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5篇文章
< 1 2 9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磷脂抗体与狼疮肾炎的关联及其肾脏致病机制
1
作者 阳晓 涂世盐 吴海珊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189-191,共3页
全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率估计为5.14/10万例年,全球每年约40万新诊断的SLE患者,我国每年新诊断SLE患者人数为10.7万/年,居全球之首^([1])。狼疮肾炎(LN)是SLE最严重的器官表现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LN患者足细胞和肾单位逐渐丢失,... 全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率估计为5.14/10万例年,全球每年约40万新诊断的SLE患者,我国每年新诊断SLE患者人数为10.7万/年,居全球之首^([1])。狼疮肾炎(LN)是SLE最严重的器官表现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LN患者足细胞和肾单位逐渐丢失,大部分SLE患者5年内可发生LN,LN 5年后进展到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比例约为10%~3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肾炎 终末期肾脏病 抗磷脂抗体 肾单位 足细胞 致病机制 SLE患者 LN
下载PDF
细菌外膜囊泡结构、分泌特性及致病机制
2
作者 高远集 刘畅 +9 位作者 陈淼 陈松彪 张俊峰 李静 贾艳艳 廖成水 郭荣显 丁轲 余祖华 尚珂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983,共13页
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 OMVs)是革兰阴性菌在生长过程中释放到胞外的囊泡状结构,被认为是细菌的“远程武器”,其功能主要是攻击宿主组织并帮助细菌定植、损害宿主细胞功能、调节宿主的防御,因此OMVs在细菌致病过程中发挥着... 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 OMVs)是革兰阴性菌在生长过程中释放到胞外的囊泡状结构,被认为是细菌的“远程武器”,其功能主要是攻击宿主组织并帮助细菌定植、损害宿主细胞功能、调节宿主的防御,因此OMVs在细菌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囊泡中的物质通过与细菌释放出的自诱导物化学信号分子结合,可以驱使细菌或者囊泡在内环境中发挥特殊功能,如群体感应、生物膜形成、获取营养、抗生素抗性、应激反应、对抗其它微生物的竞争或防御、微生物群落状态、核酸转移、水平基因转移、毒素和毒力因子的递送等,且在细菌生长周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OMVs结构、分泌特性及其致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深入研究细菌的致病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抗菌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外膜囊泡 结构 分泌特性 致病机制
下载PDF
MSX1导致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的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马振生 陈婷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57-60,共4页
肌节同源盒基因1(MSX1)是肌节同源盒基因家族的成员,编码的蛋白质通过与核心转录复合物和其他同源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在胚胎发生过程中充当转录抑制因子,在颅面发育(尤其是牙生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MSX1基因可发生多种突变,导致非综合... 肌节同源盒基因1(MSX1)是肌节同源盒基因家族的成员,编码的蛋白质通过与核心转录复合物和其他同源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在胚胎发生过程中充当转录抑制因子,在颅面发育(尤其是牙生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MSX1基因可发生多种突变,导致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的发生。本文对MSX1导致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的致病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 MSX1 致病机制
下载PDF
猪瘟病毒致病机制及猪瘟诊断防控
4
作者 叶文华 《吉林畜牧兽医》 2024年第1期40-42,共3页
近年来,猪瘟病毒的蔓延已成为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它不仅对生活造成极大地影响,而且还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甚至影响到的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当前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猪的饲养密度也在不断提高,这导致猪瘟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播趋势,并且... 近年来,猪瘟病毒的蔓延已成为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它不仅对生活造成极大地影响,而且还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甚至影响到的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当前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猪的饲养密度也在不断提高,这导致猪瘟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播趋势,并且很容易引起其他疾病的传播。本文探讨了猪瘟病毒的传播机理、预防和治疗方法,可以作为今后预防和控制猪瘟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瘟 致病机制 防控
下载PDF
导管通路在慢性胰腺炎致病机制中的作用进展
5
作者 杜甑衎 王元辰 +1 位作者 邹文斌 廖专 《生物医学转化》 2024年第1期66-71,共6页
