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 被引量:25
1
作者 王一川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共6页
本文尝试提出并探讨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艺术公赏力。认为这是把握当今媒介社会艺术的纯泛互渗现象、推进艺术素养论范式的一种必然选择。艺术公赏力是艺术的可供公众鉴赏的品质和相应的公众能力,其实质在于如何通过富于感... 本文尝试提出并探讨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艺术公赏力。认为这是把握当今媒介社会艺术的纯泛互渗现象、推进艺术素养论范式的一种必然选择。艺术公赏力是艺术的可供公众鉴赏的品质和相应的公众能力,其实质在于如何通过富于感染力的象征符号系统去建立共同体内外诸种关系得以和谐的机制,其目标在于帮助公众在若信若疑的艺术观赏中实现自身的文化认同、建构公民在其中平等共生的和谐社会,其境界在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审美与伦理交融的境界。艺术公赏力包括可信度、可赏质、辨识力、鉴赏力和公共性等五要素及相应的五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公赏 艺术素养论 纯泛互渗 美美与共 公共性 艺术
下载PDF
论艺术可赏质--艺术公赏力系列研究之三 被引量:8
2
作者 王一川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1,17,共9页
本文探讨艺术公赏力概念内部的艺术可赏质问题。认为艺术可赏质是当艺术品遭遇公共领域中信任危机时凸显出来的新问题,已呈现一般公共事务特点。中国古代和西方都有对艺术可赏质的研究传统。今天需要在以往艺术品层次论、品级论等基础... 本文探讨艺术公赏力概念内部的艺术可赏质问题。认为艺术可赏质是当艺术品遭遇公共领域中信任危机时凸显出来的新问题,已呈现一般公共事务特点。中国古代和西方都有对艺术可赏质的研究传统。今天需要在以往艺术品层次论、品级论等基础上引入艺术体制、艺术分众和社会生活情境要素,从客体要素与主体要素的交融中综合分析艺术可赏质。艺术可赏质是指艺术体制、艺术分众和社会生活情境条件下公众所感发到的艺术品的特定价值品质。它有如下五个层面:媒介可感质、形式可兴质、兴象可观质、兴味可品质、活境可衍质。对艺术可赏质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当代艺术在创作和接受等方面有待辨别的问题,如兴味蕴藉和公民艺术素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公赏 艺术可赏质 媒介可感质 形式可兴质 兴象可观质 兴味可品质 活境可衍质
下载PDF
通向艺术公赏力之路——以北大艺术理论学者视角为中心(上)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一川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10,14,共8页
从北京大学艺术理论学者视角看,艺术公赏力的探讨历经若干时段。第一代学者蔡元培和陈独秀等分别开辟出公民"共享"与"文学革命"道路。第二代学者邓以蜇、朱光潜和宗白华推崇去政治化的个体心灵自赏。新中国成立后... 从北京大学艺术理论学者视角看,艺术公赏力的探讨历经若干时段。第一代学者蔡元培和陈独秀等分别开辟出公民"共享"与"文学革命"道路。第二代学者邓以蜇、朱光潜和宗白华推崇去政治化的个体心灵自赏。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提出重新政治化的"物的形象"论。第三代学者胡经之和叶朗在改革开放时代选择再度去政治化的"审美意象"论,但也探讨从"审美意象"到"审美经济"之转变。如今回看北京大学艺术理论学统,第四代学者面临新的路径选择,须在前三代学者学统基础上进而探讨新的艺术公赏力问题。艺术理论探索的重心可从艺术群赏力和艺术自赏力转向艺术公赏力。与艺术群赏力和艺术自赏力分别体现审美社会主义与审美精英主义趣味不同,艺术公赏力体现了更加鲜明的审美公共性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艺术理论学者 艺术公赏 共享 革命 去政治化 审美意象 艺术公共性
下载PDF
通向艺术公赏力之路——以北大艺术理论学者视角为中心(下)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一川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11,共8页
