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舌下微循环灌注血管比例变化率联合血清多配体蛋白聚糖-1水平对脓毒症休克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黄淑雅 李双凤 +3 位作者 张磊 董睿 张瑞霞 高延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67,共5页
目的:探讨舌下微循环灌注血管比例变化率(ΔPPV)联合血清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水平对脓毒症休克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入住本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脓毒症休克并ARDS患者,采集确... 目的:探讨舌下微循环灌注血管比例变化率(ΔPPV)联合血清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水平对脓毒症休克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入住本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脓毒症休克并ARDS患者,采集确诊后0、6、24和72 h的外周血,检测SDC-1、乳酸(Lac)等实验室指标,并收集相同时间点的舌下微循环图像,计算得到ΔPPV、乳酸清除率(LCR);分别于0、24 h和72 h行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根据28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选取2组间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及72 hΔPPV联合SDC-1绘制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预测脓毒症休克并ARDS患者28 d内死亡的价值。结果:ROC分析结果显示,24 h SDC-1、LCR,72 h SOFA评分、ΔPPV、SDC-1及72 hΔPPV联合SDC-1对预后有预测价值(P均<0.05),其中72 hΔPPV联合SDC-1曲线下面积最大[AUC(95%CI)为0.832(0.721~0.943)],敏感度为0.931,特异度为0.680。结论:72 hΔPPV联合SDC-1比单一指标对脓毒症休克并ARDS预后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休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舌下微循环 灌注血管比例变化率 多配体蛋白聚糖-1
下载PDF
纳洛酮辅助治疗脓毒症休克的效果及对乳酸清除率、舌下微循环状态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项小丽 邓小彦 +3 位作者 饶平 林丽霞 牛玉娟 吴娴 《西部医学》 2023年第4期553-557,共5页
目的 探究纳洛酮辅助治疗脓毒症休克的效果及对乳酸清除率、舌下微循环状态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4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脓毒症休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 探究纳洛酮辅助治疗脓毒症休克的效果及对乳酸清除率、舌下微循环状态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4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脓毒症休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乳酸清除率、治疗前后血乳酸、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水平、舌下微循环状态[总血管密度(TVD)、灌注血管比例(PPV)、灌注血管密度(PVD)、微血管流动指数(MFI)]、脑氧代谢[颈内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jvO_(2))、脑氧饱和度(rSO_(2))、血氧含量差(Da-jvO_(2))、脑氧摄取率(CEO_(2))]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乳酸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HR水平较治疗前降低,MAP、CV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VD、PPV、PVD、MFI、SjvO_(2)、rSO_(2)较对照组高,Da-jvO_(2)、CEO_(2)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洛酮辅助治疗脓毒症休克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乳酸水平,提高乳酸清除率,改善舌下微循环状态及脑氧代谢,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洛酮 脓毒症休克 乳酸清除率 舌下微循环 脑氧代谢
下载PDF
脓毒症患者舌下微循环、血清糖萼成分表达变化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欢 杨婧 +4 位作者 刘善收 王倩梅 虎晓岷 罗许 尹文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2期66-69,共4页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舌下微循环、血清糖萼成分表达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脓毒症者32例(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舌下微循环[灌注血管比例(PPV)、微血管流动指数(MFI)、异质性指数(HI)、De Backer评分、总血管密...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舌下微循环、血清糖萼成分表达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脓毒症者32例(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舌下微循环[灌注血管比例(PPV)、微血管流动指数(MFI)、异质性指数(HI)、De Backer评分、总血管密度(TVD)、灌注血管密度(PVD)]和血清糖萼[多糖蛋白-1(Syndecan-1)、硫酸肝素(HS)、透明质酸(HA)、灌注边界区域(PBR)]相关指标变化,并分析观察组舌下微循环相关指标与血清糖萼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PV、MFI减小,HI增加(P均<0.05);两组De Backer、TVD、PVD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yndecan-1、HS、HA、PBR增加(P均<0.05)。观察组PBR与PPV、MFI呈负相关(r分别为-0.508、-0.375,P均<0.05),PBR与HI呈正相关(r为0.466,P<0.05),HS与PPV呈负相关(r为-0.366,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存在微循环障碍及糖萼受损,且糖萼损伤与微循环障碍存在一定联系,糖萼受损可能是脓毒症微循环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舌下微循环 糖萼 灌注边界区域 灌注血管比例 微血管流动指数 硫酸肝素
下载PDF
监测舌下微循环、经皮氧代谢对脓毒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判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吴苏明 李智 许晓函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6期1721-1724,共4页
