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变性腰椎节段不稳定的综合治疗体会
1
作者 王东 马晓强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198-199,共2页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节段不稳定 综合治疗 临床症状 体征 诊断
下载PDF
腰椎节段性不稳定 被引量:2
2
作者 倪才方 杨惠林 唐天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4期190-192,共3页
关键词 腰椎 不稳定 腰痛
原文传递
腰椎间盘MRI信号与节段间不稳定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黎一兵 雷俊奇 +1 位作者 郝定均 贺宝荣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1036-1037,共2页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MRI信号与腰椎节段间不稳定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7例患者依据椎间隙X线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腰椎节段间失稳组与节段间稳定组。测定椎间盘MRI信号强度,依据信号强度将椎间盘退变分为5级。比较两组MRI信号差...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MRI信号与腰椎节段间不稳定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7例患者依据椎间隙X线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腰椎节段间失稳组与节段间稳定组。测定椎间盘MRI信号强度,依据信号强度将椎间盘退变分为5级。比较两组MRI信号差异,分析节段间不稳定与椎间盘信号改变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腰椎节段间不稳定患者MRI信号为0.40±0.027,腰椎间节段稳定患者MRI信号为0.54±0.033,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间MRI信号强度分布行差异分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节段间不稳定患者MRI信号强度较节段间稳定患者更低。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尚无证据表明腰椎间盘MRI信号改变与腰椎间盘节段间不稳定存在等级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磁共振成像 @不稳定
下载PDF
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合并不稳定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4
作者 王雷 艾力夏提·艾热提 +1 位作者 梅建 马志刚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年第8期77-78,共2页
目的:探讨针对不稳定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取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年左右的时间医院收治确诊合并不稳定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n=45)... 目的:探讨针对不稳定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取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年左右的时间医院收治确诊合并不稳定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n=45)与对照组(n=45),对照组采取常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的治疗方法,而实验组采取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治疗方式,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颈椎功能康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实验组患者在颈曲夹角与椎间高度两项指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的总发生率(P<0.05)。结论:对于不稳定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治疗中采取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颈椎功能,且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 不稳定病变 脊髓型颈椎病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单侧钉棒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短节段退行性腰椎不稳定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晓卫 岳海振 蔡军 《中国伤残医学》 2017年第18期2-4,共3页
目的:分析与研究单侧钉棒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短节段退行性腰椎不稳定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短节段退行性腰椎不稳定患者48例,采用单侧钉棒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手术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专业评分法评价... 目的:分析与研究单侧钉棒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短节段退行性腰椎不稳定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短节段退行性腰椎不稳定患者48例,采用单侧钉棒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手术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专业评分法评价患者的满意度,应用相应标准判断植骨融合率.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手术后跟随采访6-18个月.48例患者手术平均时间为78±10分钟,手术中失血量为175.5±32.5ml,平均下床活动时间2.3±0.4天;末次跟随采访时满意度与术前相比,明显高于术前.手术术后患者的腰椎功能优良率为95.8%,植骨融合率为87.5%,植骨愈合时间5.8±3.3个月.无继发临近节段退变现象出现.结论:单侧钉棒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定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钉棒固定椎间植骨融合 退行性腰椎不稳定 效果
