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4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研究
1
作者 唐路 薛栋 +3 位作者 杨文文 张献丽 陆夏 赵颖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检测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龈下菌斑中的牙周致病菌分布。方法选取需要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50例,按照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重度狭窄组(36例)和完全闭塞组(14例)。收集术中分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 目的检测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龈下菌斑中的牙周致病菌分布。方法选取需要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50例,按照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重度狭窄组(36例)和完全闭塞组(14例)。收集术中分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采用16S rRNA PCR检测伴放线聚集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ctinomycetemcomitans)、福赛坦纳菌(Tanerella forsythia,T.forsythia)、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enticol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ucleatum)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5种牙周致病菌的分布。结果P.gingivalis、T.denticola、T.forsythia、F.nucleatum在完全闭塞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71.4%、64.3%、42.9%和14.3%,高于在重度狭窄患者中的检出率,其中两组间P.gingivalis、T.denticola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acti⁃nomycetemcomitans在完全闭塞组斑块中未检出,低于在重度狭窄组的检出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ingivalis、T.denticola、T.forsythia在完全闭塞组患者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5.7%、71.4%和64.3%,同样高于在重度狭窄患者中的检出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P.gingivalis、T.denticola、T.forsythi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F.nucleatum和A.actinomycetemcomitans(P<0.05)。结论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中P.gingivalis、A.actinomycetem⁃comitans、F.nucleatum、T.denticola、T.forsythia分布具有差异性。P.gingivalis和T.denticola在颈动脉完全闭塞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检出率明显较高,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牙周致病菌 牙周炎 龈下菌斑 斑块
下载PDF
4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在乳品检测中的应用
2
作者 王珊 高辉明 +3 位作者 王雁伟 周思思 庞艳荣 艾鹏飞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食源性致病菌是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和诱发疾病的有害微生物,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了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有效对策之一是对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安全检测。本研究采用一种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ultiplex... 食源性致病菌是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和诱发疾病的有害微生物,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了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有效对策之一是对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安全检测。本研究采用一种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快速检测乳品中4种食源性致病菌,结果表明,选取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prfA基因、蜡样芽胞杆菌gyrB基因、鼠伤寒沙门氏菌invA基因、大肠埃希氏菌O157∶H7 stx2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4对引物,在优化的PCR反应体系和退火温度58℃下,PCR扩增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分别扩增出274、221、482、108 bp条带,无非特异性扩增,4种病原菌检出限达到10~100 CFU/mL;对17份人工染菌牛奶样品进行检测,检出结果与国标培养法完全一致。该研究结果为快速、高效、准确地检测出乳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蜡样芽胞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法,也为其他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 食源性致病菌 检测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压力性损伤患者伤口感染的致病菌及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王洁 吴炜炜 林一禾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28-431,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压力性损伤(PI)患者的伤口感染致病菌分布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期间发生PI的1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伤口感染发生情况及其致病菌种类,分析导致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压力性损伤(PI)患者的伤口感染致病菌分布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期间发生PI的1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伤口感染发生情况及其致病菌种类,分析导致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重症监护病房189例PI患者中,有32例(16.93%)发生了伤口感染。伤口分泌物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48株,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真菌分别有19株(39.58%)、27株(56.25%)和2株(4.17%)。年龄≥70岁、创面分期3~4期、合并组织水肿、合并糖尿病、血浆白蛋白水平<30 g/L、PI持续时间≥1个月及大小便失禁是PI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5),而加用中药敷料及有自主翻身能力是避免发生伤口感染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结论重症监护病房PI患者伤口感染中革兰氏阴性菌检出率较高,年龄越大、创面分期3~4期、合并组织水肿、合并糖尿病、血浆白蛋白水平较低、PI持续时间较长、大小便失禁的PI患者越容易出现伤口感染,因此,临床可使用针对性的抗生素,加用中药敷料,协助患者勤翻身等,以减少PI伤口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压力性损伤 伤口感染 致病菌 影响因素