目的分析监测舌下微循环、经皮氧代谢对脓毒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7月至12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n=36)和脓毒性休克组(n=34)... 目的分析监测舌下微循环、经皮氧代谢对脓毒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7月至12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n=36)和脓毒性休克组(n=34)。所有患者均监测舌下微循环、经皮氧代谢;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舌下微循环指标小血管总密度(TVDs)、灌注小血管密度(PVDs)、小血管灌注比例(PPVs)、微血管流动指数(MFIs)及经皮氧分压(TcPO_(2))和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_(2))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脓毒症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价(SOFA)评分的关系;观察脓毒症患者随访28 d预后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舌下微循环指标联合经皮氧代谢指标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的效能。结果脓毒症组TVDs、PVDs、PPVs、MFIs、TcPO_(2)分别为(16.85±3.78)mm/mm^(2)、(10.98±2.46)mm/mm^(2)、(68.43±7.69)%、2.52±0.57、(60.43±12.72)mmHg,均高于脓毒性休克组[(14.61±2.25)mm/mm^(2)、(7.46±1.23)mm/mm^(2)、(49.72±5.76)%、2.06±0.42、(44.05±6.64)mmHg],TcPCO_(2)、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分别为(42.75±4.56)mmHg、(14.27±4.62)分、(5.46±1.82)分,均低于脓毒性休克组[(56.19±10.07)mmHg、(26.95±7.08)分、(10.04±3.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脓毒症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与TVDs、PVDs、PPVs、MFIs、TcPO_(2)呈负相关(P<0.05),与TcPCO_(2)呈正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PVs、TcPO_(2)和TcPCO_(2)均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PPVs、TcPO_(2)联合TcPCO_(2)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1。结论监测舌下微循环、经皮氧代谢有助于评估脓毒症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其中PPVs、TcPO_(2)联合TcPCO_(2)判断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舌下微循环 经皮氧代谢
下载PDF
丙泊酚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舌下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景峰 王海曼 +1 位作者 齐志丽 段美丽 《医学研究杂志》 2015年第10期57-59,共3页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舌下微循环的影响. 方法 选取需要机械通气的脓毒性休克患者30例,所有患者依据病情给予经口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在接受机械通气前及应用丙泊酚镇静后监测患者舌下微循环参数. 同时记录患...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舌下微循环的影响. 方法 选取需要机械通气的脓毒性休克患者30例,所有患者依据病情给予经口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在接受机械通气前及应用丙泊酚镇静后监测患者舌下微循环参数. 同时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脓毒性休克患者镇静目标达到Ramsay评分3~4分时平均丙泊酚应用剂量为1.2mg/(kg· h). 镇静后微循环指标出现不同程度改变,总血管密度TVD(P〉0.05)无明显改变;灌注血管密度PVD(P〈0.05)、灌注血管比例PPV(P〈0.05)及微血管流动指数MFI(P〈0.05)较镇静前下降明显. 镇静后去甲肾上腺素泵入剂量较镇静前轻度增加,血流动力学参数CI及MAP较镇静前亦有轻度下降,但二者相比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反应组织灌注指标血乳酸(LAC)及氧代谢指标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vO2)在镇静后升高(P〈0.05). 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丙泊酚镇静可以使微循环及氧利用障碍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脓毒性休克 舌下微循环
下载PDF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患者舌下微循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景峰 赵梦雅 +6 位作者 王海曼 齐志丽 冀晓俊 庄海舟 李昂 张淑文 段美丽 《医学研究杂志》 2014年第10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患者舌下微循环变化特点及微循环障碍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9例脓毒症患者分为非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23例)和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26例),应用旁流暗视野技术观察两组患者舌下微循环指标,同... 目的探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患者舌下微循环变化特点及微循环障碍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9例脓毒症患者分为非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23例)和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26例),应用旁流暗视野技术观察两组患者舌下微循环指标,同时监测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与脓毒症组患者相比,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患者舌下微循环障碍明显,总血管密度TVD(6.11±2.19mm/mm2vs 8.51±2.11mm/mm2,P=0.000,r=-0.513),灌注血管密度PVD(7.23±3.09mm/mm2vs 9.94±2.17mm/mm2,P=0.010,r=-0.505),灌注血管比例PPV(47.48%±20.60%vs 81.46%±7.45%,P=0.000,r=-0.737),两组患者微血管流动指数无明显差别MFI(1.45±0.71 vs 1.89±0.85,P=0.054,r=-0.277);两组患者第28天病死率有明显差别(38.46%vs 13.04%,P=0.044,P<0.05)。结论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患者舌下微循环障碍明显,其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脓毒症 舌下微循环
