应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潜势 源解析
原文传递
2022年春季南京臭氧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13
作者 张良瑜 丁峰 +4 位作者 王鸣 张丽娟 陈新星 胡崑 蔡沅辰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62,共10页
2022年春季,受新一轮新冠疫情影响,长三角各城市采取了一系列管控措施,使得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降低。对2022年春季(3—5月)南京及长三角地区的六项污染物尤其是臭氧(O_(3))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从气象因素和O_(3)前体物方面,同时利用... 2022年春季,受新一轮新冠疫情影响,长三角各城市采取了一系列管控措施,使得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降低。对2022年春季(3—5月)南京及长三角地区的六项污染物尤其是臭氧(O_(3))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从气象因素和O_(3)前体物方面,同时利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对南京O_(3)污染变化原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南京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关键活性组分和来源。结果表明:2022年春季,南京PM_(2.5)、PM_(10)、NO_(2)和CO均值浓度均同比下降,但O_(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O_(3)-8 h)同比上升19.8%,O_(3)-8 h超标时间同比增加9 d;长三角区域O_(3)-8 h同比上升17.9%,O_(3)-8 h超标天数为2021年同期的2.5倍。南京O_(3)浓度上升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不利的气象条件,另一方面是由于南京O_(3)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但氮氧化物(NO_(x))降幅大于VOCs降幅,同时结合O_(3)前体物削减方案的分析结果发现,VOCs和NO_(x)不当的削减比例会导致O_(3)浓度不降反升。南京O_(3)生成的关键VOC活性物种依次为乙醛、丙烯、间/对二甲苯、丙烯醛和乙烯;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尾气是南京城区VOCs的主要来源,其次为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使用和石油化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敏感性 来源解析
下载PDF
基于臭氧杀菌技术的旋耕式土壤消毒机设计与试验
14
作者 陶丽欢 刘元义 +3 位作者 毕玉亮 李新澳 王丽娟 张策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4-249,265,共7页
针对设施农业中连作引起的土壤污染、线虫增加等问题,设计一款基于臭氧杀菌技术的旋耕式土壤消毒机。介绍旋耕式土壤消毒机整体结构,对臭氧充气铲进行受力分析,获得臭氧注入土壤的运动学条件,确定充气铲结构参数;以XC2-24R-C控制器为电... 针对设施农业中连作引起的土壤污染、线虫增加等问题,设计一款基于臭氧杀菌技术的旋耕式土壤消毒机。介绍旋耕式土壤消毒机整体结构,对臭氧充气铲进行受力分析,获得臭氧注入土壤的运动学条件,确定充气铲结构参数;以XC2-24R-C控制器为电路控制模块核心元件,采用高压放电法制取臭氧,实现臭氧发生器正常运行;利用SolidWorks软件构建整机结构模型,进行样机研制与试验。以根结线虫为试验对象,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常规耕整1次的线虫消退率为2.96%,臭氧消毒处理后根结线虫消退率和防治效率最高可达84.93%和84.47%,较常规耕作线虫消退率提高81.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农业 土壤消毒机 臭氧消毒 臭氧充气铲 根结线虫
下载PDF
铁基催化剂强化臭氧氧化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中试研究
15
作者 樊金红 阳钰玮 马鲁铭 《能源环境保护》 2024年第1期128-133,共6页
针对广西玉林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二级工艺处理后的印染废水,利用铁刨花原位改性制备的铁基催化剂进行催化臭氧氧化中试,考察催化臭氧氧化技术对印染废水COD和色度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所使用的催化臭氧氧化反应器和反应... 针对广西玉林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二级工艺处理后的印染废水,利用铁刨花原位改性制备的铁基催化剂进行催化臭氧氧化中试,考察催化臭氧氧化技术对印染废水COD和色度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所使用的催化臭氧氧化反应器和反应条件下,进水COD在40~60 mg·L^(-1)范围,色度在80~120度范围,pH在6~9的印染废水,经过该工艺的处理可使出水水质稳定达到《纺织染整行业回用水水质》(FZ/T 01107—2011)标准。当进水COD维持在40 mg·L^(-1)以下时,出水COD可降至30 mg·L^(-1)甚至20 mg·L^(-1)以下,出水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Ⅳ类水标准。水力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呈正态分布,建议值为60 min。铁基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和“微通道”结构,有利于臭氧与催化组分的结合以及羟基自由基的释放与作用,从而提高了臭氧利用率,使O_(3)/ΔCOD的值基本控制在2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催化剂 催化臭氧 印染废水 运行参数
