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不同类型城市森林中PM_(2.5)与O_(3)的关联性分析
1
作者 李少宁 于迪 +3 位作者 时聪 赵娜 徐晓天 鲁绍伟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6-544,共9页
大气污染的协同治理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PM_(2.5)和臭氧的协同治理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探究北京市城市森林不同类型林内PM_(2.5)与臭氧的相关性对北京市大气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意... 大气污染的协同治理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PM_(2.5)和臭氧的协同治理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探究北京市城市森林不同类型林内PM_(2.5)与臭氧的相关性对北京市大气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北京市3个城市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站测得的PM_(2.5)、O_(3)浓度数据,系统分析不同类型城市森林PM_(2.5)与O_(3)浓度相关性的差异.结果表明:①春季,中心城区、近郊湿地区、近郊浅山区森林中PM_(2.5)与O_(3)浓度呈负相关,中心城区相关性最强(r=0.178,p<0.01);夏季各区域PM_(2.5)与O_(3)浓度均呈正相关,近郊湿地区相关性最强(r=0.095,p<0.01);秋季各区域PM_(2.5)与O_(3)浓度均呈负相关,近郊浅山林区负相关性最强(r=−0.428,p<0.01);冬季近郊湿地区PM_(2.5)与O_(3)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061,p<0.05),但中心城区和近郊浅山林区均呈负相关.②工作日期间夜间近郊浅山林区PM_(2.5)与O_(3)浓度相关性相对较强(r=−0.147,p=0.01),其余时间中心城区相关性相对较强,相关系数在−0.14上下波动,周末期间除夜间外,近郊湿地区相关程度相对较强,相关系数在−0.08上下波动.③当PM_(2.5)浓度≤50μg/m^(3)或O_(3)浓度>50μg/m^(3)时,PM_(2.5)与O_(3)浓度呈正相关;PM_(2.5)浓度处于50~200μg/m^(3)之间或O_(3)浓度≤50μg/m^(3)时,二者负相关性相对较强.研究显示,北京市城市森林中PM_(2.5)与O_(3)相关性在季节、不同区域昼夜尺度上有所差异,且林内各区域PM_(2.5)和O_(3)浓度总体呈负相关,表明PM_(2.5)与O_(3)的相互关系受环境背景浓度值、气象要素、人类活动等多因素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PM_(2.5) 臭氧(o_(3)) 相关性 北京市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郑州市大气PM_(2.5)与O_(3)浓度预测方法及气象因子的影响分析
2
作者 张容硕 谢沛远 +5 位作者 陈宏飞 杨清荣 关民普 马南 尉鹏 朱仁成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9-478,共10页
近年来,我国面临着细颗粒物(PM_(2.5))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以及臭氧(O_(3))污染日益凸显的双重压力.为进一步准确预测郑州市大气PM_(2.5)与O_(3)浓度并探明气象因子的影响,本研究使用2018−2022年郑州市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子逐时数据,结合... 近年来,我国面临着细颗粒物(PM_(2.5))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以及臭氧(O_(3))污染日益凸显的双重压力.为进一步准确预测郑州市大气PM_(2.5)与O_(3)浓度并探明气象因子的影响,本研究使用2018−2022年郑州市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子逐时数据,结合统计学单因素分析和机器学习LightGBM模型多因素分析,建立了一种基于长时间序列数据的PM_(2.5)与O_(3)浓度预测及气象因子影响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结果表明:①训练后的LightGBM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PM_(2.5)污染,准确率达80.8%;对O_(3)污染预测的准确率为52.5%.②郑州市大气PM_(2.5)浓度与气压呈正相关,与比湿和环境温度均呈负相关;大气O_(3)8 h滑动平均浓度(O_(3)-8 h浓度)与比湿和太阳辐射均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③有利的气象条件可能是2021年PM_(2.5)年均浓度得到显著改善的重要因素;同时,不利的气象条件也促使2021年和2022年6月O_(3)月评价值(O_(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90百分位浓度)有所上升.研究显示,这种基于长时间序列的综合分析方法适用于大气PM_(2.5)与O_(3)浓度的气象因子影响分析,也能有效预测PM_(2.5)与O_(3)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防控 细颗粒物(PM_(2.5)) 臭氧(o_(3)) 气象因素 机器学习 郑州市
下载PDF
汾渭平原PM_(2.5)和O_(3)污染导致的健康效应及情景预测
3
作者 郝永佩 宋晓伟 +3 位作者 朱晓东 王京伟 程鹏 毕旭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6-707,共12页