下载PDF
2021—2022年镇江市监测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
4
作者 许金凤 陈曦 +3 位作者 张潇丹 巢秀琴 韩颖 徐虹 《江苏卫生保健》 2024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掌握镇江市监测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防止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2022年采集五大类食品(肉与肉制品、动物性水产品、冷冻饮品、餐饮食品、粮食制品),按照《江苏省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 目的掌握镇江市监测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防止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2022年采集五大类食品(肉与肉制品、动物性水产品、冷冻饮品、餐饮食品、粮食制品),按照《江苏省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工作手册》进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等10种致病菌的检测。结果共采集433份食品样本,检出致病菌93株,检出率为21.48%;检出率高的致病菌主要有副溶血性弧菌(41.33%)、蜡样芽胞杆菌(20.57%);高风险食品主要是动物性水产品(阳性率为50.00%)、餐饮食品(阳性率为20.77%);不同采样地点中以路边摊位被污染最严重(46.15%);散装食品的阳性率(23.85%)高于预包装食品(2.3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镇江市多种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以副溶血性弧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污染为主,动物性水产品为高风险食品,应着重加强路边摊位、散装食品的监管力度,防止致病菌污染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食源性致病菌 污染
下载PDF
山东某三甲医院儿童急性骨髓炎致病菌及耐药性分析
5
作者 贾海亭 于嘉智 +1 位作者 刘涛 王世富 《骨科》 CAS 2024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总结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急性骨髓炎脓液培养及药敏结果,为临床抗生素的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诊治的115例儿童急性骨髓炎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孩71例,女孩44例,年龄19天~15岁,对脓液培... 目的总结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急性骨髓炎脓液培养及药敏结果,为临床抗生素的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诊治的115例儿童急性骨髓炎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孩71例,女孩44例,年龄19天~15岁,对脓液培养结果及药敏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15例患儿中,53例为甲氧西林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usceptible 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33例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2例为肺炎链球菌,1例为肠炎沙门菌,1例为流感嗜血杆菌,25例为阴性。53例MSSA中,51例对氨苄西林耐药,42例对克林霉素耐药,41例对红霉素耐药,仅1例对庆大霉素耐药,所有患儿均对青霉素耐药,均对阿莫西林、头孢西丁、苯唑西林、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敏感。33例MRSA中,27例对克林霉素耐药,27例对红霉素耐药,3例对庆大霉素耐药,所有患儿均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西丁、苯唑西林和青霉素耐药,均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敏感。结论儿童急性骨髓炎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均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敏感,其中MSSA对氨苄西林、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炎 脓液 致病菌 耐药性 儿童
下载PDF
基于CRISPR/Cas系统的纸基分析在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鹏儒 沈兴 +3 位作者 孟静南 罗林 王涓 徐振林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7-1160,共14页
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开发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十分必要。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开发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十分必要。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是原核生物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具有特异性识别并切割核酸序列的功能。纸基分析方法作为一种简便性好、成本低廉的分析检测工具,在快速检测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前景。因此,将CRISPR/Cas系统的高效识别能力和纸基分析方法的简便性相结合可实现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灵敏检测。本文简要介绍了CRISPR/Cas系统用于核酸检测的概况,对第二类单Cas效应蛋白系统的特点及原理进行概述,重点综述基于CRISPR/Cas系统的试纸分析、侧向流动分析和纸基微流控装置在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方面的应用,并讨论了CRISPR/Cas系统结合纸基分析建立检测方法的优势、当前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 食源性致病菌 纸基分析 快速检测
