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埋穿越向斜构造引水隧洞变形致灾机理研究
1
作者 刘俊峰 《施工技术(中英文)》 2025年第6期15-23,共9页
为探究穿越高地应力地区引水隧洞大变形致灾机理,明确隧洞变形基本形式,采用现场调查、地应力场预测分析等方法,对狮子山隧洞穿越乌龙坝向斜次级构造发生的大变形灾害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存在节理裂隙发育的凝灰岩软... 为探究穿越高地应力地区引水隧洞大变形致灾机理,明确隧洞变形基本形式,采用现场调查、地应力场预测分析等方法,对狮子山隧洞穿越乌龙坝向斜次级构造发生的大变形灾害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存在节理裂隙发育的凝灰岩软弱破碎带、高外水压及向斜储水构造等地质条件,构成复杂的原岩应力场。开挖卸荷效应是隧洞穿向斜构造极高~高应力软岩变形致灾的根源,隧洞开挖破坏了原始地应力平衡状态,而支护体系不能对围岩进行有效支护,导致围岩结构整体失稳。在极高~高地应力原岩应力环境条件下,凝灰岩软弱破碎带及地应力方位与隧洞轴线夹角是导致变形破坏的非对称性的主要因素,水与破碎围岩的固-流耦合作用是软岩劣化、应力场改变、渗透压力增大等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水隧洞 向斜构造 深部岩体 高地应力 围岩 变形 致灾机理
下载PDF
水库滑坡致灾机理及风险防控研究进展与展望
2
作者 郭广彬 田婷 +1 位作者 周忠国 李涑 《海河水利》 2025年第4期85-90,共6页
水库滑坡具有致灾机理复杂,风险防控难度大的特点。历年来水库滑坡灾害造成了多起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系统地梳理了水库滑坡的研究现状,学者普遍认为水库水位“上升—下降”周期性变化是诱发水库滑坡的主要原因,岩土体软化、浮托... 水库滑坡具有致灾机理复杂,风险防控难度大的特点。历年来水库滑坡灾害造成了多起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系统地梳理了水库滑坡的研究现状,学者普遍认为水库水位“上升—下降”周期性变化是诱发水库滑坡的主要原因,岩土体软化、浮托力和动水压力是灾变的作用方式。如何揭示降雨和水库水位变化耦合作用下滑坡变形破坏机制、如何描述滑坡和涌浪的复杂行为、如何开展水库滑坡早期治理是水库滑坡研究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重点与难点。提出水库滑坡复杂灾变机制与稳定性评价、滑坡涌浪灾害链模拟与预测、消落区岩体裂化早期防控研究三方面亟待深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滑坡 滑坡涌浪 致灾机理 风险防控 害治理
下载PDF
厚硬顶板悬顶致灾机理及切顶控制技术研究
3
作者 耿铭 孙静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141,共10页
针对侧向厚硬悬顶下临空巷道围岩变形大、失稳风险高的问题,以大同马脊梁煤矿3810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厚硬侧向悬顶力学模型,确定合理切顶位置理论值为内错煤柱3.98 m。建立UDEC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厚硬悬顶长度、断裂位置对... 针对侧向厚硬悬顶下临空巷道围岩变形大、失稳风险高的问题,以大同马脊梁煤矿3810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厚硬侧向悬顶力学模型,确定合理切顶位置理论值为内错煤柱3.98 m。建立UDEC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厚硬悬顶长度、断裂位置对煤柱应力分布及3810运输巷围岩变形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降低悬顶长度、在煤柱上方合理位置断裂,能够有效降低煤柱侧向应力集中程度,减少巷道围岩的破坏范围及变形。根据分析结果,确定煤柱采空区侧厚硬悬顶进行切顶卸压控制,促使厚硬顶板及时垮落,提高采空区顶板垮落带高度,从而降低煤柱承载的载荷并为煤柱提供侧向约束,提高煤柱承载性能。提出了厚硬侧向悬顶水压致裂切顶卸压控制方案并应用于现场,结果表明:3810运输巷采取水力压裂切顶措施后,巷道围岩变形得到显著改善;切顶后巷道两帮最大值移近量为600 mm,顶板最大下沉量为277 mm;相对于未采取切顶方案的区段,巷道变形量分别降低39.6%(两帮)、31.8%(顶板),巷道有效断面能够满足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硬顶板 长壁工作面 侧向悬顶 致灾机理 煤柱应力 切顶位置 水压致裂 切顶卸压
下载PDF
我国不同类别煤层顶板水害致灾机理与防控路径 被引量:12
4
作者 曾一凡 朱慧聪 +6 位作者 武强 王皓 郭小铭 崔芳鹏 庞振忠 刘守强 杨维弘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39-1555,共17页