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已成为主要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本文选取大气污染防控重点区域汾渭平原作为研究区,分析2014-2021年PM_(2.5)和O_(3)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健康效应,并估算2030年实现不同减排标准的潜在健康效益.... 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已成为主要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本文选取大气污染防控重点区域汾渭平原作为研究区,分析2014-2021年PM_(2.5)和O_(3)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健康效应,并估算2030年实现不同减排标准的潜在健康效益.结果表明:①2014-2021年汾渭平原PM_(2.5)年均浓度呈下降趋势,而O_(3)年均浓度却呈波动上升趋势,PM_(2.5)和O_(3)复合污染天数下降趋势显著.②归因于PM_(2.5)污染的早逝人数和经济损失均呈下降趋势;而归因于O_(3)污染的早逝人数及经济损失均呈上升趋势,2021年归因于O_(3)污染的全因、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早逝人数较2014分别增加了60.36%、11.94%和74.32%,经济损失增加了136.60%、65.18%和157.20%,其中西安市和洛阳市健康风险与经济损失问题相对突出.③若2030年PM_(2.5)和O_(3)年均浓度均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汾渭平原归因于PM_(2.5)和O_(3)的早逝人数较2021年将分别下降15.99%和2.71%,而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年增加,健康经济损失将分别增加6.39×10^(8)元(95%CI:5.20×10^(8)~7.56×10^(8)元)和30.05×10^(8)元(95%CI:16.17×10^(8)~43.26×10^(8)元);若进一步将PM_(2.5)和O_(3)浓度降至更低,可进一步避免早逝人数的增加,且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研究显示,汾渭平原PM_(2.5)治理有所成效,但是O_(3)污染问题凸显,其导致的健康死亡人数及经济损失均呈上升趋势,应保证达到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更高目标标准,才能有效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并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_(2.5)) 臭氧(o_(3)) 汾渭平原 健康效益 情景预测
下载PDF
臭氧过氧化氢(O_(3)/H_(2)O_(2))降解2,4,6-三氯酚的多因素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希诚 高乃云 《净水技术》 CAS 2022年第5期30-35,共6页
采用O_(3)/H_(2)O_(2)高级氧化工艺,对2,4,6-三氯酚(2,4,6-TCP)进行降解试验。结果表明:O_(3)/H_(2)O_(2)高级氧化工艺能有效降解2,4,6-TCP,去除率与时间的关系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H_(2)O_(2)浓度、2,4,6-TCP初始浓度、pH及阴离子对2,4,... 采用O_(3)/H_(2)O_(2)高级氧化工艺,对2,4,6-三氯酚(2,4,6-TCP)进行降解试验。结果表明:O_(3)/H_(2)O_(2)高级氧化工艺能有效降解2,4,6-TCP,去除率与时间的关系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H_(2)O_(2)浓度、2,4,6-TCP初始浓度、pH及阴离子对2,4,6-TCP的降解均有影响;增加H_(2)O_(2)浓度对降解反应整体有利,但随H_(2)O_(2)浓度逐渐增大,其降解速率提高的程度越来越小;2,4,6-TCP初始浓度越低,其降解效果越好;随着pH的增加,降解速率也逐渐增加,且在酸性条件下对降解速率的影响明显比碱性条件影响大;Cl^(-)、SO_(4)^(2-)对降解反应起抑制作用,HCO_(3)^(-)、CO_(3)^(2-)、NO_(3)^(-)对降解反应起促进作用,促进反应速率常数的程度为:CO_(3)^(2-)>HCO_(3)^(-)>NO_(3)^(-)>无阴离子>SO_(4)^(2-)>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 6-三氯酚 臭氧(o_(3)) 过氧化氢(H_(2)o_(2)) PH值 阴离子
下载PDF
2015—2021年四川盆地近地面O_(3)时空演化及潜在源区分析
5
作者 谭华荣 林跃胜 +2 位作者 姚有如 马康 方凤满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0-672,共13页
近地面O_(3)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地形相对闭塞的盆地区域更加突出,而盆地地形区域O_(3)的时空演化、潜在源区及驱动因素尚未被完全揭示.因此,以典型盆地地形区—四川盆地为研究区,基于长时间尺度(2015—2021... 近地面O_(3)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地形相对闭塞的盆地区域更加突出,而盆地地形区域O_(3)的时空演化、潜在源区及驱动因素尚未被完全揭示.因此,以典型盆地地形区—四川盆地为研究区,基于长时间尺度(2015—2021年)的O_(3)浓度监测数据,采用后向轨迹、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探讨O_(3)的时空变化特征、传输路径、潜在源区以及驱动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时间分布上,2015—2021年四川盆地O_(3)-8 h浓度第90百分位数为(143±7)μg/m^(3),夏季O_(3)-8 h浓度高于其他季节,O_(3)-8 h浓度存在明显的“周末效应”和昼夜差异.②空间格局上,四川盆地O_(3)-8 h浓度第90百分位数总体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西部平原地带是核心污染区域.