原文传递
入侵种真江蓠保护性细菌与条件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7
作者 侯明磊 任艺飞 +2 位作者 Luisa Düsedau Florian Weinberger 王高歌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85,共8页
为了解海水升温对入侵种真江蓠可培养附生细菌群落的影响,运用德国基尔Helmhotlz海洋研究中心的Benthocosm系统和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分离、鉴定了23和26℃条件下入侵种真江蓠表面的附生细菌,通过分析16S rRNA基因同源性来进行分离菌... 为了解海水升温对入侵种真江蓠可培养附生细菌群落的影响,运用德国基尔Helmhotlz海洋研究中心的Benthocosm系统和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分离、鉴定了23和26℃条件下入侵种真江蓠表面的附生细菌,通过分析16S rRNA基因同源性来进行分离菌株的鉴定,并通过侵染实验筛选出保护性细菌和条件致病菌。本研究共分离、纯化79株细菌,其中鉴定出的菌种有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墨西哥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mexicanum)、Mammaliicoccus sciuri、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新喀里多尼亚弧菌(Vibrio neocaledonicus)和相模原弧菌(Vibrio sagamiensis),隶属于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侵染实验结果显示,相模原弧菌是保护性细菌,粪肠球菌、溶藻弧菌和新喀里多尼亚弧菌是条件致病菌。本研究丰富了入侵海藻真江蓠表面附生细菌的知识体系,同时,筛选的保护性菌株为防控真江蓠白化病的爆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江蓠 温度 表面附生细菌 保护性细菌 条件致病菌
下载PDF
基于显微高光谱成像技术判别食源性致病菌种类的方法研究
8
作者 康睿 程雅雯 +1 位作者 周玲莉 任妮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2-397,共6页
如何实现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早期快速检测是全球食品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之一。传统的致病菌生化检测方法虽然准确性高,但是过程复杂、耗时漫长,易错过控制疫情爆发的窗口期。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暗场显微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检测方法,能... 如何实现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早期快速检测是全球食品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之一。传统的致病菌生化检测方法虽然准确性高,但是过程复杂、耗时漫长,易错过控制疫情爆发的窗口期。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暗场显微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检测方法,能够借助显微镜技术突破传统光谱成像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极限,并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为单个致病菌细胞添加高分辨率的图像和光谱信息。以空肠弯曲杆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和鼠伤寒沙门氏菌为检测对象,采用显微高光谱成像技术进行数字化表征和数据采集,结合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算法对各致病菌细胞的图像和光谱数据进行建模分类。结果显示,显微尺度的致病菌光谱数据呈现可判别的分布规律,新采用的Bi-LSTM网络在光谱数据集中表现优异,在三种致病菌的分类任务中取得了91.0%的平均准确率,而传统的线性判别分类器(LDA)和支持向量机分类器(PCA-SVM)的平均准确率分别为80.1%和88.5%。但是,仅依赖光谱数据进行致病菌种类判别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假阳性问题,尤其是在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分类中存在错误分类。图像信息的加入则能够显著改善各分类的识别准确率,其中Bi-LSTM分类器取得了高达98.1%的准确率,LDA和PCA-SVM均取得了95.3%的准确率。研究结果表明,显微高光谱成像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的特异性光谱和图像表征中具有优势,提出的Bi-LSTM网络能够直接处理高维的图谱特征,两种技术的融合在食源性致病菌细胞级别的早期检测应用中展现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细菌细胞检测 显微高光谱成像技术 光谱识别
下载PDF
利用mPCR方法检测巴氏奶中致病菌的鲁棒性研究
9
作者 刘芝荣 张英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251,共9页
为解决巴氏奶货架期短与致病菌传统检测方法耗时长相矛盾问题,建立一种检测巴氏奶中的阪崎克罗诺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鲁棒性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方法。旨在常规mPCR的基础上深入研究,... 为解决巴氏奶货架期短与致病菌传统检测方法耗时长相矛盾问题,建立一种检测巴氏奶中的阪崎克罗诺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鲁棒性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方法。旨在常规mPCR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提高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首先,针对每个目标菌株选择两种基因,并设计两组特异性引物,建立两套mPCR扩增体系,进行双重检测;然后,在不改变方法灵敏度的前提下,对优化了的退火温度进行范围稳定性选择;最后,将提出方法与国标方法 GB 4789.40-2016、GB 4789.38-2012、GB 4789.4-2016进行比较,同时检测人工污染样品并评价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第一套mPCR检测巴氏奶中三种致病菌可在退火温度59~59.5℃(温差0.5℃)的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检测准确性和稳定性,灵敏度为10 CFU/mL。第二套mPCR检测巴氏奶中三种致病菌可在退火温度57.5~58.5℃(温差1℃)的范围内,不影响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灵敏度为10 CFU/mL。采用建立的鲁棒性mPCR方法对人工污染的50份巴氏奶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国标方法一致。在检测时效上需要4 h,较国标方法(检测时间为62~148 h)显著(P<0.05)缩短检测时间。该方法对微生物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尤其是对巴氏奶中致病菌的快速检测和安全控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 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PCR) 巴氏奶 致病菌 鲁棒性
