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7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颗粒物2.5致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黄兰川 刘进 +1 位作者 于鹏 蔡永林 《癌症进展》 2024年第4期368-371,422,共5页
大气细颗粒物(PM)2.5来源广泛,组成成分复杂,其表面积较大,可与有害物质结合,通过直接摄入、皮肤接触、呼吸作用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PM2.5可通过诱导细胞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造成组织损伤、纤维化,促进肿瘤的发... 大气细颗粒物(PM)2.5来源广泛,组成成分复杂,其表面积较大,可与有害物质结合,通过直接摄入、皮肤接触、呼吸作用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PM2.5可通过诱导细胞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造成组织损伤、纤维化,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PM2.5污染的空气中,人类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肿瘤等疾病的负担日益增加,PM2.5对健康的影响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PM2.5的致癌成分、致癌作用以及PM2.5暴露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PM2.5致癌机制的研究和肿瘤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2.5 肿瘤 致癌作用
下载PDF
杂色曲霉素对体外培养人胚支气管粘膜上皮的致癌作用初步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祥宏 谢同欣 +2 位作者 严霞 王俊灵 王凤荣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41-342,共2页
采用体外培养、动物接种方法研究了杂色曲霉素对体外培养的人胚支气管粘膜上皮致癌作用。结果发现,体外培养的人胚肺支气管组织块在杂色曲霉素处理后,γ射线照射的新生SD仔鼠皮下接种可见支气管粘膜及肺泡上皮增生。
关键词 杂色曲霉素 致癌作用 肺肿瘤
下载PDF
白僵菌对小白鼠致癌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洪生明 詹丽芬 +1 位作者 张玉芝 洪桂敏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05-107,共3页
本文研究了白僵菌分生孢子对小白鼠的致癌作用。雌雄各半,4wk龄600只小白鼠分为四组:对照组,孢子口服组,孢子吸入10min/d组和孢子吸入60min/d组。实验约13个月(397d)结束时,杀死全部小白鼠进行组织病... 本文研究了白僵菌分生孢子对小白鼠的致癌作用。雌雄各半,4wk龄600只小白鼠分为四组:对照组,孢子口服组,孢子吸入10min/d组和孢子吸入60min/d组。实验约13个月(397d)结束时,杀死全部小白鼠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小白鼠,没有发现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生长。但是,在孢子吸入组小白鼠发生的间质性肺炎,肉芽肿和/或早期纤维化明显的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结果表明,白僵菌孢子对小白鼠没有致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微生物农药 致癌作用 卫生毒理学
下载PDF
烟草特有亚硝胺的致癌作用及其抑制 被引量:5
4
作者 毛友安 魏新亮 刘巍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8-471,共4页
该文综述了烟草特有亚硝胺4-(N-亚硝基甲氨基)-1-(3-吡啶基)-1-丁酮(NNK)的致癌作用及其抑制方面的研究进展,羰基还原和α-羟基化是NNK代谢活化的主要途径,NNK致癌主要作用器官是肺,致癌可能性与个体有关。有机异硫氰酸盐是NNK致癌的强... 该文综述了烟草特有亚硝胺4-(N-亚硝基甲氨基)-1-(3-吡啶基)-1-丁酮(NNK)的致癌作用及其抑制方面的研究进展,羰基还原和α-羟基化是NNK代谢活化的主要途径,NNK致癌主要作用器官是肺,致癌可能性与个体有关。有机异硫氰酸盐是NNK致癌的强抑制剂。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多吃水果、多饮用绿茶和黑茶对吸烟者和被动吸烟者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烟污染 烟草特有亚硝胺 4-(N-亚硝基甲氨基)-1-(3-吡啶基)-1-丁酮 致癌作用
下载PDF
氯乙烯致癌作用与危险度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民生 蒋晓红 常元勋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12年第2期39-42,共4页