下载PDF
为保护臭氧层和生态环境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16
作者 本刊编辑部 《环境保护》 CAS 2024年第1期5-5,共1页
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是保护臭氧层和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构建了我国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的核心制度,其确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配额许可等管理措施,为我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 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是保护臭氧层和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构建了我国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的核心制度,其确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配额许可等管理措施,为我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的义务、实现各阶段履约目标、保护臭氧层和生态环境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基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我国已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和使用约62.8万t,占发展中国家淘汰总量的一半以上,为全球履约贡献了中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耗臭氧层物质 保护臭氧 法治保障 全生命周期管理 管理条例 履约 生态环境 应对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不同方波脉冲模式下介质阻挡放电产生臭氧的研究
17
作者 姜松 何园园 《电子科技》 2024年第2期30-35,共6页
为提高介质阻挡放电产生臭氧的浓度和产量,文中研究了不同方波脉冲模式下介质阻挡放电产生臭氧的特性。文中对系统放电特性进行分析,计算系统放电功率,研究其在不同极性、不同频率和不同脉宽下产生臭氧的浓度和产量,并对其产生的结果进... 为提高介质阻挡放电产生臭氧的浓度和产量,文中研究了不同方波脉冲模式下介质阻挡放电产生臭氧的特性。文中对系统放电特性进行分析,计算系统放电功率,研究其在不同极性、不同频率和不同脉宽下产生臭氧的浓度和产量,并对其产生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在施加正负极性方波脉冲时,臭氧浓度最高,为8.8 g·Nm^(-3);在施加正极性方波脉冲时,臭氧产量最高,为55 g·kWh^(-1)。随着频率的增加,臭氧浓度和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在放电频率为1 kHz时,臭氧浓度最大;在放电频率为1.5 kHz时,臭氧产量最高。在其它参数一定的情况下,随着脉宽的增加,臭氧浓度缓慢增加,臭氧的产量基本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低温等离子体 方波脉冲 不同脉冲模式 放电特性 累积电荷 臭氧浓度 臭氧产量
下载PDF
中山市一次臭氧污染过程分析
18
作者 黄艳梅 翟宇虹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129-131,共3页
2022年4月4—8日中山市发生连续臭氧(O_(3))污染过程,其中6日为中度污染。污染期间,O_(3)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NO_(2)均明显上升,“光化学燃料”充足,太阳辐射强度亦高于非污染日,加剧光化学反应,O_(3)以本地生成为主。污染期间... 2022年4月4—8日中山市发生连续臭氧(O_(3))污染过程,其中6日为中度污染。污染期间,O_(3)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NO_(2)均明显上升,“光化学燃料”充足,太阳辐射强度亦高于非污染日,加剧光化学反应,O_(3)以本地生成为主。污染期间和清洁时段的O_(3)、NO_(2)和VOCs的日变化呈现相似的趋势,污染日的O_(3)、NO_(2)和VOC均高于非污染日,O_(3)呈现午后高峰、VOCs和NO_(2)则为双峰分布。进行活性物种分析,O_(3)生成潜势排名靠前的物种为要为甲苯类和正丁烷,主要来源于工业溶剂和机动车尾气。中山市此次污染的主要为前体物升高及气象条件不利所致,主要活性物种来自于溶剂源,因此在气象不利的条件下,须提前预警,做好VOCs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潜势 污染过程
下载PDF
臭氧电源在烧结机烟气脱硝上的应用分析
19
作者 陈思维 《中国设备工程》 2024年第1期106-108,共3页
不同功率的臭氧电源会改变臭氧产量,控制臭氧的投加量,最终改变脱硝效率,因此,加强对臭氧电源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烧结机烟气脱硝技术,说明臭氧脱硝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组成,再分析臭氧电源系统的构成,最后依托实际烟气脱... 不同功率的臭氧电源会改变臭氧产量,控制臭氧的投加量,最终改变脱硝效率,因此,加强对臭氧电源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烧结机烟气脱硝技术,说明臭氧脱硝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组成,再分析臭氧电源系统的构成,最后依托实际烟气脱硝工程案例,对臭氧电源功率变化对脱硝效率的影响和臭氧脱硝设备的脱硝效果进行分析,以此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脱硝 烧结机 臭氧电源 实证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