下载PDF
植物提取物对动物腹泻致病菌的抑菌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李瑜瑶 高品一 +1 位作者 李丹琦 刘学贵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5-1524,共10页
植物提取物中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抑制畜禽肠道腹泻致病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已广泛应用于畜禽生产过程中。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有关植物提取物的来源、抑菌活性和作用机制及其对畜禽细菌性腹泻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 植物提取物中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抑制畜禽肠道腹泻致病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已广泛应用于畜禽生产过程中。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有关植物提取物的来源、抑菌活性和作用机制及其对畜禽细菌性腹泻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植物提取物防治畜禽腹泻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提取物 腹泻致病菌 抑菌活性成分 抑菌机制
下载PDF
基于核酸扩增-侧流层析试纸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研究进展
11
作者 贠紫光 魏勇 +3 位作者 张建 崔双双 李灿 孙凤霞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2-425,共14页
食源性致病菌严重危害食品安全。传统的致病菌检测方法费时耗力,难以应对现代食品安全检测快速、简便的需求。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等温核酸扩增法以及基于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的核酸检测技术等,已被广泛应... 食源性致病菌严重危害食品安全。传统的致病菌检测方法费时耗力,难以应对现代食品安全检测快速、简便的需求。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等温核酸扩增法以及基于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的核酸检测技术等,已被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为保障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联用核酸扩增检测技术和免疫层析技术成为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的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核酸扩增和侧流层析试纸联用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其优缺点,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核酸扩增 侧流层析试纸 快速检测
下载PDF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及其标准化应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吴鹏 孙雅和 +2 位作者 朱旭丽 周树华 张成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6-437,共12页
随着新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改善了传统检测方法周期长、灵敏度低等缺陷,对于保障民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标准化则是推动快速检测技术应用推广的关键和前提。本文系统介绍了生理... 随着新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改善了传统检测方法周期长、灵敏度低等缺陷,对于保障民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标准化则是推动快速检测技术应用推广的关键和前提。本文系统介绍了生理生化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分子检测技术等目前使用较多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总结了各类不同方法的技术原理、研究进展及优缺点,并从标准化角度进一步介绍了国内外快速检测技术的标准现状以及应用实践情况。新型快速检测技术具备灵敏、快速、特异性强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免疫检测技术抗体前处理较为麻烦,生理生化检测技术有污染菌混淆问题,分子检测技术有一定假阳性等。此外,大部分检测方法仍属于非法定方法,缺乏统一的判定标准,国内外相关标准体系仍不完善,制约了快速检测技术的标准化推广应用。基于此,本文从标准化角度提出了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未来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后续食品安全相关技术的研究与标准化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快速检测技术 标准化应用
下载PDF
荧光纳米材料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的应用进展
13
作者 吴丽 宋新杰 +4 位作者 吕天凤 张尧 孙娟 石煜倩 吴元锋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期211-217,共7页
食源性致病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食源性致病菌的高效快速检测是其有效防治的基础。荧光纳米材料具有尺寸小、荧光性强、光稳定性好和生物相容性高等特性,可与各种检测方法结合,近年来在食源性致病... 食源性致病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食源性致病菌的高效快速检测是其有效防治的基础。荧光纳米材料具有尺寸小、荧光性强、光稳定性好和生物相容性高等特性,可与各种检测方法结合,近年来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该文对量子点、上转换纳米颗粒、金属纳米簇和碳点4种纳米材料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荧光纳米材料 量子点 上转换纳米颗粒 金属纳米簇 碳点
下载PDF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在食源性致病菌鉴定中的应用
14
作者 任婷 史敏 +2 位作者 刘聪慧 黄一刚 裴金金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62-68,共7页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作为近年来发展的新型食源性致病菌鉴定技术,具有灵敏、准确、检测速度快等优点,该技术为食品病原微...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作为近年来发展的新型食源性致病菌鉴定技术,具有灵敏、准确、检测速度快等优点,该技术为食品病原微生物靶标性监测和食品安全事件应急检验提供了一种高效的鉴别技术参考,在保障民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检索了近年来国内外MALDI-TOF MS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相关研究案例,简要综述了MALDI-TOF MS检测原理、工作流程,影响鉴定结果的主要因素,介绍了MALDI-TOF MS技术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实际案例,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参考菌株数据库建设、标准化程序规范等方面对MALDI-TOF MS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续食品安全检测及快速监管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食源性致病菌 鉴定