③2015—2021年影响成都市的气流轨迹中短距离输送轨迹占比为74.24%,长距离输送轨迹占比平均值为25.76%.2015—2021年成都市O_(3)的潜在源区由西向东迁移,并表现出以盆地为中心逐渐集聚的趋势.④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结果显示,气温和日照时数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738和0.289,是四川盆地O_(3)的主导自然因子,人口密度(0.412)和人均GDP(0.369)是导致O_(3)浓度升高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研究显示,受盆地内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2015—2021年四川盆地的O_(3)污染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传输路径 潜在源区 驱动因素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典型生态功能区臭氧生成敏感性及气象驱动力解析——以千岛湖地区为例
6
作者 余传冠 刘旭 +8 位作者 宋美真 蒋晓婷 刘雨姗 刘雪倩 李达 李欣怡 王子鹏 潘玉青 李鹏飞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29,共12页
千岛湖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属于典型生态功能区。当前,臭氧(O_(3))正频繁成为影响千岛湖地区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但对于与此相关的千岛湖地区O_(3)生成敏感性,研究人员目前仍未了解清楚。利用2019—2021年TROPOMI卫星观测数据... 千岛湖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属于典型生态功能区。当前,臭氧(O_(3))正频繁成为影响千岛湖地区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但对于与此相关的千岛湖地区O_(3)生成敏感性,研究人员目前仍未了解清楚。利用2019—2021年TROPOMI卫星观测数据,运用O_(3)生成敏感性指示剂方法,即甲醛对流层垂直柱浓度和二氧化氮对流层垂直柱浓度的比值(FNR),量化解析了千岛湖地区O_(3)生成敏感区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千岛湖地区FNR呈现逐年升高趋势,且显著高于杭州市主城区。千岛湖地区氮氧化物(NO_(x))控制区逐年扩张,自2019年开始,由西南向东北逐步蔓延。截至2021年,NO_(x)控制区已基本覆盖整个千岛湖地区。千岛湖地区O_(3)生成敏感区在夏季基本属于NO_(x)控制区,在其他季节属于NO_(x)控制区或协同控制区。结合气象再分析数据发现,FNR与温度呈强正相关(r=0.8),与相对湿度呈较弱正相关,与风速和云液态水含量呈较弱负相关。当温度大于7.0℃、风速小于6.2 m/s、云液态水含量小于5.5×10^(-5)g/m^(3)、相对湿度大于57.5%时,O_(3)生成趋向于受NO_(x)控制。此外,与杭州市相比,千岛湖地区O_(3)生成对气象参数变化更为敏感。研究成果对我国典型生态功能区O_(3)污染防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地区 TRoPoMI 臭氧(o_(3))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氮氧化物(No_(x))
下载PDF
2017—2019年安庆市O_(3)污染特征及与气象参数的关系
7
作者 潘玉锁 章宜洁 龙宇飞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23年第1期28-35,共8页
本文利用2017—2019年安庆市4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臭氧(O_(3))监测数据,研究安庆市区O_(3)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庆市O_(3)污染程度逐年加重,O_(3)作为首要污染物其超标天数显著增多,2019年O_(3)-8 h第9... 本文利用2017—2019年安庆市4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臭氧(O_(3))监测数据,研究安庆市区O_(3)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庆市O_(3)污染程度逐年加重,O_(3)作为首要污染物其超标天数显著增多,2019年O_(3)-8 h第90百分位首次超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规定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5.7%。2017—2019年O_(3)超标时具有持续性,持续时间2~9 d不等;O_(3)浓度季节差异较大,冬季最低,夏秋季最高,年际分析发现,O_(3)污染防控逐年向后延迟,秋季将成为防控重点;日变化呈现较为典型的单峰型特征,早8:00后快速升高,下午3:00左右出现峰值,而后逐渐下降。空间上,安庆大学、环科院点位浓度最高,马山宾馆浓度最低,整体呈现出城区中心低于郊区,近郊低于远郊的分布特征。气象因素与O_(3)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温度与O_(3)浓度呈正相关,相对湿度、风速与O_(3)浓度呈负相关,尤其在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60%~70%,风速低于2.0 m/s时,东北风时极易造成O_(3)浓度超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污染特征 气象因素 持续性 安庆市
下载PDF
眉山市彭山区臭氧污染特征及其前体物分析
8
作者 康万里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4年第1期59-62,共4页