从北京大学艺术理论学者视角看,艺术公赏力的探讨历经若干时段。第一代学者蔡元培和陈独秀等分别开辟出公民"共享"与"文学革命"的道路。第二代学者邓以蜇、朱光潜和宗白华推崇去政治化的个体心灵自赏。新中国成立... 从北京大学艺术理论学者视角看,艺术公赏力的探讨历经若干时段。第一代学者蔡元培和陈独秀等分别开辟出公民"共享"与"文学革命"的道路。第二代学者邓以蜇、朱光潜和宗白华推崇去政治化的个体心灵自赏。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提出重新政治化的"物的形象"论。第三代学者胡经之和叶朗在改革开放时代选择再度去政治化的"审美意象"论,但也探讨从"审美意象"到"审美经济"之转变。如今回看北京大学艺术理论学统,第四代学者面临新的路径选择,须在前三代学者学统基础上进而探讨新的艺术公赏力问题。艺术理论探索的重心可从艺术群赏力和艺术自赏力转向艺术公赏力。与艺术群赏力和艺术自赏力分别体现审美社会主义与审美精英主义趣味不同,艺术公赏力体现了更加鲜明的审美公共性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艺术理论学者 艺术公赏 共享 革命 去政治化 审美意象 艺术公共性
下载PDF
通向社会的美学治理:历史、现实与未来——关于“艺术公赏力”概念的一种阐释 被引量:2
5
作者 林玮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6-61,共6页
“艺术公赏力”是王一川提出来的新概念。这一概念聚焦艺术公共领域特性,指出当前艺术应具有沟通社会不同群体的作用,倡导“美美异和,三才分合”。“艺术公赏力”对艺术公共性的理论阐发,与《大学》对“絜矩之道”的论述颇为相似。它们... “艺术公赏力”是王一川提出来的新概念。这一概念聚焦艺术公共领域特性,指出当前艺术应具有沟通社会不同群体的作用,倡导“美美异和,三才分合”。“艺术公赏力”对艺术公共性的理论阐发,与《大学》对“絜矩之道”的论述颇为相似。它们都把人作为中介,要求通过对人的情感表征,促成社会的和谐。“艺术公赏力”是王一川对其“异趣沟通”学术主张一以贯之,并以之回应社会现实所产生的重要成果。从这一概念出发,可以得出不同共同体异和相生、彼此涵濡的新共生观,形成一种社会的美学治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公赏 絜矩之道 情感交往 美学治理
下载PDF
试谈文艺公共性的内涵和问题——兼论王一川《艺术公赏力》 被引量:2
6
作者 陈雪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5-42,共8页
王一川《艺术公赏力》推举的“艺术公赏力”概念,体现了更加鲜明的审美公共性旨趣,其核心指向主要在“人生的公共性”、“人生的相互共在感”以及“中国艺术公心”。这种意向打破了长期以来以个人意涵为主的“人生”观念,扭转市场经济... 王一川《艺术公赏力》推举的“艺术公赏力”概念,体现了更加鲜明的审美公共性旨趣,其核心指向主要在“人生的公共性”、“人生的相互共在感”以及“中国艺术公心”。这种意向打破了长期以来以个人意涵为主的“人生”观念,扭转市场经济条件下唯美自恋文化的自我张扬,从而试图在新世纪以来新的时代背景和复杂形势下,兼顾个人与集体、精英与民众、独白与沟通等诸多维面的要求,重新调整人生、生活、审美、文化、集体和社会等诸多思想维度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当代学人的文化公共意识和理论自觉。本文尝试在世界潮流和本土脉络的讨论的纵深处,探讨文化公共性的基本内涵、主要问题以及其间张力,期望以此深化对文艺公共性问题和《艺术公赏力》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 文艺公共性 艺术公赏 专业化问题
下载PDF
艺术公赏力的重心位移——艺术公赏力系列研究之六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一川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4,共11页
艺术公赏力的问题化过程呈现为不同的重心位移:1874年到戊戌变法期间的天变艺变时段为孕育期,体现为旧雅碍俗;戊戌变法失败到20世纪40年代的以艺启群时段为发生期,要求以雅提俗;40年代到80年代的以艺为群时段为渐变期,主旨为以雅就俗;9... 艺术公赏力的问题化过程呈现为不同的重心位移:1874年到戊戌变法期间的天变艺变时段为孕育期,体现为旧雅碍俗;戊戌变法失败到20世纪40年代的以艺启群时段为发生期,要求以雅提俗;40年代到80年代的以艺为群时段为渐变期,主旨为以雅就俗;90年代至今的艺以群分时段为高潮期或爆炸期,多元对话在所难免。艺术公赏力的重心位移不能被单纯归结为中国艺术界自身的内部变化,而应被视为中国艺术界与全球化社会语境变迁的交汇的产物。当强势东扩的现代性进程与衰朽的中国体制发生碰撞,导致中国社会急剧破裂而进入高危机的现代性时段时,古典性体验被迫终结并被转向现代性体验;而当急切表达的现代性体验需合适传媒系统去传输时,新兴现代大众传媒便成为建构公共领域并传达现代性体验的新的传播渠道。这双重力量的交融使得艺术公赏力问题被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公赏力的重心位移 天变艺变 以艺启群 以艺为群 艺以群分 现代性体验