我国是世界上成煤和赋存条件最复杂的国家,煤层顶板水文地质条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采动覆岩裂隙场与渗流场耦合的相互性和时变性以及煤层顶板突水的独特性和危害性,造成顶板水害是我国尤其是西部煤矿区的主要矿井灾害之一。为了更好地... 我国是世界上成煤和赋存条件最复杂的国家,煤层顶板水文地质条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采动覆岩裂隙场与渗流场耦合的相互性和时变性以及煤层顶板突水的独特性和危害性,造成顶板水害是我国尤其是西部煤矿区的主要矿井灾害之一。为了更好地认识顶板水害和推广现有技术和探索新技术防控此类矿井灾害,在全面分析近年来我国煤层顶板水害事故规律与顶板充水含水层的赋存条件、突水模式、动力特征、力学行为等基础上,系统划分了顶板水害的类型、特征、主要类别的致灾机理及梳理了现有顶板水害的防治技术,并展望了未来顶板水害防治领域的发展方向。研究发现:①顶板水害主体架构包括巨厚基岩含水层涌(淋)水、薄基岩弱胶结层水-砂耦合溃涌、离层空间蓄水储能突水、天窗补给型突水、围岩烧变增透致突等5种类别,集中分布于秦岭—淮河沿线以北地区,陕、蒙、宁是顶板水害主要聚集地。②采动诱发巨厚基岩含水层下覆岩原生裂隙互馈-贯通发育“Z”型离层空间,导致采场出现大面积涌(淋)水现象;基于复合关键层破断力学条件,阐明了薄基岩弱胶结层水-砂耦合溃涌致灾的动力源;构建了离层失稳突水临界判别准则,将离层突水划分为静载扰动、“动+静”载复合扰动、复合煤层开采重复扰动3种模式;红土隔水层缺失及红土薄弱区采动劣化损伤是产生天窗越流补给的主要根源;围岩烧变增透,孔隙度增大,接受临近水源补水后形成新的含水结构体,在采动诱发下烧变岩水涌入采场发生水害事故。③梳理了当前煤层顶板水害“探-放-治”三位一体的解危防控技术体系,提出了井上下共轭联动、钻-采(掘)高位协同地质勘探系统,以防治水“三区”划分为导向的地质保障工作,“煤-水-生态”多目标齐抓共管的绿色开采和防治水理念,以及数智化、透明化矿山水文地质灾害信息维护系统等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板水害 矿井防治水 离层突水 致灾机理 防控技术
下载PDF
地铁水淹致灾机理分析及水力特性研究进展
5
作者 黄晓家 刘书江 +3 位作者 徐之光 谢水波 张瑞峰 王磊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0,共8页
由于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排水防涝工程建设水平相对滞后,致使“城市看海”的现象时常发生,同时也间接引发了地铁水淹事故,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出行便利与安全。阐述了我国地铁水淹事故致灾机理,结合我国地铁水灾事故的特点,提出了地铁水... 由于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排水防涝工程建设水平相对滞后,致使“城市看海”的现象时常发生,同时也间接引发了地铁水淹事故,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出行便利与安全。阐述了我国地铁水淹事故致灾机理,结合我国地铁水灾事故的特点,提出了地铁水淹的防范措施;同时对地面积水入侵过程、地铁水淹过程、人体失稳判断标准等方面的水力特性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以期在防范、应急两方面同时采取措施,减轻地铁水淹事故造成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水淹 致灾机理 防范措施 积水入侵 水淹过程 人体失稳判断标准
下载PDF
矿井离层水致灾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6
作者 华可 李文 +4 位作者 李江华 邱浩 杜明泽 白耀 郝帅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8-246,共9页
针对矿井离层水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突水征兆不明显、瞬时水量大、滞后性、周期性突水等问题,从覆岩移动离层水的形成、致灾机理、防治技术、监测预警等方面总结了离层水的研究进展。首先,离层水害是采动影响下采场覆岩运动和地下水运移的... 针对矿井离层水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突水征兆不明显、瞬时水量大、滞后性、周期性突水等问题,从覆岩移动离层水的形成、致灾机理、防治技术、监测预警等方面总结了离层水的研究进展。首先,离层水害是采动影响下采场覆岩运动和地下水运移的耦合结果,通过挖掘突水事故的表现、覆岩结构及运动特征、地下水运移规律及相关研究现状,总结得到离层水形成基本条件和发育的基本规律,分析了突水引发溃泥溃砂、瓦斯涌出、切顶压架等次生灾害的机制。其次,离层垂向和水平位置预测是离层水害防治的关键,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地面直通式泄水孔、离层注浆充填、井下截流孔、井下导流孔和地面抽排水孔5种离层水的防治方法,并结合工程实际,分析了其特点和问题。最后,利用岩层的岩性组合及地质条件评价离层突水危险性,同时结合回采过程中的多物理场监测数据实现了离层水害的预警,并提出了离层水研究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移动 离层突水 致灾机理 防治方法 监测预警