下载PDF
基于视频的舌下微循环血流灌注自动评价方法
7
作者 吕菲 赵兴群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51-254,共4页
目的微循环灌注的评价结果为早期发现脓毒症微循环改变提供了重要依据,基于血管分割得到的功能性毛细血管密度能够有效反映微血管灌注情况。方法首先,通过预处理操作改善图像的质量,增强血管与背景的对比度;其次利用自适应局部阈值法对... 目的微循环灌注的评价结果为早期发现脓毒症微循环改变提供了重要依据,基于血管分割得到的功能性毛细血管密度能够有效反映微血管灌注情况。方法首先,通过预处理操作改善图像的质量,增强血管与背景的对比度;其次利用自适应局部阈值法对图像进行初次分割,得到大致的血管区域;最后,通过后处理环节去除伪影并连接血管片段,根据最终血管分割结果计算功能性毛细血管密度。结果经过实际采集的舌下微循环血管数据的验证,上述方法与AVA软件测量结果的吻合率达到92%以上。结论上述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实现舌下微循环血流灌注的自动化评价,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下微循环 血流灌注 功能性毛细血管密度 阈值分割 区域生长
下载PDF
脓毒血症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舌下微循环指标诊断价值分析
8
作者 黄英华 曾文欢 +1 位作者 甘起云 银剑斌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9期56-60,共5页
目的分析脓毒血症并发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舌下微循环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将柳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脓毒血症并发急性心衰患者32例纳入观察组,将该院同期收治的脓毒血症未... 目的分析脓毒血症并发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舌下微循环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将柳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脓毒血症并发急性心衰患者32例纳入观察组,将该院同期收治的脓毒血症未并发急性心衰患者32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右心房压力(right atrial pressure,RAP)、肺动脉楔压(pulmonary arterial wedge pressure,PAWP)、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舌下微循环指标[总血管密度(total of vessel density,TVD)、灌注血管密度(perfused vessel density,PVD)、灌注血管比率(percentage of perfused vessels,PPV)、微血管流动指数(microvascular flow index,MFI)]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各指标与脓毒血症并发急性心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对脓毒血症并发急性心衰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RAP和PAW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CI、MAP、TVD、PVD、PPV、MF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PAWP、RAP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PVD、MFI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NT-proBNP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AP、PAWP、PVD和MFI诊断脓毒血症并发急性心衰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652、0.656、0.663和0.659,上述四项指标联合诊断脓毒血症并发急性心衰的AUC为0.854。结论血流动力学和舌下微循环指标与脓毒血症并发急性心衰严重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可为评估患者病情变化提供参考;同时,血流动力学指标联合舌下微循环指标对脓毒血症并发急性心衰的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血症 急性心力衰竭 血流动力学 舌下微循环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对脓毒症休克兔舌下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徐松 姚兰 +4 位作者 侯果 廉应涛 陆礼萍 冯丽芝 余追 《微循环学杂志》 2020年第1期5-10,共6页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对脓毒症休克兔舌下微循环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去甲肾上腺素组(NE组)、参附注射液组(SFI组)和参附注射液联合去甲肾上腺素组(SFI+NE组),每...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对脓毒症休克兔舌下微循环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去甲肾上腺素组(NE组)、参附注射液组(SFI组)和参附注射液联合去甲肾上腺素组(SFI+NE组),每组各6只。Sham组只进行相应手术操作,不进行造模处理,其余各组经兔耳缘静脉注射脂多糖(LPS,2mg/kg)建立脓毒症休克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给予乳酸钠林格注射液30ml/kg补液1h。NE组在模型建立后通过微量注射泵以2.0μg/kg/min的速度给予去甲肾上腺素(40μg/ml)6h;SFI分别于造模前、休克时、休克后1h和休克后2h给予参附注射液(2.5ml/kg)。SFI+NE组同时按NE组和SFI组处理方法进行干预;Model组和Sham组在模型建立后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分6h持续泵入)。各组动物于建模前、休克时以及休克后1h、3h和6h时通过电生理记录仪和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分别采集平均动脉压(MAP)和舌下微循环各指标[包括:血管密度(TVD)、微血管血流指数(MFI)、异质性指数(HI)、灌注血管比例(PPV)、灌注血管密度(PVD)],并比较各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基线状态下各组各指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休克时除Sham组外,各组各指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休克3h、6h时,SFI+NE组MAP较Model组、NE组、SFI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休克6h时,NE组、SFI组MAP较Model组升高(P<0.05)。