慢性胰腺炎(CP)是一种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作用下的进行性纤维性胰腺炎性疾病。目前,CP遗传致病机制主要分为胰蛋白酶依赖性通路、蛋白错误折叠通路和导管通路。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作为胰腺外分泌部的一种重要细胞类型,可以产生H2O和HCO_(3... 慢性胰腺炎(CP)是一种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作用下的进行性纤维性胰腺炎性疾病。目前,CP遗传致病机制主要分为胰蛋白酶依赖性通路、蛋白错误折叠通路和导管通路。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作为胰腺外分泌部的一种重要细胞类型,可以产生H2O和HCO_(3)^(-),负责碱化、稀释和输送消化酶。当导管通路相关的易感基因发生功能障碍时,将会导致导管内离子浓度失衡与消化酶转运障碍,促进CP的发生与发展。既往导管通路相关致病基因较少,近年来对其认知逐步加深,新型易感基因陆续被发现。本文主要针对导管通路相关基因及其主要致病机制展开论述,以加深对CP发生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胰腺炎 易感基因 导管通路 致病机制
下载PDF
霍乱致病机制和口岸防控对策探讨
6
作者 蔡丽萍 《口岸卫生控制》 2024年第2期12-15,19,共5页
霍乱是我国口岸重点防控的传染病。迄今为止,全球已发生7次霍乱大流行,目前仍处于第7次大流行中,疫情正朝着更频繁、更广泛和更严重的趋势发展。2022年,全球霍乱疫情影响范围广,发病数量显著超过2021年。本文对霍乱的流行病学特征、临... 霍乱是我国口岸重点防控的传染病。迄今为止,全球已发生7次霍乱大流行,目前仍处于第7次大流行中,疫情正朝着更频繁、更广泛和更严重的趋势发展。2022年,全球霍乱疫情影响范围广,发病数量显著超过2021年。本文对霍乱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治疗方式和本轮霍乱流行态势进行了综述,提出旅行者个人防控措施建议和口岸应对本轮霍乱疫情的防控策略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 传染病 致病机制 输入 口岸 防控
下载PDF
猪瘟病毒致病机制及猪瘟诊断防控探研
7
作者 王兴忠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0089-0092,共4页
猪瘟又被称之为猪传染性贫血病,该病主要是由猪瘟病毒所引发的高度致死性疾病。若猪场的猪出现温病,不仅会快速大面积传染,还会扩大猪场内猪的死亡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篇文章主要对猪瘟病毒致病机制及猪瘟诊断防控方法详细分析。... 猪瘟又被称之为猪传染性贫血病,该病主要是由猪瘟病毒所引发的高度致死性疾病。若猪场的猪出现温病,不仅会快速大面积传染,还会扩大猪场内猪的死亡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篇文章主要对猪瘟病毒致病机制及猪瘟诊断防控方法详细分析。我国在国际贸易越来越密切的新社会背景中,要督促畜牧养殖行业相关管理者积极防范猪瘟疾病,减少猪瘟带来的各类不利影响,保障我国畜牧养殖行业的经济效益。另外,由于动物疫病是我国疫情防控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我国畜牧养殖行业针对猪瘟疾病,也要随现如今的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要求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持续加强对猪瘟病毒致病机制及猪门诊的防控的深入探究,落实有效的猪瘟防控方法,强大中国畜禽种业发现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瘟病毒 致病机制 诊断防控 措施
下载PDF
乳腺局限性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病理特征及致病机制
8
作者 刘谦(译) 漆楚波(审校)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4-524,共1页
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伴ALK基因重排的系统性或局限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其主要分为两种不同临床类型:(1)婴儿系统性自限性病变;(2)年长儿童和成人局限性病变。作者报道2例亚洲女性乳腺局限性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并从临床病理、... 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伴ALK基因重排的系统性或局限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其主要分为两种不同临床类型:(1)婴儿系统性自限性病变;(2)年长儿童和成人局限性病变。作者报道2例亚洲女性乳腺局限性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并从临床病理、分子和基因分析其特征及致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增生症 局限性病变 女性乳腺 ALK基因 临床病理特征 致病机制 基因分析 自限性
下载PDF
人腺病毒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郑锐林 吴乾龙 +6 位作者 陈丹阳 苏静瑶 宁志辉 刘霞 赵明奇 李英华 朱冰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2-620,共9页
腺病毒(AdV)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全球各国家或地区均有AdV感染出现。科学家于1953年初分离出AdV至今,已发现100多种血清型,可分成哺乳动物AdV和禽类AdV两属。依据AdV抗血清中和的能力,可将人腺病毒(HAdV)分成71种不同的血清型;结合生物学... 腺病毒(AdV)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全球各国家或地区均有AdV感染出现。科学家于1953年初分离出AdV至今,已发现100多种血清型,可分成哺乳动物AdV和禽类AdV两属。依据AdV抗血清中和的能力,可将人腺病毒(HAdV)分成71种不同的血清型;结合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又将其划分为A~G 7个亚群。AdV可感染上呼吸道、肺、结膜、泌尿道和胃肠道,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少数则表现为肝炎、胰腺炎、肾炎、出血性结肠炎、出血性膀胱炎、脑膜脑炎,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常可引起严重甚至致死性感染,因此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本文以HAdV对机体的致病展开综述,讨论了AdV对人体致病的多种作用机制,并提出对HAdV未来致病机制与免疫逃逸研究的展望,并根据其新兴研究提出对新型抗HAdV药物开发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腺病毒 腺病毒 致病机制 综述