下载PDF
玉磨铁路新平隧道突涌致灾机理及措施响应研究
7
作者 李永志 王华 +4 位作者 王世明 田洪义 刘润华 曹贵才 肖正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4年第4期67-73,共7页
为查明玉磨铁路新平隧道突涌的致灾机制,结合隧道现场灾害特征,基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气候条件、施工措施等因素,探讨了突涌的致灾机理,归纳总结了隧道突涌的致灾类型,提出了相应的灾害防控措施。软岩隧道强度... 为查明玉磨铁路新平隧道突涌的致灾机制,结合隧道现场灾害特征,基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气候条件、施工措施等因素,探讨了突涌的致灾机理,归纳总结了隧道突涌的致灾类型,提出了相应的灾害防控措施。软岩隧道强度低、变形大,设计围岩级别与揭示不匹配等因素对隧道灾变的发生至关重要,特殊的构造环境及地下水等因素助推了灾变的发生;依据致灾成因,将该隧道致灾类型分为:构造-岩性-富水-施工措施,构造-岩性-弱水-施工措施,岩性-富水-施工措施等3种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施工过程中,需明确可能致灾的几类因素,加强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开挖揭示比对等工作,掌控灾害源的发展及规模,动态调整隧道致灾的类型,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铁路 突泥涌水 致灾机理 致灾类型 害防控
下载PDF
地质灾害致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的综合研究
8
作者 玉桂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12期014-017,共4页
地质灾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而又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现象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产生了普遍影响。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以及人类活动日益扩大,地质灾害发生频度与强度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我国山区、丘陵与沿海地... 地质灾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而又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现象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产生了普遍影响。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以及人类活动日益扩大,地质灾害发生频度与强度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我国山区、丘陵与沿海地区地质灾害致灾风险更加突出。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问题不仅影响着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对地质灾害致灾机理及其防治技术进行综合研究目的在于对灾害进行早期预测、风险评估以及应急响应等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技术支撑是现今地质学以及工程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本研究将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防治措施,结合现代地质灾害监测技术、遥感技术与信息化技术,探索创新的防治技术体系,以期在灾害防治领域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地质灾害的预防与减灾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 致灾机理 防治技术 综合研究
下载PDF
“资源-管理”脆弱性视角下A乡养殖场火灾致灾机理分析
9
作者 古丽娜·朱马汗 宋强 《消防界(电子版)》 2024年第13期114-116,共3页