休克1h时,TVD、MFI、HI、PPV、PVD各指标在NE组、SFI组和SFI+NE组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Model组相比,SFI组和SFI+NE组TVD、SFI组和NE组PVD有明显改善(P<0.05)。休克3h时,TVD、MFI、PPV各指标SFI+NE组与NE组、SFI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SFI组MFI、PVD指标较Model组有明显改善(P<0.05),SFI组PVD指标较NE组、SFI+NE组有明显改善(P<0.05)。休克6h时,SFI组MFI指标与Model组、NE组、SFI+NE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在各时间点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去甲肾上腺素相比于单独应用参附注射液或去甲肾上腺素可明显改善脓毒症休克兔的MAP,但对TVD、MFI、HI、PPV和PVD微循环指标的改善作用,与单独用药疗效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脓毒症休克 舌下微循环 去甲肾上腺素 参附注射液
下载PDF
舌下微循环显微影像监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蒋升 李佩伦 宁钢民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9-106,共8页
微循环病变是导致组织低灌注的关键环节,对微循环进行监测在重症疾病中非常重要。舌体富含微血管,其中舌下微循环呈现网状结构,一定程度上反映活体组织微循环状态,是进行临床微循环监测和活体动物微循环检测的理想和重要部位。综述舌下... 微循环病变是导致组织低灌注的关键环节,对微循环进行监测在重症疾病中非常重要。舌体富含微血管,其中舌下微循环呈现网状结构,一定程度上反映活体组织微循环状态,是进行临床微循环监测和活体动物微循环检测的理想和重要部位。综述舌下微循环显微影像监测的设备、指标体系、应用情况。首先,综述监测设备,包括设备组成、探头采用的光学技术种类、主机采用的图像处理算法、探头的固定形式;其次,归纳舌下微循环显微影像监测的指标体系,包括灌注质量指标、血管密度指标、灌注不均一性指标;然后,举例说明临床和实验应用情况,包括利用舌下微循环显微影像技术开展临床上疾病与微循环关联性的研究、药物与微循环关联性研究以及脏器微循环间的关联性研究。最后总结临床诊治和研究的意义,并对技术改进与发展、应用方向拓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下微循环 显微影像监测 微循环障碍 重症疾病
下载PDF
舌下微循环监测在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前后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瞿金龙 赵良 +1 位作者 管军 林兆奋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12-915,共4页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后舌下微循环的改变,以及通过早期监测舌下微循环的变化指导液体复苏可行性研究。方法2016—06—01~2017—06—30期间人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ICU病房的失廊性休克患者59例,随机分成实验组30例和...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后舌下微循环的改变,以及通过早期监测舌下微循环的变化指导液体复苏可行性研究。方法2016—06—01~2017—06—30期间人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ICU病房的失廊性休克患者59例,随机分成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使用旁路暗视野成像技术(SDF)观察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开始同时及复苏后2、6、12、24h等多时间段舌下微循环变化,实验组根据微循环结果进行复苏液体量的调整,对照组按经验性治疗,记录各时间点的微循环数据、24h的复苏液体量、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等数据。结果两组患者人组前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舌下微循环监测结果提示随着液体的复苏进行,两组微循环数据均朝好的方向发展,实验组通过了解微循环的变化,及时调整液体的复苏量,24h液体复苏总量少于对照组,而两组24h时平均动脉压、微循环情况、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氧合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随着时间的延长,48h时的实验组SOFA评分、氧合指数优于对照组,7d时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亦优于对照组,而且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和呼吸机支持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舌下微循环可以作为失血性休克微循环改变的指标进行监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液体复苏,有利于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量的控制,有利于器官功能的恢复和保护,尤其是呼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舌下微循环 液体复苏 多器官衰竭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配合连续性血液净化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舌下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丽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8年第5期434-436,共3页
脓毒症是因感染而引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若患者伴有组织灌注不足或脏器功能障碍,则可明确为严重脓毒症。凝血功能异常、炎症及微循环障碍在严重脓毒症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将连续性血液净化与低分子肝素结合运用,分析其对... 脓毒症是因感染而引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若患者伴有组织灌注不足或脏器功能障碍,则可明确为严重脓毒症。凝血功能异常、炎症及微循环障碍在严重脓毒症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将连续性血液净化与低分子肝素结合运用,分析其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微循环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脓毒症 低分子肝素 连续性血液净化 舌下微循环