原文传递
干乳期奶牛隐性乳腺炎主要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2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效果评价
15
作者 艾俊杰 戴小华 +4 位作者 何薇 宋林卿 王彦斌 王利敏 冯浩强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24年第2期122-128,共7页
[目的]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奶牛隐性乳腺炎常见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评价头孢洛宁和利福昔明对临床分离菌株的体外抗菌效果。[方法]采用兰州隐性乳腺炎诊断液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某奶牛养殖场的干乳期奶牛进行诊断;利用平... [目的]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奶牛隐性乳腺炎常见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评价头孢洛宁和利福昔明对临床分离菌株的体外抗菌效果。[方法]采用兰州隐性乳腺炎诊断液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某奶牛养殖场的干乳期奶牛进行诊断;利用平板划线法及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法对采集的74份乳样进行细菌分离及种属鉴定;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头孢洛宁和利福昔明对致病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及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从74份乳样中共分离、鉴定致病菌9种、103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5株,占总菌株数量的33.98%;大肠杆菌24株,占总菌株数量的23.30%;产色葡萄球菌15株,占总菌株数量的14.56%;模仿葡萄球菌(10株)、表皮葡萄球菌(6株)、屎肠球菌(5株)、溶血性葡萄球菌(4株)、地衣芽孢杆菌(3株)和腐生葡萄球菌(1株)的数量分别占总菌株数量的9.70%、5.83%、4.85%、3.88%、2.91%、0.97%。体外抗菌试验结果显示,头孢洛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屎肠球菌、模仿葡萄球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的MIC分别为0.12、3.91、0.98、0.06、0.98、0.98、3.91、0.06、0.49μg/mL,MBC分别为0.24、7.81、1.95、0.12、1.95、1.95、7.81、0.24、1.95μg/mL;利福昔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屎肠球菌、模仿葡萄球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的MIC分别为0.20、6.25、1.56、0.78、1.56、1.56、12.50、0.20、0.20μg/mL,MBC分别为0.78、12.50、3.13、1.56、3.13、3.13、12.50、0.78、1.56μg/mL。[结论]引起该养殖场干乳期奶牛隐性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色葡萄球菌;头孢洛宁和利福昔明对临床分离的致病菌株均有良好的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洛宁 利福昔明 干乳期奶牛 隐性乳腺炎 致病菌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基因诊断与药敏分析
16
作者 张晶晶 高明 +3 位作者 王文丹 韩先干 吴洁 叶耿坪 《中国奶牛》 2024年第1期34-40,共7页
本研究共采集了长三角地区39个牧场中938头临床型乳房炎患牛乳样1082份,利用PathoProof乳房炎PCR诊断技术和药敏检测对样品进行了诊断和分析,以期为长三角地区奶牛乳房炎防控提供参考。样品共检出致病菌样品2369个,致病菌检出种类共有12... 本研究共采集了长三角地区39个牧场中938头临床型乳房炎患牛乳样1082份,利用PathoProof乳房炎PCR诊断技术和药敏检测对样品进行了诊断和分析,以期为长三角地区奶牛乳房炎防控提供参考。样品共检出致病菌样品2369个,致病菌检出种类共有12种,检出率较高的5种致病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平均检出率分别为9.55%、48.79%、58.63%、23.14%和61.23%。金葡菌在浙江地区的样品中检测率为最高,达到了13.87%。在上海、江苏和浙江地区,均以大肠杆菌为主,其中浙江地区的大肠杆菌检出率达到了85.40%。安徽地区以无乳链球菌为主,检出率达到了59.64%。药敏结果显示,金葡菌对庆大霉素、头孢喹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和林可霉素较为敏感,敏感率在80%以上,但对链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呋和四环素有较强的耐药性。CNS对庆大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呋、头孢喹肟、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较为敏感,敏感率在80%以上,但对链霉素、林可霉素和四环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安徽地区的菌株对链霉素和林可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97.5%和100%。无乳链球菌对庆大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喹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林可霉素和四环素均敏感,敏感率几乎均在90%以上,但对头孢噻呋和链霉素耐药性较大,耐药率约为40%。乳房链球菌对庆大霉素、头孢喹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和林可霉素较为敏感,其中对头孢喹肟的敏感率最高,达到了100%,但均对四环素表现出较强的耐药性,几乎达到100%。大肠杆菌对头孢噻呋和头孢喹肟几乎100%敏感,但对青霉素、阿莫西林、林可霉素和四环素均表现出较强的耐药性,特别是对四环素,耐药率几乎达到100%。各地区致病菌主要类型和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表现不同,牧场防控和用药需要有针对性,以减少耐药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乳房炎 基因诊断 长三角地区 致病菌 药敏分析
下载PDF
儿童单发与再发性尿路感染的致病菌与药物敏感性研究
17
作者 李军辉 赵敏 《医药前沿》 2024年第7期122-124,共3页