本文以A乡养殖场发生的两次火灾事故为案例,从“资源-管理”脆弱性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火灾致灾的机理。通过运用比较案例分析法,剖析了资源脆弱性和管理脆弱性在火灾事故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资源脆弱性主要体现在消防设... 本文以A乡养殖场发生的两次火灾事故为案例,从“资源-管理”脆弱性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火灾致灾的机理。通过运用比较案例分析法,剖析了资源脆弱性和管理脆弱性在火灾事故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资源脆弱性主要体现在消防设施不完备、安全距离不足等方面,管理脆弱性主要体现在责权利划分不清晰、协同治理不足等问题上。这些脆弱性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火灾事故的发生和扩大。本文的研究不仅为理解火灾致灾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制定针对性的火灾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脆弱性 管理脆弱性 致灾机理 案例比较分析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致灾机理探讨 被引量:13
10
作者 姚文艺 李文学 +1 位作者 侯志军 常温花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7-264,共8页
本文基于水力学原理,结合实体模型试验及原型实测资料分析,探讨了黄河下游河道萎缩的概念、致灾效应和致灾机理。分析表明,河道萎缩是造床过程中河道排洪输沙功能衰退的一种演变现象,其致灾效应是使洪水涨率增大,同流量下洪水水位不断... 本文基于水力学原理,结合实体模型试验及原型实测资料分析,探讨了黄河下游河道萎缩的概念、致灾效应和致灾机理。分析表明,河道萎缩是造床过程中河道排洪输沙功能衰退的一种演变现象,其致灾效应是使洪水涨率增大,同流量下洪水水位不断抬升。致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畸型河势增加、工程险情增多、直接造成工程损失及滩区经济损失等。试验研究揭示,主河槽宽度缩窄造成洪水水位涨幅增大,河底平均高程抬升和过水断面面积减小造成洪水水位起涨的基准面抬升是河道萎缩致灾的主要原因。河道萎缩致灾效应的大小与萎缩模式有关,其中以"集中淤槽"模式所形成的致灾效应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萎缩 河床演变 水沙变异 致灾机理 黄河下游
下载PDF
大水矿山开采水环境系统失效致灾机理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益伟 罗周全 +3 位作者 杨彪 熊立新 欧阳仕远 曹文胜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02-1010,共9页
基于大水矿山开采水环境由人工排水系统及天然的地下水系统共同构成,通过系统分析方法,构建大水矿山排水-地下水开采水环境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大水矿山开采水环境系统失效致灾机理研究,建立大水矿山排水-地下水开采环境系统随机模型... 基于大水矿山开采水环境由人工排水系统及天然的地下水系统共同构成,通过系统分析方法,构建大水矿山排水-地下水开采水环境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大水矿山开采水环境系统失效致灾机理研究,建立大水矿山排水-地下水开采环境系统随机模型及系统失效致灾判据。将所建立的模型及判据应用于凡口铅锌矿大水地下开采矿山。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时域范围内,模型可有效识别系统的灾害状态;系统失效致灾是系统输入流量大于输出流量,系统水位离散程度随时间不断增大,以及系统自身结构承受安全水位的能力过低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影响程度来讲,系统流量差的变化对灾害影响最大,其次为安全水位,最后为系统的随机作用;所建立的系统模型及系统失效致灾判据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研究成果可为大水矿山开采水害防治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水矿山 开采水环境 致灾机理 系统随机模型 失效判据
下载PDF
中国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79
12
作者 徐宗学 陈浩 +1 位作者 任梅芳 程涛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13-724,共12页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城市洪涝灾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城市公共安全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变化环境下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风险评估研究是完善城市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提...