氯乙烯是一种已知的致癌剂和应控制的化学物。动物实验表明,氯乙烯可在多种动物中诱发肝血管肉瘤及其他肝肿瘤,不同品系的动物对氯乙烯致癌性的敏感性不同,最敏感的Sprague-Danley大鼠,无论经呼吸道吸入还是经消化道吸收都可导致大鼠发... 氯乙烯是一种已知的致癌剂和应控制的化学物。动物实验表明,氯乙烯可在多种动物中诱发肝血管肉瘤及其他肝肿瘤,不同品系的动物对氯乙烯致癌性的敏感性不同,最敏感的Sprague-Danley大鼠,无论经呼吸道吸入还是经消化道吸收都可导致大鼠发生肝血管肉瘤,肝血管肉瘤和肿瘤的发生率均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接触氯乙烯工人的肝癌危险度增加5倍,平均潜伏期为22年。氯乙烯所致的肝肿瘤,其突变谱明显不同于非氯乙烯所致的肝肿瘤。氯乙烯代谢产物形成的DNA加合物,特别是1,N6-乙烯腺嘌呤,有前致突变剂特性,是造成ras基因和p53基因中A∶T碱基对发生置换突变的原因。目前认为血清癌蛋白p21和p53作为VC致肝血管肉瘤的效应生物标志物有一定特异性,有助于早期发现肝血管肉瘤。从动物实验所得资料进行的危险度评价,似乎高估了实际的危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肝血管肉瘤 致癌作用 危险度评价
下载PDF
二正烷基亚硝胺第二活性区对致癌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周志刚 钟儒刚 戴乾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22-426,共5页
采用MNDO方法计算了对称二烷基亚硝胺β-,γ-和δ-位硫酸酯经SN2反应机制与DNA碱基腺嘌呤(A)发生烷化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的势能曲线和活化能,以及β-位硫酸酯经邻基参与作用与腺嘌呤烷化反应过程的势能变化.结果表明,邻基参与作用有利... 采用MNDO方法计算了对称二烷基亚硝胺β-,γ-和δ-位硫酸酯经SN2反应机制与DNA碱基腺嘌呤(A)发生烷化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的势能曲线和活化能,以及β-位硫酸酯经邻基参与作用与腺嘌呤烷化反应过程的势能变化.结果表明,邻基参与作用有利地促进了烷基亚硝胺与DNA的烷化反应,提高了β-位硫酸酯烷化DNA的能力,以此可以解释β-位硫酸酯化的二烷基-N-亚硝基化合物的致癌活性大于γ-和δ-位硫酸酯化的二烷基-N-亚硝基化合物的致癌活性.使得β-位有可能成为亚硝胺的第二亲电活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亚硝胺 致癌作用 双区理论 MNDO
下载PDF
玉米赤霉烯酮对内分泌系统的干扰及其致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邵彩梅 封伟杰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1-34,共4页
玉米赤霉烯酮(ZEA)是一种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人类食物和动物饲料中。ZEA的化学结构类似于17β-雌二醇,可造成人和动物内分泌系统的紊乱。随着ZEA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影响程度的增加以及人们对内分泌干扰物安全意识的日益增强,确定ZEA对人... 玉米赤霉烯酮(ZEA)是一种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人类食物和动物饲料中。ZEA的化学结构类似于17β-雌二醇,可造成人和动物内分泌系统的紊乱。随着ZEA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影响程度的增加以及人们对内分泌干扰物安全意识的日益增强,确定ZEA对人和动物健康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内外学者通过ZEA动物模型和分子途径的研究表明,ZEA作为一种内分泌干扰物会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平衡产生影响。此外,ZEA的这种内分泌干扰作用也可能是其产生致癌作用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综述了ZEA对人和动物内分泌平衡的影响以及ZEA的致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内分泌平衡 致癌作用 内分泌干扰
下载PDF
交链孢霉代谢产物的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张鹏 刘桂亭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1989年第2期49-51,共3页
对霉菌与肿瘤的关系,目前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注意。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提出霉菌可能是我国食管癌的致病因素之一,这一学说已为国外一些专家所关注。1978年,甄应中等对河南食管癌高、低发地区8个县的粮食抽样检测。
关键词 致畸 致癌作用 交链孢霉 致突变物 突变性 代谢产物 低发地区 提取物 致突变作用 胚胎毒性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通过MAPK/ERK通路调节c-Fos诱导致癌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赵璐 戴振华 +1 位作者 张贺秋 冯晓燕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5年第5期737-739,共3页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是一种多功能结构蛋白,并且在丙型肝炎病毒致癌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核心蛋白能够与MAPK/ERK通路中的多种相关蛋白或转录因子发生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强c-Fos表达或激活其活性,最终促进肝细胞癌的发生。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核心蛋白 致癌作用 MAPK/ERK通路 C-FOS
下载PDF