原文传递
责任节段上位固定椎与邻近上位椎体不稳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策略
6
作者 李熹 刘磊 +9 位作者 张哲 徐玉柱 汪沛漾 李骁龙 刘国臻 张乐乐 谢志阳 陶禹澳 樊攀 王运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58-668,共11页
目的探讨术前存在责任节段上位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 vertebra,UIV)与邻近上位椎体(UIV+1)不稳定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远期疗效及UIV与UIV+1不稳定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脊柱外... 目的探讨术前存在责任节段上位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 vertebra,UIV)与邻近上位椎体(UIV+1)不稳定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远期疗效及UIV与UIV+1不稳定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脊柱外科接受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固定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的26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19例、女146例,年龄(64.93±9.76)岁(范围32~86岁)。在术前动力位X线片上测量UIV与UIV+1节段的矢状面成角(sagittal angulation,SA)和矢状面平移(sagittal translation,ST),将SA>10°或ST>2 mm的患者纳入不稳定组,再根据是否行包括UIV+1的扩大融合术分为不稳定非扩大手术组与不稳定扩大手术组,其余患者纳入稳定组。对比三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末次随访SA、ST与术前的差值记作△SA、△ST;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法)并计算JOA评分改善率评估临床疗效。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术前影像学指标与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术前SA和ST的临界值。结果全部患者随访(73.53±12.92)个月(范围61~108个月)。稳定组124例,男61例、女63例,年龄(64.31±9.83)岁(范围44~82岁);不稳定非扩大手术组59例,男22例、女37例,年龄(65.76±11.01)岁(范围32~86岁);不稳定扩大手术组82例,男36例、女46例,年龄(65.26±8.68)岁(范围47~80岁)。末次随访时不稳定非扩大手术组△SA为0.90°±1.97°、△ST为(0.77±1.27)mm,高于稳定组的0.25°±1.57°和(0.34±0.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4,P<0.001;t=2.311,P=0.022)。末次随访时不稳定非扩大手术组VAS评分为(2.28±0.83)分、ODI为5.91%±3.46%、JOA评分为(24.11±1.78)分、JOA评分改善率为60%,低于稳定组的(1.51±0.69)分、3.71%±1.75%、(27.33±1.91)分、83%和不稳定扩大手术组的(1.46±0.83)分、3.46%±1.81%、(26.48±1.66)分、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117,P<0.001;F=24.827,P<0.001;F=92.658,P<0.001;F=93.341,P<0.001)。相关分析显示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前SA呈低等强度负相关(r=-0.363,P<0.001),与术前ST呈中等强度负相关(r=-0.596,P<0.001)。以JOA评分改善率为状态变量,ROC曲线分析确定术前SA临界值为11.5°、ST临界值为1.85 mm。结论术前存在责任节段UIV与UIV+1不稳定(SA>10°或ST>2 mm)会在TLIF术后远期随访期间出现加重。术前UIV与UIV+1节段SA>11.5°、ST>1.85 mm时采用包括UIV+1的扩大固定融合术能够保证中远期随访的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融合术 不稳定 矢状面成角 矢状面滑移
原文传递
腰椎退变与不稳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宏军 范顺武 +3 位作者 方向前 赵凤东 刘叶 马江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9-282,共4页
目的:探讨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骨关节炎与腰椎退变性不稳3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120个下腰痛患者的核磁共振影像与脊柱功能位X线片,腰椎不稳分为成角不稳,旋转不稳和水平不稳;椎间盘退变根据T2加权相被分为5级;小关节骨关节炎在T1加权... 目的:探讨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骨关节炎与腰椎退变性不稳3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120个下腰痛患者的核磁共振影像与脊柱功能位X线片,腰椎不稳分为成角不稳,旋转不稳和水平不稳;椎间盘退变根据T2加权相被分为5级;小关节骨关节炎在T1加权相上被分为4级。结果:椎间盘退变程度和年龄成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有26.8%(93个)节段出现腰椎不稳,其中以椎间盘退变程度为1,2级的节段最为多见,与其他各级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椎间盘退变和小关节骨关节炎呈正相关(r=0.937,P<0.05),向前水平不稳和椎间盘退变和小关节骨关节炎明显相关,差异成极显著性(P<0.01)。结论:放射影像测量的腰椎不稳定和小关节骨关节炎和椎间盘退变有明确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节段不稳定 椎间盘退变 小关骨关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中与腰痛相关的影像学因素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放 张志成 +2 位作者 关凯 赵广民 单建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39-643,共5页