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城市洪涝灾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城市公共安全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变化环境下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风险评估研究是完善城市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提升城市防洪除涝能力的重要依据。本文阐述了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发展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机制,系统分析了城市洪涝灾害的驱动要素和致灾机理,梳理了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分区方法,并以济南市海绵城市示范区为例,对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分区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洪涝 致灾机理 风险评估 气候变化 城市化
下载PDF
采动覆岩“突水离层带”岩体结构演化致灾机理及突水预报方法 被引量:9
13
作者 乔伟 刘梦楠 +7 位作者 李连刚 郭伟 王启庆 孟祥胜 李小琴 段中稳 陈维池 李文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18-832,共15页
离层水害是近年来我国东西部矿井较为常见且严重的水害类型,研究采动覆岩结构演化对揭示离层突水机理、灾害预测防治有着重要意义。为分析不同工程地质条件下离层突水演化机理,将可以产生采动覆岩离层涌水的离层水体及其上下位一定范围... 离层水害是近年来我国东西部矿井较为常见且严重的水害类型,研究采动覆岩结构演化对揭示离层突水机理、灾害预测防治有着重要意义。为分析不同工程地质条件下离层突水演化机理,将可以产生采动覆岩离层涌水的离层水体及其上下位一定范围的岩层统称为“突水离层带”。建立“突水离层带”采动岩体结构力学模型,根据上位岩层和下位隔水层破断规律,分析5种突水类型(采动覆岩离层静水压突水、采动覆岩离层动力突水、多煤层叠加开采离层突水、传统顶板导水裂隙涌水和离层积水不突水)的形成机制和力学条件,研究回采期间导水裂隙带时空演化与离层突水的关系;基于工作面开采条件、覆岩条件、突水离层带发育位置和微震监测,分析了离层突水形成条件,揭示了离层突水演化机理,并对永陇矿区崔木煤矿和招贤煤矿工作面开展了实例分析,提出了工作面离层突水预报方法。研究得出:(1)随着工作面推进,充水离层上位岩层和下位隔水层破断规律的差异是导致出现5种突水类型的根本原因;(2)只有在采高M和充水离层与煤层间距H处于某种特定关系下,才会满足形成“突水离层带”的基本条件,发生离层突水;(3)陕西崔木煤矿21306工作面离层突水主要是由上位岩层破断导致,突水期间高能量矿震(>10^(4)J)发生次数增多,微震日总能量和平均每次能量显著升高;而陕西招贤煤矿1304工作面离层突水是由下位隔水层破断导致,突水期间<10^(3)J矿震每日次数显著增多,对应矿震每日总次数升高而平均每次能量值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水离层带” 离层突水 突水类型 致灾机理 预报方法
下载PDF
我国煤矿离层涌突水致灾机理及其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培森 朱慧聪 +3 位作者 吴玉华 段中稳 牛辉 李复兴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57-1070,共14页
离层水害严重影响煤矿安全,明确其突水致灾机理及防控技术的研究现状对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系统地总结论述了离层动态发育机制、突水致灾机理和突水预测预控技术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离层随工作面推进过程呈现动态发育的... 离层水害严重影响煤矿安全,明确其突水致灾机理及防控技术的研究现状对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系统地总结论述了离层动态发育机制、突水致灾机理和突水预测预控技术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离层随工作面推进过程呈现动态发育的特征,当某一层位离层具备密闭可持续的离层空间、补水通道、稳定的补给水源、突水通道这4个条件后即存在突水致灾的可能。进而,当离层存在上位高强度岩层破断产生的强冲击、离层积水产生的静水压、采场持续性回采活动的强扰动3个动力源中的一个(及以上)时,离层即发生涌突水。对离层水害的治理可从预防和预控两个角度入手,预防手段包括基于实用矿山压力理论、关键层理论构建离层发育层位预判模型及通过调整工作面推进速度和采高、运用绿色开采技术等减缓覆岩的运移和沉降,预控手段包括超前疏放水、钻孔截流、地面排水等。最后,指出了当前离层水害的研究过程中亟待攻克的难题,如积水探测技术不够精准、超前疏放水技术体系不够完善等,并展望了光纤探测技术、"地面+井下"抽疏(截)联动预控方法、一种无损采矿方法等防治离层水害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水 致灾机理 预测预控 光纤探测 无损采矿