下载PDF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联合肝素治疗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舌下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施云弟 顾凌 +1 位作者 雷祖陈 刘火根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2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联合肝素治疗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舌下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67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均...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联合肝素治疗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舌下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67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均予以规范化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32例予以肝素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35例使用CVVH联合肝素治疗,对比两组的凝血功能、炎症因子及舌下微循环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凝血功能、炎症因子及微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凝血功能以及平均动脉压(MAP)、血乳酸(Lac)及静脉-动脉血二氧化化碳分压差值(Pcv-aCO_(2))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D-二聚体及血La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mg/L):2.66±0.79 vs.3.60±1.32,血Lac(mmol/L):1.56±0.76 vs.2.12±0.93,t=3.496、2.684,P<0.05]。观察组治疗后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NF-α(pg/mL):63.76±16.11 vs.79.21±15.26;IL-6(pg/mL):124.72±30.32 vs.152.43±34.07,t=4.030、3.50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72 h,两组舌下微循环指标明显改善,观察组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微血管流动性指数(MF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VD(mm/mm^(2)):11.96±3.19 vs.9.79±2.57;PPV(%):64.94±6.81 vs.60.46±6.15;MFI:3.21±0.76 vs.2.72±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7、2.829、2.785,P均<0.05)。结论CVVH联合肝素治疗对可以显著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舌下微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 肝素 脓毒性休克 舌下微循环
下载PDF
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在心肌梗死后远端微循环变化观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冯健 朱忠立 +5 位作者 李运明 向朝雪 唐名扬 沈阳 魏晓禹 裴海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6-280,共5页
目的探索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简称微视系统)应用于心脏微血管检测的可行性,并探讨其在冠脉微循环障碍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正常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微视系统对大鼠冠脉主干及其分支微循环进行检测。另取40只SD... 目的探索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简称微视系统)应用于心脏微血管检测的可行性,并探讨其在冠脉微循环障碍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正常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微视系统对大鼠冠脉主干及其分支微循环进行检测。另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n=20)与假手术组(n=20),心肌梗死组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与心肌梗死组接受同样处理但不结扎。利用微视系统对假手术组及心肌梗死组大鼠手术前及手术后5、10、20min左前降支远端微血管进行检测和分析,检测指标包括总血管密度(TVD)、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微血管流动指数(MFI)、异质性指数(HI)。结果微视系统下,正常大鼠心脏左右冠脉及其分支微血管清晰可见,血流灌注连续,血管密集、分布均匀。在心肌梗死组大鼠中,结扎时间越长,微血管脉络越模糊不清,血流显影中断,血管分布不均,心肌梗死20min时点微循环基本不显像,血流基本消失。与心肌梗死5min时点比较,心肌梗死10、20min的TVD、PVD、PPV、MFI均降低(P<0.05),HI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梗死组TVD、PVD、PPV、MFI均降低(P<0.05),HI升高(P<0.05)。结论微视系统可用于正常及病变状态下大鼠心脏微循环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脏微循环 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 大鼠
下载PDF
41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舌下微循环数据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猛 许煊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526-531,共6页
目的探究不同年龄段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舌下微循环数据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儿童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接受舌下微循环数据采集的41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的病历资料。按年龄将患儿分为学... 目的探究不同年龄段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舌下微循环数据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儿童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接受舌下微循环数据采集的41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的病历资料。