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21篇文章
< 1 2 1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走的苏格拉底”——首届“儿童哲学与自然教育融合实践”创新教育论坛侧记
1
作者 周周 《绿色中国》 2024年第3期54-57,共4页
近日,首届“儿童哲学与自然教育融合实践”创新教育论坛暨教学工作坊在上海举办,吸引了众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教育从业者参与。本次论坛主题为“构建城市里的村庄”。与会者强调社会环境、自然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深远影响,旨在全面促... 近日,首届“儿童哲学与自然教育融合实践”创新教育论坛暨教学工作坊在上海举办,吸引了众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教育从业者参与。本次论坛主题为“构建城市里的村庄”。与会者强调社会环境、自然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深远影响,旨在全面促进孩子的社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哲学 苏格拉底 融合实践 教学工作坊 创新 论坛 从业者 首届
下载PDF
苏格拉底的苹果
2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4年第1期6-7,共2页
苏格拉底在世的时候,很多年轻人都非常崇拜他,虔诚地奉他为导师。苏格拉底经常在雅典城的中心广场给学生讲课或者探讨各种各样的问题。他发现学生太尊敬他,以至于迷信他的思想、依赖他的分析,而没有自己的主见。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主意。
关键词 中心广场 苏格拉底 学生讲课 雅典城 主意 年轻人
下载PDF
论苏格拉底理性主义伦理学及其对当代大学德育的启发
3
作者 杨娟 《哲学进展》 2024年第1期222-228,共7页
古希腊哲学史上苏格拉底的出现,改变了探索哲学问题的转向。研究苏格拉底就必须理清他的理性主义伦理学,同时理解其伦理学思想的核心——“德性即知识”。他认为德性是指过好的生活和做善事的艺术,知识实际上是对善的认识,通过知识来指... 古希腊哲学史上苏格拉底的出现,改变了探索哲学问题的转向。研究苏格拉底就必须理清他的理性主义伦理学,同时理解其伦理学思想的核心——“德性即知识”。他认为德性是指过好的生活和做善事的艺术,知识实际上是对善的认识,通过知识来指导行为,才能够获得更多或者真正的幸福。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道德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需要对“知识”与“德性”的关系进行客观和辩证的评价。文章力图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基础上,寻找到苏格拉底理性主义伦理学对当今大学生道德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这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和运用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借此来改善我国目前道德教育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德性 知识 德育 理性主义伦理学
下载PDF
阿多论苏格拉底的形象与精神修炼
4
作者 杨硕 《哲学进展》 2024年第2期262-266,共5页
阿多认为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将三个形象与苏格拉底关联,他们分别是西勒诺斯,厄洛斯和狄奥尼索斯。借助这些形象,阿多进一步从精神修炼的视角论述了苏格拉底的哲学,这尤其表现在苏格拉底的反讽中,这种反讽可以分为论辩式的反讽和厄洛... 阿多认为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将三个形象与苏格拉底关联,他们分别是西勒诺斯,厄洛斯和狄奥尼索斯。借助这些形象,阿多进一步从精神修炼的视角论述了苏格拉底的哲学,这尤其表现在苏格拉底的反讽中,这种反讽可以分为论辩式的反讽和厄洛斯式的反讽。论辩式的反讽使对话者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与语言的界限。这迫使对话者走向了厄洛斯式的反讽,人们在此进入到了生活中,在生存之中寻求苏格拉底的问题的答案。通过这一解读,阿多提供了一种理解古代哲学的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 苏格拉底 形象 精神修炼
下载PDF
幸福生活的条件——基于苏格拉底德性伦理学的探讨
5