本文通过源排放清单、受体模型、空气质量模型联用的综合源解析方法,对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臭氧(O_(3))污染特征及其前体物来源等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彭山区O_(3)污染形势、浓度变化、影响因素及其前体物主要来源的相关结论,以期为成都平... 本文通过源排放清单、受体模型、空气质量模型联用的综合源解析方法,对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臭氧(O_(3))污染特征及其前体物来源等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彭山区O_(3)污染形势、浓度变化、影响因素及其前体物主要来源的相关结论,以期为成都平原地区O_(3)污染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山区 臭氧(o_(3)) 变化特征 前体物
下载PDF
浙江省O_(3)浓度时空格局及驱动因子 被引量:2
9
作者 沈培福 靳全锋 +2 位作者 周雨欣 徐端妙 黄海松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136-2146,共11页
气象因子对臭氧(O_(3))浓度有重要影响,为探索O_(3)浓度时空变化及相关因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后向轨迹聚类分析2014—2019年浙江省O_(3)浓度和气象因子数据.结果表明:①浙江省O_(3)浓度时空分布不均匀,季节性变化差异显著,总体呈夏季&... 气象因子对臭氧(O_(3))浓度有重要影响,为探索O_(3)浓度时空变化及相关因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后向轨迹聚类分析2014—2019年浙江省O_(3)浓度和气象因子数据.结果表明:①浙江省O_(3)浓度时空分布不均匀,季节性变化差异显著,总体呈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征,年均值呈上升趋势;春季、夏季、秋季和全年O_(3)浓度均于07:00左右达最小值,之后呈上升趋势,至15:00达峰值后降低,冬季O_(3)浓度最小值出现时间较其他季节晚1 h左右.高浓度O_(3)主要分布在浙江省东北部及北部区域.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影响因子和拟合效果存在季节性差异,其中,春、秋两季蒸发量对O_(3)浓度的贡献率均超过20%,夏季相对湿度对O_(3)浓度的贡献率超过40%,秋季日光照时长对O_(3)浓度的贡献率超过40%,秋、冬两季NO2浓度对O_(3)浓度的贡献率均超过35%.春季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均方根误差(RMSE)、均方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和变异解释量(R2)分别为0.213、26.45%和0.422,夏季分别为0.234、30.49%和0.359,秋季分别为0.169、24.02%和0.445,冬季分别为0.154、34.14%和0.419.研究表明,浙江省O_(3)浓度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特征,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结果在浙江省春、秋两季显著优于夏、冬两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 臭氧(o_(3)) 时空格局 驱动因子 多元线性回归
下载PDF
上海市PM_(2.5)和臭氧复合污染期多路径减排效果评估 被引量:4
10
作者 卞锦婷 黄凌 +5 位作者 李红丽 李瑞 姜森 廖加强 王杨君 李莉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4-324,共11页
为探究大气PM_(2.5)和臭氧(O_(3))复合污染期间的污染物浓度削峰方案,以上海市2018年4月27—30日PM_(2.5)和O_(3)复合污染时段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型(CMAQ模型),建立上海市O_(3)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MDA8 O_(3))以及P... 为探究大气PM_(2.5)和臭氧(O_(3))复合污染期间的污染物浓度削峰方案,以上海市2018年4月27—30日PM_(2.5)和O_(3)复合污染时段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型(CMAQ模型),建立上海市O_(3)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MDA8 O_(3))以及PM_(2.5)浓度与人为源排放的NO_(x)和VOCs之间的响应关系,获得了EKMA(empirical kinetics modeling approach,经验动力学建模方法)曲线.在此基础上,探讨上海市MDA8 O_(3)和PM_(2.5)对前体物排放的敏感性,并进一步量化了本地减排、提前减排和区域减排等不同情景下PM_(2.5)和MDA8 O_(3)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1)上海市PM_(2.5)和O_(3)复合污染期间MDA8 O_(3)的峰值率(PR)为0.6~1.1,除浦东惠南站点外,整体处于VOCs控制区.(2)上海市人为源NO_(x)和VOCs减排对PM_(2.5)的削峰效果有限(NO_(x)减少80%时,PM_(2.5)浓度下降1.2μg/m^(3)).本地VOCs减排对MDA8 O_(3)的削峰较为明显(最大下降量为17.0μg/m^(3)).VOCs与NO_(x)的减排比例需控制在1.9∶1以上才能使MDA8 O_(3)浓度不发生反弹,同时可优先控制烯烃类的排放.(3)上海市MDA8 O_(3)浓度在提前减排和区域减排VOCs情景下均能进一步降低,降幅为0.6%~3.1%,且区域减排带来的受益范围更广;提前减排和区域减排对上海市PM_(2.5)浓度降低的边际效益均甚微.研究显示,复合污染期间VOCs的排放控制可同时削减PM_(2.5)和MDA8 O_(3)浓度峰值,提前采取污染防控措施以及区域联合控制对上海市O_(3)浓度削峰有一定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控制 臭氧(o_(3)) PM_(2.5) 区域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型(CMAQ模型) 减排情景