按年龄将患儿分为学龄前组19例(1~6岁)及学龄组22例(7~14岁),对比分析两组儿童生长发育指标(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大循环指标(经皮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体温)与微循环指标[De Backer指数(De Backer score,DBs)、变异指数(hetergeneity index,HI)、小血管变异指数(hetergeneity index small,HIs)、灌注血管比例(proportion of pefused vessels,PPV)、小血管灌注血管比例(proportion of pefused small vessels,PPVs)、平均血流速度(averange velocity,AV)、小血管平均血流速度(averange velocity small,AVs)、总血管密度(total of vessel density,TVD)、灌注血管密度(pefused vessel density,PVD)、灌注小血管密度(pefused small vessel density,PVDs)]特征,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及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患儿共41名,平均年龄为(6.6±2.6)岁,年龄最小为14个月,最大为14岁,男童占48.8%,女童占51.2%。学龄前组与学龄组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组心率高于学龄组,而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MAP)低于学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pO2均为100%。学龄前组的HI及HIs高于学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微循环指标DBs、PPV、PPVs、AV、AVs、TVD、PVD、PVDs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儿微循环指标与年龄、BMI、体温、心率、收缩压、舒张压、MAP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可得出患儿HI及HIs与年龄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420、-0.435,呈中度负相关。其余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年龄段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大循环数据存在差异,而患儿微循环灌注水平并无明显差异;学龄前组的微循环变异度(HI及HIs)高于学龄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社区获得性肺炎 舌下微循环 旁流暗视野
下载PDF
脓毒症患者舌下微循环变化及预后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夏志成 《当代医学》 2020年第26期99-101,共3页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舌下微循环变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情况分为严重脓毒症组(n=30)和脓毒症组(n=30),根据是否生存分为生存组(n=35)和死亡组(n=25),并选取同期...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舌下微循环变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情况分为严重脓毒症组(n=30)和脓毒症组(n=30),根据是否生存分为生存组(n=35)和死亡组(n=25),并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3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及微血管流动指数(MFI)、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重症监护病房(ICU)天数及28 d病死率。结果严重脓毒症组PVD、PPV、MFI水平均显著低于脓毒症组和对照组(P<0.05),脓毒症组PPV、MF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V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严重脓毒症组住ICU时间长于脓毒症组(P<0.05),两组APACHEⅡ评分、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组PVD、PPV、MFI水平均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APACHEⅡ评分、住ICU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PV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P<0.05),PVD、MFI与患者预后无相关性。结论 PVD、PPV、MFI可用于评价脓毒症的严重程度,且病情严重程度与脓毒症患者预后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舌下微循环 变化 预后 关系
下载PDF
脓毒性休克兔模型舌下微循环指标与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降钙素原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锦鑫 王倩梅 +1 位作者 李俊杰 尹文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989-993,共5页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大白兔模型舌下微循环指标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的相关性。方法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脓毒性休克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0只),脓毒性休克组通过耳缘静脉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大白兔模型舌下微循环指标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的相关性。方法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脓毒性休克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0只),脓毒性休克组通过耳缘静脉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照组经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基线状态和休克后1、3、6 h动态检测舌下微循环指标[血管密度(TVD)、微血管血流指数(MFI)、灌注血管比例(PPV)、灌注血管密度(PVD)]及血清IL-6、PCT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TVD、MFI、PPV、PVD与血清IL-6、PCT的相关性。结果舌下微循环指标TVD、MFI、PPV、PVD会随着脓毒性休克的进展而降低,TVD、MFI、PVD与IL-6呈负相关(r=-0.78、-0.55、-0.55,P<0.05),且出现时间早于IL-6;TVD、MFI、PPV、PVD与PCT呈负相关(r=-0.88、-0.88、-0.47、-0.89,P<0.05)。结论TVD、MFI、PVD与血清IL-6、PCT呈负相关,能够敏感地反映脓毒性休克大白兔微循环障碍,有望成为脓毒性休克的新型早期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舌下微循环 早期诊断 白细胞介素-6(IL-6) 降钙素原(PCT)
下载PDF
舌下微循环测量指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彭拓 张媛莉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12期1916-1918,1924,共4页