下载PDF
芦笋茎枯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强 赵凤 +6 位作者 兰波 杜宜新 石妞妞 肖鸿勇 李湘民 陈洪凡 杨迎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3期6-10,共5页
芦笋茎枯病是一种区域性分布的毁灭性病害,俗称“芦笋癌症”,茎枯病的普遍发生已严重影响了芦笋的产量和质量。从芦笋茎枯病的发病规律、病原菌侵染过程及其致病因子细胞壁降解酶3个方面简述了芦笋茎枯病菌致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 芦笋茎枯病是一种区域性分布的毁灭性病害,俗称“芦笋癌症”,茎枯病的普遍发生已严重影响了芦笋的产量和质量。从芦笋茎枯病的发病规律、病原菌侵染过程及其致病因子细胞壁降解酶3个方面简述了芦笋茎枯病菌致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芦笋茎枯病致病机制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茎枯病 发病规律 侵染过程 致病机制
下载PDF
肠道菌群的分子致病机制及营养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绽 陈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63-468,共6页
肠道菌群的丰度、种类发生变化能够导致疾病发生,许多基础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被证实与肠道菌群有关。探究肠道菌群的分子致病机制是定向调控肠道菌群从而治愈疾病的基础。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中功能基因差异导致代谢失调、促炎因子引发... 肠道菌群的丰度、种类发生变化能够导致疾病发生,许多基础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被证实与肠道菌群有关。探究肠道菌群的分子致病机制是定向调控肠道菌群从而治愈疾病的基础。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中功能基因差异导致代谢失调、促炎因子引发炎症级联反应、菌群介导免疫细胞分化和脑-肠轴影响大脑活动的4种分子致病机制,提出了从关联分析出发到分子机制研究的“自上而下”的研究模式,以及针对对应的致病机制发展出的营养干预策略。未来可基于“自上而下”的模式深入研究肠道菌群致病机制,并从致病机制出发,精准地进行营养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致病机制 营养干预
下载PDF
单颗粒示踪技术及其在猪病毒致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2
作者 王建 开妍 +2 位作者 任雪枫 董永毅 徐小艳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3年第6期76-82,共7页
探索病毒致病机制有助于靶向药物和疫苗研发,对疫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单颗粒示踪(single particle tracking,SPT)技术能够在活细胞中对单个病毒粒子进行实时成像,便于观察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以揭示病毒的入侵机制,因而... 探索病毒致病机制有助于靶向药物和疫苗研发,对疫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单颗粒示踪(single particle tracking,SPT)技术能够在活细胞中对单个病毒粒子进行实时成像,便于观察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以揭示病毒的入侵机制,因而成为病毒机制研究的重要工具。本文简要介绍了SPT技术的发展和技术原理,重点阐述了SPT技术在猪伪狂犬病病毒、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入胞、胞内转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旨在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颗粒示踪技术 猪病 致病机制
下载PDF
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细菌流行特征、致病机制及防治新措施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晓芳 冯海然 杨晓霞 《山东畜牧兽医》 2023年第8期52-53,共2页
新时期发展以来,人们对于食品安全与身体健康越发重视,促使病原细菌相关研究的数量与规格得到显著扩张。其中,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细菌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每年因其导致的死亡人数多达40万,是人类胃肠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基于此,... 新时期发展以来,人们对于食品安全与身体健康越发重视,促使病原细菌相关研究的数量与规格得到显著扩张。其中,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细菌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每年因其导致的死亡人数多达40万,是人类胃肠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基于此,本文对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细菌的流行特征、致病机制等内容进行研究,并提出了防治新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源性 人畜共患细菌 流行特征 致病机制 防治措施
下载PDF
猪肠道组织RIG-I的表达及其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致病机制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14
作者 王文哲 李亮 +2 位作者 何豪杰 薛美 冯力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1-168,共8页