下载PDF
河南省近地表O_(3)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全澍 刘淼晗 +3 位作者 陈博轩 黄月华 马清霞 韩艳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66-2676,共11页
气象因素对臭氧(O_(3))浓度有着重要影响,为探索近地面O_(3)污染特征及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利用2014—2020年河南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数据和国家基本地面气象站数据,研究了河南省O_(3)污染时空特征、O_(3)与前体物以及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 气象因素对臭氧(O_(3))浓度有着重要影响,为探索近地面O_(3)污染特征及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利用2014—2020年河南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数据和国家基本地面气象站数据,研究了河南省O_(3)污染时空特征、O_(3)与前体物以及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探究了夏季河南省O_(3)的潜在来源.结果表明:①时间特征上,2014—2020年河南省O_(3)污染程度总体减轻,O_(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简称“O_(3)-8 h浓度”)变化趋势呈现“M”型,O_(3)-8 h浓度在季节上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特征,且6月O_(3)-8 h浓度及超标天数均达到峰值;空间特征上,O_(3)-8 h浓度呈北低南高、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情况,高值区集中于豫南地区.②O_(3)-8 h浓度与前体物NO2、CO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③从气象因素角度来看,O_(3)-8 h浓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气温26℃或相对湿度40%有利于O_(3)-8 h浓度升高.受秋冬季盛行北风的影响,河南省O_(3)-8 h浓度在秋、冬两季呈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夏季盛行的南风有利于河南省O_(3)污染的形成和维持.④2019年夏季O_(3)浓度最大,由内源性转向外源性.受周边城市以及地形条件影响,河南省夏季O_(3)会出现局部累积.研究显示,河南省近地表O_(3)污染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特征,污染程度总体减轻,O_(3)前体物与气象因素(气温、相对湿度、风)对O_(3)影响显著,夏季O_(3)传输路径及潜在源随时间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臭氧(o_(3)) 前体物 气象因素 潜在源分析
下载PDF
南亚高压对四川盆地夏季区域持续性O_(3)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康平 张梓桓 +3 位作者 王天琦 张小玲 刘微 雷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484-5496,共13页
基于2015~2020年四川盆地臭氧(O_(3))浓度监测数据,构建O_(3)区域性持续性污染过程个例库,并进一步时空匹配高低空气象资料,探究夏季南亚高压系统对四川盆地地面气象要素及O_(3)污染生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2015~2018年四川盆地O_(3... 基于2015~2020年四川盆地臭氧(O_(3))浓度监测数据,构建O_(3)区域性持续性污染过程个例库,并进一步时空匹配高低空气象资料,探究夏季南亚高压系统对四川盆地地面气象要素及O_(3)污染生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2015~2018年四川盆地O_(3)区域性持续性污染(ORPP)逐年加重,2018~2020年保持相对稳定的污染态势,且ORPP多集中于春、夏两季.盆地中南部成都、重庆、泸州等城市O_(3)污染形势最为严峻,且高值区逐渐向南北方向转移.(2)基于南亚高压(系统存在率、中心离散度与东西振荡量)对地面气象要素的影响阐释ORPP的生成机制:系统存在率均值偏低且位置偏东时,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及日照时数偏高,相对湿度偏低,利于O_(3)生成;南亚高压东模态中心显著聚集时,气温日较差与日照时数激增,易造成O_(3)异常高值;西模态剧烈振荡时,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及相对湿度改变,易使O_(3)浓度波动.(3)对比清洁期与污染期,南亚高压系统存在率、中心离散度与东西振荡量综合作用于清洁期,而污染期则主要受中心离散度与东西振荡量影响.当南亚高压西模态剧烈振荡与东模态显著聚集配合出现时,极易诱发四川盆地内ORPP二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南亚高压 四川盆地 区域性持续性污染
下载PDF
中国臭氧时空分异及热点城市群气象关联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飞 孔少杰 +4 位作者 屈志光 闫晶晶 郭锦媛 周媛媛 欧昌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39-1549,共11页