下载PDF
论艺术公信度——艺术公赏力系列研究之五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一川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3,18,共11页
本文考察当前艺术公信度问题。认为从《三枪拍案惊奇》遭遇质疑和"人造韩寒"之争可集中凸显艺术公信度的重要性及其问题化状况,其原因在于社会体制的转变、全球性现代艺术中的实验蔑视与实验好奇之间的悖逆、艺术体制中公共... 本文考察当前艺术公信度问题。认为从《三枪拍案惊奇》遭遇质疑和"人造韩寒"之争可集中凸显艺术公信度的重要性及其问题化状况,其原因在于社会体制的转变、全球性现代艺术中的实验蔑视与实验好奇之间的悖逆、艺术体制中公共领域对艺术品的自由质疑、社会敏感问题假道艺术公信度问题而隐秘显现等。从中外信任研究表明,当前条件下艺术公共信任已必不可少。艺术公信度问题主要是艺术公共信任如何重建的问题,意味着建立跨越单纯的艺术家信誉、艺术社团信誉、艺术国家信誉和艺术商业信誉之上的艺术品在与公众相互作用关联场中获取公共信任的品质及能力。艺术公信度有四点特征:艺术客观性、艺术中立性、艺术自律性和艺术纯洁性。艺术公信度是由以下诸维度共同构成的整体:艺术品公信度、艺术家公信度、艺术社团公信度、艺术产业公信度、艺术媒体公信度、艺术展演机构公信度、艺术批评家公信度、艺术评奖机构公信度。当前艺术公信度问题往往由一系列耦合关系缠绕而成:艺术家个人创造力与文化产业集体制作之间、艺术创作个性与艺术商业属性之间、艺术作品无价与艺术商品有价之间、艺术实验被蔑视与艺术兴趣增长之间、艺术炒作与艺术感召之间、艺术短时轰动与艺术长久流芳之间。这些维度和耦合关系表明,艺术公信度的检验是一项复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公信度 问题化 艺术公赏 公共信任 艺术公信度诸维度 艺术公信度的耦合关系
下载PDF
中国艺术公共性理论的杰出建构——评王一川《艺术公赏力》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恪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3-48,共6页
《艺术公赏力》是一部艺术公共性理论的跨理论的著作。它体现了一种现代性艺术公共理念的构成,是中国艺术公共空间里的一次有雄心的构造,称得上中国艺术公共性理论的杰出建构。该书特别创用了一种依托古典美学基础、具有中国味、又对西... 《艺术公赏力》是一部艺术公共性理论的跨理论的著作。它体现了一种现代性艺术公共理念的构成,是中国艺术公共空间里的一次有雄心的构造,称得上中国艺术公共性理论的杰出建构。该书特别创用了一种依托古典美学基础、具有中国味、又对西方人文精神内涵加以改造的新概念,并且展现出一种从正史、故事、轶事、语言学分析、辨识、推导、厘清源流等过程而得出结论的分析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一川 艺术公赏力》 艺术公共性 现代性艺术
下载PDF
以艺术达至人之共通——评王一川《艺术公赏力》
10
作者 唐宏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9-55,共7页
本文对王一川《艺术公赏力》进行分析与评价。王一川在此书中提出了一套具有体系性和独创性的中国艺术理论。此书在对当代中国艺术的复杂状况进行内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艺术公赏力”的创见,以此来引领在高度发达而复杂的媒介条件和全... 本文对王一川《艺术公赏力》进行分析与评价。王一川在此书中提出了一套具有体系性和独创性的中国艺术理论。此书在对当代中国艺术的复杂状况进行内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艺术公赏力”的创见,以此来引领在高度发达而复杂的媒介条件和全球社会条件下日益分裂的艺术家、艺术品和接受者,达至一种“美美异和”的共通。此书主张通过艺术与审美来达到人类情感、伦理、秩序、乃至社会政治的共通性,开辟出一条新的当代审美政治的理论道路。最终以“中国艺术公心”为结点,为世界艺术理论提供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一川 艺术公赏 公共性 艺术素养 媒介物化
下载PDF
论电视剧《白鹿原》的艺术公赏力
11
作者 刘铭 《戏剧之家》 2018年第13期97-98,共2页