作者 赖盼盼 《哲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53-158,共6页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即如何获得幸福,而如何过好生活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幸福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善,亦是人伦理行动的最终目的,幸福与德性的关系密不可分,在苏格拉底的德性伦理学中,德性是实现幸福的唯一道路,是实现幸福的必要路...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即如何获得幸福,而如何过好生活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幸福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善,亦是人伦理行动的最终目的,幸福与德性的关系密不可分,在苏格拉底的德性伦理学中,德性是实现幸福的唯一道路,是实现幸福的必要路径。本文将在此处探讨苏格拉底对于幸福与德性的关系,如何实现德性及如何使德性达到通往幸福生活的目的,最后,从现代的幸福关系出发,指出苏格拉底的德性伦理学对实现现代幸福生活有何启示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幸福生活 德性 伦理学
下载PDF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
6
作者 马钰馨 王喆 李坤昊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期70-72,94,共4页
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东西方哲学思维的领头者,他们生于相似的时期。虽然二者生前都郁郁不得志,但他们对于中西文化的影响是无人可以望其项背的。本文旨在从二者对于生死问题以及死亡价值、超越生死的认知方面比较二人的生死观。有助于深... 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东西方哲学思维的领头者,他们生于相似的时期。虽然二者生前都郁郁不得志,但他们对于中西文化的影响是无人可以望其项背的。本文旨在从二者对于生死问题以及死亡价值、超越生死的认知方面比较二人的生死观。有助于深刻了解到中西方哲学家对于生死哲学的差异,同时,探讨了生命与死亡的共同价值路径,并为探索生死问题提供了新的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苏格拉底 生死观
下载PDF
苏格拉底的考验
7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4年第2期6-6,共1页
有一个年轻人想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于是,他风尘仆仆地找到了苏格拉底,请求苏格拉底收他做学生。苏格拉底对他说:“要想做我的学生,先跳到河里去。”年轻人心里很纳闷儿,但又不敢问,只好跳进河里。紧接着,苏格拉底让年轻人从河里出来再... 有一个年轻人想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于是,他风尘仆仆地找到了苏格拉底,请求苏格拉底收他做学生。苏格拉底对他说:“要想做我的学生,先跳到河里去。”年轻人心里很纳闷儿,但又不敢问,只好跳进河里。紧接着,苏格拉底让年轻人从河里出来再跳下去,就这样反反复复好多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年轻人 学生
下载PDF
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鸿门宴》教学为例
8
作者 马润文 《中学课程资源》 2024年第2期3-6,共4页
苏格拉底式问答法运用在教学上被称为启发法或产婆术,具有提问简单、指向明确、被提问者能够提供答案、单纯提问但不暗示提问者观点等优点。教师将苏格拉底式问答法作为一种对话式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特定问题情境下对事物及自我... 苏格拉底式问答法运用在教学上被称为启发法或产婆术,具有提问简单、指向明确、被提问者能够提供答案、单纯提问但不暗示提问者观点等优点。教师将苏格拉底式问答法作为一种对话式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特定问题情境下对事物及自我进行反思与批判。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三课《鸿门宴》教学为例,教师结合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引导学生逐步探究文本,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鸿门宴》 苏格拉底式问答法
下载PDF
ChatGPT:生成式AI对弈“苏格拉底之问” 被引量:29
9
作者 杨俊蕾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21,共8页
生成式AI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新技术分支,在近20年的产业发展和布局中形成了九组应用类别。其中,ChatGPT作为人机对话模型的新兴产品,经历了跃迁式的技术迭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未来AI将如何辅助人类工作的讨论。基于“苏格拉底之问”... 生成式AI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新技术分支,在近20年的产业发展和布局中形成了九组应用类别。其中,ChatGPT作为人机对话模型的新兴产品,经历了跃迁式的技术迭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未来AI将如何辅助人类工作的讨论。基于“苏格拉底之问”和逻辑要素辨析可以发现,生成式AI的对话模型更多依赖于“指令”设置,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对话文体。凝聚西方思想传统的“在场”对话方式被改写为内部循环的数据流动。如何建构符合全人类利益的开放性系统正在成为保障人机协作安全性的共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生成式AI 苏格拉底之问 对话模型 开放性系统