基于2018~2020年臭氧的日最大8h滑动平均值(O_(3)-8h),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暴露风险评估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了全国337个城市O_(3)的时空分异及其人口加权的暴露风险特征,识别了热点城市群并解析了热点城市群O_(3)的气象关联特征... 基于2018~2020年臭氧的日最大8h滑动平均值(O_(3)-8h),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暴露风险评估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了全国337个城市O_(3)的时空分异及其人口加权的暴露风险特征,识别了热点城市群并解析了热点城市群O_(3)的气象关联特征.结果表明:O_(3)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其中浓度高于160μg/m^(3)(国家二级浓度限值,GB3095-2012)、超标率高于20%和人口加权暴露风险等级为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城市群(BTH-UA)、中原城市群(CP-UA)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YRD-UA).其次,2018~2020年月均O_(3)-8h变化呈“M型”分布,各年最高值分别出现在6月、9月和5月,月均ρ(PM_(2.5)),ρ(NO_(2)),ρ(SO_(2))和ρ(CO-95)均呈现“W型”分布,并且在12月和1月达到最高值,与O_(3)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月均ρ(PM_(2.5)),ρ(NO_(2)),ρ(SO_(2))和ρ(CO-95)与O_(3)-8h线性拟合直线的拟合系数(R^(2))分别为0.68,0.52,0.38和0.66.最后,基于多元统计法分析了热点城市群的气象因素关联,结果表明:各城市群O_(3)-8h与日均温度(T)、日照时数(S)和日降水量(R)相关性较强,与日均相对湿度(RH)、日均气压(p)和日均风速(v)的相关性较弱,说明3个城市群的主控气象因子为T、S和R;另外,T越高、S越长,RH、p、v和R越低,越有利于O_(3)浓度的增加;不同气象因素区间对O_(3)-8h的影响体现出了“一群一征”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时空演变 城市群 气象因素 回归分析
下载PDF
2015—2020年中国臭氧污染时空演化及其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关系研究
14
作者 杨艺科 王晓红 +4 位作者 凌元锦 陆庆恒 秦靖蒿 李晓艺 于乐江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5-903,共9页
为研究2015—2020年我国近地面臭氧(O_(3))污染时空演化特征以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对我国O_(3)污染的影响,本文基于2015—2020年我国近1500个监测站点的O_(3)浓度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数据),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异常... 为研究2015—2020年我国近地面臭氧(O_(3))污染时空演化特征以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对我国O_(3)污染的影响,本文基于2015—2020年我国近1500个监测站点的O_(3)浓度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数据),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异常值分析及回归分析,研究2015—2020年我国O_(3)污染的时空演化、浓度异常特征及其与ENSO事件和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2015—2019年我国O_(3)污染集聚效应不断增强,但2020年显著降低.(2)我国O_(3)浓度呈先升高(2015—2018年)后下降(2018—2020年)的特征,2017年、2018年O_(3)年均浓度分别较上一年升高8.72%、1.76%,2019年、2020年O_(3)年均浓度分别较上一年下降3.60%、3.66%.除2019年、2020年外,O_(3)浓度高值聚集区站点的O_(3)浓度峰值和高值天数(日均值大于120μg/m^(3)的天数)均大于O_(3)浓度低值聚集区站点.(3)O_(3)高浓度时期为每年的4—10月.O_(3)高浓度区域春、夏两季以华北为核心,秋季向华南和东南地区转移.(4)回归分析表明,我国O_(3)浓度正异常与ENSO负相拉尼娜相关,O_(3)浓度负异常与ENSO正相厄尔尼诺相关.我国东南部O_(3)浓度异常主要受ENSO期间太阳辐射异常和降水异常的影响,而西部和北部地区O_(3)浓度异常主要受ENSO期间风速异常的影响.研究显示,2015—2020年我国O_(3)平均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O_(3)高浓度时期以春、夏两季为主,O_(3)高浓度区域随季节而发生变化,且不同区域O_(3)污染变化特征不同,ENSO对我国不同区域O_(3)污染的影响机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时空演化 浓度异常 回归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下载PDF
三亚市区臭氧污染变化特征及潜在源区分析
15
作者 符传博 丹利 +1 位作者 佟金鹤 徐文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160,共9页