电视剧《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讲述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之间恩怨纷争的故事。该剧最初的收视份额只有0.5,从2017年6月3日起,该剧的收视率始终保持在1以上。与低开高走的低收视相伴... 电视剧《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讲述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之间恩怨纷争的故事。该剧最初的收视份额只有0.5,从2017年6月3日起,该剧的收视率始终保持在1以上。与低开高走的低收视相伴的却是好口碑,截至12月21日,电视剧《白鹿原》的豆瓣评分为8.8分,近60%的观众打5分,这在当下国产剧中实为难得的高赞,但观众的普遍好评也反映出对这部剧的艺术公赏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白鹿原》 艺术公赏 辨识力
下载PDF
为文化赋形——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艺术公赏力探源 被引量:2
12
作者 魏颖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8-121,共4页
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艺术公赏质源于以中华文化精神为底蕴呈现古典中国的物质幻像、人物幻像和诗意幻像。理想主义精神给电视剧灌注了质朴自然的审美特质和优柔的审美风格,电视剧与原著构成了相互借力、相互补充的良性循环,获得了持... 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艺术公赏质源于以中华文化精神为底蕴呈现古典中国的物质幻像、人物幻像和诗意幻像。理想主义精神给电视剧灌注了质朴自然的审美特质和优柔的审美风格,电视剧与原著构成了相互借力、相互补充的良性循环,获得了持续而强大的艺术公赏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7版电视剧《红楼梦》 艺术公赏 中华传统文化 理想主义 名著改编
下载PDF
作为艺术的公赏——中国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作与管理特征研究(1978-2022)
13
作者 李淼 薛翔 《视听界》 2024年第1期44-47,52,共5页
本研究结合1978年至2022年的时间跨度,依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关键节点,将中国重大主题电视剧的传播历程分为恢复与全面调整期(1978-1992)、加速发展与转型升级期(1992-2012)、稳健融合发展期(2012-2022)三个阶段,并总结不同阶段中国重大主... 本研究结合1978年至2022年的时间跨度,依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关键节点,将中国重大主题电视剧的传播历程分为恢复与全面调整期(1978-1992)、加速发展与转型升级期(1992-2012)、稳健融合发展期(2012-2022)三个阶段,并总结不同阶段中国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作与管理特征。作为艺术的公赏,中国重大主题电视剧遵循了“试验→总结成功经验→全面推广”的路径,对其创新与管理历程的探究,有利于提升中国重大主题电视剧的竞争力,也为更好地实现电视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主题电视剧 艺术公赏 电视剧创作 电视剧管理
下载PDF
艺术公赏力的动力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一川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5-113,127,共10页
艺术公赏力作为问题,在中国是与现代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和随后的电子媒介时代及全媒体时代等时代称谓相伴随的。艺术公赏力的动力是推动艺术公赏力问题发生、发展或变化的力量及其来源。由于内部多重问题链在特定社会语境中相互作用,艺... 艺术公赏力作为问题,在中国是与现代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和随后的电子媒介时代及全媒体时代等时代称谓相伴随的。艺术公赏力的动力是推动艺术公赏力问题发生、发展或变化的力量及其来源。由于内部多重问题链在特定社会语境中相互作用,艺术公赏力问题的深层,存在多重相互交叉和扭结的动力因子,于是有三种主要的动力模式:公而高式与艺高于人说、公而低式与艺低于人说、公而平式与艺平于人说。这三者分别是现代中国自我的高于社会、低于社会或平于社会的一种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量的符号性面具。现代中国自我渴望确立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时常遭遇不确定的困扰,恰好借助艺术而幻化出另一自我去代替。于是,艺术公赏力问题的深层动力源集中体现为新兴的现代中国自我与其社会语境之间的矛盾或个群矛盾急需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公赏 动力模式 公而高 公而低 公而平 个群矛盾