目的:分析儿童单发与再发性尿路感染的致病菌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6月在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800例单发与再发性尿路感染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 目的:分析儿童单发与再发性尿路感染的致病菌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6月在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800例单发与再发性尿路感染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尿培养的结果、耐药情况和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等。结果:再发组患儿尿道畸形的发生率高于单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0例尿路感染患儿的899份尿液样本中,共分离出阳性菌株469株,阳性的检出率为52.17%;其中,革兰阴性菌占89.34%,革兰阳性菌占8.95%,真菌占1.71%。单发组与再发组患儿中最常见的病原菌都是大肠埃希菌[208株(70.27%)vs 67株(38.72%)]。结论:存在泌尿系畸形的患儿再发性尿路感染的概率更大,尿路感染患儿的尿培养结果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再发性尿路感染患儿的尿培养结果中大肠埃希菌的比例降低。对尿路感染儿童进行及时检测病原菌种类及其药物敏感性,选择合理的抗生素有利于尿路的感染尽早得以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尿路感染 致病菌 药物敏感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化性眼内炎患者的病因与致病菌研究
18
作者 牛立伟 郭光 《实用防盲技术》 2024年第2期67-70,52,共5页
目的探究化脓性眼内炎患者的病因及致病菌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疗的化脓性眼内炎患者82例82只眼,搜集其既往病史信息,分析病因。在无菌环境中收集病眼的眼内液标本,培养细菌、真菌,并开展药敏试验。记录阳... 目的探究化脓性眼内炎患者的病因及致病菌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疗的化脓性眼内炎患者82例82只眼,搜集其既往病史信息,分析病因。在无菌环境中收集病眼的眼内液标本,培养细菌、真菌,并开展药敏试验。记录阳性病原菌菌谱,分析药敏试验结果。结果61%的化脓性眼内炎患眼是由外伤引起的,18.3%是因内眼手术引起的,17.1%是因化脓性角膜炎引起的,3.7%化脓性眼内炎属于内源性眼内炎。细菌菌株占71.4%,包括G+菌54.3%、G-菌17.1%。真菌菌株共10株,曲霉类5株,镰刀类3株,2株为其他类真菌。G+菌对氧氟沙星、夫地西酸、加替沙星、万古霉素的敏感性分别为65.5%、78.1%、92.4%、96.4%。G-菌对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敏感性分别为86.3%、78.5%、77.9%。真菌总敏感性最高的是伏立康唑为88.5%,其次是两性霉素B敏感性为86.3%,其他药物敏感性较低。结论化脓性眼内炎的病因主要是外伤,内眼手术、化脓性角膜炎是常见病因。革兰氏阳性致病菌占比最高;其次为真菌类致病菌,主要是曲霉菌和镰刀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眼内炎 病因 致病菌 药物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9
作者 张红梅 高雪 +2 位作者 刘璐 贾穆 励建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8-357,共10页
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传统检测方法操作繁琐且不能实时检测,因此,构建一种灵敏、安全、简便且消耗少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很有探索意义。与传统方法相比,基于纳米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技术具有特异灵敏、简易快... 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传统检测方法操作繁琐且不能实时检测,因此,构建一种灵敏、安全、简便且消耗少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很有探索意义。与传统方法相比,基于纳米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技术具有特异灵敏、简易快速、检测实时、材料消耗少和检测限低等优势,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纳米生物传感器的方法,并展开讨论了其中单模式、双模式及多模式检测的原理及应用优势,同时对纳米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前景提出展望,以期为优化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纳米生物传感器 单模式 双模式 多模式
下载PDF
2017—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肉及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分析
20
作者 李茜茜 乌伊罕 曲琳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24年第1期113-118,共6页
为了了解2017—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肉及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评估其存在的主要危害因素,笔者于2017—202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随机采集市售肉及肉制品,依据《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GB 4789—2016... 为了了解2017—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肉及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评估其存在的主要危害因素,笔者于2017—202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随机采集市售肉及肉制品,依据《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GB 4789—2016和GB 4789.9—2014进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含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和空肠弯曲菌检测。共采集餐饮服务、流通、养殖、屠宰环节肉及肉制品7 380份,检出378株阳性菌株,致病菌总检出率为5.12%,其中空肠弯曲菌污染率最高,检出率为22.85%,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次之,检出率为7.43%,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4.35%、3.55%和0.10%,未检出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各类食品中致病菌总检出率介于0.21%~12.56%,其中,生禽肉检出率最高,熟肉制品最低。综上,内蒙古自治区市售肉及肉制品存在不同程度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且污染持续多年存在,相关部门应针对性地对污染率高的食品长期持续监测,加强生产源头和流通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切断感染源及传播途径,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制品 食源性致病菌 食源性疾病 污染状况 食品安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