该文基于三亚市区2个环境监测数据,结合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区贡献因子算法和权重轨迹方法研究了三亚市日最大8 h平均(O_(3)-8 h)质量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及O_(3)传输路径和潜在贡献源区。结... 该文基于三亚市区2个环境监测数据,结合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区贡献因子算法和权重轨迹方法研究了三亚市日最大8 h平均(O_(3)-8 h)质量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及O_(3)传输路径和潜在贡献源区。结果表明,2014-2020年2个站点O_(3)-8 h质量浓度变化趋势相反,河东站和河西站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03μg/(m^(3)·a)和-0.405μg/(m^(3)·a),趋势系数均没有通过信度检验。O_(3)-8 h质量浓度逐月变化呈“V”型分布,最高值出现在10月;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5:00左右。平均气温在15~25℃之间,相对湿度为65%~80%,太阳总辐射为14~24 MJ/m^(2),日照时数为6~10 h/d,受6~12 m/s之间的东北风影响时,三亚市O_(3)-8 h质量浓度会出现超标。多元回归分析表明,10 m平均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是O_(3)-8 h质量浓度的主控因子。秋季的内陆东北气流和沿海东北气流,春季的沿海东北气流,冬季短距离气流和东北气流影响下会出现三亚市O_(3)-8 h质量浓度超标,超标率分别为13.61%、2.31%、1.44%、0.95%和2.76%;福建省、江西省和广东省是三亚市O_(3)污染的主要贡献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气象因子 后向轨迹 潜在源区 三亚市
原文传递
济南市和青岛市2014—2021年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治非 刘伟 +1 位作者 付华轩 孟赫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3-683,共11页
为研究济南市和青岛市臭氧(O_(3))浓度长期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基于2014—2021年近地面O_(3)连续8年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揭示O_(3)浓度长期变化特征,分析O_(3)浓度与气象因子关系,阐明O_(3)主要输送路径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 为研究济南市和青岛市臭氧(O_(3))浓度长期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基于2014—2021年近地面O_(3)连续8年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揭示O_(3)浓度长期变化特征,分析O_(3)浓度与气象因子关系,阐明O_(3)主要输送路径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①整体上,济南市O_(3)污染程度高于青岛市,2个城市O_(3)污染均集中在4—10月.长期趋势上,2014—2021年济南市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第90百分位数(简称“O_(3)-8 h 90th浓度”)总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2019年;青岛市2019年和2017年O_(3)-8 h 90th浓度相对较高,其他年份O_(3)-8 h 90th浓度差异不大.月变化上,济南市O_(3)-8 h 90th浓度季节性变化较明显,呈单峰状;而青岛市受雨季和清洁海洋气流稀释作用,其O_(3)-8 h 90th浓度呈双峰状.②高温、低湿、小风等不利气象条件下更易发生O_(3)污染.相对于青岛市,济南市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简称“O_(3)-8 h浓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更密切,尤其是与日间(08:00—17:00)平均气温(简称“T8-17”)的相关性最强,T8-17>15℃时,T8-17每升高1℃,O_(3)-8 h浓度升高6.1μg/m^(3);青岛市O_(3)-8 h浓度随T8-17的升高总体呈波动式升高趋势,但升幅有限,T8-17每升高1℃,O_(3)-8 h浓度仅升高1.5μg/m^(3).③济南市受来自西南、南偏东南方向的气流影响时,O_(3)浓度平均值较高,分别为(113±51)(109±57)μg/m^(3);青岛市受来自内陆方向的西南气流影响时,O_(3)浓度较高,平均值为(106±45)μg/m^(3).2个城市O_(3)外来主要潜在源区具有一定同源性,主要为苏皖鲁豫交界中东部和鲁中地区.研究显示,2个城市O_(3)污染均以本地污染为主,污染联防联控区域需要重点关注苏皖鲁豫交界中东部及鲁中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市 青岛市 臭氧(o_(3)) 长期趋势 气象因子 潜在来源
下载PDF
清河县臭氧污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岳筠松 刘向伟 《清洗世界》 CAS 2023年第1期106-109,共4页
利用2021年清河县空气监测站数据及气象参数,对清河县臭氧(O_(3))污染现状、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河县臭氧(O_(3))已成为影响清河县夏季空气质量优良率的首要污染物。臭氧(O_(3))污染主要集中在5-7月份,... 利用2021年清河县空气监测站数据及气象参数,对清河县臭氧(O_(3))污染现状、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河县臭氧(O_(3))已成为影响清河县夏季空气质量优良率的首要污染物。臭氧(O_(3))污染主要集中在5-7月份,峰值浓度出现在6月份,日均小时变化中臭氧(O_(3))小时浓度呈“单峰状”分布。臭氧(O_(3))污染峰值集中出现在城市西南、南部方位,与西南部、南部涉VOCs企业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在高温、低湿、静风气象条件下易出现臭氧(O_(3))超标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污染 气象参数 清河县