双β-羧乙基锗倍半氧化物(Ge-132)抗致突变和抗致癌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桥 冯坚持 +5 位作者 张继芳 何玉莺 马林 陈兆和 李淑安 王振山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1991年第2期148-148,共1页
Ge-132是一种具有很强生物学活性的物质。它是否具有抗致突变和抗致癌作用?文献报导结果尚不一致。从1987年开始,利用不同的体内外实验系统在这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观察结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毒性和致突变作用:结果表明,Ge-132的毒... Ge-132是一种具有很强生物学活性的物质。它是否具有抗致突变和抗致癌作用?文献报导结果尚不一致。从1987年开始,利用不同的体内外实验系统在这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观察结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毒性和致突变作用:结果表明,Ge-132的毒性很低,大鼠经口LD<sub>50</sub>在10克/公斤以上;Ames试验、CHL-1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见Ge-132有致突变作用。2.抗致突变作用:利用人胚纤维母细胞培养系统,观察Ge-132对紫外线、砷化物、黄曲霉素B<sub>1</su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突变作用 GE-132 致癌作用 染色体畸变试验 微核试验 人胚 黄曲霉素 AMES 体内外实验 培养系统
下载PDF
p53基因突变与致癌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鸿君 李学明 李健学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9-92,共4页
本文对 p53的概念、p53突变的致癌作用、p53与其它癌基因和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检测方法作了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 抑癌基因 P53基因 基因突变 致癌作用
下载PDF
镍的致癌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顾公望 陆东东 《实用癌症杂志》 1995年第1期71-72,共2页
镍的致癌作用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启东市2262200)顾公望,陆东东7O年代有直接证据表明,镍是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镍的生物学作用,可能与其参与机体的代谢有关,在DNA、RNA的结构和功能中起一定的作用。动物实验显示... 镍的致癌作用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启东市2262200)顾公望,陆东东7O年代有直接证据表明,镍是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镍的生物学作用,可能与其参与机体的代谢有关,在DNA、RNA的结构和功能中起一定的作用。动物实验显示了缺镍影响动物的生长、繁殖和造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癌作用 流行病学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氯乙烯的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蒋晓红 王民生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1998年第6期367-369,共3页
氯乙烯(VinylChloridemonomer,VCM)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挥发性气体,是生产聚氯乙烯的基础材料。1974年首次报道职业性接触VCM能引起人肝血管肉瘤以来,人们对它的毒性、特别是致癌性进行了研究... 氯乙烯(VinylChloridemonomer,VCM)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挥发性气体,是生产聚氯乙烯的基础材料。1974年首次报道职业性接触VCM能引起人肝血管肉瘤以来,人们对它的毒性、特别是致癌性进行了研究。VCM的急性毒性主要是麻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致突变作用 致癌作用
下载PDF
DNA加合物的致癌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贤四 杨铭鼎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CD 1995年第7期43-45,共3页
综述了遗传毒性化学物质与DNA的加合作用,以及DNA加合物形成后在致癌作用中的影响。说明DNA加合物的形成及剂量关系可以作为化学物质致癌能力的指标。比较了DNA加合物检测方法的特点及DNA加合物研究的前景。
关键词 致癌 致癌作用 接触一效应关系 DNA加合物
下载PDF
镍及其化合物致癌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胡世洪 周月芬 许嘉萍 《环境卫生学杂志》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70-75,共6页