为探究天然免疫分子维甲酸诱导基因Ⅰ(RIG-I)在猪肠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评价其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本研究经原核表达重组RIG-I蛋白(rRIG-1)并采用SDS-PAGE切胶纯化该蛋白,将其免疫大白兔制备兔RIG-I多克隆抗体... 为探究天然免疫分子维甲酸诱导基因Ⅰ(RIG-I)在猪肠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评价其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本研究经原核表达重组RIG-I蛋白(rRIG-1)并采用SDS-PAGE切胶纯化该蛋白,将其免疫大白兔制备兔RIG-I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ELISA检测抗体效价。结果显示获得了效价可达1∶64000的兔RIG-I多克隆抗体。利用该抗体经western blot检测SPF猪各肠道组织中RIG-I的表达。结果显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与猪各肠道中的RIG-I反应,且RIG-I在SPF猪空肠中的表达量最高。利用该抗体经western blot检测TGEV感染的ST细胞及猪空肠中RIG-I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TGEV感染后ST细胞中RIG-I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细胞(P<0.01);与正常SPF猪空肠相比,TGEV感染的SPF猪空肠组织中RIG-I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提高。表明TGEV感染后能够刺激细胞内源性及感染猪肠道组织中RIG-I蛋白的表达水平。将本研究构建的重组质粒pCAGGS-RIG-I-flag和RIG-I干扰RNA(siRIG-I)分别转染ST细胞,采用western blot鉴定RIG-I的过表达和敲低效果后,再利用TGEV感染,24 h后采用qPCR检测RIG-I对上述ST细胞中IFN-β转录水平的影响;收集细胞上清,采用TCID50方法测定病毒滴度。qPCR及病毒滴度的测定结果显示,与转染空载体的对照组相比,RIG-I过表达的ST细胞中IFN-β的转录水平极显著升高(P<0.001),且细胞上清中的病毒滴度下降约75%;与转染NCsiRNA的对照组相比,敲低RIG-I的ST细胞中IFN-β的转录水平极显著下降(P<0.001),且细胞上清中的病毒滴度升高约4.8倍。表明,TGEV感染细胞中的RIG-I能够促进细胞中IFN-β的转录,提高宿主细胞的抗病毒免疫反应,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本研究结果证实RIG-I在介导TGEV诱导宿主细胞产生IFN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结果为深入探究TGEV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I) 多克隆抗体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干扰素Β 致病机制
下载PDF
miR-130a-3p在HCC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作为预后标志物的评估
15
作者 张凯楠 温雯 +3 位作者 赵辉 叶建蔚 冉博 伏建峰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383-387,共5页
目的分析miR-130a-3p是否参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alar carcinoma,HCC)疾病演进并抑制转移,评估其作为预后标志物的可能。方法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miR-130a-3p的表达量和HCC患者生存信息,综合分析... 目的分析miR-130a-3p是否参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alar carcinoma,HCC)疾病演进并抑制转移,评估其作为预后标志物的可能。方法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miR-130a-3p的表达量和HCC患者生存信息,综合分析miR-130a-3p的表达分布以及对HCC诊断和预后价值的评估;通过抑制miR-130a-3p的表达,进而检测HepG2细胞增殖活力、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利用LncBase 3.0预测miR-130a-3p的靶基因,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V-maf肌骨神经纤维肉瘤肿瘤基因同源物B(V-maf musculoaponeurotic fibrosarcoma oncogene homolog B,MAFB)蛋白质表达水平,明确miR-130a-3p对MAFB的调控作用。结果miR-130a-3p在HCC组织中显著低表达(t=-13.556,P<0.001),且表达量与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密切相关(Log-rank=4.675,HR=0.681,P=0.031),此外,其表达量还可以有效区分HCC患者和健康对照(AUC=0.891);抑制miR-130a-3p的表达后,HepG2细胞的增殖(t=24.950,P<0.001)、迁移(t=7.503,P=0.012)及侵袭(t=6.350,P=0.011)能力显著增强;MAFB是miR-130a-3p的靶基因之一,并且抑制miR-130a-3p后,其表达量上调(t=130,P<0.001)。结论miR-130a-3p可以作为HCC的预后评估标志物并抑制其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miR-130a-3p V-maf肌骨神经纤维肉瘤肿瘤基因同源物B 致病机制
下载PDF
基于“脾虚为本”成因关联性探析功能性消化不良致病机制
16
作者 李淑婷 杨家霖 +4 位作者 蔡冰洁 刘陈 吴文洁 杨维 李韶菁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3年第6期18-23,共6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其病势绵长、难以根治,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FD胃肠动力障碍、肠道菌群失调、线粒体功能紊乱等发病机制与中医学脾虚后脾胃升降失司、肠道传送失职等观点相契合。本文从“脾虚”与FD的致...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其病势绵长、难以根治,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FD胃肠动力障碍、肠道菌群失调、线粒体功能紊乱等发病机制与中医学脾虚后脾胃升降失司、肠道传送失职等观点相契合。本文从“脾虚”与FD的致病机制关联性入手,将“脾主肌肉”“脾主运化”“脾为后天之本”与FD关键病机相结合进行论述,深入探讨脾脏在FD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为中医药治疗FD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脾虚 致病机制 中医药