原文传递
通向电视艺术公赏氛围的构建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一川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21,共7页
当前电视剧中涌现的新兴艺术创造元素如艺术典型化再构型、中国式革命现代性的诗意建构、地缘美学密码的魅力、当代心理型现实主义精神的成熟和深化等,有可能成为未来艺术公赏氛围构建的优化力量和主导因素。当前需要在如下方面持续推... 当前电视剧中涌现的新兴艺术创造元素如艺术典型化再构型、中国式革命现代性的诗意建构、地缘美学密码的魅力、当代心理型现实主义精神的成熟和深化等,有可能成为未来艺术公赏氛围构建的优化力量和主导因素。当前需要在如下方面持续推进中国电视艺术公赏氛围的构建,如公共审美素养涵育、中国艺术美学的"内美"传统传承、以审美个性凸显全人类共同精神价值、普及电视艺术理论素养、涵育中国艺术公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艺术 艺术公赏 艺术圈赏 典型化再构型
原文传递
全媒体时代的艺术状况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一川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4-59,共16页
全媒体时代的艺术状况表现为传统媒介艺术与新兴媒介艺术并存交融及艺术传者与艺术受者之间双向互动,体现为多媒介艺术交融、跨媒介艺术传播、艺术家与观众双向互动、多重艺术文本并置等特征,导致越来越明显的艺术分赏现象,即由日常媒... 全媒体时代的艺术状况表现为传统媒介艺术与新兴媒介艺术并存交融及艺术传者与艺术受者之间双向互动,体现为多媒介艺术交融、跨媒介艺术传播、艺术家与观众双向互动、多重艺术文本并置等特征,导致越来越明显的艺术分赏现象,即由日常媒介接触惯习所形成的不同公众群体间相互分疏的艺术鉴赏状况。这就需要呼唤艺术公赏力的正常运行,后者是一种跨越当今艺术分赏格局而实现艺术家与公众及公共与公众之间的公共对话的整体驱动力。研究艺术分赏的艺术美学后果,可见出戏剧性与真实性、类型性与典型性、平面性与深度性、身体性与心灵性等美学原则的相互冲突和交融格局。当前公民应注重媒体素养与艺术素养的个体养成,艺术学界应加强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研究,特别是通过研究艺术分赏而探索艺术公赏及艺术公赏力的必要性并为之建立相应的公共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的艺术状况 艺术分赏 艺术公赏 艺术公赏
下载PDF
文化产业中的艺术——兼谈艺术学视野中的文化产业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一川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11,共8页
认识艺术在文化产业中的状况有助于重新把握艺术在当代生活及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学的泛化、生活美学的崛起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揭示了文学、生活与文化一同在发生深刻转变这一事实。现代性或全球化已内在地生长创新与自反之间相... 认识艺术在文化产业中的状况有助于重新把握艺术在当代生活及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学的泛化、生活美学的崛起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揭示了文学、生活与文化一同在发生深刻转变这一事实。现代性或全球化已内在地生长创新与自反之间相互对立又协调的机制。当代生活之产生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的需求可以视为一种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的必然结果。中国国家文化艺术政策的演变过程,也显示了文化艺术从精神性事业到物质性产业的演变趋向。从艺术学视野看文化产业可见出三种形态:艺术型文化产业、次艺术型文化产业和拟艺术型文化产业。它们又具体结成三重交叉组合关系:一是艺术型文化产业与次艺术型文化产业之间的关联;二是艺术型文化产业与拟艺术型文化产业的关系;三是次艺术型文化产业与拟艺术型文化产业的关系。艺术学应当走出传统美学格局而尝试把握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中的艺术 艺术学视野 艺术公赏 艺术型文化产业 艺术型文化产业 艺术型文化产业