下载PDF
探索学生英语写作和思辨能力协调发展的行动研究:“苏格拉底圈”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邱瑾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3年第1期45-52,94,共9页
本文以说明文写作课“定义”单元的教学过程为例,通过行动研究考察苏格拉底圈(Socratic Circle)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以实现英语写作和思辨能力的融合培养。研究发现,教师可通过提供支架、改进活动环节、明确规则和分工等方法对... 本文以说明文写作课“定义”单元的教学过程为例,通过行动研究考察苏格拉底圈(Socratic Circle)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以实现英语写作和思辨能力的融合培养。研究发现,教师可通过提供支架、改进活动环节、明确规则和分工等方法对活动方案进行改进,从而达到更优质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行动研究 英语写作 思辨能力
下载PDF
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在医院教学中的应用
11
作者 陈曦 李瑞恩 +2 位作者 王艳艳 于晶 高蕾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3期1-4,共4页
目前基于“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阶段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医学生临床意识淡薄,不能学以致用,因此临床教师在医院教学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构架,强化学习效果,又... 目前基于“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阶段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医学生临床意识淡薄,不能学以致用,因此临床教师在医院教学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构架,强化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十分适合医院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式问答法 医学 临床带教 教学改革
下载PDF
论苏格拉底的快乐观——基于两篇对话的比较分析
12
作者 阮航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36,共10页
苏格拉底在《普罗泰戈拉篇》中支持一种“未经限制的”享乐主义,由此说明美德对于实现幸福进而快乐的必要性;他在《高尔吉亚篇》中则反对以快乐最大化为核心的享乐主义,由此提出一种适应性的幸福主义。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苏格拉底在... 苏格拉底在《普罗泰戈拉篇》中支持一种“未经限制的”享乐主义,由此说明美德对于实现幸福进而快乐的必要性;他在《高尔吉亚篇》中则反对以快乐最大化为核心的享乐主义,由此提出一种适应性的幸福主义。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苏格拉底在这两篇中呈现的快乐观确实存在某种不融贯性,之所以不融贯的主要原因在于,苏格拉底没有为快乐与幸福、美德、理性之间的关系提供清晰而统一的说明。针对这两种快乐观的未决问题,古希腊伦理学大体发展出三种有关快乐观的思路,即享乐主义的思路、美德主义的思路以及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综合性思路。苏格拉底的快乐观对古希腊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对于我们更充分地理解和把握古希腊的幸福和美德等主题是不可或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快乐 幸福 美德 理性
下载PDF
职业教育在线课程“苏格拉底之疑”的时代反思与超越——以媒介教育哲学为逻辑起点
13
作者 方绪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33,共9页