下载PDF
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在结直肠癌中致病机制和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芳芳 黄亚辉 +2 位作者 王孝清 盛春泉 刘娜 《中南药学》 CAS 2023年第5期1117-1124,共8页
结直肠癌(CRC)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致命癌症,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失衡被认为与CRC的发病机制相关,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ETBF)等具有致癌可能的特定病原体参与CRC的发生发展。ETBF通过其毒力因子脆弱拟杆菌毒素(BFT)... 结直肠癌(CRC)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致命癌症,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失衡被认为与CRC的发病机制相关,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ETBF)等具有致癌可能的特定病原体参与CRC的发生发展。ETBF通过其毒力因子脆弱拟杆菌毒素(BFT)发挥致病作用,BFT可导致肠道黏膜产生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参与CRC相关的多种信号通路(STAT3、NF-κB、WNT)改变,继而引起结直肠组织的癌变。本文对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在CRC中的致病机制和相关治疗策略进行综述,为开发靶向ETBF药物用于CRC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 结直肠癌 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 致病机制 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肉瘤样肾细胞癌的致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18
作者 陈旭(综述) 贺慧颖(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83-486,共4页
肉瘤样肾细胞癌是一类伴有肉瘤样特征的肾癌,具有强侵袭性与不良预后,其发生与上皮间质转化有关。可能涉及的突变包括TP53、NF2、BAP1、ARID1A等,表观遗传调控异常可能也是触发肉瘤样转化的原因。肉瘤样肾细胞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靶... 肉瘤样肾细胞癌是一类伴有肉瘤样特征的肾癌,具有强侵袭性与不良预后,其发生与上皮间质转化有关。可能涉及的突变包括TP53、NF2、BAP1、ARID1A等,表观遗传调控异常可能也是触发肉瘤样转化的原因。肉瘤样肾细胞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由于其具有高肿瘤突变负荷,并且PD-1与PD-L1的表达明显较高,针对PD-1/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本文将对肉瘤样肾细胞癌的发生机制与PD-1/PD-L1的ICIs治疗机制及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瘤样肾细胞癌 致病机制 免疫治疗
下载PDF
布鲁氏菌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赵云慧 赵世刚 +2 位作者 马晓玮 赵若楠 王媛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9期1468-1471,共4页
神经型布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炎症性疾病。最近的研究表明,特洛伊木马机制可能作为布鲁氏菌穿过血脑屏障的机制,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布鲁氏菌会造成神经胶质细胞的感染,受感染的神经胶质细胞会导致... 神经型布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炎症性疾病。最近的研究表明,特洛伊木马机制可能作为布鲁氏菌穿过血脑屏障的机制,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布鲁氏菌会造成神经胶质细胞的感染,受感染的神经胶质细胞会导致血脑屏障的损害和神经元死亡。本文就新近的一些关于布鲁氏菌与血脑屏障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这些研究可能部分解释了布鲁氏菌感染后神经系统炎症发病的机制,进而对于理解该病的疾病过程和制定更为精确的治疗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型布氏杆菌病 血脑屏障 致病机制
下载PDF
土拉弗朗西斯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20
作者 董译滟 王聪 +2 位作者 任晨洋 文雪霞 张莹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8-112,共5页
土拉弗朗西斯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Ft)是一种可引起人畜共患的胞内病原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多形性,无芽孢,无鞭毛,可感染多种类型的细胞。在体内,Ft主要感染巨噬细胞并在其中复制。为了在宿主体内建立有效感染,Ft已进化出多... 土拉弗朗西斯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Ft)是一种可引起人畜共患的胞内病原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多形性,无芽孢,无鞭毛,可感染多种类型的细胞。在体内,Ft主要感染巨噬细胞并在其中复制。为了在宿主体内建立有效感染,Ft已进化出多种策略以拮抗宿主的免疫机制,适应宿主巨噬细胞质的环境并延缓细胞凋亡。这些策略主要包括增强机体对菌体的摄取、菌体从吞噬小体中逃逸、拮抗宿主的氧化防御、抑制宿主的炎症反应和维持菌体自身的稳定等。论文主要从这些方面对Ft的致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拉弗朗西斯菌 病原特征 致病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