目的:探讨影像学上节段不稳定、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HIZ)、Modic改变等的特征性表现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痛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10年1月间我科治疗的、有完整资料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246例,按照影像学特点和腰痛症状是... 目的:探讨影像学上节段不稳定、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HIZ)、Modic改变等的特征性表现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痛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10年1月间我科治疗的、有完整资料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246例,按照影像学特点和腰痛症状是否存在进行分析,提取节段不稳定、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HIZ)、Modic改变各相关影像学数据,使用流行病学病因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OR值及其可信区间,衡量影像学危险因素与腰痛发生的相关性强度,观察节段性不稳定、HIZ、Modic改变等因素与腰痛的关系。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9.8岁(35~86岁),腰痛者170例,无明确腰痛者76例,腰痛的发生率为69.1%。腰痛患者的VAS评分为3.5~9.0分,平均5.67分。伴HIZ患者80例,其中腰痛66例,腰痛的阳性率为82.5%,χ2=9.96,P<0.01,OR值=2.81,95%可信区间1.48~5.34;Modic改变64例,其中腰痛56例,腰痛阳性率87.5%,χ2=13.71,P<0.01,OR值=4.18,95%可信区间:1.96~8.90;Modic分期Ⅰ期7例,有腰痛6例,腰痛阳性率85.7%;Ⅱ期44例,有腰痛40例,腰痛阳性率90.9%;Ⅲ期13例,有腰痛10例,腰痛阳性率76.9%。伴节段性不稳定88例,有腰痛74例,腰痛阳性率84.1%,χ2=14.41,P<0.01,OR值=3.41,95%可信区间:1.81~6.43。HIZ、Modic改变、节段性不稳定与腰痛症状呈高度相关(P<0.05)。结论:腰椎节段不稳定、HIZ、Modic改变是腰椎管狭窄患者腰痛产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腰椎管狭窄症 不稳定 MODIC改变 HIZ
原文传递
经后路开窗减压矫形融合内固定术治疗DLSS合并LS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9
作者 田伟 王玺 +4 位作者 宋泽元 寇剑铭 侯建文 高冲 王娟 《河北医学》 CAS 2022年第10期1631-1636,共6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开窗减压矫形融合内固定术(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DLSS)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定(L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9例DLSS合并L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55)及对照组(n=54),对照组采用全椎板切除(LAM)椎间... 目的:探讨经后路开窗减压矫形融合内固定术(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DLSS)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定(L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9例DLSS合并L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55)及对照组(n=54),对照组采用全椎板切除(LAM)椎间融合IF治疗,观察组采用PLIF治疗,比较两种不同术式对患者腰椎稳定性、脊柱矢状面形态、腰椎功能障碍的影响,记录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1年椎体融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卧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腰椎前凸角(LL)、失状垂直轴(SVA)、骨盆投射角(PI)、胸椎后凸角(TK)、骨盆倾斜角(PT)均显著降低,但两组手术前后以上指标差值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脊柱功能障碍评分(ODI)、疼痛评分(VAS)均显著降低,人体功能障碍性程度评分(JOA)、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前凸角升高,且两组手术前后以上指标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LSS合并LS患者临床治疗中,PLIF与LAM椎间融合IF在椎管融合、脊柱形态改善方面效果相当,但前者创伤小、疼痛程度低、失血少,更能有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后路开窗减压矫形 内固定术 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 性腰椎不稳定
下载PDF
三联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7例
10
作者 王迪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4年第3期314-314,共1页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在各型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临床上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一般起病缓慢。笔者采用三联疗法治疗67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三联疗法 治疗 不稳定 椎间盘退变 颈神经根 骨赘形成 发病率
下载PDF
推拿治疗特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1例
11
作者 叶青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11期1953-1954,共2页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指由颈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造成的以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为主要症状的颈部疾病,多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1],常有颈肩部疼痛不适、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胸闷气紧、心悸等症状。笔者治疗1例交感神经型颈椎...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指由颈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造成的以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为主要症状的颈部疾病,多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1],常有颈肩部疼痛不适、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胸闷气紧、心悸等症状。笔者治疗1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周期性规律性反复发作效果较好,报道如下。1病例朱某,男,26岁,因反复视物模糊伴头痛8年加重1天就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兴奋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颈椎间盘退变 推拿治疗 颈部疾病 视物模糊 不稳定 颈肩部疼痛