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变革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打破了以往班级授课制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形态,实现了教学范式、学习范式的改变。在客观上却产生了“苏格拉底之疑”的时代反思,衍生出媒介教育哲学深刻审视新教育媒介的时代价值与未来走向,... 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变革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打破了以往班级授课制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形态,实现了教学范式、学习范式的改变。在客观上却产生了“苏格拉底之疑”的时代反思,衍生出媒介教育哲学深刻审视新教育媒介的时代价值与未来走向,催生了“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的争鸣,并暴露出在线课程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与鸿沟。基于此,从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时代语境中,探索职业院校开展在线课程所要面临着多重选择性的困惑,包括“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知识”、“教学约束”与“个体约束”、“教学滤镜”与“群体质量”以及“教学动态化”与“教学静态化”。为此,提出了超越历史性“苏格拉底之疑”的方法论基础,包括构建“线上+线下”互补式教学模式,拓宽职业教育课程在线虚拟认知的具身场域;搭建在线课程“教学秩序”,逐步实现从“个体约束”向“自我约束”迁移;创新在线课程“类型化教学方法”,积极组建“学校—网络—家庭”教育协同体;生成常态化的“诊断+改进”运行机制,在教学动态化中把握教学静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在线课程 苏格拉底之疑” 媒介教育哲学
原文传递
尼采的苏格拉底批判及其悲剧观
14
作者 李咏吟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212-220,共9页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对苏格拉底进行了严格的批判,并就“逻辑的苏格拉底”“赴死的苏格拉底”“审美的苏格拉底”进行了深入分析。尼采通过对苏格拉底代表的理性、逻辑与知识的批判,强调悲剧艺术与逻辑或知识理性根本不相容。基于此...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对苏格拉底进行了严格的批判,并就“逻辑的苏格拉底”“赴死的苏格拉底”“审美的苏格拉底”进行了深入分析。尼采通过对苏格拉底代表的理性、逻辑与知识的批判,强调悲剧艺术与逻辑或知识理性根本不相容。基于此,尼采强调苏格拉底代表的逻辑与知识原则进入了悲剧,直接导致希腊悲剧的衰亡。要想悲剧得以重生,就必须回到音乐与神话代表的悲剧艺术的本原价值上来,因此,辩证地分析与评判尼采的思想原则,有助于揭示尼采悲剧理论的时代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苏格拉底 《悲剧的诞生》 悲剧观 神话与音乐
下载PDF
对苏格拉底"善"的理念的伦理解读
15
作者 刘琳丽 《甘肃高师学报》 2023年第4期83-87,共5页
苏格拉底是西方伦理学史上将伦理学科学化的第一人,他不仅提出了以"美德即知识"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伦理思想,还以自己的一生来践行自己向善的哲学信仰.苏格拉底关于"致善之途"的理论以及其教学方法,对其学术传统的... 苏格拉底是西方伦理学史上将伦理学科学化的第一人,他不仅提出了以"美德即知识"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伦理思想,还以自己的一生来践行自己向善的哲学信仰.苏格拉底关于"致善之途"的理论以及其教学方法,对其学术传统的形成以及中西方伦理学思想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理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美德 知识
下载PDF
论苏格拉底的健康伦理思想
16
作者 李佳欣 苏振兴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3年第6期636-640,共5页
苏格拉底从身体和灵魂两个维度理解健康与疾病对人的意义,主张人应该过与自然一致的生活。苏格拉底的与健康关系最为密切的节制美德强调自我控制是训练健康身心的基础、拥有节制是构建健康城邦生活的前提。面对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生活方... 苏格拉底从身体和灵魂两个维度理解健康与疾病对人的意义,主张人应该过与自然一致的生活。苏格拉底的与健康关系最为密切的节制美德强调自我控制是训练健康身心的基础、拥有节制是构建健康城邦生活的前提。面对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生活方式不健康、消费欲望无限扩张、人际关系物化的问题,苏格拉底的健康伦理思想对转变医学模式和重塑积极健康观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健康伦理 自然 自制 节制
下载PDF
在城邦之神与哲学之神之间:苏格拉底之死的信仰反思
17