微循环功能障碍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休克患者中很常见,是ICU患者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由于体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微循环存在不一致性,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目前对舌下微循环测量指标尚无统一标准。本文通过回顾休克患者舌下微循环... 微循环功能障碍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休克患者中很常见,是ICU患者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由于体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微循环存在不一致性,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目前对舌下微循环测量指标尚无统一标准。本文通过回顾休克患者舌下微循环的相关研究,探讨舌下微循环测量指标的最新进展,为微循环功能障碍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休克 舌下微循环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联合超声在脓毒性休克容量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华 郭莉 +3 位作者 刘锦明 梁注权 颜南光 陈国祥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34期4-8,共5页
目的:研究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联合超声在脓毒性休克容量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组(n=20,补液试验指导容量评估)、超声组(n=20,超声指导容量评估)、微循环... 目的:研究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联合超声在脓毒性休克容量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组(n=20,补液试验指导容量评估)、超声组(n=20,超声指导容量评估)、微循环成像组(n=20,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指导容量评估)、联合组(n=20,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联合超声指导容量评估),四组患者均观察28 d,比较实施液体复苏前和实施液体复苏后6 h四组患者乳酸水平、血氧水平[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_(2))、氧合指数(OI)]、器官功能状态[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FOA)]。比较实施液体复苏后6 h四组患者乳酸清除率,观察四组患者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住院时间、28 d内死亡率。结果:液体复苏后6 h,四组患者乳酸水平、SFOA评分显著低于液体复苏前,且联合组<超声组、微循环成像组<普通组(P<0.05),超声组和微循环成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vO_(2)、OI显著高于液体复苏前,且联合组>超声组、微循环成像组>普通组(P<0.05),超声组和微循环成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后6 h,联合组乳酸清除率>超声组、微循环成像组>普通组(P<0.05),超声组和微循环成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超声组、微循环成像组<普通组(P<0.05),超声组和微循环成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超声组和微循环成像组28 d内死亡率显著低于普通组(P<0.05),联合组略低于超声组和微循环成像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和微循环成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联合超声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评估改善患者乳酸水平、血氧水平、器官功能状态效果及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死亡率,效果优于二者单独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 超声 脓毒性休克 液体复苏 容量评估
下载PDF
机械通气缓解高原肺水肿患者舌下微循环和改善右心功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石建国 鲜文 +3 位作者 陈想贵 陈俊 付长怀 宋光兰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1年第8期1151-1155,共5页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高原肺水肿(HAPE)患者舌下微循环和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HAPE患者随机分为HAPE组(14例常规治疗)和MV组(16例机械通气治疗),随机选择平原急进高原未发生高原肺水肿健康志愿者20名为对照组。对MV组和HAPE组治疗...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高原肺水肿(HAPE)患者舌下微循环和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HAPE患者随机分为HAPE组(14例常规治疗)和MV组(16例机械通气治疗),随机选择平原急进高原未发生高原肺水肿健康志愿者20名为对照组。对MV组和HAPE组治疗前、治疗后、治愈后及对照组行总血管密度(TVD)、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微循环流动指数(MFI)及右心房左右径、右心室前后径、主肺动脉内径、肺动脉收缩压、血气分析的检测。同时观察MV组、HAPE组肺部啰音、肺部阴影消失时间、临床治愈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V组、HAPE组治疗前pH值增高;血氧饱和度(SaO2)下降;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下降;血乳酸(Lac)增高(P<0.01)。与HAPE组相比,MV组治疗后2 h和6 h能更快的缓解低氧血症、呼吸性碱中毒及降低血乳酸(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MV组、HAPE组治疗前TVD、PVD、PPV、MFI值明显降低(P<0.01)。MV组治疗后24 h TVD、PVD、PPV、MFI值升高,优于HAPE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MV组、HAPE组治疗前右心房左右径增大、右心室前后径增大、主肺动脉内径增宽、肺动脉收缩压增高(P<0.01)。MV组、HAPE组治疗后右心房左右径、右心室前后径、主肺动脉内径缩小、肺动脉收缩压降低,与治疗后24 h相比,MV组优于HAPE组(P<0.05)。与HAPE组相比,MV组能缩短肺部啰音及肺部阴影消失时间和临床治愈时间(P<0.01)。结论机械通气能迅速缓解低氧血症,明显改善微循环障碍及右心功能衰竭,从而缩短HAPE患者的临床治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进高原 肺水肿 舌下微循环 心脏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