下载PDF
巨厚煤层顶板离层水致灾机理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孙魁 王英 +2 位作者 李成 陈建平 方刚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21,共8页
为探讨巨厚煤层顶板离层水的致灾机理,以陕西焦坪矿区某矿1418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突水特征及突水地质条件,并基于"拱梁平衡理论",对可致灾离层发育层位进行了判别,对离层水发育的周期进行了计算,采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 为探讨巨厚煤层顶板离层水的致灾机理,以陕西焦坪矿区某矿1418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突水特征及突水地质条件,并基于"拱梁平衡理论",对可致灾离层发育层位进行了判别,对离层水发育的周期进行了计算,采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对覆岩离层及导水裂缝带的发育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可致灾的"空腔型"离层发育在直罗组泥岩和宜君组粗砾岩之间,主关键层破断周期间隔距离为190 m;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约245 m,导通至洛河组下段砂岩裂隙潜水含水层;顶板离层突水具有动态周期性特点,当"空腔型"离层形成稳定"储水体"后,随着顶板覆岩破坏程度的增加以及主关键层的破断,稳定"储水体"被打破,沿导水裂缝带涌入矿井,造成突水事故;随顶板覆岩的周期性破断,离层突水周期性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板离层水 导水裂缝带 致灾机理 巨厚煤层
下载PDF
西安市地裂缝对长安路立交桥致灾机理调查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石玉玲 门玉明 +1 位作者 彭建兵 刘洋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9年第2期65-69,共5页
西安地裂缝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地质灾害,已经对基础设施造成很大的危害。长安路立交的破坏最为严重和典型,文章结合西安地裂缝的分布及活动特点,详细分析了地裂缝活动引起的长安路立交的破坏形式和特点。并对引起长安路立交破坏的原因... 西安地裂缝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地质灾害,已经对基础设施造成很大的危害。长安路立交的破坏最为严重和典型,文章结合西安地裂缝的分布及活动特点,详细分析了地裂缝活动引起的长安路立交的破坏形式和特点。并对引起长安路立交破坏的原因做了进一步分析,得出了由于长安立交没有很好的排水措施导致地裂缝的异常活动从而引起桥梁破坏的结论。同时,文章还结合长安路立交的结构措施给出了在地裂缝带修建立交的结构措施建议。并最终得出了在地裂缝带修建城市立交等基础设施,应从采取措施减少地裂缝活动和采取合理的结构措施以适应地裂缝活动两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地裂缝 长安路立交桥 致灾机理 防治措施
下载PDF
厚硬火成岩的关键层复合效应及致灾机理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舒龙勇 邓志刚 +1 位作者 常未斌 孔胜利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7-41,共5页
以杨柳煤矿发生的2号地面钻井喷水-瓦斯事故为实例,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2层厚硬火成岩的相互组合关系,研究了厚硬火成岩下保护层开采覆岩裂隙演化特征和地面钻井发生喷水-瓦斯事故的原因。结果发现:火成岩附近的... 以杨柳煤矿发生的2号地面钻井喷水-瓦斯事故为实例,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2层厚硬火成岩的相互组合关系,研究了厚硬火成岩下保护层开采覆岩裂隙演化特征和地面钻井发生喷水-瓦斯事故的原因。结果发现:火成岩附近的煤体存在着大量的热解气孔,煤层吸附瓦斯能力增强,因厚硬火成岩的存在,控制了其上覆岩层的运动,弯曲带内存在裂隙与离层长期不闭合的区域,成为水和瓦斯的富集区和运移通道;当厚硬火成岩突然发生强度失稳时,瞬间释放大量弹性应变能,诱导了地面钻井喷水-瓦斯事故的发生。基于此研究结果,提出了厚硬火成岩下复合动力灾害的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硬火成岩 突出煤层 关键层 致灾机理 动力
下载PDF
黄土洞穴对公路危害的地质模式及致灾机理 被引量:6
18