作者 乔新娥 《学理论》 2023年第5期45-49,共5页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思想史中的重大事件,围绕城邦的政治、哲学、宗教关系,引发西方文化观念的内部纷争。雅典城邦是苏格拉底生活其中的公共权威,城邦之神是团结民众的公共信仰;苏格拉底坚守哲学之神的个人信仰,被民主派指责威胁城邦之神...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思想史中的重大事件,围绕城邦的政治、哲学、宗教关系,引发西方文化观念的内部纷争。雅典城邦是苏格拉底生活其中的公共权威,城邦之神是团结民众的公共信仰;苏格拉底坚守哲学之神的个人信仰,被民主派指责威胁城邦之神,两种神的对立体现为哲学与政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苏格拉底作为公民有责任维护城邦的公共权威,服从城邦的法律审判,支持城邦的公共信仰;作为哲学家苏格拉底坚守心中哲学之神,捍卫个人的独立理性也是其内在追求。面对雅典城邦民主派的攻击,苏格拉底接受死刑判罚,完成对于城邦忠诚与哲学信仰的双重殉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之死 城邦之神 哲学之神 信仰
下载PDF
论普遍守法义务的政治前提——对苏格拉底之死的再诠释
18
作者 林文挺 李德进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88-97,119,120,共12页
国内主流法理学界将“苏格拉底之死”事件视为“恶法亦法”命题的萌芽或苏格拉底对“法律信仰”的殉道,这两种解释实际都将“苏格拉底之死”事件理解为苏格拉底对“形式正义”的遵守。通过对“苏格拉底之死”事件的再考察,可发现苏格拉... 国内主流法理学界将“苏格拉底之死”事件视为“恶法亦法”命题的萌芽或苏格拉底对“法律信仰”的殉道,这两种解释实际都将“苏格拉底之死”事件理解为苏格拉底对“形式正义”的遵守。通过对“苏格拉底之死”事件的再考察,可发现苏格拉底认为的“普遍的守法义务”并非基于“形式正义”,而是基于平等公民的民主政治。这一政治前提对于守法义务的成立是必要而非充分的。对“恶法亦法”命题的误解和对主体视角的忽视所造成的“问题误置”,国内主流法理学界误解了“苏格拉底之死”事件的理论内涵,进而忽视了这一重要的政治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法亦法 自由意志 奥斯丁 苏格拉底之死
下载PDF
苏格拉底与家庭——兼论中西文明比较的一个面相
19
作者 彭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6,共8页
西方哲学对家庭的忽视或可追溯至苏格拉底。通过考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相关文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有家却不在家中,几乎从未与家人进行哲学对话。苏格拉底还挑战传统家庭伦理,以智慧作为确立家庭中权威的依据,并对传统家庭伦理进行了功利... 西方哲学对家庭的忽视或可追溯至苏格拉底。通过考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相关文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有家却不在家中,几乎从未与家人进行哲学对话。苏格拉底还挑战传统家庭伦理,以智慧作为确立家庭中权威的依据,并对传统家庭伦理进行了功利主义的消解,将父子、兄弟等血缘关系还原为基于恩惠与感恩的互惠关系,由此表达了对城邦道德的质疑。苏格拉底讨论治家也迥异于传统的看法,他将治家理解为一种关于“好”和“有益”的知识,并致力于追寻这样一种知识,因此是真正的治家者;他还特别强调了治家的道德和政治意义,认为治家的目的不止在于增加家产,还在于培养人的德性。他在治家与治邦之间建立的类比也表达了他的王政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家庭 柏拉图 色诺芬
下载PDF
苏格拉底德性可教问题研究
20
作者 倪艳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5-160,共6页
近年学界掀起疑古之风,很多学者对苏格拉底“德性可教”观点提出质疑,引起争议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苏格拉底在《普罗泰戈拉》对话结尾说“德性可教”,而在《美诺》对话最后又说“德性不可教”。实际上,苏格拉底本人是认同德性可教的,只... 近年学界掀起疑古之风,很多学者对苏格拉底“德性可教”观点提出质疑,引起争议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苏格拉底在《普罗泰戈拉》对话结尾说“德性可教”,而在《美诺》对话最后又说“德性不可教”。实际上,苏格拉底本人是认同德性可教的,只是对话体在表达哲学思想方面就没有学术论著那么清晰直率,只执着于柏拉图个别对话录的表象便不容易到达苏格拉底哲学的真相。仅从《普罗泰戈拉》《美诺》两篇对话的只言片语,亦无法得出公正的结论。如今,苏格拉底“德性可教”观点遭受质疑,甚至有学者得出“德性不可教”的结论,这是对近现代德性教育根基的一种动摇,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解析。应充分把握与苏格拉底相关的史料,从美诺谈话前后的德性对比、柏拉图对话整体解读、弟子色诺芬回忆录记载、苏格拉底自身立场四个方面,解读苏格拉底德性可教的观点,为当下的德性教育怀疑论正名,也有利于从学理渊源上支持当下的德性教育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德性可教 《美诺》 色诺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