下载PDF
人为排放对信阳市细颗粒物和臭氧的影响评估
18
作者 刘晓咏 张一丹 +2 位作者 闫军辉 张向敏 赵承美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0-195,共6页
基于信阳市2017—2020年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浓度数据及同期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Kolmogorov-Zurbenko(KZ)滤波法将原始浓度序列分解为短期分量、季节分量和长期分量,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污染物基线分量和短期分量与相应... 基于信阳市2017—2020年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浓度数据及同期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Kolmogorov-Zurbenko(KZ)滤波法将原始浓度序列分解为短期分量、季节分量和长期分量,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污染物基线分量和短期分量与相应尺度气象要素的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对残差进行滤波和序列重建,得到去除气象影响的污染物长期变化趋势,该浓度仅与污染物的排放量有关。结果表明,PM_(2.5)和O_(3)浓度的波动主要由污染源排放及气象条件的短期变化和季节变化引起,气象条件对PM_(2.5)季节分量和O_(3)长期分量影响较大。信阳市PM_(2.5)污染排放减弱,O_(3)污染排放先升高,在2018年10月后降低。由于污染排放导致的2017—2020年PM_(2.5)和O_(3)长期分量分别降低3.5、1.5μg/(m^(3)·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阳市 细颗粒物(PM_(2.5)) 臭氧(o_(3)) 人为排放
下载PDF
长兴县城区臭氧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
19
作者 杨琳玲 王翔 +1 位作者 佘文强 周晶丽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3年第6期6-11,共6页
文章以2017~2021年长兴县国控站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长兴县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臭氧(O_(3))为首要污染物天数占比呈逐年增长趋势。通过对2021年长兴县O_(3)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气象因素和化学效应对O_(3)形... 文章以2017~2021年长兴县国控站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长兴县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臭氧(O_(3))为首要污染物天数占比呈逐年增长趋势。通过对2021年长兴县O_(3)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气象因素和化学效应对O_(3)形层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臭氧浓度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夏季O_(3)污染最严重;月变化趋势呈“M”型,高超标率出现在6月、8月、9月;O_(3)日峰值出现在14:00~15:00,日变化呈单峰型,与NOx、CO的日变化特征正好相反。由于长兴县的O_(3)污染天气具有高温、低湿度的特点,因此当气温高于26℃,湿度低于65%,主导风向为东风、东南风、东北风,风速为1.4~3.0 m/s之间时,易导致城区O_(3)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兴县 臭氧(o_(3)) 时间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浅析当前臭氧和VOCs污染及治理
20
作者 侯力群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年第20期85-87,共3页
国务院“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针对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特别是VOCs污染防控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面对频发的复合型大气污染状况,臭氧及VOCs污染治理工作严峻而迫切。本文简单叙述了臭氧、VOCs大气污染物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联性、... 国务院“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针对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特别是VOCs污染防控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面对频发的复合型大气污染状况,臭氧及VOCs污染治理工作严峻而迫切。本文简单叙述了臭氧、VOCs大气污染物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联性、产生原因以及对产生大气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通过介绍有关VOCs污染防治技术策略及现行常用的处置技术方法,进一步阐述当前VOCs污染防治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不足,并就做好VOCs污染防控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污染 治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