作者 苏生瑞 贺汇文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483-489,共7页
作为黄土地区一种重要的不良地质现象,黄土洞穴对各种工程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以对公路的危害最为突出。黄土洞穴对公路路基、边坡、桥梁、隧道和排水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而且这些危害在型式、主要危害的部位及危害的严重... 作为黄土地区一种重要的不良地质现象,黄土洞穴对各种工程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以对公路的危害最为突出。黄土洞穴对公路路基、边坡、桥梁、隧道和排水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而且这些危害在型式、主要危害的部位及危害的严重程度等方面都有一定规律。为了从根本上认识黄土洞穴对公路的危害的规律和机理,指导公路黄土洞穴稳定性评价和防治,本文在对陕西省和甘肃省公路黄土暗穴调查的基础上,根据黄土洞穴对公路工程不同部位的破坏特征总结出黄土洞穴对公路路基、边坡、桥梁、隧道和排水设施危害的地质模式和致灾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模式 致灾机理 公路 黄土洞穴 危害
下载PDF
公路交通灾害的致灾机理及预警管理系统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超 佘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320-323,共4页
公路交通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与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到了危害社会的程度,如仅从交通安全的角度进行防范已经不够,需要从交通灾害的角度进行综合防范。文章在提出公路交通灾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基... 公路交通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与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到了危害社会的程度,如仅从交通安全的角度进行防范已经不够,需要从交通灾害的角度进行综合防范。文章在提出公路交通灾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人、车、环境和管理要素的公路交通灾害的致灾机理及以前的跟随控制模式,并利用预警管理的思想,构筑了公路交通灾害的预警管理模式及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 致灾机理 预警管理
下载PDF
低透气性煤层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灾害中心体致灾机理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国磊 王泽东 +2 位作者 曲效成 崔嵛 尹永明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6-85,共10页
为有效揭示低透气性煤层回采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机理,提高监测和防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基于瓦斯赋存状态和开采扰动等因素建立了突出灾害中心体力学模型,通过理论分析、相似模拟试验和现场试验的方法,验证了该理论假设,揭示了中心体致... 为有效揭示低透气性煤层回采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机理,提高监测和防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基于瓦斯赋存状态和开采扰动等因素建立了突出灾害中心体力学模型,通过理论分析、相似模拟试验和现场试验的方法,验证了该理论假设,揭示了中心体致灾机理,并验证了微震与突出危险的关联性。相似模拟试验结果显示:在煤壁距中心体60~20 m时中心体逐渐孕育和发展,至20~10 m时中心体突出风险急剧升高,该范围即宏观的中心体突出临界区域,是重点防治时期和位置,该结论在寺家庄矿15112回采工作面基于钻屑瓦斯解吸指标K_(1)值的试验中得到验证,突出灾害中心体致灾机理假设也得到验证。结果表明:吸附瓦斯在节理、裂隙等非均质性的孔洞中由于局部煤体破碎且渗透性升高而大量解吸为游离瓦斯,与煤粉混合成具有高能量的气固两相流体,形成突出灾害中心体;中心体在低透气性煤层中是客观性存在的,且赋存于多个位置,采动效应提供了外在动力,导致煤层应力环境和瓦斯状态发生变化,易诱发中心体突出;从中心体致灾的角度得到微震与突出危险间具有较良好的拟合关系,说明微震是有效的突出危险监测手段,为进一步提高突出监测及防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透气性煤层 煤与瓦斯突出 突出害中心体 致灾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