下载PDF
艺术家的可能性及其当代范例——以韩美林艺术创作为个案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一川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2期47-56,共10页
韩美林艺术大展提出艺术家的可能性问题。其艺术创作体现以视觉为主而又实现多门类和多媒介交融,古今中西雅俗纯实等多重价值打通,跨地域、跨性别、跨族群的普遍人道精神,亦儒亦道亦禅的外圆内方的文人心态等特点。这应主要来自于他以... 韩美林艺术大展提出艺术家的可能性问题。其艺术创作体现以视觉为主而又实现多门类和多媒介交融,古今中西雅俗纯实等多重价值打通,跨地域、跨性别、跨族群的普遍人道精神,亦儒亦道亦禅的外圆内方的文人心态等特点。这应主要来自于他以陶瓷创作为基础而生发的对整个中国古典艺术家传统及其精神的传承,更与中国艺术心灵传统自身在其民间艺术心灵层面的涵濡相关,在当代是要重新服务于中国艺术心灵或艺术精神本身内含的"藏修息游"等多维度交融的需要。得益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艺术门类贯通性和实际生活装饰性为特征的学院艺术生态,韩美林方能以陶瓷艺术为基业而涵濡成绘画、雕塑、书法和装饰等多门类贯通和富有装饰性和美化意向的艺术风格。韩美林艺术创作的目的应是与普通公民分享基于古典传统和民间智慧的实际生活美化方案并提供具有艺术公赏力的艺术品。当前有必要为韩美林式艺术家的新的生成和发展创造合适的社会文化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家的可能性 韩美林 中国古典艺术传统 中国艺术心灵 艺术公赏
下载PDF
国民艺术素养学视野下的中国艺术传统
19
作者 郭必恒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19,共4页
国民艺术素养研究是适应当代媒介社会艺术纯泛互渗表征而出现的新的研究转向,艺术公赏力这一核心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新的范式选择和理论概括。中国有独特的艺术传统,在国民艺术素养学视野下,梳理中国古典时期艺术和艺术观念的发展进程,我... 国民艺术素养研究是适应当代媒介社会艺术纯泛互渗表征而出现的新的研究转向,艺术公赏力这一核心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新的范式选择和理论概括。中国有独特的艺术传统,在国民艺术素养学视野下,梳理中国古典时期艺术和艺术观念的发展进程,我们发现有三个方面的艺术传统具有重大的认识价值,是可资我们发掘的重要资源,即在艺术中"以我观物"、"天人合一"的探求精神;以艺术阐明道德、经世致用的思想意识;以艺术"感兴言志"、"达情畅意"的人生追求。在新的理论视野下总结中国古典艺术传统,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深入了解我国的文化艺术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我们的精神生活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 国民艺术素养 艺术传统 艺术公赏
下载PDF
亚文化语境中的素养教育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疆锋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9-22,共4页
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是培育和提高艺术公赏力的重要途径;亚文化揭示了当下的文化症候和社会矛盾,在符号和想象的层面上解决了尚未化解的矛盾,实现了美学风格的创新,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和审美价值,有利于提高媒介素养,也有益于公众识别和享... 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是培育和提高艺术公赏力的重要途径;亚文化揭示了当下的文化症候和社会矛盾,在符号和想象的层面上解决了尚未化解的矛盾,实现了美学风格的创新,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和审美价值,有利于提高媒介素养,也有益于公众识别和享受艺术的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容不下亚文化的社会是脆弱而僵化的,不能正视亚文化的艺术公赏力和媒介素养教育也是难以顺利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公赏 艺术素养 媒介素养 亚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