本文叙述了镍及其化合物的致癌性、特点及致癌机理。Ni_3S_2是镍化合物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Ni(CO)_4对人的致癌作用,迄今尚未经流行病学证实。在工艺落后和防护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各国炼镍厂(矿)的肿瘤(肺癌和鼻癌为主)危害严重。工艺... 本文叙述了镍及其化合物的致癌性、特点及致癌机理。Ni_3S_2是镍化合物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Ni(CO)_4对人的致癌作用,迄今尚未经流行病学证实。在工艺落后和防护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各国炼镍厂(矿)的肿瘤(肺癌和鼻癌为主)危害严重。工艺改进和防护条件改善后,肿瘤危害明显减少。国内某炼镍厂肿瘤危害重,以胃癌和肝癌为主;Ni(CO)_4生产工人近30年来未发现1例肿瘤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癌作用 防护条件 生产工人 致癌活性 蛋白质交联 切补修复 染毒时间 受试动物 队列研究 促癌剂
下载PDF
砷致癌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安艳 《中国地方病防治》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71-274,共4页
关键词 亚砷酸盐 致癌作用 蛋白质结合 半胱氨酸 组织结构 酶活性 氧化还原 砷化合物
下载PDF
竹红菌素对小鼠皮肤致癌作用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纳冬荃 杨荣 +3 位作者 曹跃华 张志杰 黄翠仙 蒋家雄 《卫生毒理学杂志》 CSCD 1995年第4期242-242,247,共2页
竹红菌素对小鼠皮肤致癌作用的实验观察纳冬荃,杨荣,曹跃华,张志杰,黄翠仙,蒋家雄竹红菌素是从野生竹红菌中提取并包括多种光敏色素的混合物;其中含有两种有效成份: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A.HA)及竹红菌乙素(... 竹红菌素对小鼠皮肤致癌作用的实验观察纳冬荃,杨荣,曹跃华,张志杰,黄翠仙,蒋家雄竹红菌素是从野生竹红菌中提取并包括多种光敏色素的混合物;其中含有两种有效成份: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A.HA)及竹红菌乙素(HypocrellinB.H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红菌素 皮肤 致癌作用 动物实验
下载PDF
国产石棉致癌作用与间皮瘤阻断效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学泽 罗素琼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1991年第2期31-33,27,共4页
1.不同产地温石棉诱发火鼠胸膜间皮瘤的实验研究本实验目的在于探讨我国不同产地温石棉的致癌作用,比较其致癌强度大小,为进一步研究石棉的致癌机理和预防对策提供实验依据。选用金州、来源、芒岩、川矿和新帝五大产区温石棉,与UIC... 1.不同产地温石棉诱发火鼠胸膜间皮瘤的实验研究本实验目的在于探讨我国不同产地温石棉的致癌作用,比较其致癌强度大小,为进一步研究石棉的致癌机理和预防对策提供实验依据。选用金州、来源、芒岩、川矿和新帝五大产区温石棉,与UICC加拿人“A”温石棉比较,用能谱(EDXA)分析了我国温石棉的化学元素构成,并用相差显微镜测定了石棉纤维的长径和直径分散度。实验结果表明,我国五大产区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癌作用 胸膜间皮瘤 实验研究 温石棉 阻断 不同产地 诱发 并用 石棉纤维 国产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概念探讨烟焦油的致癌作用机理 被引量:2
19
作者 常福厚 白图雅 +4 位作者 王敏杰 范蕾 刘超 吕晓丽 韩瑞兰 《中国药理通讯》 2012年第3期55-55,共1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概念探讨烟焦油致癌作用的机理,主要探讨烟焦油中的致癌成分B(a)P通过代谢酶激活以及激活后的产物的致癌途径,绘制出B(a)P致癌网络,为寻找抗癌新药提供有效的导航图。方法:通过国内、外近几年的对B(a)...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概念探讨烟焦油致癌作用的机理,主要探讨烟焦油中的致癌成分B(a)P通过代谢酶激活以及激活后的产物的致癌途径,绘制出B(a)P致癌网络,为寻找抗癌新药提供有效的导航图。方法:通过国内、外近几年的对B(a)P致癌机理文献的收集整理绘制出B(a)P的致癌机理图:(1)B(a)P代谢图构建:B(a)P经过药物代谢酶CYPlAl、CYPlBl代谢后转化成二氢二醇环氧苯并芘(BaP-7,8-dihydrodiol-9,10-expomde,BP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癌机理 致癌作用 烟焦油 药理学 网络 B(A)P 药物代谢酶 CYPlAl
下载PDF
抗致癌作用的机理,分子、细胞生物标记与预防策略述评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桥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55-157,共3页
抗致癌作用的机理,分子、细胞生物标记与预防策略述评张桥第四届国际抗致癌作用与辐射保护会议于1993年4月在美国召开,全部文章共36篇刊登在CancerResearch1994Vol,54No.7/Supp。会议内容比... 抗致癌作用的机理,分子、细胞生物标记与预防策略述评张桥第四届国际抗致癌作用与辐射保护会议于1993年4月在美国召开,全部文章共36篇刊登在CancerResearch1994Vol,54No.7/Supp。会议内容比较集中反映了当前这一领域的成果、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癌作用 肿瘤 预防 生物标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