下载PDF
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压缩骨折
12
作者 董录平 鲁永刚 +2 位作者 陶晨 李贵成 胡旭昌 《实用骨科杂志》 2011年第4期355-356,共2页
胸腰椎陈旧性压缩骨折合并椎管狭窄、后凸畸形及脊柱节段性不稳定等情况时,常规后路手术难以奏效。本院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采用经侧前方椎管减压、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压缩骨折16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压缩骨折 陈旧性 胸腰椎 手术治疗 前路 不稳定 固定术治疗 椎管狭窄
下载PDF
椎间盘源性腰痛中神经长入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卜国云 任东风 侯树勋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661-1663,共3页
腰痛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部分患者甚至因此而丧失劳动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出现退变性改变,表现为髓核失水、纤维化增加、胶原纤维组分及排列方式的改变、终板软骨骨化等。椎间盘源性腰... 腰痛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部分患者甚至因此而丧失劳动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出现退变性改变,表现为髓核失水、纤维化增加、胶原纤维组分及排列方式的改变、终板软骨骨化等。椎间盘源性腰痛源于椎间盘本身的病变,包括椎间盘内结构紊乱、退行性椎间盘病变和节段性不稳定。临床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腰痛 神经长入 退行性椎间盘病变 不稳定 健康问题 劳动能力 排列方式 胶原纤维
原文传递
脊柱内固定融合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淳德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5期1734-1736,共3页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由于腰椎退行性改变引发椎间盘功能异常,腰椎韧带松弛,关节突增生,同时可以进一步导致运动节段失稳定的临床症候群。临床上包括退变性腰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间盘疾患,退变性腰椎侧弯和退变性腰椎滑脱。目前的研究...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由于腰椎退行性改变引发椎间盘功能异常,腰椎韧带松弛,关节突增生,同时可以进一步导致运动节段失稳定的临床症候群。临床上包括退变性腰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间盘疾患,退变性腰椎侧弯和退变性腰椎滑脱。目前的研究认为腰椎退变过程中椎间盘为首先发生变化的结构,继而引发关节突,周围韧带的变化,引起节段性不稳定。而关于脊柱内固定器械的使用可以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King首先尝试应用骨皮质螺钉对脊柱进行稳定性重建。在上世纪50年代时,Hanington通过改进,在侧凸矫形手术中使用具有撑开作用的钩棒结构内固定器械,并取得了成功。20世纪80年代时将椎弓根螺钉应用于脊柱畸形和退行性疾患的治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 腰椎退行性改变 脊柱内固定器械 疾病治疗 内固定融合术 不稳定 腰椎退行性疾病 退变性腰椎滑脱 退变性腰椎侧弯 突增生
原文传递
大椎、陶道治疗交感型颈椎病3例
15
作者 李恒骏 张海峰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1年第8期766-767,共2页
交感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病变。临床表现有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视物模糊、耳鸣盗汗、心悸胸闷、情绪变化等。笔者在跟随导师学习诊治过程中,... 交感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病变。临床表现有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视物模糊、耳鸣盗汗、心悸胸闷、情绪变化等。笔者在跟随导师学习诊治过程中,发现取用大椎、陶道二穴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可有效改善相关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型颈椎病 大椎 治疗 陶道 不稳定 交感神经末梢 神经功能紊乱 椎间盘退变
原文传递
颈牵配合高压氧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0例
16
作者 徐光明 潘晓雯 王泳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260-260,共1页
临床资料:患者120例,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45—70岁,平均58岁,病程2~3年。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根据颈椎X片、CT、MRI检查,结果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椎体节段性不稳定,生理曲度改变60例,椎体骨桥形... 临床资料:患者120例,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45—70岁,平均58岁,病程2~3年。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根据颈椎X片、CT、MRI检查,结果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椎体节段性不稳定,生理曲度改变60例,椎体骨桥形成20例,钩椎关节增生40例,椎间隙狭窄50例,椎间盘突出50例,项韧带钙化20例,黄韧带肥厚、皱褶10例。部分患者行多普勒超声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高压氧治疗 多普勒超声检查 颈牵 不稳定 生理曲度改变 钩椎关增生 专题座谈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